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调味品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调味品市场现状分析

1

第一章 相关定义及行业特性分析

第一节 调味品的相关概念及分析

一、调味品的概念

调味品是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菜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刺激食欲,增进人体健康。

调味品是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它和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各国习惯食用的调味品品种各有不同,譬如,世界上的酱油就有几种:一类是欧洲人习惯食用的以蛋白质酸水解物为基础的Sauce(沙司);一类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及我国福建、汕头地区习惯食用的以小杂鱼制成的鱼露;一类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和日本习惯食用的以豆类和小麦发酵制成的酱油。南亚使用酿造的调味品比较多,而西方主要是用洋葱粉、芥子粉、香辛料、橄榄油等。

二、调味品的分类

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中国的调味品市场时,需要注意到调味品所具有的特殊之处。那就是调味品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在中国一般说的调味品都是东方调味品,以酱油为主,其次是食醋。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使目前调味品的销售在中国和国外是不同的。我们着重于分析的是中国的调味品消费市场现状及趋势。

中国研制和食用调味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调味品品种众多。其中有属于东方传统的调味品,也有引进的调味品和新兴的调味品品种。对于调味品的分类目前尚无定

调味品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的介绍。目前的调味品可

论,为了便于分析,按照中国惯用的分类方法,依调味品的商品性质和经营习惯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目前中国消费者所常接触和使用的调味品分为六类:

1、酿造类调味品:酿造类调味品是以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等成分的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进行发酵,即借有关微生物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其转变为各种复杂的有机物。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豆豉、豆腐乳等。

2、腌菜类调味品:腌菜类调味品是将蔬菜加盐腌制,通过有关微生物及鲜菜细胞内的酶的作用,将蔬菜体内的蛋白质及部分碳水化合物等转变成氨基酸、糖分、香气及色素,具有特殊风味。其中有的加淡盐水浸泡发酵而成湿态腌菜,有的经脱水、盐渍发酵而成半湿态腌菜。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榨菜、芽菜、冬菜、梅干菜、腌雪里蕻、泡姜、泡辣椒等。

3、鲜菜类调味品:鲜菜类调味品主要是新鲜植物。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葱、蒜、姜、辣椒、芫荽、辣根、香椿等。

4、干货类调味品:干货类调味品大都是根、茎、果干制而成,含有特殊的辛香或辛辣等味道。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胡椒、花椒、干辣椒、八角、小茴香、芥末、桂皮、姜片、姜粉、草果等。

5、水产类调味品:水产类调味品水产中的部分动植物,干制或加工,含蛋白质量较高,具有特殊鲜味,习惯用于调味的食品。

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鱼露、虾米、虾皮、虾籽、虾酱、虾油、蚝油、蟹制品、淡菜、紫菜等。

6、其它类调味品:不属于前面各类的调味品,主要包括:食盐、味精、糖、黄酒、咖喱粉、五香粉、芝麻油、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银虾酱、番茄沙司、番茄酱、果酱、番茄汁、桂林酱、椒油辣酱、芝麻辣酱、花生辣酱、油酥酱、辣酱油、辣椒油、香糟、红糟、菌油等。

我们还可以将调味品分为纯天然调味品和加工制造类调味品。

在这些调味品中,有些是专用做调味的,如酱油、醋等;有些是既可佐餐又可调味的,如酱类和部分腌菜类。

另外,调味品的种类多,其中的一些产品有其专有的分类标准,如在中国,酱油可以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

按照我国调味品的历史沿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单味调味品,如酱油、食醋、酱、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时间最长,跨度数千年。

第二代:高浓度及高效调味品,如超鲜味精、IMP、GMP、甜蜜素、阿斯巴甜、甜叶菊和木糖等,还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此类高效调味品从70年代流行

3

至今。

第三代:复合调味品现代化复合调味品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目前,上述三代调味品共存,但后两者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营销份额。

三、调味品的品质与特性

1、调味品的感官特征

调味品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感官特征,具体表现在:

颜色:各种调味品有不同的色泽,如干辣椒、辣椒油为鲜红色;酱油多为红褐色;芥

末为黄色等。这种色泽反映着商品的特

点和质量,是调味品的特征之一。

香气:许多调味品有特殊的香气,有些香料类调味品如花椒有特殊的香气,是由物质

本身含有的特殊成分所产生的;酿造的

酱油有酱香气和酯香气,是原料发酵过

程中酵母及细菌进行复杂的生物化学

变化的结果,是多种化合物的综合表

现。调味品的特殊香气和香气的浓淡,

也反映着商品的特点和质量,是调味品

的主要风味之一。

味道:各种调味品都各有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的特殊性、可口性、和浓淡,反映着

商品的特点和质量,是各种调味品的主

要风味特征。

以调味品的各种味道来说,可分为:

(1)基本味:咸、酸、甜、辣、香、鲜、苦等七种。

5

(2)复合味: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味调味品加工而成常见的复合味有咸甜、酸甜、辣咸、鲜咸等。 形态:各种调味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如粉状类调味品的颗粒大小、软硬度;液体类调味品的浓度、澄清度等。各种组织结构说引起的不同口感,是各种调味品的特征之一。 2 、调味品的产品特性 (1)调味品属于快速消费品。调味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用于日常消费,而且一般销售周期短,消费者购买频繁,且价格低廉。 (2)调味品的产品形式多种多样,难以计数。

但它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是相同的,就是能够增加饭菜的色香味,刺激食欲,使人食入足够的饭菜量。它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需求,对促进人体健康起着积极作用。这是调味品区别与其它类食品的重要依据

(3)地域性差异。调味品是组成食品不同风味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对调味品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如中国和欧美国家、中国的南北方地区,在调味品的使用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4)调味品如酱油、食醋等价格弹性小,消费量随价格变动幅度小。。

第二节 调味品行业的投资特性

调味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它的色香、味等方面。调味

品是快速消费品,产品形式

多种多样。调味品的消费存

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一、行业发展周期

我们可以从产品特性、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接受程度及行业增长速度来判断调味品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正常的饭菜应当具有良好的色、香、味,才能刺激食欲,调味品就具有增加饭菜色香味的作用,是一种生活消费品,也是生活必需品。这一特点决定了调味品消费量大,市场寿命周期极其漫长。

中国生产和使用调味品已经有了3000年的历史。在公元6世纪的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酿造食品包括酱、醋等方面的操作技术及其原理都作了长篇著述,我国酿造调味品的方法在距今1400年前已经比较完整而且盛行了。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调味品早为消费者所熟知、接受,消费者对传统的调味品的作用、特点及效果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调味品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以酱油为例,1975年我国酱油产量不足100万吨,70年代末达175万吨,80年代末为200万吨,1998年达到450万吨,2000年为495万吨。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目前传统调味品的酱油、食醋、酱、腐乳、味精等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其中酱油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食醋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整个市场则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其市场容量可以达到近300亿元,调味品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在目前的食品工业中已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较高的市场发展空间、消费者较高的认知接受程度及较快的行业增长速度可以判断,目前中国的调味品市场正处于新的成长期。

二、盈利性分析

调味品之中,很多是农副产品,其它的也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简单加工而成,所以,长期以来,调味品被认为是附加值很低的产品。随着一些化学类调味品的问世和调味品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新的调味品种类的增加,调味品的附加值在不断提升。但中国调味品制造业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低,除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实现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之外,一半以上是半机械化生产,甚至为手工生产,制约了产品产质量的提高。而其盈利水平普遍不高。

表1 2001年调味品制造业经济效益

表1显示,在所监测的全国范围内的758家调味品制造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有209家,占27.5%,。所有统计的758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24.72亿元,共实现利润6.136亿元,其整体利润率为4.92%,其利润率偏低。

表2 2001年大型调味品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

7

表2显示,在所监测的20家大型企业中,亏损的有4家,占25%,20家大型调味品制造业企业总共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5.13亿元,总共累计利润总额4.03亿元,其整体利润率为11.47%。

对比表1.1 和表1.2,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调味品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低下,但大型企业却能够获得2.3倍于整个行业的整体利润率,说明在调味品行业中,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效益,大型企业能够得到高额利润。

三、要素密集性

如上所述,调味品中有许多是农副产品,甚至就是不经任何加工的农作物,譬如芫荽等,这一部分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它的调味品,都要经过将原材料加工制造,属于工业制品,按照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 调味品属于食品制造业{(代码145)调味品制造业包括酱油、酱类制造业、食醋制造业、调味料制造业、调味油制造业及其他调味品制造业,味精属于发酵制品业}。现代调味品制造越来越依靠机械,其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这一特点,意味着先进的生产设备要求有大规模的投资,而且,在技

9

术方面的投资将日益加大。从调味品行业的特点来看,它属于日常消费品,存在着品牌效应,且有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性,调味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四、行业进入壁垒 分析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求、转换成本、获得分销渠道、政府壁垒、专有技术、原材料来源优势、地点优势等。我们可以结合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特点来分析: 规模经济: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调味品行业存在规模效益,但目前中国调味品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 产品差异:调味品是快速消费品,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不够强烈,但在消费者口味偏好、品牌等方面存在壁垒。先进入者和优势品牌能够建立很高的壁垒,如味精市场的莲花,鸡精市场的太太乐、豪吉,已经拥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了一定的壁垒

资本需求:中国调味品生产厂家一半以上是半机械化生产,甚至为手工生产,其资本需求还较低。小型企业可以通过较小的产量达到最小有效规模,投资很小。大型企业的设备投资规模则十分巨大。

转换成本:调味品的消费者从品牌A 转换到品牌B 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调味品厂商争夺竞品的消费者则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分销渠道:零售终端的竞争非常激烈,货

调味品行业目前正处于新

的成长期。调味品是资金密

集型产业,存在规模效益。

调味品行业的进入壁垒低。

方便食品业、餐饮业的快速

发展为调味品行业提供了

广阔的成长空间。

架空间有限,超市、大卖场等零售商要求的进场费、陈列费等费用较多,经销商管理困难。

政府壁垒:主要为公布行业标准、颁发生产许可证等,在杭州等地区已经在试行调味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多个行业标准已经颁布或正在制订当中

原材料和地点优势:如以水产品为原料的调味品,靠近水产品基地将获得很大的成本优势,而调味品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有地区性的差异,接近目标消费群体的厂商较了解当地需求,且物流方面成本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国调味品市场,对规模、投入资金的要求还不高,但规模和资金的壁垒在逐渐加大。现在主要的壁垒在于在单个产品市场,已经有一些优势品牌且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渠道比较混乱,产品进入零售终端较难;另外,有一些产品对原材料要求较高,需要接近原材料产地。政府实行许可证制度也提高了壁垒。调味品的地域性特点,使厂商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去了解目标市场并消耗大量资源来进入,这是调味品主要的壁垒之一。总体来说,调味品行业目前的进入壁垒较低,是能够较易参与进去的行业。但要获取竞争优势则很难。本报告将在后面部分就以上内容作较详细的分析。

在退出机制方面,该行业对资金、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备等专用化程度也在增加。由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出售等市场化的手段来退出。退出壁垒不高。

五、风险性分析

主要有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具体如下:

政策性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调味品

行业的指导政策等,调味品企业

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动

向,关注地方政策,评估其所带

来的风险。如去年国家对企业广

告投入比例方面的规定,就对消

费品新品牌建立品牌知名度产

生了影响;又如,现阶段开始实

行调味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等。此

外,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

保护当地企业,都会带来对市场

的影响。

市场风险:中国调味品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国内厂家众多,还有假冒伪劣产品

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

WTO,国际性的调味品生产厂商依

靠强大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市场

营销能力进入中国,国内调味品市

场竞争复杂而激烈。

其它风险: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食

品的安全性要求在提高。譬如,对

低盐食品的要求,将给酱油酿造,

酱腌菜等调味品造成影响。

六、关联产业

1、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其原材料大多数是农业产品。作为调味品行业的上游产业,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的调味品原材料都有生产,另外,中国加入WTO,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购买廉价的原材料。总体来看,调味品生产

11

所需的大多数原材料供应较为宽松,基本上可以满足调味品行业生产所需。

2、调味品除了直接在销售终端面向消费者销售外,还作为原料供应给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如生产方便面所需的调料包;此外,调味品还供应给餐饮业,经同食品加工后再销售。方便食品业、餐饮业是调味品行业的下游产业。零售业与调味品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食品市场出现高速增长,2000年中国方便食品的市场总额达到190.5亿元人民币,比1999年增长13.6%。

餐饮行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就业、培植地方税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全国来看,目前餐饮业经营网点已达35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今年上半年实现零售额232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7.3%,成为国内消费市场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中国的零售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新的经营业态纷纷出现。中国零售市场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零售网点爆炸式的发展。根据AC尼尔森2001年零售普查研究:在2000年中国城镇有大约460万个零售网点销售快速消费品,这一数字较1999年的420万增长了10%。而快速消费品的月零售额也从1999年的276亿人民币增长到2000年的301亿人民币。

作为关联产业,方便食品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飞速发展,为调味品行业带来机遇。

综上所述,调味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应注意到,其上、下游产业同其有着很大差异,调味品企业若想进行前后向垂直整合,会有一定难度,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会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节现代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中国调味品五十年》节选

新中国建立初期,调味品的生产和经营大

13

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这些作坊既生产,又销售,对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基本需要曾 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求大于供,国营商业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了产品的质量普遍下降和品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调味品生产提出“加强领导,统一管理,提高质量,保证供应”的方针,要求把旧企业、旧作坊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1956年,在调味品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同时,商业部中国蔬菜食品杂货公司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召开了全国调味品经营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方针和“以地产地销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发展方向,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归口行业的领导。至此,按照我国调味品生产和供应的传统习惯,多数产品归商办调味品工厂生产,形成了我国较为独立的商办调味品工业产销体系。 1975年,商业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提出“就地生产,就地供应,提高质量,讲究卫生,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销工作方针。要求各地注重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用机械化、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逐步实现酿造加工机械化。这次会议是调味品生

建国以来调味品行业经历

了快速的发展,正逐步走向

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产走向机械化的开端。

为了实现调味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促进调味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1978年商业部、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卫生部联合发布《酱油、食醋、酱类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这是我国调味品行业有史以来首次制定的质量标准,为鉴定调味品质量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我国调味品的质量、发展传统名特产品和开发新产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地位,确定调味品工业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1979年,商业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制定了1979年至1985年《全国调味品、副食产品科技发展规划》,在提出对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和开展调味品科技研究的同时,建议在大、中城市商业局领导下设立调味品专业公司,如酿造公司等,对加强调味品生产的行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根据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商业部、卫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豆制品、酱腌菜质量、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从而使酱腌菜质量有标可依,调味品行业标准得以完善和提高。1982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调味品生产的报告》,对商办工业的发展重点,实行扶持政策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决定对“专门生产酱油、醋、豆制品、腌腊制品、酱、酱腌菜”等加工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对调味品工业休养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各级政府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议程。

15

在各级政府重视调味品生产发展的同时,商业部于1975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个调味品技术协作区,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和各种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组建了全国、地区、省市、企业四级科技情报网,成立了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站,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传播信息、交流管理经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中心。该中心主办的《中国调味品》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具有权威性的科技刊物。1985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商业部副食品局牵头成立了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该学会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研究酿造工艺与技术的重要理论机构,为发掘我国传统的名特调味品和开展酿造技术研究做出了贡献。

1986年,为适应调味品行业发展的要求,部分省市的调味品公司在自愿、平等、互利、互助的基础上,自发组建了“全国副食调味品展销联合会”,在促进交流、沟通信息、联产联销活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根据调味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商业部与1987年以来会同轻工部、卫生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类制定了酱油、食醋、酱类和酱腌菜的分类行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质量标准和检验规则等,卫生部于1991年修订了《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为加强调味品行业产销的管理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94,原国内贸易部工业司与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酸水解夜生产技术研讨会”,提出了我国酱油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对“酸水解夜”加强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以规范市场行为。随

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餐饮业及方便食品的兴盛,促进了调味品工艺改进,品种增加,质量提高。调味品发展表现如下:

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条件不断完善。从酱油工艺讲,生物工程酱油已在我国山东投入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高档酱油的生产已在大城市及部分省会市逐步占领市场;从酱油设备讲,圆盘制曲机、高短法连续蒸料机、高效连续加热塔在生产中逐步被采用,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能耗。食醋生产的固态工艺和液态深层发酵工艺逐步完善和提高,产品风味不断得到改进,在市场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水解植物蛋白和水解动物蛋白工艺的发展和其产品在调味料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调味品生产和市场的繁荣。广州推出的用酶法生产动物水解蛋白的工艺技术使产品营养丰富,水溶性好,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能耗低,成本低,为调味品的成品加工提供了新的原料。其他各种利用萃取、蒸馏、浓缩和超临界萃取从动植物中提取天然调味料技术的应用,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上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条件,有些传统产品已实现了管道化连续生产。

“九·五”头两年技术改造势头良好。七·五、八·五期间,调味品行业受到国务院和原商业部、内贸部的高度重视,“九·五”头两年,又通过国家经贸委安排的调味品行业技术改造项目15项,专项贷款1.2亿元。有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改造向规模化发展。如江苏恒顺集团改造后,年产食醋将达到6万吨;广东佛山海天酱油“双加”项目完全实施后,综合产量将达到18万吨。从近两年情况看,各级政府对调味品行业的技术改造都比较支持,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了投资力度,同

17

时项目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推进名牌战略,已经形成一批企业集团。目前调味品行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国有企业仍占居主渠道,已形成品牌优势和集团优势。主要代表有北京“金狮”、“六必居”,上海“海鸥”,天津“利民”、“天立”,广东“海天”,江苏“恒顺”、“万通”,石家庄“珍极”,福州“民天”,长沙“双凤”,哈尔滨“正阳河”,安庆“胡玉美”等;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以资金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一定市场,且在向高档化发展。有“和田宽”、“李锦记”、“万家香”、“老蔡”等;三是一部分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正在崛起,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意思。

由此可见,我国的调味品市场正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中国调味品协会于1995年成立,为国家一级协会,其宗旨是促进调味品工业生产经营、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振兴调味品工业。

第二章国际调味品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世界调味品行业发展现状

全球每年调味品营业额约2180亿美元,占到食品工业额的10%左右。目前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世界调味品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欧美市场概况

19

在欧美市场上,是以番茄酱、洋葱粉、芥子粉、香辛料、橄榄油和辣酱油等为主的调味品占主导地位,番茄酱和辣酱油是最主要的两种调味品。在欧美许多国家,番茄制品在日常膳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美国人均年消费

番茄加工制品42公斤;土耳其人均年消费番茄制品8公斤。

1、番茄酱市场

番茄制品主要包括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汁、去皮整番茄、番茄丁和番茄粉等,其中番茄酱为主导产品。欧盟市场和美洲市场是番茄酱的生产和消费集中的两大市场。世界主要番茄制品生产国分布在北美、地中海沿岸以及南美的部分地区,1999年全球加工番茄获得丰收,番茄酱的产量同比增长了20%,由上年的314万吨增加到375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原料和产品均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许多国家相应减少了2000年的种植面积。11个主要生产国2000年加工用番茄原料的总产量约为2210万吨,比1999年的产量记录下降了9个百分点,美国、土耳其和地中海西岸国家分别降低了21%、17%和8%,智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国的加工番茄原料产量也有所下降,上年的供大于求也使2000/2001年度各主要生产国(除美国外)的番茄酱总产量比上年平均降低了2%左右,但出口总量要比上年增加13%,主要来自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加工番茄主要用于生产番茄酱, 2000年头11个月,美国的番茄制品出口量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1%,而出口额降低了4%。加拿大依旧是美国番茄酱等产品的首要进口国。由于对意大利进口的大幅减少,2000年美国的

世界调味品市场有着很大

的发展潜力。欧美的番茄酱

市场概况。美国的酱油市场

快速发展,欧美的食醋市场

概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