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环境学复习资料

建筑环境学复习资料

建筑环境学复习资料
建筑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太阳方位角: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太阳偏东时为负,太阳偏西时为正。

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赤纬,它表明季节(日期)的变化;时角,它表明时间的变化;地理纬度,它表明观察点所在的位置。

4.在各种波长的辐射中,能转化为热能的主要是可见光和红外线,可见光的波长在0.38~0.76微米的范围内。

5.太阳光谱中的x射线和其他一些超短波射线在通过电离层时,会被氧、氮及其他大气成分强烈吸收,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中臭氧所吸收,大部分的长波红外线则被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主要是可见光和红外线部分。

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总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中行程的长短及大气质量,而行程的长短又与太阳高度角和海拔高度有关。

8.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风可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两大类。

9.地方风是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图、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引起的。

边界层内风速沿垂直方向存在梯度,其形成的原因是下垫面对气流有摩擦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贴近地面处的风速为零,沿高度风速递增,因为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越往上越小。10.风玫瑰图包括风向频率分布图和风速频率分布图,风向频率是按照逐时所实测的各个方向风所出现的次数,分别计算出每个方向风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比例在各个方位线上标出,最后连接各点而成。风向频率图可按年或按月统计,分为年风向频率图或月风向频率图。

11.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12.气温最高值通常出现在下午14时左右,而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午夜,这是由于空气与地面间因辐射换热而增温或降温,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13.对处于北半球的我国来说,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内陆)或8月(沿海),而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

14.有效天空温度:与大气辐射完全等效的黑体所具有的温度。(影响因素:气温、大气中水汽含量、云量、地表温度和地方的海拔)

15.大气逆辐射: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的投入辐射。

16.城市气候特点:(1)城市广场与远郊不同。除风向改变以外,平均风速低于远郊的来流风速;(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现象;(3)城市中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多,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也比郊区弱。

17.为什么要合理设置城市风场:城市和建筑群内的风场对城市气候和建筑群局部小气候有显著的影响,城市风环境更多的是影响城市的污染状况,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城市的主导风向,对污染程度不同的企业、建筑进行布局,把大量产生污染的企业或建筑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游位置。

18.城市热岛成因: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和生活和生活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内的低风速(改善措施:(1)加强绿化,增加植被面积;(2)研究和应用环境友好路面,减少坚硬密实、不透水材料的使用;(3)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城市大气透明度;(4)合理规划城市格局)

19.逆温层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根据逆温层形成机理,热岛效应对逆温层的出现有很大的

促进作用,逆温层的大气呈稳定状态而不扩散,就像热的盖子一样,使得发生在热岛范围内的各种污染物都封闭在热岛内。

20.设计楼间距的依据: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作为最低的日照标准。南北方向相邻建筑楼间距不得低于一定限制,这个限制距离就是日照距离。最低限度日照要求的不同,建筑物所在纬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建筑物日照距离的要求不同。

21.建筑热工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分为严寒、寒冬、夏热冬寒、夏热冬暖、温和地区。

第三章

1.建筑热湿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外绕(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及邻室空气温湿度);内扰(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2.得热量的显热部分,包括对流得热和辐射得热。

3.非透光围护结构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特点:(1)当太阳照射到非透光结构外表面时,一部分会被吸反射,一部分会被吸收,二者的比例取决于围护结构表面的吸收率(或反射率);(2)围护结构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就越高,反射率越低。

4.low-e玻璃特点: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

5.影响反射率、吸收率、透射率的因素:材料,入射波长,入射角。

6.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气温由原来的T_air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

7.通过墙体、屋顶的非透光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源来源于两部分:室外空气与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热传入的热量。

8.由于围护结构存在热惯性,因此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外扰波动幅度之间存在衰减和延迟的关系。

9.通过透光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显热主要包括两部分: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和透过玻璃的日射辐射得热。

10.阳光照射到玻璃或透光材料表面后,一部分被反射掉,全部不会成为房间得热;一部分直接透过透光外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全部成为房间得热量;还有一部分被玻璃或透光材料吸收。

11.外遮阳与内遮阳的区别:对于外遮阳设施来说,只有透过和吸收中一部分成为得热;内遮阳设施吸收和透过部分全部为得热。

12.遮阳系数Cn:设置了遮阳设施后的透光外围护结构太阳辐射得热量与未设置遮阳设施时的太阳辐射得热量之比。(越小越好)

遮挡系数Cs:太阳辐射通过某种玻璃或透光材料的实际太阳得热量与通过厚度为3mm厚标准玻璃的太阳得热量SSG的比值。

13.湿传递原理:当围护结构两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压力高的一侧向分压力低的一侧转移。

14.对围护结构的不利影响:如果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上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断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在此断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如果该断面温度低于零度,还将出现冻结现象,所有这些现象将导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增大,加大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并加速围护结构的损坏。

15.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出去的热量。

16.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向内加入的热量

17.得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室内的热量。

18.负荷与得热的关系:潜热得热、渗透空气得热会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通过围护结构导热、通过玻璃窗日射得热,室内显热源散热的对流得热部分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辐射得热部分先传到各内表面,再以对流形式进入空气成为瞬时冷负荷,因此负荷与得热在时间上存在延迟。

18.稳态算法:采用室内外瞬时温差或平均温差,负荷与以往时刻的传热状况无关应用条件:蓄热小的轻型简易围护结构,室内外温差平均值远远大于室内外温度的波动值

18.动态算法:1是求解围护结构的不稳定传热,2是求解得热与负荷的转化关系

第四章

1.人体的热平衡方程:M-W-C-R-E-S=0

M:人体能量代谢率W:人体所做的机械功C: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E: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S:人体蓄热率

2.平均辐射温度:一个假想的等温围合面的表面温度,它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等于人体周围实际的非等温围合面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

3.操作温度:反映环境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的综合作用

4.服装的作用:保温和阻碍湿扩散

5.热感觉:人对周围环境是“冷”还是“热”的主观描述(影响因素:冷热刺激的存在,刺激的延续时间,人体原有的状态)

6.“中性”:不冷不热,人用于体温调节消耗的能量最小

7.热舒适: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影响因素:空气湿度,垂直温差,气流与吹风感,辐射不均匀性,年龄、性别、季节、人种)

8.舒适≠中性,舒适产生于不适的消除过程中,舒适比中心更主观

9.预测平均评价PMV:PMV指标就是引入反映人体热平衡偏离程度的人体热负荷TL而得出的,其理论依据是当人体处于稳态的热环境下,人体的热负荷越大,人体偏离热舒适的状态就越远。(只代表同一环境下大多数人的感觉)

适用条件:稳态热环境,均匀热环境

10.相对热指标RWI:用于较暖的环境,如果在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活动情况下,具有相同的RWI值,则表明人在这两种情况下的热感觉是近似的。

11.热损失率HDR:用于较冷的环境,综合考虑了温度、湿度、辐射、风速、人体代谢率、服装等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反映了人体单位皮肤面积上的热损失。

12.在自然通风环境中的人体热舒适,主要的解释有期望因子和适应性模型两种

13.热应力指数HSI:具有相同技指数值的所有环境条件作用于某个人所产生的热过劳均相同。

14.黑湿球温度WBGT:适用于室外炎热环境,考虑了室外炎热条件下太阳辐射的影响,广泛用于评价户外作业热环境,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及空气运动有关15.风冷却指数WCI:皮肤温度在33℃时皮肤表面的冷却速率(空气流速和空气温度)

第五章

1.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应该是“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公认的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物浓度指标,且处于这种空气中的绝大多数人(≥80%),对此没有表示不满意。”

2.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

3.可接受的感知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它是达到可接受时的空气品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4.常见室内空气化学污染物:有害燃烧产物、有机挥发物(VOCs)、甲醛、氨、二氧化碳

5.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依据室内空气成分和浓度(优点:易于掌握和理解,重复性好;缺点:在有害气体成分复杂或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会遇到困难);主观评价,依据人的感受。(优点:强调了人的感觉;缺点:人体感受的局限性)

6.空气净化的方法主要有:过滤器过滤,吸附净化法,纳米光催化降解VOCs,臭氧法,紫外线照射法,等离子体净化

7.过滤器工作原理:(1)扩散(2)中途拦截(3)惯性碰撞(4)筛子效果(5)静电捕获

8.单级过滤效率:η=(n1-n2)/n1,n1和n2分别为过滤器前后的粒子浓度,p=n2/n1称为穿透率

9.初阻力:额定风量下,新过滤器的阻力

终阻力:额定风量下,过滤器的容尘量达到足够大需要清洗或更换滤料时的阻力

10.自然通风:主要依靠的是室内外风压或者热压的不同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最大的特点是不消耗动力,或与机械通风相比消耗很少的动力

11.机械通风:利用机械手段产生压力差来实现空气流动(稀释法、置换法、局域保障法),与自然通风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可控性强

12.稀释原理:即向对象空间送入某种被控空气物理含量低的空气与空间中较高含量的空气充分混合,以达到该物理量含量满足生活和工艺要求的目的。

13.稳定条件下的稀释方程:当τ→∞时,C2=Cs+m/Q

14.置换法:送入空气置换工作区的空气

羽热流置换通风:借助室内热源的羽热流形成的近似活塞流对室内空气进行置换

单向流置换通风:借助大风量活塞流作用(送风的动量)置换室内空气

第七章

1.声波:在弹性媒介中传播的机械波

2.声音信号:人耳接受到的空气中声压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声音,简谐声波又称纯音,周期性声音称为复音

3.声功率W: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

4.声强I: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当几个不同声强作用于某一点时,总声强:I=I1+I2+I3+…+In

5.声压P:指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介质静压强的改变量

总声压:P=(p12+p22+p32+…+pn2)?

6.声压级:Lp=20lg(P/P0)P0为参考声压

n个声压级为Lp1的声音叠加,总声压级为:Lp=Lp1+10lgn

7.声强级:Li=10lg(I/I0)

8.声功率级:Lw=10lg(W/W0)

9.声源指向性的表示方法:指向指数DI,指向性因数Q,DI=10lgQ

10.等响曲线:以连续纯音做实验,取1000Hz的某个声压级,如40dB为参考标准,则听起来和它同样响的其他频率纯音的各自声压级就构成一条等响曲线。

11.某一频率的某个声压级的纯音,落在多少方的等响曲线上,就知道它的响度级是多少。

12.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听觉灵敏度因为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13.用NR曲线作为噪声允许标准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某条曲线作为限值曲线,就要求现场实测噪声的各个倍频带声压级不得超过由该曲线所规定的声压级值。NC曲线与NR曲线类似,

只是低频的要求比NR曲线苛刻。

14.声波的绕射:当声波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障碍物时,不再是直线传播,而是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在障碍物的后面继续传播

15.声波的反射定律:(1)入射线、反射线和反射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2)入射线和反射线分别在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6.混响半径:在直达声的声能密度与反射声的声能密度相等处,距声源的距离

意义:当加大房间的吸声量来降低室内噪声时,当接受点在混响半径以外时,加大房间的吸声量,就有明显的减噪效果。

17.多孔材料的吸声原理:多孔材料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微小空隙和孔洞,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上,声波能顺着微孔进入材料内部,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由于空气的黏滞阻力、空气与孔壁的摩擦和热传导作用等,使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被损耗,产生消声效果。

18.共振结构吸声原理:建筑空间的围壁结构和空间中的物体,在声波激发下会发生振动,振动的结构和物体由于自身内部摩擦与空气的摩擦,会把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从而消耗声能,产生吸声效果。

19.单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性能和入射声波的频率f有关,还取决于墙本身的单位面积质量、刚度、材料的内阻尼、墙的边界条件以及墙的层数有关

20.吸声降噪特性:利用吸声原理,使混响声减弱

21隔声特点:用构件将噪声源与接受者分开,隔离空气对噪声的传播,从而降低噪声污染的程度

22.隔振原理:在机器设备与基础之间插入弹性元件,以减弱振动的传递

23.消声器的种类及适用范围:阻性消声器(对中、高频噪声),抗性消声器(适用于中、低频噪声),阻抗复合式消声器(适用高、中、低频)

第八章

1.光通量:光源的辐射通量中可被人眼感觉的可见光能量按照国际约定的人眼视觉特性评价换算为光通量

2.照度:受照平面上接受的光通量的面密度

3.发光强度:点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元内发射的光通量

4.光亮度:发光体在某一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

5.光反射比+光吸收比+光投射比=1

6.光经过反射或透射后,光分布的立体角不变。定向反射的规律:(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表面的法线同处一个平面内(2)入射光与反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若透光材料的两个表面平行,则透过的光线和入射光方向将保持一致。

7.舒适光环境的要素:(1)适当的照度水平(2)舒适的亮度比(3)适宜的色温与显示性(4)避免眩光干扰

8.天然光就是室外昼光,其强弱变化不定。昼光是直射光与扩散光的总和,地面照度来源于昼光,其比例随太阳高度与天气而变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建筑环境学期末考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 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研究与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就是:了解人与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就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地方平均太阳时就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真太阳时就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气温就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绝对湿度就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内扰含有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包括有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进入室内。 任一时刻房间瞬时得热量的总与未必等于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 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与热源的特性。一般说来,当环境温度下降时,表层温度下降;情绪上升时,表层温度上升;人体出汗之后,表层温度下降。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的形式包括有对流、辐射、蒸发,影响因素包括有衣服热阻、环境空气温度、皮肤蒸发与呼吸散湿、空气流速、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等。 人体的皮肤蒸发散热量与环境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皮肤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服装的潜热换热热阻等三个因素有关。 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热舒适就是表示对环境表示满意的状态,简写为TCV,预测平均评价(简写为PMV)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当室内热环境处于最佳的热舒适状态时,仍有5%的人不满意,因此ISO7730对PMV-PPD的推荐值在-0、5~+0、5。 从冷或热环境中突变到中性环境时,则会出现热感觉短时间的“超前”,即所感觉到的冷热感指标比稳定时要更低。 可感受到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就是:空调房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甲醛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0、08mg/m3 II类民用建筑≤0、12mg/m3。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I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楼、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II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楼、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体育馆。 世界约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氡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200Bq/m3,I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400Bq/m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包括:源头治理、通新风稀释合理组织气流、空气净化。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不同之处有:病因可查、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对策、离开建筑,疾病不会消失、康复时间较长,而且需远离建筑、不需要对她同室人健康进行调查、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相同之处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随室内人员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模型设计说明

模型设计说明书——索膜结构展 览会场 模型名称:索膜结构展览会场 指导老师:刘 组长:张永贞 组员:陈焌寅郭二强郭俊义 陈胜杨兴虎姬瑞浩 黄乔席守东米洋 10级土木工程1班

索膜结构是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经受其它材料的拉压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外荷载的空间结构形式。其造型自由、轻巧、柔美,充满力量感,阻燃、制作简易、安装快捷、节能、易于、使用安全等优点,索膜结构时尚、优美和现代,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建筑景观效果。索膜结构的出现为建筑师们提供了超出传统建筑模式以外的新选择,因而使它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建筑空间观念的日益深化以及科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沐浴自然之温馨”已是现代建筑环境学发展的主流。室内外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许多亦内亦外、相互渗透的不定空间,如:大厅装饰、天井、四季厅、动植物园、公园广场、观景台、舞台、体育场馆、体育看台、文化娱乐场所等。由于膜材的光透性,白天阳光可以透过膜材形成慢射光,使膜覆盖空间内达到和室外几乎一样的自然效果,因此索膜结构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媲美的空间形式。 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反映一个城市的地理风貌和民族风情,同时,

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而景观设计要求其具有广泛的可读性、雅俗共赏,既有超凡脱俗的艺术价值,又能使大众喜闻乐见与大众息息相通。索膜结构以其轻盈飘逸的造型、柔美并带有力量的曲线和大跨度和大空间的鲜明个性和标识性,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中。 索膜结构轻巧、别致的造型在大跨度结构的建设中担当了重要角色,除了满足防风雨、防日晒等基本功能外,并有较好的标识招揽效果,展现了人们个性化的一面。 索膜结构展览会场的特点 1. 结构轻巧性:膜结构自重轻,耗量极低,对地震作用有良好适应性。 2. 造型多样性:柔性材料、自由空间曲面、不重复、多变化。 3. 耐用性:由于高强度的膜材出现,再加上张拉索的应用,使索膜结构展览会场抵御风雨的能力是其他结构不可比拟的。有的展览会场采用永久性膜材。特别是遇到剧烈的暴风雨天气,索膜结构建筑巍然不动,毫发不损。 4.艺术性:除了其他结构不可比拟的实用、耐用、遮风挡雨的功能外,索膜结构更是一座雕塑,一件艺术品,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其柔美,其曲线,其刚柔并济,其丰富造型,其洁白无瑕,让人眼前一亮,回味悠长。 5. 经济性:索膜在工厂完成,现场作业少,可缩短工期70-80%节约施工经费。

建筑环境学最全面习题库考试必备

《建筑环境学》题库子夜木须染整理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 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 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请各位同学按照下列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约尔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马萨诸塞车祸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功利主义道德观 基本观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 基本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自律 超越法律 视人为目的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全球化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 ?销售商 ?顾客 ?竞争对手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全球化组织模式考虑的因素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建筑环境学_考点总结

思考题 1.建筑外空间环境包括那些,每个部分主要研究什么? (1)建筑外环境:研究影响建筑室环境的自然气象环境 (2)室空气环境:研究室空气污染物对室空气品质的影响 (3)建筑热湿环境:形成热湿环境的物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4)建筑声环境:主要研究控制环境噪声和振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5)建筑光环境:研究室天然光特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设计基础 2.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以及室环境的关联 室环境∈建筑环境∈城市环境∈自然环境 3.建筑环境学的定义 建筑环境学是指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学科。 4.建筑环境学设计目标的演绎过程 掩蔽所→舒适建筑→节能建筑→健康建筑→绿色建筑 重点 病态建筑综合症(SBS): (1)定义:它是指由室空气品质,室热环境,室声环境和室光环境等的恶化而引起的人体病态症状。 (2)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定义的病态建筑综合征;另一类是由于空调环境的“稳定性”引起,对象时长期滞留于空调环境的人员。

思考题 1.赤纬,太阳高度角β,太阳方位角γ的定义。 (1)赤纬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2)太阳高度角β是地球表面上某点和太阳的连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3)太阳方位角γ是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南向的夹角 2.太阳辐射的组成 直射辐射:太阳直接到达地面的部分 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它的射线来自各个方向 (大气长波辐射) 3.利用日照和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哪些 利用日照:病房,疗养院,幼儿活动室和农业用的日光室等 避免日照:展览室,阅览室,绘图室,精密仪器车间,某些化工车间,药品车间等 4.日照间距,日照面积设计规定值 日照间距:Do=(Ho-H1)cot βcos γ Do ——日照间距 Ho ——前栋建筑物计算高度 H1——计算点m 的高度,一般取后栋建筑底层窗台高度 β——太阳高度角 γ——后栋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所夹的夹角(αγ-=A ) A ——太阳方位角,α——墙面方位角 日照面积0.4m 2/人 5.室外气象参数有哪些 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有效天空温度,地层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6.城市气候特点 (1)城市大气污染 (2)大气透明度低 (3)气温较高(热岛效应) (4)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5)城市地表蒸发减弱,温度变小 7.城市热岛效应,级数,强度定义,减缓措施,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由于城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城市围的热量气流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流则流向城市,形成城乡大气环流,热岛的空气易于对流混合,但其上部的大气则呈稳态而不易扩散,使发生在热岛围的各种污染物质都被封闭在热岛中,加剧了逆温层现象。 △热岛强度:热岛中心气温减去同时间高度(距地1·5M 高处)附件郊区的气温的差值,单位:℃ △热岛强度等级表:P39 △热岛成因: △自然条件: a:市风速,天空长波辐射,建筑布局影响对天空角系数和风场 b:云量:市云量大于郊区 c:太阳辐射:室大气透明度 d:下垫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蓄热特性,地面材料,植被,水体的设置 △人为的影响: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表示,它指1平方米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近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I0=1353W/m2 云量:将天空分为10份,被运遮盖的份数。 同一位置冬季大气压力比夏季高(海洋则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风的要素:风向,风速。 风玫瑰图:反映一个地方风向,风速,包括风向频率图与风速频率图。 大气边界层:地表500—1000m。 室外气温: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一年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达。 霜冻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因素影响,离建筑物越远,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 霜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为霜洞。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大致在230k-285k之间。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空气水汽量有关。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既水蒸气密度。 一天中绝对湿度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的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晴朗等影响,大陆低于海面,夏天高于各天,晴天低于阴天。 城市气候的特点;1平均风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2气温高3云量比郊区低,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弱。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产生局部高速流动。 产生热岛效应原因: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的人为热等原因。 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热岛中心温度减法同时间同高度附近郊区温差值。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最低日照标准:以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为标准。 我国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将全国分为5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普通玻璃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为0.84,而low-e玻璃为0.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加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等效的温度值为计算方便推出一个当量室外温度。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传递:1室外空气2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入的热量。 通过透光维护结构显热传递:1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2透过玻璃的光辐射得热。 围护结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牙高的一侧相分压低的一侧转移。如果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段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建筑环境学》试题库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 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8、对于龙湖来说,南向表面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能量为最大。 19、对于中原工学院的南苑来说,垂直平面(东西向)夏季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20、风向在陆地上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 21、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以m/s来表示。 22、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23、气温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4、气温的日较差是指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25、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6、气温的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 27、日温度波动影响只有1.5m。 28、地层原始温度与土壤表面年平均温度基本相等 29、我国已测得的恒温层深度在15~30米之间,温度在10~23℃之间。 30、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31、中国大陆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2、相对湿度一般是内陆干燥地区冬季高于夏季。 33、相对湿度华北、东北地区春季最低。 34、江南等地的相对湿度各地年变化较小。 35、绝对湿度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36、一天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总结

建筑环境学 1、自然通风优点: 1)经济;2)通风空气量大;3)不需空调机房;4)不需维修人员 2、人类最早的居住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后来变为巢居与穴居。 3、人类对建筑的要求: 1)安全性:能够抵挡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和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的舒适与健康。 4)美观性:要有亲和感,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追求。 ?4、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外环境 2)了解各种外部因素是如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法与原理 5、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地理经度与纬度来表示。 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纬 ;赤纬从赤道平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春分与秋分时,赤纬为0;夏至最大,为+23.45;此时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3.45(北回归线);冬至最小;为-23.45(南回归线) 7、地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时间。 8、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称为“世界时”。全世界共分为24个时区,每区15度,1个小时。我国早于世界时。 9、真太阳时是以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 10、太阳时角:当时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的投影与当地真

太阳时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真太阳时为12点时的时角为零。 11、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向,称为太阳位置。可以用太阳高度角β与太阳位角A 来表示。 太阳高度角β:太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位角A :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的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12、影响太阳高度角和位角的因素: 1)赤纬(δ); 2)时角(h ) 3)地理纬度(?) δ?δ?βsin sin cos cosh cos sin += β δcos sinh cos sin =A 13、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来表示。是指21m 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 14、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20/1353m W I =,被称为太阳常数。太阳辐射照度也会发生变化,1月1日最大,为2/1405m W ;7月1日最小,为2/1308m W 15、1)氧、氮及其他大气成分吸收X 射线和其它一些超短波射线。 2)臭氧吸收紫外线 3)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吸收长波红外线。 16、对于水平面来说,夏季总辐射照度达到最大;而南向垂直表面,在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17、在陆地的同一位置,冬季的大气压力要比夏季的高,但变化围仅在5%以 18、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向的运动。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题型:填空10分,多选6分,6个名词解释12分,7个简答35分,1个案例10分,2个论述35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 源的过程。 2.社会责任:企业为了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 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3.计划动词定义: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 中的地位和计划。 5.战术性计划:规定如何实现总体目标的细化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具体部门或职 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6.滚动计划法: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8.组织的部门化:按照职能的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 业和职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9.组织层级化: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 10.职权:组织内部授权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 服从。 11.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12.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重点,并根据此对组 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13.人员的变革: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14.冲突: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 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的行为。 15.组织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 识的总称。 16.组织的领导职能:组织成员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通过管理者的指挥和协调,完成组织 目标的过程。 17.激励:针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18.沟通: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 递或交换的过程。 19.有效沟通: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声的抵抗 能力强,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20.控制: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 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的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1.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 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22.路径—目标: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 循的路径。 大题: 1.管理者的角色及其作用: 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作用:人际角色作用,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