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光的折射 透镜(2)复习导学案

光的折射 透镜(2)复习导学案

光的折射 透镜(2)复习导学案
光的折射 透镜(2)复习导学案

《光的折射透镜》复习导学案(第2课时)

主备:蒋长春

学习目标:

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实像与虚像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眼睛的构造及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处理数据,培养学生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运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体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有关,并随的变化而变化,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

(2)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也随之发生变化,物像的移动方向始终是,且像的大小变化与像距的变化是一致的。不论物体通过凸透镜是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当物体靠近焦点移动时,像变,像距变;远离焦点移动时,像变,像距变。

(3)当物体从无穷远处靠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像间距先后,在物体位于处时,物像间距最小为。

(4)像可以用光屏呈现;像不能用光屏呈现,但可以在物的另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该像在物的后方。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的、的像的原理制成的。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f,那么该照相机的暗箱底部应在距镜头范围内调节,用它拍照时,物体距镜头的距离必须。

3.人的眼睛的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来自物体的光经成的、的像于上。

4.视力正常的人目光由近移远时,晶状体变(填“厚”或“薄”),焦距变,像距。近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像落在视网膜的,配戴来矫正,其作用是将光使像向移到视网膜上;远视眼是看不清处的物体,像落在视网膜的,配戴来矫正,其作用是将光,使像向移到视网膜上。

5.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由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通常的望远镜有适合看远处景物(如看戏)用的伽利略望远镜、适宜观察遥远天体(如行星、月球)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牛顿制造的反射式望远镜、大型射电望远镜等等。

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为透镜,目镜为透镜,f

物f

,观察者通过

该望远镜看到的是 、 、 的像。该望远镜的优点是能成正像、携带方便、适合观看表演等,常被称为“观剧镜”。

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为 透镜,目镜为 透镜,f 物 f 目 ,远处的物体经物镜第一次成像的性质是 ,像落在物镜

范围内;落在目镜 (填“前”或“后”) 范围,故经目镜第二次成像性质是 ,观察者通过该望远镜看到的是 、

、 的像。该望远镜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显微镜的物镜为 透镜,目镜为 透镜,f 物 f 目 ,物体经物镜第一次成像的性质是 ,像落在物镜 范围内;落在目镜 (填“前”或“后”) 范围,故经目镜第二次成像性质是 ,观察者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 、 、 的像。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图

21F 1(F 2) 物镜L 1

目镜L 2

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图

F 1 F 2

显微镜镜的成像原理图

1122

二、重点实验复习: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方格纸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再用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已有白纸、凸透镜(焦距未知),如图所示。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光源可以不晃动,而且可以方便比较物像大小。

(1)该实验中还需要的主要器材是。

(2)实验前,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在地面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约为cm,这样测焦距的依据是。小华从右至左依次放置“F”光源、凸透镜、光屏,再调整,这样做是为了。

(3)实验过程中,应测量和,并记录的性质特点;

(4)若光源“F”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偏向左下方,为使像能清晰地呈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向(填“左”或“右”)移动;或将光源向移动(选填“上”或“下”)、向(填“左”或“右”)移动。

(5)如图是小华在实验过程中的一次成像,小华想把像再小一点,他该在凸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将光源向移动,再将光屏向移动(左/右),直到为止。若移动前光源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移动后光源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s2(填“>”“=”“<”)。若用黑纸遮住凸透镜一半,光屏上像的形状(变/不变),像的亮度(变亮/变暗)。

(5)实验发现:当物距在范围时,像都能在光屏上呈现;当物距在范围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6)若在光源发光的情况下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蜡焰的像,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7)小华在该实验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后的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补充完整。

”字样,则光屏上呈现的应该是

A B C D

2.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

3.如图,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f=30cm)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大/小)的(凸/凹)透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图甲所示。

(2)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应该能成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这是通过小水滴所成的一个(虚/实)像。

(3)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厚/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4)使焦距较长的凸透镜成为镜,与小水滴的距离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30cm),通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的,且眼睛不要离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放大的(虚/实)像。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要(大/小)得多,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正立/倒立)。如果箭头顺时针转动,箭头的像将(顺/逆)时针转动;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上/下)移动。

(5)再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细盐粉,昆虫翅膀花纹的像。

(6)若用眼镜代替凸透镜,在家里完成上述实验,应该选用(近视/远视)眼镜。

课后练习

1.凸透镜前20cm 处的物体沿主光轴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像将( ) A.由实变虚 B.由虚变实 C.由小变大 D.由大变小

2.把高为2cm 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 的凸透镜前,在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 高的像,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cm B,12.5cm C.4.5cm D.10cm

3.某凸透镜的焦距可能在10cm 与15cm 之间,当物距12cm 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 .放大的 B .缩小的 C .正立的 D .倒立的

4.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 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到凸透镜前10cm 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5.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 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5cm

C.10cm

D.5cm

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0cm 处移动到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8.奶奶分别用两个放大镜M 和N 距离报纸相同的距离看报纸上的字,她发现经M 放大镜看到的字比经N 放大镜看到的字要大一些,则关于两个放大镜M 和N 的焦距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 M >f N

B. f M =f N

C. f M <f N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9.正在放幻灯的时候,幻灯机的镜头上飞来一只大昆虫,在屏幕上 ( ) A. 将出现这只大昆虫的像 B. 不出现昆虫像,但幕上有一个大黑点 C. 出现的画面要比原来暗一些 D.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用“ ”形绳灯代替蜡烛,那么在光屏)

11.某市二中在“视力矫正”探究活动中采用水透镜(注入的水越多,水透镜越厚),

A B C D

按要求摆放好器材后固定水透镜的位置,调整蜡烛、光屏,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如果此时再向水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则光屏上的像就变模糊了,现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那么需要( )

A.蜡烛位置不变,将光屏靠近水透镜

B.蜡烛位置不变,将光屏远离水透镜

C.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水透镜

D.以上做法都不行

12.如图所示,过A 点的一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按如图方向通过主光轴上的B 点,已知OA=30cm ,OB=45cm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A.15cm

13

.用镜头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集体照,发现有一部分人没进入镜头,这时应采取的

方法是(

A.把照相机向人移近,同时增大底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

B.把照相机向人移近,同时减小底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

C.把照相机向人移远,同时增大底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

D.把照相机向人移远,同时减小底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

1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

15.如图,纸筒A 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 、B 间的距离,这时( )

A. 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 、B 间的距离

C. 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16.如图甲、乙、丙三图为某同学用三个透镜看“物理世界”中“理”和“世”两个字的情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A.甲和乙中的透镜都是凸透镜

B.乙和丙中的透镜都是凸透镜

C.甲、乙、丙中的像都是虚像

D.甲、乙、丙中的像都是实像

17.如图是某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图,关于他的视力缺陷及矫正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内晶状体过度变凸

B.该视力缺陷人员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C.该视力缺陷人员为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该视力缺陷人员应该配戴眼镜的作用是将光会聚

18.大伟的照相机有三个不同焦距的镜头(28mm 、50mm 和200mm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m ,若要在近处拍下纪念碑的全貌,应选用( )

A.28mm 镜头

B.50mm 镜头

C.200mm 镜头

D.与镜头焦距无关,三个都可以 19.在练习调节教学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 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这时,教室后排同 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 操作应当是适当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 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 上”或“下”)移动。该投影仪装置中的平面镜的作用

是 ,螺纹透镜的作用是 。

20.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架不同型号的(焦距不同)的“135”相机。小明站在同一地点,分别用它们对着同一景物各拍一张照片,得如图所示的A 、B 、C 三张照片,

用并拍摄的。

21.如图甲所示,有一圆柱体PQ ,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甲 乙 丙

P /

Q /

P /

Q /

P /

Q /

P /

Q /

A

B

C

D

《光的折射 透镜》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

精品 “正版”资 料系列, 由本公司 独创。旨 在将“人 教版”、” 苏教版“、” 北师 大版 “、”华师大 版“等涵 盖几乎所 有版本的 教材教 案、课件、 导学案及 同步练习 和 检测 题分享给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自主空间需要的朋 友。 本资 源创作于 2020年8 月,是当 前最新版 本的教材 资源。包 含本课对 应 内 容,是您 备课、上 课、课后 练习以及 寒暑假预 习的最佳 选择。 课题

教学目标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三、巩固练习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镜,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的实像。(正立/倒立)。常见的视力缺陷有_____和______。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根据该光路图,这个人可配戴______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它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__(前/后)移。 2.有一次,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报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报纸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___像(实/虚)。 2.在练习调节教学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 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____(增大/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上/下)移动. 4。远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若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作放大镜,物体离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应__________10cm. 5.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 一个________的实像,落在目镜__________的位置;这 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 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 的_________(近视/远视)镜片来代替. 6.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象 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D.用来矫正远视眼视力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 7.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D.玻璃砖 8.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 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案例摘要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片段 (师白板出示探究课题)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怎样传播?2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有没有什么规律?(生阅读体会关键字)师: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你能先为自己的实验选一些器材吗?(逐个分析课题中的关键条件,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意图:器材的选取能力的培养) 生1:光应该选激光笔。 师:对激光笔操作方便小巧,亮度集中是不错的光源选择!老师的器材盒中已备。 生2:两种不同介质可以选透明的固体玻璃、液体水、气体空气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师:大家找的很好这三种介质就是光在生活中最常传播的介质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它们有关。但由于器材数量的问题,我们分两大组实验。空气水组(需了解折射器的使用),空气玻璃组。如何看清传播呢? 生3:空气中路径可以用烟雾、白屏, 生4:水中路径可以用牛奶,玻璃用玻璃砖即可。 师:看来大家还知道不少实验技巧呢!规律如何找呢? 师:(在白板上进行交互操作)白板上已画好了介质的分界面,需要大家用笔记录多次实验的光路轨迹,并作出光路图。 是:用你手头的器材作好分工开始探究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初中物理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二) 中考复习导学案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二) 中考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 【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能画出光路图;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措施; 4、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 【重点难点】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相关作图;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课前预习】 1、设计三种方案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⑴ ⑵ ⑶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⑴凸透镜对光有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 ⑵凹透镜对光有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 3、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⑵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⑶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4、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⑵指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⑶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5、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6、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将向(顶角/底面)偏折。 7 物距u 成像性质像距v 应用 二个点 U=f U=2f 三个范围 U>2f f<U<2f U<f 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外时,物距减小,像距,像;物距增大,像距,像。 是物体成缩小像还是放大像的分界点,是物体成倒立实像还是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8、近视眼镜是镜,远视眼镜是镜。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与镜片焦距的大小关系 是。 9、远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眼;近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是眼。 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的作用 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10、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目镜是镜,其焦距,最后所成 的像是;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目镜是镜,其 焦距,最后所成的像是;显微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 目镜是镜,其焦距,物体先经物镜成一个像,这个像再经目镜 成一个像。 【合作探究】 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点, 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2)小莉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若要使烛焰 成像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的实像, 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小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 大致在,其目的是。 (2)小周在如图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在凸透镜不 动情况下,在光屏上成一个更小的像,她应当把蜡烛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移动。 (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 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马红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一)中考复习导学案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一) 中考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觉得高等等折射现象; 2、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海市蜃楼、太阳变形、三日同辉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3、会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重点难点】 1、光的折射规律; 2、光的折射光路图。 【课前预习】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 2、光的折射规律: ⑴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折射角等于。 ⑵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入射角。 3、生活中光的折射的现象有:、等。 4、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弯折,这是现象。 5、人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位置要比其真实位置一些;人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位置要比其真实位置一些。 【合作探究】 1、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判断:是入射光线,是反射光线,是折射光线,在图中并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玻璃在。(AE的上方/AE的下方/GC的左方/GC的右方) 2、孩子在湖边观鱼,这条鱼实际在C点处,但孩子看见鱼是在D点处。则小孩这样看的结果是因为从水下发射的光发生了_________,所看的是鱼的_____像,(填实像或虚像),光是从__________ (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鱼的反射光线折射时

A B C D _________(靠近或偏离)法线,小孩看到鱼的深度比鱼所在的实际深度______,由于折射使孩子感到好像鱼的真实位置______(改变了或没改变)。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请你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第3题 第4题 4、如图,光线AB 射向玻璃板,请作出光线在玻璃板左右界面处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5、如图所示,S 为发光点,由S 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通过P 点,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课堂反馈】 1、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2、一根铅笔斜插入水中,如下图中能较真实地反映人观察到的铅笔的情况的是( )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但仅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水平,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光学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沿传又要有所突变,才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理解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学生实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 2、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讨论法。 六、选用教具作为主要媒体借以课件作为次要媒体: 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塑料光屏。碗、筷子、硬币、适量水、茶杯。 七、教学程序及教学评价设计: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板书:四、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1: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热开水上面的“白汽”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 生甲:不会沿直线传播了。 生乙:可能还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2、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师:甲同学猜对了,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偏折。 师:对,你描述得很好,请同学们看,图中光线AO为人射光线,光线OB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用i表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硬币升高的原因吗? 生:都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师:你很聪明,理解水平很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挂图: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径迹,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偏折,也是向法线方向偏折。师:归纳以上两道光的折射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师:你归纳得很好,掌声鼓励,大家猜想,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将向哪个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

1.如图,画出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玻璃砖 AB 面垂直射入,折射后从玻璃砖 AC 面射出, 请画出 这束光在 AC 面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3.如图所示,发光点S 发出一条射向水中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 点.请在图中做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的折射光线. 4.如图所示,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5.如图所示,发光点S 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 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注意标出法线)。 7.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 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 、B 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在图中画出水下E 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8.如图甲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 /处有一条鱼,为了叉到鱼,他们不是对准图乙中的S /,而是对准位置更深的S 叉去, 为了弄清原因,请在图乙中作出渔民看到鱼的光路图。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1/4圆形玻璃砖的平面上,请画出光线通过玻璃出射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10.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 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 点,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下表面时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11.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游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 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 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 点;如果水面上升

郑州外国语学校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如图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________(正立/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________方; (2)在保持(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_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_(用L0、L表示).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 【答案】倒立上缩小<L0-2L相比原来暗 【解析】 (1)除了作为放大镜的作用外,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高度减小,由于所成像是倒立的,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2)凸透镜向右移动直到再次成清晰的像时,物距必将大于两倍的焦距,所成像为缩小、倒立的实像; (3)在A点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f;在B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光屏和蜡烛位置不变,则A点时的物距和B点时的像距长度相等,所以A、B间距离为L0-2L. (4)用另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经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比原来暗. 故答案为(1). 倒立上 (2). 缩小 (3). <L0-2L (4). 相比原来暗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光学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 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沿传又要有所突变,才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 2、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讨论法。 六、选用教具作为主要媒体借以课件作为次要媒体: 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塑料光屏。碗、筷子、硬币、适量水、茶杯。 七、教学程序及教学评价设计: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板书:四、光的折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导 学案苏科版 透镜》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复习内容:光的折射透镜(2)复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实像虚像的概念; 2、知道照相机成像原理,了解眼睛的构造,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知识再现】 1、与透镜成像相关的几个物理概念:(1)焦距(f): 到透镜中心的距离;(2)物距(u): 到透镜中心的距离;(3)像距(v): 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2、实像是(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填“是”或“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填“是”或“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它是而成的。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首先要使它们在___________

上,其次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_____大致在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写下列表格:物距(u)像的情况像距(υ)应用倒立 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u=2ff< u <2fu =fu

江苏省大丰区万盈镇2017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光的折射与透镜学案无答案

光的折射与透镜 班级学号姓名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折射时,光速(不变/改变) 2、光折射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上;它们分别位于法线的。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入射角;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在其它介质中的角。 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光路是的。 3、光的折射现象 ⑴、人从河岸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比实际的,这是光从斜射入,发生了所看到的像。 ⑵、潜水员从水中看岸上的高楼:看到的“楼”比实际的,这是光从斜射入,发生了所看到的像。 ⑶、筷子上折、水池底变浅等 二、透镜 1、透镜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透凸透镜:中间,边缘。

镜凹透镜:中间,边缘。 2、光心:透镜的几何中心,用“ O”表示。光线通过光心后方向。 3、凸透镜(会聚透镜),能光线。 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焦点 ⑵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主光轴 ⑶通过光心后的光线传播方向。 4、凹透镜(发散透镜),能光线。 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焦点 ⑵射向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后主光轴 ⑶通过光心后的光线传播方向。 三、中考链接: 1、作出下列光路图 F F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那么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一节《光的折射》。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继续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既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案例主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和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折射规律等。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

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案例描述 1.引入实验:刺“鱼” 师:把“小鱼”绑在石块上,浸入水中。用细铁丝当作鱼叉,进行刺鱼活动,要求迅速,只准刺一次。 (学生反应热烈,个个跃跃欲试) 生:(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通过10cm左右的细线绑在石块上,浸入水中,使“鱼”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用细铁丝当鱼叉,快速向“鱼”刺去,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师:(问未能取得成功的学生)是不是没有对准? 生:不是。(学生很惊讶)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你们“刺鱼”不成功吗? 师:原来,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光有关的现象。我们今天要学习“光的折射”,研究光在发生折射时要遵循的规律。(引出新课的标题并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光的折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 c n ,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来决定。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 透镜”知识梳理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 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于 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且折射角和入射角这两个角中, 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 4、从一种透明物质(如空气)看另一种透明物质(如水)中的物 体时,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物体的虚像. 从空气中看水(或玻璃)中的物体时,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 位置偏低. 5、透镜通常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 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6、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 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7、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你 会发现:(1)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文字的像是放大的;(2)通 过凹透镜所看到的文字的像是缩小的. 8、生活中的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放大镜的实质就是凸透镜.

9、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1)一般把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用字母O表示. (2)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 10、焦点与焦距: (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2)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其哲社后变得发散,这些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 点,用字母F表示.由于这个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所以 也叫做虚焦点. (3)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11、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3)做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于凹透镜来说,若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折射光线与主光 轴平行. 12、会聚和发散的奥秘: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将向底面偏 折.透镜可以看成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由于每个棱镜都会使光线向底面偏折,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光的折射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这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本节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大量有趣、清晰、直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把光的折射现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职欲望,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及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定律;学会画折射光路图; (3)学会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筷子弯折”“硬币上浮”等小实验,发现“光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科学事实; (2)猜想折射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折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自然现象,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奥妙无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及作图表示。 运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解释有关的光的折射现象 学前准备: 烧杯、水、光的折射演示仪、筷子、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发学案“光的折射”,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部分。 课堂: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视频“三日同辉”,引入今天的课题——光的折射。 学生实验:①会在水中“弯折”的筷子。②会在水中“上浮”的硬币。 (第一个实验现象,学生均能看到,第二个实验现象有些学生由于角度不对没有看到)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实验中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可能出现许多种猜想。 活动1: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情况 ①取一水槽,不装水,将一线光源固定,光斜射时,发现光是直线传播的②往水槽中倒水,发现光线偏折了。师问看到的现象,学生回答,并引出光的折射定义(强调两种介质、斜射);请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修正在课前预习中的猜想,画出正确光的折射图,并介绍光的折射中的相关概念。 师: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猜想(参照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光在由空气进入水中及由水中进入空气中遵循的规律。 师生实验一(学生配合读出及记录折射角的度数):光由空气中进入水中的情况 分四次实验:入射光分别以60、50、20度的入射角入射,最后入射光垂直射向水面。(学生先辨别怎样减小入射角)学生观察:读出折射角的度数填入相应表格中。

第四篇光的折射透镜导学案(师生课堂用)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导学案(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光的光的折射现象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活动,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预习交流: 三、互动突破: (一)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活动1: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 猜一猜: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做一做:用一束激光射至空水槽的O点,并做个记号。不改变入射光的方向,不断向水槽里注水,观察水槽中光斑的位置变化情况。 技巧:如何更明显的显示出光路? 答:。 交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方向是否发生偏折?入射光线与进入到水中的光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 小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议一议:光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学生活动:看书依次掌握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 交流与总结: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和分别位于法线两则;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法线(偏离/偏向),折射角(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3.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法线(偏离/偏向),折射角(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由此可见,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不可逆)的。 探究活动2: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 向偏折当该光束从玻璃砖的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 向哪个方向偏折?画出猜测的情况。 试一试: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探究活动3:观察光线垂直射到介质表面时,出射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

《光的折射》优质课教学案例

《光的折射》优质课教学案例 易县高陌初级中学孙建新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光学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沿传又要有所突变,才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 2、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讨论法。 六、选用教具作为主要媒体借以课件作为次要媒体: 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塑料光屏。碗、筷子、硬币、适量水、茶杯。 七、教学程序及教学评价设计: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