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贾汪中学陈彦伟

【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意向。

2、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

3、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基本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命题特点和意向

分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近3年来江苏省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散文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1、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独占鳌头。2010年18套试卷文学类阅读文本,有13套为散文。

2、从选文字数上来看,其字数一般都在1500字左右。

3、从作者方面来看,当代作家作品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命题原则

1、从设题上来看,一般设置4道问答题。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设题特点

1、问题设计相对稳定,“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题型相对稳定。

2、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考查点全,需整体把握具体作答。

3、试题答案多是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根据题目所问整合而成。

根据以上对2010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及江苏省近几年关于散文试题的分析,依据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试对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作以下几点意向分析:

(一)在选材上,越来越注重内容厚实、时代感强、技法多样的散文。

(二)在知识点上,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更倾向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领悟”。

(三)在问题设计上,稳定而有变化,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方面,拓展探究类题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二、熟悉常考的几种散文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如10年北京卷《海棠花》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0年全国一卷《灯火》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散文还有: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8—10年高考试题中的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

散文文体的知识建构是散文阅读的基础。下面我们把考过的相关知识作一个简要汇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如何读懂文章

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读懂。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篇散文,如果读不懂,文意会混沌一片,解题方法再多,也无济于事。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

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可用三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以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为例,可浓缩为这样一篇小短文:

上善是最高的善。(总领)

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上善之作)

伫立(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对比现实,

作批判、反思)

好在都江堰有。(现在也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

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

三、鉴赏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文章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细心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写景状物散文,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记叙性散文,要把握所写事件的过程及该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或所写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议论说理散文,要分析作者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理趣和情趣。

第二步: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一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揣摩命题意图。题干往往暗示命题意图,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例如,2010年湖北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从题干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题干中“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方向,就是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二要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第三步:定位提取,查前找后。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或往后找,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相关点,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一个渐近答案的过程。要能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找准答题的突破口,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程度。

第四步:忠实原文,整合答案。

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我们做散文阅读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不能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答题时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概括要点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三、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原因,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题型: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2010?重庆卷?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⑴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⑵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⑶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试题特点:

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每份高考试题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

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这一类题型最多。一般而言,这些都可以归为概括出多个要点。

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⑴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⑵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

⑶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⑷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09年高考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答案:⑴从陶器到瓷器;⑵从实用到艺术;⑶从粗陋到精致。

07高考江苏卷《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三)句意理解类

第一种模式依据段落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凭借所在段落或前后段落的语境,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

(2008?湖北卷?18题)“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季羡林《雾》)

(2010?全国卷Ⅱ?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张承志《大河家》)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思路分析】

(1)分析句子结构,明确关键词语之间暗含的关系。从句式上看,2008年湖北卷18题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强调的意思,即“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有一番情趣在心头。”2010年全国卷Ⅱ15题第(2)句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否定前一个分句的内容,肯定后一个分句的内容,换一种表述即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2)凭借语境,读懂关键词的含义。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情趣”“沟通”“随波逐流”“去大河家住一阵”等关键词的含义。同时,要注意关键词的表面义和深层义,要能够结合语境,由表面义出发,确定深层义,从而品味关键词的丰富内涵。以季羡林的《雾》第6段为例: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

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语段有六句话,前三句意思是“大自然包括审美观念有很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后三句主要阐明“模糊不清的东西的好处”。由此可知“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是“模糊不清的东西”的具体体现,“情趣”是众多“好处”中的一种。2010年全国卷Ⅱ15题第(2)题中的“沟通”一词,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连接点,更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连接点。

(3)组织语言,准确表达。如2008年湖北卷18题可以概括为: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2010全国卷Ⅱ15题答案为: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②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第二种模式依据全文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有意识地联系文本中心,结合写作背景,研究写作目的,把握作者情感,才能洞幽显微,揭示句子本质。

(2010?湖北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熊召正《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0?天津卷?20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5分)(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

【思路分析】

基本步骤同上。如“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是一个转折复句,其中的关键词是“繁华”“风流”。但要准确理解“繁华”“风流”,必须联系全文。由第2、3段可知“繁华”指的是“物质上的繁荣”,由第4、5、6段可知“风流”指的是第一段出现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再兼顾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即为:①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②“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③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2010年天津卷20题答案为:①故乡是世界的缩影;②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③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④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

⑤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四)表达技巧类试题

命题特点:

1.考查最频繁:09年江苏高考4道题有2道题考查了这一考点,赋分11分。

2.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

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10年江苏卷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命题角度:“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文章主要写……,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09江西《木车的激情》: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答案:⑴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⑵与文中孔子乘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命题角度:在文中为什么要写┅┅?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某段有什么作用?

09高考北京卷《司马祠》: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08高考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相同题型还有09全国卷Ⅱ14题,07江苏卷16题,07江西卷17 题,等。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四)探究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

4.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命题角度: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江苏对接明显

⑵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山东命题较多,江苏对文本的写作目的较感兴趣

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

法。----山东命题较多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是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方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07江苏《麦天》17.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也是要求从思想内容方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主题)。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09年高考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分析: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答案基本是用原文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认识概括作答)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08高考山东卷《歌德之勺》: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启示: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写作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能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四、专题精练

(一)高考真题

1、(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略

(二)模拟题

2、(2011届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麻鞋之歌略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长久以来,美育是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基于小学生接受了长达六年的语文教育,加之随着社会阅历与阅读量扩大的影响,在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认知规律与美学原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教学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让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流露出美育的教学风格。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同行经验得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学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让美的规律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即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以多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得以呈现,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一、配乐――引发美感 散文教学,通过听的形式最能感受文章的美好意境。教师可以与散文相匹配的歌曲带入散文教学的环境。一般在散文新课的教学中,一曲美妙切合文题的音乐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新课教学。例如,以人教版朱自清的《春》为例,鉴于这篇文章活泼欢快的步调,为此,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选用笛子曲《幽兰逢春》,这首曲子轻快活泼、舒缓的旋律很有悬念意味。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捉住学生心理特点,尝试着选用适合现代学生胃口的动画音乐《海潮之声》,由

于歌曲清亮温婉,与朱自清的《春》柔和的文风非常匹配,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同行老师的赞叹。课堂上一边朗读一边倾听着恰到好处的曲子能让学生激发美感。在一次地区公开课上,一位老师选用《蓝色多瑙河》这首世界著名的圆舞曲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最后打分增添了分量。《蓝色多瑙河》歌词:“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优美的旋律立即把学生带入了春天的美好意境之中,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所需要的意境和情绪之中,获得对课文情境的具体感受。一首歌,可以激起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诱发学生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感受美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在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以听配乐朗读,看电视听朗读等。如人教版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给读者上了一堂关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育课。文章很适合朗读教学法,因为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能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在讲课文第一课时,笔者没有过多介绍什么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要以小组竞赛形式(小组代

2019版高考语文单元卷散文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散文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

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理清思路解读形象——读懂散文教学案

专题十二理清思路解读形象——读懂散文 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考向定位] 1.分析散文的思路是散文考查的常考点,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二:一是行文思路的梳理,二是句段作用的分析。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读透文本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认识文本结构、重点段落的特点,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2.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多出现于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多出现于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形象不讲究完整性,讲究的是突出具体事件、某个细节,这些具体的事件、细节对理解作者感情和文章主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挖掘形象背后的内涵。 技法一行文思路答题技巧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的?请依据线索梳理文章思路。 (2)本文是如何展开写作思路的?请加以分析。 (3)文章以“××”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句(段)文字? (6)某句(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2.答题角度及模式

【典例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 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 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 年级的“阅读要求” 15 条中有5 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训练过程分以下两个两个步骤 一)精讲它包括导入、讲授散文知识和讲授规律性知识。 1导入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专项四《文章主旨或情感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高考真题在线 一、【2018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6分)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12-26 0811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散文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3、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4、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2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散文阅读教学表达技能之体会

散文阅读教学表达技能之体会 散文阅读教学表达技能之体会 听了讲座中专家讲授的散文阅读教学表达中的知识技能,我深有感触,我对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散文也许并不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体,但学生似乎都能感觉到散文中的美,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散文中的美学生是可以用心去欣赏到的。散文的文笔清新不造作,形散神却不散,细细品味,会领悟出一番境界。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在散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与大家探讨.. 散文的拓展与研究都在“读”中完成,就一定要注意“读”什么,怎样“读”了。当然,我们一直也在“读”着,可是,我们有时候仅限于“朗读”。就像培训内容中的案例,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的泛读,课上的研读,都要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让学生先读通,把握它们的整体结构以及思想倾向,主要的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鉴赏评价,才能有领悟和审美的深入,进而才有纵深挖掘的可能性。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到一定时间便不管三

七二十一地要求学生完成我们要求的题目,因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也就成了形同虚设的要求。当然,时间不能无限期,这个度还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把握。 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甚至可以雪中送炭,画龙点睛,也能锦上添花。除了在历史的天空中找到相应的云朵,也要在现实中指点迷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怎样读,读什么,引导学生参与,参与学习,参与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放眼未来。 如《胡同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给予思路的导引,如北京胡同的来源,北京胡同的特点,北京胡同里人们的生活,北京胡同的现在与未来,以及作者对北京胡同的体会等等,还可以给予思想的导引,把历史的深思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结合,剖析人们的内心感受与情绪,体味作者笔下流淌出的真情美与文字的魅力。特别是深层次的思考,是需要教师的点拨的,当然,这“点”这“引”,一定不是生塞硬给的,而是要适时适情适量给出的,所以,这“引”要巧妙。我这里说的还有些空,具体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设定不同的“引言”“引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的春天过去了,但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安徽学业水平考试 0420 1012 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年全国各地高考近60篇文学类文本,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考得分率只有497%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文本示例: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类似文本: 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 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文本示例: 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 [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②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③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

散文阅读指导讲解--实用.doc

2011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指导 一直以来,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 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共 55 篇文学类文本,其中散文 44 篇,占 80%。而且分值较大,江苏高考赋分 23 分,单题权重15%。 散文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据统计,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08 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只有 49.7%,09年江苏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高考散文阅读作具 体说明。 一、熟悉文体 散文的形散神聚,决定了散文的组织谋篇不像一般文章那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为便于学生熟知散文的阅读思路,我们把常考的散文分三类进行梳理。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 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 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 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 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 鲜亮亮,有滋有味。 这类散文数量较多, 07—09 年 44 篇散文中有13 篇。如 09 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 上海《灯笼红》、全国 2《马缨花》, 07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答题时关注文本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2、加强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审题眼光。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片1——标题 教师: 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甪直中学这个美丽的学校来给大家上课。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现代文大阅读中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再近几次的高三模拟考统批中,我一直批现代文大阅读部分,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散文阅读题型三大问题 幻灯片2—— 1、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2、审题偏差或不全面 3、答题方法、思路不明确 三、注重文本理解 (一)为何要注重文本解读 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要注重散文的文本阅读呢?最近忙昏了头,先一起看几幅图片吧! 幻灯片3—6:春天的樱花烂漫、海棠垂丝、梨花似雪、桃花娇艳 我突然很有感触,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无心关注那一树树春色时,你就错过了春天!试卷上的一篇篇散文不就像那一树树的梨花、海棠、樱花和桃花吗?这里有你不曾见过的美景,有你不曾经历的人生,有你不曾体悟的情感与哲理。即便是考试,即便为了分数,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语文的本质,她是美丽的。 因此,当你无心关注文本时,你就错过了分数! 幻灯片7 不妨来看两道题目: 幻灯片8—— 1、零模《歌的高度》: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4分) 2、一模《另一片天空》: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分析: 1、平均分2.6,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答到一点,即女文工团员由于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较差,发着高烧, 但另一点由于她是个舞蹈演员不擅长跳舞却有许多学生没看出来,理解出现偏差,把十分纯洁的事情想歪了,“因为在深夜,她一个女文工团员在那么多男的汽车兵面前表演十分害羞”,对文本的研读明显不够。如果理解了本文是在赞颂女文工团员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了。2、平均分1.8,得分情况不理想,从结构和内容上去回答,结构上明显就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或严谨”, 2分,后面的4分得分有一定难度,大多数学生能看到内容上有“点明题旨”或“阐明作者的观点”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一)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四)散文的语言艺术

关注点一抓住标题和由头——了解写了什么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关注点二理清思路和关系——知道怎样写的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关注点三明确主旨和意图——把握为何写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关注点四圈点勾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散文作者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这也往往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读文时要对相关词句圈点批注,为解答题目做好准备。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 —————[考题原文]———————[三步信息提炼]————————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窗子以外①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②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 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③虽然他们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2386439.html,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白雪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着手于散文的文体特征,介绍散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散文语言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叙事性散文时检查自己的教学过程,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用情感体悟文章,对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不仅获得美感也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语言教学;文体特征;教学策略 一、散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关注朗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朗朗的读,哪有出口成章?”语文教学中如此,套用到汉语教学中更是如此,所以朗读法便被汉语教学界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不断地大声朗读课文、分组读、分段读、分角色朗读。仅仅朗读这一项教学环节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没有思考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是通过默读独立思考的方式好,还是通过带领大家齐读更好。“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对散文的阅读就是要体会作者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如果通过大量朗读没有达到这一目标,那么这一环节就是失败的,学生们也就没有真正读懂散文。 (二)教师陷于套路化的语言教学之路 教师常常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或职业疲劳不自觉陷于套路化、程式化的语言教学中。拿初中课本中经典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来说,通过与不少学过这篇散文的学生交流,本文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对这篇散文的教学流程大致相同。 基本上都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文章中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词语详细解析,还有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绍。在分析具有表现力词语的环节中,教师大多选择了父亲买橘子的这一场景,只是单纯分析了这些动词的表面含义。完全割裂了词与句、句与篇章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作者在写散文时气脉中贯的原则,执着于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们难以感知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可以和他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指导和方法解读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指导与方法解读 (郑州一中讲义) 一、散文类型 ①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 含状物散文) 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高考所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情理交融,意味盎然;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 《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寻找“文眼” 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再如,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其“文眼”句为:“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北京卷《根河之恋》的“文眼”句是:“根河市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全国卷一《窗子以外》的“文眼”句是:“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全国新课标卷三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其主体段落为5——15段,写店主与顾客的一系列小故事。 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 1.赞美质朴、善良、勤劳、节俭、不慕奢华、相互关爱、彼此体贴等看似平凡实则珍贵的美好人性; ? 2.思考买卖关系,揭示买卖双方不应也不必沦为纯粹的金钱关系; ? 3.思考劳作的意义,揭示了关于劳动的哲理——诚实的、无愧于天地良心的谋生,都不免辛苦;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劳作,就有乐趣,就有价值,就值得坚守。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