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

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

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
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

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其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能力为重,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结构。 为了改变现行的抑制学生主体性发挥,扼杀了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我校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大 力提倡“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看,“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 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 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应该理解为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而“学案导学”则是基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力求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品读赏析、共同质疑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学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新型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3-08-28T11:24:57.06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7月供稿作者:杜金素 [导读]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 杜金素河北省平乡县田付村中学初中语文 摘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深化改革,全面落实贯彻素质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且笔者认为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完成新课改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转变角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了,因为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需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让学生喜爱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倡导民主、开放,强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转换。在新课改全新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笔者在教学中,就像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样,在他们的学习道路上只是一个引路人,不直接告诉他们最终的答案,但是会教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寻求最佳途径寻找目标。同时也帮助他们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激励法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激励,可以带给学生成就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习动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下学习,那学生对学习会越来越有兴趣,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批评和斥责中学习的话,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甚者还有厌恶的情绪。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或回答应给以大力的鼓励,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和猜测,如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教师也不要持否定态度,而是要进行巧妙的转化,或者进行婉转的改正,但是首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磨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有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课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余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倡导平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培养学生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有经验的有先见之明的语文教师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一,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少讲点,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只能靠读,靠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指导中学生如何去读书。关键是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其三,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假期读、茶余饭后读;学会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读文学的、科普的、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教师要有眼光和魄力,向学生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美短文和经典作品,指导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大师。教学生学会读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其四,要经常开设读书讲座,如“名人与读书”、“如何写读书笔记”、“怎样读书收获大”等各项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询问书中的重点章节,提出问题,测查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在国际上首先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也就是基层学校里已经开始在做,当然谈不到很系统的实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国家整个教育目标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就已经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少教多学”课题也是符合了这样一个目标来做一些研究。第三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更要求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少教多学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首先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设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这样的。在实践当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能把问题解决,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第二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这个“有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

压题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长阳龙舟坪中学胡峻岭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是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语文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在新课改下,应该怎样上好语文课呢? 一、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

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畅想,想象那幅美丽的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平昌县泻巴小学杜国熙 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的含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也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记笔记课后再背。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堂教学,以“情感”为基点,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一潭死水、枯燥无味,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驾御能力的高低。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例如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树立人生的理想,体会各种的理想对人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

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那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出师表》,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模仿诸葛亮的样子。情境设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因课文内容而异,也视教学条件、学生水平而定。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以采取先默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了解其主要内容;然后在朗读,朗读时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细品父母"润物细无声"的爱。由此设身处地,理解文中"我"的心理及反复描写父亲背影的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为此新课程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个教师的心田,清爽、豁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标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打破“独霸讲台、只揽黑板”的陈规陋习,应融在学生中去各领“风骚”。 1 激兴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为此,语

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成了学生们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学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实的观众。创设意境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灵丹妙药。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潜在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意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开头的激兴导入就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如:《芦花荡》的导语:“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这样的导入,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好奇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的去了解。 2 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科:中学语文 作者:李晓梅 单位:附城初中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摘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成了学生们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学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实的观众。 创设意境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灵丹妙药。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潜在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意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开头的激兴导入就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如《芦花荡》的导语:“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这样的导入,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好奇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的去了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及解读》一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谈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一新理念,我们怎样上初中语文课,怎样才能把初中语文课上好,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笔者谈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让学生“乐”起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爱心感动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还要求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愿意学,课堂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学生才会在乐中学。 2.教师要幽默 人们为什么喜欢赵本山,就因为他幽默,同样,你要

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你也得具有幽默的教学语言,要懂得一点幽默艺术,发挥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幽默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调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大增,当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只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幽默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如:在课堂练习中,遇到选择题时,先让学生举手回答,然后老师用试探口吻说:“选这个合适吗?请再认真考虑。”当然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此时,老师对每个同学均用此口吻,自然学生此时免不了议论声声、面面相觑了;当学生议论不休时,老师故意清清嗓子,大声地一语道破天机。此时细观学生的表情:答对者欢,答错者释然。但在争论过程中,加深了对题目的认识,课堂气氛也“活”了起来。 二、要让学生“说”起来 1.让学生敢说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友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迫他学,而是他主动要学;鼓励每一位学生要敢于战胜自己,大胆发言,不要认为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只准听老师在那儿自导自演。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往往就是被我们一系列的“框框套套”套住,不敢说话,更不敢说真话,总是按老师的定位模式听课、做笔记、做作业,什么中心思想啦、段落大意啦、重点词句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到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已有六个年头,经历了六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好比寻病医治无除病根。一直以来,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9T10:33:23.2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作者:廖元权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廖元权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 作者简介:廖元权,任教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由古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以来每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四”之前,学习语文以八股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强调死记硬背;课改前,主要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能理解课本就可以,不太强求课外;课改是通过课内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向课外转移。可见,每个时期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 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和其他各科对比看,语文教学更接近生活,应用更广。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新课标情况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课改,部分教师在意识上、教法上已经摒弃了旧的方法,不断探索更新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又如何开展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一节课要想取得成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都不能丢。这就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在抓好基础的同时,把问题的探究、发掘过程的方法教给学生。即把目标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中掌握知识的探索过程,把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完成。语文教学该如何把目标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正是课改的重点。根据自己几年来对课程标准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读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感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讲、灌能做到的。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试题逐渐向培养能力方面转变,更说明这个问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掌握了字、词、句、段,才能去领略表达方式、修辞、词语的妙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体把握一篇文章。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读,不能读出个所以然,简直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讲。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学生的初步探索知识的权力给剥夺了,把学生架空起来。学生脱离了文本,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该如何探索呢?语文教学中的读,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都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教学法”:(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扫清字词障碍,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2)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对于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3)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因为学生不但要懂得课内的知识,更要通过课内向课外拓展。试想如果没有多读作为基础,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吗?学生能理解古诗用字的精炼吗?当然,学生在读中要思,思中要读,反复体会。 二、其次是培养学生“找”的能力 有了学生感性的整体认识,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掌握火候,鼓励学生提问。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背景》时就要求学生读三遍以上,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每人提出三个问题。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八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如:有位学生提出了:(1)背景是否能作为文章的文眼?它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的问题有时是教师没有预料的。当然,教师不必要每个问题都写下来,而是把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回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再指导。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法。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所想所提的问题毕竟有限,还要求我们去启发、指导。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教师在这个时候最为关键,应把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找”。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就是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能力。找什么?找典型、找关键、找点题的词,只有找出这些字词,学生才能够从冗长的题目中跳出来,归纳、概括中心,才能找出文章精妙的修辞、运用生动的词语。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再次是以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从基础知识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在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2)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3)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