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_黄志强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_黄志强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_黄志强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_黄志强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

黄志强

(江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南昌330045)

摘要 从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着手分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其本质是对森林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促进,是森林经营学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具有充分利用异质时空,提高森林系统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增强系统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从而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景观异质性 分析 近自然森林经营

Analysis of Nature-Approximation Forest Management

with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Theory

Huang Zhiqiang

(Jiangx i P ro vincial M a nag ement Ba reau of W ild F auna and Conserv ation,N ancha ng330045,China)

Abstract Heterog eneity fo rest landscape is decided by variable environment,vegetation natural successional change and impact of human and na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forest management w ith heterog eneity theory w hich is the main point of landscape ecolo gy,it show ed that the essence o f natur e-appro ximation forest manag em ent is to maintain and accelerate its heterog eneity and it can utilize the variable environment efficiently,increase the forest ecosystem fertility,improve the biolog ical diversity,enhance the ecosy stem stability and advantage to the for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scape hetero geneity theory,analysis,nature-approx imatio n forest manag em ent

世界各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寻理想的森林经营模式,旨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协调环境和经济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较为典型的模式有: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近自然经营、美国的生态系统经营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1]。其中,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对原始森林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特有的、从森林自身得到的信息取代以人的愿望为中心的信息,做到真正贴近自然的森林经营。这种充分利用自然力、以树种混交为基本原则经营的森林必然是一种混交、异龄、复层的复杂结构,森林景观异质性极高。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从此着手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本质正是维持和增加森林景观异质性,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必然,具有诸多优点。

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起源、概念[1]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德国林业持久不懈探索的结果,是一种顺应自然地计划和管理森林的模式。自19世纪末期,德国在经历大面积针叶纯林遭受风害,地力衰退,然后病虫入侵,损失很大的背景下,在下萨克森州的Naturebr uchausen林业局就开始了以营造混交林为特征的实验,近自然林业即开始在这里出现。二战后,在德国成立了“适应自然林业协会”,系统地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70年代以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实践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为:立足于生态学思想,从整体出发观察森林,视其为永续的、多种多样的、生气勃勃的生态系统,力求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的自然过程,把生态与经济要求结合起来,实现最合理地经营森林的一种贴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是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的林业经营活动,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以“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为目标的经营模式。

2 景观异质性的概念[2]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分类、组合及属性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组建层次的最显著特征。目前对景观异质性的定义很多,较为一致的是“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景观中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

第17卷 第5期2004年10月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 orld Fores tr y Res earch

Vol.17 No.5

Oct.2004

 

X收稿日期:2003-06-02

性状)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强度)”。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属性。景观的本质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流转,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一个景观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地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就是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即是对异质性的研究,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3 近自然森林经营与景观异质性的内在联系

3.1 森林本原是一种异质性景观

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正是源于外在环境,尤其是其自身的活跃造就了地球表面的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森林因其环境(时空)的异质性,各种自然、人为干扰以及植物内源演替[2]决定了森林景观本原是一种异质景观。

3.1.1 环境的异质性决定了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森林所处环境(时空)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地形、土壤的异质性和时间的变化方面,对森林景观的异质性形成起决定性作用[3]。

地球内部的剧烈活动和外部的风雨侵蚀造就了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如高山、平原、河流、大海和雪域,加之地球公转时离太阳的远近不同和倾斜的自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南北摆动、昼夜和季节交替,因此造成了地球表面时空的异质性[15]。时空的异质性必然导致环境的异质性,使地球各表面点的水分、温度、光照、风速、地形、土质等均不相同。

时空的异质性必然导致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森林的生境,如海拔、纬度、经度、坡向、坡度各异,加上时间维的变化,必然使得森林群落、植被分布各异,导致森林景观的异质性。如赤道附近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与植被稀疏的高原形成明显的景观差异对比;高山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等。

3.1.2 干扰促进了森林景观异质性[2,3,14]

干扰可破坏或改变原有的森林景观,形成森林环境和资源的异质性,从而导致森林的异质性。干扰分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自然干扰包括风、火、冷暖季节变化、土地侵蚀、林内动物活动、冰川进退等;人为干扰包括土地利用、森林采伐、林地清理、放牧、化学农药使用等。两者均是森林异质性的重要来源,干扰的强度、频度、范围及形状不同对森林的格局和生态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人为干扰,尤其是错误的干扰,比自然干扰频度高、强度大。3.1.3 植物的内源演替也是一重要原因[2,3,16]

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的主要层次包括群落、种群、个体、器官及基因等,任何系统都具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和自我繁殖的能力,以维护系统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群落、种群、个体、器官和基因,由于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时刻都在进行着内在演替,且各组织层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牵一动百,植物的内源演替必导致整个森林系统的内在变异;从生态位考虑,同一生物组织层次的不同单元均占有特定的生态位,植物的内源演替造成其生态位的时空异质性,从而决定了各组织层次的异质性。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本质是维持和促进森林

景观异质性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特点[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特征是: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以培育近自然的森林为目标,考察现有的森林,对森林尽可能少干扰,只进行一些必要的缓和调控,在同一个森林经营单元内,以不同树种及其不同发育阶段为依托,在时间、空间上相互交错、井然有序,形成整体。如此既能节省人力、财力,降低经营成本,又能保证森林面积的恒定和永续利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最终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1]

(1)系统整体性:将森林看作是整体性结构系统,应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使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相符,充分利用整个时空资源。

(2)可持续性:珍惜立地潜力,施行顺应自然的森林经营,原则上要禁止皆伐,不许全树利用,避免破坏性集材、整地和土地改良作业方式,以保护和维持大地的生产力。

(3)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树种,形成自然群落的树种应以本地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提高其比重,在引入外来树种时应分阶段小心谨慎地进行。

(4)树种混交:树种的混交搭配可造就生产力高、结构丰富的森林。

(5)按单株抚育管理和利用:单株抚育管理和利用方式的择伐原则意味着持续的抚育管理,且以培育大径级林木为主,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成熟采伐点,都承担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有助于维持和促进森林

景观异质性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特点和原则表明,其经营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自然力作用,维持和促进森林景观异质性,培养近自然状态的森林,即其本质是对森林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促进。按单株抚育管理和利用,原则上禁止皆伐,不许全树利用,避免

10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17卷

破坏性集材、整地和土地改良作业以及适地适树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的过度干扰,以免对森林系统产生剧烈冲击。适度的干扰可增加景观异质性,但过度的干扰,特别是人类错误行为的干扰,则只会损害系统的功能。而注重树种混交,人为地细心调控,则能维持和促进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4 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优点

4.1 能更有效地利用异质时空资源

首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和土地。在同等的空间,近自然结构的森林异质性高,物种丰富,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比结构简单、物种单调的人工纯林更能有效利用空间及土地。上层的多层混交,乔、灌、草(地被)使空间在纵向和横向都得到最充分利用。由于各层树种不同,其地下根系深度不一,不仅能和谐共存,而且在纵向对土地利用更充分,而纯林的根系基本在同一水平,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且使得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

其次,能充分利用光照。近自然结构的森林,层次复杂,物种丰富,生态位重叠度高,郁闭度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而人工纯林多为单层结构,不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再则,涵养水源功能强。人工纯林多缺乏林下植被层、地上凋落物层薄、土壤孔隙度差,故其对降水的截留率、水源涵养和固土防蚀功能都不如近自然结构的混交林。

4.2 有利于维持和改善地力,林地生产力高

混交林对土壤生产力的维持和改善都比纯林强。森林凋落物的产生和分解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个基本环节,对森林地力维持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杉木及其各伴生树种单株年凋落量从大到小顺序为:苦槠、丝栗栲、甜槠和木荷、米槠、杉木、毛竹,且杉木各伴生树种落叶N、P、K含量均比杉木高[17]。有研究表明,混交林在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酶活性等方面都比纯林强。混交林的土壤水稳定团体、毛孔隙度高于纯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水解性氨、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高80.5%、28.8%、39.8%、32.0%、56.6%和76.8%;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纯林增加156.1%、72.6%、30.0%、和10.3%[5]。

近自然经营的混交林在异质时空中对空间、光照、水分、立地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使地力得以维持和改善,其生产力比纯林高。近自然经营的森林植被格局分布都是尽可能利用自然干扰,辅经人为细心调控,外界环境与内在演替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达到相对最佳状态。与纯林相比,其生态位重叠极高,而一定生态位重叠就意味着对资源的更有效利用[6]。异质时空既得到最佳利用,森林的生产力必然达到最大。有生产实践表明[6],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总生产力要比杉木或木荷纯林的生产力高。近自然经营的森林物种丰富。实验表明[7]: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土壤中矿物质资源利用更充分、淋溶损失更少,即营养保持力更强,故其生产力也更高,在含豆科植物丰富的群落甚至存在“超产”的现象。

4.3 有利于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2,8,9]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启发变异性[2],森林景观多样性是森林功能多样性的基础。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景观的多样性是森林服务功能和产品多样性的基础,从而可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林产品及林副产品,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千姿百态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物及环境景观的多样性。尤其是在森林旅游区建设、城市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丰富的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才是人们真正向往的,而且景观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一般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景观多样性”也列为其一)。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必然使得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创造了更多的边界和边缘,因此可以增加边缘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迁移、植物种子的传播等,进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一般来说[2,11],景观异质化程度愈高,愈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

4.4 可增强森林系统的抗干扰性,更具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是一种有规律地绕中心波动的过程,反映了一个景观抵抗和适应干扰的能力,异质性森林更具有稳定性[2]。景观异质性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斑块的内在异质性有利于吸收环境的干扰,提供一种抗干扰的可塑性[2],而均质性一般可促进干扰的蔓延,不利于景观的稳定。实际观察和模拟

11

第5期 黄志强:从景观异质性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

研究均显示[2]:异质性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尽管表面看来异质性使得景观显得好像是杂乱无章,但这种状态的交替恰好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变化,而使之趋向于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解。

4.4.1 可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异质性,可阻碍林火的蔓延、害虫入侵和侵蚀扩大。复杂的群落很少发生爆发性的病虫害,因物种多样性高的群落可降低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阻碍或阻断其蔓延,而大规模的人工纯林因物种少、结构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害虫的猖獗,尤其是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常给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物种丰富的森林群落因其生态位重叠极高,缺乏闲置生态位,而且近自然经营的森林树种结构多为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多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对外来种群的排斥力极强,外来种群很难立足。从经济角度考虑,其经营方式的本身就是生态防治的一部分,可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营林成本。

4.4.2 从“保险”、“冗余”两理论看[7,8,10]

近自然经营的森林是多层次的,结构复杂,异质性极高,森林生物多样性高。根据“保险”假说(insurance hypothesis):当生态系统经受剧烈的环境变化干扰时,物种间生态位异可以使不同物种“风险分摊”(spreading of risk),物种丰富度高的系统对外界干扰更具“弹性”(resilience),而物种丰富度低的系统对干扰的抵抗力比较弱。

根据“冗余”理论:在良性环境下对生态系统功能表现“多余”的物种,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在维持系统整体性和功能上会扮演重要的角色。系统中同一功能群的物种在功能上可以相互替代,但当一个功能群只有一个物种时,此物种一旦丢失,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任何群落内的某一物种都可能是景观内本群落或其他群落中物种的“冗余”,群落内与群落间的物种可相互补充,互为冗余。近自然经营的森林由于物种丰富,且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丰富的冗余类型组合,系统在受到干扰时能迅速恢复其功能,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4.4.3 从食物链复杂性考虑[11,13,16]

从食物链复杂性考虑,异质性高的森林其结构复杂,生物丰富度高,食物链和营养级复杂,而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复杂,则系统越稳定。相反,生物多样性差的则系统越不稳定,如西北地区,大都以草原为景观基质,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种群贫乏,食物链和营养级简单,造成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在外界力量的作用下,系统极易受损,且较难恢复,可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提高西部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从而提高其生物多样性,形成食物链和营养级复杂结构,进而促使其系统的稳定,是恢复西部生态的原理与方法之一。

5 结语

近自然森林经营具诸多优点,尤其注重树种混交、珍惜立地潜力,以保护和维持土地的生产力,从而促使森林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必然存在一些不足或应用难度,如“按单株抚育管理和利用”的原则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很难做到。而且世界各国国情各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在同期被各国同时采用。面对当今种种自然的报复,人类应该反省自己,放弃传统林业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而顺应自然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正是“认识自己,回归自然”,真心善待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保障我们绿色家园的和谐安宁。

参考文献

1 陆元昌,甘敬.21世纪森林经营发展动态.世界林业研究, 2002,15(1):1~11

2 赵玉春,余新晓,关文彬.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95~500

4 陈绍栓.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研究.生态学报,2002,22(6):957~961

3 韩有志,王政权.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5):615~619

5 林思祖,等.杉阔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特征.生态学报, 2002,22(6):962~968

6 张全国,张大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进展与争论.生物多样性,2002,10(1):49~60

8 王国宏.再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2002,10(1):126~134

9 高振宁,徐海根.中国—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0 党承林,等.植物群落的演替与稳定性.生态学杂志,2002,21

(2):30~35

11 谷卫彬,宇振荣,刘因慧.家田边界生物多样性与边界属性相互关系.生态学杂志,2002,21(3):10~14

12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生物多样性,2002,10(1):119~125

13 徐树建.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恢复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2):80~84,17

14 孔红梅,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4):486~490

15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 赵晓英,陈怀顺,孙成权,等.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7 陈金富,陈金耀,朱成庆.天然杉木混交伴生树种落叶量及大量元素含量.林业资源管理,1998,(3):10~15

12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17卷

森林多功能经营有关问题探讨

森林多功能经营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张会儒 摘要:从森林的功能、多功能森林的解析入手,介绍了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概念和原则;综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森林多功能经营的进展以及发展趋势;从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功能、森林经营、应对气候变化3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在森林功能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和成功实践案例2个方面对我国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 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概念 1.1 森林的功能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但这些功能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有时甚至还相互矛盾,因此只有科学认识了森林的多种功能才能科学经营好森林和发挥好森林的多种效益。 1.2 多功能森林 也称多用途森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多用途林定义为:用于木材产品的生产、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存和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任何一种组合的森林,在那里任何单独的一项用途都不能被视为明显地比其他用途更重要。 森林分类的“飞机模型”(侯元兆):一翼:商品林;一翼: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主体部分:机身—多功能森林。 1.3 森林多功能经营 (1)是在充分发挥森林主导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经营,同时发挥森林的其它功能,使森林的整体效益得到优化,其对象主要是“多功能森林”; (2)它既不同于现在的分类经营,也不同于以往的多种经营,而是追求森林整体效益持续最佳的多种功能的管理。

(3)森林多功能经营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目标。原则: 实行长伐期(让森林长大); 择伐作业、及时更新(多次收获利用,连续覆盖); 人工林天然化经营(近自然)。 2 国际上森林多功能经营的进展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近的统计,全球多用途林(多功能森林)面积已达到森林总面积的34.6%。除了德国的近自然森林,全世界有106个国家对森林进行多功能经营。多功能森林经营面积占各国森林面积的比例不同,其中日本为100%,加拿大为86.7%,澳大利亚为77.6%,美国为68.1%,巴西为44.8%,瑞典为14.5%。 2.1 德国 18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1975年公布了《联邦保护和发展森林法》确立了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的原则,正式制定了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的林业发展战略。强调森林是一种多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体,在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同时还要考虑森林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实践中推行近自然作业体系。 2.2 美国 1960年颁布了《森林多种利用及永续生产条例》,标志着美国的森林经营思想由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森林经营走向经济、生态、社会多功能经营的现代林业。实践中主要推行生态系统经营理念,强调把森林作为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等级组织和复杂系统,用开放的复杂的大系统来经营森林资源。 2.3 澳大利亚 淡化或改变分林种营建和经营的多功能林业经营思想:在区分不同区域的森林主导功能和一般功能的基础上,要求人工林集约经营必须兼顾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利益,要求天然林在保护的同时要开发其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

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

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 先对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赋权重,然后运用熵值法对其进行修正,采用这一方法量化评价森林自然度。 森林自然度(S)为评价指标去量纲后评价值及修正后权重的乘积之和: S=∑=n i i i B 1λ (i= 1,2,…,n) i λ 森林自然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修正后的权重 i B 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后的评价值 森林自然度指现实森林状态与地带性原始群落或顶极群落在树种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样性和林分活力等方面的相似程度以及人为干扰程度的大小,它不仅包括森林的树种组成、水平结构特征、空间结构特征,而且包括森林的更新能力、生产能力及人为干扰程度。 森林自然度评价体系中指标层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林分状态,但由于各指标代表的意义不同,数量级不同,量纲也有所差异,且并不是每个指标的值越大

林分的状态越接近自然,因此,要对每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尽量使其转化为[0,1]区间内,从而使指标具可比性和区分度。对于本身没有量纲,且在[0,1]区间内的正向指标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即指标值越大越接近自然,对于负向指标则进行转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具有正向意义的数值,如采伐强度;对于其他指标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尽量引入国家有关标准、科研成果、行业和地方有关规定或行业或区域的最高水平,如蓄积量、结构指标等。 树种组成作为森林自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选取林分各树种(组)的株数组成和断面积组成2个评价指标,即用树种(组)的相对多度和相对显著度与顶极适应值(CAN)的乘积来评价自然度。将调查林分中出现的树种根据自然植被状况及其生物特性把树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或在演替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顶极种(组)、伴生种(组)和先锋种(组)分别赋予顶极种组、伴生种组、先锋种组和外来种组4个树种组相的顶极适应值(i A )1.0,0.5,0.2和0.1 林分结构从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2个方面来体现森林近自然程度。径级结构是体现林分非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林分胸径便于测定,而且径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分的时间结构。大多数天然异龄林径级分布为倒“J ”型,株数按径级依常量q 值递减,而同龄纯林的直径结构一般呈现为以林分算术平均胸径为峰点的单峰山状曲线,且近似于正态分布,天然异龄林的径级结构最为理想。将q 值∈(1.3,1.7)取值为1正态分布取值为0,其他则取值为0.5。森林空间结构决定了树木之间的竞争势及其空间生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分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和经营空间的大小。树种隔离程度运用林分平均混交度来度量,顶极树种优势度则根据林分中顶极树种( 组) 的大小比数和相对显著度相结合来表达,2 者以实际值来评价,越大林分自然度越高。林分的垂直分层特征以林层数来表达,调查林分中参照树及其最近4株相邻树所组成的结构单元(5 株树),按树高相差5m 划分层次,标准值为3,在评价林层结构时用林分的平均林层数与 3 相除。一般而言,林分越接近自然,其林层结构越复杂。 树种多样性包括 Simpson 多样性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 2 个指标,实际值即为评价值,越大越接近自然。 林分活力水平从林分的幼苗更新状况、蓄积量及郁闭度 3 个方面体现。幼苗更新状况是体现林分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自然度时根据国家林业局幼苗更新等级将更新良好、中等、差分别赋值3,2和1,与标准值3相除,越大越接近自然。蓄积量是体现林分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运用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来表征,查阅该地区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成熟林单位面积的最大蓄积量,并以此为标准值来评价调查林分的蓄积量自然度。郁闭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林分内林木利用空间的程度。评价林分的郁闭度≥0.7赋值为1,郁闭度>0.3赋值为0.5,小于0.3赋值为0。 干扰程度以枯立木状况和采伐强度及次数表征。枯立(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老龄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群落历史的一种指示。在评价林分自然度时,枯立(倒)木的比例≥10%时,评价值记为1,枯立(倒)木的比例5%~10%时记为0.5,小于5% 时记为0; 采伐强度和次数的赋值为1-D n 1,D 为采伐强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一个负向指标,n 为采伐次数,采伐强度越大,次数越多,干扰程度越大。

近自然森林经营

近自然森林经营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近自然森林经营 什么是近自然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针对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以目标树经营、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具有混交、复层、异龄等结构特征的森林,从而使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 (1)非皆伐作业:单株采伐作业,林地连续在林冠覆盖下,土壤不裸露。 (2)复层混交异龄林:森林发育无始终,林龄状态不确定,蓄积量波动,间伐与采伐不截然分开,林分评价变量为定期生长量。 (3)人工干扰最小:任何经营措施均应保证对森林系统的干扰最小。 (4)确保森林的生产功能:允许收获一定量的木材。 (5)天然更新: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只有特殊地段(如原有的皆伐迹地或无林地等)才采用人工更新。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 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及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为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准备。 2群落生境图的编制群落生境图是反映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近自然程度、自然保护及经营目标和措施等的一系列专题图。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分析、目标和结果等都以群落生境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Z)、干扰树(B)、生态保护树(S)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采取“目标树定向控育法”进行经营。 4森林动态监测评价及调控技术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样地调查方法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技术等。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 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 (1)封山育林法。对于郁闭度以下的且阔叶树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林,进行封育,一般就可以形成针阔混交林。在一些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内蒙古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秦岭林区经营的特点就是天然更新,人工抚育,而不是盲目地人工造林。

景观生态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课程代码】11032008 【适应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应用。 【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48学时,讨论6学时) 【参考书目】 1.郭晋平,周志祥.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 景观 §2景观生态学

近自然森林经营

近自然森林经营 什么是近自然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针对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以目标树经营、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具有混交、复层、异龄等结构特征的森林,从而使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 (1)非皆伐作业:单株采伐作业,林地连续在林冠覆盖下,土壤不裸露。 (2)复层混交异龄林:森林发育无始终,林龄状态不确定,蓄积量波动,间伐与采伐不截然分开,林分评价变量为定期生长量。 (3)人工干扰最小:任何经营措施均应保证对森林系统的干扰最小。 (4)确保森林的生产功能:允许收获一定量的木材。 (5)天然更新: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只有特殊地段(如原有的皆伐迹地或无林地等)才采用人工更新。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 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及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为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准备。 2群落生境图的编制群落生境图是反映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近自然程度、自然保护及经营目标和措施等的一系列专题图。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分析、目标和结果等都以群落生境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Z)、干扰树(B)、生态保护树(S)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采取“目标树定向控育法”进行经营。 4森林动态监测评价及调控技术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样地调查方法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技术等。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 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 (1)封山育林法。对于郁闭度0.6以下的且阔叶树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林,进行封育,一般就可以形成针阔混交林。在一些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内蒙古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秦岭林区经营的特点就是天然更新,人工抚育,而不是盲目地人工造林。 (2)保育式造林法。首先要稀植,因地而异确定造林密度,以利于阔叶树侵入。其次不炼山,利于增加幼苗、幼树种类和数量。再次小规格整地,禁挖大穴。最后减少幼林抚育强度。(3)保育式疏伐法。既能保证目标树种林分结构合理,又能促进林下幼苗、幼树迅速更新。采用的措施主要有:疏伐时在林内较均匀地创造小林窗(林窗大小一般为1~2倍的树高,形状以椭圆形为佳),为混交树种天然更新创造条件。 (4)带状采伐法。培育大径材或中径材目标树,主伐林龄往往在35~40 a,期间经历2~3个间伐期。每次间伐可采用按等高线采伐方式,建立林中廊道(宽度10~30 m),在廊道中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促进近自然林的形成。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景观? 答: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什么叫景观生态学? 答: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景观结构指的是斑块间的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指的是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景观变化则包括了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 比较简明的景观生态学定义是:景观生态学乃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地理及社会原因的分析。 4.德国科学家C.Troll在景观生态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 们会重提他的科学贡献? 答:学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以及与人类之间的与转化,运用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和地理学。 5.IALE的含义是什么? 答:IALE的含义是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6.什么叫景观异质性? 答:景观异质性的一般定义是: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 7.为什么说,尺度是景观异质性的一种限定或者条件? 答: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三部分内容。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可运用负熵和信息论方法进行测度。 8.什么叫生态流? 答: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近自然

近自然林业 1简介 “近自然林业”可表达为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它的经营思想是对前人盲目营造人工林的质疑和进行反思后的觉悟。在水土大量流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人们对违反森林发展规律,片面追求木材生产目标而引起的恶果提出了警告。如奥托所说:“不能再容许林业工作者单一地以生产木材为目标来经营森林,而应该永续保证森林的一切功能”。 2涵义 “近自然林业”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以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护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其经营的目标林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手段是应用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法。 3起源 “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1898 年盖耶尔(Gayer)第一个提出了“接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他要求按照森林自然规律来经营森林。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因为人工林结构不稳定和地力衰退的问题始终缠绕着中欧各国,所以,“近自然林业”一直是林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4经营方法 尽量利用和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从幼林开始就选择目的树,整个经营过程只对选定的目的树进行单株抚育,内容包括目的树种周围的除草、割灌、疏伐和对目的树的修、整枝。 5特色 ◆能有效地保护森林的自然生长能力; ◆能充分发挥森林的抗性; ◆能增强森林的生态作用;

◆通过森林的立体经营,能获得更高的木材收获及多样性产品; ◆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积; ◆能降低森林经营的成本。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

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以粒度和幅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表达。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 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12、大尺度: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1:100万。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 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 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什么途径发生相互作用? 3、什么是景观要素?它与景观有何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包括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5、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6、景观生态学首先在哪里形成?目前主要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有哪些主要特点? 7、景观生态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8、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有哪些特色与优势?(自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尺度?什么是景观幅度?什么是景观粒度?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有几种表达方式?研究景观时为什么要考虑尺度? 2、什么是等级系统?等级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景观生态学中,等级结构理论的根本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生态流?各种生态流流动过程表现为什么方式? 4、什么是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的生态效益(生态流)有何关系? 5、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基本原理?其各自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与实践中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思考题: 1、斑块的定义,斑块的起源,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斑块大小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3、如解理解斑块大小与物种数量的关系?斑块的大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斑块中的物种数量? 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有哪些指导意义? 5、如何计算斑块的形状系数?从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来理解,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什么要求配置多种形状的斑块? 6、如何表示景观中的斑块数量结构? 7、描述斑块相关性(斑块空间构型)的指标有哪些?什么是景观破碎化?描述景观破碎化的指标有哪些? 8、廊道的定义,廊道的起源,主要类型,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9、如何描述长沙市内芙蓉路、韶山路的结构特征? 10、基底的定义及判断景观基底的标准有哪些? 11、对一个不熟悉的景观应如何判断其基底?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问答

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 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以粒度和幅

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表达。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 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12、大尺度: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1:100万。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 13、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14、干扰与胁迫的差异:干扰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胁迫改变其功能。 15、干扰的类型:来源分自然、人为;功能分内部、外部;形成机制分物理、化学、生物;局部、跨边界干扰。 16、干扰的特性:多重性,尺度性,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不协调,尺度上的广泛性。 17、扰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干扰:系统中一些发生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自身无法复原到原有的面貌。

现代林业经营理念

现代林业经营理念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 1.景观的定义(生态学)(未完) 狭义: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肖笃宁: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的特征:1.空间异质性 2.地域性 3.辨识性 4.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等;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3.景观要素定义: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匀质同一的单元。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4.景观的分类 Forman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分为: 自然景观:原始景观 轻度认为活动干扰 经营景观:人工自然景观 人工经营景观 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1939年特罗尔)主体是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景观生态学定义: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也就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 一、格局——空间格局 广义地讲:它决定着资源地理环境的分布形成和组分,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二、过程(未完) 1.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 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分布构型 2.Forman按结构特征划分出4种:(未完) 斑块散布的景观 网状景观 交错景观 棋盘状结构 三、尺度 1.广义概念:1、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2、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示 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尺度 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持续时间多久则确定其时间幅度。(未完) 2.尺度与比例尺

景观生态学资料.pdf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 景观: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 无限度外延。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 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不确定) 景观多样性: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matrix)也称本底。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 景观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 分内容。

景观单元: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 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 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可以对另外一种景观元 素施加控制作用。 二、简单答 ①斑块类型及特点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分为:种植斑块: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聚居地: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②景观多样性生态意义及指标 意义: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

19年春西南大学 [0603]《景观生态学》--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603 学年学季:20191 主观题 1、名词解释:斑块 参考答案: 与周围环境(基质)有所不同的非线形地表区域或地块。 2、名词解释:生态流 参考答案: 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生物流动。 3、名词解释:干扰斑块 参考答案: 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如森林中的农田。 4、简述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生态过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 生态流是景观中毗邻生态系统间动物、植物、生物量、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或运动,它是景观功能 5、简述景观异质性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异质的立地或生境条件。 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植被内源演替。 干扰:自然干扰、人类活动。 6、解释景观对比度的涵义。 参考答案: 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测度指标。如果相邻景以认为是高对比度的景观,反之,则为低对比度景观。

7、试述Forman理想景观总体布局模式的景观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1) 包含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所必需的自然栖息环境; (2) 粗粒与细粒要素(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 (3) 主要用地类型之间的边界过渡带有利于布局碎斑块,使周围的大型自然植被不显得支离破碎; (4) 在建成区和农业区,小的自然植被斑块非常重要:作为物种扩散的中续点,为边缘种或局部灭弱风速和水土流失,等; (5) 有足够宽和一定数目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 8、试述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之分。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都是不同程度的文化景观。 文化影响景观,人们根据自己对环境的感知、认识、美学准则、信念等文化背景来建造各种景观。文化传统的影响。 景观反映文化。如陕北的窑洞、福建土楼、广西竹楼等,这些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展现的村寨内涵。 景观也影响着文化。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特征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 9、什么是文化景观? 参考答案: 包括经营景观与人工景观,具有人类文明痕迹或文化影响的景观。 10、根据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景观可分为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 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11、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 景观是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区。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 各生态系统间存在物质流动和相互影响。 (3) 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4) 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5) 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集合相对应。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思考题总结 1.什么是景观?景观与土地和环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 ?景观: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2.什么叫景观生态学?其基本理论和应用领域如何?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管理的科学。 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边缘效应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百度) 应用领域: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自然保护区设计等等. 3. 何为岛屿与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有关 4景观生态学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景观生态学有什么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 景观结构:指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要素的面积、类型、形状、数量、空间分布方式、能流物质分配等) 景观功能:指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即生态功能) 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要素的类型、形状、数量和空间格局以及物质能量物种的变化。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功能也影响结构的形式和发展 意义: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 5.复合种群的概念及类型 异质种群概念所描述的是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 类型:经典型;大陆-岛屿复合型;缀块性;非平衡态;中间型或混合型(百度) 1.由何为斑块?根据斑块的起源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斑块的度量指标是什么?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分类:环境资源斑块:由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的斑块。特征:持久的具有很低的转化率;种群波动的动态过程,灭绝、迁移的水平很低;正常状态下的物种变化干扰斑块:在景观中由于局部性的干扰而形成的小面积区域。特征:最高的转化率;持续

景观生态学作业图文稿

景观生态学作业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窗体顶端 1、简述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生态过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生态流是景观中毗邻生态系统间动物、植物、生物量、水和矿质 养分的流动或运动,它是景观功能的主要部分,也是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2、 影响景观动态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干扰。干扰频率、干扰强度 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动态变化有重 要影响作用。 3、简述景观异质性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异质的立地或生境条 件。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植被内源 演替。干扰:自然干扰、人类活动。 4、解释景观对比度的涵义。 参考答案: 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 测度指标。如果相邻景观要素间差异甚大,过渡带窄而清晰,就可以认为是 高对比度的景观,反之,则为低对比度景观。 5、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和的涵义。 参考答案: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 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复杂性,对景观中的各种过程产 生一定影响。 6、试述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之分。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都是 不同程度的文化景观。 文化影响景观,人们根据自己对环境的感知、认识、美学准则、信念等文 化背景来建造各种景观。例如,各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反映出不同文化传 统的影响。 景观反映文化。如陕北的窑洞、福建土楼、广西竹楼等,这些伴随着农耕 文化的发展而展现的村寨和住宅,反映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 景观也影响着文化。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特征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密切 相关。 7、什么是文化景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