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谢宗藩(1985-),男,江西赣县人,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级研究生;

苏鹏(1986-),女,湖南冷水江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研究生。

1以美国银行业的变化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放松管制以来,每隔几年便有新的法案出台。当今美国银行在机构设置、业务经营范围等方

面不要说与几十年以前不同,就是与几年前也有很大变化。

谢宗藩1,苏鹏2

(1,2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

国内目前对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问题的讨论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如何构建农地金融机构上,系统的完善的适应中国实践的模式构想尚未形成。本文试图在前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基于功能视角分析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路径:要根据我国各个区域的外部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地建立能够最好地行使农地金融功能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

一、基于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在现代经济学中,关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理论界有两种思路:

一是基于金融机构的所谓“机构视角”。“机构观”

认为,只有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金融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即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遵循的是“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思路。但在实践中,“机构视角”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既缺少足够的解释力,又不能有效指导金融实践:“机构视角”不能解释金融机构的动态变化1。更重要的是,“机构视角”有抵制金融创新的倾向。在“机构视角”看来,当金融创新能低成本地规避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时,金融创新可能会危及金融系统的稳定。然而在实践中,金融创新推动了管制的放松和金融系统的发展,新的金融

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产生为金融系统增添了活力。

二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所谓“功能视角”。“功能观”则认为,竞争使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具有多变性,而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则是相对稳定的。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2000)提出的基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来分析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功能观”,其实是从金融所处的系统环境和经济目标出发,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功能的需求,然后探究通过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遵循的是“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路。这种制度架构,追求的不是金融机构的多变性,而是金融体系功能的相对稳定。它致力于根据不同的金融功能,来设计金融组织形态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金融功能也应由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金融组织结构来实现。这种组织形态和竞争机制,将使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效率。

基于功能视角构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过程中,确定农地金融组织的实现形式,首先要考虑的是构建的农地金融组织要具备的功能及其构建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农地金融组织的构建是决策者在正确认识其功能并充分考虑制度环境、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后进行的。功能和外部环境是构建的出发点,农地金融组织的不同功能组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映射成不同的组织体系的结构模型。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农地金融组织体系应具有哪些功能。只有在准确定位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之后,才能进行具体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设计。“功能观”把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区分为六大部分,即清算与支付结算、转移经济资源、管理风险、储备或聚集资源与分割股份、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其中,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核心功能是聚集资金与配置资源。农地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在特定区域进行资金聚集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仍然是其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功能。农地金融体系是为我国农业发展解决长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构建的,就要保证农地金融体系核心功能的发挥——

—筹集资金分配于农业发展,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创造条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二是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领域的高效配置。

二、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定的金融活动必须凭借相应的金融组织来开展业务,农地金融组织在农地金融活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它的合理设置是农地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是构建怎样的农地金融组织,如何组建起完善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走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机构路径”:农村金融制度的每一次变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进行的。结果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的界定及机构职能的定位显得非常模糊,难以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对于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跳出“机构视角”,而从“功能视角”出发,对农地金融组织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归纳,分析外部环境对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提出了哪些功能要求,这些功能之间关系如何,以及什么才是实现功能的最佳形态。如此从外部环境到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再到功能实现的机制,就构成了功能视角下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概念性框架。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制度设计、微观组织设计和运营模式变革等形成功能的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又改变了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外部环境。新的外部环境促使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及其功能的最佳实现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外部环境的功能要求、功能实现效应与农地金融组织体系功能之间的动态的良性运动过程。其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功能视角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框架

为了有效实现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建立一个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目标的功能体系框架,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对农地金融组织体系功能的内涵理解,现将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体系结构描述如下(如图2所示)。该体系结构从系统功能分析的角度,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很好地显现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多元化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特点,显现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便于协调与监管的立体功能结构。

图2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体系框架

对于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来讲,高效率的农地金融服务功能存在于一个合理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之中,也就是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能力、稳定能力、经营能力、传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功能效应之间的相对均衡状态。因此,高效率的农地金融服务构成了农地金融服务的目标层。它的核心功能层包括配置资源功能、便利交易功能以及分散风险功能。功能构建层包含了所有支撑核心功能层和各种具体运营模式的变革。这种基于功能的柔性化组织模式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功能的需要随时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更有利于组织创新和功能的发挥。

三、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制度的改革和变迁依赖于变迁主体利益的驱动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农地金融制度构建属于外生性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到构建的制度成本以及运行中交易费用和风险等方面的约束。基于这种认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农村GDP水平和结构以及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的不同,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不同,因而不同区域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要选择不同的构建路径。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是整体划一还是分类指导,从我国历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整齐划一为框架,试图找出统一的改革发展模式。统一模式具有很高的外部性和相应的监管成本,这必然会给本不适合的地区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硬性统一,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结果是良好的初衷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进而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完全实现支持“三农”的目的。相应地,突破以往寻找整齐划一的构建模式,由改革的集中决策变为因地制宜的分散决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差异显著。因此,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构建模式,而应因地制宜。而且农地金融交易的特殊成本和风险以及农地金融政策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在构建农地金融制度时必须寻求政府和市场的有效整合,所以我国在发展农地金融时要采取“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的原则,这种构建思想便是寻求政府与市场有效整合的具体体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以退为主,让市场逐步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贫穷地区依然强调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重要作用;一般来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土地流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易于开展农地金融业务。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市场环境较差,土地流转不通畅,土地具有较强的保障功能,农地金融业务不易开展,但却急需大量资金改变落后局面,更需要农地金融来引导资金投入。

(一)东部发达地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东部沿海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水平也很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在急剧减少,最主要的是该地区农户兼业经营现象普遍,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分散细碎的农地有很强的流转需求,而且财政和民间资金都有反哺农业的能力。与之相应,其农地金融需求也较高。为了利于农地的有效流转,促进农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因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很高,农地开发价值高,易于流转,很有必要开展农地金融业务。

东部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化水平较高,在该地区政府应该以退为主,让市场逐步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其中加以引导、规范,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地金融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笔者认为,东部地区的农地金融组织体系要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为辅,可以组建股份制的农地金融机构。政府应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那些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规模较大的私人钱庄、金融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接受监督,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农地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地抵押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的改制,把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特别是把资金引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二)中部欠发达地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户主要以生产农产品为主,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土地的依赖也越来越低。对于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中部要以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

高层组织可以由地方政府组建处于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之下的专业性农地抵押公司或银行。其业务核心是以办理农地信用,配合我国的金融政策及农业金融政策,调节农地金融及农业金融,协助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提供各类土地及农业开发资金,办理整建农渔民住宅、农业生产、农地改良、农地重划等贷款以及农地抵押合作社贷款、农会贷款、渔会贷款及周转性贷款等。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则通过基层农地抵押合作社抵押而来的土地为保证发行土地债券,在资本市场上销售,换取资金,再贷给农地抵押合作社使用。

基层则由农户自主联合成立农地抵押合作社,农户可以将各自所有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农地抵押公司或银行融通资金,农地抵押合作社主要受理农民以农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的农地使用权进行估价;向农地抵押银行汇总上报贷款申请,获准后负责贷款的发放工作;对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用途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抵押贷款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治及购置农业生产等生产经营性支出上;负责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回收等工作。

(三)西部落后地区农地金融组织体系构建

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地经营收入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并不愿意将农地抵押,因为如果一旦经营失败,则会失去土地,丧失收入来源。但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发展农业生产来解决农民贫困的局面。笔者认为西部要以政策性的农地金融为主,合作性及商业性金融为辅。农民没有开展农地金融的积极性,民间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具有天生的“离农”特征,所以政府在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中就要发挥其扶持作用,组建各级农地金融组织,引导资金进入农村。组建的农地金融组织受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开展新业务的难度较大,政府要加大对农地金融组织的业务支持力度,做好农地使用权抵押的顶层设计;同时要加强对农地金融业务的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及服务,确保农地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但是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过度干预只会导致政府失灵,导致农地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以在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要转变思想职能,做“有限政府”,只发挥扶持农地金融发展,以及在农地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强,张颖慧,罗剑朝.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农地金融切入点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68

[2]尹云松.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J].中国农村经济,1995(6):36-40

[3]南灵,李世平.论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建设[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9(10):11-13

[4]李爱喜.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

—我国农地金融业务承担主体的可行解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5):35-39

[5]罗剑朝.构建新型农地金融制度[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2007(9):24—25

[6]刘永祥,刘艳菊,乔海韬.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7(6):55-57

[7]吴文杰.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3):34-39

[8]孟丽萍.我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基本设想[J].农业经济,2001(2):9-11

[9]崔慧霞.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的金融服务[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3):21-24

[10]林丽琼.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5(1):26-28

[11]唐双英.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与探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1

[12]蔡四平,岳意定.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

—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3]兹维·博迪(Zvi Bodie),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罗来武,刘玉平,卢宇荣.从“机构观”到“功能观”: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4(8):20-25

[15]曾宝华.金融体系的功能与核心能力的分析[J].海南金融,2005(12):28-31

[16]田立,雷国平.我国农地金融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7(5):134-137

[17]王修华,周再清.功能观视角下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8(18):130-132

[18]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姜天鹰)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出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二)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 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五)构建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加强绿色信贷实施情况监测评价。探索通过再贷款和建立专业化担保机制等措施支持绿色信贷发展。对于绿色信贷支持的项目,可按规定申请财政贴息支持。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中央1号文件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金融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农村金融体系面临很多问题,如金融支农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特别是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比起来,最具体的表现还是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那么造成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强、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尤其是贷款难、结算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深入剖析这些现象,其实质是资金、人员和科技手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资金供给能力不足,涉农资金投入受限。 一是农业为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导致农村资金先天性匮乏。二是金融机构商业化取向和乡镇财政的普遍困难,导致农村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由于农村基层金融机构赢利能力低于城镇,尤其是小额农贷管理成本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在乡村,导致资金背农化倾向较为明显,影响了涉农资金的有效投入。四是由于结算功能、行业品牌的影响,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有限。 (二)服务人员力量薄弱,金融覆盖明显缺失。 由于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经营成本偏高,银行企业本质决定了其将服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向城镇转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也在不断整合,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呈下降趋势,覆盖范围逐步缩小,服务人群不断减少。农村合作机构虽然人熟、地熟、情况熟,但员工平均服务农户数太多,加之农村金融服务额小、面广,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导致其服务常常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妨碍了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重视不够,加之科技力量薄弱,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品更新滞后,服务功能残缺。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把市场研发的力量倾注于城市,对农村最基层客户需求关注不多,甚至不愿意把科技人才和新的硬件设施配置到农村网点,进而导致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适应能力不强。三是农村金融先天供给不足,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亮点文档

2020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亮点文档 Document Writing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亮 点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意见》是支持我国绿色投资的强有力的政策信号 要实现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但是,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因此绝大部分的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金。也就是说,我们亟需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而社会资本往往会担心政府是否在绿色投资方面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支持性的政策导向。在目标和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往往会给未来的项目收益很高的“折现率”,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也往往会对投资收益要求很高的“风险溢价”,因此会导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这个由中央深改小组讨论通过、国务院同意的七部委《意见》

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从最高战略层面到各相关部委的层面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决心全力支持和推动我国的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我认为,《意见》将成为引导金融业和绿色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心,鼓励更多的“非绿色投资者”加入绿色投资者的行列。 二、《意见》首次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有助于绿色金融 产品的界定,为通过“声誉效应”来激励绿色投资提供基础由于绿色金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际国内对其范畴和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而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影响政策导向。《意见》的第一条明确表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关于绿色金融的定义。这个定义至少包括几层意思:一是绿色金融的目的是支持有环境效益的项目,而环境效益包括支持环境改善(如减少污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如降低碳排放)和资源高效利用(如节能和各种资源循环利用);二是给出了绿色项目的主要类别,这对未来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的界定和分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明确了绿色金融包括支持绿色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和风险管理的金融服务,说明绿色金融不仅仅包括贷款和证券发行等融资活动,也包括绿色保险等风险管理活动,还包括有多种功能的碳金融业务。明确界定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8年,中国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一、高质量发展为绿色金融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2018年1月1日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后,2018年3月,中国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又一制度支撑。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要求,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坚定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主动承担与自身

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6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3.8%,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占比达到15%的目标;清洁能源投资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国际投资过程中大力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在“一带一路”等涉及的对外投资中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原则,着力推动相关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可持续投资的巨大需求也将催生中国更加广阔的绿色金融市场。 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成绩和新进展 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

农村金融体系

年级:08级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策略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策略 发展经济学理论证明: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资金是经济的血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的核心作用。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失灵和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缺失,导致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以及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失衡。新农村需要新金融,创新的根本路径在于打破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体制密码,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核心“DNA”,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全面“再造”。 “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因此也叫自我更新的机制。 完善机构体系 组织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载体,有效的组织设计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高效的重要机构保障。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其它金融组织的作用,形成定位准确、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的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必须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和约 束机制。有效率的产权应该是竞争性的,政府应因势利导地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的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在金融创新的方式上需要从过去政府供给主导型方式逐步过渡到需求诱发型方式,即鼓励农民群众和农村金融组织自发进行制度创新,以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重新定位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功能。政策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要适应新形势,转换经营机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支持农产品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商业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重点支持优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型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村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合作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要在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面对农村金融供需的巨大缺口,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应该是弥补缺口的途径之一。因此,组织再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新定位政府角 色与市场力量,形成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协同共振的效应。 腹有诗书气自华

马骏详解《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马骏详解《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马骏详解《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 见》 开展绿色投融资的重要政策信号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马骏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九个方面35条内容《意见》体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比如,绿色金融过去通常被狭义地理解为绿色信贷,但《意见》中倡导的绿色金融体系则包括了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及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所有主要金融工具再比如,过去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两高一剩”行业的限制性措施,而《意见》则强化了对绿色投融资的若干激励机制,包括再贷款、贴息、担保、政府参与的绿色基金投资、宏观审慎评估、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另外,设立国家级的绿色发展基金、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本文对这个《意见》的意义、内容中的若干亮点以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涵义进行解读 一、《意见》是支持我国绿色投资的强有力的政策信号 要实现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但是,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因此绝大部分的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金也就是说,我们亟需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而社会资本往往会担心政府是否在绿色投资方面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支持性的政策导向在目标和政策不确定的

情况下,社会资本往往会给未来的项目收益很高的“折现率”,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也往往会对投资收益要求很高的“风险溢价”,因此会导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这个由中央深改小组讨论通过、国务院同意的七部委《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从最高战略层面到各相关部委的层面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决心全力支持和推动我国的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我认为,《意见》将成为引导金融业和绿色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心,鼓励更多的“非绿色投资者”加入绿色投资者的行列 二、《意见》首次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有助于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为通过“声誉效应”来激励绿色投资提供基础 由于绿色金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际国内对其范畴和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而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影响政策导向《意见》的第一条明确表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 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关于绿色金融的定义这个定义至少包括几层意思:一是绿色金融的目的是支持有环境效益的项目,而环境效益包括支持环境改善(如减少污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如降低碳排放)和资源高效利用(如节能和各种资源循环利用);二是给出了绿色项目的主要类别,这对未来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的界定和分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明确了绿色金融包括支持绿色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和风险管理的金融服务,说明绿色金融不仅仅包括贷款和证券发行等融资活动,也包括绿色保险等风险管理活动,还包括有多种功能的碳金融业务明确界定绿色金融,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金融产品贴标,有助于绿色企业和绿色投资者获得应有的“声誉效应”,并以此激励更多的绿色投资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金融体系的功能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金融体系的功能 导语: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金融体系的功能,供学习参考! 金融体系的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④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金融体系的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经济货币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系统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统,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与经济低效率相伴。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社会交易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交换系统的发达,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可以促进社会专业化的发展,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所以说,现代支付系统与现代经济增长是相伴而生的。 2.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 金融体系的融通资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动员储蓄和提供流动性手段。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术得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更有效地利用投资机会的同时,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会储蓄者提供相对高的回报。金融中介动员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它可以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二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相对于耐用消费品等实物资产)。金融系统动员储蓄可以为分散的社会资源提供一种聚集功能,从而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金融系统提供的流动性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投资的资本来源问题,为长期项目投资和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了可能,同时为技术进步和风险投资创造出资金供给的渠道。 3.金融体系的股权细化功能 将无法分割的大型投资项目划分为小额股份,以便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这些大型项目进行的投资。通过股权细化功能,金融体系实现了对经理的监视和对公司的控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是股权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经营职业化。这样的组织安排最大的困难在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投资者难以对资本运用进行有效的监督。金融系统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机制,就是通过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对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使内部投资人的利益得以保护。 4.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 为投资筹集充足的资源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但投资效率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增长同样重要。对投资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难,即生产率风险,项目回报的信息不完全,对经营者实际能力的不可知等。这些内在的困难要求建立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在现代不确定的社会,单个的投资者是很难对公司、对经理、对市场条件进行评估的。金融系统的优势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并且提供一种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机制,使社会资本的投资配置更有效率。

【最新】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农村金融提供连续持久的支持。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重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发挥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正规金融为核心,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这种体系初步改变了我国县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的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机构单一的局面。但是,我国农村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问题反而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流向城市趋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薄弱环节”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低下,农村金融环境总体上看仍然比较差。主要表现: 信用缺失。其一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农村与城市法律环境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普遍存在着“法律行政化”的问题,“胜诉率高、执行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可担保资产不足,没有一部《合作金融法》来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欠缺完善的法制环境,必然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其二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其三信息披露失真,银企关系变异。农村企业和个人

依赖金融部门贷款较为普遍,但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销售少、上报银行效益好、上报法人是实效”的现象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质态,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特别是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金融机构为谋求资金使用出路竞相降低贷款门槛甚至违规操作,给金融行业自律和合规经营带来了致命伤害。其四经济金融错位,诱发金融风险。中央一再强调支持“三农”发展,但一些银行却竞相在农村争抢存款份额,支农信贷投放逐步缩减,直接导致农村发展资金被不断抽调,加之金融部门之间发展极不均衡,非正规金融活动极不规范,不仅给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带来障碍,而且造成信贷投放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不相称,为农村发展带来阻碍。 保障体系滞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农村经济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客观上导致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的风险较大。面对存在的风险,却在风险的控制上缺乏必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开办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而农村种养业商业保险业务因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非常滞后。 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手段。农民的资产主要是房产和一些生产资料。农村的房产一方面变现难,另一面属生活必需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不具备抵押担保的条件。农民的生产资料比较复杂、难定价,也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物。 金融秩序不容乐观。农村是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加之农民缺乏金融常识,法律意识淡薄,这就给非法集资和民间高利贷的产生有可乘之机。

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研究1029

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亟待向绿色、可持续模式转型。能否建立抑制污染性投资、鼓励绿色投资的体制机制,是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国务院办公厅[2014]69号文件也要求,“一行三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关部门在引导绿色信贷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距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尚远,各方面努力呈碎片化状态,许多相关研究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报告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关于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投资的政策框架,以及4类14条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我国亟待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详细地评估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甚至一些北方城市的浓度常年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北京大学陈玉宇教授和清华大学李宏彬教授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中估计,与淮河以南相比,淮河以北居民因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使人均预期寿命缩短了5.5年。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超标的水源占比高达75%。目前,我国耕种污染超标率达19.4%。关于污染的经济成本,早在2004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就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的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占当年全国GDP的3.05%。

金融体系中的体系功能介绍

金融体系中的体系功能介绍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进行概括。从直观上看,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之间一个较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中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从一般性意义上看,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④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金融体系的清算和支付功能。在经济货币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系统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统,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与经济低效率相伴。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社会交易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交换系统的发达,可以降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受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十分重视发挥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下功夫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体情况 在全市各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末,全市农业存款余额为亿元,占全省余额的10%,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增加额占全省的%;农业贷款余额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新增金额占全省的%。全年累计投

放粮食购销贷款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72638万公斤,圆满完成粮食收购预期目标。累计支持企业销售粮食79468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全年为万农户和1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加快建设满足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眼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大了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实力。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营业税返还、专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进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金实力显著增强。该社按照“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要求,积极推进“支农惠民工程”,截止末,各项贷款余额亿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56116万元,为474319户农户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基地24个,规模经营户1342户,农业龙头企业16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

金融体系的内容、类型与功能

金融体系的内容、类型与功能

金融体系 百科名片 金融体系的结构说明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进行概括。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它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可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可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 目录 什么是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内容 金融体系的两种类型 各国金融体系的差异

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必须具备的能力 银行和证券市场对完成金融体系功能的作用 科技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什么是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内容 金融体系的两种类型 各国金融体系的差异 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必须具备的能力 银行和证券市场对完成金融体系功能的作用 科技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框架 展开 编辑本段什么是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适应与协调。 因此,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区别,不但是其构成部分之间的差别,而且是它们相互关系协调关系的不同。 编辑本段金融体系的内容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资产结构 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农为本,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成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农”工作总结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乡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场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显示了其资金充裕、信贷规模扩张,支持我区企业、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有效保证了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不断加大支农资金,充分体现支农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支农资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来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全区金融机构总体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为当地支农工作的“主力军”。 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三农”快速发展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资金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造成我社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主体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大部分资金存入其他商业银行,造成我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且难以满足当地“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社支持“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简单生产信贷需求,但随着当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信贷服务机制跟不上,导致新时期下当地“三农”发展的新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三、完善服务机制的建议 (一)立足服务“三农”,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我社市场定位为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中小企业,并把支持“三农”工作作为强社之基、固社之本,常抓不懈;积极创新服务“三农”的业务品种,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1、通过创新服务手段、丰富业务品种等措施,有效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我社业务种类已达多个,如小额扶贫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抗震安居工程贷款、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和林果业、畜牧业贷款等等。并按照自治区产业结构规划和市场需求研制开

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地 位和作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一生不断在干的两件事情,就是挣钱和花钱。如果他过的是“入不敷出”的生活,就谈不上什么理财、投资之类的了。所以,金融业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大于支出,才有财可理。 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把钱存在银行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在银行不是被信任的时候,很多人把钱放在家里,放在家里的钱容易丢失。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把钱放在银行,是因为那些钱的来路不明,放在银行容易被别人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存在银行不如自己藏起来安全。 存在银行还能获得利息。但事实上,这些利息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银行的定期存款最多存五年,时间太长了,银行会面临一些无法预计的风险。所以,如果做一个短期的规划,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合理的。 虽然相对来说,把钱放在银行丢失的几率会小很多,但还是有一些事情的发生,会使得这些钱被花掉。这些事情就是风险,比如意外、疾病等等。 换句话说,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存款,还能持续固定的赚钱,除去生活中一些必须的花费以外,他还会有一些盈余。但这些钱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他自己的。因为如果他生病住院,需要花很多的钱,那么他存在银行的钱可能会一次性全部被花掉。所以,如果一个人如果不希望风险改变他自己的生活,就需要进行风险控制。

其实,在风险来临之前储备足够的金钱,也算是风险控制。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避免风险的发生。如果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就不会有人研究风险控制了。而且,一个人再小心,也不能影响别人,比如自己过马路守规矩,不能避免别人不守规矩撞人,自己吃东西很注意,不能避免别人不卖给你不健康的食品。所以,大部分的风险都是在自己不自知的时候发生的。这样来看,进行风险控制就是必须的了。 风险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转嫁风险。转嫁风险的最好的手段就是购买保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金钱渡过难关,就是要“雪中送炭”。 一个人能持续挣到钱,也能持续存下钱,而且拿出了一部分钱在保险公司,保障风险发生时自己的钱不受损失。在这样准备的基础上,他还会有钱盈余。剩下的这些钱就可以去投资了。当然,有的人在不做风险控制之前,就拿钱进行投资,不能算是错,只能说他选择在和风险博弈。如果赢了,皆大欢喜,如果输了,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再来说一说证券。证券是投资渠道的一种。既然是投资,就面临着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想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个人来说,证券是一种投资手段,对于社会来说,证券具有融资功能,合理安排资金走向。

重点支持五大绿色金融领域,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第一财经日报

重点支持五大绿色金融领域,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第一 财经日报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2016年轮值主席国,我国首次倡导将绿色金融作为G20峰会的核心议题,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重视。经过多方努力,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在全球相对领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近年来,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和绿色信贷评价制度,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特别是2016年8

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军者,近两年兴业银行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战略,这背后是怎样的考量,今后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哪些领域,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 第一财经:2015年9月,兴业银行进一步确立了发展集团绿色金融的思路,并建立了集团绿色金融协调推动机制。兴业银行将绿色银行上升至绿色金融集团基于哪些考虑,集团对绿色金融又有怎样的战略定位, 罗施毅:我们从2006年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已经深耕这一领域11个年头,由于布局早、创新多、效益好,得以占领市场先机,发展成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军者。 作为国内主流银行之一,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思考绿色金融下一步要怎么做并且做得更好,提出了打造绿色金融集团的战略。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目前绿色金融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指导。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金融不可或缺。随着新环保法实施、“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利好绿色金融的政策出台,为节能环保产业以及为之服务的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于生态文明和节能环保的绿色金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空间较大、资产质

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省区,农业人约占总人口84%,农村经济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规模不同牞对资金的需求呈多样化,分散性和层次性。主要有传统的购买农资产品的小额资金需求,产业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需求,住房求学等消费资金需求,各类风险灾害保险需求,随农业发展带来的各类理财需求等。 目前,广西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却堪忧。一是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县城金融严重萎缩以至呈现“空洞化”现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二是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三是面向县域及广大农村的保险服务机构严重缺乏,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业保险市场日趋萎缩,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层次差,金融产品缺乏,投融资渠道单一。五是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农主力军,但存在增资扩股后资金运用成本高、效率低及股金结构不够合理等隐性风险。六是邮政储蓄分流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但此问题将随着中国储蓄银行的成立而得到解决。以上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一、增加民间监督的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风险 确立“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引导民间的机构,加强对金融环境的治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发挥其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支农的实力,制定工作规划,努力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继续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以及水电路资金需要。三是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四是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以后,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五是通过改革,在农村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邮政储蓄并存、服务功能和手段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强大资金支持体系。 三、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诚信环境 通过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对违约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通过加快信用村、镇制度建设,奖励守信为,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准确记录各类客户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违约情况等重要数据,改善农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联网,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应该有所为但不越位 广西乃至全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根源来说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报率与经营风险比例失衡。政府相关部门要支持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农村业务范围过窄,业务品种单一,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带来的风险,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出重拳重点整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推进金融创新,合理有序地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创新能力、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条件具备的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