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学部分教案.doc

免疫学部分教案.doc

免疫学部分教案.doc
免疫学部分教案.doc

教案一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概述第一章抗原(一)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2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

讲授新课,70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

布臵作业,3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的功能、抗原的概念。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抗原的两种特性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执行免疫防卫,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功能分三种:

1.免疫防御反应过强,将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反应过弱会导致持续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稳定功能发生紊乱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将导致肿瘤的发生。

二、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固有性免疫,主要包括皮肤粘膜的物理阻挡作用、局部细胞分泌的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体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及体液中免疫分子的抗菌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启动者和驱动力是抗原性异物。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抗原的特性

①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或效应T 淋巴细胞的性能;

②免疫反应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carrier)。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

性就越强。

二、理化性状

(一)分子量大小

(二)化学性质

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芳香族氨基酸。

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

(三)结构的复杂性

抗原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四)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程度。

(五)物理性状

七、思考题及作业

课后作业题P5第1题、第2题;P13第1题。

八、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教案二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抗原(二)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旧课,10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65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

布臵作业,3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决定基的概念和抗原的分类;

熟悉抗原的特异性;

了解超抗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抗原的分类

难点:抗原的特异性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一、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二)抗原决定基的结构

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后者又称线性决定基,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三)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免疫优势基团。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四)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结合价是指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半抗原为一价,天然抗原一般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

(五)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往往是天然的,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T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基,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识别。

(六)半抗原-载体效应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表位)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为载体效应。临床上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如阿司匹林、氨基匹林、青霉素引起的过敏症与半抗原-载体效应有关。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某一抗原决定基同时出现在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现象,这种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决定基。具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发生结合反应,为交叉反应。

第四节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H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一)胸腺依赖抗原

TD-Ag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故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的辅助。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二)胸腺非依赖抗原

TI-Ag只含有B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回忆反应。TI-Ag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分为TI-1 Ag 和TI-2 Ag。TI-1Ag如细菌脂多糖, TI-2Ag如荚膜多糖。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一)异种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2、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向机体提供特异性抗体(抗毒素),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起防治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人而言它又是异种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动物血清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受此种动物血清时,可发生超敏反应。

(二)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主要有ABO(A1、A

2、B、H抗原)血型抗原和Rh(D、C、E等)血型抗原。

2、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既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还与移植排斥反应及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三)自身抗原

感染、外伤。

(四)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溶血性链球菌。

三、超抗原和免疫佐剂

(一)超抗原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的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的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的作用,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Ag)。

超抗原与某些食物中毒、自身免疫病、肿瘤及AIDS的发病有关。

(二)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七、思考题及作业

课后作业题P13第2、3题。

八、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三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一)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旧课,5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70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

布臵作业,3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b):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所有抗体都是Ig,但Ig并不都具有抗体活性。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区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由二硫键连接四条多肽链组成。两条重链(H链)、两条轻链(L 链),两条重链之间及重链与轻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接。

重链分为五类,分别以希腊字母γ、μ、α、δ、ε来表示,并由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M、IgA 、IgD 和IgE五大类。轻链分为两型,即κ型和λ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型别总是相同的。靠近N端称之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C端称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

在可变区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更是经常出现较大的易变性,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区),它是抗体分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又被称为互补决定区(CDR)。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它结构成分

(一)连接链

连接链(Joining chain, J链)将Ig单体连接成双体(SIgA)或五聚体(IgM)。

(二)分泌片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SP)保护SIgA免受外分泌液中蛋白酶的降解。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IgG、IgA、IgD有VH、CH1、CH2、CH3四个功能区; IgM和IgE 有VH、CH1、CH2、CH3、CH4五个功能区。

主要功能:①VH和VL是结合特异性抗原的部位;②CH1和CL为免疫球蛋白的遗传标记所在;③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活化,并与IgG通过胎盘有关;④CH3能与某些细胞结合。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

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Fc段,即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 Fc)。

(二)胃蛋白酶

水解IgG得到大、小两个片段。大片段即F(ab')2段,具有双价抗体活性;小片段继续被水解成小分子多肽碎片称pFc'段,无任何生物活性。

第二节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一、IgG

占血清Ig总量的75%~80%,机体抗细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的抗体主要为IgG类。IgG也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可发挥ADCC 效应。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以及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有属于IgG类。

二、IgM

分子量最大。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新生儿脐带血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天然血型抗体、类风湿因子及冷凝集素属于IgM。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

三、IgA

分两型: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为双体,主要存在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粘膜抗感染的重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

四、IgD

五、IgE

最晚出现的和血清中含量最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含量增高。IgE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度亲和力,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第三节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二、激活补体

三、结合细胞

四、通过胎盘和粘膜

母体的IgG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这种自然被动免疫对于新生婴儿抵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IgG和SIgA是构成婴儿自然被动免疫的重要因素。

五、抗体分子的抗原特异性

人Ig的特异性抗原成分称为Ig的血清型,包括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①同种型:是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间同一类Ig共有的抗原特异性。②同种异型:在同一种系不同个体间,同类Ig存在特异性不同的抗原决定基。③独特型:是在同一个体内,各种特异性不同的抗体其V区的抗原特异性不同,由V区特异性抗原决定基区分的

型别,称为独特型。

第四节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

一、单克隆抗体

体内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多种B细胞及其子代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是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因这种抗体是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群即单一B细胞克隆合成分泌的,故称单克隆抗体。具有性质纯、效价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

二、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抗体的部分基因取代某些鼠源性抗体的基因,保留其结合抗原的特异性基因序列,经修饰表达的重组抗体。

七、思考题及作业

课后思考题P22第1、2、3题。

八、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九、教学后记

教案四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二)

第四章补体系统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旧课,10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65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布臵作业,10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抗体的功能及单克隆抗体、补体的概念;

熟悉补体的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的激活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抗体的功能、补体的激活途径

难点:补体的激活过程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演示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与免疫相关的球蛋白。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

固有成分。调节蛋白。受体分子。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又称传统途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或替代途径。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即C1酯酶形成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使靶细胞崩解。

二、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1、C3b的生成及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

2、C5转化酶(C3bBb3b)的形成

3、补体激活的放大机制

三、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特点比较

表2 两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

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IgG4等

参与补体C1~C9 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

C3转化酶C4b2b C3bBb

C5转化酶C4b2b3b C3bBb3b(或C3bnBb)

所需离子Ca2+、Mg2+ Mg2+

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被直接活化,自身

在疾病持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放大,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第三节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表3 补体及其裂解片段的生物活性

补体成分或裂解片段生物活性

C1~C9 溶菌、溶细胞作用

C3b、C4b 调理作用

C3b 免疫粘附作用

C1q、C4 中和、溶解病毒

C2a 激肽样作用

C3a、C5a 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C5b67 趋化因子作用

一、溶菌、溶细胞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免疫粘附作用

四、炎症介质作用

五、中和、溶解病毒作用

第四节血清补体异常与疾病

补体含量降低或增高

补体的遗传缺陷

七、思考题及作业

课后思考题P30第1、2、3题。

八、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五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旧课,10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65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

布臵作业,3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HLA的基因组成、遗传特征及功能;

了解HLA的分子结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HLA的遗传特征及功能

难点: HLA的分子结构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五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于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故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个复杂的抗原系统,编码这一系统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HLA复合体是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其基因产物HLA分子不但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和T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

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与遗传特征

一、HLA的基因组成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6P,共有224个基因座位,其中128个为有产物表达的功能性基因,分为I类基因区、II类基因区和III类基因区。

(一)HLA I类基因区

包括经典I类基因和非经典I类基因。经典I类基因(HLA-Ia),即HLA-A、HLA-B和HLA-C,其轻链β2微球蛋白基因位于第15号染色体。非经典I类基因包括HLA-E、HLA-F、HLA-G等,其产物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作用。

(二)HLA II类基因区

包括经典的DP、DQ、DR亚区和TAP、LMP、DM、DO等基因。

(三)HLA III类基因区

III类基因区位于HLA复合体的中部,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二、HLA的遗传特征

(一)单元型遗传

MHC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单元型(又称单倍型),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基因型,其表达的MHC抗原特异性型别称表型。在遗传过程中MHC单元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即单元型遗传。

(二)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三)连锁不平衡

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预期的随机频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连锁不平衡。

第二节 HLA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一、HLA分子的分布

HLA I类分子表达在绝大多数有核细胞表面,但不同组织和不同细胞类型的表达水平不同。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是淋巴细胞。

HLA II类分子的表达局限于一定的细胞群,主要见于抗原提呈细胞。中性粒细胞、未激活的T细胞及肝、肾、脑均不表达HLA II 类分子。

二、HLA分子的结构

(一)HLA I类分子结构

HLA I类分子是由重链(α链)和轻链(β链)经非共价键连接成的异二聚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一般仅结合长度在8~10个氨基酸残基以内的抗原肽。

(二)HLA II类分子结构

HLA II类分子是由α链和β链以非共价键相互连接组成的异聚体,结合13~17个氨基酸残基甚至更长的抗原肽。

三、HLA分子的功能

(一)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二)参与抗原提呈

(三)约束限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T细胞在识别抗原决定基的同时,还须识别相应细胞表面的MHC I 类或MHC II类分子的现象,称MHC限制性。

(四)参与免疫调节

(五)参与T细胞发育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一、HLA与器官移植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后,移植物的存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其中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起关键作用。

二、HLA表达异常与疾病

三、HLA与疾病的关联

表达HLA-B27抗原的个体较HLA-B27阴性者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机会要大89.8倍。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DR4关联,乳糜泻、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3关联,多发性硬化症与DR2关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HLA-DQ关联。

四、HLA与输血反应

五、HLA与法医学

七、思考题及作业

课后思考题P36第1、2、3题。

八、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九、教学后记

教案六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免疫系统(一)

二、教学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旧课,5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70分钟;

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

布臵作业,3分钟。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T细胞的表面标志;

熟悉免疫器官、T细胞的功能;

了解T细胞的分化和选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T细胞的表面标志

难点:T细胞的分化和选择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讨论、讲授

六、教学过程设计

免疫系统:是机体识别自我和危险信号,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并最终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中医学(骨伤)、针灸推拿学专业 [实验学时] 9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是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医药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2)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5)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 (2)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3)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实验内容 (1)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法) (2)斜面培养基接种方法 (3)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4)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法 (5)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各种培养物的示教;描述细菌

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观察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现象。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琼脂斜面,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大肠杆菌24小时斜面培养物等。 4、实验学时 1学时 实验二细菌的分布及消毒与灭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证实热力和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证实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存在,为在医学实践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提供依据。 2、实验内容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干热灭菌器(干烤箱) (3)紫外线的杀菌实验 (4)热力对芽胞及繁殖体的作用 (5)药物敏感性试验 (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的作用———手指皮肤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 (7)空气中的细菌检查 (8)污水和净水中的细菌数检查 (9)皮肤表面的细菌检查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血琼脂平板,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灭菌棉签,咽拭子,酒精灯等。 4、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胞)。 (3)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 (4)了解细菌的动力 2、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动力试验 (4)革兰染色 3、实验仪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网络资源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说明 一、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和规律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与抗原入侵机体后引起的生理性、病理性免疫应答;以及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有关方面诸多知识;熟悉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观察不同的材料,进行各项操作,分析实验结果,训练每个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分析机体免疫功能与疾病发作、合理用药之间关系。 、课程体系

医学免疫学可分为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个部分。基础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抗原物质;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③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④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临床免疫学是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与人体健康或疾病密切相关的各种免疫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①抗感染免疫;②超敏反应;③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免疫缺陷;⑤肿瘤免疫;⑥移植免疫等。本教材以基础免疫学为主,临床免疫学部分仅介绍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有许多分支,如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选修课及相关知识介绍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药学、预防、护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的学习和开设为基础的。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镜、色谱、免疫标记、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方面已进入超微结构、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结构功能、致病的物质基础以及诊断方法,使人类对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三、参考教材: 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Janeway, 2004, 6th Ed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0514英文名称Immunology课程说明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514 英文名称: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 3. 课程目的 食品免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继的其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免疫学》,胥传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年 (3)《功能性食品》,郑建仙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参考书目: (1)《食品免疫学导论》,江汉湖主编,化学工业版社2006年, (2)《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附课堂讨论。 (2)实验课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为主并附以实验设计。 (3)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实习、调查、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以及平时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论文(70%)+实验及平时表现和作业(30%) 9. 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上课前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学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对于不了解的的地方要提前做出标记,同时课外自觉完成布置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免疫概念的变迁,免疫的功能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科学免疫学,现代免疫学 (3)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第二章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细胞、分子),骨髓、胸腺、法氏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电子教案资料

第一讲绪论 自我介绍 前言:欢迎同学们到微免世界潇洒走一回! 问题之一:为什么要去走一回?(why?) 很多人希望拥有1000000(健康、爱情、工作、友情、房子、车子)但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将等于零。 2009年,全世界死亡总人数为5200万,其中: 感染性疾病 1730万(由病原生物所引起的) 心血管疾病 720万 癌症 630万 可见,感染性疾病位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首! 因此学习病原有三大需要:平时需要、战时需要、考试需要。 问题之二:怎样学好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how?) 1、“一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2、“两个基本点”抓好教材与同步练习册两个基本点。 问题之三:什么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what?) 本课程包括三门学科: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1、定义: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

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2、分类: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如病毒、亚病毒等。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有两菌四体。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微米(μm) 细菌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清楚地看到细菌外部形态。 举例:若将1500个杆菌“头尾相连”,仅有一粒芝麻长!将60~80个杆菌“肩并肩”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宽!重量为1mg的细菌,其数量相当于全球的总人数(有58亿之多)!结核病人的一口痰,至少带有4.5亿个细菌。 细菌的形态——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1、球菌:圆球或近似球形,如葡萄球菌。 2、杆菌: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如痢疾杆菌呈短杆状,结核杆菌有分枝现象,破伤风梭菌呈鼓槌状。 3、螺形菌:菌体弯曲,分为两类: ①弧菌:短,只有一个弯曲,如霍乱弧菌; ②螺菌:长,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弯曲,如幽门螺杆菌。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5章补体

医学免疫学教研室

示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0.1学时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 蛋白。 2.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 胞及脾细胞等产生。 4.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等均可使补 体失活。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1学时 在生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各成分多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清和体 液中。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 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 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 补体系统的激活按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3条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0.3 学时 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 C4 3.激活过程 难点 (1)识别阶段 C1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C1酯酶的阶 段。 C1是由一个C1q分子、两个C1r和两个C1s组成的大分子 蛋白复合物。C1q是由6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对称的六 聚体,其羧基端呈球形结构,呈放射状排列,构成了C1q 分子的头部。头部是C1q与IgFc段结合的部位。C1r和 C1s

C4a游离于液相,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多糖共价结合,使补体活化稳定有效地进行下去。 C2a释放进入液相,具有激肽样作用。C2b与C4b结合形成C3转化酶。 C3是C3转化酶的天然底物,在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中起枢纽作用。 C3a 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二、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0.3 学时 该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C3。 1.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等,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等因子 3.激活过程 难点 (1)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图形展示 C1 见图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 2、试验项目数: 3、适合专业: 4、开课学期: 5、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参考书): 司传平主编,《医学免疫学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 二、实验目的及任务: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及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的基本技术的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评阅实验报告及作业 四、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等 五、实验项目 实验 1 免疫器官的大体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的获取( 3 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解剖学形态;掌握免疫细胞的获取和计数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观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眼科剪刀,镊子,解剖台(10套);离心机(1台);显微镜(10台)。

实验2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4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以玫瑰花环试验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数量。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离心机、水浴箱、电冰箱(各1台);显微镜(10套)。 实验 3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3 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五)实验内容提要: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计算吞噬百分率。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水浴箱、离心机(各 1 台);采血全套用品。 实验 4 抗原抗体反应及免疫学标本片的观察(2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操作方法;了解E-玫瑰花 环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大小吞噬实验和一些常用生物制品。 (五)实验内容提要: 观察肝癌病人阳性血清与抗血清的反应(双向)以及抗IgG 抗体与IgG 的反应(单向),观察 E-玫瑰花环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大小吞噬实验镜片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概述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学科,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并与理工农各学科相互渗透。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与分子生物学一样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不可缺的工具。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验证部分理论知识和加深对课堂讲授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方法和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综合性实验实验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往往由多种实验手段、技术和层次的实验容所组成。通过综合性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设计性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的基础上,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所提供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选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最后以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 1.学生在上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所要使用的仪器、药品的性质和注意事项,预测实验结果。 2.注意保持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严肃认真地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 3.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4.积极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树立团队精神,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实验。 5.实验所用的仪器、器材和试剂须按照要求摆放,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结果。 6.要爱护公共财物,节约试剂材料,不得将实验室任何物品私自带走。如将仪器、器材损坏,应及时报告教师,并登记备案。 7.实验室应保持安静,遵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玩弄动物。 8.实验室禁止吸烟、进食、饮水、用嘴习习管及湿润标签,不准随地吐痰。 9.如有传染性材料、有毒材料流洒与桌面、地面或衣服上,或发现割破皮肤、被动物咬伤等意外时,要及时报告教师,做好妥善处理。 10.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用品,物归原处。实验废弃物应放入或倒入指定的地方或容器。服从卫生值日安排,认真负责地做好清洁卫生。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南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简介 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有关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下图为免疫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免疫组织和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 固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抗体 可溶性分子补体 基础免疫学免疫分子细胞因子 免疫膜分子(如MHC、免疫受体等) 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 抗感染免疫 超敏反应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免疫学技术免疫预防(如疫苗、抗毒素和类毒素等) 免疫研究技术(如基因工程抗体和免疫基因组学等)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的,其特点是具有识别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的能力,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使之被体内清除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免疫免疫自稳:清除衰老的细胞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监视: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两大类。 固有免疫: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发生较早。 免疫应答的种类 适应性免疫:必须经历克隆扩增,产生效应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发生较晚。 三、免疫性疾病 机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受严格调控,免疫应答规模适度。免疫应答不适当可致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对抗原分子应答过强 肿瘤:免疫监视功能不足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 感染:免疫防御功能不足 免疫缺陷: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因素(如感染)造成免疫功能障碍 四、免疫学的应用 传染病预防:如疫苗接种 免疫学的应用疾病治疗:如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应用 免疫诊断:如血型检测和传染病诊断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Jenner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当时,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接种人痘或牛痘,可获得免疫力,预防天花,但对病原体及获得免疫的道理却全然不知。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被发现,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十九世纪末,抗体的发现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对抗原的研究,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后所致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免疫学发展至科学免疫学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期间,对抗原与抗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创立了免疫化学,发展了体液免疫;以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菌苗得以广泛使用;在抗体的应用中,发现了免疫应答所致的超敏感反应性疾病,认识到适宜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卫作用,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则有致病作用。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全面总结了当时免疫学的成就,推动了细胞免疫学时期的到来,认识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教案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教案 (2007 ---2008 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细胞免疫检测Ⅰ:细胞因子的检测(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XX级全体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考虑)。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设计。 二、了解五种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三、掌握ELISA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及其临床实用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设计。 2、ELISA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思考题: 一、有哪些实验可以检测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二、常见的免疫标记技术包括哪些? 三、试述ELISA常用的三种方法都是什么,何种检测抗原、何种检测抗体。 参考书目: 1、《医学免疫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龚非力科学出版社 20XX年版 2、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病原学部编。 3、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主编:张秋萍,武汉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讨论设计方案 30分钟 二、总结方案及讲解五种免疫标记技术15分钟 方案归纳: 1、人体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本次实验从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着手检测细胞免疫功能。 2、确定研究对象,给药途径,剂量,样本量。给药后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

第21章MHC与HLA检测及应用《医学免疫学》教案

免疫学现代理论认为,MHC 分子的免疫生物学意义在于:一方面, MHC分子直接参与APC对抗原的处理和加工;另一方面,在TCR特异性 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 MHC 分子,才能够产生T 细胞激活的信号。因此,MHC 编码产物的主要 生物学功能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激活,从而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 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编码HLA 的基因群被称为HLA 复合体,即人类的MHC。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 号染色体短臂,占人体整个基因组的1/3000。 HLA-Ⅰ类分子是由由α链和β2m组成经非共价键连接成的异 二聚体。 分为多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肽结合区(α1 、α 2 区):容纳8-10aa 组成的短肽,具有多 态性,是T细胞识别部位 免疫球蛋白样区(α 3):与Tc细胞表面CD8 分子结合 β2m:增强I类抗原的表达和稳定性 跨膜区:锚定HLA-Ⅰ类分子 胞内区:参与跨膜信号的传递 ? 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HLA-Ⅱ类分子是由α链、β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分 为 肽结合区(α1 、β 1 区):容纳10-15aa 组成的短肽,具有 多态性 免疫球蛋白样区(β2 区):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 跨膜区及胞内区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它们均位于HLA-III 类基因区.(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包括位于HLA-Ⅱ类基因区1)抗原肽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或抗原肽转运肽基因2)巨大多功能蛋白酶体或低分子量 多肽LMP基因(3)非经典I类基因(4)炎症相关基因 *HLA 复合体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codominance),即在 杂合子状态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均表达出相应的产物,从而进一 步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态性。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1)单元型遗传 2)共显性遗传+复等位基因→高度多态性 3)连锁不平衡 * MHC基因及其产物的极端多样性,造成不同MHC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这些 差异主要集中于MHC分子的肽结合槽,从而决定了特定型别的MHC分子和抗原 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MHC分子高亲和力与抗原肽结合成为复合物,这是保证MHC分子有效提呈抗原 的重要前提。 MHC-I分子的肽槽由MHC-Ia链的a1和a2结构域组成,而MHC-II分子的肽 槽由MHC-IIa 链的a1和MHC-IIb 链的b1结构域组成。前者的两端处于封闭 状,而后者的两端则较为开放。MHC-I分子只能接纳9肽,而MHC-II分子则能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 1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Ⅰ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 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 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 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分钟) (二)Ⅱ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三)Ⅲ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Ⅳ型超敏反应(5分钟) 1、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O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 3、特点 (1)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分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