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五、六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使用

2008年(新)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在05年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各论中对以往重点讲解但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并对性病的病原、军团菌、弯曲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增加了要求,实验教学中增开了新实验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临床医学六年制的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英语词汇,能阅读英语教科书及参考书,用英语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及解答试题。课堂讲授要求专业名词、基本概念或定义一律用英文,考试命题用英文。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四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

教材及参考书选用: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Outlin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山东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2.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科学出版社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 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

4.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5.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意义。了解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

6.了解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 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实验

课内容)。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二节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了解病毒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掌握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3.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掌握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4.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了解病毒的分类原则。了解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掌握朊粒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病毒的菲结构蛋白。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三节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熟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

3.了解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内容]

真菌的定义。

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

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繁殖方式,培养特点。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三章感染

第一节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3.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二节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掌握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

2.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常见的引起先天性感染的病毒。

3.了解病毒感染的类型。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掌握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举例。

[教学内容]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节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

[教学内容]

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五章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抗感染免疫机制

[目的要求]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熟悉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NK细胞、体液因素。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节抗菌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2.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掌握胞内菌的定义。掌握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教学内容]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节抗病毒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干扰素定义、种类、生物学活性、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掌握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

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四节抗真菌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教学内容]

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抗真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

3.了解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2.了解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了解噬菌体的复制特点。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掌握细菌变异的机制。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掌握F质粒、R质粒的功能。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教学内容]

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2.掌握病毒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熟悉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掌握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及意义(熟悉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掌握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熟悉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变异的现象,病毒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四节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

2.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意义。

3.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结合学科发展现状讲述。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正常菌群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

2.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3.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二节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2.掌握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3.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三节机会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2.掌握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四节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

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了解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及应用,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4.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4.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的概念。掌握抗毒素的概念。

5.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6.掌握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7.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R质粒。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 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十一章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3.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霍乱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4.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5.熟悉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熟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2.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3.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

厌氧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掌握其防治原则。

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嗜肺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十四章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了解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五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六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1.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2.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支原体的定义。熟悉支原休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掌握普氏立克次体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九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衣原体的定义。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掌握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了解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一章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性。掌握各类肠道病毒的所致疾病。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掌握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

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抗原组成、抵抗力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2.熟悉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学时] 3学时。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掌握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四章人类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及常见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EB病毒致病性。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五章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命名与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二十六章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掌握其致病性。

[教学内容]

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七章朊粒

[目的要求]

1.掌握朊粒、PrP SC、PrP C的定义。

2.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诗学经典导读课程代码: CHIN119010.01 开课院系:中文系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张星宁学号: 0930*******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题目“经”与“道”:辗转而无法逃逸 ——以陆游诗学为视域 总分 得分 一、下列题目撰写一篇论文 在中国诗学范围内任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写作论文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5.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 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 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1 月7 日前提交。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1 月10 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经”与“道”:辗转而无法逃逸 ——以陆游诗学为视域【摘要】 陆游之诗在“经”与“道”涵摄下。陆游作为生命本体,“经”是其安顿自我生存的家园;“道”:满足生存渴望的空间。陆游之诗在“经”与“道”之间辗转。再观陆游之诗论,无论是“文以载道”的文学标准、浩然之气的儒学映射,抑或是“自然天成”的诗意境界,无不诠释着陆游诗学在本体范畴内的无法逃逸。“经”与“道”两座金字塔的界限是不分明的,文人在两者的拉锯之中辗转,“经”与“道”间的灰色地带成了大多数文人的思想栖居地。他们自身痛苦地磨合着“经”与“道”,如同蚌内珍珠,把不同的思想因素吸收整合为一种健康而折中的观点。只要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觉醒,他们就不可逃逸。作为生命主体的我们,需要时刻守护一丝清醒。在思辨的空间中,面对“经”与“道”这两个本源,我们自身可能也缺乏逃逸的能力。【关键字】诗学陆游经道本体范畴 诗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意指文艺理论,而非仅仅是诗的研究。回观中国古典诗学,诗学概念的混淆经常有之。然而,在中国古典诗学与诗的学问间,我们轻易便能找到双轨交汇处的契合。诗是诗学的显性承载,诗学则是诗的精神内涵——哲学、美学等的沉思。当诗学以诗的形式跨越过一个个巅峰,我们依旧在设问,诗学的思辨空间在怎样影响着文人、影响着生命的存在?笔者将以陆游诗学为视域,浅析生命主体在“经”与“道”的本体范畴中,怎样辗转而无法逃逸。 一、“经”与“道”涵摄下的陆游之诗 1.“经”:安顿自我生存的家园 南宋朝廷苟安于半壁江山,南北分治已成定局,抗金复国的报复不能实现,陆游就身处于这样的时代。他的生命价值观与建功立业息息相关,这种生命意志终身服膺、矢志不渝,以此实现生命的不朽。“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①他重视现世,关注生命及其存在价值——戎马一生、收复失土。然而,对于陆游,这种完全契合于儒家伦理纲常的生命渴望是有缺失的。 当生命缓缓靠近客观存在的终点,生命的恐惧感愈发浓重,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如何克服①《异梦》,宋陆游著,钱仲聊校注,《剑南诗稿》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II(Medical Microbiology II) 课程号(代码):50110702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 学时:32学时学分:2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5学时 内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个体及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方法介绍,培养基的定义、分类及各自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物理消毒灭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助教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助教管理办法(试行) 为推进山东大学本科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和使用,经学校研究决定,面向全校研究生招聘研究生助教。为规范课程中心助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聘用条件 1?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 勤恳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精神,乐于从事教学工作。 2?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3?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 4?身体健康,时间比较充裕,且具有上网设备及条件,能够按时完成分配的课程中心建设和日常维护及使用任务。 5 ?连续从事助教工作的时间不得低于一个学期。 二、聘用程序 1 ?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学院课程建设需要,向各学院分配助教名额。由各学院负责组织报名。 2?应聘人员填写《山东大学招聘课程中心研究生助教报名表》(附件1),向拟服务学院提供报名信息。 3.各学院负责资格审核,并根据报名情况择优确定入选人员名单。将入选名单《汇总表》(附件2)报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备案。 4.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受聘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通过培训考核的受聘人员签订相关协议。 5.各学院负责助教的工作任务分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6.各学院寒暑假期间如需助教,需提前向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提交《假期课程中心助教工作计划表》(附件3)。 三、助教职责 1.参加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课程中心建设要求,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2.明确工作任务与要求,积极、主动与建课教师联系,根据《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建设标准》,协助教师完成课程网站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协助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前言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之一。其目的任务是把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免疫现象,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并能将所学的免疫学理论和方法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医学微生物学要紧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本门学科属形状学范畴,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差不多操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教学。 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把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把握内容”要求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明白得,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穿;“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差不多把握;“了解内容”可概括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明白得并留有印象,教学采纳讲授、实验、演示、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形式,采纳启发式教诲等教学方法,并尽量采纳投影、

幻灯、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努力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66学时,其中理论课38~48学时,实验课16~1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2.4~3.5:1。 学时分配表

绪言 [目的要求] 把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及二者的进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2、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进展简史。 3、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研究现状。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 概述 [目的要求] 把握免疫的概念及功能。熟悉免疫系统的特点。了解免疫功能获得方式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的功能。 3、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章抗原 把握抗原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以及医学上重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为促进我校课程平台建设,规范课程网站建设的内容和标准,便于交流与评价,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一、课程网站的基本要求 课程网站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丰富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与要求 课程网站主要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互动三部分构成。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办公室开放时间、教学参考书、课程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信息。 2.教学大纲: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发布)。 3.教学计划(或教学日历):以课节为单位的教学进度安排(按教学计划的统一要求发布)。 4.考试大纲:考试的主要内容,分数在各章节的分布等。 5. 教师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情况、科研情况、获奖情况、

办公地点与联系方式等。 6.课程教材: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获奖情况等内容。包括不少于2本的教学参考书,有条件的可提供电子版教材。 7.学习指导:本课程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特点,并对如何学习本课程给出指导性意见。 (二)课程教学资源 1.电子教案:以课时或教学章节为单位,提供教师讲稿或者与讲课配套的黑板板书内容(或者投影内容)。电子教案可采用Html网页文档、Word文档、PowerPoint幻灯片、Pdf文档等格式。 2.教学视频:电视教学片或教师课堂授课的实况录像。教学视频建议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 3.习题:根据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应有配套的习题。习题可分为作业题、讨论题以及思考题。 4.实验(实训)指导:对于有实验(实训)要求的课程,应该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实训)为基础,为每一个实验(实训)配套相应的指导,或者提供电子版实验(实训)指导书。 5.案例库(素材库):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案例或者素材。 6.试题库:提供有指导性意义的试题,使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有基本了解,指导学生学习。 7.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以章为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者网络链接,包括相关论文、网站、新闻、背景知识、相关前沿问题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 纲-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生使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2002年5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生使用) 本教学大纲根据陆德源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参考原大纲修改而成,供五年制医学本科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 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2) 细胞膜 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 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 (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 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 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4) 核质 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 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 鞭毛 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 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 (3) 菌毛 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 芽胞 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 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细菌生理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临床流行病学-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流行病学概述教学日期2011.5.8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学科特征。 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流行病学定义和地位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和用途0.5学时 流行病学进展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流行病学定义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主要外语词汇 epidemiolog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cross-sectional study screening ecological study analytical study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Theoretical epidemiology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流行病学学科特点 2. 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疾病分布教学日期2011.5.9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熟悉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概念。了解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疾病与健康0.5学时 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1 学时 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难点: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主要外语词汇 distribution of disease;incidence rate;morbidity;attack rate;mortality rate;fatality rate;secondary attack rate;infection rate;survival rate;rapid fluctuation;seasonality;periodicity;secular change;endemic disease;sporadic;epidemic;outbreak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有何不同? 2、出生队列分析技术有何作用? 3、简述疾病的分布形式。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山东大学 “工程燃烧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号:0183100310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I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ombustionⅠ 总学分:2 总学时:34 授课学时:3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热工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汪军,工程燃烧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7 2、霍然等,工程燃烧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 3、岑可法等,高等燃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4、严传俊,范玮等,燃烧学(第2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联胜,燃烧理论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6、黄勇,燃烧与燃烧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 7、(美)特纳斯著,姚强,李水清,王宇译,燃烧学导论:概念与应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8、C. K. Law, Combustion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Poinsot, T. and Veynante, D.,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ombustion, 2005. 10、Irvin Glassman, Richard A. Yetter, Combustion, 4th Edition- Elsevier,2008 11、徐通模,燃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 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中第1项为教材,其它为主要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属热动类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中典型燃料的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新型燃烧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由燃烧热力学、燃烧反应动力学、着火理论、火焰传播与稳定性、煤燃烧原理与技术、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新型燃烧技术等部分组成。学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第二章抗原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抗原决定簇与交叉反应等概念,明确交叉反应理论在临床的意义、及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其基本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广义、狭义)、抗原基本特性、抗原分类、及抗原决定簇的定义。共同抗原与 交叉反应的概念;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交叉反应在临床的意义; 3.了解: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别,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有丝分裂 原、超抗原)的概念、种类和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等、明确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教学难点: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00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总计修满至少12学分方能毕业;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同时思想政治课也被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由于课程资源有限,但选修人数较多,一般都采取较大的班级规模,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以导论或概论类课程居多。 随着通选课模式的全面铺开,一批学者开始对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重拓展知识,而价值观与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博,但课程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引入 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 2010年,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着手推动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深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 (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 智能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 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 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 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 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 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

课程教学大纲 - 山东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092001 课程名称:生命周期评价 中文:生命周期评价 英文:life cycle assessment 开课单位: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洪静兰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撰写案例研究报告书 适合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生 总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 教学目的: 生命周期环境(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对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作、包装、运输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及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工具。这项工具目前已被国外广泛地应用到清洁生产审核、政府政策、可持续发展教育、工艺改进和生态设计中。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练习来掌握原料、能源、流程、产品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is a “cradle-to-grave” approach which enables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ssociated with a product, process, or activity by identifying, qua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utilized energy, materials and the wastes released to the environment. LCA could identify and evaluate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to guide government policy, strategic planning, marketing, consumer educa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product design, eco-labeling and consumer education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This course describes how raw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s affect environmental impacts. Practical case studies will be taken from straws open burning up to the energy recovery from straws. 先修课程要求: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共16次,每次2学时。内容如下: 1.背景介绍(Introduction) 2.目标与范围(Scope and boundary) 3.生命周期清单(life cycle inventory) 4.习题:案例练习(case study) 5.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归类(LCIA: classification) 6.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 7.解释(Interpretation) 8.应用: 废弃物管理与建筑(application: waste management and built environmental) 9.应用:水资源与农业(application: water resource and agriculture) 10.应用: 气候变化与简易LCA (applic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quick LCA) 11.生命周期评价与清洁生产(life cycle assessment & cleaner production)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