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文言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的底蕴,还包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突出文化性。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从考试的目的出发,着眼于文言字词句的理解、翻译、练习,淡化甚至忽视文字背后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导致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文化信息知之甚少。这种缺少文化味的文言文教学,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当下教育的要求,急须正本清源。倡导高中文言文教学以中华传统文化导向,突出文化性,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以《赤壁赋》为例,具体阐述本人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以文化的视角掌握文言字词

文化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以文化的视角学习文言字词即是在疏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将字词背后的文化意味挖掘出来,从而明白其使用的准确与精当,以及所承载的情意、思想和艺术魅

力。

1.以形索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根据字形揣摩字义,是中国训诂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如《赤壁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为什么是农历十六呢?关键是对“既”

字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探求“既”的字源义,再从字源义出发,探求其本义和引申义。“既”,甲骨文写作“ ”,左边是盛着食物的器具,右边像一个头扭过来,背朝食具,表示饮食已毕。字源义是“食毕”,本义是“尽”、“完了”。引申义为副词,“已经”、“……以后”。“既望”就是十五之后的一天,就是十六。这样解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而且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以声释义。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说,“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因音以得其义”。声音是意义的寓所,是我们理解、解释事物的起点或依据。《赤壁赋》多处运用了叠音词,叠音词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而且强化了感情色彩。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渺渺”一词,突出了作者此时情怀的悠远,内心的复杂。泛舟赤壁,清风明月,饮酒诵诗,飘飘欲仙,其乐融融,但眼前的快乐却难以消解苏轼心中的隐痛,他想起了自己的理想,想起了过往种种,想起了如今的沦落,感慨理想如远在天一方的美人,可望不可即。苏轼此刻复杂的心态,由“渺渺”一词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了。

3.以“气”明义。“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实词表达意思,虚词表达语气,修辞则使其更有文学性,他们都是语言细节的组成部分。注重虚词所表达的语气,才能获得全面而可靠的语境来准确领会文本的意图。《赤壁赋》一文中,苏轼“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一向是教学的重点,冯为民则发现‘何谓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三个宾语前置句中的

‘也’‘哉’‘乎’正是情感结点。语气词所流露的‘气’,就是‘气脉’之所在,‘气脉’就是‘情脉’,并从这里切入探讨,勾连起文本内容,带领学生体会到这几个不起眼的虚词恰恰透露了苏子从阵阵隐痛中走向超脱的复杂心迹,也就真正理解苏子情感变化的深层缘由。[2]

二、以溯源的方式强化文化常识的学习

文言文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族风情等具体的文化内容,虽然不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不可否认,它们体现了我国各历史阶段的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些文化常识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甚至成为一种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文化常识的教学需要强化,笔者认为,对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常识不妨进行追根溯源,突出其文化的意味,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例如,?Α冻啾诟场分械摹叭尚纭币淮剩?可以把它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由“壬戌”追溯到干支纪年法,再追溯

到由此衍生的相关文化。可以做如下的详尽的诠释: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在中国传统中,将天干地支还与十二生肖结合,即将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十二生肖”,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同时也表达国人对新一年的愿望和祈福。干支除了用于记录时间、占卜外,后来被赋予的功能就越来越多了。如天干地支纪年法同时可纪年、月、日、时,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此八个字就是俗称的“八字”。同时,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天干地支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对阅读古藉,研究历史,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有帮助。

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一词,可以放在我国古代星象知识及相关文化中去解读。古人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是当做“坐标”来观察星空的分布

与运行的。此二十八宿为:东方苍龙七宿,即角、亢、氐、房、

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斗牛”一词,从晋代张华因气冲斗牛而命雷焕在江西丰城发掘龙泉、太阿宝剑的故事以后,在古代诗文中运用不绝,已积淀为习见的文学词语和典故。王勃《滕王阁序》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固然是“本地风光”,切合“吴越”地域;陆游的《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诗,作于福建,而有“丰城宝剑已化久,我自吐气冲斗牛”之句,运用张华之典已趋普泛化。“斗牛”的星空位置或地域方位在文学创作领域中逐渐模糊,而突出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味和情感心绪内容,以致“气冲斗牛”。“气冲牛斗”的成语广为流传。

[3] 至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中“曹孟德”既涉及古

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兄弟排行等相关知识;“苏子愀然”中“苏子”涉及我国古人自称、尊称、谦称等相关知识,并由此产生的人名称谓文化也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倚歌而和”中“和”,或歌唱时此唱彼和或音律相合或诗词相酬答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客有吹洞箫者”中“洞箫”,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管乐器,古代的箫以竹管编排而成,无封底者称洞箫。其发音清幽凄婉。元仇远《宿集庆寺》诗:“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无不浸润着传统文化的意味。

三、从文体角度来分析文本特征

古代文论最讲究区分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写作目

的、对象和作用,自然有各自写法上的具体要求,呈现出各自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特征。王荣生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这意味着,必须指导学生用适合特定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4]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俪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它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特别对“悲士不遇”的主题,“铺采?の模?体物写志”的写法,“主客问答”的结构,骈散结合、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用事而不觉”的用典等特点作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1.《赤壁赋》主题上体现着悲士不遇的情怀

悲士不遇的主题是赋的重要主题之一。从楚辞《离骚》始,汉代骚体赋在内容上模仿了楚辞,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等莫不体现了这种情怀。这种悲士不遇的情怀可以分

成两个层面,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那时的宋朝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大的社会改革,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逐渐突显,可谓生之不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被政敌罗织罪名,被捕下狱,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横遭“废弃”。这对于在父亲的熏陶下,早年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年轻时有“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有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具有儒家辅群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苏轼而言:人生无疑是“没世无闻”。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苏轼游赤壁,为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乘清风、沐明月,泛舟大江,飘飘欲仙,确也得到了片刻的逍遥,但对于忧国伤己的苏轼来说,他的快乐只能是短暂的。因而,当他“饮酒乐甚”的时候,就难免触发到内心深处的隐痛:“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无不透着忠君用世而不见用的悲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无不透着被贬后怀才不遇惶凄无依,对“横槊赋诗”的曹操和“羽扇纶巾”的周郎的思慕中无不透着功业难成的深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无不透着人生苦短无奈。在此,“乐”是表象,他那种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这本身就是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所以

“悲士不遇”的情怀是本文的主旋律。这种悲士不遇的凄怆实际上是一个时代文人的缩影。

2.《赤壁赋》具有“铺采?の模?体物写志”写作特点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の模?就是铺陈文采;体物写志,指描写事物时,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全赋从“体物”开始,到集中“写志”,以“体物”收篇。《赤壁赋》由赤壁写到在此建立功绩的曹操,这游览,重在“体物”,这大肆地铺陈,有自然风物,也有历史人物,而这种铺陈也正是为后文的“写志”做好了准备。其后苏子对“客”的安慰,重在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对得失,对取舍的哲理认识,集中“写志”,抒发感慨。

作者在赋中所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枯燥。如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正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怀古又先从诵古人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起,然后写到目中所见“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之地形,再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勾画出曹操饱满而富有立体感的形象。难在“固一世之雄”句的

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上一句所?^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像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这正是《念奴娇》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却因用了“铺采?~文,体物写志”写法,使人应接不暇了。其后,通过客人之口写志:像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身处逆境的吾辈!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于明月同在。但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整节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的反映,而作者却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过形象描写,还使人不致于产生消沉之感。

[5]这是在符合作“赋”的要求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结果,难能可贵。

3.《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结构特点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这种主客自由对话的形式,旨在打破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凝定固执的看法,从事物两两相对、并行不悖的辩证视角去注意对立思想之间的关系,反省这种对立的真实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内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因此,这种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从而为历代作家所接受、效仿。[6] 从行文结构上看,《赤壁赋》无

疑继承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赤壁赋》中核心内容所记之“主客问答”:“客”引曹孟德诗,议人生之失意,“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水月消解人生之苦闷,从清风明月中求解脱。文中“客”实际是遭受重大的政治挫折、处境困顿有着道家思想的苏轼的化身。这里的“主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客”之疑问和“主”之超旷,实际就是苏轼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和道家的超脱尘世的思想的矛盾与交。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为赋体习用之“拟客发议”手法。同时也是人的二重组合心理结构的真实映现。

这种继承自《庄子》以来的伪立客主、借口代言的一种创作方法:一方面巧妙地、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彼时彼地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等种种复杂情感的冲突与激荡。从而使文章开合自如,波澜起伏,渐入胜境:另一方面也通过双方出人意表的奇思妙对、谲譬巧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增强了对话的艺术性,从而使《赤壁赋》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7] 至于,骈散结合、形象优美、善于取譬语言,“用事而不觉”的用典等特点就不再赘述。

四、从人文的关怀的角度传承文化思想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

美德律己修身”[8],影响人的不是静止的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那鲜活的生命,实际上是为了认识那些伟大的灵魂,即所谓“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9]寻找苏轼身上的精神渊源与流变,可以让我们吸取人生智慧,获得精神力量。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学更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人生意义、价值观上作更深入的思考。

(一)《赤壁赋》中应传承苏轼的入世精神

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饱览美景,不由高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辞是模拟屈原的《思美人》及《湘君》中“桂棹兮兰?ぁ钡仁?句而创作的。苏轼平生非常崇尚屈原忠君爱国的气节,欣赏屈原赋中一再用“美人”比喻楚君怀王的艺术手法。因而这里的“美人”,实际是借屈原之句指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宋神宗。这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优秀传统和普遍情怀,即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赤壁赋》中,苏东坡还提到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和“孟德之困于周郎”的赤壁之战,这虽然有借古喻今、怀古伤今之意,但也表明苏东坡关注时局、不忘政事的入世精神。纵观苏东坡一生,对于世俗的功业,他早就看得透,也看得破。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撒手不管。“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虽怀坎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便忘躯为之”。虽遭此屈辱,他却仍然念念不忘边事,“虽废弃未敢忘为国虑也”

(《与滕达道书》)。对君上忠诚,也对百姓悲怜。他拿得起,因为拿得起,所以他敬业爱民,他每到一地必疏浚河道,开展慈善事业。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责任担当一直是他思想的基本色调。

(二)《赤壁赋》中应传承苏轼达观、豁朗、谦和的胸襟

《赤壁赋》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乌台诗案”使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不得擅离居所,实为软禁。苏东坡从显赫高位一下跌入底层,以犯人身份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个月。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但苏轼毕竟是苏轼,虽然身陷深深的政治失意之中,却能够自我排遣,不自暴自弃,积极地应对生活。他放得下,因为放得下,所以他宽容豁达,可以轻易宽恕自己的敌人,无论是和他政治上敌对的王安石,还是曾经的朋友、后来恶整他的章淳。这是一种真正中庸的智慧人生态度。

苏轼游赤壁,是以赤壁为依托和激发点,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他以人生一瞬为念,以历史无言、贤愚同灰为憾,以放浪江湖、狭促人生为恨而上下求索,但并不同白居易一般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是上溯物我之同一,率自然之情、合无为之道,尽享天地之藏、造物之化,品

读《赤壁赋》,我们不能不对苏东坡达观、豁朗的人生态度油然而生敬意。老师应教导学生:就是不管世事怎样变化,都应该有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生活信念。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在这里苏轼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所以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压倒。[10] (三)《赤壁赋》应传承苏轼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

清风明月,白雾横江,水光接天。这本身是多么洁净的美好仙境啊!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苏轼面对水与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等自然景物,不由感叹“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较好地论证了盈与虚、变与不变、须臾与无穷、物与我的辩证关系。我们应重点传承苏轼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这对高中阶段的学生非常有益。高中生由于阅历不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时有点片面、极端,做事有点偏执。我们如能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利。

(四)《赤壁赋》中应传承苏轼守住“取之有度”的底线。

《赤壁赋》第四段中“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提出物各有主,切莫轻取巧夺。意思是说,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染指。这一句话表示人要有骨气,做事要有自己的底线,不能逾越半分。这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说法相似。这句话至今都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理应重点传承,时时吟诵、引以为戒。

语文教育要从中华传统文化里吸取最丰富的营养,滋养自己,丰厚自己。文言文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最为丰厚的文化内涵,理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言文教 学创造性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 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阐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供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 意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一般来说,小学占10%左右,初中约占20% 左右,高中约占30%—4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在母语教

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9条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的实施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一)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

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这就要求准确认读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对于这些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提高学生古汉语水平。 (二)了解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时代隔阂是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 教学的主要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篇目,查阅相关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有关史实和典故,了解名物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学习古代文体知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蜀道难》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既好教又不好教。说好教是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的,文言文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因而可讲的内容较多,教师不会觉得无内容可讲,不说别的,仅仅围绕词类活用就可以讲一两节课;说不好教是就学生而言的,当今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还是因为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普遍觉得其生涩难懂,虽然当下课外辅导书较多,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但对于文本的结构、思路以及情感等比较深刻的内容,却是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文本,走进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是第一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依照注释疏通字词、句式、文本大意及写作背景,并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读懂大意,并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在归纳文言知识时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文言知识,目的在于读懂读通文章大意,笔者认为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知道作者在“写什么”,接下来就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内容的,也就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为例,笔者在课堂中试着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作者每次感叹蜀道之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结论。其中第一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慨叹蜀道之险,第三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战祸之惨烈。作者围绕蜀道之“难”,分别从高、险、战祸惨烈来行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 精读课文,品味文本语言和主旨。在疏通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到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述蜀道之难的?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文本。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课文中的语句来体味语言特色和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就用了夸张和引用神话传说的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高。再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和险。 在充分探讨文本语言特色之后,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3-01-29T11:41:13.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宋晖[导读]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晖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 719000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诵读感知,鼓励其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品味鉴赏等,这些适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方法创新有效鉴赏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商榷。 一、注重有效诵读,深入领会感知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无疑,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行不通。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述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当前,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 例如,《长恨歌》中对末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在记叙了贵妃自缢身亡,玄宗日思夜想的痛苦之后,揭示了两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阴阳相隔的遗憾苦痛之情。所以诵读时就应以深情又感慨沉痛的语调去朗读。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在自读过后,学生可能会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 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要有效果,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的“死生亦大矣”一句,一般译作: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四、注重品味鉴赏,吸收古文精华 文言文的语高精炼,语义丰富、含蓄、深刻,有时还显得很朦胧。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鉴赏。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教师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注意发觉古文的精华,以积极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生,这是最主要的。遇到明显的糟粕,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则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教育学生,把它放在一定的时代、社会来认识,从而明确我们应有的态度。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和消极情绪。如是这样,则该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将被大大削弱。从全词来看,首先,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紧接着又抒发了作者对赤壁大战的神往之情。但是,在看到自己”早生华发“的现状,他怎能不心潮荡漾,感慨万千?由此产生了时光易逝、人生匆匆的感觉。言外之意,是自己遭受贬谪,英雄难以用武,才能不能发挥,徒有报国之心,又有何用?于是,“一尊还酹江月”,只有把满腔热忱,满怀惆怅,寄托于江上明月,让大千世界知道,让滔滔江水知道,皎皎明月知道!这是多么纯朴、坦荡、忠诚的心灵在表白、在倾诉,哪是什么虚无、颓废思想感情的反映呢?再者,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思想感情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有其消沉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陶冶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表达苏词的豪放气概,更可以使学生得到有益的教育和感染。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用语极其由衷的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感情语气的。只有既注重“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又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语感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是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文”,也要学“言”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

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教学程序设计几个主要程序的设计说明: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生情境。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开题报告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其性质类型 名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性质类型:本课题为巫溪县中学詹祖凰老师负责,高中2015级语文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县级教研课题,是通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合作讨论多了,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尽管文言文课堂教学渐见春光,但费时而效益不高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形式化、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围绕考试需要而传授知识和搞习题演练,学生依赖于老师的传授与训练,被动地成了记笔记、死记硬背和做习题的机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高投低产,让师生皆倍感身心疲惫。为了让师生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我们理应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而且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是基础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选学一定数量的文言课文,其意义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其情操。”文言文教学的比例上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文言文中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丰富的精神资源,包含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因此,对高中文言文课堂进行有效性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二)、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四)、从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出发,探索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新模式。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 (五)、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着手,研究高效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改变前述课堂教学现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概况 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