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格感觉》正文1

《风格感觉》正文1

《风格感觉》正文1
《风格感觉》正文1

你被知识“诅咒”了么?

你看完这个标题,一定很惊讶,知识是人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是用来帮助人实现想法的,怎么可能会有诅咒这一说法呢?

另外,诅咒这一词不是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边么?现实中哪里会有诅咒?

带着你的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识的诅咒吧。

书上的定义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你喜欢看小品的话,相信你一定看过赵本山的卖拐。为了让范伟相信自己有病,赵本山出了几道脑筋急转弯。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

范伟回答的是两个猴,但赵本山说他回答错了,理由是树上七个猴,地下一个猴。加起来是8个猴。

这个情景用知识的诅咒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七和骑的中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因为问题的双方对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小品变得戏剧化。

知识的诅咒虽然会让戏剧变得更有看头,但现实中发生知识诅咒现象,情况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特内里费空难中,波音747的飞行员发出无线电信息说他“在起飞”,他的意思就是“正在起飞中”,但是被一位空中管制员解读为“进入起飞位置”,等发现错误时,为时已完,波音客机已经像铁犁一样插进跑道上另一架飞机的机身中。

相信你也明白了什么是知识的诅咒,那么知识的诅咒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黏性》这本书中的定义:“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表达信息的人觉得自己对一件事情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自己不用

向别人解释。

比如,某家啤酒厂商销售业绩一直上不去,厂长在坐飞机见客户的时候身边刚好坐了一个广告学教授。于是他向这位教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教授说:“那你告诉我,你们厂里啤酒的制造流程。”

厂长说:“啤酒的制造流程中会用急流式巴斯德杀菌法杀菌……”

教授:“你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杀菌呢?”

厂长说:“这种方式不但保证了啤酒饮用的安全性,而且还会最大程度上的保持酒的口感。”

教授说:“你写宣传文案的时候,就说你的啤酒用的是急流式巴斯德杀菌法,这种方式不但安全,还会提高啤酒的饮用口感。”

厂长说:“这种杀菌方式是每个啤酒厂商都会采用的,我写上真的有用么?”

教授说:“你就这样些吧,没有大卖你不用给我报酬。”

厂长按照教授的方法写了宣传文案,啤酒果然大卖。厂长因为对啤酒的杀菌流程特别熟悉,而且很多啤酒厂商都在采用这种杀菌方法,所以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向大众解释啤酒的制造流程。但就是因为自己太熟悉,他想象不到自己不知道时候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当然,也就想不到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当消费者知道了啤酒的口感不受影响的时候,他们好奇啤酒究竟是什么味道。所以有很多人去买了啤酒。

知道了知识的诅咒的由来,了解它的危害,那我们该如何避免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当你向别人表述完你自己的想法之后,让接收信息的人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你的意思。

比如你想让自己的下属做出一份经济报表,你可以说:“小A,你把我们的财政支出情况

总结一下,做出一个财政报表。我的意思你明白了么?”

小A:“我明白了,经理。”

你:“那你给我复述一遍。”

小A:“做一份财政支出报表,因为财政支出报表时一个月总结一次,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上个月的财政支出报表。”

当你觉得你的下属说的没错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心让他去做了,这时候你们就不会被知识“诅咒”了。

你可能想着,这本书是关于写作的,知识的诅咒和写作又有什么联系呢?

可你知道么,写作中出现知识诅咒的情况更普遍,专家们因为对某一个概念术语太熟悉了,所以他觉得没必要做过多的解释,以至于文章太过晦涩。

这里提醒一下喜欢写作的小伙伴,如果你想扩大自己文章的受众。你应该在写文章的时候假想一位读者。或者你写完文章之后直接去让自己的邻居读。他不懂的“名词”“术语”你就解释,直到他完全能理解文章为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