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

一、填空题(10%)

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

A、强制性

B、确定性

C、均衡性

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

A、社会解组论

B、犯罪生态学

C、犯罪同心圆论

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BC )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

A、青少年犯罪增多

B、女性犯罪上升

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5、智能障碍是指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 AB )

A、遗忘

B、虚构

C、怪癖

D、精神分裂

6、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 ACD )

A、天气

B、工具

C、季节

D、昼夜

7、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 ABD )

A、趋势外推法

B、比较研究法

C、心理分析法

D、专家评估法

三、名词解释(24%)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犯罪预防

3、犯罪原因

4、犯罪条件

5、犯罪学

6、被害预防

四、简答题(32%)

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

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

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五、论述题(20%)

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

1、犯罪预测

2、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

3、胆汁质型粘液质型

4、心理情感

5、时空条件工具条件

6、犯罪机会空间环境

7、阶级性社会性相对性

8、传统手段犯罪现代手段犯罪

9、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二、选择题:

1、BCD

2、AC

3、ABC

4、ABCD

5、AB

6、ACD

7、AB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4、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犯罪工具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诸要素。

5、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6、被害预防,又称之为被害防范,主要指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整体被害现象、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

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

四、简答题:

1、答:(一)有助于客观地揭示犯罪现象

(二)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犯罪原因

(三)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2、答:(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三)属地管理原则

3、答: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此时此地是犯罪行为,彼时彼地则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1)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区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2)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由于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4、答:(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

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依据,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准确地惩治犯罪。犯罪学则不同,它从犯罪发生的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以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例如,这两门学科都研究盗窃犯罪,但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刑法学注意的是盗窃罪的构成、盗窃数额等犯罪情节、应判处的刑种和量刑幅度等;犯罪学注意的重点则是盗窃犯罪发生的一般规律、盗窃犯罪产生的原因及怎样预防这类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

两门学科虽然互有区别,但又因研究对象互有重叠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如它对犯罪行为法律特征的确定、所确定的犯罪种类,为犯罪学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条件。同时,刑法学中所研究的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也是犯罪学中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刑法学的研究—诸如在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原则、刑罚种类、量刑制度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五、答:(一)文化冲突与犯罪

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1.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宗教中的正教与邪教等的冲突。

2.文化冲突严重地障碍着人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3.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将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二)亚文化与犯罪

1、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2、青少年亚文化形成的起因与过程

3、个人与犯罪亚文化群接触,就可能由此习染、同化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三)文化垃圾对犯罪的诱发作用

1、不健康的书刊报纸、影视对于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灵魂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使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腐蚀也会使一些个体蜕化为犯罪者

犯罪学复习试卷(二)

一、填空(14%)

1、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_犯罪现象_________的基础上,探求_犯罪原因_________及____犯罪预防______的科学。

2、收集犯罪资料的具体的方法主要有_____访谈法_____,____问卷法___________,__观察法_________,文献法及临床诊断法等.

3、犯罪学的创始人是__龙勃罗索__________,他在1876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____《犯罪人论》___________.

4、犯罪现象的属性主要有:_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5、阿莎棼堡将犯罪人分为七种类型:过失犯罪人,__激情犯罪人_________,机会犯罪人,___预谋犯罪人_______,累犯犯罪人,常习犯罪人,和_____职业犯罪人______________.

6、我国犯罪现象的规律主要有__起伏律___________,____消长律___________和__辐射律_________.

7、在犯罪的社会原因中,___经济因素__________是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

8、_残缺家庭______、_问题家庭___________和_贫困家庭_________等类型的家庭,家庭功能实现的条件较差,矛盾较多,所以一般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较易发生犯罪。

9、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_犯罪机会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10、依据被害人是否承担责任及其享有什么权利,可以将被害人分为_有责任_______被害人与__无责任____被害人.

11、___犯罪预测_______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12、犯罪预测的复杂性是由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二、判断题(10%)

1、趋势外推法是指将预测对象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趋势外推到未来的方法,又称时间数量预测法或时序分析法. ( 错)

2、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最根本途径. ( 对)

3、文化冲突对人的社会化进程不会产生影响. ( 错)

4、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是必然对应的. ( 错)

5、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类型与方式上存在着固定的模式. ( 错)

6、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可能发生改变. ( 对)

7、犯罪学的研究表明,被害人中的男性要远多于女性. ( 错)

8、无论犯罪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在特定时期内都必将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变化. (对)

9、犯罪学是从刑法学当中分离出来的. ( 对)

10、犯罪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都至少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 错)

三、名词解释(24%)

1、犯罪

2、犯罪学

3、犯罪原因系统

4、犯罪被害人

5、犯罪预测

6、犯罪预防

四、简答题(32%)

1、当前国外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动向有哪些?

2、家庭对犯罪的影响有哪些?

3、简单说明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4、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

五、论述题(20%)

请阐述被害预防体系的构建.

犯罪学复习试卷(二)答案

一、填空题:

1、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2、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

3、龙勃罗梭《犯罪人论》

4、阶级性社会性相对性

5、激情犯罪人预谋犯罪人职业犯罪人

6、起伏律消长律辐射律

7、经济因素

8、残缺家庭问题家庭贫困家庭

9、犯罪机会空间环境

10、有责任无责任

11、犯罪预测

二、判断题

1、错,趋势外推法,也称时间数列预测法或时序分析法。这种预测法,是根据连续性原理,通过统计分析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外推定量的预测方法。

2、对

3、错,文化冲突对人的社会化进程会产生影响

4、错,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不是必然对应的

5、错,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类型与方式上不存在着固定的模式

6、对

7、错,女性要远多于男性

8、对

9、对

10、错,有责任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都至少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受到处理的行为。

2、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多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

4、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5、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6、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四、简答题

1、答:(一)综合治理已经成为治理犯罪对策中的全球性共识

(二)环境预防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三)公众参与、社区预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四)犯罪防治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入

2、答:(一)残缺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二)问题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三)贫困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3、答: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相互联系。

(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总体目标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2)以往广义的犯罪预防包括了被害预防。

2.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有区别。

(1)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在防范对象上侧重不同。

(2)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直接目的是不同的。

(3)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措施、方法及手段是不同的。

3.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影响、互相转化。

(1)有效的或恰当的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促进。

(2)无效的或不恰当的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互相抵触,易导致消极的效果。

4、答:犯罪的阶级性、社会性必然派生出犯罪的相对性。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此时此地是犯罪行为,彼时彼地则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1.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区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第一,犯罪具有阶级属性。第二,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国家的法律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就导致了不同的犯罪观。

2.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

五、论述题

答:(一)被害预防的三个层次

1、社会被害预防

2、群体被害预防

3、个体被害预防

(二)被容预防的三个阶段

1、被害前预防

(1)被害前的社会预防(2)被害前群体被害预防(3)被害前个体被害预防2、被害中预防

(1)被害中社会被害预防(2)被害中群体被害预防(3)被害中个体被害预防3、被害后预防

(1)被害后社会被害预防。(2)被害后群体被害预防(3)被害后个体预防

犯罪学复习试卷(三)

一、填空题(16%)

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_犯罪原因________、__犯罪现象________和_犯罪预防_________三大方面内容。

2、__犯罪预防_________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3、收集犯罪资料的常用方法有:_问卷法_______、_访谈法________、_观察法_______、_文献法______、临床诊断法。

4、犯罪学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的_古典犯罪学派________,代表人物有:_贝卡里亚__________;19世纪的_实证主义犯罪学派_________,代表人物有:龙勃罗索___________;20世纪中叶的_现代主义犯罪学派________。

5、犯罪的分类中按照犯罪的不同组织形式分为:_个体犯罪________、_一般团伙犯罪________、_集团犯罪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16%)

1、根据被害人是否承担责任及其应由此享有什么权利,被害人可划分为:(AB)

A、有责任被害人

B、无责任被害人

C、既然被害人

D、潜在被害人

E、机会性被害人

F、状态性被害人

2、将犯罪预防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特殊预防是根据:(B)

A、犯罪预防的着眼点和功能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D、犯罪预防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F、犯罪预防主体的不同

3、犯罪防控系统中的微观性预防包括:(ABCD)

A、家庭预防

B、学校预防

C、社区预防

D、社会组织预防

4、对轻微违法人员进行转处主要原因在于:(C)

A、此类人员应得到宽大处理

B、这种方式适用普遍

C、防止以刑罚处理不当产生的副作用

D、这种方式节省费用

5、犯罪调查中收集犯罪资料的具体方法有:(ABDFG)

A、访谈法

B、问卷法

C、比较分析法

D、临床诊断法

E、心理分析法

F、文献法

G、观察法

6、犯罪具有(ACD)的属性。

A、阶级性

B、个体性

C、社会性

D、相对性

E、危害性

7、根据被害人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可划分为:(ABCDEFG)

A、轻浮型被害人

B、轻信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E、孤独型被害人

F、受挫型被害人

G、怯懦型被害人

8、犯罪预测的主要方法有:(ABCD)

A、趋势外推法

B、因素分析法

C、比较分析法

D、专家评估法

E、临床诊断法

F、心理分析法

三、名词解释(20%)

1、犯罪率

2、暗数

3、犯罪的起伏律

4、犯罪的不同接触论

5、犯罪产生的条件

四、简答题(30%)

1、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2、简述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犯罪发展的概况。

3、简述犯罪预防的分类。

五、论述题(18%)

试述犯罪预测的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犯罪学复习试卷(三)答案

一、填空题:

1、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2、犯罪预防

3、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

1、古典犯罪学派贝卡里亚实证犯罪学派龙勃罗梭现代犯罪学派

2、个体犯罪一般团伙犯罪集团犯罪

二、选择题

1、AB

2、B

3、ABCD

4、C

5、ABDFG

6、ACD

7、ABCDEFG

8、ABCD

三、名词解释

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2、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3、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都必将出现时起伏、波浪式的变化。

4、犯罪的不同接触论:人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是人们在交往的互动过程中学到的。

5、犯罪产生的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变化的第二位原因。

四、简答题

1、答:(一)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是相互对立的

1.相互对立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双方互相排斥。

3.在犯罪后果上,以侵害与被侵害对方的权利而形成了权利与责任对立的关系。(二)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是相互依存的

1.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彼此互动。

3.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与被害过程中互补。

(三)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角色转换

1.“被害前”的被害转化。

2.“被害中”的被害转化。

3.“被害后”的被害转化。

2、答: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1950-1955年)

从犯罪类型看,一是暴力性犯罪多;二是反革命破坏案件多;三是经济领域犯罪突出。从犯罪人员看,一是,敌对分子多;三是,惯犯、累犯多。

二、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时期的犯罪状况(1956-1965年)

第一,犯罪较之前一时期明显减少。

第二,犯罪类型结构中,反革命犯罪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三,犯罪成员中,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年)

第一,犯罪数量增多,发案率较高。

第二,财产犯罪多。

第三,青少年犯罪增多。

四、改革开放之后的犯罪状况(1977-1996年)

3、答:(一)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

(二)依据犯罪预防的着眼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三)依据犯罪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

(四)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五)依据犯罪预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邻里预防等

(六)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五、答:一、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一)预防是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对犯罪的控制是整个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1.犯罪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

2.犯罪控制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最根本途径

二、犯罪预防的可行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理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可转化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二)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

(三)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四)在我国,治理犯罪问题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五)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一、填空题:(15%)

1、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_学习____、_模仿____,并迅速蔓延扩大。

2、关于犯罪原因的观点中,体质生物学理论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_天生犯罪人论_________、_体格性格分型说_________、_内分泌功能失调说_________、___脑组织损伤说_________。

3、挫折攻击论认为当人受到阻碍和挫折时会产生侵犯性反应,这种反应分为:一是指向_内部_____的惩罚,其极端方式是_自杀______;二是指向__外部____的惩罚,往往形成犯罪。

4、_残缺______、_问题___________和_贫困_________等类型的家庭,家庭功能实现的条件较差,矛盾较多,所以一般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较易发生犯罪。

5、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较之成年人具有_盲目性_______、_突发性______、_纠合性______、反复性等特点。

二、判断改错题:(20%)

1、犯罪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错)

2、犯罪条件是产生犯罪的根据。(错)

3、人口流动的无序状态,使犯罪的机遇和条件大增,并且成为侵财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对)

4、具有变态人格的人一般没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不用负相应的刑事责任。(错)

5、根据被害预防不同措施可划分为传媒防范、法律防范、人防、物防、技防。(对)

三、名词解释:(15%)

1、犯罪亚文化群

2、犯罪被害人

3、犯罪预测

四、简答题:(30%)

1、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规律。

3、研究犯罪原因具有哪些意义。

五、论述题(20%)

简述现阶段中国犯罪增长的原因

犯罪学复习试卷(四)答案

一、填空题:

1、学习模仿

2、天生犯罪人论体格性格分型说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脑组织损伤说

3、内部自杀外部

4、残缺家庭问题家庭贫困家庭

5、盲目性突发性纠合性

二、判断改错题:

1、错。是塔尔德提出来的。

2、错。不是犯罪的根据。

3、对。

4、错。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当负相应刑事责任。

5、对。

三、名词解释:

1、犯罪亚文化群:是指由具有与社会主文化相异的犯罪价值体系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团伙和社会集团。

2、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3、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四、简答题:

1、答:一、犯罪的总体质、量特点

(一)犯罪数量剧增,重大案件比重明显增大

(二)犯罪在各区域全面增长,呈现出新的区域分布态势

1.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东南倾斜现象。

2.犯罪的社区分布向城市偏移,集镇刑事犯罪日益突出。

二、犯罪类型结构特点

(一)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二)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1.杀人、伤害、强奸等传统的暴力犯罪有增无减,并趋向恶性化。

2.严重暴力犯罪增多。

(三)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1.再生犯罪发展迅速。

2.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三、犯罪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共同犯罪显著增多

(二)集团犯罪突出,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开始滋生蔓延

四、犯罪主体的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增多,初犯年龄降低

(二)女性在犯罪成员总数中比重趋增

(三)流动人口犯罪突出,闲散人员犯罪增多,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五、犯罪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特点

(一)犯罪活动方式由静态发展为动态

(二)犯罪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海上犯罪突出

(四)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性差异缩小

六、犯罪手段特点

(一)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现代化

(二)犯罪手段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或危害性

2、答:(一)犯罪的起伏律

1、犯罪起伏是事物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

2、犯罪大幅度起伏是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的反映

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

(二)犯罪的消长律

(三)犯罪的辐射律

3、答:(一)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二)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3答案 综合考核答案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答案 第1题 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设计()。 A. 犯罪预测 B. 犯罪对策 C. 犯罪预防 D. 依法处理犯罪 第2题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所采取的行政性()的总称。 A. 罚款 B. 处理行为 C. 打击措施 D. 强制措施 第3题 犯罪人的()是其犯罪个人原因中最直接的犯罪因素。 A. 人生观 B. 心理特征 C. 思想观念 D. 世界观 第4题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系统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A. 犯罪预防 B. 依法处理犯罪 C. 改造罪犯 D. 科学的犯罪预测

第5题 对犯罪预测做出最早尝试的是() A. 美国的欧林 B. 美国的格卢克夫妇 C. 美国的伯吉斯 D. 美国的梯伯滋 第6题 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 A. 家庭防范 B. 单位防范 C. 社会防范 D. 学校防范 第7题 犯罪学重在穷究犯罪的(),以便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A. 目的 B. 规律 C. 原因 D. 动机 第8题 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德国的李斯特 B. 意大利的贝卡利亚 C. 意大利的龙勃罗梭 D. 美国的希利

第9题 研究犯罪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 比较论证法 B. 社会调查法 C.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D. 数理统计法 第10题 综合治理违法犯罪的中心环节是() A. 改造罪犯 B. 科学的犯罪预测 C. 依法处理罪犯 D. 犯罪预防 第11题 把统计学的理论应用于犯罪学研究上,首推意大利犯罪学家() A. 贝卡利亚 B. 菲利 C. 盖拉威 D. 赫德森 第12题 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和() A. 对国家法益之犯罪 B. 对个人法益之犯罪 C. 对社会法益之犯罪 D. 法定犯罪 第13题

犯罪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犯罪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具体见教材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调解模式;(二)小组会议模式;(三)圆桌会议模式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在此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互动的结果使得双方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人,而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冲突着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 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诱引、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足以刺激对方不适当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 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首先挑起争端并诉诸暴力”而招致对方的伤害;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的性诱惑”,即被害人针对具体对象或泛对象进行性诱惑,从而招致被诱惑者的性攻击。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1973年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部分银行职员扣押在金库内,人质中的一名女性竟与一名恐怖主义分子产生了爱情。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 A: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积极地结成联盟,即以“打”起始而以“交”告终; B: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回忆自己的被害过程时,被害人更多想起的是加害人的友好行为而不是其暴行。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古典犯罪学派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观点正是资产阶级这种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现。这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唯意志论。同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特别是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古典社会学派的理论观点。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贝卡里亚、边沁和费尔巴哈。

犯罪学期末考点

犯罪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再度被害:就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时间与金钱等)、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或痛苦,通称为再度被害。 2、犯罪场:就是指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领域。或者说,犯罪原因产生犯罪效应的特定领域,称为“犯罪场”。其构成内容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社会犯罪控制机制。这些因素给犯罪人以易于得逞的印象。无犯罪人则无犯罪场,通过控制犯罪场可以制止犯罪。 3、被害人贬值: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就是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就是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4、犯罪饱与理论: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促使犯罪发生与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分别就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类因素。这三种因素就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与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与状态。环境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比倒就是保持不变的,呈现动态的规律,有可能局部国家或地区犯罪会出现超饱与现象,但最终还就是会回到饱与状态。(菲利的观点) 5、犯罪标签理论:犯罪并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人们主观的产物。犯罪之所以为犯罪就是因为人们将之解释为犯罪,即司法认定。任何行为本身都不就是有罪的,而就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她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6、犯罪亚文化:就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与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如犯罪暗语,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与仪式,纹身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手势、图像等非语言符号。 7.自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其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就是真正的犯罪。

《犯罪学》任务四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综合治理作为犯罪预防的方针和实践模式是在()年被明确提出的。选择一项: a. 1950 b. 1981 c. 1971 d. 1960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1981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题干 病态家庭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教育不当的家庭 b. .离异的家庭 c. 违法犯罪的家庭 d. 滥施暴力的家庭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离异的家庭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选择一项: a. 政法部门 b.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c. 各级党委 d. .各级政府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女性犯罪的比例历来()男性。选择一项: a. 相当 b. 等于 c. 低于

d. 高于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低于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我国社会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选择一项: a. 行政手段 b. 政治手段 c. 竞技手酸 d. 法律手段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法律手段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选择一项: a. 贫困 b. 私有制 c. 社会分工 d. 利益观念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私有制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选择一项: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2016年东师秋季《犯罪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错)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 (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2015电大形成性测评《犯罪学》网上作业任务一

电大形成性测评《犯罪学》网上作业 参考答案 一、我国重新犯罪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对策? 答:我国重新犯罪的特点是:(1)从年龄的分布来看,青少年重新犯罪现象严重。(2)从职业状况来看,无业人员和务农者居多。(3)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型和暴力型犯罪占主体。(4)从犯罪形式来看,重新犯罪的团伙化突出,犯罪性质黑社会化。(5)从社会危害程度来看,重新犯罪大案要案和恶性犯罪突出。(6)从犯罪主观恶性来看,重新犯罪者反社会意识增强,主观恶习深。(7)从犯罪周期来看,重新犯罪短周期化明显。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1)吸收借鉴国际上防治重新犯罪的思想制度经验。(2)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方针,贯彻宽严相济形事政策,防治重新犯罪。(3)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尝试恢复性司法,防治重新犯罪。(4)推进监狱改革,提高矫正质量,防治重新犯罪。(5)落实刑满释放、解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防治重新犯罪。(6)加强社会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口管理,防治重新犯罪。(7)发挥家庭的亲情教育和引导作用,防治重新犯罪。(8)犯罪者个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我防治重新犯罪。 二、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答:结合我所在的城市,我认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一)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日趋暴力化的特点。(二)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三)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四)从作案主体看,呈现出农村籍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和农村流入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突出的特点。(五)青少年人犯罪屡教不改,具有反复性特点。(六)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

三、参考重庆涉黑案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的? 答:有组织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一般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和典型的组织犯罪概念。 所谓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即一般的有组织犯罪概念,也就是犯罪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概念,指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或者犯罪集团。其特点是: 第一、作为有组织的犯罪,其主体必须在三人以上,有别与一般共同犯罪。 第二、作为有组织犯罪,其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有组织的犯罪,有别于非有组织犯罪。 第三、作为有组织形式,是指一切有组织形式的犯罪,不仅包括有一定组织行为的结伙性犯罪和团体性犯罪,也包括有一定组织形式的集团性犯罪,还包括有一定组织机构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有别于刑法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 所谓狭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黑社会”。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控制或直接指挥和参与,人数众多的(二人以上)犯罪分子的结合或几个犯罪集团的联合体。具有严密而稳定的组织结构——等级制、专业与分工及帮规会律,其组织系统呈开放性,表现为该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一套能逃避社会控制和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