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个课题,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机演示各式地图以及某些精密仪器放大的平面图,让学生知道有关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 ﹕ (2)12﹕16 (3) ﹕ (4)4.5﹕2.7

(5)10﹕6 (6)3﹕2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0﹕6 = 4.5﹕

2.7 ﹕ = 3﹕2 2.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写出有意义的比。

2 1

3 1

4 1 8 1 2 1 3

1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0﹕2= 200﹕5,并指出像以上三个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式。

4.教师让学生观察比例式,概括出共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5.你能把上面的三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吗?为什么?

6.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依据是什么?

学生完成课本P2“做一做”。还可以让学生举出比例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刚上课时,同学们一看到本节课的课题就想到了比,现在谁能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1)学生看书自学,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三个比例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都有这样的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说明。

③通过以上观察、计算、讨论,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使学生认识到在任何一个比例式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小结

三、练习

填空

1.在比例里,两个( )项的( ),等于两个( )项的( ),这叫做比例的( )。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36﹕6=12﹕2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

3.用20以内四个不同奇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4.用5、2、10、4四个数组成比例。(能写出几种写几种)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分别求出下面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看这两个积是不是相等。

(1)8﹕6 = 28﹕21 (2)0.76﹕8 = 1.9﹕20 (3) = (4) = (5)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

3.5,另一个外项是( )。

5 6 10

12

0.3 1.5 4 20 8 3 40

15

如果老师将第1题的第(5)小题的一个外项40盖住,你能想办法求出它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解比例。

二、新授

1.教学什么是解比例。

学生看书P3,思考: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2.教学解比例。

出示例2 解比例3﹕8=15﹕χ

提问:(1)求比例中的未知数χ该怎么办? (2)3χ=8×15 这一步依据什么?

(3)师生共同求出未知数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书写的格式。 出示例3 解比例 =

(1)引导学生把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得到4.5χ=9×0.8 (2)学生独立求出未知数χ,并说出每一步的依据。

我们求出了例2、例3中的未知数χ,所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你想一想,该怎样检验?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要检验得数是否正确,把得数代入原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请你选用一种方法检验例2、例3的结果是否正确。 完成P3“做一做”。 三、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在哪里?给予改正。

(1)0.065﹕χ=0.13﹕ (2)0.02﹕0.48=χ﹕3.6

解: χ = 0.065×0.13 0.48χ = 0.02×3.6

χ = 0.065×0.13×2 0.48χ = 0.02×3.6÷0.48 χ = 0.0169 χ = 0.15

χ 9 0.8

4.5 2

1 2

1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平面图形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能正确求出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师问:同学们,你们都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比例尺?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师出示同学们收集到的地图、建筑的平面图、机器零件的图纸,这些图形是怎么画成的呢?

生回答后师总结: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成的。这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尺。

二、新授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4。

指名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提问:题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化简?学生的化简方法不同,教师要注意指导。教师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因为这道题中把米化成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2)比例尺的意义。

通过例4使学生明白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师指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怎样求比例尺呢?教师边讲边板书,并让学生练习说。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或

= 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某些建筑的平面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学生完成P6“做一做”。 (3)教学例5。

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出示例5。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出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χ应设什么单位?为什么?

教师强调:在作这类题时,为了方便,我们设χ时所使用的单位通常要跟已知数中所使用的单位相同。例5中,我们要先设实际距离是χ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变成千米数。

完成P7“做一做” (4)教学例6。

出示例6,指名读题,说出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χ。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我们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学生完成例6后,师小结:例5、例6除了用方程方法来解以外,还有其它解法吗?

三、练习

1.填空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表示()和()的比。

(3)一幅地图,图上2厘米表示10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在比例尺是4﹕1的图纸上量得零件长8厘米,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2.填表格

第4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线段比例尺,能运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2.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2. 3米=()厘米 4.5千米=()米0.004千米=()厘米35000厘米=()千米

3.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求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二、新授

1.教学线段比例尺。

出示带有线段比例尺的地图,师指出:以前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此外,还有一种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师指图让学生看线段比例尺,问:线段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师指出: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看P8图中的线段比例尺,问:这幅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强调为什么是50千米,而不是100千米。

请同学们用尺量出图中沈阳和长春的距离。想一想,要想求出沈阳和长春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50×5.5 = 275(千米)

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联系。

如果我们把今天学习的这条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应该怎么办?

3.教师小结:什么是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相互改写的方法。

三、练习

1.把下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2.右图是()比例尺,它表示图上()

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用数值

比例尺表示是()。

3.在一幅世界地图上,14厘米的线段表示4900千米的实际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5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比例关系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数量关系,认识量、变量、相关联的量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

速度×时间= 路程单价×数量= 总价

工效×时间= 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

2.教学量、变量、相关联的量。

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像速度、时间、路程、工效、工作总量……都是数量关系中的量。

变量:我们过去在研究这些数量关系时,每个量的值都是确定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研究的这些数量关系中并不一定都是确定的,量的值经常是变化的。如:(出示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驶的路程如下表。

相关联的量:请同学们看上表说一说:表中的两个变量,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指出:像这样一个量变化了,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说明这两个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二、观察例题,引导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表中两种数量,你发现什么?师继续引导提问:路程和时间都是怎样变化的?(时间扩大几倍,相应的路程也扩大几倍;时间缩小几倍,相应的路程也随着缩小几倍。)这也就是说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为什么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在变化,它们的比值却不变呢?师边小结边板书: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数量关系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研究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时间扩大同样的倍数,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同样的倍数,因此,比值是一定的量。

2.出示例2,学生默读后思考: (1)表中的两种量是什么样的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师板书、小结: = 单价(一定)总价和米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

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米数缩小,总价也缩小相同的倍数。因此,比值是一定的量。

三、抽象概括,揭示概念

1. 比较一下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师指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 在例1、例2中,哪两种量是成比例的量?为什么?

4. 师:如果用字母χ和у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 κ(一定) 四、运用知识,准确判断

出示例3 1.学生默读例3。

2.大家能不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说一说,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完成P13“做一做”

师小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练习 填空

1.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米数

总价 χ

у

它们的关系叫做()。

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

2.在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中,()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3.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2)表中任意一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是(),这个比值表示()。

(3)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比例关系。

第6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反比例的关系式。

2.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工作时间,求一共加工零件多少个?

(2)已知装订每本练习本需要的纸的张数和装订练习本的本数,求一共需要纸多少张?

在上面的关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工作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装订练习本的纸的张数一定,每本练习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又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的意义。

二、新授

(一)出示例4

1.指导学生自学: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1)表中“工效”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加工零件所用的时间是随着工效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零件的数量扩大,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数量缩小,加工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时间的积是一定的。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零件总数(一定)

(二)出示例5

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它们是怎么变化的?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举例说明。

3.把上面的数量关系式写出来。

(三)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概括反比例的关系式。

1.试比较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关键是什么?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再次说说例4、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4.如果用如果用字母χ和у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积(一定),请你写出反比例的关系式。

(四)教学例6。

1.学生默读题。

2.学生独立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完成P16“做一做”

学生看书质疑。

4.师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正比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与反比例中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填空

1.两种()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这两种量就叫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2.用字母表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3.在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4.下表中的χ和у成反比例,请在表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

第7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绳子的长度一定,用的米数和还剩的米数。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周长。

(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2.举出正比例、反比例的例子。

二、新授

1.导言。

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

2.教学例7

出示例,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表,然后根据两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指名在黑板上填空。

与黑板上互对答案,然后订正。 表1: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路程随着时间变化,速度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关系。

表2:

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路程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师提问:

(1)从表1中,你是怎么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你是怎么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 时间 = 速度

①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②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③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1)结合上面的例子,比较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汇报后,师板书。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

速度 路程时间

路程

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分子一定,分母和数值。

(2)圆的直径和该圆的周长。

(3)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4)三角形的底一定,面积和高。

(5)减数一定,被减数与差。

(6)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周长。

(7)从A地到B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2.先判断χ和у成什么比例,再填表

第8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答: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1)根据表填空

)是一定的。因此,( )和(

)成( )关系。

(2)根据表填空

②因为( )一定,所以长方形的( )和( )成( )比例。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 )比例。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比例。 4.判断下面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积一定,( )和( )成( )比例。 (2)商一定,( )和( )成( )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和( )成( )比例。 (4)书的单价一定,( )和( )成( )比例。 5.(1)2χ=у χ和у成( )比例。

(2) =у χ和у成( )比例。 (3) = χ和у成( )比例。 (4)χ÷4=у χ和у成( )比例。

3

χ 4 у χ

5

3.比例的应用

第9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及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汽车的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出油率一定,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2.根据下面的已知条件,先判断已知条件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再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驶350千米。

(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回来时,每小时行87.5千米,4小时到达。

二、新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两张表格:两张表格是两辆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行驶路程和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

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 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懂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的 进行计算。 (3)通过讨论总结的方法,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重点】:商的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 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1。 (1)出示例题l: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 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22.4÷4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是把总路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

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探究计算方法 第一种:利用单位换算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 = 5600米 5600米=5.6千米 第二种:利用竖式计算 如果把被除数22.4的小数部分“4”盖上不看,整数除法应当怎样除?(22÷4商5余2。) 商5写在哪儿?(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再把十分位上的4移下来,合成24个十分之一,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 4商几?(商是6)表示什么?(6个十分之一)商6应写在哪一位上?(6要写在十分位上) 为了表示6个十分之一,在商5与商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样就表示6在十分位上,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这样就得到一个完整的竖式。 22.4÷4=5.6(千米) (3)小结: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注意,整数部分除完后商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把十分位上的数字落下来,继续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教科书第l7页的“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2. 拓展练习 解决问题:张村去年只有24家有电视机,今年又有30家买了电视机。张村今年有电视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班共有学生比较少,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 人 教 版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二 册 教 案

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 划正式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一、上学期工作回顾及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期末参加考试人数31人,及格率93.5 %,平均分86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43,优生率61%. 本班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将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

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整理和复习等四个部分。 教学要求: 1、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2、学会绘制复式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例应用题。 4、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

最新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最新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一篇好的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小编分享了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笫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 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儿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 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 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笫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笫二篇 教学□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4743-50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 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2)现有学生56人。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部分学习基础差,学生思维灵活性差。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家长有一种错误的感觉,从而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后进生紧不慢。特殊家庭的影响,我班有好几个学生或是单亲家庭,或是家长从不管教的,这部分学生不但学习马虎,成绩不理想,而且脾气往往都比较另类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绝大多数学

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突出。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较差,知识的探究方面多数学生较为主动。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知识,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口算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但还有少数学生认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对较复杂的应用题掌握理解欠缺。 认知能力: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较差,知识的探究方面多数学生较为主动。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知识,思维能力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数数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2----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2、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胡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课件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课件\数一数课件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比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比较》教学设计 罗莎莎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 (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进度表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 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 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 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 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一、数据收集整理六、有余数的除 法 二、表内除法(一)七、万以内数的 认识 三、图形的运动(一)八、克和千克 四、表内除法(二)九、数学广角 五、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 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 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 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 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方法措施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 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 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 100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31~33页的主题图、例题。 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 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白羊图)。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范文此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袋花生米和一捆小棒,它们的数量都和小羊的只数一样。数一数花生米有几颗,小棒有几根,就知道小羊有几只。四人小组,两个人数花生米,两个人数小棒,互相帮助,说一说怎样数。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个放一堆或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 (2)师:过去,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从刚才的数,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板书: 1根 10根 100根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教师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2)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4)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7) 第2课时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9)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11)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3) 第5课时练习课 (15)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17)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 (19)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1)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22)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24)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 (26) 第4课时练习课1 (28) 第5课时练习课2 (30)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32)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34) 第8课时练习课 (36)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7)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39)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1)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43) 第13课时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 (46)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9)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50)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53) 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 (56)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58) 第5课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61) 第6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3)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 (67) 第8课时最大公因数 (70)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 (73)

第10课时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75) 第11课时约分练习课 (77) 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 (79)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82) 第14课时通分 (84) 第15课时通分练习课 (87) 第16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90) 第17课时分数化成小数 (92) 第18课时整理与复习 (94)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97) 第1课时旋转的特征 (98) 第2课时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 (100) 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 (102)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4)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6)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108) 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111) 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12)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115) 第6课时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17) 第7课时分数的简便计算 (120) 第8课时解决问题 (121) 第9课时打电话 (123)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27)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128)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3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133)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134) 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137) 第九单元总复习 (139) 第1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139) 第2课时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141) 第3课时总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43) 第4课时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145) 第5课时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 (147)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比

课题一:比的意义(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 2÷3=……………………宽是长的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

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 (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路程和时间比较.)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三班数学教学任务,本学期是这届毕业生在小学的最后半年,也是最紧张的学习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学好小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会继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3)班现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25人,男生20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又因为是毕业生最后紧张的学习阶段,本学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开学第一个月的工作重点是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在教学上,本学期重点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状态。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和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努力方向: 1、认真学习新课堂的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课堂上继续落实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备出实效的教案。 4、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 5、激发本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本班的数学成绩。 6、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减少学困生的数量,争取消灭不及格。 7、多反思、勤总结,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特别照顾到学困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学困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

“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本单元重在动手操作,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平台;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三),前面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一)和观察物体(二),因此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前面所学的知识重点在于观察,而这一单元的知识侧重于动手操作,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1. 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便于组织活动的教学素材。 2. 要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这就需要借助于直观的活动进行自由探索,亲身实践。 3. 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氛围。 观察物体(三)2课时 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材第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第2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