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蘊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合作探究

1.“佛”在禅宗中应该怎样解释?

提示:“佛”是“佛陀”的略称,其意义是“觉者”或“智者”。狭义上的佛是指释迦牟尼。在禅宗中多从广义上来进行解释,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在《慧能受法》中就强调“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只要不断修行,就能够大彻大悟,也将能够修行成“佛”。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

..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解析:C项,此间:此地,此处。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

B.自古

..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

..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解析:B项,“自悟”前省略的应是“弟子们”。

答案:B

4.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其中“鸟性”和“人心”都能体现禅宗的自心反省和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答案:B

二、、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慧能拜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

(节选自《坛经》卷二)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

B.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C.大师遂责.慧能曰责:责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解析:B项,宿:过去的,本来的。

答案:B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即”,①②都是副词,就。C项,“作”,①传授,②干,从事。D项,“更”,都是“再,又”的意思。

答案:C

1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坛经》二则 教学详案 高中 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在品读的基础上感悟 《坛经》两则教学详案 一、以佛理小故事微课导入——《诗人与禅宗》 师:同学们,读完这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悟? 生:语言是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生:幽默感平添生活的情趣。 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小故事、小短文让我们内心常怀感悟。在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种小故事、小文章。而“悟”,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阅读、鉴赏、品味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思维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佛经的相关知识,我们选取浩瀚佛经这片大海当中的两朵小浪花——《坛经》两则,具体来悟,在品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语文学习当中这一重要的思维点。 二、走近佛经——文学常识介绍(请一个学生为我们朗读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坛经》——初读课文(自由朗诵,对照注释默读) 师:“悟”首先要从读文本开始,那么就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我来看看同学们都读懂了没有,先来检测一下大家。 1、文言文词句翻译检测:(学生上台翻译) (住:担任主持;住此间:停留) 师:这几个句子都是课文当中最重要的一些句子,我们不但要积累这里边的重要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借助这些重点句子来品读和鉴赏文本。所有文本的解读都不是凭空的,必须紧扣文本。下面,请大家在翻译的基础上,简单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单的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慧能受法》: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实际上就是禅宗五祖安排接班人的过程。《南能北秀》: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能北秀”指的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师:我们对文本进行了初步感知,下面我们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文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去朗读,女生齐读第一则,男生齐读第二则。 四、深入《坛经》——精研文本 (1-4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5-8小组讨论第二个问题) 1、佛教禅宗传法的特点是什么? 2、文本是怎样评价顿悟、渐悟的? 生答: 1、(1)从五祖传法的情景可以看出禅宗讲究的是“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强调学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文字,修习禅性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它强调了修心自悟的重要性。(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2)从慧能受法的情况来看,五祖向慧能“说《金刚金》,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意思就是顿时,说明慧能领悟佛性速度之快,这也体现了禅宗的一个特点“顿悟法门”。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佛性本有”,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一念若悟,即终生是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24)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理解文意。结合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透过联想,获得体验。 2.掌握通解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发挥联想,注重体验,强调积累。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对文中“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 【教学难点】 对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通过联想,获得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 教师吟诵纪晓岚的《咏雪》,让学生猜测诗中写的是什么事物?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是的,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三读”通“文” 1.一读:阅读课下注释和手中的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二读: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并且描摹人物拟诗的语气。 3.三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七绝”通“意” 教师导学: 老师读完文章后,颇有心得,不禁诗上心头,为文章缀写一首“七绝”。 谢宅寒日齐聚会, 群子赏雪共拟句。 似是无奕女才气, 其然更有佳句在。 (教师引导以“七绝”为线索,理解文章的内容。) 1.谢宅寒日齐聚会。 教师提示问题: (1)谢太傅一家在“寒日”内聚集做什么? (2)你能够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家族?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引导。 2.群子赏雪共拟句。 教师提示问题: (1)学生谈自己对“胡儿”和“无奕女”两句诗的理解。 (2)你能不能也以“雪”为喻,用一段文字描绘这“冬之灵”的美妙。(学生先自己写,然后交流。) 3.似是无奕女才气。 教师提示问题: 在谢太傅的眼中,“胡儿”和“无奕女”两句诗哪句更好?你有怎样的看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4.其然更有佳句在。 “雪”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爱物,在以往的诗句中有许多优美的写雪名句。你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写“雪”诗句,并对诗句做出点评。) 四、教师总结 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高中语文《坛经》两则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坛经》两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坛经两则教案

《坛经》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坛经》的学习,了解禅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 导入:提及佛教,作为河南人,首先想到的地方是?少林寺为禅宗祖庭,什么是禅宗?达摩于梁武帝统治时到中国传法,自己的禅法并不能并梁武帝接受,于是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广度信众,静心悟法,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安史之乱”后,以神秀为代表北宗逐渐衰落,六祖慧能将禅宗推向了新的高峰,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并逐步影响亚洲乃至整个世界。 如今,禅学已不再只是东方的专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视。譬如美国很多大学里也设有禅堂,禅堂已不再为寺院所特有。如网坛霸主小德和小威都曾通过参禅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甚至连航天员也要用禅的精神来训练。 《坛经》记录的是慧能得法及传法的事迹,以及启悟弟子的言论,由慧能的弟子辑录。今天我们就通过《坛经》两则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课堂活动一:自读《坛经》两则,出声的读,读完则提出你的困惑。 学生齐读两则,强调“禀”的读音,言下便悟,言下即一言之下,金刚经中永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法及衣,衣,法衣。袈裟。和尚将袈裟和佛法传给弟子,表示这个徒弟为法嗣。后演变为衣钵。 下面自读文章,提出你的疑惑。2分钟。 学生的问题:为何有人害?为何速去此间?何为以心传心? 先找一学生回答。老师再补充坛经中的记载。 为何有人害?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选自《坛经行由品》 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是对自己修行的认可,是修行人的最高荣誉。人人皆想成佛祖。 为何此间须速去? 姓名年龄学历住寺时间职位影响力 慧能33岁识字不多8个月饭头僧无人了解 神秀65岁博综广闻20年上座深孚众望 和神秀相比,慧能太不适合做六祖了。六祖的位置人们认为神秀是不二人选,是众望所归。可是慧能继承法嗣,众人心中如何安宁。尽管神秀不会妒忌,至少不会陷害慧能,从阅读课的《神秀传》中的记载可知,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liè),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 ——《神秀传》 神秀的徒弟及信众心中如何能平。所以五祖弘忍才在三更半夜,人尽不知的情况之下,传法于他。 为何非要传给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世说新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第五课 世说新语 一、基础精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____ ②俄而.. 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 ④未若. 柳絮因风起________ ⑤陈太丘与友期. 行_______ ⑥过. 中不至_________ ⑦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_______ ⑧相委. 而去______ ⑨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试牛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 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 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⑦班军⑧而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时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 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②尊君在不()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⑤尊君()⑥家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夜书()说()尚明()以治()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5 《坛经》两则1-人教版

《坛经》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落实文言文知识。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 3.感知佛理禅趣,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欣赏法、多媒体展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二、研读课文 1.研读《慧能受法》思考: (1).五祖为什么选择三更传法慧能,并叮嘱即速离去?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选自《坛经行由品》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是对自己修行的认可,是修行人的最高荣誉。人人皆想成佛祖。 (2).为何此间须速去? 姓名年龄学历住寺时间职位影响力 慧能 33岁识字不多 8个月饭头僧无人了解 神秀 65岁博综广闻 20年上座深孚众望 和神秀相比,慧能太不适合做六祖了。六祖的位置人们认为神秀是不二人选,是众望所归。可是慧能继承法嗣,众人心中如何安宁。尽管神秀不会妒忌,至少不会陷害慧能,从《神秀传》中的记载可知,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liè),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 ——《神秀传》神秀的徒弟及信众心中如何能平。所以五祖弘忍才在三更半夜,人尽不知的情况之下,传法于他。 (3).为何非要传给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50)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4.《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新闻两则》教案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 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 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 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 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 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 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5课《坛经》两则 教案2

《坛经》两则教案 文化背景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4 课时 第 1 4 课时 课 型 普通课 教学目标 1. 借 助工具书认知生字词并理解其意。 2.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3.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 入门不顾” ,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课本、教 辅资料、教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让你们背了一首曹操的《龟虽寿》都会背了吧?(会),我们通过那首诗可以感受的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曹操晚年之后,将他的位子传给了曹丕,但是这个曹丕呢并非善类,他即位后一直对才华横溢的弟弟心怀忌恨,更想借机杀了他,所以就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不然就砍了他,最终 同样,今天我们再来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少年,下面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大声诵读课文(板书) 二.走进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原为8 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 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咏雪》选 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字词 1. 老师范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达到熟练程度。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点。 3.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并提出,教师引导点拨其意,并初步疏通所在句子的意思。 “内集”、“俄而 、“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四 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所有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默读课文,尝试自己疏通句意。老师点拨。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诵读、词义及翻译。 二.归纳总结 1. 古今异义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前者为详,后者为略。这两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比较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我们可以发现,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的事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阅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再作细致阅读。不感兴趣的新闻,会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同样,跟作文拟标题也要考虑这一点。标题可以有三个结构:引题、正题、副题。不一定每则新闻都有这三个题目,但正题是必不可少的。 2、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这就是新闻的导语。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也就是读一读这则新闻的导语。 3、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们读报纸的时候,读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4、请同学们齐读主体部分。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引导: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