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第六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第六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第六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教案设计(6)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计划学时4学时教学单元第六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教学章节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学习的联结理论第三节学习的认知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要求1、了解国外主要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能够利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重点、难点1、掌握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2、能够将学习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本质涵义

最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学习是以外显的行为改变或内隐的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其次,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第三,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四,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有学习,动物也有学习。二、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水平的分类

①信号学习:指有机体学会对某个信号或刺激做出概括性的反应,即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个体只对特殊的刺激做出某种特殊的反应,即工具性条件反射。

③动作链索:指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

④言语联想:就是言语的链索学习,它表现为一连串的文字反应。

⑤辨别学习:指在一组相似的刺激中能辨别各种刺激所属的反应,个体变得能对相似的但仍然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把各种各样的刺激分成类别,并根据各类别做出反应。

⑦规则学习:规则一般由几个概念所组成,由于规则的内容不同,其类型也多种多样,规则学习实际上就是各种定理、原理的学习。

⑧问题解决:指能根据过去习得的规则,经过内在思考过程而创造新的或更高级的或更高层次的原则。

(二)学习性质的分类

奥苏伯尔(D.P.Ausubel)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不过,奥苏伯尔特别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他的学习理论的核心。(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指以言语陈述的形式存储于学习者记忆中的有关事物和组织化了的知识,这种学习结果是学习者能够再现以往所贮存的信息。

②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概念、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言语信息与知道“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与知道“怎样”有关,如怎样把陈述句改成疑问句,怎样化分数为小数等。

③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智力技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字母、数字、词语、图形等符号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认知策略则是学习者对这一认知过程的控制。

④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人在学习、劳动和日常活动中都会表现出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中包含认知成分,要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而也被称为心理运动技能。

⑤态度:态度是情感的或情绪的反应,形成学习者的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

第二节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及其狗的实验

(二)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学习过程:

1、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

2、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了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三)总体评价

优点: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缺点: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斯金纳其人。

白鼠学习实验。

(二)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

强化原理与技术

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类型与惩罚

反应概率刺激增强刺激消除

反应增加正强化(呈现愉快刺

激)

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

反应降低

惩罚(呈现不愉快刺

激)

惩罚(消除愉快或强化不愉快刺

激)

强化的安排:连续强化间歇强化

(三)理论应用――程序教学理论

原理: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作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内涵: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四)总体评价

贡献:克服了桑代克、华生等联结派学说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成功地预测、控制和塑造、矫正行为。程序教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今天的CAI 教学。

局限:把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等同起来,简单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于褊狭。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二)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行为习得的途径:一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学习的影响因素:

三元交互作用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彼此交互影响,双向地相互影响。

(三)理论应用

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模仿的四种方式:①直接模仿;②综合模仿;③象征模仿;④抽象模仿。

儿童模仿对象的特点:①重要他人,心中最重要的人,如教师、家长;

②同性别的人;③获得荣誉、出身高贵的人;④同年龄、同社会出身的人;⑤

不模仿受惩罚的人。

示范的类型:

真实的示范:现实生活中观察者接触到的具体的人。

象征性示范: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而呈现的示范。

创造性示范:提高多种榜样的行为模式,使观察者形成带有创新性的行为模式。

示范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四)主要评价:

贡献:①重视中介因素,融合了认知派和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认知―联结的模式。

②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作用。

③理论建立在严密的、以人为被试的实验基础上的。

局限:①研究成果与教育环境中的具体运用还有一定距离。

②示范教学观还不够成熟。

第三节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一)人物与背景

(二)主要观点

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新知识学习的环节:①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对知识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条件。

知识的呈现方式。

三种理解知识的手段:①动作再现表象(借助动作进行思维的工具);

②图象再现表象(以表象作为思维的工具);③符号再现表象(以符号,通常为语言符号作为思维的中介物)。

学习的内在动机:

定势:将新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加以组织的积极的观念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①发生较早;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③过程复杂。

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三)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结构教学观: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

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模式特点: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②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基本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④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⑤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任务:①鼓励学生产生“发现”的自信心;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③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四)主要评价

贡献:①注重将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与内在动机、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的形成,比联结派更能说明人类学习的特点。

局限: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②“任何科目??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

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

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

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理论

(一)人物与背景

(二)主要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但发现学习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具体过程: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

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

①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已有的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

②上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知识间是一般对特殊的关系,新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包摄性更广泛,概括水平更高。

③并列结合学习:新命题与已有命题之间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理论

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种类:一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对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二是比较性组织者,是对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这类组织者在学习者对新知识不完全陌生时使用,目的为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材料。

(四)主要评价

贡献: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局限: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领会阶段。③习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自我实现人格论

社会背景:科学主义导致对人性尊重的缺乏。

心理学背景:行为主义的片面性,精神分析的人性恶的观点。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

学习观:

学习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何促进学习: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②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③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④从做中学。

教学观:

总的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的能自我教育,发展潜能。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运用原则:①强调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群体讨论中。②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个别性和独特性。③不长时间集中于某一讨论题目。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①学生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授课方式。②学生选择信息源。③师生共同制定契约。④课堂结构安排的变通性。⑤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贡献: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结果:围绕关键概念组织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学习的过程:独特的、非一致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如何促进学习:强调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师徒传授。

2.与传统认知主义的主要分歧

学习的结果: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高度结构化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不是层次结构,而是

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

学习的过程:信息加工活动过程。传统的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相同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应该是相同的。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的。学生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

如何促进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强调同学间协作学习,主张教学要以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基本思路:

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①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②支架式教学设计

③抛锚式教学设计

④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四、主要评价

贡献: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等观点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教学观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局限:否认学习本质的共同性。过于强调学习知识的非结构性。

作业设计:如何将学习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政治权力教学要点

第六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本质和特性 一、权力的含义和构成 (一)权力的含义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权力是具有一定资格的人(权力主体),为了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制约或支配他人(权力客体)行为的能力。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体现的是权力拥有者和权力客体两个意志主体不平等的关系。 (二)权力的构成 1.权力主体 2.权力客体 3.权力目的 4.权力作用的方式 (1)强制的方式 (2)报偿的方式 (3)信仰方式 5.权力的实现 二、政治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是在阶级社会里,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原则,凭借国家这种物质的强制力,对其他阶级或个人进行控制和制约的能力。政治权力体现的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二)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和其他权力的共同性 (1)相关性 (2)工具性 (3)价值性 (4)资格性 (5)不确定性 (6)不对称性 2.政治权力的特殊性 (1)阶级性 (2)强制性 (3)公共性 (4)反抗性 (5)动态性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产生、基础和分类

一、政治权力的产生 权力是在横向协作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纵向指挥力量。 政治权力的产生与一般的公共权力的产生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是,都根源于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其不同点是,政治权力除了上述根源外,还有自身的独特根源,这就是社会成员利益的分裂和阶级的产生。 政治权力不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表现。 二、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就是政治权力主体获取和维护权力的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总基础。但是政治权力主体之所以能获取或维护权利,还需要凭借其他的条件: 1.暴力 2.组织 3.政治理论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中央权力、地方权力和基层权力。 按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强制型的、报偿型的和信仰型的。 按照政治权力作用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国内权力和国际权力。

材料力学第六章复习题

材料力学第六章复习题

————————————————————————————————作者:————————————————————————————————日期: 1

1 第六章 弯曲应力 1.图示梁的材料为铸铁,截面形式有四种如图: 最佳形式为 。 2.为了提高梁的承载能力,对同一梁、相同的均布载荷q ,下列哪一种支承条件下,梁的强度最好: 正确答案是 。 3.设计钢梁时,宜采用中性轴为( )的截面;设计铸铁梁时,宜采用中性轴为( )的截面。 正确答案是 。 (A) 对称轴 (B) 偏于受拉边的非对称轴 (C) 偏于受压边的非对称轴 (D) 对称或非对称轴 4.梁在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是按 分布的;中性轴上的正应力为 ; 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剪应力沿高度是按 分布的,中性轴上的剪应力为 。 5.矩形截面梁若 max Q 、m ax M 和截面宽度b 不变, 而将高度增加一倍,则最大弯曲正应力为原来的 倍,最大弯曲剪应力为原来的 倍。 6.图示正方形截面简支梁,若载荷不变, 而将边长增加一倍,其则最大弯曲正应力为原来的 倍, 最大弯曲剪应力为原来的 倍。 q (((( ( q l ( q l l 3l ( q l l l ( q l q l a a

1 7.下图所示的梁跨中截面上A 、B 两点的应力A σ= ; A τ= ; B τ= 。 8.图示T 字形截面梁。若已知A —A 截面上、下表面处沿x 方向的线应变分别是 0004.0-='ε, 0002.0=''ε,则此截面中性轴位置=c y h (C 为形心) 9.铸铁丁字形截面梁的许用应力分别为:许用拉应力 [ t σ] = 50MPa ,许用压应力[ c σ ] = 200 MPa 。则 上下边缘距中性轴的合理比值为 21/y y 为多少?(C 为形心) 10.⊥形截面铸铁悬臂梁,尺寸及载荷如图所示。若材料的拉伸许用应力[]MPa l 40=σ,压缩许用应 力 []MPa c 160=σ,截面对形心轴z c 的惯性矩410180cm zc =I ,cm h 64.91=,试计算该 梁的许可载荷P 。 11.正方形截面简支梁,受有均布载荷作用如图,若[σ ] = 6 [ τ ] ,证明当梁内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同 时达到许用应力时,l / a = 6 0.l l q B A 0. z c z y 1 y 2 C P P A A εε x y y h A-z C P B 2P 1400 C A 600 y c z c 50 150 C 50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 A选举 B直接民主 C间接民主 D参政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A政客 B政治精英 C官僚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 A18 B20 C21 D23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A政治参与 B直接民主 C政治权利 D政治权力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 A平等关系 B等级关系 C交换关系 D顺从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 A国家 B政党 C公民 D议会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 A游行示威 B选举投票 C参政议政 D集会结社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 A 政党 B民间团体 C院外组织 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 A 利益表达 B竞选执政 C游行示威 D政治斗争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

A公民创制 B公民复决 C公民选举 D公民表决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 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B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或者其他政治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 B非职业性 C目的单一性 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 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政治学原理整理分析

政治学原理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

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弹性(elasticity ) 答:弹性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弹性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的大小由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 f X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Y Y X Y E X X Y X ??==??? 其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需求价格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含义可表示为“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可能会有百分之几的变化”。这一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提出的。需求价格弹性按照其大小可分为五种:①若0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②若0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③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④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相当富有弹性。大多数奢侈品的需求弹性便是如此;⑤若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

第六章 主要内容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情绪和情感这两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的异同;理解掌握心境、激情和应激这三种基本情绪状态,理解掌握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三种重要情感类型;懂得情绪对人的学习、工作的影响,对教学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掌握焦虑这一心理现象的定义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掌握主要的情感品质和培养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其特点;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培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5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2、情绪与需要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使,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内心体验。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5、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奥苏贝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7、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涉及的三种学习类型是(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10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

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4、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要求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求得了结果。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2、如果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1/2(底×高)”这一公式,要学生求出他们从未见过的其它类型的三角形面积,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3、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B 模式进行教学。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4、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经济学原理作业-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附答案)[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一、名词解释(参照课本注释) 1、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2、价格下限(price floor)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3、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二、选择题 1、为了使价格上限成为一种对市场的约束性限制,政府应该使它(B ) A.高于均衡价格 B.低于均衡价格 C.正好在均衡价格上 D.在任何一种价格时,因为所有价格上限都是限制性约束。 2、假设公寓的均衡价格时每月500美元,而政府规定租金控制是250美元。由于租金控制,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D )A.住房短缺。 B.房东可以对公寓租赁者进行歧视。 C.为了租到公寓要向房东行贿 D.公寓的质量将提高。 E.等待租房的买者会排长队 3、下面哪一种关于约束性价格上限的表述是正确的?(D )A.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过剩在短期中大于长期中。

B.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过剩在长期中大于短期中。 C.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短缺在短期中大于长期中。 D.由于价格上限引起的短缺在长期中大于短期中。 4、对一种消费者必需的物品征收税收,很可能使税收负担(A )A.更多地落在买者身上。 B.更多地落在卖者身上。 C.买者与卖者平等地分摊。 D.完全落在卖者身上。 5、以下哪一种关于税收负担的表述是正确的?(D ) A.对一种消费者感到必需的物品征税所引起的税收负担主要落在这种物品的卖者深身上。 B.税收负担主要落在当价格变得不利于自己时最愿意离开市场的一方(买者或卖者)身上。 C.税收负担落在纳税的市场一方(买者或卖者)身上。 D.税收负担的分摊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而不由立法决定。 6、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C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7、如果政府对生产者征产品税,什么情况下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较重?

第六章-线性空间-习题答案学习资料

第六章-线性空间-习 题答案

第六章 线性空间 3.检验以下集合对于所指的线性运算是否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1)次数等于n (1n ≥)的实系数多项式的全体,对于多项式的加法和数量乘法; 2)设A 是一个n n ?实矩阵,A 的实系数多项式()f A 的全体,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 量乘法; 3)全体n 级实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量乘法; 4)平面上不平行于某一向量的全部向量所成的集合,对于向量的加法和数量乘法; 5)全体实数的二元数列,对于下面定义的运算: 1122121212(,)(,)(,)a b a b a a b b a a ⊕=+++, 211111(1)(,)(,)2 k k k a b ka kb a -=+o ; 6)平面上全体向量,对于通常的加法和如下定义的数量乘法: k =0o α; 7)集合与加法同6),数量乘法定义为: k =o αα; 8)全体正实数+R ,加法与数量乘法定义为: a b ab ⊕=,k k a a =o . 解 1)不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因为两个n 次多项式相加不一定是n 次多项式,所以对加法不封闭. 2)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事实上,{()|()[]}V f f x x =∈R A 即为题目中的集合,显然,对任意的(),()f g V ∈A A ,及k ∈R ,有 ()()()f g h V +=∈A A A ,()()()kf kf V =∈A A ,

其中()()()h x f x g x =+.这就说明V 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量乘法封闭.容易验证,这两种运算满足线性空间定义的1~8条,故V 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3)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由于矩阵的加法和和数量乘法满足线性空间定义的1~8条性质,故只需证明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对加法与数量乘法是否封闭即可.而两个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的和仍为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一个数k 乘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也仍为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于是,n 级实对称(反对称,上三角)矩阵的全体,按照矩阵的加法和数量乘法,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4)不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因为,两个不平行与某一向量α的两个向量的和可能平行于α,例如:以α为对角线的任意两个向量的和都平行于α,从而不属于题目中的集合. 5)能构成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事实上,{(,)|,}V a b a b =∈R 即为题目中的集合.显然,按照题目中给出的加法和数量乘法都封闭.容易验证,对于任意的(,)a b ,(,)i i a b V ∈,1,2,3i =;,k l ∈R ,有 ①由于两个向量的分量在加法中的位置是对称的,故加法交换律成立; ②直接验证,可知加法的结合律也成立; ③由于(,)(0,0)(0,00)(,)a b a b a b ⊕=+++=,故(0,0)是V 中加法的零元素; ④如果11111(,)(,)(,)(0,0)a b a b a a b b aa ⊕=+++=,则有211(,)(,)a b a a b =--,即 2(,)a a b --为(,)a b 的负元素; ⑤21(11)1(,)(1,1)(,)2 a b a b a a b -=+ =o ; ⑥222(1)(1)(1)((,))(,)(,[]())222 l l l l k k k l a b k la lb a kla k lb a la ---=+=++o o o 2(1)(,)()(,)2kl kl kla klb a kl a b -=+=o ;

经济学原理 谭春枝第6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垄断和公共物品。对市场失灵产生的问题,政府应进行有效干预。 2、试举若干个“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例子。 逆向选择:二手市场;假冒商品的问题;盗版打败正版; 道德风险:经常生病的人更愿意购买保险;公共财产没人爱惜;在职消费。 3、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第一,与竞争企业相比,垄断企业产量低而价格高,垄断企业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的方式向消费者榨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使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失,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第二,竞争市场上,企业只能通过改进技术和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而垄断企业却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保持高额的垄断利润,缺乏竞争的激励,从而会使改进技术和管理的动力大大下降。 第三,垄断企业垄断地位的获得和维持,往往依靠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特权,因此一些垄断厂商为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向政府官员行贿,把高额垄断利润的一部分转移到有关行政部门,尤其是领导人的手中,这就是所谓的寻租行为。寻租破坏了公平竞争,干扰了市场秩序,使许多经济资源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并滋生腐败。 4、用本章所学知识解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 此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外部性,排他性都适用。 5、公共物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公共物品只能靠政府来提供? 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物品。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用购买也可以消费,这种不为自己所获利益承担成本的行为被称为“搭便车”。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乘者,公共物品很难在市场上通过收费的方式收回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主体就不可能生产公共物品,因为他们得不到任何激励。但很多公共物品,如国防,基础研究、消防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因此,由政府或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分配就成为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唯一选择。政府一方面可以用税收作为生产公共物品的费用,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免费提供公共物品,增加社会福利。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单选题 1.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 B.概念 C.推理 D.比较 2.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叫做()。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命题学习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称为()。 A.比较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5.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学习 6.儿童经过教师传授,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类属学习 D.命题学习 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了让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 A.注意 B.感觉登记 C.复述 D.组块 8.对“圆是一动点绕一定点等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类属学习 D.命题学习 9.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鸡、鸭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运用了()。

A.正例 B.反例 C.提供变式 D.科学地进行比较 10.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学习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属于()。 A.上位学习 B.命题学习 C.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命题学习和概括学习 B.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D.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12.“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属于()。 A.感性知识 B. 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13."1/3+2/5“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感知 14.小学生在学习“白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这属于()。 A.上位学习 B.命题学习 C.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不快不慢 1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原理学习 C.推理学习 D.命题学习 17.感觉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2秒—1分钟 B.5秒—2分钟 C.0.25秒—2秒 D.0.2秒—0.5秒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艾宾浩斯 19.带小学生去工厂参观访问或去农村实地考察的直观教学形式是()。

第六章:学习心理习题

第六章学习心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6.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 蜜蜂采蜜 B猴子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9.以下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 认知结构 10.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11.如果迁移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这种迁移则是( )。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知识迁移 1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1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4.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15.看完文章时,以金字塔的形式把要点呈现出来,这种编码策略叫做()。 A作关系图 B列提纲 C运用理论模式 D利用表格

《经济学原理》第六章供给word精品文档15页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在本章你将—— 考察政府实行价格上限政策的影响 考察政府实行价格下限政策的影响 考虑对一种物品征税如何影响该物的价格和销售量 知道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等价的 了解税收负担如何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分摊 经济学家有两种作用。作为科学家,他们提出并检验解释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论。作为决策者,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好。前两章的中心是,他们作为科学家。我们已经说明了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价格与该物品的销售量。我们还说明了各种事件如何使供给与需求移动,从而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本章中我们将第一次考察政策。在这里我们要分析各种仅仅使用供求工具的政府政策。正如你将看到的,这种分析得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见解。政策往往产生出一些使其设计者不想要或没有预见到的影响。 我们从探讨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开始。例如,租金控制法规定了房东可以向房客收取的最高租金。最低工资法规定了企业可以向工人支付的最低工资。当决策者认为一种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对买者或卖者不公正时,通常会实施价格控制。但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些政策本身会引起一些不公平。 在讨论价格控制以后,我们接着考虑税收的影响。决策者既要用税收去影响市场结果,又要用税收增加用于公共目标的收益。虽然我们经济中税收的普遍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的影响却不然。例如,当政府对企业向其工人支付的工资征税时,是企业还是工人承担了税收负担?在我们运用供求这种有力的工具之前,答案完全是不清楚的。 价格控制 为了说明价格控制如何影响市场结果,我们再来看看冰激凌市场。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所说明的,如果在一个没有政府管制的竞争市场上出售冰激凌,冰激凌的价格调整使供求平衡: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想买的冰激凌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想卖的冰激凌的数量。具体来说,假设均衡价格是每个3美元。 并不是每个人对这种自由市场过程的结果都感到满意。比如说,美国冰激凌消费者协会抱怨,3美元价格太高,无法使每个人每天享受一个冰激凌(该协会推荐的食品)。同时,全国冰激凌制造商组织也抱怨,3美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个体通过学习所要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网络化的结构,要解决其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必须通过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才能实现。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果能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学习理论不仅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说明学习结果在今后学习中是如何变化和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不仅涉及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而且它本身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要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已有经验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课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广泛有效地调节人的活动,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迁移

VB第6章-复习资料

第6章补充资料 习题解答 1.简述子过程和函数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解答:子过程和函数过程的共同点:函数过程和子过程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一种子程序结构, 它们有各自的过程头、变量声明和过程体。在程序中使用它们不但可以避免书写重复的程序语句,缩短代码,而且可以使程序条理清晰,容易阅读。 子过程和函数过程的不同点: (1)过程声明的关键字不同,子过程用的是Sub,函数过程用的是Function。 (2)子过程名无值就无类型声明,函数过程名有值就有类型声明。 (3)函数过程名兼作结果变量,因此在函数过程体内至少对函数过程名赋值;而子过程名在 过程体内不能赋值。 (4)调用方式不同,子过程是一条独立的语句,可用Call子过程名或省略Call直接以子过程 名调用;函数过程不是一条独立的语句,是一个函数值,必须参与表达式的运算。 (5)一般来说,一个函数过程可以被一个子过程代替,代替时只要改变函数过程定义的形式, 并在子过程的形参表中增加一个地址传递的形参来传递结果。 2.什么是形参,什么是实参?什么是值引用?什么是地址引用?地址引用时,对应的实参 有什么限制? 解答:形参是在定义过程时的一种形式虚设的参数,只代表了该过程参数的个数、类型、位 置、形参的名字并不重要,也没有任何值,只表示在过程体内进行某种运算或处理。 实参是调用子过程时提供给过程形参的初始值或通过过程体处理后获得的结果。 调用时用实参代替形参,实参与形参在个数、类型、位置一一对应,实参与形参名相同与否 无关。 实参与形参的结合有两种方法,即传地址(ByRef)和传值(ByVal),或称地址引用和值引 用,缺省为地址引用。 值引用时,系统将实参的值传递给对应的形参,实参与形参断开了联系。如果在过程体中改 变形参的值,不会影响到实参。 地址引用时,实参与形参变量共用同一个存储单元,如果在过程中改变了形参的值,对应的 实参也将发生改变。 地址引用时,实参只能是变量,不能是常量或表达式。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六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原创笔记,盗版必究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 (第6章) 第六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 一、政党的含义 1、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普遍现象,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虽然政党的概念古代即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却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形成的产物。 关于政党的含义,不同的政治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作过不同的论述,比如认为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组织;政党是人们进行政治选举的工具;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政党是社会成员表达和聚合利益要求的结构等等。关于政党本质的这些论述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政党的某方面特征,但是,并没有深刻揭示政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政党建立的基础是阶级,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工具。特定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组织政党以统帅本阶级的力量,这就使得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除了阶级基础之外,政党的形成还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技术条件,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是与阶级同时产生的组织形式,只是到了近代,政党才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民主条件下得以形成。 由于特定阶级又由若干阶层或者集团组成,特定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也可以驱使人们组成政党进行政治活动,因此,政党也可以是特定阶层和集团的组织。尽管如此,代表特定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党,仍然首先具有这些阶层和集团所归属的阶级的基本特性。 2、政党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统帅力量 政党通常由特定阶级中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就此而言,政党往往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分子和中坚力量,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政党的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着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此,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阶级力量的精神凝聚者和思想灵魂。 政党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特定阶级的组织标志,因此,政党在阶级的政治活动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3、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政党都具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政党的政治目标包含政权目标和社会目标,根据实现阶段的不同,又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分。 政党的纲领一般包括政党的政治目标以及对于实现这些目标的社会条件、基本途径的论述和分析。由于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政治纲领,因此,不同的政党也具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同时,由于政党政治纲领具有实现阶段的区别,因此,政党纲领又有近期纲领和远期纲领之分。 4、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政党实现自己目标和纲领的重要依托,是政党的组织和纪律。因此,政党通常具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和纪律规定。 政党的组织具有特定的形式和体系,这些形式和体系往往与特定时期政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活动有关,一般说来,政党对于自身组织形式和体系的选择,以实现自己政治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和有利为原则。 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