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嘉映|教育和洗脑

陈嘉映|教育和洗脑

陈嘉映|教育和洗脑

2016-10-04 陈嘉映七匯達人

来源:搜狐教育

洗脑及其与教育的区别

教育是教育,洗脑是洗脑,把教育混同于洗脑肯定是不对的。不过,两者到底区别何在,也不是那么容易想清楚。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近世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社会,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分歧较少,因此,灌输不灌输就不是那么突出的问题。现在,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个人的自由选择得到推崇。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过去的统治者宣扬的那一套意识形态也有洗脑的成分,但只到了最近百十年,世界上的洗脑机器被开发的越来越强大。所以说,教育和洗脑之间的张力,今天格外凸显。

让我们从洗脑说起。“洗脑”这个说法大家都熟悉,每个人都可以列举很多例子,从纳粹德国说到传销,从商家的宣传说到不同的政治主张,怒斥那些施行洗脑的坏蛋,嘲笑那些被洗脑的人,抨击可以很过瘾,大家听得也开心。不过,抨击嘲笑太容易了,倒可能妨碍我们思考。我今天想说的倒是,洗脑的问题有点儿复杂,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先不忙把这个那个说成洗脑。

说到洗脑,大多数同学想必读过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本著名小说,即使没读过,也应该听说过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是本小说,不过,离开现实并不远。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所谓“四人帮”,他们建造起强大的宣传机器,这台机器编造历史,歪曲现实,日夜不停地给我们灌输一套虚假的意识形态,告诉我们说,中国人民生活得最幸福,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解放。大多数人信以为真,现在回顾当时,我们会说当时自己被洗脑了。听说,我们邻邦朝鲜的民众今天还是这么想的;我们会说,那是他们被洗脑了。

仅仅灌输一套虚假的意识形态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洗脑成功,同时还得屏蔽掉其他的信息,不允许异见出现,更不允许它传播。所以,这台宣传机器还要跟严格的审查制度配套,因为,很显然,如果民众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官方宣传之外的不同信息,相反的信息,他们就可以比较、甄别,就有可能怀疑被灌输的画面。

如果有人表达了异见怎么办?可以动用专政机器把他抓起来,或者,干脆从肉体上把他消灭掉。1966年有个叫做遇罗克的青年,他写了一篇《出身论》,反对当时的一幅红色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他就被抓起来,最后被枪毙了。遇罗克所讲的,现在只是很普通的看法,再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即使在当时也不是正式的官方立场,可是,遇罗克还是犯忌了,因为他用自己的脑子想事儿,没有完全依照官方的口径说话,发出了一点点独立的声音。我想说的是,在宣传机器和审查机制背后,还要有赤裸裸的暴力。遇罗克是个可敬的青年,当然,他只是千千万万例子中的一个,当时,千千万万的人因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而被逮捕,甚至被残酷杀害。

从遇罗克的例子看,洗脑包括三个要素:灌输、查禁、暴力。不过,从一个例子做概括,肯定是太草率了。例如,洗脑总有暴力支持吗?我们可以想一想传销,想一想集体自杀的圣殿教教徒,想一想自杀式袭击者,会觉得洗脑不一定总有暴力支持——那些欧洲中产阶级的子弟被洗了脑,跑去参加IS(伊斯兰国组织),似乎并没有谁胁迫他。

那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界定洗脑的。在辞典里在网上可以找到对洗脑的多种多样的定义。有些内容跟我上面的概括重叠,有的方面不一样,例如,这些定义都没有提到暴力支持。这里不重复这些定义,归纳下来,大致意思是: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有的说法更周全,

加上了“为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这个定义里面有三个关健词,一个是灌输,一个是虚假,最后一个是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教育和洗脑的区别。我们不妨对照这三条来展开我们的讨论。

先说虚假。洗脑要灌输给我们的,是虚假的观念而不是真理。教育的目的则相反,教育是要让我们获得真理。这是洗脑和教育的第一层区别。这好像是很重要的一条——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即使用了点儿强制,洗脑似乎也还是一件好事。是不是这样,我后面还会谈到。

再说第二条,强行灌输。洗脑要把一套虚假观念灌输到我们脑子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开动宣传机器,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宣传机器不停运转。大家都听说过戈培尔有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教育则不同,教育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自愿自主的。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有些论者甚至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交流。这是洗脑和教育的又一层区别。

第三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纳粹的宣传为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为的是纳粹党自己的利益。再以传销为例,他给学员灌输传销多么多么有利可图,谁有利可图?首先是他自己,他发展了下线,他自己先就赚上了一笔,你会不会赚到,那其实不是他关心的事。教育就不是这样,我们教育自家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学生好。这是洗脑和教育的第三层区别。如果你接受我教给你的东西,我就明显会得到好处,你显然有理由对你那套东西保持警惕。丈夫教妻子三从四德,妻子信了,从此丈夫在外面吃喝嫖赌,妻子低眉顺眼不敢说个不字。这时候,妻子很有理由怀疑“三从四德”这套道理是不是一套好道理。我不是说女人贤惠不好,不是说国家利益不重要,但显然得有点儿什么跟这些东西配套才对,例如,国家利益重要,另一方面,个人权利也重要。

上述区别的疑点

虚假,灌输,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从这三个方面看,的确,教育都不同于洗脑。不过,我们要是多想一步,这三种区别,每一种区别都不是那么分明,都还有疑点。

就说强行灌输吧。这里的疑点是:一方面,洗脑不一定都靠强制灌输,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强行灌输的一面。先从教育这方面说。我们现在实行高中以下义务教育,这同时也是强制教育,家长不让孩子受教育是犯法的。教育也并不总是讲道理,很多东西直接就要求学生背下来。老师要求学生背这首诗,背这篇课文,这不是灌输吗?历史课、政治课,灌输的成分就更多些。灌输背后都有强制,背不下来就扣分,这就是一种强制手段。想想我们怎样教孩子弹琴,强制就更明显了,不待细说。你跟孩子说,你要么坐在这儿好好弹琴,要么上院子里耍去,十个孩子十个到院子里耍去。我知道,有些论者主张,真正的教育不可以是灌输,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交流。这种主张,显得开明,而且政治上正确。我当然十分赞成我们的教育应该减少灌输的部分,增加自由探讨的部分,到大学阶段,尤其要更多的自由探讨。不过,教育不可能等同于自由交流。小学、中学就不去说它了,即使到了大学,师生之间也不完全是在平等交流。我在别处就此说过几句,这里不多说,不怕俗气,我会说,要是平等交流,就不该让学生付学费,而老师拿一份工资。

从洗脑一方面说,它似乎也不一定都靠强行灌输。我们刚才说到一些欧洲青年,听了IS的一套宣传,几千人跑去参加IS的圣战,没有人强迫他,他们自愿跑过去。甚至说不上灌输,他们所在社会,IS那一套不是主流,他们要自己千方百计去了解。圣殿教教徒集体自杀,人们说,他们都被洗脑了,但他也不是因为受到胁迫才加入圣殿教的。

真实和虚假则是个更大的问题。我们也许会想,我们把四人帮那一套叫作洗脑,是因为它要灌输给我们的是一套错误或者歪曲的观念,而我们所说的教育,比如说我们教给学生代数公式,教给他们唐诗宋词,教给他们弹钢琴,教给他们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服从党中央,我们是在教一些正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大家已经听出来了,这个想法没能把我们带得很远。

且不说家长会给孩子讲圣诞老人的故事,会告诉孩子她是从面包树上生出来的。这里的大问题是:应该由谁来确定真假好坏?张春桥也许会说,而且他也许真的相信:咱们都应该热爱江青同志,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伊斯兰国的头领会说,他们也许真的认为:把全世界都纳入真主的统辖是最最正确的方向。你也许会说,问题不在于他怎么认为,而在于客观上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美好的。也许是这样,但怎么区分什么客观为真什么客观为假,应该由谁来区分?这些问题太大,这里实在无法展开来讨论。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坚持认为,基督教的一整套信仰和学说都是虚假的,我们是否因此就能认定千百万人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信仰都是洗脑的结果?如果基督教信仰不是洗脑的结果,那么,圣殿教教徒是被洗脑了吗?自杀式袭击者是被洗脑了吗?

最后,再来看看“为谁的利益”这件事。我刚才举了些例子来说明,的确,如果你为自己得到好处来教我,我就有理由怀疑你在洗脑。我们教育自家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至少首先或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些“教育者”的利益。但IS的洗脑就只是为了拉登们的利益吗?你恐怕大概不能这么论证——你说,自杀式袭击者被洗脑了,你看,他去袭击,自己死掉了,得到好处的是拉登他们。且不说拉登们所冒的风险一点儿都不少,而且,你还会想到狼牙山五壮士,想到在抗日战争主战场上牺牲的成千上万国军烈士。你要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舍己救人的教育都说成洗脑,那么,除了市侩哲学就没有什么不是洗脑了。

上述区别的进一步思考

我不是说,洗脑和教育没有区别,而是说,要弄清这些区别,有可能比我们一开始想的要麻烦一些。我们现在试着再往下想一想。我觉得,要想得更深入些,需要把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一些因素引进来,要把屏蔽异见、暴力支持这些因素引进来。

我们说到,教育难免有灌输的成分,不过,老师虽然规定了你必须学什么东西,他通常却不禁止除此之外你学点儿什么。换句话说,他并不屏蔽相反信息和异见,不禁止你去参照比较,也不禁止你去琢磨这些东西背后的道理。你必须把这首诗背下来,但你去读别的诗,他不管;不管你懂不懂,你必须背住这个公式,但你偏要自己去把这个公式推演出来,老师并不禁止,多半还会鼓励。洗脑就不同了。我们说传销班是洗脑,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力图屏蔽不同信息。大多数学员是主动参加这种讲习班的,不是像拉壮丁那样把你拉进去的,不过,你一进了传销班,多半会被封闭起来,不允许自由出入,还把手机没收,不让你自由通话。我们刚才讲到,专事灌输的宣传机器总和审查制度配套的。

我们曾问道,爱国主义教育对谁有好处?这个问题也跟一个社会的信息自由程度相关。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都提倡爱国主义,美国人和日本人也都很爱国。两相比较,美国人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来接触各方各面的信息,他们相对比较容易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有较多的自由了解到反战的思想,等等,不像在日本那种军国主义环境里,掩盖战争的起因和实情,禁止谈论政府的决定,就此而言,相对而言,美国的爱国主义观念里,洗脑的成分就少一些。不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我还要进一步讨论。

我上面说到,用真实还是虚假来区分教育还是洗脑不是最好的角度。的确,一上来就争论谁是真的谁是好的,难免一头雾水。比较看得清楚的区分,在于是否屏蔽异见,而这恰恰是区分真假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难免被灌输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我们一开始不怎么清楚。但若我们有获取信息的自由,能够拿其他的东西来跟教给我们的东西做比较,我们就会慢慢培养起自己的判断力。大家都知道,教小学生学东西,强制的成分多一点,而且,不少东西,我们并不讲解背后的道理,就让他们死记硬背,随着孩子长大,强制因素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依靠讲道理。为什么?很简单,他们长大了,懂道理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还能够反过头来判断一开始教给自己的那些东西是真是假是

好是坏。我们不妨把这一点概括为:回顾始知真假。是教育还是洗脑,我们往往不能只看当下是否带有强制来确定。等孩子长大了,知道的更多,眼界更开阔了,自己对好坏对错自己有了良好的判断力,反过来看当年,他会认可当时老师给他选的诗是比较好的,或者比较适合他当时这个年龄阅读的。他会看到教育和灌输之间的区别。他回过头看学钢琴的过程,哪怕记得其中包含相当的强制,他也多半会理解这种强制。他这时候早知道根本没有圣诞老人送礼物这回事,但他不会把这些想成欺骗。洗脑的情况就不同了——被洗脑的人一旦能够判断真伪,他就会感到自己当年受了欺骗,他不会感谢当年给他灌输东西的教师,甚至不能原谅他。从教师一方面来说,他虽然有一套他自己的课程,但他并不限制学生接触别的东西,这恰恰表明他自信他所教的是正确的知识,正当的道理。实际上,这种自信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禁止学生接触不同的东西,相反的东西,反倒鼓励学生时不时跳出他所教的东西。洗脑者却没有这份自信,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教给你的东西是他所知道的最好的东西,但他其实不那么自信,所以他需要禁止你接触与他不同的那些东西。

当然,回顾始知真假只有部分的解释力。你教孩子吃辣,他也许慢慢就喜欢吃辣了,教一个人喝酒,他慢慢就爱喝酒了。钢琴和数学也是一样,实际上,如果他将来成了数学家,钢琴家,一定是他后来慢慢爱上这个行当了。这是从正面说,如果从反面想,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爱上什么,正是洗脑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圣殿教徒直到自杀前的一刻,可能仍然相信他的人生受到了正确的指引。与此类似的还有大家都听说过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明明是受害者,结果他会爱上迫害者。你看着他受迫害好悲惨,但他即使了解到正常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仍然不觉得他那是悲惨。在极端情况下,事情的确会糟糕到无法挽回,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必过分恐慌。公开说理可以引导当事人反思,引导他拿观念与现实对质,看到现实生活中还别有很多选择。

回顾始知真假好坏,也关联到“对谁有益”的问题。学钢琴是非常艰苦的过程,也许没有例外,学钢琴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相当抵触,但你长大以后,弹得一手好钢琴,成了郎朗了,这时候你会感谢逼你弹琴的家长和严格要求你的钢琴教师。即使你没有在弹琴的路上走下去,你也能理解家长为什么让你学琴,你多半也能从学琴的经历中获得很多益处,例如培养了自己的乐感。加入传销团伙的学徒,到头来大多数都发现自己什么好处都没得到。事后回顾,纳粹主义对德国人民并无好处。

不过,“对谁有益”这个问题还有更深的内容。从传销的例子看,灌输观念的一方明显得了好处,被灌输的一方明显吃了亏。但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谁受益都这么一清二楚。其中的一个缘故是,人生的好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东西,好像是无论你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好的就是好的。对我好还是不好,固然不全是我的主观认定,然而,我们当下对什么是好的认识,我们当下的实际感受,也是生活得好不好的一部分。你女儿想报哲学专业,你坚持让她上商科,你认为学商科对她有好处。她上大学了,谈了个男朋友,你看了看,这男生不像是将来能挣大钱的,坚持让女儿跟一个有钱人家孩子谈朋友。当然,你是为了孩子好。而且,到头来,你可能的确是对的,我们家长是过来人,我们知道,人在年轻时候比较浪漫,容易想入非非,等到结婚生子,就变得“现实”了,那时候,她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好,那时候,她才知道,学商科对她更好,另一个男人更适合她,等等。好,就算你是对的,就算女儿再过十年以后会发现你当时是对的,你现在是不是就应该强扭着她照你的想法去做,仍然是个问题。你为我好,而且你是对的,但我并不因此就该事事照你说的去做。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这也是我的好的一部分。私人生活是这样,公众生活也是这样。即使我们有一个关心民众福利的政府,即使这个政府的这些举措是对的,这些仍然不够,政府还有责任,让民众认识到它的这些举措是对的。

前面曾问道,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洗脑会不会是件好事?不是。我是要真理,但我不只是要占有真理,我要的是追求真理从而认识真理,要的是我自己去逐

步认识真理这样一个过程。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并不追求真理,那么,即使真理落到你手里,你也不知道它是真理。何为真理的问题与你是谁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教育的理想是举一反三,我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才能举一反三,灌输和洗脑则在于消除你的独立见解,你所接受的东西里不包含未来自主生长的种子。

教育里有一部分,当然是长辈和老师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把他们认为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甚至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培养他的自由人格,希望他成熟起来,能够在他自己的时代里,依他自己的性情,去获得他自己的好,去过上一种有充实意义的生活。至于什么是他的有意义的生活,则并不由教育者决定。依我看,这是教育和洗脑最根本的区别。

在这个上下文,是讨论爱国主义教育对谁有好处这个问题的最佳场所。我刚刚说,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最终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他真正要的好。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好,然而,这不是像天冷了给孩子多加件衣服是为了孩子好,不像是买个手机是为了孩子好,教育为孩子好,归根到底是要帮助孩子逐渐成长,形成他自己的独立人格,能依赖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决定什么对他是好的。世上有种种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种,是我选择的,或是我被抛入的,但我并不是被封闭在这种生活里面,我有所领悟地过着这对我唯一的生活。这种生活因此富有意义。这种生活富有意义,当然不见得在于我从这种生活捞够了好处。它富有意义,蛮可以是因为它富有创造性,蛮可以是因为它为别人带来的好处,蛮可以是,像特雷莎修女那样,因为它充满了对不幸的悲悯。在极端情况下,也可以是,因为我为我钟爱的人,或为我的民族,献出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修道士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并因此而幸福,这跟朝鲜人民的幸福感不同,不是因为他不了解在这种生活之外还有别种幸福,一旦他有了别种生活的可能,就立刻去过别一种生活。为国捐躯的壮士宁愿牺牲自己,不是因为他被洗脑了,而是因为他若临阵脱逃,他就否定了自己生活一场的意义。

(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_一句话的人生总结句子

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_一句话的人生总结句 子 一、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二、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有时候,渴望别人的关怀,渴望一份简单的快乐。有时候,听到一首老歌,就突然想起一个人。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很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彻彻底底醉一次。 三、人生没有如果,但是有很多但是。别想从后视镜里看清未来的道路。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要多。谁不期待机遇的馈赠,谁就征服了命运。增强影响力的秘诀不是表达,而是聆听。要伤透你的心,需要你的朋友和你的敌人合作才行:一个对你进行诽谤,另一个把消息告诉你。 四、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五、新的一天又是新的开始,别看昨天的成败,只要一心想着今天的努力和汗水会迎来美好的明天!相信自己,在不断奋斗中学会思考和总结,梦想会实现的! 六、平时总是嘻嘻哈哈,什么都无所谓,可是转过头去,笑容里分明有几分无奈;电话那头千咛万嘱,回答的总是“我很好”、“我没事”、“放心吧”;一个人呆着,莫名其妙开始发呆,不知道想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想;总想找一个人倾诉,可是真有那么一个人时,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年轻,随着脚步逐渐远去。 七、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生命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八、一个人的生命里,擦肩而过的人有千千万万,有几个是知音?有几个是深爱自己的人?爱情再坚固,也无法承受忙碌的侵蚀,你忙得天荒地乱,你忙得忘记关心,你忙得身心疲惫,你忙得无所适从,但是爱情不能等你有空才珍惜。 九、单恋是对方知道你喜欢他,暗恋是对方不知道。单恋是浮上了面的,暗恋是浮不上面的。各有各的辛苦。我好端端一个人,干嘛要去单恋和暗恋呢?即使是爱,也给自己一个期限,期限到了就咬咬牙放开手吧。那个人再怎么好,他不爱我,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 十、有些爱情,就算你费尽心机,用尽力气,卑躬屈膝,也不可能把它留住。并非是命运注定你不能爱,而是你们两个不合适。两个生活里不合适的人可以在精神中爱着,但越爱就越累。

中国翻译研究中的_转向 李林波

[收稿日期]2011-03-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XYY0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J005Z [作者简介]李林波(1978-),女,陕西米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与翻译 理论研究。 20世纪末是各学科集中发生“转向”的时期。“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已成常谈,其他学科的各种新转向也相继迭出,如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哲学的人文转向、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等等。在西方翻译研究中,继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之后,80年代又出现了文化转向,近年来又有社会—心理学转向之说。在中国翻译研究中,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成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末的两个主要动态。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所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各自的功用与特色也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翻译研究中,语言学转向都是翻译研究“科学化”诉求的结果,文化转向则是顺应翻译研究“跨学科”需求的必然趋向。本文将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针对中国翻译研究中部分标志性研究成果,回顾两次转向的背景、原因、动力及具体表现。 一、“转向”概述 在本文中,“转向”指的是一种在研究模式上的显著变化,标志着一种新的、力量强大研究模式的形成。中国翻译研究中的转向在方向上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基本一致,即先有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文化转向。但在时间上却晚于西方,原因一方面在于西方译学是转向的先行者,而中国译学是后继者,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学界在翻译研究领域基础较弱、创新性仍嫌不足。 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奈达、费道罗夫等人把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概 念引入翻译研究”[1]287,这是西方翻译理论从古典和近代的语文学翻译研究向语言学转向之后的第一次 研究飞跃。以奈达、纽马克、维奈和达贝尔内、卡特福德等理论家为代表的研究者以“对应”或“对等”、“转换”等为核心概念进行翻译研究。之后,哈蒂姆与梅森将语篇引入翻译研究,奈达也将语境在翻译中的地位予以更多的强调,格特用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将语言学各领域的成果都加以应用,使得语言学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学科基础。在中国情况类似,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指的是以语义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其肇起缘于1979年之后奈达、纽马克等人翻译理论的译介,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一方面随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大规模、深层次展开,语言学各个层次的理论———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 中国翻译研究中的“转向” 李林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中国翻译研究中出现过两次显著的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及始于20世纪末的 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顺应了中国翻译研究“学科化”与“科学化”的需求,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经验性、零散性不足的克服;文化转向顺应了中国翻译研究“跨学科”与“拓展”的需求,是对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微观性、静态性局限的超越。语言学转向的实质是学科化,文化转向的实质是学科融合,二者都是中国翻译研究在不同阶段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翻译研究;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2)02-0085-05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39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ar .,2012Vol.39No.2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及当代启示讲解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 摘要: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也对人类思想史和实践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就是权利”、追求功利化、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等误区,值得我们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知识就是力量改革开放当代启示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这个命题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人们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创新知识的不竭动力。近400年过去了,“知识就是力量”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就是权利”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功利化,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此类的当代社会存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 培根是近代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培根在科学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条件有着紧密联系,他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此,要解读“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就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考察。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任务,更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冲破各种封建羁绊,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开拓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

决定人生高度的10句经典台词

决定人生高度的10句经典台词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小人物,另一种是大人物。小人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大人物雄心壮志,永不言败。事实上,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或者质量不同。下面的十句经典电影台词给了你思考问题的线索,be somebody or nobody, the choice is yours。 1、"There is no certainty, only opportunity."V for Vendetta (2005) - V (Hugo Weaving) 没有一定会怎样,只有可能会怎样。--《V字仇杀队》,V(雨果?威明) 2、"A good plan today is better than a perfect plan tomorrow." Wag the Dog (1997) - Conrad Brean (Robert De Niro) 今天的好计划胜过明天的完美计划。--《摇尾狗》,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3、"Failure is never quite so frightening as regret." The Dish (2000) - Cliff Buxton (Sam Neill) 比失败更令人恐惧的是懊悔。--《天线》,克里夫?巴克顿(山姆?内尔) 4、"It's what you do right now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Black Hawk Down (2001) - Jeff Struecker (Brian Van Holt) 你现在所做的是改变现状的关键。--《黑鹰降落》,杰夫?(布莱恩?范?霍尔特) 5、"No point in punching things you can't see." Cinderella Man (2005) - James Braddock (Russell Crowe) 打击那些你看不到的东西没有意义。--《铁拳男人》,詹姆斯?布拉德克(拉塞尔?克劳) 6、"instantly talking isn't necessarily communicating."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 Joel Barrish (Jim Carrey) 说个不停不一定是交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乔尔?巴瑞士(金?凯瑞) 7、"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Batman Begins (2005) - Rachel Dawes (Katie Holmes)

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一)

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一) “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又译作“语言的转向”。最早是由早期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古斯塔夫·博格曼(G.Bergm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描述了20世纪分析运动的发展。最初的语言学转向是在哲学领域中完成的。也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这是从关注本体论的古希腊哲学转向关注认识论的近代哲学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哲学领域的这种变革正在影响着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科学领域。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休戚相关,哲学的每一次新发展都对心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心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依托哲学而进行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促成了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繁荣,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则成为反思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一次契机。 由于这次转向对传统心理学的强烈震撼和决定性影响以及语言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再全力关注知识的起源、认识的能力和限度、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转而探究语言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语言的本质等。它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地位。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传统心理学中“语言”的缺席 在心理学领域,尽管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纬度,然而注重实证量化研究的经典主流心理学却没有能够深入探索这一重要元素,以进行这一具有突破性理论的尝试。传统心理学中的语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第二,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1879年以后,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60年代以后,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

[知识就是力量国旗下讲话稿]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知识就是力量国旗下讲话稿]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的著名格言,古往今来这句话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下面是给大家的知识就是力量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同学们,你一定羡慕神话故事中那些力大无比的人吧!你一定也幻想自己能成为呼风唤雨,所向无敌的英雄吧你知道 __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让我来告诉你,要想实现这个愿望的窍门,就是学好文化,练就本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现在这句话已被无数个事实所证明. 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拥有了知识,才能帮助人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才能有现在这样发达的社会.假如不懂得地质学,人们就不会知道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下的宝藏;假如不懂得信息科学,就会变成耳聋眼花的现代人;假如不懂得基因科学,就不能克服遗传障碍,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建设祖国需要知识,管理国家需要知识,建设好我们的学校同样也需要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就会落后,挨打. 那么 __拥有知识呢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于在他的座位下面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所以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也是视时间如生命,视知识如美肴,为了学习,工作都彻夜不眠,以致于写出了那么多激情飞扬的文章和诗词,新中国也才能够从此诞生了.毫无疑问,这些人的成就与他们的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他们那些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尚且认真读书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尤其是我们这些同学,在这样一流的学校里,家长,老师,还有餐厅的阿姨们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发奋学习吗

关于人生的十句话,经典中的经典_人生感悟

关于人生的十句话,经典中的经典_人生感悟 1、人生需要有一颗梦想的心: 人生的梦想和目标是你前进的方向。人生应该有梦想,敢于去梦想,才有希望。一个有梦想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2、人生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感恩,感恩是人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第二是结缘,感谢过去的、珍惜现在的、把握当下的、培持未来的因缘。 3、人生需要有三看: 一是要看得远。人若无远虑,必会有近忧。二是要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三是要看得透。只有完善了自我,才能会超越自我。 4、人生需要运用四法: 第一法是求知,必需要用加法;第二法是自满,必需要用减法;第三法是机会,必需要用乘法;第四法是消极,必需要用除法。 5、人生需要感谢五种人: 第一感谢伤害你的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第二感谢绊倒你的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第三感谢欺骗你的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第四感谢藐视你的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第五感谢遗弃了你的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6、人生需要放下六样东西:

一是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心态;二是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三是放下自卑,奋斗改变命运;四是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五是放下懒惰,敢拼才会赢;六是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会宽。 7、人生需要有七情: 一是蓬勃的激情、二是雄壮的豪情、三是执着的热情、四是甜美的爱情、五是洒脱的表情、六是爽朗的神情、七是愉快的心情。 8、人生需要的八不为: 一是风不可追,二是钱不可贪、三是文不可抄,四是师不可骂,五是友不可卖、六是官不可买,七是上不可媚,八是下不可慢。 9、人生需要的九个度: 在工作上,能力不敌态度;在成功上,才华不敌韧度;在知识上,广博不敌深度;在思想上,敏锐不敌高度;在做人上,精明不敌气度;在做事上,速度不敌精度;在看人上,外貌不敌风度;在写作上,文采不敌角度;在方法上,创意不敌适度。 10、人生需要的十种意境: 第一童心、第二音乐、第三浪漫、第四优雅、第五沉思、第六驰骋、第七纯洁、第八勇敢、第九美丽、第十追求。?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知识等于力量辩论赛

知识等于力量辩论赛 知识等于力量辩论赛 发布时间:2019-12-13 个人认为知识是使力量更强大的武器,你懂杠杆知识,但这不是你1撬石头,而是使力量变大,或使所需力量变小,这只是一个途径,而不等于力量 正方:可以延伸力量的概念,当然不一定是物理的力量增大,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大力量。可以有许多励志例子 反方:鲁迅笔下的“两脚书橱”就是有知识不会运用的人,碌碌无为而终,何谈力量。知识只是运用的规律改变一些曾经难以实现的条件,只是科技历史的进步,换了更加好的方式,不一定是力量。如果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个词,就是等同关系,难道说力量就是知识吗??那为什么要学习要问要探究,练肌肉不是也可以吗?因为对方辩友说知识就是力量嘛!我方认为知识不等于力量,不是说里面没有推动的力量,而且知识是包含方方面面的。不然什么叫素质教育嘛,什么说和谐发展嘛。所以我方认为,知识不等于力量 正方的立场,应该是说,知识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而反方更侧重于论述,知识并不必然能转化成力量。无论是征服自然还是什么的。 真主创造你们,然后使你们死亡。你们中有人复返于一生中最恶劣的阶段,以致他在有知识之后又变得一无所知。 “知识就是力量”是科学家兼文学家培根的名言,曾经激励过多少有志青年。诚然,当人们有了一定知识后,对任何事情和问题的看法或认识肯定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会更加理性和更加准确,但这个“力量”所代表的应该是根据社会和人们现实生活中做需要的能力和财富。而根据当今社会大量的事实证明,知识并不等于力量。 《古X经》说有些人在“有知识之后又变得一无所知道”,又说:“知识来临他们后,他们才为互相嫉妒而分派别。”(42:14)可见“知识”有时也会有消极的作用,不一定所有的知识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圣人每日祈祷说:“主啊!求你教给我有益的知识吧。”伊斯兰十分重视学习知识,把求知列为主命,但是,重点强调学习“有益”的知识。而不是把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列为主命。 如果说知识等于力量,那么,为什么当今的许多有知识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们从新闻上看到: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毕业后去卖肉

柏拉图一辈子就说过这十句最经典的话触动内心的句子

柏拉图一辈子就说过这十句最经典的话!2014-04-30 触动内心的句子 柏拉图的十句话语、真的挺好!! ⒈柏拉图说: 若爱,请深爱; 若弃,请彻底。 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⒉柏拉图说: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 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⒊柏拉图说: 既然爱, 为什么不说出口, 有些东西失去了, 不会再回来。 ⒋柏拉图说: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 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 若是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 ⒌柏拉图说: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 我们无法改变, 也无力去改变, 更糟的是, 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⒍柏拉图说: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 寂寞人生爱无休, 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 ⒎柏拉图说: 时间会慢慢沉淀, 有些人会在你的心底慢慢模糊, 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成全。 ⒏柏拉图说: 人生短短几十年, 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该爱的时候就去爱,

无谓压抑自己。 人生的苦闷有二: 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 二是它被满足了。 ⒐柏拉图说: 走在一起是缘分, 一直在走是幸福。 10.柏拉图说: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 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 十年之后我发现, 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 而是沧海的那一头, 早已没有了等待。 穷人问智者:我为什么这么穷? 智者: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 智者: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给予别人五样东西! 1.颜施,即微笑处事。 2.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别人的话。 3.心施,敞开心扉对人诚恳。 4.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 5.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

知识就是力量_描述知识的作文800字

知识就是力量_描述知识的作文800字 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 于人,知识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纵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拥有知识,人类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令人神往。 于国,知识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的竞争力。轨道卫星的发射成功,华为科技的全球覆盖,比亚迪汽车的欧洲普及,无不彰显着科技的力量,知识的魅力。 于古,我们有文人墨士,骚人墨客,知书能文,心系天下,虽从来都不是社会的统治者,却有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胸怀诗文,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出祁山,这是诸葛亮博览群书,运筹帷幄,为的就是天下三分终有一和;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们生活在不同年代,却同为知识分子,满腹经纶,为天下苍生祈福,为百姓请命。 于今,我们有总理幼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袁隆平怀揣“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梦想,开创杂交水稻领域,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远走美国的清华天才施一公,在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抢的学术大牛时,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

身教授时,毅然放弃海外丰厚待遇,弃美归国,为的就是科学报国,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承载起中华民族实现强国大梦之重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中国崛起离不开科学知识,离不开科学家们,更离不开我们年轻一代的读书人。 往事越千年。寻着历史的足迹,总有一些感动无与伦比;嗅着时代的气息,总有一些事迹惊天动地。千年的浪涛淘尽了英雄,多少霓裳舞,多少琵琶调,都化作微弱的吟哦,消匿于滔滔的历史洪流之中,唯有那知识的精髓是丈量这尘世的一把尺,是燃烧在古往今来无数拳拳赤子们心中的一把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年轻一代的读书人,让我们从脚下的点点滴滴做起,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那么每一个人的力量,终将汇成一股洪流,使社会进步,使国家富强!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语言正在成为一个根本性问题,20世纪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语言转向”充分地展现了 语言的重要性,并进而波及了其他诸多学科领域。时至今日,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者不得不 承认,语言早已不再是一个附随问题,只有把语言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或对象,充分利用语言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展工作。语言的重要性与其发生学密切相关。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 William Stern )的语言发展理论,语言的产生根源于三 个倾向:表达的倾向( expressive tendency )、社交的倾向(social tendency)禾口有意的倾向(intentional tendency )。可见,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表达想法,相互交流,达成 共识,塑造有序社会生活的凭借;另一方面,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通过语言把握实在, 实在或世界通过进入人类的语言而进入人类的认知。 法律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远胜其他。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外在原则,是人类社会独特的制度 设计。要学习法律就必须首先学习法律的语言,掌握法律语言的技巧,这样才能把法律知识 运用于法律实践。当我们通过法律理解人类现实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法律的语言载体通往 人类的本质性规定。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言:当我们研究人类语言时,我们实际上 正在思考的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本质'即,人类心智所拥有的那些独特品质。”(《语言与心智》,第3版,第88页) 法律的历史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语言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法律观念 的出现,尤其是成文法典的颁布,是人类社会相对成熟以后的事情。人们在思考法律与语言 时,很容易仅仅把语言视为法律的表达工具,而忽视了相反的维度:法律不过是众多语言之 一,它是特别表达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语言。这种思维定式的产生显然源于两个不自觉 的等同:法律即成文法典,而语言即文字。根据英国法学家梅因( Henry Sum ner Mai ne )的说法,许多关于权利义务的现象存在于这些法典背后,并且在时间上先于它们”。(《古代法》,第4版,第2页)虽然我们无法断定法律起源之种种,但对于成文法典只是法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鲜有异议。如果说把法律等同于成文法典过分忽视了法律的丰富形态,那么把语言等同于文字也低估了语言的复杂历史。对此,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论断特别贴 切:世界上人类没有没有语言的民族,可是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语言问题》,第140页) 在西方法律史早期,人们甚至不会刻意区分对法律的研究和对把语言作为劝说和导引的一般形式的研究。法律研究只是修辞学的一个部分,法律论证与政治、哲学论证并无不同。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语言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努力使语言学屈从于逻辑,用语言分 析学的方法取代把言语作为对话和社会发声的研究,并且相应地关注书写文本。随着历史的 发展,修辞学后来逐渐为哲学和语文学所取代,公共演讲的热情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权 威的、独白的、单义的表述的研究。世界上第一所法学院的建立正体现了这种研究风格的转变,它旨在探究一种权威的法典体系:《国法大全》( Corpus Iuris Civilis )。

以知识就是力量为话题的英语作文

以知识就是力量为话题的英语作文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几篇以知识就是力量为话题的英语。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Knowledge is power, especiall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ithout them human society could never have develop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o conquer and transform nature, we must master scientific knowledge. However, social knowledge is also essential. Without it we can not understand society and don't know the law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we are unable to tovern society. Therefore, besides scientific knowledge we need to master social science, philosophy, politics, history, aesthetics, etc, so that we can know society from all perspectives and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_经典语录

《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刻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份。 2、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3、也许上帝当年从亚当身上抽出那根肋骨时,他就想到了。他想女生永远都能够要男生 的命。(经典语句cgw)她能够让你生,也能够让你死,正因她以前是保护男生心脏的那根肋骨,她能够保护你的心脏,也能够刺穿男生的心脏。 4、改变不了别人,只好改造咱们自我。 5、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 还可怜。因此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兄弟姐妹让你生气,那说明你 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7、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就应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 请让咱们从容应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8、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刻酒逢千杯知己少; 9、人和感情一样,错过了感情就错过了人生; 10、世界上有两种人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11、要懂得珍惜守护身边的每个人,正因前世扭断脖子的回眸,咱们才换来今生的相遇。 12、流水不腐,水流百步自净,人生也如此,性命在于户外。 13、成功都是逼出来的; 14、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理解不能理解的。 15、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16、再过几十年咱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 农村做化肥。 17、怀才就像怀孕,时刻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18、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刻,以时刻来推移感情,时刻越长,冲突越淡,仿 佛不断稀释的茶。 19、爱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仿佛失去了所有。

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

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 何华1 [摘 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开始于《真理与方法》的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首先,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事件,这事实上超越了对语言的工具性认识;其次,语言活动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它超越了“问题—解决”模式;第三,伽达默尔语言观的最终着力点是弥合“主—客”分裂。 [关键词]解释学; 语言转向; 语言工具主义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由语言引导的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The ontological shift of hermeneutics guided by language)。在该部分,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在此是讨论的主题。《真理与方法》发表后,语言问题也是伽达默尔一直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且认为语言应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1]我们把伽达默尔对使理解成为可能的一般语言的关注称为“语言转向”。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解读语言转向的内容:首先,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是事件,这事实上超越了对语言的工具性认识;其次,语言活动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它超越了“问题—解决”模式;第三,伽达默尔语言观的最终着力点是弥合“主—客”分裂。 一、作为事件的语言对工具性语言的超越 语言工具主义的主要立场是: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作为工具的语言与世界上其他存在者一样是一种物。工具的本性就在于人能掌握对它的使用,这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器械,人可以完全掌握它,然后按其习性使用之,一旦完成其使用就可以把它放在一边。语言工具主义预设了使用工具的主体和工具应用于的对象。工具的使用表现人的目的和意图。工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体现于工具应用在物。工具总是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来源于物。物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限定了工具的应用范围。语言工具主义认为语言应用的范围是由语言本身的特征决定的。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有固定的表达形式如逻辑结构、句法等。不能用语言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就不是语言要表达的对象。人可以完全掌握有确定形式的语言。人可以自由地知道要表达什么,不去表达什么,而且人能作为纯粹的工能性主体表 1何华(1976,--),男,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Email: abao_hehua@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431488.html,。

[语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回眸与展望(一)(精)

0 引言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很多人看作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因此成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当红话题。而且,直至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对这一转向的讨论热情因新世纪的到来而降温的征兆。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在哪里发端?又是由哪些人物推进?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这些转向给哲学和语言学带来哪些影响?语言哲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 1 几个概念 1.1 在汉语语境下,the linguistic turn有多种译法,经常见到的有“语言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学转向”、“语言性转向”等。本文仍沿用“语言学转向”这一说法。 1.2 汉语中的“语言哲学”在英文中至少有两种常用的对应概念,一是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是linguistic philosophy,本文使用的“语言哲学”指前者,即philosophy of language。 1.3 虽然“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两个概念究竟是不是有区别,有些什么不同,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说得清楚。在本文所论问题的语境下其分别无关宏旨,故这里不作区分,而作为通用概念来使用。 2.语言学转向与语言哲学 2.1 从古希腊探讨世界最终成分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到近代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等的认识论,再到现代把语言意义的研究作为哲学研究首要任务的语言哲学,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2.2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哲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论题。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本体论思维侧重于探究世

那一次我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4篇)

那一次我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第一篇: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你们可能会说:金钱的力量、友情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可我觉得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知识的力量。因为,知识的力量不仅使人拥有金钱、权利等等,而且让你一生受用不尽。 我发现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在追逐着知识,直到生命凋零的最后一刻。如:海伦·凯勒、巴金、叶圣陶。尽管他们已经有了很渊博的知识,但他们还是在不断地探索着那引人注目的知识。我知道知识好比大海,而我们学到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于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着那无边无际的知识。其中,有些人身患疾病,却在努力地探索着知识。比如: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盲人,她却活得比正常人还好。所以,让我们一起歌颂知识的力量,感谢“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幸福。 在古代,人们也在无可止境追求着知识。从前,有一个人,他很穷,他很喜欢读书。到了晚上,他没有钱买蜡烛,就在自己家的墙壁上砸了一个洞,这样邻居家的光就可以供他读书写字。还有一个追逐知识的小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东汉候,有个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孜孜不倦,勤奋好学,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的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他就是用这个特别办法,刻苦地学习。 知识的力量实在是强大啦!强大得让我震撼。知识实在太令人垂涎欲滴,我恨不得在知识的海洋里翱游。知识好比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心田;知识好比一团火焰,它温暖了我的心田;知识好比一涌泉水,它滋润了我的心田。 那一次我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第二篇: 雨的力量在于它可使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转眼变得沟沟壑壑,混乱不堪,而知识的力量则在于它可改变命运,扭转乾坤,缔造美好的未来。 诗仙李白,家喻户晓。幼,他只是一个终日游手好闲的顽童,一次偶然际遇“铁杵成针”成为他勤奋苦学的不竭动力,知识把他推上了文学高峰。 在与知识的碰撞中,一个无所事事的顽童转瞬成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文坛巨匠,正是知识,他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壮语,才有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信念,知识的力量在于它可改变人的命运。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地球对人类来说太大,大到人们难以想象,但在知识面前,它只是一个平凡的重物,一个适当的支点,一根牢固的杠杆便可把它移动,这绝不是口出狂言,杠杆定律的问世已经向人类显示这一让人难以置信的信息。 在阿基米德对知识的探索中,知识早已将他高高托起,穿越重重大气,擦出璀璨迷人的智慧之花。知识原力量在于它可打破一切迷团,洞察平凡生活的美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