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专题讲座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李汇洋(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有哪些困惑?能否自觉的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把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的与学生的认知、知识储备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把教学实施得更加有效,要将以往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课堂的方法与过程,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样我们才能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觉的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美术课程的性质有以下四个特性决定: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美术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向,《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养成健康人格,指导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行为有了动力和方向。

一、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注重人的能力培养。

(一)《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第一项就特别着重强调:美术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特别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我们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课程是一个大众化的课程。必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的身心获得最大的释放,自由地进行创作。通过美术学习,艺术的表达,树立自信,敢于创造。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对美术有兴趣,进而爱上美术,乐意到美术教室来画画。

这里边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不相信他不喜欢美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变为课堂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教学行为,转化为师生互动的快乐的课堂,把课标、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有效的结合,这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需要。

案例一:北京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条件、家庭条件有限。《画卵石》一课,老师问学生谁家有艺术品?它花了多少钱?老师也有艺术品收藏,但是老师没有花钱,是老师自己做的。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教师的卵石画作品),“这些美丽的石头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原本不是美术教学媒材的卵石,如何经过老师的加工,一下子就变成为了美丽的艺术品?”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讲解了卵石画的制作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和要求。

没有城里的条件,教学仍然可以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教材知识,学生们通过学习画卵石,从中获得了创作的乐趣。因为这些材料既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又不受形制的限制,面对各式各样的石头,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大胆的表达自己,不但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自信;在创作的同时,学习掌握了如何发现普通媒材美的方法,体会到了完成美术作品的严谨态度和细致认真的创作精神。

案例二:北京龙潭中学的孙艳的实验绘画,就是在学习了印象派绘画之后结合美丽的色彩一课的练习,采用全班参与的方式,合作临摹《梵高自画像》、《塔吉克新娘》、《父亲》和创作《九龙壁》大型绘画作品。在学习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负责设计的,有负责组织的,有负责粘贴的,各个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精神,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乐趣。在学习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从课程的内容设计、分组准备、设计制作、粘贴完成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策划和绘画指导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通过美术学习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创作快乐,都享受到参与美术学习的权利,并且由此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注重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审美的规律和美术学习的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俗话说: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山再高只要坚持攀登就会不断地上升高度。世间一切事情都是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科学规律发展成熟的。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直观教

学,教师当堂示范演示是我们美术教学的特点,也是任何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说的最简单的就是要多看。贯彻在教学中就是通过欣赏评述的手段,运用学生们得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美术创作比较倾向于外化的,而美术欣赏更偏重于内化。例如“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而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这从国家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的划分,就不难理解学段的递进关系。我们都知道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如果眼高手低,我们的眼睛上不去,设计的格调和创作的水平如何能够有高度?

所以美术欣赏就是提高眼力、提高欣赏水平的最好途径。就美术欣赏而言,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时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日常每节课上进行长期的欣赏过程,潜移默化地逐步实现的。作品的欣赏大都会从作品的内容、形式、艺术流派、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这里边主要要求教师不仅仅讲解作品(灌输知识,背景事件、典故轶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比如历史上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我们的美术课堂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欣赏无定法,触类可旁通。

(三)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等活动,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思维,形成创意和独立见解,并创造性

地运用美术语言和其他方式加以呈现和表达。

案例唐伟《到太空去旅行》

[问题框架]

1.你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谈话式引入本课教学。

2.我们到哪儿了?

【设计意图】暗示法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你们乘坐的这些工具飞得到太空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4.为什么这些普通的交通工具能不能飞到太空?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因此为本课探究的主线,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5.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空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引发观察,积累表象素材。

6.怎样表现这些星系、天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基本形和线条来进行表现。

7.这么神秘绚丽的太空谁去过?怎么去的?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宇航员及飞行器的认识。

8.为什么造型简单的飞行器能飞到太空中去,而我们的火车、汽车、飞机却不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飞行器造型的思考。

9.宇航员们在太空行走和在地球行走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发观察,探究人物动态。

10.宇航员们在太空遨游的时候遇到过地外生命(外星生物)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11.除了乘坐飞行器,人们还幻想可以怎样飞向太空?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2.通过学习,你能回答普通的交通工具为什么不能飞到太空的问题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解决教学开始提出的问题。

13.为什么人类一直梦想着能飞上太空?

【设计意图】情感的升华,体现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

有想象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问题的跟进,使得在看似简单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和想象,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思维的过程,形成发挥个性创意和独立创作的舞台。

有了这样的一连串的提问,使得整个课堂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更加深入,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渐渐的形成了创意和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最终形成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美术的本质就是创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但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还要有合作、参与的意识,共同完成教学;教学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而定,教学课堂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注重运用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继续关注美术动态事件,有兴趣学习美术知识、理论、技能,使得他们认为美术是高品位生活的需要和标志。

二、树立大美术观念,注重美术文化学习。

(一)现在的美术学习不是美术专业学习,要引导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提升。

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一定要改变以往“美术课只是传授技法”的教学观,树立起“把美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的新理念。教师只有在观念上转变,才能理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真正涵义,才能把美术课从纯粹的“技能型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比如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再选用有关的音乐、背景故事、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根据美术教材中各种专题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也可从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处(where)以及为什么(why),这样的逻辑关系去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思维动机与精神内涵。即使是美术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记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对于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现在有许多制作技法已经面临灭绝的危机,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去了解认识继承发扬,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表演、演示,来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教师也可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涵养人文精神。

当前受多元文化和DBAE(DBAE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美国,是对20世纪60年代美术教育理论的沿革和发展。DBAE理论在美术教育目的、教学、评估、资源等方面构建起以四个学科为基础的系统理论体系,体现出美术教育全面、综合、均衡、连续等特征。这一理论对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借鉴意义。)理论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时,都非常强调在“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只有在“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才能尊重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比如,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2000年)把视觉艺术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就是:“在情境中了解视觉艺术”(Understandingthevisualartsincontext)。这是由于新西兰人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和欧洲的移民,另有15%的人口为毛利土著民族。因此,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努力使所有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文化关系。

又如: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元素的移民国家,其整个国情背景的多元化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它的中小学艺术课程。该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把视觉艺术分为三大学习领域,其中一个领域为:让学生了解“过去与现在的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历史传统背景中的视觉艺术作品。

再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认为,美国的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

源,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视觉艺术、传统艺术和表演艺术为考察美国和世界各国文化和艺术的贡献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学生可以了解到每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贡献,有其自身的历史和英雄人物。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另外,学生还需要理解艺术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艺术品是世界人民创造、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为此,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视觉艺术分为六个学习范畴,其中的一个学习范畴是“理解视觉艺术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来认识美术”。

总之,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它的生成和消长,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大美术”的观念,站在人类美术发展的前沿和高度,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美好的艺术和文化传承下去,开阔胸襟,容纳百川。把祖国的艺术放在世界的主流中,才能认识它的价值。认不清世界,就不能正确认识国家,认不清国家,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只有把美术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具有博大的胸怀,正确的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涵养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世界要先从了解自己开始。

案例:《象征的艺术——招贴设计》片段,通过对学生们司空见惯的广告和招贴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成功商品广告的设计理念,与国家的发展和理念的关系,扩大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美术学习要能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起来,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解读、构思、描绘和塑造等美术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应该说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始终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从美术学习的最初写生到美术创作,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这不是一句空话,现今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应。而且美术恰恰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在东西方的美术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任何一种绘画创作,都会到大自然中收集素材,获取灵感。即使是抽象艺术,也是艺术家

基于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而后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市井生活和大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在校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美校园或田园风光以及学校的周边环境,开设课外写生课,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例如:北京的胡同的《街景写生》、《美丽的秋天》、《山水画的意境》等课都可以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室,摆脱比较长时间呆在教室里的厌倦情绪,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自然环境中各种景物魅力的召唤下,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兴趣达到最理想境界。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例如《北京街景写生》《节约水资源》《校园活动的策划师》《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等课程,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研、采访拍照记录,制定出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平时多观察、多留意学校环境,特别是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采用拍成幻灯片或照片形式,展板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真正将学习与实践、社会和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把学生对优美的环境、理想的社会的理解和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讴歌。

三、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关注学习方法研究。

教学是一个学校的主要工作,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要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视知觉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生进步发展的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有疑问就是好事,“疑”是有思维想办法的开始,就是要有探索的冲动,这也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比较、思索、发现,才能够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动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大人国小人国》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编一个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于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对比成为这一课的难点。为了既化解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学生认知中产生的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揭示矛盾、不断解决矛盾考验着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用课件显示了两个不同的环境:一个是正常环境,另一个环境中的人和楼房、树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后让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孩”分别进入到两个环境之中,于是对比下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人进入不同环境就会不一样,进入矮小景物的环境中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巨人?”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分析、讨论,他们了解到画面的背景与人物的对比作用这一关键点。使得这节课的难点一下子得以突破。

再如一些绘画知识的课,如《秋天的联想》教师将学生分成4—6组,用不同的静物(秋天的果实)采用学生自己拼摆合作、探究的方法,过程中显示出了矛盾,在探究中再解决矛盾。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摆放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不同的静物拼摆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呈现的构图就有的合理美观,有的却不合理不美观,这是为什么呢?设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质疑兴奋点。这个情景过后,教师及时控制课堂的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仪。镜头一转,将教师的静物摆放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大家面前,随着教师的讲解、点评,构图的原则、方法等等。静物色彩写生构图的问题,就在学生探究实践和教师的总结主导下生动地解决了,而且形式新颖、活泼,学习印象深刻,知识掌握牢固,最主要的是他们能够应用知识。

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实际上,在这种矛盾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学生潜在的天性,只要教师能有效挖掘这种潜能,就能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萌生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决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方式方法的使用不能一厢情愿,同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方法套用各个班级。追求实效,就要追求学生的收获,让学生学会应用,让学生学会应用美术技能绘画或者创作,应用美术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二)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探索采用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

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等方式,都能够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应该说当今的社会资源有很多是可以利用的。城市中博物馆的开放,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等等都可以为美术教学所用。它们的作用是教室教学所不具备的。艺术作品的直观性;与艺术家的直接对话和展馆的艺术氛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再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甚至于会终身不忘。为了提高参观考察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从活动的一开始就要与学生沟通,所有的环节都要有设计和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围绕着适合学生身心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到798艺术工厂参观,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看到当代艺术品,看不懂引起疑问激发兴趣,在现场模仿创作,调动兴趣。

我们说艺术实践与艺术思维是一对链环,相互扣接在一起。思维活动能促使学生将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参观考察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就像导演一样剧本写得都是那几个字,要调动每一个演员的创作能力,在原有的美术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教师就是在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人培养好了,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追求课堂实效的最大化,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四、树立信息意识,促进美术教。

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

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会用的人手里,图片不必过多,够用就行,管用就行;在不会用的人手里,图片很多,指向性不清,代替教师的示范,一阵热闹过后,没有与你的课程发生密切的联系,可有可无。所以有效的、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辅助美术学科教学。

汇文中学的王剑老师在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很有心得,许多信息都是教师花费很多时间从互联网上收集下载得来的。我们有很多老师为了上好课,不惜整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进行筛选,选择最有效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每当所放映的图片在同学中赢得积极反应的时候,这其中有授课教师的深深的思想和意图。

《时光隧道》视频的选择,直接把798尤伦斯画廊所展示的在隧道中被堵在隧道后,又经过燃烧的机车残骸的作品,触目惊心,这样的展示放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展览,唤醒渐渐惯性的记忆,使学生永远不会忘记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那些遇难的同胞。寓意我们活着的人们要珍惜生命,爱护家园,相互友爱,建设祖国。我相信,这样的视频必将在学生们的内心烙下深深记忆,将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

蔡国强在哈根海姆画廊所进行的展览以及《我的烟花》爆炸后所残留的炸痕——类似中国绘画的松柏雄鹰——无不传达着中国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不论是从宣纸的剪裁,到那一双赤裸的双脚的登爬,再到或要在中国人手里的挥洒,都深深的镌刻着中国人的世界观,我们所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文化。火药发明后我们展示给世界的不是战争而是——松柏雄鹰!

把思维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可以使知识产生更好的迁移,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思维迁移教学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教学中。

五、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如果能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人生之基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会使他的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美术课中,课前摆好学具,课中注意观察、积极动笔,将所学知识、技能加工创造为自己的作品等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良好习惯的目标。

(一)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养成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做好美术课前准备。按所学内容要求带齐相应的学习用具、教师可以适当要求用具的摆放。具体实施措施:除了教师在事先提出要求外,要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提醒学生将下一课所带用具记录在作业本中备忘。

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学期末考虑下学期教学计划,就要考虑下学期教学所需的教学学具,列出条目,给出数量,考虑可能。做到有备而来。以此养成学生在美术课上带好带齐美术学习用具的习惯。

2.采用各种手段,发挥教师的专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爱上美术课,继而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没有别的东西超过美术的魅力,学生就不会在美术课上玩学习用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围绕着中心学习内容进行。久而久之,专心听讲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3.在美术课上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认识,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是要经过不懈的努力,细致认真的工作才能成功。持之以恒、认真作画的习惯是所有美术绘品取得成功的保证。美术课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学生们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会得以形成,学生要持之以恒,认真完成作业。

4.在美术学习中要求学生讲卫生。例如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班集体的、个人的卫生,都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特别是学习后,美术学习的废弃材料,要随手放在教师的收纳箱里,课后保持一个好的环境,这体现了学生们的基本素质。绘画过程中,注意不要将颜料涂抹到脸、手上,注意用眼卫生。在环境卫生方面,要保持地面、桌上整洁。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循循善诱多多提醒: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要避免絮叨啰嗦,要亲切和蔼;对不同的学生,语言语气要有所不同,避免生硬粗暴不耐烦。

2.巧妙诱导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不能单靠说教,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所谓“没完没了”就要变着花样,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养成。

3.手段多样侧面提醒,自我约束:结合星级评比活动,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讨论在养成

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寓教于乐教育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动力。教师随时对学生各种习惯进行检查并作记录,进行评比。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要肯定不同学生的长处,给予充分信任,帮助学学生学会集体合作。不论什么背景的学生,只要能够给予信任,我们的孩子都是好样的!

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试行)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法》、《中小学教师执业行为规范准则》和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望全体教师严格遵照执行。第一条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习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教师应把课堂作为神圣的育人殿堂,做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用科学精神、精湛专业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条教师应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坚持每堂课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和讲义,做好各种教学设备、教具、模型等有关教学准备工作。 第三条教师在课堂内应保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站立讲授。教师进课堂禁止带通讯工具,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上课期间不得随意外出,不得迟到,不得提前下课,不得自行更改上课时间等。第四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流程、基本模式进行教学,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缜密、重点与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条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坚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更不得以各种形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做到课堂“教”与“学”双向互动。 第六条自觉执行课程计划,任何人不能私自调课、停课、占课、拖堂,不能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更不能影响下一节课教师上课。要确保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必须提前进入教室,做好教学准备,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组织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第七条教师必须注重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饮水吃零食、讲小话、打闹等不当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教育,同时要做好学生上课考勤工作,对上课迟到、早退或旷课学生要及时批评。 第八条积极发挥功能室作用,专业课教学如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和理、化、生、科学实验课尽量在专用教室(场地)授课。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爱护设施,维护场地卫生。要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启动和关闭设备,以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第九条各学科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课堂随机练习或是练习课、测试课、书法课、晨读课等都要重视对学生的坐姿、书写等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同时,要确保学生书法课的练习,不得擅自更改书法课内容和晨读内容。 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对授课内容要熟练掌握,力求做到能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有效。“能够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是对活动结果作出的判断,反映的是活动达成预期结果的程度。有效教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教学状态的自主性,教学氛围的和谐性,教学探究的科学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特色的的艺术性。有效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真正认识自主学习的精髓,理解自主学习的环节,掌握自主学习的秘诀。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明确人生目标者一定是生活中的皎皎者,明确工作目标者一定是单位里的优秀者,明确学习目标者一定是同学中的成功者。 ①三维目标和谐有序.一般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习惯于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一一对应教材,一一对应要点。告诉学生这个公式原理体现的是知识要求,这个习题训练突出的是能力特点;这是实验思考过程,这是推理推演方法;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总觉得是空的、虚的目标,无从下手亦无从检验。其实,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是: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并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渗透。 ②基础目标测评有据.教学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太“敬业”,太“痴情”,以至于每个知识点都不肯轻易放过,都要再三讲解,唯恐有遗漏,唯恐听不懂。只有传授,缺少方法;只有练习,缺少感悟;只有“引导”,缺少“自由”;只有讲解,缺少互动;这是教学低效的四大顽症。怎么克服?答案是分层设标,依标教学。这里的分层主要指按教材难度,教学设计及学生水平的目标分层、要求分层。依据

教学标准,测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已经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不讲、少讲或略讲,通过达标测评,自测、互测进行反馈矫正。理解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掌握就是学生就够运用知识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③发展目标引导有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处于最近发展区,学习尚有一定困难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练习的方式达标,亦可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加以引导,通过达标测评,进行激励评价。引导的关键在于学法指导,发展的目标在于能力提高。 ④高层目标探究有方.少数学生感兴趣,有余力,亦有能力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提供探究学习的材料,指导探究学习的方法,交流探究学习的感悟,总结探究学习的体会。交流的意义在启发,探究的价值在感悟。 ⑤目标呈现灵活多样.不一定非要打字幕、挂黑板、贴字条,它可以体现在板书设计里,融合在教学活动中,集中在破解题目上,升华在课堂小节中。教学目标的认定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最好是师生共同认定。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避免“上课讲的天花乱坠,下课学生啥也不会”的现象。 目标不清,反馈迟钝,方法失灵,节奏松夸,思维脱节是教学低效的主要表现。有效备课要完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亮点,把握教学流程,体现教学个性。教学环节讲究启发的技巧,引导的技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丝丝入里,环环相扣。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

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华东师大夏志芳 一、教学行为的界定 行为是在社会、个人及具体场景共同作用下人的心理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教学行为也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观念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观又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因而不同的教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学行为理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形成不同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行为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i[]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表现,是在特定的外在教学情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素养选择教学模式及自己的角色,然后进行教学,这就产生了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ii[].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表现。教学行为是外显的,是可以观察与记录的。iii[]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与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与控制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iv[] 对教学行为的不同定义从一定的层面反映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质。尽管各种定义表述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几个方面:①教学行为从广义上包括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狭义上看仅限于教师教的教学行为。②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即具有目的性。③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重要影响。④教学行为是受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是在一定情境中可观察的,它与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密切相关,是随时变化的。 本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为,主要在课堂时空范围内,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中,采取的有教学目的指向的一系列外化表现。 二、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行为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外显性

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

有效教学行为的思考 一、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认识 所谓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实践活动的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形成的有效的教学行为。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目标、意义和存在问题 1、准确把握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最为困惑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研究者教学新行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教师专业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愉,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现实意义:目前就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这些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行为的偏差而造成的,诸如教学行为的缺损,教学语言发生问题,教学任务布置不明确等等。 3、教学行为问题: (1)、教学时间的缺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主体的缺损:“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动”,要么一讲到底,要么不论问题难易都让学生逐个回答,全部动手,一一讨论,致使简单易得的知识重复率高,教学重点不突出。 (3)、调控能力的缺损: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课堂氛围也较以往活跃了,但教师对课堂局面的调控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强。 (4)、目标的缺损: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表面形式,包装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蔓延;而且忽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五种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加里·D·鲍里奇【美】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下面谈谈对这五种教学行为的理解: 1、清晰授课: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二是多样性,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三是任务取向性,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时候是围绕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四是富有启发性,即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否启而得法,所谓启发性教学的实质是做到后次复习前次,在原有知识结构上产生学习的新需要,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做到"新课不新",启而得法;五是参与性,即在课堂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了;六是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四、有效教学的关键性教学行为:

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师行为

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师行为 吴长刚聂立川 课堂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课程教学的实践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的4个联系。在这些复杂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里会发生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活动结果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学内容,更要及时有效地监控“学生-教学内容”这个动态过程。教师的“有效监控”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临场发挥,取决于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们常说,教师是教学的向导。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师称之为有效教师呢?它的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又是什么?笔者首先对有效教师的定义作一界定。 一、有效教师的界定 有效教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有效教学观念提出以后,对“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的回答,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最初的回答十分简单,认为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人,是合乎社会理想的人中楷模,是一个好公民、好父母和好雇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们期待教师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对人慷慨友好、体贴周到,在课堂上他们要条理清晰、训练有素、富有洞察力并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但我们看到,这种理想化的教师定义不够清晰,缺乏比较客观的行为标准。后来认识逐渐深入,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雏形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限于教师的心理特征,如人格、态度、经验、能力、倾向、成就等。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良好的教师人格特征表,因为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于知觉,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定义好教师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第二,过渡阶段(20世纪60~80年代),较多地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不足之处在于三方面:其一,以行为为依据,却忽略了内在变项,如认知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其二,考虑教学的优劣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其三,试图客观测量教师行为,却忽视了被教学生的表现。 第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从未有时经常总是 1.开始讲授新课的方法不对………………………………………( )( )( )( ) 2.口头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 )( )( ) 3.将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 )( ) 4.教学生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掌握………………………………( )( )( )( ) 5.明确规定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 )( )( ) 6.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回答的……………( )( )( )( ) 7.准备上课或开始上新课的开场白占用了过多时间……………( )( )( )( ) 8.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 )( )( ) 9.向学生提出既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要求……………………………………………………………………( )( )( )( ) 10.不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水平、能力、需要及兴趣 ……………………………………………………………………( )( )( )( ) 11.创设没有恐吓、威胁的课堂教学环境…………………………( )( )( )( ) 1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 )( )( )( ) 13.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 )( )( ) 14.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 )( )( )( ) 15.布置太难或太容易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 )( )( ) 16.简述教学目的、任务及重要性…………………………………( )( )( )( ) 17.模糊、含混地讲授教学内容……………………………………( )( )( )( ) 18.将新知识置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内………………………………( )( )( )( ) 19.重视教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而非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 )( )( ) 20.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 )( )( )

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让课堂变得和谐幸福。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大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教学大纲 《中小学教学论》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专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美术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程。对美术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是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师范学生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掌握规范的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探索中学美术教学规律,促进中学美术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美术教材教法学科的应用理论特色,力求有所创新,反映现代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新经验,为教育实习和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准备。 掌握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树立起素质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更好地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前导课程《教育学》的学习,对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是关于美术学科的专业教育理论的知识,与《教育学》有着相关的联系。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3学时) 第一节,美术教学论的学科位置 第二节,美术教育的本质 第三节,中外美术教育简史 1.基本要求: (1)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五大原则

(2)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论的学科位置。 2.重点:了解美术教育的本质 3.说明:讲授、课件、讨论、多媒体教学手段。 4.重点考核:美术教育本质 (二)第一章美术教学的主体(3学时) 第一节、美术教学的对象-----学生 第二节、美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 第三节、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主体,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 (2)美术教学的构成要素 2.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难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说明:讲授、课件、讨论、多媒体教学手段。 4.重点考核内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三)第二章美术课程与教学实践(3学时) 第一节、美术课程及其教学目标 第二节、美术课程标准 第三节、美术教材 第四节、美术课程内容 1.基本要求 (1)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教学的三个目标,了解美术教材。 (2)掌握美术课程标准的概念及美术课程性质和目标,熟练掌握美术课程的内容。2.重点难点 重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模块构成 难点:美术课程目标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3.说明:讲授、课件、讨论、多媒体教学手段。 4.重点考核内容:美术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烟台理工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为规范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特制定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希望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执行。 一、课前规范 1. 课前准备 (1)教师上课前,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写好教案、实训任务书 或工作页(要有不少于2课时的提前量),做好各种教学设备、教具、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和情绪调控工作。做好教学活动场地、设备安全检查工作。禁止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现象的发生。 (2)注意教师形象,重视课堂仪表,上课要精神饱满,衣着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不允许穿奇装异服和拖鞋进教室,男教师不允许穿背心进课堂,女教师不宜画浓妆。 2. 课前组织 (1)文化理论课教师应在上课前2-5分钟进入教室,督促、检查学生课前学具准备情况,及时督交手机,及早纠正各种问题。 (2)实训课(上机课、体育课等)上课,任课教师必须在预备铃指导学生在教学楼前列队,上课铃响前整齐、安静的进入场地。 (3)上课铃响后,师生间互行问候礼,行礼过程中,气氛应庄重,感情要亲切。 二、课中规范 1. 教学内容 (1)教师应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足、开齐学校设置

的学科和内容,全面地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2)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无特殊情况,不得挪为他用。不得随意在课堂教学时数内,安排学生长时间预习、复习或自习。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习题课或讨论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演练和讨论。 (3)不得散布违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民族分裂、封建迷信以及淫秽等其他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言论或进行传销、推销等营利活动。 2.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做到图、文、声、像、实物并茂,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尽量米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驱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严禁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 (2)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既要注重基础,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 3. 课堂管理 (1)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时刻关注学生 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注意听讲、说话、睡觉、搞小动作、使用通讯工具等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要坚决制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有效教学期末试卷(新)

. 有效教学复习题(一) 一.辨析题 1.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发现学习越多越好。(×)答:发现学习的局限性:(1)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2)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3)发现学习对学生要求较高,不具备条件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4)不可能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2.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答:课堂管理是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不等于问题行为。 3.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答: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一节课是否是好课,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目标、方法和内容是否协同一致,教学组织形式、教材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4.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答:评价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 5.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答: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的、隐性的,可以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它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反向教学设计的程序。 答:(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2)学习目标; (3)评价任务; (4)学习活动,包括内容和实施。 2.简述讲述法的有效策略。 答:(1)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 (2)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 (3)运用“规则——例证——再规则”程式; (4)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

成人教育《美术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美术新课程的出发点是( A )。 A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B以教师的教学为本 C以促进教学为本 D以学科发展为本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行( C)管理。 A 必修课 B 选修课 C 学分制 D学年制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美术课程划分为( D )个内容体系. A 5 B4 C8 D9 4、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开设( B )个模块课程的能力。 A 2 B 3 C 5 D 4 5、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层次,可以将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C)。 A乡土课程 B选修课程 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学生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 B )个学分。 A 2 B 1 C3 D1.5 7、、下列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D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在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8、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10、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所大力倡导的教学评价方式是( A )。 A 形成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绝对性评价 D 相对性评价 1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 A 。 A促进学生的发展 B改进教师的教学 C增强教学效果 D促进教学相长 12、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可动手操作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C )两个学习领域。 A“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B“设计·工艺”和“书法·篆刻” C“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 D“现代媒体艺术”和“绘画·雕塑”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从有经总 未时常是1.开始讲授新课的方法不对………………………………………( )( )( )( ) 2.口头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 )( )( ) 3.将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 )( ) 4.教学生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掌握………………………………( )( )( )( ) 5.明确规定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 )( )( ) 6.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回答的……………( )( )( )( ) 7.准备上课或开始上新课的开场白占用了过多时间……………( )( )( )( ) 8.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 )( )( ) 9.向学生提出既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要求……………………………………………………………………( )( )( )( ) 10.不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水平、能力、需要及兴趣 ……………………………………………………………………( )( )( )( ) 11.创设没有恐吓、威胁的课堂教学环境…………………………( )( )( )( ) 1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 )( )( )( ) 13.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 )( )( ) 14.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 )( )( )( ) 15.布置太难或太容易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 )( )( ) 16.简述教学目的、任务及重要性…………………………………( )( )( )( ) 17.模糊、含混地讲授教学内容……………………………………( )( )( )( ) 18.将新知识置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内………………………………( )( )( )( ) 19.重视教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而非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 )( )( ) 20.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 )( )( ) 21.提问后3~5秒再叫学生回答…………………………………( )( )( )( ) 22.让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教学内容………………………………( )( )( )( ) 23.教学活动几乎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全部时间……………………( )( )( )( ) 24.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 )( )( )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教学园地 12-25 1822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更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2、信息传播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有几个条件: 第一,所传播的信息对接受者而言是有用的; 第二,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接受这所能理解的; 第三,接受者对信息的传播者的人格品质感兴趣或不反感,对信息感兴趣;第四,信息传播过程较少被干扰,信息清晰、准确。 3、课堂中,信息主要是通过如下媒介传播: 声音——口语、音乐、音响; 文字——书写文字; 静态图像——照片、图画; 动态图像——电影、电视、动漫; 肢体——动作; 面部表情——眼神、面部肌肉动作; 多媒体——图像、视频和音频的作用。 4、传播媒介承载的基本意图: 发出指令——指导和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学习行为; 传播知识——获得知识,形成可以进一步生发的知识结构; 传授技能——获得完成特定行为的方法、程序和处理材料的技术和能力;传达情感——形成喜爱、厌恶等的情感与态度; 传递价值观——形成好与坏、有用与无用等价值态度。 5、教案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它通常包括: 课题; 年级; 授课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6、教案的形式 教案形式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字式,一类是表格式。

7、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为: 认知领域目标;(对于美术的专业知识点,美术史、美术鉴赏等掌握。) 情感领域目标;(对美术作品所引申出来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或是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感受。) 技能领域目标。(对于美术学科不同专业的技能掌握。) 8、为了与当前的美术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我们也可以分成如下目标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学习到什么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体验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学习何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形成或逐渐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什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它们与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 (1)教学重点: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实践投放的位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内容具有了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 (2)教学难点: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关系:由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再由教学重点到教学难点,构成了一根思维的链条,而且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 10、美术课程教学一般模式 应该说,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总结出一般的程序或模式: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新技能;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展示、评价与布置。 11、美术教学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好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学习热情。在具体的一节美术课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数:一般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五分制。 等级: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努力,应该避免用差和不及格这样具有刺激性的等级名称,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语:简明扼要地对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表述。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业,形成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美术作业的要求和标准。 (2)同学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根据一般性的标准和各自的喜好评价对方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