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课文《郑和远航》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课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课以“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为了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难点: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文字的课件,电影《郑和下西洋》相关视频。

学生:熟读课文,收集郑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郑和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2、用上面的词语复述课文的要内容。

3、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根据课文内容为课文添加的三个小标题。

(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二)、认识郑和人物形象。

1、扬帆起航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

(1)找出郑和远航的时间、地点、人物、设备。

(2)为什么把郑和远航的船称为宝船?

(3)齐读第三自然段,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威武)

2、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

(2)指名朗读并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当时的国王、大臣,你打算如何对郑和的到来表示欢迎?如果你是一名商人,你准备和郑和交易些什么?(小组讨论)

(5)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3、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又是怎样摆脱海盗的袭击的?

(4)、男同学读战胜险恶风浪的句子,女同学读摆脱海盗袭击的句子。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海盗之勇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海盗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

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5)、小结

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三)、经历远航,解读郑和

1、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1)、齐读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引导学生想象,以教室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让学生感受宝船大概有多大。(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像一条巨龙”)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展示宝船的图片)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1)指名回答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

(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5、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四)、书写颁奖词,真情表白

1、此时,你就站在郑和雕像前,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一赞郑和以及郑和远航。

2、指导朗读、交流。

3、总结:他壮年受命,远离故土,情系大海,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二十八年航海路,云帆万里照重洋。从壮年至暮年,使命昭辉。他惊涛骇浪,笑傲凶悍海盗,勇往直前,有志竟成:在世界远洋航海史上写下了咱们的“中华”!前方,是未知的海域;身后,是远航的传奇。

4、交流汇报。

(五)、作业

1、向身边的人介绍郑和远航这件事。

2、搜集其他航海家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抓住能够凸显文本意义的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寻找文本中有联系的线索,然后借助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围绕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中描写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

找自答。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课应该掌握的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

体的数字体会郑和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历史之久,范围之广。

另外,通过旅行途中遇到的险恶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

之情。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因此,布置作业时让学生为他人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把学生的练习引向群

体、社会。

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

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 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一)】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 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②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 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 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 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 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 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 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寿安里小学杨建华 教学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 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划清了文章的层次脉络,知道了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还知道了文章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主要分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2)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再次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一伟大的壮举——郑和远航。(生齐读课题) 2、出示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扬帆起航”(课件出示1—3节) 策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1—3节,划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一下批注,写写你的理由。 2、组长组织组员交流,并做好汇报准备。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①关于宝船的长度、高度、宽度等。(通过具体数字体现船大,用教 学楼进行对比。) ②“船上配备着航行罗盘……水船。”(装备精良、随行船只分工明确。) 是啊,船很大,装备精良,随行船队分工明确,规模很大,的确是

宝船! ③“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第一次出使西洋。”(看出送行人很 多,连皇帝都参与了,从“人山人海”看出。) ④“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从具体数字看出随行人很多。) 4、宝船如此壮观,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呢? ①指名答:自信、矫健、勇敢、坚定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握拳、起航、健步、高举、大步等) ③指名读、齐读。 5、下面句子更精彩,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出发了。” ①指名读 ②从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船队呢?(气势宏伟的船 队,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比喻句和浩浩荡荡。) ③指名读——范读——齐读 任务二:学习“友好交往”(课件出示第四节) 过渡:郑和的船队规模大,装备精良,随行人多,显示了明朝经济的强盛,而这次访问书上说是一次什么样的访问呢?(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 策略:默读课文,看看这节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次“友好访问”呢? 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展示交流: 相机拓展: 1、想象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会说些什么呢? 2、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老百姓会怎么想呢? (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 总结: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威胁,有的只有友好的情感,让我们齐读第四节。 任务二:学习“战胜凶险”(课件出示第5节) 过渡:任何成功之举的背后都藏有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艰辛,这次航行也不例外,大声地读读第五节,说说这次航行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指名答(风浪海盗) ②险恶的风浪 ★自己读读风浪这段话,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十分凶险?(脱缰的野马咆哮呼啸等)这是海浪的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格尔尼卡教案

案例名称《格尔尼卡》 教学对象初一 科目美术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付媛媛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生1: 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 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 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表情、特征代表的含义 灯 牛、 马 抱孩子的女人 躺地上的战士 举灯的女人 奔跑的人 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熟悉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 【教学重、难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我国600多年前出现了一位卓越的航海外交家,他是谁?(生答郑和)指生谈谈对他的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明朝,分享他的故事。 2、师板书课题:11 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要求: (1)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指生说一说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桅杆魁梧炫耀俘虏 迎风招展镇定自若 浩浩荡荡扶老携幼 名扬海外化险为夷 指名读—正音—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词语的味来。 3、小组内练读课文,提出要求,注意倾听,随时记录同学存在的问题。 指名说你为同学提供过哪些帮助,其他同学是怎样帮你的?小组内推荐同学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或者你觉得哪个段落最难读,敢不敢来挑战?我觉得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出了郑和远航的重大历史意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读一读?) 生评或者师简单评。 4、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先同桌说说,然后交流,指名概括说说并简单谈谈感受。 (适当问学生是如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本文最简洁有效的方

法——题目就是主要内容。) 5、文章先后写了郑和几次远航?(七次)详写了几次?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一次)其余的六次都是略写。一篇文章,详写和略写内容安排的很恰当就叫详略得当。 三、翻至生字栏,生仔细观察,接着描红注意一笔描成不要回描,注意笔顺,然后自己练写,写完后与范字作比较,再写时要更注意。师巡视指导,相机提示。三分钟后听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1 郑和远航 第一次远航(详写) 后六次远航(略写)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 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

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派遣、仪器、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郑和远洋”表演的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 2、小结: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也会发出同样的赞叹。 3、板书课题:郑和远航。 4、师生交流郑和的生平: 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 5、引导学生结合文题进行质疑和交流,梳理质疑产生的问题: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学指导(一)”。 (2)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派遣码头仪器赠送撕裂范围抱拳瓷器炫耀化险为夷波峰浪谷扶老携幼镇定自若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瓷”“撕”是平舌音;“炫”“鬓”“遣”“拳”“范”是前鼻音;“赠”是后鼻音,也是平舌音。 (4)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重点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四个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2、试读全文,读通语句。 (1)出示“自学指导(二)”。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三、合作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1、引言:“郑和航海”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壮举,你愿意做一个义务宣讲员,把这一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复述出来,讲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为中华悠久的文明历史而骄傲吗? 2、出示“复述指南”。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教案

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等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的远航盛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岳飞与戚继光的比较 三、教学设计 提纲导学—自学阅读—对比归纳—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老师首先准备了一幅图片和一段民谣让同学们欣赏:(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是什么标志?民谣中的戚爷又是谁?同学们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就先来告诉你:这幅图片是中国航海节的标志,是为了纪念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民谣中的戚爷是指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郑和和戚继光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戚继光,走进明朝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年代。 幻灯片显示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前运用图片和民谣的形式导语,设计目的是: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老师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帆之荣;帆之危;帆之辱。接下来,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郎读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生:齐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大海上的风帆,共同走进本节课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师板书:帆之荣——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哪位同学能大声朗读一下关于郑和的介绍?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棒!下面,我们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师板书: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概况、意义)师:结合视频提供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本95—97页了解郑和下西洋。 根据刚才的了解,你能填出下面的表格吗?(点击课件) 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哪位同学能主动的演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非常正确,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接下来我们看两组对比。通过对比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无论从时间、人数、规模、次数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学 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课文《郑和远航》教案

课文《郑和远航》教案 课文《郑和远航》教案 [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着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

11.和远航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习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和七下西洋)。 2.揭题: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和”和“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瓷器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设计

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 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 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 到 5 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二课时 激情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跨越了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我们了解了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 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 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2)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凡是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礼品折纸和平鸽。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 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 生1:看到逃命的人群。生2:那个地方都被炸平了。 师: 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 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 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 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生1:人。生2:动物. 生3、灯 2、分组比赛,回答问题。 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 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 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 小组要派两名代表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寺坪中心小学陈涛【教材依据】《郑和远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向我们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文章点面结合,具体周到,详略得当,适宜学生迁移运用,对习作很有帮助,同时融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易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首先,我以描述郑和第一次远航三个阶段场面的词语为基点:让学生立足这十二个词,概括总结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三个阶段。其次,我带领学生就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这三个阶段进行重点学习,对其余六次远航简略了解。这正好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伟大的历史意义,以此来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通过练习说话,加深学生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的理解。再以课后习作这一形式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掌握这种详略得当的好方法。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有重点的学习课文。 3、能学习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