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五大句式

文言文五大句式

文言文五大句式
文言文五大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

五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B要作出判断。

C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常用判断句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具体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A“......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者也。《游褒禅山记》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B“......,......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太尉逸事状》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C“......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记》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必”“固”等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亦天之亡秦之时也。《项羽本记》

此亡秦之续耳。(苏洵《六国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记》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无标志,直接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桓楚亡人《项羽本记》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嗟乎,义士。《鸿门宴》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二、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的有: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的:

①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④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3、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的:

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①用“见”、“于”,“见......于......。”“受......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8、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10、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②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5、吾闻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项羽本记》

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记》

7、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9、(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③“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公见人被暴害。《段太尉逸事状》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④★无标志的被动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2、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然今卒困于此。《项羽本记》

6、项王闻龙且军破。《项羽本记》

7、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项羽本记》

8、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苏武传》

9、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一)、省略主语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二)、省略谓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三)、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的省略。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3、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2)介词宾语的省略。

1、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2、欲呼张良与()俱去

3、旦日飨无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毋从()俱死也

5、然终不以()吾第。

6、农以()告谌

7、吏以()告泚

8、以()如司农治事堂

9、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项羽本记》

10、又以()悲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11、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1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13、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四)、省略介词

1、赐之()彘肩。(《鸿门宴》)

2、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3、沛公军()霸上

4、沛公欲王()关中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而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8、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9、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五、倒装句

(二)、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1、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自)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欲谁归罪?《苏武传》

4、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

5、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6、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7、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8、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1、何陋之有?《陋室铭》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④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定语后置例解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者。《苏武传》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本记》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记》

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本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俟我于城隅《静女》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4、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5、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8、鸡栖于厅。《项脊轩志》

9、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2、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1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14、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苏武传》

15、日群行丐取于市。《段太尉逸事状》

16、不拘于时。《师说》

17、学于余。《师说》

18、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1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1、具告以事。(《鸿门宴》)

2、肇锡予以嘉名《离骚》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掭以尖草,不出。《促织》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4)还有一类省略了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4、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6、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7、赐之彘肩。(《鸿门宴》)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初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 (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 (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译作“……是……”。格式(1):……者,……也。(2):……者也。(3):……,……也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二、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李可琼 【考点指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要涉及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文言句式类题较为常见。既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也可以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表达题的方式考查。高考可以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句式特点的选择项;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如“盛以锦囊”译为“用锦囊盛放”。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者……也”“……者也”“……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梁,吾仇也。 ②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③用副词“乃”、“即”、“非”“则”“皆”等帮助表示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项燕。/予本非文人画士。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④文言中也有用“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被”表被动的,但较少见。如:蓼洲周公之被.逮。 ⑤语意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讲解学习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文言句式练习(一)判断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环滁皆山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非我也,兵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三、阅读下文,指出划线句子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4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5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 文言句式练习(二)被动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2.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不能容于远近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导读: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无…乎” 文言固定格式讲座:“孰”与“…孰与…”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与其…孰若/岂若…”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

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 答案

文言句式练习(一)判断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环滁皆山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非我也,兵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三、阅读下文,指出划线句子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4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5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 文言句式练习(二)被动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2.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不能容于远近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