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也较小学有很大改动。要适应初中的学习,必须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和大家来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是学习好的基础。平时应该看些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会逐渐被科学的魅力所吸引。我们要对《十万个为什么》、《宇宙起源》等自然科学产生兴趣,按书上内容动手做了许多小制作,小实验后,就会被自然科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在对科学由喜欢到热爱的过程中,我们的物理、化学成绩也会取得很大进步

其次,学习重在课堂,课堂45分钟所达到的效果是家教、培训班等所不能比拟的。上课要认真听,还要讲究课效率。对于老师讲的知识点首先要听懂,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能用课堂时间去想,应做上记号,课后再思考。对老师讲的例题,我们不主张题题都记,应选择重点、难点尤其是易错的题目记。当然,在课堂上,老师有时只构建了一个知识的框架,对这个框架的充实还靠课外。正如上面所说,有了对知识的兴趣,平时充实这个框架也就更加丰富多彩。“框架”中有对知识的理解,有重点、难点,有错例分析,还有课堂知识的补充。把这些东西记下来,适时温习,等于自己又巩固了一遍,复习时也方便得多。

学贵有疑,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会提问题。一是不会做的题,二是对概念的理解不清的地方。对于第一种问题,我们一般不轻易提出。也就是说,对于一道难题如果你不会做,但仍要自己思考,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哪怕求不出答案,甚至导出矛盾。直到实在无法解决,才去问老师

同学。把思路写下来有助于缩短向老师说清问题的时间,同时易于让老师指出谬误,可以说这样做一题胜过做百题。对于第二种问题,对概念的理解不清的地方才是真正要问的。对要领理解不清无疑是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相比较,用新的要领来解决旧的问题,看是否能顺利解决。经过思考不能解决再去问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科学用脑也十分重要。在长时间做一门作业后,换一种作业做也是一种休息。初中作业多,难度大,时间紧,我们在做作业时用这种方法效果会很好。

最后再谈谈考试心理问题。我们不主张考前"临时抱佛脚”,应轻松复习,减少压力,多看概念多思考,少做习题。考试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自信、冷静、细心、沉着。

同学们,学习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乐事。只要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学好。明天的“状元”就是你、我。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13讲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中学注意力的发展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越来越能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完成的活动上,使注意与所从事的活动保持一致. (二)注意的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12岁以上的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 ●13--15岁的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迅速,而且初中女生的注 意稳定性要高于男生. ●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可能与高中生注 意稳定性趋于成熟有关. (三)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反应时间比二年级平均少2.1744秒, 差异非常显著. ●初中二年级的综合反应时间比小学五年级少. ●高中生的反应时比初中生的缩短了0.242秒.经检验,两者之 间的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注意转移能力在初中 阶段已达高峰. (四)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 ●13—14岁的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的讲解,又能抄写笔记,

还能注意到课程的前后联系. ●随着年级的升高,注意分配的能力也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注意 分配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记忆力增强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材料识记数量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15-16岁的高中阶段,记忆量比8岁时增加了近4倍. (二)以理解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能力在10岁前快速发展,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在11-14岁期间,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过渡. ●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三)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加深,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 与原理,从而促使他们的抽象记忆能力迅速发展并超过形象记 忆而占优势. (四)短时记忆稳定 ●记忆无意义汉字时,大学生、高中生和小学生,都是以4字 组块的记忆成绩最好. ●在记忆阿拉伯数字材料时,大学生以6字组块成绩最好,小 学生以4字组块成绩最好,高中生以4—6字之间的组块为最 好. ●中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受材料特点的制约非常明显,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要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 l、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句话,就是要让数学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数学内容本身高度抽象的演绎表述方式进行定论形式化教学,是数学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根源。数学传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技术,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它更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的传输。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抽象数学特殊认知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用基于微积分学认知规律去从事教学。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的接受,而须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即数学概念的习得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完成,概念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归结出数学概念,在学生发生错误和矛盾的地方加以引导,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表象到规定,从规定到新的表象,从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级的规定,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坚持有思想内蕴和结构原理的有灵魂教学,注重思维层面上的剖析和诱导,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电子教案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1)

基本概念 1.认知或认识(P2): 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认知发展(P7): 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P16):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学习风格(P28): 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消退(P38): 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泛化(P38): 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分化(P39): 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频因律(P42):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9.近因律(P42): 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 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11.效果律(P45): 凡是在一定情境内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均会与该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此动作会比之前更容易再现,反之,若是引起不适感的动作,则会与该情境发生分离,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动作会比之前更难再现。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13讲中学生认知得发展 一、中学注意力得发展 随着青春期得到来,初中生得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新得特点: (一)注意得目得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越来越能将自己得注意集中于所完成得活动上,使注意与所从事得活动保持一致、 (二)注意得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12岁以上得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 ●1315岁得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迅速,而且初中女生得注意稳 定性要高于男生、 ●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可能与高中生 注意稳定性趋于成熟有关、 (三)注意得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反应时间比二年级平均少2.1744秒,差异 非常显著、 ●初中二年级得综合反应时间比小学五年级少、 ●高中生得反应时比初中生得缩短了0.242秒、经检验,两者之 间得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注意转移能力在初中 阶段已达高峰、 (四)注意得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 ●13—14岁得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得讲解,又能抄写笔记,还

能注意到课程得前后联系、 ●随着年级得升高,注意分配得能力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得注意 分配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二、中学生记忆力得发展 (一)记忆力增强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材料识记数量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15-16岁得高中阶段,记忆量比8岁时增加了近4倍、 (二)以理解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能力在10岁前快速发展,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在11-14岁期间,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过渡、 ●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三)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中学生学习内容得加深,要求她们掌握大量得科学概念与 原理,从而促使她们得抽象记忆能力迅速发展并超过形象记忆 而占优势、 (四)短时记忆稳定 ●记忆无意义汉字时,大学生、高中生与小学生,都就是以4字组 块得记忆成绩最好、 ●在记忆阿拉伯数字材料时,大学生以6字组块成绩最好,小学生 以4字组块成绩最好,高中生以4—6字之间得组块为最好、 ●中学生短时记忆得容量发展受材料特点得制约非常明显,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3.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4.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Eg:初一数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一般特征: 1.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2.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3.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5.想象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上) 第一节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一、注意概念 二、注意的品质 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四、课堂上如何组织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节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和观察力 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 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节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二、遗忘及其进程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识记与保持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什么。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着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等等。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你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主要有三种功能。(1)选择功能。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2)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确定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一位同学的手机响了,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对铃声或者这个同学产生注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在打乒乓球时,选手们观察对手的发球就是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彬克妈妈) (2007-09-07 10:09:44)转载▼ 标签:教 育杂谈 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各年龄段的认知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觉得有用,和大家分享。 二年级学生总体感觉是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1、一般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心理特点: 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说谎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 总之,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有宽容心,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阶段性的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应达到的目的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1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间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整理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题型:名词(5个)、简答(4个)、论述题(1个),共计100分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第四,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第五,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第六,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第二章动机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三章认知上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

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考虑的因素: 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第三,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注意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如何利用各种注意形式组织教学?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优化教学环境。 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4. 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培养间接兴趣。 3.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4. 加强意志锻炼。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3)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 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 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和系统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2.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王曙 (初中物理南召物理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9 发表日期: 2012-10-14 19:31:02 中学8年级,学生正值十四五岁,性格处于叛逆阶段,怀疑一切,思想激烈,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抵触情绪大,渴望被老师和其他学关注和认可,但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我在教学中,就如何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的做法如下: 第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在教学设计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能够激起学生强烈求职欲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第二,确定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基础与差异。教学时,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设计课堂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和练习材料,使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第三,安排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爱好实践·动手,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最爱上的课,重视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第四,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呵斥,积极为每位学生营造条件,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第五,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不求全责备。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者:雷秀文 (初中语文广安市初中语文554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17 发表日期: 2012-10-15 09:52:18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写一篇文章-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写一篇文章-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写一篇文章,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有一定特点,,我在这里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就拿《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子来说明: 一、背景分析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中学生认知与发展重点总结

1.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 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2.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 3.动机的归因理论 维纳(B.Weiner,1972,1979)等人完善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对活动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归因,也会对以上影响因素有着不同的认识。维纳把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与因素源(内部—外部)。 表3-1 归因类别与归因维度特征的关系 稳定性因素源可控性 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可控不可控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它因素√√√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注意:(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命题架构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感知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受性及其变化的规律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中学生良好观察力的培养 注意注意概述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注意的培养 记忆记忆概述 记忆的过程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想象想象概述 想象的种类 中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思想概述 思维的种类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言语言语概述 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考情追踪 从历年真题来看,本章是较为重要的一章,涉及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感知觉的概念、知觉的基本特征;注意的种类和特性;记忆的种类和记忆的过程、遗忘的规律;想象的种类;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言语的发展。其中,知觉的基本特征、注意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些知识点 的运用,应引起考生的重视。 名师课堂 第一节感知 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就是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的开始,是人获得感性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形式。通过感觉和知觉,人的其他高级、复杂的心理才能得以产生。因此,人要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主观世界,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 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然而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

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我们正是依靠感觉把客观事物精确地分解为个别属性,并对其细微差别做出精细的鉴别。 (二)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反映形式。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例如,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知觉。所以,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我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第三,

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1)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 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间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 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

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能够把一般原理、规则和个别事物或问题联系 起来。 2)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关系。 3)知觉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的 发展上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4)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5)注意特征有个体差异 6)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三)汇总昂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7)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8)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9)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选择、简答)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特征: 1)婴儿从被动反应发展到积极而有意识的反应 2)从看不见物体就认为物体不存在,到物体在眼前消失仍然认为物体有可能存 在,具有容体永久性。 3)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上,它会疼的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个体的认知特征,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特征:(1)不灵活(2)不守恒(3)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可进行简单逻辑推理。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李德江(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常占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记忆获得知识的,他们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能只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必须学习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意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在记忆的目的性上,比学前儿童有了较高的自觉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因为他们还缺乏知识经验,难以找出材料的内部联系,他们的语言虽有发展,但还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记忆的材料内容,他们对意义记忆的方法还很生疏,不善于进行分类和对比。 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经验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够从知识本身去寻找联系,进行意义记忆。 小学生年级越高,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记忆所占的比例越小;随着年龄长大,小学生的记忆方法便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 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