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手足口流调表

手足口流调表

手足口流调表
手足口流调表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母亲姓名

1.2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岁、月)□□1.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⑺商业服务⑻医务人员⑼工人⑽民工

⑾农民⑿牧民⒀渔(船)民⒁干部职员⒂离退人员

⒃家务及待业⒄其他(注明)⒅不详

1.5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⑴有⑵无□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3.2皮疹:⑴有⑵无□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年月日□□□□□□□□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⑵疱疹⑶溃疡⑷结痂⑸结疤⑹其他□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⑵痛感⑶其他□ 3.2.4手部皮疹:⑴有⑵无□ 3.2.5足部皮疹:⑴有⑵无□ 3.2.6口部皮疹:⑴有⑵无□ 3.2.7臀部皮疹:⑴有⑵无□ 3.2.8躯干皮疹:⑴有⑵无□ 3.2.9四肢皮疹:⑴有⑵无□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⑵无如有,则具体部位□

3.3口腔溃疡:⑴有⑵无□

3.4淋巴结肿大:⑴有⑵无如有,则具体部位□

3.5恶心:⑴有⑵无□

3.6呕吐:⑴有⑵无□

3.7腹泻:⑴有⑵无□

3.8 并发症:⑴有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⑵脑膜炎⑶肺水肿⑷其他□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年月日

结果:白细胞×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年月日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年月日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⑵疱疹液⑶粪便⑷其他□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⑵阴性□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

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⑵无⑶不详□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⑵无⑶不详□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⑵无⑶不详□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⑵无⑶不详□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⑵无⑶不详□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年月日□□□□□□□□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⑴有⑵无□ 5.1.3.4.2同住⑴有⑵无□ 5.1.3.4.3同生活⑴有⑵无□ 5.1.3.4.4同工作⑴有⑵无□

5.1.3.4.5同学习⑴有⑵无□

5.1.3.4.6同玩⑴有⑵无□

5.1.3.4.7陪护⑴有⑵无□

5.1.3.4.6其他⑴有⑵无请注明□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

5.2.1吃生冷食品⑴有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⑴有⑵无□5.2.4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⑴有⑵无□ 5.2.6就餐地点⑴排档⑵个体餐馆⑶宾馆餐厅⑷其他□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⑵否□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⑵在家⑶其他□

6.3如住院,住院时间:年月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⑵市级⑶县级⑷乡级⑸其他□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恶化⑷死亡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6.8如死亡,死亡日期年月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普通)

附件1 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编号:调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阴/阳历) 职业①散居儿童②幼托儿童③学生④其他 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或托幼机构) 家长姓名 家庭住址省市地市县区乡(镇、街办)村(居)号家庭电话: 二、发病及就诊情况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初诊日期年月日; 初诊单位单位级别:①省级②市级③县级④乡级⑤村级初步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住院治疗(是/否),如住院,则: 所住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 入院日期年月日,入院诊断。 出院日期年月日,出院诊断。 病程天。 4.预后:痊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后遗症(有,;无) 5.病例分类①重症②普通 三、临床情况 (一)临床症状如有请打“√” 1.发热(有,℃/ 无); 2.皮疹(有,主要部位: / 无) 3.口腔炎:口腔粘膜上出现红色溃疡型疱疹是□否□ 4.呼吸系统:流涕□咳嗽□咽痛□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他:_______________ 神经系统:头痛□喷射状呕吐□精神异常□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 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有□无□ (二)体征 1.颈项强直:有□无□;巴氏症:有□无□; 克氏症:有□无□;布氏症:有□无□ 2.腱反射:正常□亢进□减弱□; 肌张力:正常□亢进□减弱□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有,无。有则:WBC(×104/L),N( %),L( %) 2.脑脊液:压力( Pa),外观(正常/异常),细胞记数(个), 1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版

卫生部等3部门关于印发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76号 二〇一二年六月六日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 /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第七条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第八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 附表: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附表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一、集体单位或社区基本信息 1.单位或社区名称及地点: 1.病例数个,发病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分布于个年级个班,年龄范围岁至岁 病例临床类型:①普通例②重症例③危重例④死亡例

手足口病考题及答案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常发于——B 4-9月份 2、手足口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B 病后一周 3、手足口病患者斑丘疹主要分布于——A 手掌、指间 4、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E ABC皆可 5、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常见于——A 3岁以下 人禽流感病 1、对人感染高致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A 7天 2、下列描述属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实验室诊断的依据是——D 病程早 期和康复期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 3、禽流感病毒的潜伏期是——B 7日以内 4、下列情况对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无明确意义的是——D 避免同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患者接触 5、下列描述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相符的是——D 感染H9 N2型A型禽流感病毒的患者大部分有明显的症状 甲型H1N1流感 1、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对热不敏感,100℃以下均不可灭菌 2、下面不属于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的是——A 潜伏期很长,一般为10--15天 3、关于甲型H1N1流感临床分类处理不正确的是——B 密切接触人群: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及早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4、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不正确的是——C 奥司他韦尽可能在发热72小时内使用(48小时内使用最佳)疗程越长越好 5、关于甲型H1N1流感流感的其他治疗不正确的是—A 对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可考虑给予大量糖皮质激素 疫情报告 1、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人员是——A 首诊医生 2、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报告时非必须报告的信息是——B 原因 3、在农村,发现除非典、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外的其它乙类传染病病 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的时间是——E 24小时内 4、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E 传染病报告 5、对甲类传染病,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时间是——A 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 村应于6小时内 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1、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使用前应——E 做密合性试验 2、传染病人留观的隔离原则是——D 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收住在单独房 间,确诊病例可同室安置 3、不主张常规采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是——D 喷洒消毒剂 4、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疗废物必须做到——A 无害化处理 5、不正确使用手套方法是指——C 戴手套可以取代卫生 儿童计划免疫 1、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E 粪、口传播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手足口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基A-16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及口腔粘膜的疱疹疾患。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儿童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前驱症状有低热、困倦、淋巴结肿大,随后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性的水疱、丘疹或斑疹,数量不等。口腔损害表现为唇、颊、舌、腭等处起很多小水疱,并迅速形成溃疡。 【诊断】 1.流行病学注意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内有无接触史。 2.病史注意发热、有无拒食、流涎、口腔疼痛、呕吐、腹泻,注意皮疹出现部位和演变,有无脑膜炎、脑炎及心肌炎症状。 3.体检注意手、足、臀及其他体表部位有无斑丘疹及疱疹,形状及大小,周围有无红晕及化脓感染。注意唇、口腔粘膜有无红斑、疱疹及溃疡。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4.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咽拭子培养。疱疹如有继发感染,必要时取其内容物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咽拭子病毒分离;疱疹液以标记抗体染色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PCR 技术检测病毒RNA。如有神经系症状应作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RNA。必要时取血清检测病毒抗体。 5.特殊检查疑有心肌炎者检查心电图。 【治疗】 1.一般治疗服用维生素B1、B2、C。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口腔溃疡以溃疡散或锡类散涂布患处,疼痛甚者局部涂以2%利多卡因或3%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呕吐或难以进食者适当静脉补液。 2.伴发症的治疗伴发脑膜脑炎者,早期可试用病毒唑治疗;有心肌炎者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参见第十二篇第二章)。 3.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用复方板蓝根合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木通、竹叶)。 附:接触者处理:医学观察1周,每日测体温,检查口腔及皮肤,疑有发病及时隔离治疗。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隔离。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继发感染。 4.给予温流食,减轻口腔刺激。 【治愈出院标准】 自发病日起隔离1周,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溃疡痊愈,并发症基本治愈。 护理体会 1、消毒隔离消毒期1周,手足口病以皮肤、粘膜特别是口腔粘膜损害为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凡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应用消毒液擦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放入熏箱。 2、皮肤护理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呋芦水擦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用药五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3、口腔护理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两小时一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涂以锡类散,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十分钟,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口唇溃疡用红霉素软膏涂布,以防止感染并软化结痂,减轻疼痛。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重点要注意下列预防方式:(一)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 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 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 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 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 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 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 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 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 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病因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健。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 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 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注意保持家 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 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消毒,轻症儿童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 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 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教育和卫生部门报告,根据疫情的控制需要当地 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引导发热出诊患儿到专门诊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仪器均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 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 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 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李金花 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734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及护 理措施。方法: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配合治疗,加强护理。结果:患儿痊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做好相关的预防及护理。结论:经过有效预防,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以下 儿童发病占总发病的85%,大多数患儿症状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皮疹、溃 疡为主,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今年春季在我国安徽阜阳地区集中爆发,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发。春夏季为中小流行,2012年-2013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60例,通过我们科学的防控和护理,无新增病例和(或)严重并发症发生。 现将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最小为8个月,最大为8岁,其中2岁以下35例,2~5岁20例,6岁以上5例。在县城范围内居住的患儿4例, 其余居住在农村,占93%。

2.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3.预防和护理措施 3.1 流行病学特点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而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传播途径多,如与患者接触时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衣物、手、水源等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播。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别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其共同的生物特性是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都能将其灭活。 3.2 临床特点手足口病起病急,初发病时有发热、流涕、咽痛、呕吐、腹泻等,继而出现口腔内散在小疱疹或溃疡,手掌和足跟等远端部位出现疱疹性皮疹,初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3.3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针对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传播快、流行性大的特点,院领导、防保科高度重视,立即成立防控救护小组,组织医务人员强化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院宣传栏张贴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给每位患儿及家属耐心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发病原因、治疗经过、预后情况,避免过于担心,主动配合治疗和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3.1.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3.3.2.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手足口病考题及答案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常发于——月份 2、手足口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病后一周 3、手足口病患者斑丘疹主要分布于——手掌、指间 4、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皆可 5、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常见于——岁以下 人禽流感病 1、对人感染高致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天 2、下列描述属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实验室诊断的依据是——病程早期 和康复期抗体效价增高倍以上 3、禽流感病毒的潜伏期是——日以内 4、下列情况对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无明确意义的是——避免同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患者接触 5、下列描述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相符的是——感染H9N 2型型禽流感病毒的患者大部分有明显的症状 甲型H1N1流感 1、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对热不敏感,℃以下均不可灭菌 2、下面不属于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的是——潜伏期很长,一般为天3、关于甲型H1N1流感临床分类处理不正确的是——密切接触人群: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及早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4、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不正确的是——奥司他韦尽可能在发热小

时内使用(小时内使用最佳)疗程越长越好 5、关于甲型H1N1流感流感的其他治疗不正确的是—对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可考虑给予大量糖皮质激素 疫情报告 1、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人员是——首诊医生 2、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报告时非必须报告的信息是——原因 3、在农村,发现除非典、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外的其它乙类传染病病 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的时间是——小时内 4、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传染病报告 5、对甲类传染病,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时间是——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 于小时内 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1、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使用前应——做密合性试验 2、传染病人留观的隔离原则是——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收住在单独房 间,确诊病例可同室安置 3、不主张常规采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是——喷洒消毒剂 4、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疗废物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 5、不正确使用手套方法是指——戴手套可以取代卫生 儿童计划免疫 1、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 2、感染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正确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

手足口病的护理查房 责1:大家都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我科也是手足口病专科,所以今天我们就对手足口病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下面有请责任护士为我们介绍一下患儿病情。 责2:患者,1床,男,3岁,程伟豪,因发现口腔疱疹一天于号入院,入院时神清楚,精神状态差,T:39·20C,P:112次分,R22次/分,BP:70/50mmHg,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双手掌口腔内可见数个红疱疹,双足底及肛周未见皮疹,门诊以手足口病收入院,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抗炎、抗病毒等对症处理,急查血示白细胞:12·7X109/L,血红蛋白:114g/L,目前患儿体温正常,病情稳定。 责1:患儿病情介绍的很详细,我们也知道了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那有谁为我们讲解一下肠病毒的特性呢? 责3:我来说一下。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手足口病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不能将其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责1:非常不错,在临床上我们也是用5%活力碘对患儿的手、足以及臀部疱疹部位每天两次消毒来杀灭手足口病毒。因为它也是小儿很常见的一类传染病,那它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呢? 责4:它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等物品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患病者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责1:是的,因此我们手足口病患儿的大便也是具有传染性的,我们可以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就可以将其灭活。那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责5:它的临床表现一般病例表现主要是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皮疹特点 1呈离心性分布,常孤立存在,很少融合; 早期为斑丘疹,成熟皮疹介于丘疹和疱疹之间; 看起来“四不像”:即不像蚊虫叮咬疹、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疱疹、不像水痘疹2“四不”:即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手足口病护理诊断

手足口病护理诊断 文章目录*一、手足口病护理诊断*二、手足口病症状1. 一般症状表现2. 重症病例表现*三、从根源上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护理诊断手足口病是夏秋季节高发,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间的一种传染性强的疾病,主要流行的区域为人群集中的场所,如托幼机构、小学等。 本病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3~10月,以4~7月为流行高峰。在流行期间,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注意孩子营养,避免过度疲劳。婴幼儿有高热、头痛、哭闹不安时,应及时就诊。在治疗上应及时就医,早诊断,在护理上应做好消毒隔离,严格的重症患儿筛查,有效的口腔、皮肤、饮食等护理。 手足口病症状 1、一般症状表现 1.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 状的糜烂面。 1.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1.3、个别小孩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1.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2.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从根源上预防手足口病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 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日常的正确护理,能达到较好 的预防效果。

手足口病及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2014429

2014年4月预防手足口病期间幼教办发的资料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第七条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第八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的建议,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书,指导该托幼机构做好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和居家儿童的健康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