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的;当一个反应的概率依赖于随后事件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_操作性的_。

1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_应答性的_,行为是对其之前出现的刺激的应答。另一位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另一种学习——操作性反应,并认为行为是被其之后的刺激_强化_的。

14、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个体因素很多,如:_意志_、_动机_、_需要_、_价值观_、_理想信念、情绪_等。

15、意识分为正常意识状态和异常意识状态;_注意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16、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_认知过程_,主要包括:_感知觉_、记忆、_思维_、_想象_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17、_心理动力_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

18、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叫_元认知_。

19、_心理理论_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20、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是_能力_,_人格_。

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_内隐行为_;另一类是_外显行为。

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

23、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_能力和人格_。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_弗洛伊德_,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_潜意识。

25、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_认知神经科学_。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

A 冯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C ),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 脑电C心理 D 情绪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下面(C)是人本主义代表。

A 皮亚杰

B 苛勒

C 马斯洛

D 科胡特

5.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A)。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 颞叶

三、名词解释

1.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射的全部结

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

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

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使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提高,这

叫正强化。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

是负强化。

3、精神分析是奥地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

(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

(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

(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

(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

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美·威廉詹姆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四.格式塔学派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研究对象:意识和行为。研究方法:知觉场。基本观点: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五.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末,弗洛伊德。研究对象:潜意识。研究方法:临床实践。基本观点: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还有罗杰。研究对象: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七.认知心理学皮亚杰,20世纪初。研究对象:人的认知过程。研究方法:实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八.认知神经科学布罗卡,19世纪后叶,研究对象:脑认知功能模块的实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闹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研究方法:1、对机能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白分子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评价: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需要、动机和意志

一、填空题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的状态。

2、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3、韦纳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内外源性、稳定性、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7、在期望理论中,效价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期望值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若V 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动机强度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个因素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准备、执行;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1、( B )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2、( D )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 B )

A内驱力 B诱因 C需要 D爱好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 C )

A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B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

C少数人能够达到的 D没有人能够达到的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 AB )

A、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C、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D、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 AD )

A、需要 B内驱力 C情绪 D诱因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

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D )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4、社会需要包括(ABD )的需要。

A、求知

B、交往

C、休息

D、成功

四、名词解释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2.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的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提出,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

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

4.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

感。

5.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问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4最后一段)

答:马斯若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若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若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被称为“缺失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被激发出来的。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P70-71,四个方面分析)

答:(1)自觉性

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

(2)果断性

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3)坚韧性

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且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4)自制力

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动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

境的行为方式。

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56)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和动机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P58-63)

一、归因理论:相信自己能力,尽力完成工作,相信运气,认清难度,调节情绪;

二、自我效应感理论: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期望理论: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目标要有价值

四、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

激励因素: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

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是白日梦。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 )阶段

A 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 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 B 睡眠中期 C 睡眠晚期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

觉知。

2.注意:我们从无限的信息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

与抑制。

3.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活动。

6.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4-96)

答: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6-97)

答:注意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的活动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2、人的主观状态。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P92)

答: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P91)

答: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自身状态。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不正确的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暗适应。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明适应。

4、杆体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锥体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降低或减少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韦伯定律,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中等强度范围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辐合和视差的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迎合、自我美化、自我表露、威胁和恳求。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D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B )。

A 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 )。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 AC )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

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 ABCD )

A.运动觉 B.平衡觉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 错觉的性质包括 ( ACD )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3.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

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

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性。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直线、圆点、图形或画片等)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

先后呈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知觉。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加工特性有哪些?(P114,P116-120)

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这种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特性有: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答:(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3)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4)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5)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6)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7)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P116-120)

答:(1)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不一致等更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过程中,色彩对比鲜明的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都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特点。

(2)知觉的整体性形成过程中,刺激物强的部分比弱的部分起的作用大,刺激对象强的特征决定知觉的整体性,而弱的特征常常被掩盖。所以,教师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讲授等,都能提高学生的知觉理解性。(3)增加知识经验、运用语词可以提高知觉的理解性。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题

1、按记忆的内容来分,有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

3、斯伯林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采用了整体报告法,后来他设计了部分报告法。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7加减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5、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

6、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

7、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抑制,叫前摄干扰;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干扰。

二、单项选择题

1.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A )

A.整体报告法 B.重学法 C.部分报告法 D.节省法

2.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

3.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D )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4.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D )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5.遗忘的进程是(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6.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C )

A. 功能固定

B. 原型启发

C.自然衰退或干扰

D.思维的定势

7.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B )

A.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 B.精细复述 C.机械复述 D.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

三、名词解释

1.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

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2.语义记忆:我们对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以

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3.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

4.陈述性记忆:对事物的记忆。

5.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6.编码特定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似时最为有效(记忆能力最大)。

7.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

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称为遗忘曲线。

8.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9.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

效应和近因效应。

四、问答题

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P142-143)

1.编码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将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形式, 一边在记忆中储存并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表征。

2.储存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后用。

3.提取也称检索,是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的心理过程。

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P149-151)

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2.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3.复述使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以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

3.什么是遗忘规律?主要的遗忘的理论有哪些?简述其内容。(P156-159)

答: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

主要的遗忘的理论: 1、编码失败;2、储存消退;3、提取失败(干扰、动机性遗忘)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增进记忆?(P160-162)

(1)感觉注意阶段重在集中注意1.减少分心刺激,2.使目的单纯化

(2)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1.善用听觉编码;2.扩大组块的容量;3.使用精确复述和记忆术;4.使干扰最小化

(3)长期记忆宜采用多种策略。1.多重编码策略 2.轨迹法策略 3.进行自我测试 4.编码特定性原则策略 5.系列位置策略 6.元记忆策略

第六章思维

一、填空题

1、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概括性),另一个是(间接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3、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4、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5、思维的基本单元有(表象)、(概念)、(命题)。

6、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7、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8、(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9、(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0、类比推理属于(归纳推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A表象B想象C再造想象D再认

2、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 C )

A 翻转性B运动性C可操作性D灵活性

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

A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C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人的愿望

4、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 C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辐合思维 D 发散思维

5、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 B )

A概念形成B问题解决C发散思维D创造思维

6、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 A )

A 迁移

B 干扰

C 抑制D启发

7、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 C )

A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B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C问题解决的策略 D 动力定型

三、名词解释

1.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表象: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

3.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4.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新的远景,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5.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

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6.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四、问答题

1. 思维和表象各有哪些特点?(P167,P174-175)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 概括性 2.间接性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以下特点:1.

形象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2.在日常推理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启发式策略?(P189-191)

答:1.可获得性启发式 2.代表性启发式 3.调整性启发式

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P194-196)

答:1.问题空间

2.问题解决的策略

3.知识——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4.其他心理因素,如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

4.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怎样的?(P197-198)

答: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大体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 2. 酝酿阶段 3.顿悟阶段 4.验证阶段

第七章情绪

一、填空题

1、情绪是一个人对于客观对象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主观体验)。

2、情绪与情感也是有联系的,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而(情感)则是(情绪)的内容。

3、冯特在1896年撰文认为情绪是由(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组成。

4、(道德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5、心理学家(霍尔姆斯)和(雷赫)编制了生活改变与压力量表,系统研究了不同生活事件对人造成的压力大小。

6、情绪、情感具有动机功能、(适应)功能、(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A)A.詹姆斯—兰格理论B.坎农—博德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D.汤姆金斯—伊扎德的理论

2、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D)

A、激动和平静B、高兴和悲哀C、喜、怒、哀、乐D、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3、情感可分为(A)

A、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B心境、激情、应激

C、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D、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4、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叫(C)

A、基本情绪B、复合情绪C、情绪状态D、情感的种类

5、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外界环境刺激B.机体生理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D.认知过程

6、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情操

D、应激

三、多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区别在于(A.C)

A、情绪是情感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是情绪的内容

B、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感只适用于人

C、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D、情绪有外在表现;情感则没有外在表现

3、情绪和情感具有(A.B.D)的功能

A、适应B、动机C、组织D、信号

四、名词解释

1.情绪一个人对于客观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2.表情情绪在个体身上的外显表现

3.情绪智力索拉瓦和梅耶把情绪智力看作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

4.心境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旧、相对比较微弱、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

5.激情激情是爆发式的、强烈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6.理智感理智感是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等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集中性应对是指以控制应激性情境引起的情绪反应为目的的应对。

五、问答题

1、情绪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要点: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信号功能

(四)调节功能

2、什么是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阿诺德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者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评价补充着直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当这种倾向很强烈的时候,就产生了情绪。

3、沙赫特认为情绪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对指导生活实际有什么意义?情绪与外界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认知三个因素有关。认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使人直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特定情境,二是使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作出特定情绪的标记。根据沙赫特的理论,在生活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认知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4、应激的来源有哪些?

(1)躯体性应激

(2)心理性应激

(3)社会性应激

(4)文化性应激

5、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应对压力?

(1)自我控制

(2)情绪隔离

(3)情绪疏泄

(4)积极评价

6、你觉得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一)认知改变的方法

(二)表情改变的方法

(三)情绪疏泄的方法

(四)行为放松的方法

第八章能力

一、填空题

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是参与人所有能力活动的共同的能力成分。另一种是(特殊能力)。

3、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卡特尔称为(晶体智

力)。

4、(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

6、韦克斯勒在量表编制时将全量表分为(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两部分。

7、(韦克斯勒)首次使用了离差智商。

二、单项选择题

1、编制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智力测量表的是________C

A吉尔福特B推孟C比奈-西蒙D韦克斯勒

2、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B

A、意志B.能力C.素质D.性格

4、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在()C

A、能力是知识和技能B、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

C、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D知识和技能水平一样的人能力也一样

5、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上。A

A、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

B、遗传、后天教育影响的程度

C、素质的高低和智力发展水平

D、认知、操作、人际交往等不同方面以及天赋高低

三、多项选择题

1、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在()A B C D

A、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B、知识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C、同等水平的知识、技能并不表现为同等水平的能力

D、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3、离差智商的优点是()A.B

A、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B、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

C、表示的是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D、以上都不对

四、名词解释

1.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师姐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3.技能技能师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动作

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4.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问答题

1、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什么关系?

答:1.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

2.知识技能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2)知识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3)同等水平的知识、技能并不表现为同等水平的能力

2、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有三个部分:

(1)成分亚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结构(具体略);

(2)智力情境亚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

(3)智力经验亚理论,诠释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才产生外显的行为。七种智力成分指:(1)言语能力;(2)逻辑-数学能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能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4、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1)能力发展是部等速的。

(2)贝利等人认为,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3)智力的不同成分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

(4)能力发展进程存在个体差异

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因素:1.产前环境的影响;2早期经验;3家庭环境;4学校教育;5社会

经济文化等因素;6主观能动性

6、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例子略)

(2)能力的类型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性别差异

第九章人格

一、填空题

1、(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性格)是指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我们的人格由三个主要的系统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7、提出16种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10、T A 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和(摩根)于1938年所创制。

二、选择题

1、注意里的转移与人的气质类型有关,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A)

A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B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

C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不会发生变化

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三多项选择题

1、人格具有()特性A D

A独特性和整体性B认知性和情绪性

C交流性和功能性D独特性和社会性

2、气质的特性表现在()上。B D

A感受性和耐受性B反应的敏捷性和可塑性

C情绪的兴奋性D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3、气质类型()A B D

A、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B、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

C、不会影响工作效率和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D、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4、性格()A B C

A、容易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B、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C、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D、更多地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气质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在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3.性格性格是指在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

5.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就是通过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要求被测者加以解释或者把这些刺激组建起来,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暴露出来。

五、问答题

1、人格有哪些特性?

答:人格的基本特征有:1.整体性 2.稳定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

2、人格理论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倾型人格和外倾型人格

2.场依存性人格和场独立性人格

3.A型人格、B型人格和C型人格

3、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答:(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一般在人的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行为上有所表现;性格则是在后天影响下形成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应了人的社会性。

(2)气质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本质,表现为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

(3)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时,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意义。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核外遗传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母性影响 2、细胞质遗传 3、核外遗传 4、植物雄性不育 5、核不育型 二、填空题: 1、以条斑玉米ijij与正常绿色玉米(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再与绿色玉米IjIj)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配套中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N(RfRf)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__________基因组和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的基因型一致,F2代无论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三、选择题: 1、玉米条纹叶的性状受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今以IjIj(绿)为母本,与ijij(条纹)杂交,F2 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A、3绿色:1条纹或白化 B、1绿色:2条纹:1白化 C、全是条纹 D、绿色:条纹:白化是随机的 2、高等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A、质粒 B、线粒体 C、质体 D、噬菌体 3、下列那种叙述不是细胞质遗传所特有的() A、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 B、F1代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C、细胞质遗传属母性遗传因此也称母性影响 D、不能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4、下列有关C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细胞质质基因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并能转录mRNA,最后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B、细胞质基因也能发生突变,并能把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能引起核基因突变的因素,也能诱发细胞质基因突变。 C、细胞质基因在细胞分裂时的分配是随机的,在子代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D、细胞质基因通过雄配子传递。 5、当放毒型草履虫(K/K+卡巴粒)与敏感型草履虫(k/k)杂交,如果接合的时间长,后代 的情况为() A、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B、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C、K/K(敏感型)与k/k+卡巴粒(敏感型) D、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卡巴粒 (放毒型) 6、紫茉莉绿白斑遗传实验中,绿色、白色、绿白斑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给绿色枝条上的花授粉时,杂种植株表现为() A、绿色 B、白色 C、绿白斑 D、绿色、白色、绿白斑 7、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中,S(rfrf)♀×N(rfrf)♂交配,后代基因型及育性为 ()

资料分析精典题型附答案

一、根据所给文字、图表资料回答106―110题。 2010年1月-2011年7月汽车产量及月同比增速 106.2011年7月产量低于上半年月均产量的是() A.电 B. 钢材 C. 水泥 D. 乙烯 107.2011年7月轿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 A. 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B. 下降了月7个百分点 C. 上升了约14个百分点 D. 下降了月14个百分点 108.2010年年3-12月中,汽车单月产量超过150万辆的月份有()个。 A. 4 B. 5 C. 6 D. 7

109.下列选项中,汽车产量同比增速最低的是() A. 2010年4月 B. 2010年5月 C. 2011年4月 D. 2011年5月 110.以下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 A. 表中产品2011年7月产量同比增速均慢于上半年 B. 2011年7月,十种有色金融比上年同期增产9.8万吨 C. 2009年11月,汽车日均产量超过4万辆 D. 2010年汽车产量最低的季度是第一季度 二、根据所给文字、图表资料回答111―115题。 某市2010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上年下降1.6%。粮食播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粮食产量115.7万吨,比上年下降7.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3个,比上年增加9个;观光园总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7979户,比上年减少72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20.7%。种业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8323公顷,比上年下降2.3%;实现收入40.7亿元,增长20.1%。2010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本科医学遗传学复习题答案复习课程

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核型:一个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 染色体显带:通过现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的碱基组成或顺序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并且常能导致表型的改变。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bp左右,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使转录开始的DNA 序列。 系谱:指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绘制成的简图。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男想X染色体(及其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并且必定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的这种遗传方式。 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 嵌合体: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系的个体。 易患性:一个个体在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患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 遗传度:人体性状或者疾病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二、问题 1.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答:遗传病一般具有先天性、家族性、垂直传递等特点,在家族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比例;部分遗传病也可能因感染而发生。①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②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Hutington舞蹈病患者往往具有阳性家族史。③垂直传递:具有亲代向子代垂直传递的特点,但不是所有遗传病的家系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有的患者是家系中的首例,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未活到生育年龄或未育。 分类:单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 危害:①遗传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约40%是由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所致,遗传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之一,而且有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遗传病。 ②遗传病总数占人类疾病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很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一部分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与遗传病有关。 ③遗传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同时也给家庭及其他成员带来许多精神和经济负担,既影响家庭幸福,又给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 简述基因概念的沿革,基因的现代概念。 答:①.19世纪:生物性状——遗传因子 ②.20世纪初:染色体学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功能单位、突变单位、交换单位 ③.20世纪中:基因是有遗传功能单位的DNA片段,由“一个基因,一种酶”发展到“一

大学生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學生心理學複習資料 一、題型: 1.填空題(選做20空,每空1分) 2.選擇題(選做10多題,每題2分。具體做題數目請到時閱讀題目) 3.判斷題(共10題,每題1分) 4.簡答題(選做2題,每題10分) 5.論述題(共30分)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心理学 (一)心理 1.什么是心理?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二)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及其如何受到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影响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的起源: 哲学是父亲(理论基础) 生理学是母亲(方法基础) 生物学是媒人(进化论) 二.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人脑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反映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 (二)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研究行为而非意识(环境决定论)) (三)人文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四)认知学派(皮亚杰(代表人)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 精神分析学派(19-20世纪改变人类思维的三个伟大人物: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一) 1.精神层次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 (2)自我ego (3)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三我”结构 1.本我(id):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个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它遵循道德原则,具有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美的境界。 3. 性本能理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4. 释梦理论(显性梦境,隐形梦境) 5. 自我防御机制 (二)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华生,美国,1913年—斯金纳—新形式主义—人只要有刺激便有反应{刺激S —R 反应} 斯金纳—— 用手段控制人行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 人本主义学派{以人为本} 代表人物:1,马斯洛 1、自我实现的需要 2、审美的需要 3、认知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爱与归属的需要 6安全需要 7生理需要 意识 前意识、 下意识 无(潜)意识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 传和变异。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 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原核细胞: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有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数据分析期末试题及答案

数据分析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人口现状.sav数据中是1992年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平均寿命(y)、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的数据,试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国家和地区平均寿命与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的关系。(25分) 解: 1.通过分别绘制地区平均寿命(y)、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之间散点图初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上图是以人均GDP(x1)为横轴,地区平均寿命(y)为纵轴的散点图,由图可知,他们之间没有呈线性关系。尝试多种模型后采用曲线估计,得出 表示地区平均寿命(y)与人均GDP(x1)的对数有线性关系

上图是以成人识字率(x2)为横轴,地区平均寿命(y)为纵轴的散点图,由图可知,他们之间基本呈正线性关系。 上图是以疫苗接种率(x3)为横轴,地区平均寿命(y)为纵轴的散点图,由图可知,他们之间没有呈线性关系 。 x)为横轴,地区平均寿命(y)为纵轴的散点图,上图是以疫苗接种率(x3)的三次方(3 3 由图可知,他们之间呈正线性关系 所以可以采用如下的线性回归方法分析。

2.线性回归 先用强行进入的方式建立如下线性方程 设Y=β0+β1*(Xi1)+β2*Xi2+β3* X+εi i=1.2 (24) 3i 其中εi(i=1.2……22)相互独立,都服从正态分布N(0,σ^2)且假设其等于方差 R值为0.952,大于0.8,表示两变量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且表示平均寿命(y)的95.2%的信息能由人均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一起表示出来。 建立总体性的假设检验 提出假设检验H0:β1=β2=β3=0,H1,:其中至少有一个非零 得如下方差分析表 上表是方差分析SAS输出结果。由表知,采用的是F分布,F=58.190,对应的检验概率P值是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表示总体性假设检验通过了,平均寿命(y)与人均GDP(x1)、成人识字率(x2),一岁儿童疫苗接种率(x3)之间有高度显著的的线性回归关系。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三)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遗传学》 1. DNA 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哪些? 答:(1)光复活修复又称光逆转。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 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 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 (2)切除修复。在 DNA 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 链为模板合成新的 DNA 单链片断进行修复。 (3)重组修复。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 原来母链中的缺口可以通过DNA 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 成单链DNA 片断来填补进行修复。 (4)SOS 修复。DNA 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 诱导反应。 2. 下图为某个遗传病的系谱,根据系谱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先证者的基因型。 答: 此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a 。 2)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答: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 Ⅰ Ⅱ Ⅲ

3)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 概率为多少? 答: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概率为1/100*1/2*2/3*1/2=1/600。 3.简述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和遗传特点。 答:(1)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 ①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基因,但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②不同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隐形之分,都是共显性; ③每对基因对性状所起的左右都很微小,但是具有累加效应; ④数量性状的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作用。 (2)多基因遗传特点: ①两个极端变异个体杂交后,子1代都是中间类型,也有一定变异范围;②两个子1代个体杂交后,子2代大部分也是中间类型,将形成更广范围的变异③在随机杂交群体中变异范围广泛,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类型,极端变异个体很少。 4.请写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的核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答:(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其核型为45,XO。 (2)主要临床表现:表型为女性,身材较矮小,智力正常或稍低,原发闭经,后发际低,患者有颈蹼;二,患者具有女性的生殖系统,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类专业2004级本科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 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2013国考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

资料分析试题 2013年国考行测资料分析每日一练(1) 【例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一5题。 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成人高等学校400所,比上年减少1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7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增长6.64%;其中博士生5.98万人,硕士生38.67万人。在学研究生128. 30万人,比上年增加8.80万人,增长7.36%;其中博士生23.66万人,硕士生104.64万人。毕业研究生34. 48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增长10.58%;其中博士生4.37万人,硕士生30.11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比上年增加41.74万人;在校生2021.O2万人,比上年增加136. 12万人,增长7.22%;毕业生511.95万人,比上年增加64. 16万人,增长14.33%。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2.56万人,在校生548. 29万人,毕业生169. 09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88.82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5.19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平均规模为8679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05.10万人,比上年增加7.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3. 75万人,比上年增加 6.92万人。生师规模比为1 7.2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 8.99万人,比上年减少4.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32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 1.2008年全国本科院校占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和的比例为( )。 A.47.7% B.52.3% C.40.5% D.44.5% 2.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总数为( )所。 A.2675 B.2321 C.2309 D.2250 3.2008年下列数据增幅最大的是( )。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细胞周期中进行大量DNA合成的时期为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E. G0期 正确答案:B 2.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为 A. 47,XXX B. 47,XYY C. 47,XXY D. 46,XX/47,XYY E. 46,XX/47,XXX 正确答案:C 3. 限制酶切割不同来源DNA时,能产生具有相同序列的突出末端的不同片段可能方式是 A. 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B. 用识别相同靶序列的不同限制酶切割

C. 用识别不同序列但可产生一致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切割 D. A和B E. A、B和C 正确答案:E 4. 减数分裂I 的前期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为 A. 细线期 B. 偶线期 C. 粗线期 D. 双线期 E. 终变期 正确答案:C 5. 父亲并指(AD),母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白化病(AR)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孩子手指和肤色都正常的概率是 A. 1/2 B. 1/4 C. 3/4 D. 1/8 E. 3/8 正确答案:E 6. 下列哪一项不是XR特点 A. 交叉遗传 B. 系谱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C. 系谱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E.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是从母亲遗传而来

正确答案:C 7. 癌家族通常符合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连锁隐性遗传 D. X连锁显性遗传 E. Y连锁遗传 正确答案:B 8. 脆性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位于 A. Xq24.3 B. Xq25.3 C. Xq26.1 D. Xq27.3 E. Xq29.3 正确答案:D 9. 癌基因erb产物是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传递因子 D. 核内转录因子 E.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正确答案:B 10. 在研究尿黑酸尿症的基础上,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是 A. Morgan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遗传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因为1、分离规律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就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 (2)Rr×rr (3)Rr×Rr (4) Rr×RR (5)rr×rr 3、下面就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与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 粉红 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 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 (2)XwDd×wwdd(3)Wwdd×wwDd (4)Wwdd×WwDd 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就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就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就是显性。

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就是马铃薯叶。紫茎与绿茎就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就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与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2019年公务员《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公务员《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卷一) 1、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后利润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 )之后的利润。 A. 营业税 B. 房产税 C. 土地增值税 D. 企业所得税 标准答案:D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项目税后利润的含义。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后的利润为税后利润。 2、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常说的“金九银十”现象,描述的是购房者的( )特征。 A. 消费能力 B. 消费动机 C. 消费行为 D. 消费结构 标准答案:C 解析:考察房地产消费行为调研的内容。房地产消费行为调研就是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模式和习惯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时间分布,消费者在购买房地产的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习惯和规律,例如,房地产营销中常说的金九银十。 3、目前在火电领域诞生的新技术很多,联合循环技术就是其中

之一。简单来说,联合循环技术就是“一气两用”;将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蒸汽,进入蒸汽轮机后驱动其运转,两台轮机都将动能输送至发电机进行发电;废气再次进入锅炉,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热能转化为动能,降低最终排出气体的温度。这样不仅环保,还能节省燃料。启动速度快也是一大优点,其工作原理是在开机之初关闭运转较慢的蒸汽轮机,只启动燃气轮机,产生足够的热能后,再切换到联合循环模式。这一特点对于电力应急事件频发的大都市十分实用。 关于联合循环技术,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不相符的是: A.明显提高了发电效率 B.高温废气得以循环利用 C.停电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 D.蒸汽轮机早于燃气轮机启动 4、在早已对漂亮假花、假树司空见惯的现代人眼里,干枯苍白的植物标本或许难有多少魅力可言。但在标本馆中,每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标本都代表着它在地球上的_____。它们虽然远离了最光雨露,告别了生长的土地,却在科学殿堂中_____了自己的生命。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重现 B.同类延续 C.存在超越 D.物种证明 5、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90201

5.高血压就是___B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6、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就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7.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就是_____D___。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hnRNA 8、双亲的血型分别为A型与B型,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就是___E_____。 A型、O型B、B型、O型C、AB型、O型 D、AB型、A型 E、A型、B型、AB型、O型 9、对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发病率等于____C____。 A、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B、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 C、致病基因频率 D、致病基因频率的1/2 E、致病基因频率的开平方 10、从致病基因传递的角度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病典型的传递方式为___E_____。 A、男性→男性→男性 B、男性→女性→男性 C、女性→女性→女性 D、男性→女性→女性 E、女性→男性→女性 11、遗传病中,当父亲就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就是否有病,她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就是____C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12、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是___A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分离率 B、自由组合率 C、连锁互换率 D、遗传平衡定律 13.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一个生物细胞中, 这就是___D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互换率 B、分离率 C、连锁定律 D、自由组合率 14、当一种疾病的传递方式为男性→男性→男性时,这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___C____。 A、从性遗传 B、限性遗传 C、Y连锁遗传病 D、X连锁显性遗传病 E、共显性遗传 15、一对糖原沉淀病Ⅰ型携带者夫妇结婚后,其子女中可能患病的几率就是___D_____。 A、1 B、1/2 C、1/3 D、1/4 E、0 D22 16、由于近亲婚配可以导致何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最明显__B______。 A、AD B. AR C、XD D、XR E、以上均正确 17.父母都就是A血型,生育了一个O血型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育孩子的血型可能就是

扬州大学遗传学各章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各章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选择题: 1. 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克里克 2.建立在细胞染色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 称 之 ( 4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经典遗传学 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 ( 1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细胞遗传学 4.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1900 (4) 1910 5.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 6.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 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 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 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 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 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组蛋白 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 (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 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 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 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 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 感。 (二) 是非题: 1.高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作用发生于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作用发生于受精过程。(-) 2.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在减数分裂的后期Ⅱ时发生分离,各自移向一极,于是分 裂结果就形成单组染色体的大孢子或小孢子。(-) 3.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细胞的两极,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 4.高等植物的大孢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4个大孢子都可发育为胚囊。(-) 5.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Ⅰ都发生染色体的两极移动,所以分裂结果相同。(-) 6.在一个成熟的单倍体卵中有36条染色体,其中18条一定来自父方。(-) 7.同质结合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存在着同对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8.控制相对性状的相对基因是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 9.外表相同的个体,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影响的结果。(-) 10.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