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

据现有资料[1],我进行了一次不完全的统计,尽可能列出吴宓先生一生在各高校所授课程、重要演讲题目、相关教学资料以及担任的行政职务和学术职称。

(为方便读者,凡重开课,不省略,用楷体表示)

1921年至1924年东南大学

1921年6月,吴宓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应南京东南大学梅光迪之邀,提前回国应聘任教,并与东南大学的有识之士筹办《学衡》。决心“为理想与道德,作勇敢之牺牲”。

1921年,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27岁授课:英国文学史(二年级必修,周三节,学生20余人)

英诗选读(二年级必修,周三节)英国小说(三年级必修,周三节)修辞原理(国文系四年级选修,周三节,学生十余人)同年秋冬,与梅光迪(西洋系主任)、刘伯明(副校长兼文科主任)、柳诒徵(历史系教授)、胡先肃(生物系主任等筹办《学衡》杂志。 1922年,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 28岁授课:欧洲文学史(三年级必修,周四节)《学衡》1月1日在南京问世。吴宓任总编辑。

对于在东南大学的教学情况,《吴宓自编年谱》称:“教学相长”。以东南大学学生之勤敏好学,为之师者,亦不得不加倍奋勉。是故宓尝谓“1921?1924三年中,为宓一生最精勤之时期”者,不仅以宓编撰之《学衡》杂志能每月按定期出版,亦以宓在东南大学之教课,积极预备,多读书,充实内容,使所讲恒有精彩。且每年增开新课程,如《欧洲文学史》等,故声誉鹊起也。(第224页)

关于“声誉鹊起”,有以下文字为依据:

(1923年)下学期开学后,有清华高等科四年级学生梁治华字秋实,后以字行。

原籍为浙江,实北京人。等二、三人,来此游览、参观。梁群本人,连听宓课两三日,适值宓讲授《欧洲文学史》正至卢梭之生活及其著作。此为宓之“拿手好戏”。梁君回校后,即在《清华周刊》中材论,述东南大学学风之美,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又述其听宓讲卢梭课,宓预告写《大纲》于黑板,讲时,不开书本,不看笔记及任何纸片;而内容丰富,讲得井井有条,滔滔不绝。清华今正缺乏良好教授,此人之所共言。吴先生亦是清华毕业游美同学,而母校未能罗致其来此,宁非憾事哉!云云。此亦与清华1924冬之聘宓往,有关。(《吴宓自编年谱》第22页)

1924年8月,东北大学英语系(教授) 30岁

上年11月刘伯明病逝,本年4、5月间,学校宣布西洋文学系并入英语系(原本由英语系分出)。上年8月,胡先肃赴美进修,本年梅光迪赴美任教,吴宓决定离开东南大学就奉天东北大学之聘,但与中华书局商定,《学衡》仍由他编定,交中华书局出版。吴宓认为去奉天,“予之生涯,乃大改变。然去南京而之他所,实非本志。故始终依恋,临行尤凄其欲悲。”(《日记》1924年7月) 8月到奉天(沈阳)东北大学任教。

授课:(每周十三学时)英文读本(国学系预科一年级,周四节)英国文学史(英语班预科二年级,周三节,后改为四节)修辞及作文(英语预科班二年级,周六节,后改为五节)演讲:10月18日,旅顺博物馆:人文主义论 10月19日,大连中华青年会:青年修养(道德)之标准 10月20日,满蒙文化协会:白璧德之人文主义(英语)

1925年至1937年清华大学

1925年2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 31岁

吴宓初到奉天,即有去意。认为“东北大学,终嫌僻在一隅,发展难期,设备不周,不如清华地位之重要。且此地不宜居家,清华则一劳永逸,可以常居。而书报杂志较多,易于会友而行事。又基础稳固,不受政治之牵动。苟有得赴清华之机会,断不宜任其错过。况今年北来奉天,经济损失已不小。而日来江浙战起,南京慌乱,室家迁徙飘流,不如接赴北京,长住久安。是则此刻即往清华,实为必要。”但东北大学亦有长处,且又不愿中途弃之。“细思之,似以寒假时转至清华,为适宜之中道。”(《日记》1924年8月29日)

因哈佛同学、外交部秘书顾泰来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吴宓回校任教,并受聘任研究院主任,主持制定《研究院章程》,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教授。

吴宓授课:

翻译术(留美预备部高年级,研究院指导学程)本课讲授精义:视翻译为一种文学上的艺术,由练习而得之的方法,专取英文之诗文名篇杰作以及报章公文等译为中文,而合于信、达、雅之标准。先讲授翻译之原理,略述前人之学说,继以练习,注重下列三事为翻译必经之步骤:(一)完全了解原文;(二)以译文表达之,而不失原意;(三)润色译文,使成为精美流畅之文字。……

演讲:普通学问与专门研究之关系(普通科师生茶话会,10月16日)文学研究法(10月22日)

1926年3月,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32岁 1月,吴宓扩大研究院范围的意见在教务会议上未能通过,“未能畅其志而被迫辞职”。3月起,专任清华大学部西洋文学系教授。(1926至1927年度,1932至1933年度,1933至1934年度代理系主任)

授课:英国浪漫诗人希腊罗马文学西洋文学史(代)翻译术(1926年下期,5人)中西诗比较文学与人生大一英文大二英文(即英文作文)古代文学史专集研究(二)[2]

《英国浪漫诗人》讲授精义为:取英国浪漫诗人(Wordsworth、Coleridge、Byron、Shelley、Keats)之重要篇章,精研细读,由教员逐句讲解,务求明显详确,不留疑义;兼附论英文诗之格律,诸诗人之生平,及浪漫文学之特点。

中西诗比较课程说明本学程选取中西文古今诗及论诗之文若干篇,诵读讲论,比较参证。教师将以其平昔读诗作诗所得之经验及方法,贡献于学生。且教师采取及融贯之功夫,区区一得,亦愿诉说,共资讨论,以期造成真确之理想及精美之赏鉴,而解决文学人生切要之问题。本学程为究诗学历史,为事文学考据,惟望每一学生皆好读书,又喜作诗,终成为完美深厚之人而已。凡选修本学程之学生,须参加教室中之讨论,须研读指定之书籍及诗章。又须于一年之内,撰作(中文或英文)得若干首或论文一篇。……

在清华大学期间的研究及著作名称:

《欧洲文学史大纲》(英文)《吴宓诗集》《世界文学史大纲》(英文)《文学与人生讲义》(英文)

演讲:孔子、儒教、中国与今日世界(1927年1月7日,燕京华文学校,英文演讲)西洋文学系课程内容及编制之用意(1927年3月7日,清华大学一年级)儒教、耶教与现代中国(1927年10月28日,东单三条协和大礼堂,为教会中人及本校师生)西洋文学系课程(1928年2月16日,代王文显为一年级学生演讲)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之比较(1928年3月15日,清华终南社,212教室)

1928年1月至1932年12月,主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

1928年9月至1930年6月,国立北京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兼职讲师)授课:希腊罗马文学翻译术 1930年9月至1931年9月,根据清华教授休假章程,公费赴欧洲游学。

9月,入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1931年2月,赴法国巴黎学法语;3月4月游意大利、瑞士;4至7月,回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7至9月,游德国。9月回国。继续任教清华。

1931年9月至1933年6月,北平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兼职讲师)

授课:中西诗比较翻译术 1931年9月至1933年6月,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兼职讲师)

授课:英诗文学与人生 1933年9月至1937年6月,北平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文学系(兼职讲师)

授课:英国浪漫诗人世界文学史大纲 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长沙国立临时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 43岁

8月,日军占领清华园,9月,学校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吴宓11月到长沙。12月到校任教。与沈有鼎、钱穆、闻一多合居一室。

授课:西洋文学史(周三节)欧洲名著选读(周三节)欧洲古代文学(周二节) 1938年至1944年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44?50岁

1938年月1月,临时大学奉令迁往云南,后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宓与学校撤迁第二路同行,南下广州转香港经越南海防,3月,乘滇越火车到昆明。4月初抵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授课一期,与汤用彤、贺麟、浦清江合住一室。8月,文法学院迁回昆明联大本部。10月,吴宓等返回昆明,直至 1944年。

授课:西洋文学史欧洲名著选读欧洲古代文学(《日记》1938年5月4日至7月30日:“五月六日开课,宓仍授课八小时,三门,同上学期。南岳。)

欧洲文学史(必选课,后名西方文学概论)世界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选修课)文学与人生英文(大三)红楼梦研究讲座欧洲文学名著选读:“柏拉图《对话录》”(九教授讲十部名著) 1939年9月,清华研究院恢复文科研究所,吴宓任外国文学部主任。 45岁

1940年,担任外国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46岁

1942年8月,被教育部聘为西洋文学“部聘教授”。 48岁

吴宓在8月27日《日记》中写道:“此固不足荣,然得与陈寅恪(历史)汤用彤(哲学)两兄齐列,实宓之大幸矣!”陈、汤、吴在美留学期间,时称“哈佛三杰”。此后吴宓又被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

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昆明中法大学文学院(兼职讲师) 49岁

授课:英国浪漫诗人世界文学史大纲 1944年3月,休假作研究。 50岁

其研究计划为:

(一)拟将所编英文《世界文学史大纲》(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修订整理出版;(二)继续读书以充实《欧洲文学史》一课之内容;(三)撰作《文学与人生》讲义(已成其半)。利用休假,应邀外出讲学。

1944年9月,在遵义浙江大学应邀作专题讲座《红楼梦》人物分析

1944年月10月,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50岁

到成都本为休假、讲学。因陈寅恪在燕京大学任教,吴宓愿与之共事,遂接受聘请,任国文系教授。另兼四川大学国文系、外文系教授。授课:世界文学史文学与人生《红楼梦》讲座(亦曾在乐山武汉大学作《红楼梦》讲座)

1945年8月,休假期满,本拟回西南联大,9日跌伤右胯骨,并患胸疽,留成都养病。

1945年9月,任燕京大学研究生导师。

1946年1至2月,二赴乐山武汉大学讲学。

1946年8月至1949年月4月,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3] 52?55岁

抗战胜利,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结束,各校返回原地。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吴宓因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及朱光潜的一再邀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吴宓从此未能返回清华。

授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学 1947年,被教育部续聘“部聘教授”,任期5年。 53岁

1946年至1947年,武昌华中大学国文系(兼职教授)

1948年至1949年4月,汉口湖北师范学院外文系(兼职教授)

1948年4月5日至17日,西北大学学术演讲:大学的起源与理想(4月7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论紫鹃(4月10日、17日)世界文学史纲文学概论中国小说

1948年5?6月,中山大学文学院讲学五周,岭南大学学术演讲

1949年4月至12月,重庆北碚相辉学院外文系教授 55岁

北碚勉仁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重庆大学外文系教授 1949年秋冬至1950年,与友人创办“白屋文学院”

1950年4月,四川教育学院外文系教授 56岁

授课:英国散文选(一年级)世界文学史(二年级)世界文学史(三年级)兼任重庆大学、相辉学院、勉仁文学院教授

1950年10月至1978年,西南师范学院[4] 56?84岁

1950年10月,四川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吴宓任外语系教授。该学年度(1950、9?1951、7)开设课程:

英国文学史(4学分,一年,每周二节,一年级必修,7人)散文(4学分,一年,每周二节,一年级必修,13人)散文(4学分,一年,每周二节,四年级必修,19人)近世欧洲文学史(下学期新开,4学分,一年,每周二节,四年级选修,11人)

院系调整后,西南师范学院对原四川教育学院的课程有所调整,吴宓在四川教育学院的三门课程,在1951年下学期教务处的“课程通知”中被“废除”。这三门课分别是英国散文选(6学分,一年级)世界文学史(6学分,二年级)世界文学史(6学分,三年级)

“通知”注明,这几门课是四川教育学院原有课程,并特地说明:“废除课程系指本年度未开设者并非今后不再开设者。”正是从这一记录中,可以确定吴宓在四川教育学院开过的部分课程。 1951年5月,西南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外语系教授 57岁

5月,当选重庆市文联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 11月,选为重庆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

1951年9月?1952年7月外语系教授 58岁

授课:英国文学史(2学分,二年级必修)散文(2学分,四年级必修)(原定的三、四年级的世界文学史在这学期停上)

对于四年级必修的“英散文”,吴宓在教学计划(即早期的“讲授精义”)中写到:

用逐字逐句详细讲读之办法,以发音、文法、单字、修辞等归纳其中,更附有用而资比较之名词成句,俾学生习得自己研读之方法,并获广博之知识。

本年由学生议定,选读“Soviet Literature” 杂志中之文(今选读Ehrenburg致西欧作家之分开信,极有关时事学习者)。此外并鼓励学生自由迅速阅读英文书籍杂志(尤其有关时局及政治课者)教师为之赞助解释。

1952年9月?1953年7月 59岁

上课情况不明。(外语系课表吴宓无课)在学校印发的本年度的教学组织中,已没有与外语系相关的组织。当年的课程表上只有俄语系。这一变化,反映了建国之初学苏联“一边倒”的政治选择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到下一个年度,即1953年9月至1954年7月,才有与俄语相关的教研室。一为“普通俄语教学小组”和“基本俄语教学小组”,原外语系教师大多进入这两个教研室,吴宓虽通英、法、德等国语言,却不懂俄语,故不在其中,其处境和心情可以想见。

1953年9月?1954年7月 60岁

外语系仍无吴宓的课。吴宓已在历史系开课: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史一必修,每周4节)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史专二必修,周2节) 1954年9月?1955年7月 61岁授课:世界古代史(史一,周5节)世界古代史(史三、四转系生,周2节)

吴宓的名字出现在历史系的教员名册中,其专业是“世界古代史”。在本学年的上学期(1954年9月?1955年1月)的全校教学组织中,历史系有“中国历史教研组”,下设三个方向:“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小组”、“中国近代及现代史小组”、“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小组”。吴宓此时的专业是世界史,又一次未能成为教学组织成员。下学年(1955年2月?7月),学校始有“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教学组”,吴宓任组长。该组包括的课程有:“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为历史系专修科开设)”。

1955年9月?1956年7月 62岁

授课:世界上古史(上学期周5节,一年级,与另外三人同上)

1956年9月?1957年7月 63岁

无课?

1957年9月?1958年7月 64岁

授课:世界文学(历史系三四年级选修,周二节,上一年)外国文学(中文系三年级,上学期周4节,下学期周二节)世界文学名著选读(教师进修班)世界文学史(教师进修班)

在本学年的教师名册上,吴宓已入籍中文系(在1960年学校向教育部上报“专门人才登记表”的档案中,吴宓的名字下注有“58年10月由历史系去”)。在教学组织成员的名单中,吴宓仍是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学小组组长。这大约是中文系一时没有相应的组织,故暂留历史系。为中文系开课,是吴宓给中文系的一份“见面礼”?

1958年至1978年,中文系教授[5] 64?84岁

1958年9月?1959年7月 65岁

授课:外国文学(下学期与四人合上,吴宓占40%,另培养进修生2名) 1959年9月?1960年7月 66岁

授课:外国文学(上学期,三年级,周4节,与人合上)外国文学(上学期,四年级,周5节) 1960年9月?1961年7月 67岁

文言文导读“《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重庆市政协演讲,1961) 1961年9月?1962年7月 68岁无课。

8月下旬到武汉大学访刘永济,月底到广州中山大学访陈寅恪,9月上旬到北京会贺麟、李赋宁、季羡林等清华同事、弟子,中旬回陕西省亲,并到陕西师范大学讲学。

在本学年度的教师名册上,吴宓的情况如下:

姓名吴宓性别男出生日期1894年8月民族汉家庭成份地主本人成份教师职务名称教授工资级别高教2级最后学历美哈佛大学能担任什么课程(包括目前所担任的课程)文言文导读、英语、外国文学、世界古代史。

1962年月12月29日,学校上报四川省高教局,为吴宓等22位教授配备助手。时吴宓68岁。在22位教授中,年纪最大的是中文系的训诂学专家钟稚琚,77岁,最年轻的是数学系的李孝传,47岁。 1963年7月“教师进修班学员进修表”中,吴宓为外国文学进修教师所开课程有

文言文选读(第一年,周4节)世界通史(第二年,周2节)英语(第一、二、三年,各为周4、周4、周2节)世界文学名著(第二、三年,均为周4节)以上课程,除英语是进修外国文学的教师必修外,其余各科,当年进修班的教师都在自己的指导教师的安排下选修。该班学员,都是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共11人。

1964年10月,四清运动开始,吴宓再未能登上讲台。

注: [1] 主要依据以下论著:《吴宓日记》(1910?1938),三联书店1998年3月;《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三联书店1995年12月;《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二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西南师范大学历年教学档案;王泉根《吴宓先生年表(简编)》亦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线索。 [2] 以上主要根据吴宓1944年应第二次“部聘教授”之需所撰《简历》,转引自黄延复《吴宓先生与清华》一文,载《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吴宓在清华的教学资料,黄文多有介绍。但《古代文学史》、《英文作文》和《专集研究》课,《简历》无载。前者《吴宓日记》1927年9月1日有备课记载,1928 年10月4日有补考记载,10月15日有更明确的记载:“宓本年授四门课,如下(一)《古代文学史》二小时。……(三)旧大一丙班《英文作文》二小时……”不知此“古代”是中国还是西方(如《希腊罗马文学》或《欧洲古代文学》)?后者见1928年10月5日《日记》。1936年9月2日亦有《古代文学》考试的记载。 [3] 吴宓在武汉大学所授课程及在西北大学的演讲内容,据水天明《我所认识的吴宓先生》的介绍,载《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4] 吴宓在西南师范学院的教学情况,均来自学校档案馆的历年教学档案。 [5] 吴宓在西南师范学院各系工作调动的准确时间,因人事档案的不便查阅,暂时尚不能确定。课程表所反映的是吴宓在各系的教学情况。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⑾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邓稼.先()宰.割()鲜.为人知() 呼啸.()筹.划()挚.友()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鞠躬爆炸宰割苦闷 B.崇高坦诚仰慕残案 C.大厦蓬草萦绕长亭 D.颤抖焦虑筹划彷徨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铤()瘁() 蜓()粹() 挺()悴() 4.填写下列成语。 可歌可()()为人知当之无()锋芒()露 家()户晓妇()皆知马革()尸鞠躬尽() 5.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邓稼先》一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邓稼先》是一篇________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________和对民族的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 B.如果而竟 C.如果可就 D.假使而竟 7.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叶圣陶语文教育摘录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他,没有一张文凭。 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大师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大师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 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 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位导师, 乃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 研究院聘请的第二位导师, 乃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 研究院聘请的第三位导师, 乃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 教授吴宓推荐:陈寅恪可担此任。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 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 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曹云祥遂聘陈寅恪为第四位导师。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局部,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1 1890年7月3日清晨 陈寅恪在长沙呱呱坠地。 其祖父乃湖南巡抚陈宝箴, 其父乃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 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并称晚清四公子。 钱锺书曾说:唐以下大诗人,可用一个地理词语来概括:陵谷山原。 陵是杜少陵,谷是黄山谷, 山是李义山,原是陈散原。 陈散原,便是陈三立之字号。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右一为陈寅恪。 1898年,陈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 陈宝箴父子因在湖南率先变法, 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 陈宝箴便带着全家返回祖籍南昌。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4、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5、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7、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8、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9、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10、理想是事业之母。 11、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2、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13、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4、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7、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18、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

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1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0、惊涛骇浪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出自: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示例: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的小船里。出处:《地动》 21、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2、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23、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24、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我是吴宓教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

2014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5.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孟论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3.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叶圣陶先生,思想大家、教育名家,而他给自己的定位永远是“一位教师”。今天,小编帮你精选了一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供您细细品读。 1、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3、我们更应该纠正的是对于考试的根本态度。现在有人要用考试为一个个的圈儿,把读书人的心拴住;被考试者则把它看作一道道的关口,希望能侥幸通得过去;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留存下来呢?我们竭诚地希望负责教育者注意:考试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一个小小的位置,把它过分的重视,甚至忘却了求取知识的本义,对于学生是无益有害的。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5、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6、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7、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8、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9、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决不应当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决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10、夫儿童之非缩小的成人,言教育者罔不知之,故成人之教养与观感虽未必不适于儿童,要不可挹次注往,必须自儿童之立场出发,方得谓之纯良之儿童读物。 11、德目(德育的目的)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

【我是吴宓教授】我是吴宓教授阅读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我是吴宓教授阅读答案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讲台上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寂寞多年的吴宓在当时的学界热了起来。庞杂的回忆录、桃色的传闻和各种争论,使吴宓的面目显得有些驳杂。 在这种驳杂中,作为教师的吴宓却眉目清晰。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而事实上,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

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他被形容为“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在1943年的日记中,吴宓曾痛批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不务正业”,服役于各种社会机关,“惟多得金钱之为务”,讲课却潦草敷衍,不接见学生,不审阅作业,甚至连评阅新生考卷都不到场。而极讲究“师道自尊”的吴宓本人,就连学生考试的时候,也要亲自陪在一旁,亲手准备糕点、茶水送给学生。 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

徐汇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徐汇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5.1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孟论学》) 2. 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3.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 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银川市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B卷

银川市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zhuō(______)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 .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 . 在文中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并解释该字。 3 . 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 4 . 阿长为“我”买来“三哼经”时,我(有何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 5 . “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6 . 选文中,作者怎样看待《山海经》?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说明了什么?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附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19.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3分)20.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道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手法,其作用是(4分)2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4分)吴宓教授的特点具体表现(1)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2 )(3)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4)

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

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加上他同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战士、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极其丰富而又相互交融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修养,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最主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叶圣陶认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一)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 (二)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 (三)教育的发展和重点: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 (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确定的六大行为习惯: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4、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5、认真写字;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的,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督促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增强生存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部编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1(含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R版)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勋.(xūn)奠.基(diàn)澎湃.(bài)鞠躬尽瘁.(cuì) B.挚.友(zhì) 迭.起(dié) 咳嗽.(sou) 鲜.为人知(xiān) C.卓.越(zhuó) 校.对(xiào) 薪.金(xīn) 气冲斗.牛(dǒu) D.硕.果(shuò)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潜.心贯注(q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选聘深宵至死不懈契而不舍 B.调羹绞肉马革裹尸妇儒皆知 C.谣言昼夜慷慨淋漓目不窥园 D.小楷吩咐一反即往深恶痛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 ....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 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数年来奋战在脱 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 ....的人物。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数不清的 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些精神作品的人,必然会被这光辉所 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这宫殿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 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悄悄地燃烧着、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 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B.③⑤①②④C.①②④⑤③D.①④②③⑤ 5.综合性学习。(7分) 新世纪中学新星文学社为喜迎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沙龙活动,你作为学生嘉宾受邀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相关任务。(1)【活动一:专题讲座】文学社拟于6月20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和我的祖 国”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准备邀请市作协主席沐曦老师担任主讲人。请你代表文学社前去邀请沐曦老师,见面时你该怎么说?(3分)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周周练:第七周阅读练习(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七周阅读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③课堂上这番潇洒 .. 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

《吴宓》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 ..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