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封建礼教的筵宴

封建礼教的筵宴

封建礼教的筵宴
封建礼教的筵宴

封建礼教的筵宴

摘要:封建礼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种种精神折磨,对女性尤为突出。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妇女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探讨这些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反抗行为失败的原因,有利于揭示酿成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关键词:妇女、悲剧、反抗、失败、封建宗法制度

在任何时代里,妇女解放进程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几乎所有的伟大的思想家都曾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上。鲁迅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鲁迅尖锐地指出:旧中国妇女受到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和迫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作为男子的私有财产,没有自由,只有义务,男人可以任意地驱使女子,而女子却必须遵守“ 三从四德” 的封建礼教,不得越雷池半步。封建宗法制度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极其残酷地毒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妇女,使之痛苦、迟钝以至麻木。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利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①

鲁迅创作《彷徨》的时候正值“ 五四” 落潮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始分化。面对这一现实,鲁迅一面感到孤独苦闷,一面坚持战斗,他本着与一切旧势力彻底决裂的革命精神继续深入地展开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的创作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战斗的呐喊” 转入“ 彷徨” 时期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批迫害劳动妇女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控诉。

一、牺牲品和殉葬品

(一)祥林嫂走向何处

《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是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是鲁迅笔下最不幸的一个悲剧形象。

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出现时,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明的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② 而当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已经“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 最后“我”在鲁镇看到她时变得更加惊人“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④ 三种不同的形象揭示了祥林嫂一生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形象地控诉了冷漠、严酷的黑暗社会的迫害、蹂躏,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一个劳动妇女的吞噬、绞杀。

祥林嫂是被残酷的封建制度吃掉的。从她被迫嫁给比她小十多岁的丈夫时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悲剧性的命运。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女佣“整天的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⑤ 把一切家务统统揽在自己身上,即使艰苦劳累,然而她反而满足,“嘴上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⑥ 可见祥林嫂先前的生活景况之艰难。然而祥林嫂的自食其力的理想只是一个梦,很快就破碎了。她被婆婆抓回去,被卖而再嫁,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为了避免因失节而被锯开,祥林嫂相信了所谓神的力量,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冥冥之中,用自己辛辛苦苦积存的血汗钱换取了一条千人踩、万人踏的门槛,以求赎罪。可是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鲁四老爷的看法,禁止她参加祭祀活动给了她致命的一击,毁灭了她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

封建势力的罗网从四面八方而来使得祥林嫂陷于苦境并将她步步逼向苦难的深渊。曾经一次次的挣扎又一次次的失败终于使她倒毙在年终祝福之中。头发花白,两眼发直的祥林嫂脸色恐怖地倒在雪地死去,尸旁一个破碗,一根开裂的竹竿,祥林嫂只不过是一个供品。

(二)爱姑的反抗道路

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的农村妇女的反抗形象。她出身在“沿海三六十八村” ⑦ 知名“高门大户都走得进” ⑧ 的比较富裕的农民庄木三家里,骁勇泼辣,敢作敢为“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 ⑨ 丈夫“姘上了小寡妇” ⑩ ,公公站在儿子一边,被休的命运摆在眼前,爱姑不甘于此,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权益,与封建族权、夫权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面对公婆的挑剔虐待,丈夫的放荡无赖,爱姑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申诉自己的不平,大骂丈夫和公公是“小畜生”和“老畜生” 11 ,让父亲庄木三带着六个儿子公然拆平她婆婆家的灶,她把封建族权的代表地主慰老爷“不放在眼里,见过两回,不过是个团头团脑的矮子” 12 对慰老爷的调解理直气壮地表示不服……就这样爱姑一直坚持斗争了三年。然而对胜利的期待如同一个梦。在封建社会里政权是最根本的势力,七大人的出场先是吓得她的六个哥哥不敢参加评理,继而父亲也败阵下来,爱姑虽然顶了一阵,但是一个“来……兮” 13 就吓得她改变了主意,不得不放弃自己坚持了三年的斗争而同意离婚,爱姑的反抗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三)子君的爱情悲剧

在鲁迅的小说里《伤逝》是唯一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在小说里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运用手记的形式,以涓生悔恨和悲哀抒写涓生和子君在建立小家庭中的欢乐、悲苦、挣扎和分离的爱情悲剧。

子君的形象初出场时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 14 到同居以后便“逐日活泼起来,竟胖起来,脸色也红火了” 15 听到涓生失业以后显得“凄然” 16 当涓生宣布不再爱她时“脸色陡然变成了灰黄,死了似的” 17 这

些变化展示了涓生和子君由结识到热恋,到相互隔膜,相互折磨,相互厌弃,到感情破裂,一直到生离死别的悲剧过程。

子君是个娴静、温存而纤弱的女子,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牢笼,反抗社会习惯势利的歧视,与涓生公开同居了。在这过程中子君表现的非常大胆、勇敢、坚强,“和她的叔子,她早已闹开至于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18 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默地” 19 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20 然而胜利只是暂时的,这种被视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结合给他们招来了更大的打击,“人必生活着,爱是有所附丽的” 21 涓生失业了,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爱情失去了依靠,感情上也疏远了,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回家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22

二、走向觉悟――妇女自身的意识

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构成一张恐怖的天罗地网笼罩着祥林嫂、爱姑、子君的生活,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这是时代的不幸,是社会的不幸,更是妇女阶级的不幸。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种种不幸的逼迫,妇女阶级自身的意识逐渐成熟,走向觉悟,走向清醒,走向反抗。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最沉默寡言的形象,在冷酷的社会里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关心她,她的衷诉只是人们的笑料,她只能沉默,他没有出路,无论是阴间还是阳间,在政、族、神、夫这封建四权的残酷蹂躏下,她的无言就是最强烈的控诉和抗议。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具有朴素的自发的倔强反抗的本能,对于命运的安排不轻易屈服,只要有一线希望一点可能都进行抗争,她的反抗行为可以用“逃、撞、捐、问”这四个字来概括。

逃到鲁镇为的是自食其力,逃虽是消极而软弱的,但毕竟是反抗的开端,闪烁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亮色;由逃到撞显示了她思想的发展演变,为了反抗她以死相对,宁死不从,态度坚决,斗争激烈,但其中还糅合着节烈的封建思想,撞没有撞出理想的结果。再次磨难以后,祥林嫂已经没有体力进行激烈的抗争,捐是默默而平和的行为,却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愚昧地选择以封建迷信的方式追求真正的人生权利,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问是反抗行为的总结与升华,当一切希望都破灭,她开始怀疑自己原来的信条“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23 也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虚伪与欺骗。问是绝望的反思,是对社会的质问,是真正觉悟的起点,是四个反抗动作中最强有力的。

爱姑的反抗较祥林嫂虽有许多进步之处,但还有限的。她对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的代表有着天真的幻想,说:“七大人知书达理,顶明白……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是找七大人讲讲” 24 她不了解知书达理的七大人所维护的正是给她冤的封建制度,她的地位越高对封建宗法制度的维护也就越有力,越对她不利。爱姑只知道“小畜生”和“老畜生”是欺侮她的死对头,却不懂得他们所依仗压迫妇女的夫权是整个封建主义体系为后盾的,她所面临的是全部的封建宗法势力。七大人站在“小畜生”和“老畜生”一边来压垮她,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庄木三

有权势而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七大人他们满脑子都是封建宗法观念,爱姑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从另一个意义讲,在封建礼教压制下,泼辣的爱姑的出现无异于冲破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子君相对于祥林嫂、爱姑而言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她受“五四”新思想的洗礼。是“五四”新风浪吹醒的青年,她敢于鄙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向往恋爱自由,勇敢地向涓生献出纯洁的爱情。态度坚决,斗志昂扬。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子君并没有成为时代的英雄。封建势力也容不得她去安享小家庭的幸福。她反抗的目的是只是为了爱,为了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一旦目的达到,她就满足了,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终日沉醉在安宁与幸福里,每晚相对而坐,温习着爱情的旧课,注意力集中在家务琐事里。她收起了奋飞的翅膀,放弃了斗争。当涓生失业并宣布不再爱她时,她怯弱得无所适从,只得束手就擒,跟着父亲回去了,重新陷入了封建家庭的深渊之中,这是一个深沉的悲剧。子君勇敢地挣脱这个牢笼,终于又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而不得不又投身其中,无声地幻灭。

三、妇女独立之路

祥林嫂、爱姑、子君面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重重压迫走向觉悟,走向反抗,但是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痛彻的剖示了封建意识对下层被压迫者毒害的严重性,形象地控诉并揭露了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迫使被压迫者濒临绝境的根源。毫不吝惜地对妇女阶级的反抗行为赋予了自己热烈的赞颂之情。同时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不是靠个别勇者的自发反抗能解决的,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封建宗法制度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不仅造成了他们物质的贫困,生活的艰难,而且对他们的精神上施加了致命的摧残,甚至使得他们的灵魂也不得安宁。

寡妇再蘸,在绍兴称为“二姑娘”,很使人们害怕和忌讳,寡妇成为最为不幸的人。祥林嫂就是这种不幸的人中最为不幸者,被当成“万恶不赦”的被吃对象,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在“祝福”中离去都引起人们的不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其进行残酷的践踏和蹂躏。

爱姑藐视封建社会天经地义的条规,在大庭广众之下申诉自己所遭到的不平,理直气壮地对调解表示不服,她的反抗显然已具备不同于旧式妇女的反抗,在她身上已表现出对代男女平等思想的期待。但是对于当时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封建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船夫八三一听说爱姑他们父女俩要打官司,就劝他们不要打了,就此罢休,莫再计较;人们都尊崇“公婆说走就走”的规则,等等。

“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有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25 子君勇敢地向陈规挑战,勇敢地和封建势力战斗,对几千年来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沉重压迫的中国妇女来说,这是非常可贵的,表明中国女性并不是像厌世

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而是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光。她的突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相当重要的革命意义。

而子君结婚之后,人生的最高理想已经实现,也没有了其他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涓生根本没有独立可言,她只知道捶着涓生的衣角,虽战士而无战斗。在家庭社会的重压之下,最终仍逃不出封建社会制度那密不透风的罗网,子君灭亡了。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26 妇女阶级的独立不仅要有对现实,对社会清醒的认识,而且更要使其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子君的叛逆标志着中国现代女性的觉醒,而政治上,思想上的优势终于敌不过经济上的制裁,子君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个失败导致了这个一度充满幸福和甜蜜的小家庭的彻底破裂,导致这对爱侣像浪打浮萍般各自东西,导致子君怒涛孤舟般彻底覆灭。子君绝望的痛苦,幻灭的悲哀和涓生缅怀往事的沉痛,悔恨懊恼的忏悔及作家对造成这个悲剧的黑暗社会的抗议的吼声相配合,形成一股强下的感情激流……

无论是祥林嫂的“逃、撞、捐、问”,还是爱姑的三年斗争,还是子君的勇敢挑战,都最终走入了失败的境地。个人反抗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仅凭个人的努力和反抗而挣脱悲剧命运的罗网是不可能的。只有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幻想,从经济地位入手,使其有独立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有独立的能力,做出准确而理智的努力与拼搏、斗争,才能在严酷的现实、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她们已经走向觉悟和清醒,而在她们的内心仍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要想真正摆脱其悲剧命运的罗网必须清醒地认识现实,认识造成悲剧的渊源所在——封建社会制度,只有彻底不懈的进行强有力的斗争,改革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才能打碎这一恐怖的精神枷锁,走向解放,走向幸福。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3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38页、第142页、第134页、第138页、第138页、第253页、第154页、第159 页、第222页、第227页、第229页、第234页、第223页、第232页、第237页、第135页、第257页、

25 2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卷第67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 张启国:《〈呐喊〉〈彷徨〉和它们的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洪兵:《文人独憔悴----〈彷徨〉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