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SO27001有效性测量控制程序

ISO27001有效性测量控制程序

ISO27001有效性测量控制程序
ISO27001有效性测量控制程序

ISO27001有效性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评价信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及改进设施安全提供输入,在信息内沟通安全的价值并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计划提供输入,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信息依据ISO/IEC 27001:2005标准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测量。

3 相关文件

《信息安全目标管理程序》

4 职责

4.1 总经理及管理者代表负责测量方法的策划,测量指标的建立并组织相关职能人员进行测量过程的实施;

4.2 各区域副总经理负责提供体系测量的数据输入及测量结果的处理;

4.3 总经理负责体系测量指标的审批与输出结果的审核及处理决定的审批;

4.4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测量方法的改进。

5 程序

5.1 管理者代表应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涉及到的管理流程、产品、项目计划、资源等进行测量模型的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模型包括三种方式:基础测量、推论测量、指标测量。

5.2 管理者代表针对ISMS需要测量的实体,定义对管理体系有效性测量的方法,策划应形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书》。对于策划的方法,应得到信息总经理的审批,所需调查的

表格(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文档)应由管理者代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各相关职能人员。

测量方法可以是主观的或客观的,可能用到的方法包括:

a) 调查;

b) 观察;

c) 问卷;

d) 依据知识的评估;

e) 检查;

f) 系统查询;

g) 测试;

h) 抽样;

在测量过程中,搜集用于测量的数据源,可考虑:

a) 内部和外部审核的结果;

b) 风险分析所得出的风险等级;

c) 使用调查表;

d)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记录;

e) 信息系统自动输入的信息,如防火墙日志

数据搜集过程应确定:

a) 需要搜集的信息及信息来源;

b) 确定搜集信息的责任人;

c) 所搜集的信息的时间段;

d) 在何地搜集信息;

e) 安全要求;

f) 管理者报告;

g) 管理层对测量过程的审核。

5.3 管理者代表应对所搜集的数据形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测量数据搜集报告》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数据所关联的管理流程,回顾相关风险评估事项,对照可接受风险准则,分析所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协同相关职能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案,并形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测量结果报告》。

5.4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测量结果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测量方法的描述;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管理者和 客户提供足够的信任度,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中心内部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及参加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活动计划的审批,并组织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对计划结果进行评审。 3.2 各检测室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3.3 监督员负责检测过程的监督。 3.4 检测人员负责按要求实施质量控制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中心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根据有证标准物质的来源情况、检 测的特性和范围以及人员的多少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1.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可包括,但不限于: (1)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2)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3)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4)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等。 4.1.2 外部质量控制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4.2 编制的“质量控制计划”可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二是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4.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可包括: (1)计划控制项目及控制方法; (2)控制频率/时间; (3)控制结果的记录方式; (4)计划评价的时间(时机); (5)控制结果的评价准则;

(6)控制实施责任人; (7)评审/评价栏。 4.2.2 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1)比对实验项目,目的、发起单位、参加单位; (2)样品准备与分发、样品保管、运送要求; (3)比对的实验方法、依据; (4)进行比对的时间、频率; (5)比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分析方法; (6)检测质量制定准则。 4.2.3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在技术负责人组织下,技术部根据监测的具体情况,专业范围、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方法,制定年度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外部控制计划由技术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制. 4.2.4 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 质量控制计划由中心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由各检测室具体实施。 4.3 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4.3.1 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相关项目结果质量进行控制,做好控制 记录,并对控制结果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分析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出现某种不良趋势,应及时查找影响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2 技术部根据外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能力验证计划;负责联系、协 调各部门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计划,并负责比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填写“比对、验证活动记录”。 4.3.3 对执行质量控制计划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或经分析认为可能存在的隐患,执行《不符合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及《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4 在控制过程中,可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一些项目进行连续或多次的控制,对其结果 进行分析,从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异性,检查其质量可否得到保证。 4.3.5 在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若检测结果分析存在离散现象严重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 人员,对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结果的原因,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措施。 4.4 质量控制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4.4.1 内审组组织相关人员就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经评价发现计划有不相适 应的部分,查明原因,并重新对控制计划进行调整,经中心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结果质量控制

第十八节结果质量控制 一、判断题 请将你的判断符号填在()内,对的为“V”;错的为“X” 。 1.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 答案:“ 2.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答案:“ 3.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由质量监督员实施,以确保所出具的检测结果公正、科学、准确、有效。() 答案:X 4.如果检测机构没有技术校核计划,不能提供技术校核证据,就不能认为是检测过程控制有效、体系运行良好的实验室。() 答案:“ 5.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是指内部人员的比对活动。()答案:X 6.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能够监控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答案:“ 7.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问比对来确认实验室能力,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进行一种外部验证活动。() 答案:“ 8.实验室的管理中,强调对各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即任何过程都不会发生变异。()答案:“ 9.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对象是人、机、样、法、环、溯等因素。()答案:“ 10.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尽可能在质量控制数据已经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据时采取措施。 () 答案:X 11.在检测/校准过程中由于诸种因素的变化会使得检测质量不可能始终是恒定的,质量可能发生突变或渐变。() 答案:“ 12.检测结果的正常变异是不可避免的,它以用不确定度来表示其变化区间的。()答案:“ 13.实验室对检测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就不会发生有变异,在相同条件下的每次测量应当一致。() 答案:X 14.强调对各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但受控不等于没有变异,即使在相同条件下的每次测量也有差异。() 答案:“ 15.用于结果质量控制只能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答案:X 16.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保证只能用《评审准则》5.7.1 条中列出的5 种方法。() 答案:X 17 ?用于监控的样品关键是要选择稳定、均匀的样品。()

确认验证验证结果的评价与分析控制程序.pdf

标题: 确认、验证、验证结果的评价与分析控制程序版号:A/0 分发日期:页码:分发编号: 1 目的 通过确认,证实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的组合能使相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达到预期的控制水 平;通过验证,证明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的组合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水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二对控制措施组合进行确认;适用于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验证。 3 职责 3.1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OPRP和HACCP计划进行确认;负责对OPRP和HACCP计划进行验证。负责对PRP进行验证。 3.2 品管部食品安全小组成员负责CCP的验证;负责最终产品的检验。 3.3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负责组织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 工程程序 4.1 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 4.1.1 OPRP的确认 4.1.1.1 确认的时机 ①在OPRP实施之前。 ②在下列情况下,根据需要,对OPRP做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OPRP实施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 a. 原料的改变; b. 产品或加工的改变; c. 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 d. 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 e. 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f. 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 g. 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4.1.1.2 确认的内容 确认的内容见表COP12-01“OPRP确认记录表”。 4.1.1.3 确认的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用“OPRP确认记录表”对OPRP进行确认,确认的结果记录在“OPRP确认记录表”的相关栏目中。 4.1.1.4 确认结果的处理 当确认结果表明OPRP不能对相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预期的控制时,应对OPRP进行修改、重新评价和确认。 4.1.2 HACCP计划的确认 4.1.2.1 确认的时机 ①在HACCP计划实施之前。 ②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危害分析的输入进行必要的更新,重新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对 HACCP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HACCP计划实话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 编制/日期:张三2006/5/1 审核/日期:李四2006/5/1 批准/日期:王二2006/5/1

28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1.0目的: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和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 3.0职责: 3.1技术负责人: 3.1.1结合各检测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并使其长期坚持下去; 3.1.2审核批准各检测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和实施计划; 3.1.3负责组织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评审; 3.2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 3.2.1审核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 3.2.2组织实施计划并监督执行; 3.2.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2.4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检测项目负责人: 3.3.1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 3.3.2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 3.3.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资料管理员: 3.4.1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3.5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0程序 4.1技术负责人应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应组织和指导相关人员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对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4.2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3技术负责人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公司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公司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实施方案,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1)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2)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3)验证和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4)评审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4.4各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分析验证和监控的数据,在发现验证和监控的数据超出预定数据时,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必要时向技术负责人反馈实施验证和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如通过验证和监控发现检测过程失控,危及提供给客户的结果质量时应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并暂时检测工作。技术负责人应指导检测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验证和监控中发现的检测结果质量的问题。 4.5技术负责人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对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 a)验证和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 b)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 c)验证和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进行评审 d)能否发现检测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 4.6当监控或验证发现检测质量存在问题时,检测室负责人应立即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尽快采取纠正措施。对较为严重的不符合工作应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对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实施有效的善后处理。 4.7评审记录和结论应由技术负责人向管理评审会议报告并交资料员归档。 4.8预防措施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 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很多实 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保留样品再检验 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这

样不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2.定期使用标准物质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利用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对每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波动范围,通过检测查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制定相应措施进而消除异常原因。 4.使用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浅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测量

文|董亦兵 一、ISO/IEC 27004:2016介绍 ISO/IEC 27004:2016由ISO/IEC于2016年12月15日发布了第二版,标准中文名称为“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监测、测量、分析和评价”,旨在协助组织评估ISMS的有效性,以满足ISO/IEC:2013,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估要求。ISO/IEC 27004:2016通过一系列的指标用来评价组织ISMS的有效性,并通过系统性的测量方法支撑评估过程。下面简要介绍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和ISO/IEC 27004:2016的测量指标体系。 (一) 测量要素间的关系 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图(参考ISO/IEC 27004:2016) 根据ISO/IEC 27004:2016标准,ISMS有效性测量工作分为监控、测量、分析和评价四个环节。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第一,应明确测量需求。测量需求应反映信息安全管理关键流程、关键活动、关键控制的有效性,能折射管理成熟度。第二,在明确测量需求基础上,确定测量对象(实体),并选取测量对象适当的属性进行监控。测量对象属性应与测量目的保持一致,以满足测量需求。第三,采取适当的测量方法实施测量,包括基础测量和派生测量。定义适当的测度,通过对属性的度量,形成基础测量结果。围绕测量目的和测量需求,设计恰当的测量函数,将多个基础测量结果进行结合,形成派生测量结果。第四,设计测量指标。测量指标能直观反映测量需求,通常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测量指标划分为若干区间,不同区间能反映测量对象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强弱。第五,对测量对象进行评价。对测量指标进行解释,使得测量结果能够恰当反馈测量需求。 (二) ISO/IEC 27004:2016测量指标体系 I S O/I E C 27004:2016附录B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实例,用于测量组织I S M S是否符合I S O/I E C 27001:2013。ISO/IEC 27004:2016共包含35个指标(从B.2到B.36),每个指标与ISO/IEC 27001:2013的控制要求进行了映射,如下表所示: 与ISMS的关系,映射ISO/ IEC 27001:2013的控制编号度量指标名称 1 5.1,7.1 B. 2 资源分配 27.5.2,A.5.1.2 B.3 策略评审 3 5.1,9.3 B. 4 管理承诺 48.2,8.3 B.5 风险敞口 59.2,A.18.2.1 B.6 审计程序 610 B.7 改善行动 710 B.8 安全事故成本 810,A.16.1.6 B.9 从信息安全事故中汲取 教训 910.1 B.10 纠正措施的实施 10 A.7.2 B.11 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与 意识教育 11 A.7.2.2 B.12 信息安全培训 12 A.7.2.1,A.7.2.2 B.13 信息安全意识合规性 13 A.7.2.2 B.14 信息安全管理宣传活 动的有效性 14 A.7.2.2,A.9.3.1,A.16.1 B.15 社会工程防范 15 A.9.3.1 B.16 密码质量 – 人工控制 16 A.9.3.1 B.17 密码质量 – 自动控制 17 A.9.2.5 B.18 审查用户访问权限 18 A.11.1.2 B.19 物理入口控制系统评估 19 A.11.1.2 B.20 物理入口控制有效性 20 A.11.1.4 B.21 定期维护管理 21 A.12.1.2 B.22 变更管理 22 A.12.2.1 B.23 恶意代码防护 23 A.12.2.1 B.24 恶意软件防范 24 A.12.2.1,A.17.2.1 B.25 可用性管理 87 信息化研究

28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

1.0目的: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和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 3.0职责: 3.1技术主管: 3.1.1结合各检测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并使其长期坚持下去; 3.1.2审核批准各检测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和实施计划; 3.1.3负责组织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评审; 3.2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 3.2.1审核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 3.2.2组织实施计划并监督执行; 3.2.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2.4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检测项目负责人: 3.3.1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 3.3.2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 3.3.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资料管理员: 3.4.1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3.5技术主管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0程序 4.1技术主管应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应组织和指导相关人员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对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4.2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报技术主管审批。

4.3技术主管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实验室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实验室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实施方案,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1) 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2) 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3) 验证和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4) 评审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控,危及提供给客户的结果质量时应立即向技术主管汇报并暂时检测工作。技术主管应指导检测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验证和监控中发现的检测结果质量的问题。 4.5技术主管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对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 a) 验证和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 b) 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 c) 验证和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进行评审 d) 能否发现检测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 4.6当监控或验证发现检测质量存在问题时,检测室负责人应立即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尽快采取纠正措施。对较为严重的不符合工作应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对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实施有效的善后处理。 4.7评审记录和结论应由技术主管向管理评审会议报告并交资料员归档。 4.8预防措施 4.8.1最高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本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的结果,当发现本实验室能力验证或比对结果不满意时,应召集技术和质量主管分析原因,立即进行整改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测量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l 目的 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以及采用统计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的监控。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结合本检测中心承检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审核批准承检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及实施计划,负责组织讨验证和监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批准检测中心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审核并汇总本部门检测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预定计划,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 监督员的职责 负责监督实施预定计划的执行,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 办公室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年度比对验证计划及实施。 3.5 检测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3.6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4 工作程序 4.1 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宣贯质量方针和质量手册,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 4.2 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经检测室负责人会同监督员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 4.3 技术负责人在汇总各检测室上报的意见后。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中心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中心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4.3.1 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4.3.2 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4.3.3 验证和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4.3.4 评审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4.3.5 验证和监控的方法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3. 5.1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4.3. 5.2 参加检测中心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4.3. 5.3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4.3. 5.4 对有留样品进行再检测; 4.3. 5.5 分析一个样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 各检测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向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反馈实施验证和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通过验证和监控发现的问题,如通过验证和监控发现提供给客户的结果质量存在疑问时应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技术负责人应指导检测有关人员及调整力案和及时解决验证和监控中发现的检测结果质量的其他问题。 4.5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一个评审组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验证和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验证和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验证和监控方案及记录方式能否证实结果质量符合要求和能否发现测量系统或结果质量存在的潜

质量控制流程图.doc

3.1.1 现场质量控制流程图 施工准备 项工程施工计划施工方案 工程质量控制指标 检验频率及方法 材料、机械、劳动力、现 场管理人员准备 分项开工报告 批准 分项开工批复单 每道工序施工 施工测量放线 报告 检验试验报告设计施工复核 不批准 分析原因,及时修复改正或返工 材料检查工艺流程检查测量检测试验检测质检工程师检查 自检结果 工序交接报告 不合格 抽样检查资料检查试验抽测测量检测工序检验记录检查 交工报告 不合格 合格 交工证书 现场质量控制流程图

3.1.2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流程图 指挥长 生产副指挥长 质量安全 总工程师 材 料 厂 科 程 工 安全质量 试 验 室 指挥部质管 工程师 质量安全 委员会办 指挥部质管 工程师 工 程 队 队 程 工 程 队 工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流程图

3.1.3 质量检验总流程图 原材料取样 不 合 标准试验格 试验结果评定、是否合格 试验报告 实施控制检验 成品抽样检验 试验结果评定、是否合格 合格不合格 作业结论分析原因 结束提出处理意见 质量检验总流程图

3.1.4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控制流程图 承包单位填写 《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单》 方法: 承包单位另选不合格 监理工程师审核 合 格 1.审核证明资料 2.到厂家考察 3.进场材料检验 4.进行验证复试承包单位使用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控制流程图

3.1.5 技术质量主要工作流程图 图纸会审 参加设计交底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师审批 工程物料确认 进场验收 技术复核 分部工程验收 技术交底工程定位交接 甲方、监理确认工程师确认 隐蔽验收质量验收 资料审核 甲方、乙方、设计联合验收 交付使用送交资料和竣工图 回访维修 技术质量主要工作流程图

2016程序文件——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有效、准确。 2范围 适用于对检测结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是实施本程序的责任人。 3.2检测部是实施本程序的职能部门。 4工作程序 4.1质量控制计划 4.1.1检测部编制年度《质量控制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1.2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类别、检测人员、实施时间及控制项目所要求的技术指标等。 4.2质量控制评价的内容 4.2.1对内部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 4.2.2对不能溯源的量值参加能力验证比对,比对结果进行评价; 4.2.3通过与外部实验室的比较,判定检测能力的综合水平; 4.2.4使用的标准物质的验证; 4.2.5计算机软件的验证和评价。 4.3 质量控制方法 4.3.1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或其组合(但不仅限于下列方法)。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检测公司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仪器)进行重复检测; D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同一操作者或不同操作者); E分析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质量控制计划实施 4.4.1检测部按照质量控制计划按时组织实施质控,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给技术负责人。 4.5 质量控制结果和方法评审 4.5.1技术负责人组织对质量控制结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影响因素和发现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潜在原因,并形成质量控制报告。 4.6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6.1通过对质量控制结果评审,发现不合格工作时,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4.6.2存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潜在不合格的因素时,执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6.3 技术负责人总结全检测公司质量控制工作,并向管理评审提供全年质量控制报告。 5相关文件 (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THZJ/CX/16/4.0 (2)《预防措施控制程序》THZJ/CX/17/4.0 6记录

结果质量控制

第三章结果质量控制评审准则: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或机构之间比对。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质量控制应有适当的方法和计划并加以评价。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验检测工作的全过程。 参加实验室比对的能力验证活动,不但能考核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而且还可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标准物质的应用、化学试剂的纯度及实验用水是否符合要求,是对其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监督、确认和评价。 实验室还应经常利用内部手段,如对标准物质(样品)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 在标准更新、人员交替、设备变化和检测质量波动的情况下,尤其应加强质量控制工作。 (实验室质量控制活动一般以比对的方式进行,以下简称比对) 一、实验室间比对方式 实验室间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测试样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确定实验室能力、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实验室间的差异,是判断和监控实验室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1)能力验证:(多个实验室)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一般能力验证由主持评审的机构和权威的技术机构组织。 (2)测量审核:(参加实验室与参考实验室)

一个参加者对被测物品(材料或制品)进行实际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参考值(由获得测量审核认可的机构提供)进行比较的活动。 (3)实验室自行组织的比对: 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被测物品进行测量或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确定实验室能力、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实验室间的差异是判断和监控实验室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两个实验室条件(硬件、人员能力、设备能力等等)应当大致相当,如果条件差别很大,比对结果意义不大。 (4)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①标准物质(样品)盲样检测:由检测人员对标准物质(样品)盲样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比较,以验证检测测量能力。 ②样品复测:某一样品的检测完成后,再用相同的方法对该样品的相同参数进行复测,将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③人员比对:由不同的检测人员对某一样品进行相同方法的检测,将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④样品不同特性的相关性检验:同一样品的某些参数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参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亦可作为判断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方式之一。若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相互矛盾,应查找原因,对有疑问的项目进行复测,使相关参数间的关系趋于合理。 二、实验室间比对的实施 (1)比对活动的文件(作业指导书) 比对活动应制定作业指导书,类似于检测操作的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应尽可能详细地规定比对活动: ①比对活动的名称; ②活动应用的类别(人员、仪器、留样、与其他实验室); ③用于比对的标准物质、比对样品、所用的仪器等;

项目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天合光能(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主导部门:工程部 支持部门:质量部、采购部、技术部 审批: 文档编号: SDS BU-SD-018

生效日期:

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使项目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项目所在地等有关规范、技术标准及达到合同要求。 2. 范围 本能制度适用于SDS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3. 定义 N/A 4. 职责和权限 4.1施工单位 4.1.1施工组织设计、人员资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机具等申报 4.1.2施工材料申报 4.1.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 4.1.4申请工程验收 4.2监理单位 4.2.1、监督管理施工过程 4.2.2、过程资料审核管理 4.3工程部 4.3.1参与审核设计图纸 4.3.2支持监理工作。督促分包商认真履行合同,实现质量目标 4.3.3组织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 4.3.4处理施工质量问题 4.4技术部 4.4.1确定材料、设备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4.4.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4.5采购部

4.5.1成本目标控制 4.5.2按时供应合格产品 4.6质量部 4.6.1落实质量控制计划 4.6.2处理产品、工程质量问题 5. 内容 5.1施工准备 5.1.1工程部向建设单位递交开工报告 5.1.2分(承)包商将企业资质、项目现场负责人(或联系人)、人员资质、用工人数、施工组织 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资料报工程部、监理单位审核 5.1.3分(承)包商进场材料经质量部、工程部、监理组织抽样审查 5.1.4 项目组组织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技术部、分(承)包商,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5.2施工管理 5.2.1在施工过程,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控分(承)包商的工序作业过程,确保 及时掌握现场的质量情况,对结果形成结论并反馈给分(承)包商 5.2.2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工程师管理整个施工过程质量;对重要材料设备要检查按合同和有关 规范的要求进行进场验收、抽样、取样复试。运输到工地的设备、材料均需要检查其准用证、质保书、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保材料 5.2.3项目管理人员参加监理组织的分部分项过程、焊接、混凝土浇注、隐蔽工程验收 5.2.4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专项工程,按照其相关验收标准进行管理验收 5.2.5项目经理、监理单位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现场出现的问题,对不合格的项目发出整改 通知单 5.2.6项目管理人员、监理单位应检查整改结果,直至合格 5.2.7督促分(承)包商加强成品保护的管理工作 5.3质量管理 5.3.1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采取预防的办法 5.3.2 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的质量事故时,分(承)包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2020版)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 (2020版)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s identifying hazards, preparing plans, rectifying hidden dangers, and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s. ( 管理体系)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2020版)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控制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任务是判断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为了去发现一些不符合;同样,收集审核证据也不能仅仅是收集那些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证据,还需要收集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有效性的证据。以证明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如何来评价一个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呢?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体系有效性的评价 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的体系应通过其运行对环境因素

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为此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可通过评价下列内容以确认体系管理的有效性。 1.体系能保证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放目标指标; 2.对体系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实施有效控制; 3.通过体系的监测测量、不符合纠正也预防、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组织的体系形成了一套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机制; 4.员工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自觉地遵守与本岗位有关的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审核 组织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改进整体的环境绩效,因此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除了依据审核准则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本身外,还要注意收集通过管理体系的实施在下列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的证据,以评价体系实施取得的实际环境绩效。 审核员在审核中应注意重点收集受审核组织在污染预防方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 实验室应用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3)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4)对留存物品进行再检测或校准; 5)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一)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 实验室确定需要进行质量控制项目的原则是应覆盖实验室“重要”和“风险高”的检测项目,在“成本控制”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一般应考虑一下因素:

1、在内部审核和客户投诉时,出问题概率较高的项目; 2、新开验的项目; 3、对产品来说特别重要的项目 4、该项目如果不合格,在使用中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5、实验室检测批次量非常大的项目 5、检测方法不完善,容易出现检测结果不稳定的项目7、检测过程的输入易波动的项目,如设备波动性强、检测环境不易控制和人员熟悉程度不够等; 6、认证、认可机构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年度计划 每年初实验室应根据上述中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指定监控的食品对象和检测项目,认证和认可机构、上级组织及国内外同行业组织的能力验证及比对项目,随时列入本年度计划。 (三)质量控制活动的通常顺序是: 1、明确质量要求 2、编制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 3、实施控制计划 4、按照可疑结果的判断准则或控制结果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及必要时所需的改进。 5、编制年度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报告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l 目的 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以及采用统计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的监控。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结合本检测中心承检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审核批准承检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及实施计划,负责组织讨验证和监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批准检测中心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审核并汇总本部门检测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预定计划,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 监督员的职责 负责监督实施预定计划的执行,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 办公室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年度比对验证计划及实施。 3.5 检测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 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6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4 工作程序 4.1 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宣贯质量方针和质量手册,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 4.2 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经检测室负责人会同监督员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 4.3 技术负责人在汇总各检测室上报的意见后。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中心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中心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4.3.1 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4.3.2 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新编版)

( 管理体系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新 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ame enterprise must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审核(新编版)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控制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任务是判断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为了去发现一些不符合;同样,收集审核证据也不能仅仅是收集那些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证据,还需要收集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有效性的证据。以证明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如何来评价一个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呢?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体系有效性的评价 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的体系应通过其运行对环境因素实施有

效地控制和管理。为此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可通过评价下列内容以确认体系管理的有效性。 1.体系能保证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放目标指标; 2.对体系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实施有效控制; 3.通过体系的监测测量、不符合纠正也预防、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组织的体系形成了一套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机制; 4.员工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自觉地遵守与本岗位有关的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审核 组织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改进整体的环境绩效,因此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除了依据审核准则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本身外,还要注意收集通过管理体系的实施在下列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的证据,以评价体系实施取得的实际环境绩效。 审核员在审核中应注意重点收集受审核组织在污染预防方面,

确保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 1.0目的: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和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 3.0职责: 3.1技术主管: 3.1.1结合各检测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并使其长期坚持下去; 3.1.2审核批准各检测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和实施计划; 3.1.3负责组织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评审; 3.2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 3.2.1审核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 3.2.2组织实施计划并监督执行; 3.2.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2.4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检测项目负责人: 3.3.1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 3.3.2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 3.3.3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资料管理员: 3.4.1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3.5技术主管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0程序 4.1技术主管应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应组织和指导相关人员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对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4.2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报技术主管审批。 4.3技术主管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实验室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实验室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实施方案,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1)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2)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3)验证和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4)评审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4.4 过程失控,危及提供给客户的结果质量时应立即向技术主管汇报并暂时检测工作。技术主管应指导检测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验证和监控中发现的检测结果质量的问题。 4.5技术主管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对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 a)验证和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 b)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 c)验证和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进行评审 d)能否发现检测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 4.6当监控或验证发现检测质量存在问题时,检测室负责人应立即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尽快采取纠正措施。对较为严重的不符合工作应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对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实施有效的善后处理。 4.7评审记录和结论应由技术主管向管理评审会议报告并交资料员归档。 4.8预防措施 4.8.1最高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本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的结果,当发现本实验室能力验证或比对结果不满意时,应召集技术和质量主管分析原因,立即进行整改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