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脏良性肿瘤影像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影像诊断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25 例分析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25 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4T16:12:06.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作者:张明琴 [导读] 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医院B 超室肝脏良性占位病变除了肝囊肿、血管瘤之外,其它类型均少见,甚至一些类型非常罕见。张明琴(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医院B 超室 21003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原因,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5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积累诊断经验,促进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提升。结果:25例术前诊断为肝癌患者,在术后,证实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其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肝脏脓肿4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例,肝胆管腺瘤2例,肝纤维瘤2例,肝细胞腺瘤1例。结论: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容易误诊为肝癌,在诊断的时候,提高认识,并且综合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化验等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肝癌;原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09-01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除了肝囊肿、血管瘤之外,其它类型均少见,甚至一些类型非常罕见[1]。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检出率越来越高。在临床诊断中,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病例依然存在[2]。为此,深入研究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5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5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29-60岁之间。临床症状主要有右上腹隐痛、饱胀。所有患者中多发5例,单发20例;病灶在左肝12例,右肝10例,左右肝之间3例。 1.2 方法1. 2.1 影像学检查本组25例患者术前都接受B超检查,其中CT检查1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3例,MRI检查17例。CT诊断肝癌为12例,可疑肝癌为4例,肝内占位为2例;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为0例,可疑肝癌为1例,肝内占位为2例;MRI诊断肝癌为9例,可疑肝癌为6例,肝内占位为2例。 1.2.2 术中情况及手术方式 25例患者都实行肝切除术,其中3例患者进行右半肝切除术,4例患者进行左肝外叶切除术,其余18例患者都进行肝脏局部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送冰冻切片检查诊断,准确15例,其余10例患者没有进行术中冰冻检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的原因,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2 结果25例术前诊断为肝癌患者,在术后,证实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其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肝脏脓肿4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例,肝胆管腺瘤2例,肝纤维瘤2例,肝细胞腺瘤1例。 3 讨论3.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误诊原因肝脏是肿瘤多发器官,常源自胆管细胞、肝细胞肝癌,源自肝脏间质恶性肿瘤的较少。在影像学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检出率越来越高。要想对肝脏良性病变进行合理、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就一定要了解良性占位病变的多样性,尤其是一些罕见类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首位就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正常人群中,其B超检出率在0.3-0.4%,在尸体检验中,其检出率为0.4-7.3%,并且男女检出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本为5:1[3]。和肝癌的区别就是,肝癌属于进行性消耗病程,肿瘤处在进行性增大状态,而血管瘤变化不大,只有在女性内分泌变化或者血管瘤内出血的时候,才会发生增大的情况;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没有消耗病程。出现误诊的原因就是,血管瘤本身出现了纤维化,尤其是一些病灶较小处失去了影像学特征,导致误诊为肝癌。 3.2 肝脏脓肿误诊原因肝脏脓肿一般发病较为隐蔽,没有消化道感染、全身感染、发热等症状出现,在B超检查中,容易考虑肝癌。 本组4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CT检查后,诊断为“肝癌”,在进行多次治疗之后,因为腹膜炎手术中探查出腹腔积液2000mL,肝脏呈现结节状态,并且轻度硬变,腔壁逐渐转变为慢行炎症,通过术后病理分析得知,患者为肝脏脓肿。其余2例患者通过CT检查、肝动脉造影检查之后,确诊为“左肝癌”,手术切除了左肝外叶的肿块,通过术后病理分析得知,患者为肝脏脓肿。由此可以看出,在手术中进行冰冻切片检查,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断准确性。 3.3 肝硬化再生结节误诊原因本组4例患者,都具有典型的肝硬化临床症状与体征,其中2例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经过B超检查、CT检查之后,均表示肝内具有单发占位病变,CT平扫1例呈现等密度,3例呈现低密度,进而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肝癌。出现误诊的原因就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容易发展为大结节增生,导致AFP浓度上升,误诊为肝癌。在CT成像上,肝硬化再生结节主要为多发结节,少见单发,并且大多数都是高浓度,很少见低浓度,这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3.4 肝胆管腺瘤、肝纤维瘤、肝细胞腺瘤误诊原因肝胆管腺瘤、肝纤维瘤、肝细胞腺瘤在肝脏良性病变中,较为少见。在诊断中,出现误诊的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对早期病症的认识,没有真正见过此类型病症;加之肝胆管腺瘤、肝纤维瘤、肝细胞腺瘤均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中很难辨认,进而误诊为肝癌。除此之外,对CT检查浓度、MRI检查信号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察CT、MRI成像的难度,导致出现了误诊[4]。 目前,有人用碘油CT诊断肝脏良性病变与肝癌,这是因为,肝癌灶具有聚集碘油的特点,而肝脏良性病变聚集碘油性质较差,碘油基本处于沉着状态,并且肝癌灶聚集碘油的时间可以持续半个月以上。 此外,肝动脉造影CT的诊断准确性要高于普通CT,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1] 秦颖,倪勇, 郑凯,等. 3 1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分析[J ] .广东医学,2010,31(21):2806-2807.[2] 郭曦,唐继红,付必莽,等.45例肝脏少见良性实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03):174-176.[3] 冯潇,龙莉玲,彭鹏,等.肝占位性病变CT误诊为原发性肝癌30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03):411-414.[4] 姜川.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J].实用肿瘤杂

肝囊肿是常见的一种肝脏良性病变

肝囊肿是常见的一种肝脏良性病变 短期既不会对肝功能造成影响,也不会发展为肝癌。但是如果患者饮食不加注意病情可加重,甚至恶化,因此肝囊肿患者的饮食禁忌非常重要。那么肝囊肿患者饮食禁忌有哪些呢? 禁止饮酒:酒精除能直接损伤肝脏外,还可刺激多囊蛋白活性,从而加速囊肿生长速度,此外酒精代谢过程中还能产生一种致癌物质-乙醛。 少吃动物肝脏:俗话说吃啥被啥,那么肝囊肿、肝损伤等疾病真的能通过食用动物肝脏来补充营养吗?答案是不能。因为肝脏同样是动物的排毒内脏,久而久之肝脏残留了许多有毒物质。再者,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大量食用后会加重肝脏负担,诱发不适症状,对病情极为不利。 禁止吃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食物可产生大量的尿素氮,从而加重肾脏排泄负担,促使体内氮类代谢物合成,从而加重肾脏的排泄力,加重肝、肾脏负担。 避免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这类食物不仅能加快机体基础代谢率、加重肝脏负担,而且还能加快囊肿生长速度、促使囊肿生长。 禁吃发酵性食品:这里所讲的发酵食品主要是菌变发酵的食品,如豆腐乳、臭鸡蛋等。这类食物可加快囊肿增长速度,促使囊肿生长。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胃酸分泌,从而导致机体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对病情不利。 综上所述,是肝囊肿患者的饮食禁忌,希望对大家多多了解肝囊肿的饮食知识,避免病情加重。 1、运动锻炼:春天多锻炼,能够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根据天人合一的

理论,春季人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保持体内的生机。有预防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晨间锻炼最好室内进行,因为晨间的人们易吸入有毒空气和污染尘埃,特别是吸入含臭氧的空气和烟雾后,加上肝炎病人免疫力下降,极易引起咽炎、咳嗽和胸部不适等症状。晨练可选择附近社区的健身房、文化宫及其他文化活动室。 2、调养精神:春季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有肝脏疾患的人,要做到心宽、心静。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 3、防风御寒:春天乍寒乍暖,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不要随意增减衣服。每晚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同时可在睡前,喝一碗用生姜、花椒、大蒜熬制的保健汤,既驱散寒气、预防感冒,又有利于睡眠,让肝脏疾患病人吃得好、穿得暖、睡得足。 4、合理饮食: 补充优质蛋白质:春季气温变化大,冷热刺激可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传染或者复发疾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 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西红柿和柑橘、柠檬等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选择清淡食物:春季肝气最旺,而肝气旺会影响脾,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多吃酸味食物,就会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饮食适宜选择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食品;饮食应该清淡可口,少吃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肝炎病人忌吃蛋黄,因为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这些都需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这样加重了肝脏负担,不利肝脏功能恢复。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发表时间:2011-09-01T10:05:4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东方[导读]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李东方(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分局二九零农场职工医院156202)【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188-02 【关键词】骨肿瘤诊断 (一)骨软骨瘤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 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 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 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 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 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 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2.骨肉瘤多可见骨膜反应,形态多样,一般反应越厚提示生长越迅速。 3.肿瘤骨的形成是X线主要观察指标,一般分化好的肿瘤形成象牙质样瘤骨,较差的呈棉絮状;针状瘤骨是肿瘤突破骨皮质,在骨旁形成。骨肉瘤中,肿瘤骨成分越少,恶性度越高。 4.X线可显示软组织肿块,但其内出血,坏死显示不清,软组织内钙化可反应肿瘤分化程度,一般钙化越多,密度越高,表示分化越好。 CT:显示肿瘤区骨质破坏及骨内骨外肿块,密度不均,分界不清;可显示软组织肿块内液化坏死,出血及钙化;可显示肿瘤侵犯关节情况及髓内受侵范围,可更好显示不规则骨的骨肉瘤。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肿瘤骨,瘤软骨,钙化,坏死,水肿等在T1WI上均为低信号,与正常骨髓高信号呈鲜明对比,T2WI上肿瘤骨、瘤软骨一般为高信号,陈旧出血可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时,生长活跃的肿瘤组织呈明显高信号。 【鉴别诊断】 骨肉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肉瘤:发病多在20~30岁之间,可见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其内见钙化,不见瘤骨。 2.纤维肉瘤,发病年龄大(25~45岁),如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MRI上T1WI与T2WI均为等信号可用与鉴别。 3.骨巨细胞瘤:起病缓慢,症状轻,边界分明无骨膜反应恶性巨细胞瘤可见残存骨壳及皂泡样骨间隔。 4.骨转移瘤:无论成骨或溶骨,病灶多发,界限分明,骨膜反应少见。 5.早期骨肉瘤应与限局性骨髓炎鉴别,前者骨破坏周围新生骨,在骨硬化中无破坏,无死骨,无急性发病,无向全骨蔓延的倾向,后者发病较急,骨破坏周围有新生骨环绕,中心可见死骨。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得准确与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得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就是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得关键。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得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CT 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得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得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整理)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1、脉络丛乳头状瘤: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 肿瘤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其内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内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脑积水。肿瘤多局限于脑室内,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肿瘤多呈实质性,和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见于脑室系统及脑桥小脑角等处 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这主要由于肿瘤过多地分泌

脑脊液,阻塞脑脊液循环,或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 2、间质瘤: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间质肿瘤,多\肿瘤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和胃窦部。在胃肠道中占2.5%,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发生在40岁之前,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比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肿瘤多见,平滑肌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蛋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胃肠道间质瘤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 肿瘤有包膜,故一般边界清晰。肿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多呈膨胀性生长,分腔内型、腔

外型和混合型(同时突向腔内外),以腔外型多见。最大径小于5 cm的肿瘤,多为良性,一般呈类圆形,平扫密度多数均匀,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大于5 cm的肿瘤,多为恶性,一般呈分叶状,平扫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有的可与胃腔相通,增强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淋巴结。 间质瘤恶性者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间质瘤应与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进展期胃癌主要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常有梗阻征象,局部侵犯明显,伴有胃周、肝门区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enign occupation of the liver,BO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在其诊断与治疗方面却尚无规范可循。 1 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 2 BOL的分类 BOL的分类参照2010版WHO提出的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命名。值得注意的是,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肝脏胆管细胞乳头状瘤、肝脏胆管细胞囊腺瘤(BCA)、肝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属癌前病变。 3 BOL的诊断要点 BOL的诊断应重视肝病背景和流行病学背景。我国>80%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而除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外的BOL极少合并肝硬化。腹部超声检查通常用于BOL筛查和随访。多排螺旋CT (MDCT)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则用于确诊BOL,且两者可为互补。MRI检查鉴别肝硬化增生、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新型对比剂钆塞酸二钠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PET/CT 检查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有一定价值,可选择性应用。实验室检查对大多数BOL诊断无帮助,但肝包虫病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AFP、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当临床治疗决策必要而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特定类型的BOL,肝穿刺活组织还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获取组织学分型并指导治疗。 4 BOL的鉴别诊断 BOL的诊断须建立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基础上。因此,诊断BOL的过程也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的过程。实性BOL需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胆管细胞癌等鉴别;囊性BOL需与肝脏胆管囊腺癌(BCAC)等相鉴别。肿瘤影像学特征,生长速度,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5 BOL的处理原则 推荐1:BOL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证据级别Ⅰ,推荐等级强)。 推荐2:有恶变倾向的BOL应择期手术;无恶变倾向者但存在明显影响生命质量的症状或肿瘤生长速度快而难以排除恶性肿瘤者,选择手术切除(证据级别Ⅰ,推荐等级强)。 推荐3:手术切除是治疗BOL的主要方法,微创治疗技术可行者可选择腹腔镜手术(证据级别Ⅱ,推荐等级弱)。 6 各种BOL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6.1 肝海绵状血管瘤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2015-07-11 10:54 阅读:247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本文对2006 —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 —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 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痿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 n 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

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2.5?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2结果 ⑴肝硬化性结节34例:其中多发29例、单发5例,病灶直径0.5?3.5cm , 平扫示不规则稍高密度31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4例,中心坏死或液化6例;增强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2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8例,均无钙化。 ⑵血管瘤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病灶直径2.0?6.9cm,平扫示稍低密度灶10例、等密度灶3例;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9例、轻度强化4例, 中心坏死或血栓形成5例,中心钙化2例。 (3) 坏死结节10例:病灶直径0.2?2.6cm,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示边缘轻微延迟强化8例、轻度延迟强化2例。 (4) 错构瘤6例:病灶直径1.0?2.6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4例、低密度灶2例;增强扫描示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1例,中心钙化2例。 ⑸动脉静脉痿15例:其中多发13例、单发2例,动脉-门脉痿9例、动脉-肝静脉痿2例、门脉-肝静脉痿4例,病灶直径2.0?3.9cm,平扫呈等密度13例、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 (6) 炎性假瘤5例:病灶直径1.8?3.0cm,平扫示低密度灶3例、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1例,均无钙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