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最新】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最新】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最新】高二下学期期

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C.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3.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5.《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6.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7.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8.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9.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B.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C.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10.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C.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1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消灭异端学说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繁荣学术文化

1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

13.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14.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

C.有效保护非耕地

D.小农经济产生

15.“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6.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17.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18.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19.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20.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这说明

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格

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

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21.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22.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23.制瓷工艺中的匣体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民窑手工业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24.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25.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2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

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处理婚姻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

27.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时期,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武则天及唐高宗的陵墓前,伫立着64尊藩臣石像,如今只剩下61尊。他们所代表的是唐朝的盟国或友好邻邦。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等信息可知,孝顺父母与效忠君主、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爱家就是爱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C。材料由孝敬父母延伸到忠顺君主,再延伸到效忠国家,故其出发点为家,落脚点为国家,君权至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题目提到了孝顺父母,是为了引出效忠君主和国家,而非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至上,排除B;孝顺父母和效忠君主、国家,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根据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的描述,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B

【解析】

【详解】

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B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选项C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周时期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而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等

制度来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3.A

【详解】

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

4.B

【详解】

依据材料“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可知,春秋时期铁质农具仍未得到普遍使用,因此B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地区是在南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B

【解析】

“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明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6.B

【解析】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故B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儒家主张仁、礼,故C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人为的角度理解,再对比各家学派的主张,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

8.C

【解析】

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

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如果失职将被免职的现象,这说明秦朝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故A项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故B项排除;“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故C项排除。

10.C

【解析】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C正确;关中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较多,主要是充实人口,不是发展经济,故A错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显然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秦始皇统一就标志着国家的统一,故D错误。

11.C

【详解】

秦始皇以“焚书”的方式实行文化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一统”,也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动机一样,目的一致。故答案为C项。“焚书”“坑儒”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排除A项;B项说法片面,树立皇帝权威只是巩固统治的组成部分,排除;“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破坏,排除D 项。

【点睛】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是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关键措施。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实际上,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统一思想,从而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

12.D

【解析】

A材料无法体现;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不能说明西汉政府是军人政府,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C;根据“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说明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故D正确。

13.A

【解析】

【详解】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A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并不高,排除B项;中国传统农业并不能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排除C项;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的改进,排除D项。

14.B

【解析】

【详解】

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并且汉初减免赋税,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就会减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汉初减免赋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大量开垦荒地,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了非耕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曾全部免收田租”,结合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分析解答。

15.D

【解析】

中国最早的纸张出现于西汉,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大学兴办于西汉,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提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的优点,显然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故选D;

16.D

【解析】“硫磺、硝石”等属于火药材料,所以材料中的记载意在强调人们对火药材料已经是有所认知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国时火药尚未发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器优劣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

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A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导致士庶阶层基本固化,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这与题干中“南北朝时期”不符,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这与题干中“南北朝时期”不符,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逐渐形成,这与题干中“南北朝时期”不符,故D 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南北朝时期”,并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的主旨及正确掌握九品中正制的内涵,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庶阶层固化。18.A

【解析】

“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交流问题,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排除C;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保证战争需要而重视农业,排除D。

19.A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官员向皇帝奏事须有史官记录在案,“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这种规定有利于监督君臣的言行,表明唐朝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并未体现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官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

20.B

【解析】从“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可以看出唐朝中后期选官用官的标准开始走向才学而不是门第,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失去”二字,减少并不代表失去;C选项错在“完成”,因为依旧存在依靠门第上位的人员;D选项错在“各阶层”上。

21.A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中书令原来掌管决策,而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去管本该由尚书省分管的行政事务,反映出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2.B

【解析】

从材料“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中可以看出,农田水利设施占大多数,说明唐朝政府比较重视农业,也就是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小农经济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23.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越窑通过采用匣体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手工业发展的推动,A正确;材料未涉及两大制瓷体系,B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越窑是官窑还是私窑,CD排除。故选A。

24.D

【解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帮的涌现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1)说明: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

无类(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或独尊地位)。

措施:设立太学。

(4)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答出任何两点即可)【解析】

【详解】

(1)说明:根据“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得出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根据“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得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2)主张:根据“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结合所学,法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措施: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

(4)特点:可从古代中国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等角度分析总结。

26.(1)特点:法律化;规范化;时代性;开创性。

(2)时代背景:当时处于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上,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影响: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得出法律化;根据“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得出规范化;根据“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得出时代性;根据“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得出开创性。

(2)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分别从社会转型期、政治上上诸侯争霸、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思想上百家争鸣等角度总结回答。

影响:根据“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根据“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得出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根据“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得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27.示例:

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程度高。

论述: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还有大运河开通等因素有利于商品流通;除了城市商业较为发达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还有邸店(坊市界限趋于模糊,出现夜市等)。

结论:综上所述,唐朝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详解】

首先必须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所提炼观点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根据材料信息“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可提出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程度高。然后围绕所提炼观点论证充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进行论证,论据要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