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

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

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对日本战后改造的具体实践上,更多地掺杂了美国的利益。从朝鲜战争到“冷战”,作为重要

利益地区和防共反共的前沿,东亚地区一直是美国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由于国力限制,美国不可能在欧洲和远东同时保有强大力量,于是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被改造成了反共基地和重要支援力量。因此,在二战后,日本得到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保证等方面全方位的扶持,这也决定了日本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得到彻底的清算。

德国在战后实行分区占领,战胜国在本占领区内各自实行民主化改革及整顿

政策。苏、法两国由于饱尝战争之苦,对德政策总体上持敌视态度,而英国也十分忌惮德国重新崛起。在联邦德国成立后,作为其最友好的支持国——美国,如果要实行某些对德宽松政策,也不得不协调英、法等欧洲国家,顾忌他们的感情,并且考虑苏联在民主德国的一系列措施和反应。因此,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在德国实施的政策是经过深度思考、协商、妥协的结果,充分照顾了欧洲国家对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防范心理。在改造德国的相关政策中,存在各国相互制约的机制,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决策,这就决定了德国在战后清算的彻底性和革命性。

同盟国并没有采用像对德国一样的分割占领方案,而是出于军事实力的影响

和美国在日本周边陈兵百万的事实,由美国代表盟军占领了日本本土,否决了苏

联占领日本东北部的要求(仅由其占领了南千岛群岛)。在各国联合成立的盟军

委员会中,尽管对外宣称是集体决策,但实际主导权和决定权主要在于美国,或

者说在于麦克阿瑟个人。因此,没有了其他国家的掣肘,美国实际上是按照本国

的利益而非世界各国的需求来决定日本的改造方向,因此,日本变成了美国的“私

有财产”用来实现其战略目的。

(二)区别政策表现:“彻底重建”与“适当改造”

盟军对德、日制定占领政策的指导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对于德国,主要

是消灭纳粹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制度,因此,盟军精力放在了摧毁德国的

军队、销毁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解除德军的战争能力、瓦解普通民众的纳粹根

基、清除人们的抵抗意志以及培育和平思想上面,采用了一种“不破不立”的方

式,完全重建德国的体系结构。对于日本,由于美国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军事

堡垒,因此采取了“改造”的方式,一边按照自身战略清除日本的反美思想,一

边拉拢日本军、政两界,保留其一定的战争能力以及战争意志,尤其是着重培养

对共产主义的敌对思想以及对中、俄两国的警惕。

盟国对德国的改造原则和态度,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公报内有明确

的说明。其中对德国的军事机构和武器装备都应予以摧毁;对纳粹党一切相关机

构予以清除;禁止以往那些坚定的纳粹党员继续在政府中担任公职,甚至即使在

私企中也不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德国政府或军队再威胁世

界和平。从公报可以看出,盟国对纳粹德国的改造是系统并有详细规划的,从政

治、军事、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祛除纳粹毒素,降低乃至消除其对德国的影响。

力求根除纳粹和军国主义对德国的影响,摧毁其军事潜力,在民主和包容的基础

上重建德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英、法、苏四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了不

同措施。苏联通过专门机构惩治纳粹骨干,帮助普通纳粹分子实现自我改造。到

1948 年3 月,苏联宣布己完成辖区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与苏联的

方法不同,法国占领当局着力改造青年人,通过编写教科书和开设新大学的方式,

积极吸纳年轻人追求新思想,与纳粹划清界限,以教育手段来达到非纳粹化的目

的。而美国更是雄心勃勃,力求将所有在公职岗位上的前纳粹分子都清除出政府,

将德国新领导机构变成一个反对独裁、热爱和平的纯净集体。而在对日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军队和军事工业的改造却只是表面上的,并未深入骨髓。其具体手段有

1、遣散了旧军队,收缴并销毁了日军的武器装备

(部分被移交给盟国军队,例如中国国民党部队);

2、拆除了一部分日本军事工业,其余转为民用;

3、审判日本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有反人类行为的战犯;、

4、抓捕一部分日本极右翼的思想家等等。但是,这些措施极为的不彻底,为日本遗

留很多军国主义骨干和军事能力,便于其随时东山再起,主要表现为:1、保留

了日军核心机构参谋本部和陆军省、海军省的大量基干人员。此类人员战后被编

入了复原省、厚生省等单位,名义上负责整理资料及编写战史,实际上被保护了

起来,使日军的大脑和精神得以传承。2、保留并扩大了日本的扫雷部队。美国

以战后日本领海仍存有大量水雷为由,保留了日军大量扫雷人员和装备,人数超

过1 万,舰艇数超过350 艘

。这只部队为日本海军轮训了大量舰员,使其在一

陈肖英:《战后日德认罪态度差异形成的外因分析》,载于《浙江师大学报》,2001 年第1 期。

17

定意义上保存了海军基本的训练能力,并在几年的时间里成为西太平洋战力最强

的扫雷部队。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这只扫雷部队还派员承担了仁川外海的扫雷

任务,间接地参与了朝鲜战争。3、对日本的军事工业,仅仅拆除了部分兵工厂,

但具有战争潜力的重型制造业、化学工业、基础科学研究等,并没有被摧毁。美

国甚至在一些领域与日本开始合作进行研究。以上这些都使日本的战争潜力大幅

提升。

其次,在战犯追责方面。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远东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战犯

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处以极刑,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其负面影响意义深远

1、没有追究作为战争发起第一战犯的日本天皇的责任。作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精

神支柱和三军统帅,天皇在日本重大决策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可以说,没有裕仁

的同意,即使军界有人鼓动,日本也不可能发起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更不会跨越

重洋与美国为敌。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亚洲各国政府普遍要求盟军审判日本天

皇,甚至西方的政界和舆论中也有此呼声。但由于美军出于降低自身伤亡的考虑,

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因此,同意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和不追究天皇责任的要求。天

皇继续被日本神话,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这为日本后来右翼势力崛起埋下了

伏笔。

2、没有彻底清算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战后被逮捕的战犯更多的是与美

国在战争中直接交手,或威胁到美国利益的人,并非是以对盟国或世界人民造成

的伤害为标准。例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其

竟然可以在战后审判中全身而退。

3、对普通右翼分子和基层骨干改造力度不够。

对于大多数日本基层右翼分子,美国并未过多追究,仅是略作教育便解除整肃。

截至1951 年,对于21 万多接受整肃的日本军政要员中,有超过20 万人被释放,

其中大部分重新成为日本战后政府的中坚力量。

最后,在民间改造方面。美国并未过多追究日本右翼财阀的责任,仅是象征

性解散了几个大财团(实际上也仅是分割而已,形成若干小型财团,并未伤及根

基)。对于支持日本对外侵略,大发战争横财的大财阀,美国不但没有追究其战

争罪行,反而在战后积极扶持,加大与与这些人及相应财团的交流合作,最终使

他们又重新掌握了日本经济基础。

(三)区别政策的影响:“深入灵魂”与“表面文章”

由上一部分可以看出,西方盟国通过对战犯的审判和对德国社会纳粹残余进行深入灵魂的改造,兴起了一连串的“去纳粹化”运动,可谓意义深远。首先,

它向德国民众展示了盟国彻底根除德国纳粹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坚定决心,对那些

仍抱有右翼幻想的死硬分子给予极大震慑;其次,揭开了历史真相,使备受蒙蔽

的普通德国民众能够看清纳粹的反人类本质,让他们的内心产生负罪感,为日后

德国成为民主国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盟国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政治、

军事和经济,战后的德国本土伤痕累累,仿佛成为一张白纸,可以让盟国按照他

们的思路进行完全地改造,新德国将更加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最后,盟国的改造

使德国上下产生了一种对发动战争的羞耻感,使其放弃仇恨,日后不再成为欧洲

争端的策源地。

相比之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日改造是不全面的,

对其核心集团及社会各阶层的清算也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日本从政治到经济,未受到大的制裁,国民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

长久“刺痛”;第二、战后日本政坛仍被二战期间的一些政客所把持,这些人在

美国的纵容下,思想没有彻底改变,而且缺少新鲜思想的注入,观念依然陈旧;

第三、没有对右翼势力进行彻底的打击,缺少法律等制度性保证。这种残缺性使

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像德国纳粹一样被彻底抹除,加上日本天皇未受到审

判,“国体”得以保留,一大批战犯被免于起诉甚至官居高位,可以说,日本右

翼势力并未伤筋动骨,待后来时机成熟,最终卷土重来。

二、文化及宗教因素

文化和宗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软实力的体现,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

默化的,而且具有较长的传承性。它们深深地嵌入在一个民族灵魂内,通过人们

的行事风格、精神寄托以及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德国与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史的认

识方面存在差别,与其精神层面的传承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两国的文化及宗教

传统,两国人民看待失败和错误的态度,都是重要的原因。

(一)文化及民族性格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永远是它为之骄傲的资本。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

传承中,一个民族可能经历成功、磨难、奴役、分裂、辉煌等等洗练,这些特殊

而难以磨灭的过程为这个民族沉淀下了宝贵的财富,并以文化传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民族的精神食粮。它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意志共和国来源于古代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化

里追求科学、逻辑、务实的态度深深地嵌入在德意志民族的灵魂内。可以说,德

国首先是一个文化强国,之后才是政治大国。德国人坚信文化传统是他们发现新

思路,打开新世纪的钥匙。因此,德国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绝大部

分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首先,德意志民族理性、严谨,处事一丝不苟。这使得德国人喜欢探究事实,

尊重事实,可以用一种不夹杂感性思维的态度去分析客观的情况,即使这个事实

并不符合眼前的利益,德国人也不会对其掩饰或歪曲。这也是德国引以为豪的地

方,尽管一度经历了法西斯错误思想的蒙蔽甚至洗脑,在发现真相后,德国人依

然可以依靠冷静而严谨的分析,去否定和批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战后,面对

曾经的屠杀和掠夺,以条顿骑士团后裔自居的德国人,其内心深处的传统价值观

开始复苏,承认了自己的深重罪孽,并以此为耻,从主观上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补

偿曾经的受害国,与他国恢复关系,洗刷自己的耻辱。

其次,德意志民族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具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在这个精神

的激励下,德国尽管经历失败,却不会被失败压倒,在客观理性地去分析失败原

因后,它会正视现实,选择出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战后,德国经历了

建国后的最大失败,其统治世界的梦想破灭,在屈辱中的德国人选择了民族社会

主义(纳粹)作为其东山再起的道路。二战的发动及失败告诉德国人这条道路是

行不通的,在满面疮痍的废墟中,德国人再次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新

的宪法框架,德国人坚定选择了超越国家权力的个人自由,利用宪政来压制曾经

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优劣论。此时的德国人试图用勤劳的工作与诚实的态度来

打动世界,而非过去的刀枪战火。

最后,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与国际性。众所周知,德国

脱胎于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纪的欧洲,欧洲各国王室相

互通婚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因此德国的上层人士不可避免具有跨国界的视野,很

少局限于狭隘的国家范围。久而久之,这种思想传承使德国拥有了一种与周边国

家天然的民族亲近感。尽管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有所觉醒,并依靠日耳曼民族优势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从其文化和民族根源根源来

讲,德国依然是欧洲大陆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二战后幡然悔悟的德国,并不排

斥像周边国家谢罪,依然积极希望融入欧洲,并最终实现欧洲共同发展。

想比于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和文化,日本的大和民族又是另外一种表现。由于

日本地处岛国,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其文化主要依靠外来输入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继承于中国的汉唐文化,而在1853 年“黑船事件”后,日本

打破闭关锁国政策,逐渐与西方加深联系,开始全力吸收近现代西方文明。这种

没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吸收,使日本仅仅学习到西方现代化科技,而并未继承其理

性、逻辑等思考方式和谦恭,正直,怜悯的骑士精神,这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文

化的矛盾体。它一方面崇尚忠君爱国、封闭保守的儒家封建思想,而另一方面又

尊崇强者为王的西方思维,热衷于依靠西洋火器实现对外侵略扩张。这种国家至

上、恃强凌弱的民族心理使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并在战后拒绝反省,并反对向

曾经被侵略的“弱者”道歉。

首先,日本文化重视耻辱感,并且不能容忍失败,这与东亚文化中的“面子”

问题息息相关。在日本人眼中,赎罪即为承认失败,承认自己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为了保全“面子”,当出现挫折时,日本人宁可切腹自杀也不愿意承认失败,更

不要说进行道歉或忏悔。在西方社会,主动承认过错是有骑士风度的体现,而在

日本则是一种耻辱,将丧失自己的荣誉,这对把荣誉高过生命的日本人来说是不

可接受的。这种耻辱观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更好管理,更加上进,

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即将大和民族培养成了一个不知道赎罪的民族。

这种由强烈的耻辱观和失败观以及“面子”思想构成的民族特点,使日本注定不

可能如德国一般正视历史,其右翼势力需要保护天皇以及大和民族的脸面,即使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日本也不会公开承认错误。

第二,日本社会没有赎罪文化。根据《菊与刀》中的分析,在日本,坦白和

赎罪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表现,只要一个人的罪过没有被暴露在别人面前,就没有

必要去主动承认或进行忏悔,也不需要有负罪感,否则只是自寻烦恼,不会对缓

解内心痛苦有任何帮助。因此,日本的文化不崇尚主动承认错误,反而会积极掩

盖,试图通过让其他人不了解这些问题,而淡化自身的罪恶感。从这个方面讲,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就是希望摆脱内心的罪恶感,使自己可以可以在没有道德约

束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崛起。

综上,造成德国与日本的认罪差异的文化基础实际上就是欧洲的“罪文化”

与日本的“耻文化”。在这两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德国可以抱着赎罪的心态与

邻国交往,而日本却希望可以掩饰,装作没有发生过。这种心态正是目前两国在

历史不同认识的深层根源。

(二)宗教的影响

相比文化,宗教方面的影响抽象了很多,同时它也是与文化共同发生作用,

因为某种程度上宗教就是文化的内涵与延伸。在宗教领域,德国地处欧洲,从中

世纪开始受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交叉影响,但其内涵是相通的,即人性本恶,具

有原罪,人生来便是赎罪的,由此也构成了欧洲文化中一项特别的“罪文化”。

而日本地处封闭的岛国,在继承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同时,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

以神道教为核心,以尊重天皇,发扬大和精神为特点的宗教传统。这种宗教传统

与基督教或天主教开放包容的宗旨不同,充满了皇权至上的狭隘心理,每个人都

以从属的身份出现这使得德、日的认罪观截然不同。

德国的“罪文化”来自于基督教的《圣经》,其中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

而产生了人类的原罪,而作为基督徒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为祖先赎罪,这是基督教

的基础,也是基督徒的使命。因此,这种罪恶感生来便伴随着德国人,而后者对

认罪和洗刷罪过并内心来讲并没有抵触心理,认为这是应当的,而且会得到宽恕。

这种思想在德国可以说深入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对于他们来讲,“犯罪——认罪

——赎罪”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轮回。犯错就要承认,通过弥补而得到宽恕、

减轻内心的罪恶感,这使德国人并不怕面对罪过,也不排斥认罪。由此可见,“坦

白”、“忏悔”、“赎罪”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使自己从内心的挣

扎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面对受害人,面向未来。在这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德国

人解决问题、低头认罪时不需要外人的强迫与监督,只需要认清所作所为是否正

确,是否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自己认为确是如此,那么即使没有外人知道也

会感到内心不安。这种自省式的认识,使德国勇于承担自己二战时犯下的劣行,

也积极弥补和忏悔,最大限度地获取受害人的谅解。

而在神道教和天皇至上思想盛行的日本,便没有如基督教般的灵活思维。日本人奉神道教为国教,从小及接受该方面教育。可以说,日本的神道教犹如德国

的基督教一般,深入人民的精神深处。然而与基督教的诚实、自由、博爱不同,

神道教的自省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在教义中尊天皇为天照大神,所有人应该忠

君爱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神(天皇)的尊严与权威。这一点决定了在日本人眼

中,天皇不可能出现错误,更不要说将“神”一般的天皇划作战争罪犯。因此,

天皇领导的战争便是“正义”的战争,不容许外界说三道四。向受害国道歉并进

行忏悔,意味着要否定之前的战争,这是日本人不可接受的。

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态度与神道教的兴衰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战后初期,

神道教式微,影响力减弱,此时正是普通人眼中天皇从“神”到人的变化期,而

在这个阶段日本对二战的的反省是客观且理智的。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朝鲜战

争的扩大和冷战的深入,日本作为美国远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其右翼势力开始复

苏,神道教作为历史上日本开疆拓土的宗教支持,重新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又得

到了日本社会和右翼势力认可和利用。在日本社会,宗教与政治再次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呈现出右倾化的特点,其直接表现就是拒绝承认二战失败,企图掩盖

罪行,为侵略翻案。

三、地缘政治环境因素

二战后的德国被列强分割占领,周边的英、法、苏三国虽然在战争中受到极

大削弱,但实力比满目疮痍的德国仍然高出许多。尚武的日耳曼民族一直遭到周

边国家的警惕,地处中欧固然可以使德国获得更加优越的先天条件,但也使其时

刻在众多国家的注意之下。当德国强大了,邻国会感到危险;而当德国弱小了,

邻国又觉得有机可乘。因此,无论德国处于何种状态,周边国家对其的政治和军

事准备都不会放松,这使得德国一直在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它之所以能够客观看

待历史,与其地缘政治环境与发展战略具有密切关系。

相比周边强敌环绕、时刻面临多线压力的德国,日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日本为岛国,周边是茫茫大海,东方甚至紧邻太平洋,这样的地理位置给

其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屏障和安全缓冲带,避免了它受到较大的安全威胁。其次,

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天皇制也得以保留,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都没有受到破

坏,国家没有被分割。可以说,除了自身军力被解除和为美军提供部分基地及补给之外,日

本可以良好地执行一个完整国家的内政外交职能,不必为除美国外的

其他国家看法消耗过大的精力。最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为日本提供了一

个有效地军事庇护,使后者能够在美国的默许下,放心的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

但是不可否认,日本也有一些先天短板,例如国土面积不足,人口密集,经济呈

现不均匀分布,缺乏战略纵深;同时,国内资源匮乏、地震频发,原材料基本完

全依靠进口,国内市场有限,难以消化众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经济形

势完全受国际市场影响。综上,在地缘政治环境上,日本一方面具有德国难以比

肩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比德国更加依赖国际社会,但由于日本发展战略和周边环

境的因素,造成了其与德国的二战史观具有较大差距。

(一)地理位置

地处中欧,西邻法国,从历史上看,两国可谓世仇,从普法战争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短短不足百年,德法两国爆发了三次倾全国之力的战争,法国人对

德国的仇恨可谓深入骨髓,对德国的防备和警惕时刻不放松;同时,在德国东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陈兵百万,也对德国构成威胁。因此,二战

后的德国在欧洲可谓宿敌环绕。与德国的形势不同,地处岛国的日本却没有如此

危险的环境。首先,日本周边国家国力普遍孱弱,中、韩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没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这些曾经被侵略的国家普遍希望和平,并没有主动威胁日

本安全的举动。其次,苏联将主要力量用于在欧洲方向防御北约的威胁,也无意

两线备战,与日本为敌。最后,由于美军在日本本土驻扎,且美日属联盟关系,

日本相当于获得了美国的军事庇护和安全保证。可以说,正是两国这种地理位置

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立国理念和发展战略,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两国对二

战问题的历史态度。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苏争霸,而德国地处中欧又被东西分割占领,因

此其地缘政治环境随着美苏关系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的情

况下,美苏两国争霸演变为东西欧两大集团的对垒,德国地处对抗的第一线,各

国对德政策开始出现明显分歧。英国作为欧洲里的一个岛国,自古抱有大陆均势

的宏观战略,不希望欧洲出现某个实力过于突出的国家,这一点在其二战前同时

存有联法对德和联德对法两套作战计划就可以看出。出于大陆均势思想,英国惧

怕法国靠二战坐大,更不希望社会主义苏联席卷欧洲,因此一直反对将德国削弱过大;而法国则意见相反,由于从普法战争开始,法国三次被德国侵略,警惕和不信任已经深入骨髓,该国一直希望能够永久削弱并压制德国,使其不再具有主动进攻的实力。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坚决反对使德国恢复正常,尤其是具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相比英、法出于自身安全的打算,美、苏两国则更多地希望将德国建设成为本国在欧洲的防线和攻击前沿。美国处心积虑地扶植联邦德国政府,从马歇尔计划开始,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德,目的就是使联邦德国尽快恢复元气,以便作为跳板具备支援美军对抗苏联的能力。与此类似,苏联在积极从德国搜取战争赔偿的同时,一方面怂恿波兰向德国提出边界领土要

求,另一方面在东德地区大量陈兵警惕北约。此外,苏联还在东德地区加强政治

教育,输入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将其建成远离苏联本土

的军事枢纽。

冷战开始后,德国被以“柏林墙”为代表的铁幕分为两部分,联邦德国与民

主德国原本为一体,却不得不在美苏的胁迫下彼此提防甚至敌视。德国这个中欧

的霸主不但成为冷战最大的受害者,还成为北约和华约对抗的第一线,无论哪方

开启战端,德国都将成为一片火海。对此,德国人内心十分清醒与恐惧,政治与

军事方面行事都极为谨慎,唯恐刺激美苏双方紧绷的神经。可以说,在冷战期间,

德国政府一直在东西方各大国的角力中发展。在实现本国政治规划中,德国一直

需要平衡欧洲其他国家的看法,其在历史问题的认识方面一旦出现偏差,便会立

刻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这直接造成了德国在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方面较好地贯彻

了客观、真实、谦虚的要求,取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

而日本地处东亚岛国,其海洋交通线与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贸易网络。二战期间,日本为了获得广阔的土地和战略物

资,悍然入侵这些国家。而在战争之后,日本原本应受到这些国家的索赔甚至占

领,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亚洲各国都忙于内政,无力对日实施制裁。

尽管亚洲各国对日恨入骨髓,但囿于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宽松政策,不得不接受美

国主导的《对日和平条约》,降低甚至是放弃了制裁日本的发言权。因此,日本

不仅逃脱了这些国家的惩处,甚至其军事、政治的右倾化发展也只是受到口头的

谴责和抗议,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另外,在二战结束时,除日本外,地区其

他各国几无海军,因此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的外部威胁。从领土上看,除北方四岛被苏联占领,日本列岛都在政府的控制之内,建有完备的防空和海上预警体系,加上美军的辅助,日本完全不必担心有外来武力威胁

(二)发展与邻国关系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一战、二战的发生与欧洲各国想法各异,貌合神离有极

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战争发起方,德国在战结后经历了被多国占领的过程,痛定

思痛下的德国看到了欧洲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加之本身地处冷战对抗前沿,

因此希望缓和与邻国关系,使欧洲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尽量避免纷争,实现共同

发展。

在二战中,德国周边国家几乎都受到过德国的侵略和打击。可以说,战后的

德国除非闭关锁国,如果想走出去与他国交往,首当其冲便是历史问题,不解决

好这个问题,德国将无法实现与欧洲国家关系正常化。首先,德国需要耗费大量

的人力物力去警惕与欧洲各国再次发生冲突,而这种代价是满目疮痍的德国无法

承受的起的。此时德国的国力远不能与英法相比,更不用说美苏两国,它已不愿

意再去挑起一场冲突。其次,战后的德国重建中缺少原材料,需要大量从国外进

口,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关系将无法取得稳定的原料供给和陆地运输通道。最后,

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绝对的民族主义在德国是走不通的,德国没有挑战全欧

洲的能力,如果想复兴,想发展,就必须将自己与欧洲其他国家捆绑起来,通过

欧洲一体化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过去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没有看到与周边

国家共赢的可能性,只想到通过血与火去征服,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让德国

人深深地反思。

相比之下,由于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日本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尤其是

与穷苦邻国的关系就方便了许多。从日本周边国家的实力上看:首先,地区各国

普遍贫穷,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在对日关系缓和问题上,都不希望

历史问题成为一道羁绊。因此,各国对日本二战问题上的要求相当低,只是要求

后者承认侵略,进行道歉。但反观日本,由于国力强大,其原材料主要从国际市

场上购得并通过海运直接到本土,产品则大多销往欧美地区,因此对亚洲邻国并

无依赖性,反而握有与这些国家合作的主动权。面对竞相伸出的橄榄枝,日本自

然拥有一种优越感。其次,地区各国从政治、军事上与日本实力相去甚远,难以

成为日本威胁。二战后,日本邻国大多继续经历了国内战争,中国、韩国、朝鲜、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地生活在战争环境里,没有良

好的科技发展,军事、科技水平差、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对日构成军事威胁。

同时,日本在战后并未被肢解,大部分政党也被保留,因此其政治环境要远比亚

洲其他国家稳定,这极大促进了其国家发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和帮助,进入

20 世纪60 年代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超地区其他国家,在科技等方面甚至

领先数十年,这种国家实力保证了日本的外部安全。

三)未来发展战略

经过战后的长期发展,在20 世纪70 年代,德国经济已经成为欧洲的翘楚。

创新的科技、优异的劳动生产率使德国马克异常坚挺,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

之一。种种迹象表明,德国再一次具备了成为欧洲霸主的实力,对此,其邻国(尤

其是法国)产生了不小的猜忌。对于此种情况德国心知肚明,因此,无论是统一

前的东西德还是统一后的新德国,都没敢在政治上,尤其是欧洲政治领导权上采

取任何容易刺激他国的举动。客观的说,从德国本心来讲,虽无意再争当欧洲霸

主奴役他国,但仍然希望能够成为欧洲的领导力量,实现政治理想,拥有与自身

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因此,德国极力推动欧洲一体化,希望借欧盟这个平

台来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将自己的政治意见通过欧盟这个角度表现出来,避免

给他国造成一种德国在政治上反弹的错觉。而欧洲一体化的前提,便是德国在二

战问题上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表明自身不会威胁到他国的生存和利益。德国在

二战历史问题上坚持自省、道歉、赔偿的做法,表现了德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

襟,扫清了其成为欧盟主导力量的障碍。

相比德国的欧洲一体化战略,日本则是坚持以往的“脱亚入欧”、“脱亚入美”

思想。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工业、科技、军事及综合国力都有了质的飞越,

逐渐可以在国际社会与美欧等西方列强平起平坐。面对着亚洲整体积贫积弱的景

象,日本一直以西方国家作为榜样,羞与亚洲邻国为伍,希望能够打入欧美国家

的“圈子”,共同瓜分世界,这就是日本近代“脱亚入欧”的外交理念。不可否

认,它对日本近代破除旧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理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

也将西方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观点引入,加上日本本土的一些皇权思想,最终

成为日本走向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迫使日本接受了美军占领,也使日本近距离接触了美国的一些思潮,了解了美国的综合实力和战争潜力。因此在战后日本又萌生出

“脱亚入美”的理念,并且在冷战期间选择了向美国“一边倒”的国策,希望能

够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在二十世纪60 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

法、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这种经济成功大大激发

了日本在政治上的追求以及民族主义倾向,提出不仅要做经济大国,更要争当世

界政治大国。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日本一心向欧美靠拢,根本无意与亚洲国家深

入交往,更不用说正视历史,向周边国家谢罪赔偿。面对周边国家的谴责和声讨,

日本并未真正感到恐惧,而是采取政治上积极辩解,经济上加大联系的方针,力

求让自身的观点被世界接受,而非反思历史,顺应世界爱好和平的潮流。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37AGP 课程名称:欧洲五百年史改卷教师: 学号:103010015 姓名:侯芳芳得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由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法西斯专政?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通过从经济危机,德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剧烈、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爆发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经济危机引起的,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经济危机只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中,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次的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它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德国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自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后,德国遭到了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要沉重得多的打击,成为了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资本主义原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显然已经失去了效力。德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威望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摘要:二战后,德国人背负着德国纳粹法西斯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面对着战后初期已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和再次分裂的祖国,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渐渐地发生着微妙但又切切实实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再度崛起和发展,直至45 年后德国的再度统一,“沉默的德国人”以崭新的形象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 关键字:二战后;德国;民族心理变化 二战后初期,伴随着“一道铁幕”在欧洲大陆的徐徐降落,美苏双方分歧日益加深,终致各自发展其占领区的经济体制,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次分裂。分裂后的德国民生凋敝,在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对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一、二战后初期德国民众的心境 二战后初期,德国是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家既无主权, 也无行政机构, 政治混乱, 经济崩溃,几近成为废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共同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机构。 战后德国处于极度缺乏粮食、工作岗位和房子等物资的恶劣情况之下,但更为可怕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它给全世界、全欧洲人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绝无可能被立即删除或忘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人民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楚,同时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创伤。看着被分裂的国土是德国人心灵上的折磨,但他们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不能释放。“与美国人和法国人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要重得多,而且与一个开放式的移民国家相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情结显得保守和自我封闭;然而,与美、法两国的人们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又是被严重压抑的。”①当其他国家的人民在国庆日挥舞国旗高唱国歌时,德国人只能因为历史的缘故不能满足自豪感和民族的自尊,这是何等的痛苦,而且一熬就是几十年。 战后四十多年里,两个德国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同盟国先在德国展开了根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重大措施,对纳粹主要战犯进行审判,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都宣布“非纳粹化”(苏联的提法是“根除法西斯残余”)是同盟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三个西方占领区内,非纳粹化是一个宽严不等的人事清洗过程;在苏占区,“根除法西斯残余”则是改革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分。同时,同盟国在德国实行民主化,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分别以四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反法西斯民主变革为方向。在西柏林,政府每年都必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相当一部分款项,以供养当地的美国驻军,甚至每次市政府开完例会,市长都必须亲自向其美国驻军司令部汇报,足以说明“分裂的德国,其实早已不属于德国人。”② 同盟国的对德的政策使德国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统治遗留下来的阴影,摧垮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社会基础,给德国人民为缔造新的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它既给德国人民增加了苦难,又给德国人民重建国家提供了助力。③德国人民这次认真地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家园,也使得精神上得到重生。 二、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反思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12部经典二战电影 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12部经典二战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国内图片拇指阅读军武菌2015-07-08 12:09 我要分享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二战的电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所有的二战电影中,哪些是最经典的呢?今天给大家推荐12部二战片,从头到尾连起来看更有意义,这12部片子加起来,刚好展示了整个二战的前因后果。 二战萌发:1939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超写实主义风格,为你还原了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男童黑化成一个“男魔”。也许有不少人的三观还处在抛弃人道主义去崇拜这个“男魔”的阶段,但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心术不正的投机主义者是如何蛊惑人心成为大独裁者,并让今天的德国都无法原谅自己曾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维也纳的流浪汉、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馆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正如影片片头所言,“恶人得逞的必经之路,就是让好人无所事事!”该片对希特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构,警醒我们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 防御阶段:1940-1941 《不列颠之战》

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以颇为精彩的空战镜头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不列颠空战。对比今天动辄上亿人民币的“五毛特效”,这部影片以满满的诚意从多个国家调度现役的几百架真正战机,并佐以极尽考究的军械装备,火爆的还原了当时的空战场景。 更让军事电影爱好者热血沸腾的是,你还可以看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喷火”激战德国战机“BF109”的大场面!但好的影片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足,比如这部影片中就缺少了本次空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扶不上墙”的德军战斗机BF11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1课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知识点练习第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1课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知识点练习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成为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是( ) A、意大利 B、德国 C、西班牙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希特勒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这主要是因为( ) A、西线的英法是德国的主要威胁 B、德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侵略计划 C、苏联强大,需要认真对付 D、希特勒极力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答案】: 【解析】:

正义照耀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航程,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从建立的背景分析,下列集团具有正义性质的是(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轴心国集团 D、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表述有误的是( ) A、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B、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D、德国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答案】: 【解析】:

20世纪30年代初,影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有( ) ①经济危机②法西斯势力③中国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指的是( ) A、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 B、协约国和同盟国统治下的世界 C、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D、二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下的世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最近南海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菲律宾为了非法窃取中国领土,公然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这是对日本错误行径的纵容!下列哪一事件或政策可以告诫菲律宾( ) A、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B、绥靖政策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最新文章新华网严建卫徐海清2013-03-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3Serial No.236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户可英1,胡万钦 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 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 育。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两国高校意 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 态教育[1] 。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 品质, 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 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 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 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德国高校的 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 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

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班级:计1102柳颖超学号:41155051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对于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德国总理施罗德 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阿道夫·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正确说出希特勒身份的人还不到整个采访人数的一半。电影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忧虑:对于历史的不断“重温”,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功课。 战后60年来,德国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纳粹时期历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 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龄儿童到政治领袖,德国上下已经完成了深层意义的民族救赎。 那么德国是怎样实现不断对纳粹历史深刻反思的呢? 德国领导人的忏悔勇气 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战的战胜国首脑一道出席纪念活动,并向打败本国军队的苏联阵亡将士鞠躬献花圈,“以德国人的名义”请求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原谅德国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 德国教科书还原历史真相

(完整版)学习二战简史感想

学习二战简史感想 通过对二战简史的学习,我对二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理解。所以,对二战也略有感悟’ 我们先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三十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因此,制止法西斯发动的地区性局部战争,成为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抑制法西斯主义抬头对世界和平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 战争比的是武器,耗的是经济。所以落后就要挨打。二战时,90%的中国军队装备还是一战之前的水平,相当没有重炮兵的轻步兵师的水平,只有有几个精锐师是购买的德械,20世纪30年代水平,基本和日军相当,1938-1939年逐渐消耗光了,就没有了轻武器从参数上比日军的不差,但是都是国内仿的,质量一般,比不上日军的水准,尤其是机枪比例太低,一个连才1-2挺,和日军一个班一挺有极大差距。以至于二战中,中国伤亡国千万人。平均起来没死三十个中国人才死一个日本人。所以经历了战争的中国更懂得发展的重要性。我想着也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谋求和平发展的原因。只有进步,只有发展

才能真正强大,才能在世界确立地位和站稳脚跟。 既然落后就要挨打,那么科技发展就有着重大的意义。让我们来看看科技发达的美国在二战中起的作用。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抗日战争的结束。首先,因为这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性的后果,日本的两个大城市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这对日本的经济打击是非常大的。当时日本的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就是因为其 在我国的巨大的军费开支。两个城市已被轰炸,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安置难民来重建家园,从而使日本经济的负担更为严重。第二,这次原子弹的轰炸对日本人民乃至日本军方及政府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巨大的。两颗原子弹的投掷,不仅表示了美军已经将日本作为正式的敌人,对其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戳破了日本所谓“日不落帝国”“不败”的泡沫神话。其实日本政府从侵华战争一开始,从来没有进行过如实的报道,特别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之时,其国内的报纸媒体一直被封锁消息,人民愚昧地认为他们的军队他们的亲人正在进行着一场“圣战”和“胜战”。日本遭轰炸后,真相才被纷纷揭露出来。同时,日本人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只是普普通通的弹丸小国,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日本国内弥漫了很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人民开始怀疑政府(当然应该没有人敢怀疑天皇),纷纷要求停战,以便于自己的亲人团聚,以免自己的骨肉至亲遭到残杀,遭到和广岛、长崎人民一样的命运。其三,原子弹带给日本乃至世界的震撼是空前的,它的威力如此巨大,使得日本心惊胆战。

二战历史资料英文

二战历史资料英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二战历史资料英文”的资料,供大家参阅。 二战英文历史资料 World War II, or the Second World War(often abbreviated WWII or WW2), was a global military conflict which involved a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organized into two opposing military alliances: the Allies and the Axis. The war involved the mobilisation of over 100 million military personnel, making it the most widespread war in history. In a state of "total war", the major participants placed their complete economic, industrial, and scientific capabilities at the service of the war effort, era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ian and military resources. Over seventy million people, the majority of whom were civilians, were killed, making it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human history. The start of the war is generally held to be in September 1st 1939 wit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 and subsequent declarations of war on Germany b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France.Many belligerents were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1938年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苏联则仓促准备了2000万士兵和4000余辆坦克迎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加之党内高级军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党名义迫害,导致苏军前期作战严重失利,损失了60~90个师。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军在1941年9月—1942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结束后英美法受降了大约五百万德国战俘, 当时德国兵迷信美英, 争相向西线溃退投降. 除法国将战俘的一部分押送回国做苦工, 其余大部分都被囚在德国中西部的露天营地里, 从45年夏直到46年初, 据估计大约有一百万德国战俘死于冻饿及盟军的出于仇恨的折磨. 真正受到优待的是早于二站结束前投降的德国兵, 当时大约有20万被送到美国, 大多数都最终幸运回国. 在德苏战争的头一年, 大约有五六百万红军被成建制的打垮, 大部分都做了德军俘虏, 用做苦力, 受尽折磨, 所以苏军对德军俘虏也毫不手软, 斯大林格勒一役, 30万德军除战死的大约有十万投降, 最终活着回到德国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职的. 当时德军知道派到东线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反倒能英勇作战, 1945年最后的柏林战役, 以双方各死伤30万人收场, 不能不说是双方互不妥协鱼死网破的典型. 德国人对二战的反省是多方位的, 除了不断的揭示德国给他人带来的灾难, 更多的是揭示第三帝国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自掘坟墓的. 当时的著名历史人物, 从将军到演员, 都在一系列的历史记录片中得到剖析, 主题很明确, 不只是希特勒发动了这一切, 德国的悲剧更是当时普通德国人自己的错误选择. 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后果是德国人的普遍厌战心理, 不分青红皂白, 一味讲究和平. 当年波黑内战, 德国就力挺不出兵, 科索沃危机也不愿出头. 德国青年必须强制服兵役, 很多人宁愿通过参加为时一年的以工代赈, 也不愿当九个月的兵. 加拿大作家约翰·格兰特在查找了众多的资料和访问了众多的当事人后,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却很少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美军的德国战俘集中营里,有一百万已经投降的德国战俘死于人为的饥饿、疾病和无医无药。他用了三年时间查访了当时盟国(美,英,法,苏等)的政府档案,与当事人谈话。记录了以下事实。至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尚可维持运行。而从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期,美国经济已经属于自身难保了,就没有精力支援德国了,美国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将近40%,由760亿马克降低到了460亿马克。德国工人大幅度失业,失业人数从230万增加到了600万,失业率几乎接近于美国。国内的销售市场紧缩,主要工业品在国内的销售总额减少了50%。为了维系经济,德国不得不依靠负债支付订货的方法,结果却造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年复一年地增加。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并依据其政治纲领“25点纲领”实施了一切措施。期间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他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经济的复苏,他功不可没。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此举为之后德国的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使经济为战争服务。1933年到1939年,仅仅六年间,德国的军费支出在400亿马克之上,差不多占到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 德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上了与罗斯福

二战史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太多的反思,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历史地位亦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场历时六年的战争中,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先后有61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卷入了战争。空前的厮杀带来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灾难。大战中有57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血淋淋的历史,是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它必将时刻警示世人,不能让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世界的上空。因此,二战之后,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人类反战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无比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也教育了人民,震荡了旧的世界秩序,人民赢得了和平与进步,战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在占世界1/4的土地上和2/3的人口中获得了胜利。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对于战后世界战略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发动对苏“冷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互相结盟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峙为内容的世界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 在亚洲,二战前,只有日本是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也门和沙特阿拉伯是名义上独立的国家,事实上,它们的领土主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至于其他的亚洲地区,则都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南亚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首先,武装斗争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再则,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日本突然投降,为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独立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独立。在西亚和南亚,随着各地区民族解放的浪潮的兴起以及英法综合国力的衰落,叙利亚、约旦、印度等国纷纷摆脱西方的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 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北非殖民统治的瓦解。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相继独立。黑非洲也迅速觉醒。加纳、几内亚率先独立。单单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二战前,这里只有古巴、海地、和多米尼加三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大战后,随着拉美民主运动潮流的高涨,加勒比地区诸国纷纷摆脱殖民统治,争得了民族独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取得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兴起后,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致重要力量。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七十七国集团”由此诞生。1974年,该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性地摧折了已经成为国际现象的法西斯思潮运动和政权,战后在法西斯国家废墟上开展的非法西斯化和非军国主义化运动,以及这些国家各阶层民众对法西斯专政教训的总结,使这些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潮的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