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徐江与中学生对话《人生的境界》

——中学语文课教学境界的“觉解”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

怎样开发利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潜在的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各段所谓的关键词,然后又由学生循章摘句用冯友兰的话作出相应的解释。那么怎么解读才有更大的收效呢?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笔者曾到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与学生及语文教师共同研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随后,《天津教育》杂志社与天津大港一中就这篇课文又组织了一场研讨会。前后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深入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共计12个问题。本文是我们的对话课志,对话历时60分钟。这篇课志就是我与学生的对话实录。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1.在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有哪些生词?如何认识“觉解”、“人生境界”、“道德”的内涵?

学生:没有什么生字。觉解:人做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做。境界:做的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道德:有觉解的基础上,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

徐江:语文课,基本任务有四——识字、积理、冶情、致用。

识字,解词,这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这一点都已淡化了,或者说消弱了。这一点从同学们的解词中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只会照着书本抄某个词的解释,不能从词的本义与课文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话语准确解释有关词语。当然,这不能怪咎于学生。很显然,这体现出教学方面的缺陷,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从基本的方面入手,因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孱弱。我在这里选择这三个“词”入手,不但向同学及中学老师展示如何注意语言素质的提高,而且要认识从语言问题入手,准确地理解、解释有关概念,并由此进入对文本本身的探究和认识。直接说,这三个“词”是本文的三个关键概念。对他们的探究将是我“撬”开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文章破绽、缺口的线索,由此将为后面质疑这篇文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下面我来解释这三个词。

①觉解:“觉”,上面是“学”字,让孩子们明白事理,也就是使之“明悟”。下边是“见”字,“见”由“目”与“儿”(其实是“人”)组成,表示人用眼睛看到了,所以引申为“发现”、“见解”。这样上下合起来就是有所“悟见”,有所“认识”。

“解”这个字更清楚,“角”、“牛”、“刀”,这就是宰牛剔骨,“分解”之意。由此自然引申出“分析”、“理解”。所以,“觉解”就是“觉悟理解”。同学们的解释是对的。

②道德:“道”,“导引”的“导”。“德”,又作“悳”,由“直”与“心”组成。“直”,视正行直。“心”有良心,有人性。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显然“德”是“目标”,“导”是一种使人趋向“德”的力量,是所走的“路”,即“道”。如果我再把“道”这个字依古人会意法拆解的话,“道”从“辶”从“首”,那么就可意会为“道”是人们用头脑指挥自己沿着一条该走的“路”,把自己“导”向一个很正很直很有良心很有人性的目标。把这一切再归纳一下,所谓“道德”,就是指一个人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行事。对“道德”作这样的诠释,不仅是汉字的本义透示出来的信息,而且还与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解释同归一路——“道德给了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规则。它为我们的欲望和行为设置了界线。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它还给予了我们作决定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这种高高在上的、如此没有人情味的‘道德’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很好地刻画了道德规则的隐喻,尼采是这样描述它的:‘一块美德的匾额悬挂在每个人的上方。’”(《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

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80页)用这位哲学家的话再简括一下就是——“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罗伯特.所罗门语,同上,第264页)从这样的关于“道德”的诠释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是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否定“利”的问题,特别是“私利”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德”字里面“直”和“正”的要求,它本身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也规定了“质量”的要求,“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把事情办得要相对好一些,才是正,才是直,才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医生,他不仅有乐于为人治病的“心”,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解除患者病痛,他才是一个有医德的人,我们不可能把医德的桂冠戴在庸医的头上。

有关“道德”之理解,同学们按照冯友兰的话抄写诠释,你们对冯友兰的“道德”内涵的认识并不错,但冯友兰的解释本身是狭隘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由此便可以在后面直击冯友兰文章的“软肋”。

③人生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境界”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有“境界”,画有“境界”。我们这里讲的“境界”是人生境界。搞懂人生境界还得先说清“境界”。从汉字本身的意涵去讲“境界”,其中“境”字是名词“境”,即“境况”、“境地”,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就是这个意思;“界”也是名词之“界”,即“界线”,如范晔《后汉书》中《马融传》有云“奢俭之中,以礼为界”,意思是说奢侈和省俭的区分标准要以合乎“礼”为“界”。“境”、“界”二字组成一个词“境界”,根据方才所讲意涵作会意性解释,很显然它是一个褒义词,往往指事物的某种现状从积极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档次。所以我这样解释“境界”——是指事物的状况从积极方面达到一定的界线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认识“境界”本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人生境界”。这个词能否准确解释将标志着对冯友兰这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根据某些语文老师讲《人生的境界》实录判断,我以为人们并没有将这个词搞清楚,这也就意谓着没有读懂《人生的境界》。老师讲人生的境界,不明白“人生境界”的含意,这表现了语文教学专业性判断存在极大的缺陷。

关于“人生境界”,可以从冯友兰的文章推究。这一点他讲的很好,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是学此文意义之所在。冯友兰说:“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从这个阐释中可以体会到“人生境界”的构成——“觉解”的行动及行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升华归纳——“人生境界”——是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意识,就是所“觉解”的,包括生存的追求以及理想的合适的追求手段、方式等,这种“觉解”就是有“境界”的人生之“界线”。“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对。人生的境界,是在一种明确意识到的人生精神指导下的生存境况。它是一种现实的状态,既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含有实践方面的东西。再抽象一点儿说,“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知其“应然”到应“应然”的“实然”。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及怎样追求,然后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奋斗,这种人生状况就是他的“人生境界”。这是讲解《人生的境界》最核心的概念,明白这一问题,将会让我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彻底颠复冯友兰人生四境说。

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同学的解释也只能依赖书本中冯友兰所说。在实际上,同学们并没有弄懂什么是“境界”。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我在这里所示范的重新表述归纳的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只能照课本背诵一些浅显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应该锻炼自己理解这种哲学化理性概括的能力。人家外国高中生考大学作文题目是《我是谁》、《自由是否是拒绝一切的权利》、《孤独是否是对人的重大惩罚》,我们能写吗?不是我们同学的思维能力比他们差,而是我们的语文园地中理性思辨的“化肥”太少了。

2.请回答冯友兰在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具体又分哪些情况?

学生:人生的四种境界,具体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徐江:一般的读者阅读此文都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人生的境界”,并且具体又分为四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们所留下的东西也就是这些。可是偏偏有人硬说这篇文章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甚至说“精神境界”就是“人生境界”。在这里冯友兰没有说清楚。这是此文一大弊端。“精神境界”≠“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有一定境界的“精神”及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人生实践的“和”。

3.请一一解释上述有关问题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然境界:对自己的行为“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功利境界:行为的“动机”是“利已”的;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不谋已利;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

徐江: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默读,回答得很准确,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要义。尽管如此,但我的心中还是有一些感慨和忧虑:同学们默读就能掌握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还要领着同学去串读?此外,我们的学生一般只能回答这些表面问题,而转换一种回答方式,即用自己的话语作理性概括就不行,比如前边我所提“人生境界”的诠释,而这才是要紧的。

二、关于课文内容的质疑

4.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个问题是分开的吗?理由是什么?讲“道德”是否意味着不谋“已利”?

学生:不是分开的。因为这些问题就像一条链条贯穿在我们生存的道路上,有着顺承的关系,而且交织在一起。最起码来说“道德境界”的人他要活着就必须去琢磨赚钱。尽管可以辩解说“我赚钱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但你琢磨为自己赚更多的钱,使自己更好地活着的时候,就有为自己的成分。其实这也意味着讲“道德”的同时,还需要谋“已利”。讲“道德”与谋“已利”并不一定对立。

徐江:这位同学的思考还是很有深度的。冯友兰四种境界的划分本来就是他的臆想和杜撰,特别是他所推崇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就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什么“天民”说、“宇宙”说,单纯讲这一切我以为就是一种“灭人欲”的哲学。因为在这些所谓较高、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冯友兰忘记了“我”,“我”也是人。忘了“我”也是人,心中没有“我”,那么他就是“圣人”、“超人”,“圣人”、“超人”就不是人,所以这种哲学就不是人生哲学。在我发的材料中有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她说:“过分为自己,是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个生灵——自己。”(《三毛文集.主角》,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大家再看宋人李觏在《原文》中所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华书局出版,第8页)

我以为作为人的人生哲学里面不应该没有“我”这个元素,不管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我”不存在,同样也就没有“他”。“我”与“他”是相对而存在的。不能忽视“我”的“利”,“我”的“欲”,否则,就是李觏所说,是“贼人生”,“反人情”。“灭人欲”的哲学怎能称之为“人生境界”呢?

这时,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诠释“道德”之内涵,因为在“道德”的本义里,就没有排斥为已谋利的因素。“正其义不谋其利”,实际上冯友兰的道德境界就没有正“道德”之义,我给大家解释“道德”,那就是“道德”之正义。

5.你相信冯友兰的说教吗?

学生:不相信。

徐江:同学们这个“不相信”的判断是自读得出的,我和这个同学一样,也不相信。我想不通的是很多的学生不相信冯友兰的崇高境界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老师、甚至还有博士生导师,仍然在那里一板一眼地在给学生讲这一套。把学生当作“书簏”,一本正经地往他们的脑子灌,这不是无效教学是什么?

6.冯友兰说:“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你认为这四种境界是这样排列的吗?

学生:从理论上是这样一个顺序,只是这四种境界不是截然分开的,所以在实践中就很难说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徐江:同学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的确,在实践中不能作这样简单的阶梯性的排列,如方才同学所说,因为人生的境界并不是划分的那么清楚。这里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问题。

比如说,有一位郑老师,一心扑在语文教学上,他的出发点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郑老师是“道德境界”之人。而徐老师呢?他坦荡地宣称自己是功利主义者,为养家糊口而赚钱,为晋升职称而努力教书,为获得高一点儿的奖金而潜心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但他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差别。仅以讲《人生的境界》为例,郑老师认认真真按照书本一段一段去筛选“关键词”,然后又引导学生到书中找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比如什么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等等,从头到尾串释一番。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从开头“哲学的任务”到结尾“未来哲学”解读思维过程画了一个很美的“圆”。至于“境界”、“道德”本质内涵是什么,除了学说冯友兰的话语外,学生再也没有得到其他的补充解释。这种画“圆”的教学从提高角度看,特别是相对于学生自己认真默读,有效信息的增加就是“0”嘛。而徐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质疑冯友兰,包括对“关键词”作“训诂”式的解释。前者是培养书簏,后者在努力地教学生独立思考,做明白人。那么郑老师的“道德境界”中有很不“道德”的因素,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指挥自己寻找恰当的教学之“道”。他对语文的“觉解”,他对语文教学境界的“觉解”显然低于徐老师。徐老师的“功利境界”中有着基本的“道德”因素,即踏踏实实地教书,能真正把学生教明白,既对得起国家发给他的“铜板”,又没有辜负学生的期望。所以,对于两人的境界不能简单地说郑老师“道德境界”高于徐老师的“功利境界”。

那么冯友兰的境界说问题出在哪里呢?那就是太注重“动机”。片面地以“动机”判断人生的“境界”,显然有失偏颇。我在正“道德”之义时说过,“道德”的本义要求行为“视正行直”,这里“正”与“直”不仅要合乎一定的原则,而且还要有更高的质量,我们判断人生境界应该是“动机”和“效果”相统一,不仅仅有一个什么什么“心”。我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论者。

三、关于文章写作问题质疑

7.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我的写作课堂上,在谈起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话题时,我的学生讲过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在西方某国小学生阅读课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读童话《灰姑娘》。老师问:“你们有谁发现了《灰姑娘》自相矛盾的地方?有小朋友回答说:为什么在午夜12点以后什么都变回到原来状态而唯独灰姑娘逃离王宫时丢掉的漂亮鞋子没有变?现在我想问的是——同学们能否像外国小朋友那样也敢于向名家挑战,来找一找冯友兰文章的破绽呢?

学生:文不对题。“人生的境界”与“哲学的任务”两个中心似的,不和谐。从冯友兰的讲解中可以看到,境界是以“觉解”为前提条件的,但他又说“自然境界”是“没有觉解”、“不甚觉解”,怎么又说所谓“自然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呢?这不矛盾吗?

徐江:我先肯定同学的批评是对的。阅读此文,不必过多地联系其它可能的背景,我们

只把它当作一篇独立的课文。既然此文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却又以“哲学的任务”设问开启,的确是不妥的。如果一篇文章造成很多很多的读者莫明其妙,有障碍,这本身就是问题。

不仅如此,我还要作以下补充:

文章前后相矛盾,直接让人怀疑“人生四境”不是科学的概括,而是一种臆说。

令我兴奋和赞叹的是同学们竟能认识到“自然境界”不能作为人生境界的一个境界层次存在于人生境界的序列里。这是很有逻辑的思维。冯友兰的所谓“自然境界”实际上放弃了“觉解”这一基本的“界线”标准。我为同学们能发现这种矛盾由衷高兴。这使人想起围棋赛手分为1-9段,我们一般人只知些皮毛,没有段位,开玩笑可以说是“0段”棋手,但它不是正式段位。同样,好的旅店分1-5星级,路边的车马店当然不入“星”,说俏皮话可以说是“0星级国际大旅舍”,但同样它不是正式的“星位”。同理,没有觉解的本能生活,不能赋予其正式的“境界”概念。因为“境界”本身就是表示具有一定档次的生存状况,“无觉解”状态本身就不能和“境界”发生联系。“自然境界”翻译一下就是“无觉解境界”,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概念。

同样,“天地境界”是关于对宇宙的服务问题。“宇宙”是什么?有什么?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飞碟?冯友兰在提出“天地境界”时,他对宇宙可以说没有多少“觉解”。即便当今对宇宙探索比较有成就的美国和俄罗斯,它们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实践,然而相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它们的认识也仅仅是开始,或者是皮毛。从宏观讲还谈不上有什么“觉解”。假如随着科学的发展距离不是障碍时,谁能保证可能有的外星人与地球人会和谐共存?他们会不会水火不容呢?那么一位地球人要为宇宙服务行得通吗?因此,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对“宇宙”根本没有什么“觉解”的人却在那里大谈什么“天地境界”不是很荒唐的事吗?以“觉解”为基本前提的“境界理论”却又是一位对“宇宙”中的一切“无觉解”或“不甚觉解”的人提出来的,这只能是一种“假说”,甚至是“臆说”。

此外,“天地境界”的概念命名也是很不妥的。因为“天”、“地”本身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属于“自然”的。我们说,某某村是“水果之乡”,某某村是“仙桃之乡”。那么大家会知道前者是多种水果生产基地,其中里面就包括桃子。而“仙桃之乡”呢?则是桃子的生产基地。很显然,“天地境界”概念的命名其中关于“境界”摹状词的使用违背了不要与其他事物概念内涵有交混、牵涉和重叠的原则,而尽量采取概念内涵是唯一性解释的词语。正如英国哲学家乔纳森.洛厄所说:“一个名字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乃是由于它与某个唯一地适用于该事物的摹状词相联系。”(《当代英美哲学地图》,欧阳康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81页)很显然,“天地境界”指称所谓最高的人生境界不是“唯一”适用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会它是“自然境界”的一种,至少让人产生疑惑。

作为一个思维严密的哲学家的哲学随笔不应该这样随意,我在这里以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阐释来攻击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我在前面要求同学们搞清人生境界中“境界”内涵的用意之所在。从思维逻辑的矛盾入手去“撬”冯友兰的文章“缺口”,同学们应该在这方面仔细体验我的讲课,体验这种思维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去培养、锻炼。这就是一种实际的本领。假如在某个场合下与你的竞争对手发生论战,如果你能敏捷地抓住对方有关主张不周严、不恰当的小辫子,将其置于尴尬境地,这对于巩固和扩展自己的地位不是很有帮助吗?这可是生存需要的真本事。有这种思维能力,对于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是很有益处的。

8.请说明修改稿删掉了原文那些内容?你认同还是反对这种修改?理由是什么?

学生:删掉了有关哲学任务等内容。我认同这种修改。这样的修改使文章内容集中一致。

徐江:冯友兰以“哲学的任务”设问来讲解“人生的境界”,这就是绕弯子。所以,将

这方面的有关文字统统砍掉,显然使文章主旨更为明确。

9.请说明修改稿比原文增加了什么内容?你认同还是反对这些修改?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证明“觉解”时增加了这样一个事例:“我曾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字,本来可以当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便代那些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回答我:‘这样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由于‘知’的范围不同,‘行’的自觉意识不同,境界自然就大不相同。”

在证明四种境界时增加了这样一段体验:“同样是大学教学,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其人生价值自然也就不同: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较高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观上,这四种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因其各自对教育的认知不同,各怀不同的心境,其当教授的境界自有差别。”

不能简单说反对还是认同。增加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原来的道理还是有益处的。连同前面的删节看,似乎减少了哲学味道。

徐江:首先要纠正一个术语——“证明”,而将其改为“解释‘觉解’”,“解释‘四种境界’”。写议论性文字,应该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这篇文章虽说是哲学随笔,但仍属议论性文章,需要以具体的事例来解释抽象的道理。请同学们注意,我在这里使用的是“解释”一词,而不是“论证”。用事例“论证”抽象的道理,有的是“证明”,有的是“解释”。前者的功能是让读者“相信”,后者的功能是让读者“明白”。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事例都是“证明”观点。大家要注意区分议论性文章写作中使用具体事例其作用的多重性。所以,有经验的作者在文章的关键处会暂时中止他的抽象议论,讲一些生动的事例,这样每每会使读者领会他的意思。针对冯友兰文章的弊端,我在修改时,便增加了有关的生动事例。比如在谈到“觉解”时,就使用了冯友兰自己讲的故事,加这么一段故事,对读者认识“觉解”的意义就具体多了。这就是用事例来“解释”什么是“觉解”,而不是证明“觉解”。

关于同学所说少了“哲学味儿”的问题我是不赞成的。你们仔细品味一下关于“假借”字的那个故事,里边就有很浓重的哲学味道。至于删掉“洞穴”说、“出世”、“入世”等等内容相应减少了文章的旁逸内容,减少了阅读的障碍。从这里大家要仔细地体会如何修改一篇文章。

10.如果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写的,你评估一下会入选课本当范文吗?这反映出人们什么样的心态?

学生:不会入选。这反映出人们这样的心态:凡是名家的文章就好。

徐江:我这样问大家,就是希望同学们不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有这样的思维。要用自己的头脑作具体的分析。

至于是不是入选课本当教材,我则主张一定要选一些这样的教材,包括清冈卓行《米洛斯维纳斯》之类的文章。我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选”。我们要看到这种文章的宝贵处——“可对辩性”——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认识“不该这样”的对话中去认识“应该怎样”。没有这样的教材,没有这样的课堂训练,那么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是一句空话。删掉类似的课文,是极不应该的。那是缺乏改革意识的表现,或者说就不懂课改。

四、关于课文阅读后的拓展思考

11.请回答:利益不同的人如何在公共社会实践中很有道德地或者说很有道德境界地为

自己的功利目的奋斗——小议“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在常态生活中的融合,即如何实践人生的“双利境界”(利己和利他、它)。

学生:不知道怎样做这篇文章?听到这样的话觉得有点儿吃惊,这不是公然倡导为个人利益而奋斗吗?

徐江:我知道这是一道颇有理性的与我们常讲的习惯话语有些相异的另类思考题。在这道思考题中,我强调了对“个人利益”的思考,但这是常态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我设计这道思考题其实就是对冯友兰脱离社会现实空洞的所谓人生高境界的否定,一种反思。尤其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如何较为务实地做一个有一定境界的人,同学们应有一个清晰的“觉解”,这将关系到如何做人的问题。我们要丢掉那些常说的虚泛套话,想一想普通公民应持的人生规则。

按照冯友兰的所谓“四境”分析,为自己的“功利”目的奋斗,这当然是“功利境界”了。然而为了实现“功利境界”却要按照“道德”的原则办事,乍听来有点儿矛盾。其实在常态生活中,一般人之间的“功利”与“道德”是统一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对立的。只有讲“道德”才能保证“功利”目标能够平安地实现。只有合乎“道德”的“功利”才是让人可以踏踏实实享用的。如清人戴震所说:“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戴震全书》第六册,第358—359页,转引自《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56页)能处理好“双利境界”才是常态人生中的高境界。

具体说如何做这篇文章,给大家一点儿提示——理得、心安。我把“心安理得”这个成语颠倒一下并拆成两个原则。办事先求“理得”,即遵守各种相应的“游戏规则”。各种“游戏规则”就是“理”,遵守它,就得理。而“心安”,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凭良心”,“有良知”,“讲人性”。总起来说,先问“规则”如何;如果“规则”没有规定,那么就要“凭良心”。孔子曾说“心安则为之”,此之谓也。

同学们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大家须认真地回顾一下我的讲课,特别是有关“道德”、“人生境界”、“觉解”等概念的重新诠释,还有我所引述的宋代人李觏、清代人戴震、台湾作家三毛、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的话,要学会把这些思想与我们的写作实践联系起来。此外,我再给大家补充三则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很有思想性的,值得大家品味品味:1.有位叫茅于轼的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先人后已”和“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以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当然这决不是说,先人后已的精神不值得称赞,或者这种行为不高尚。而是说,这种原则不能成为社会成员中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思想者文摘》,丁怀超、王克谦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3页)

2.有位叫徐贲的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今天我献血,我并不知道我的血会救谁的命,我也不指望在我需要用血的时候,那个受血者会为我献血。但我相信,由于我和别人生活在一个需要有人帮助的潜在契约关系中,我需要用血时,一定会有其他人为我输血。这种潜在的社会契约,为许多利他行为提供了一种并非完全无私的选择。(摘自《新京报》2007年8月25日)

3.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这样说:

严格按照“你自己的自我利益”而行动,就剥夺了你既为自己又为他人的目标的丰富性,正是这种丰富性赋予了人类行动以复杂的社会和个人的含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78页)12.知道孟子说“尽信书”如何如何这句话吗?理解这种讲课的用心吗?

学生: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听这种课听出了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徐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敢撬”和“能撬”。

徐江:是的,这就是读书之“道”,用自己的大脑指挥自己去学习语文,走好语文学习之路,不要当“书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课后一定要把我布置的作文写出来,那是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最后,也对在场的中学老师说几句话,希望大家从我的讲课中思考这几个问题:1、如何认识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与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及批判能力的关系?2、如何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文本深度解读的关系?3、如何加强思维能力训练与文本深度解读的关系?

4、如何把文本解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相统一?这是语文课改面临的实际问题。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 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我所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 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 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 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 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 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 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思辨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主要运用实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难点。教师引 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位哲 学家的话呢?(进一步引导,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占住了重要地位?)(3分钟)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自学: 1、走近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2、自己动手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三、讨论:

(完整word版)《人生的境界》练习题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 一、阅读理解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高度觉解自己做的平常小事即可。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4.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依据是是么?(4个字) 5.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写出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每种人生境界限20字以内) 6.第六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是现在就是的人?哪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阐述的哲学任务是什么? 8.第八自然段中,你可以推断出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逍遥游》复习学案及答案

《逍遥游》复习学案 一.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内容:《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和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二.文学常识填空、字音练习。 1.庄子,名周、_战国_中期_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老子的思想,为_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_内篇_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们多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3.《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和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鲲鹏、小至蜩鴳,都是“有所待”的,只有消灭了物我限界,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 4.给31个加点字注音。 北冥.鲲鹏 ..抟.扶摇而上坳.堂迁徙.夭阏.蜩. 学鸠.決.起而飞抢榆枋 ..粮恶.乎待哉小知. ...宿舂 蟪蛄 ..大椿.棘.斥鴳.蓬蒿.沮.丧泠.然未数数.然晦朔.翱.翔穷发.之北知.效一官奚.三.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练习, (一)解释下列10个实词的意思。 1.怒而飞怒: 2.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3.我決起而飞決起: 4.抢榆枋抢:。 5.控于地而已矣控:。 6.适千里者适:。 7.朝菌不知晦朔晦:朔: 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更: 9.未数数然也数数然: (二)写出“垂、邪、知”等10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 , 。 2.其正色邪邪通,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5.而御六气之辩辩通,。 6.知效一官知通,。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 , ;反通,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教案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前3分钟做什么呢? 生:介绍古诗。 师:怎么个介绍方法呢? 生:按照学号进行。 师:那今天该谁了? 生:**** (对不起,由于当时笔者没集中精力,没听清楚该学生的名字) 师:谁是****? (该学生起立) 师:平时你们下面介绍呢还是在讲台上介绍? 生:在讲台上。 被叫起的学生:老师,由于今天是在这儿上课,所以我没准备 师:(微笑)那怎么办呢? 师:(征求全班学生意见)让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还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师上课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学生:找人代替 (其它学生也小声回答:找人代替) 师:那找谁?

生:语文科代表! 师:谁是语文科代表? (语文科代表起立) 师:好吧,开始。 (语文科代表上台开始介绍古诗《春晓》,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学生回答含义、结束时全班诵读全诗)师:说得很好,上课! (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 师: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一般要要求他们进行口头作文,我们今天可不可做?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举手表决吧!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了,说明可以通过。那我们 今天说什么呢?(停顿一下)说“我的一天”吧!既然是我的一天,那么一定要说整天所做的事情,我的一天是 哪天呢?2020年3月28日!今年你们多大了? (有学生回答13岁、有学生会大14岁!) 师:算算看,中学还有2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吧,特殊专业可能更长一点,有的同学可能还会继续深造, 读完硕士研究生还需几年,到了2020年的今天大家参加工作了吧?

生:是。 师:好吧!到了那时,我们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你们愿做什么就说什么,随便说说,别管别人,七嘴八舌地说。预备,开始! (学生开始口头作文,师到几个学生旁边询问他们说的什么。大略3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结束)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工作干得够快的! (全场爆出一阵笑声)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有的当医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们开始上课!(生坐下) 师:教材发了没有? 生:发了。 师:(埋怨)我曾告诉你们老师课前不发教材,今天才发教材给你们,没想到他已经发了。那么你们预习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 齐答:不知道上哪一课。 师:能猜到老师今天上哪一课吗?为什么能猜到? 生:《阿Q正传》,因为此文篇幅较长,占全书的比例大。 生:《蜀道难》,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境界课文教学方案

人生的境界课文教学方案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作者: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教师用)讲解学习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自学: 1、走近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2、自己动手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三、讨论: 1、.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5《滕王阁序》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知识。 2、理解典故的内涵,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一词多义 (1)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聊乘化以归尽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胜: ①胜友如云②躬逢胜饯 ③胜地不常④驴不胜怒,蹄之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穷: ①响穷彭蠡之滨②穷睇眄于中天 ③穷且益坚④岂效穷途之哭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⑥穷岛屿之萦回 ⑦日暮途穷 (4)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 (5)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7)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引次江北 (8)数: 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9)序: ①序属三秋②滕王阁序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10)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特殊句式 (1)()句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宇文新州之懿范 (2)()句童子何知 (3)()句①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⑤窜梁鸿于海曲⑥屈贾谊于长沙 (4)()句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怀帝阍而不见 (5)省略句 ①物()华天()宝②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后三段,找出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 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 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 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 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 ....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 ....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 ....,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 ....,没考好还累倒了。这是自作自受! 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是固定不变的意思。C句,“海市蜃楼",蜃:哈唎,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实

16散文两篇导学案-河北省固安县第六中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校训:自主、创新、爱众、报国 固安县第六中学初中部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备课时间:年级:八年级设计教师:王雪审核教师:周瑞霞课题《散文二篇》[来源学科网ZXXK]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来源:学# 科#网]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一、创境启思 (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 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 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 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 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 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 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 《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补充修改 二、自探静思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三、合作辨思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冯友兰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神实质。 能力目标:能联系现实做出人生境界的价值判断。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理想。 导学重点: 能联系现实做出人生境界的价值判断。 导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四境界,把握文章精神实质。 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导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三部曲: (一)一步曲: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初读课文,观其大略(8分钟)问题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词写下来。 问题2:大家能不能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归纳本文说到了哪几个问题的 问题3: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二)二步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合作探究、明其精义(15分钟)问题1:精读课文相关段落,在文中划出作者是如何定义这四种人生的境界的。 问题2:这四种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 问题3:结合你对人生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B、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C、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题4:作者是如何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问题5:作者认为哲学是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失之, 楚人得之 , 又何求之 ! ”孔子闻之曰 : “去其…楚?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达尔文也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李白仰望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小组交流,派代表讲解) 明确: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四种境界:在自然境界,人的智慧还不足以使他们获得自我意识;到了功利境界.智慧之光就照亮了——但也仅仅照耀着——人的自我意识;当人的智慧发展到可以把自我放置到人类社会中认识的时候,就进入了道德境界;最后,

《人生的境界》答案-2020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2020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人生的境界 答案 一、单选题 1.从人的本性角度考量,工作和快乐关系应该是()。(10.0分) A.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 B.工作用来聚集财富,通过财富获得快乐 C.工作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价值的实现就是快乐 D.工作带来的报酬是快乐的最大源泉 我的答案:A √答对 2.人最早的对科学和哲学的研究的源动力来自于()。(10.0分) A.人的大脑的进化 B.人的年龄的增长 C.人的生存的需求 D.人具有的好奇心 我的答案:D √答对 3.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的标志是()。(10.0分) A.人的活动不再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 B.人的活动不再为了精神的自我实现 C.人的活动不再为了能力的发展 D.人的活动不再为了满足物质需要 我的答案:D √答对 4.人生的境界包括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10.0分)

A.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B.幸福层面和道德层面 C.物质层面和道德层面 D.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 我的答案:B √答对 二、多选题 1.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人的精神属性包含的内容有()。(10.0分)) A.理性 B.情感 C.意志 D.本能 我的答案:ABC √答对 2.自己喜欢的事业与其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相同,衡量一份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事业的标准有()。(10.0分)) A.自己对这份工作是否有真正的兴趣 B.这份工作是否让你感觉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C.自己对这份工作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D.这份工作对你的前途是否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答案:ABCD ×答错 个人分析应该选:ABC 三、判断题 1.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内心会是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会是丰富的。(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019春语文(金版 精品导学案)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7课这个世界的音乐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这个世界的音乐 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乐,我们触摸到了生命的真谛,感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珍贵。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长”,可如果人类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巨大的星球上,是否会感到寂寞和无聊呢?会!那就与生物在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上和谐相处。企图破坏、消灭这种和谐、违背自然有序法则的,必将受到惩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不闻天籁之日,就是人类自毁之时。 美 字 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赏美文 朴素 佚名 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岫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是种朴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挺直是一种朴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一种朴素;壁石立千仞,无欲则刚毅,刚毅是一种朴素。

真正的好诗,不是苦吟得来;真正的好画,不是修饰得来;真正的好歌,不是假声得来;真正的美人,并不依靠脂粉;真正的作家,并不依靠辞藻;真正的贤者,并不依靠贴金。 丑,是天生的,不是你的错误,何必耿耿于怀;乖,不是你的性格,是你的人格力量所在,何必忧心忡忡;天生一副笨嘴笨舌的样子,是你的本色,绝不可扭其天性以迎流俗;天生你耿介之性,绝不可让流言来改变你;天生你同情之心,绝不可让骗局来消融你;无论如何,不必让人家一个眼色来动摇信念;无论如何,也不必让面前几个铜板来改变形象。彩虹有彩虹的美丽,白云亦有白云的韵致;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不是西施;小鸭学着天鹅的嗓音,也永远成不了歌王。风度,让自然来体现吧,忸怩作态永远体现不了魅力;让本性来体现吧,装模作样更将是丑态毕现。 柑橘与柚子嫁接,变成的是另外一种植物;驴子与马杂交,变成的是另外一种动物;沐猴而冠,人非人,猴非猴;牛头马面,牛非牛,马非马。保存朴素,就是保存本色,就是保存自己的基因与血型,就是尊重自己,永远成为自己。 谎言,终有识破的时候;伪装,终有揭穿的时候;粉饰,终有褪色的时候;骗局,必有露馅的时候。 真理是朴素的,真情是实在的,真正可以交际的心灵世界应该是素洁而实在的。 当浮华给予我们过多欺骗的时候,我们感到朴素的自信;当虚

《人生的境界》

徐江与中学生对话《人生的境界》 ——中学语文课教学境界 的“觉解”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 怎样开发利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潜在的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各段所谓的关键词,然后又由学生循章摘句用冯友兰的话作出相应的解释。那么怎么解读才有更大的收效呢?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笔者曾到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与学生及语文教师共同研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随后,《天津教育》杂志社与天津大港一中就这篇课文又组织了一场研讨会。前后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深入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共计12个问题。本文是我们的对话课志,对话历时60分钟。这篇课志就是我与学生的对话实录。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1.在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有哪些生词?如何认识“觉解”、“人生境界”、“道德”的内涵? 学生:没有什么生字。觉解:人做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做。境界:做的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道德:有觉解的基础上,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 徐江:语文课,基本任务有四——识字、积理、冶情、致用。 识字,解词,这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这一点都已淡化了,或者说消弱了。这一点从同学们的解词中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只会照着书本抄某个词的解释,不能从词的本义与课文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话语准确解释有关词语。当然,这不能怪咎于学生。很显然,这体现出教学方面的缺陷,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从基本的方面入手,因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孱弱。我在这里选择这三个“词”入手,不但向同学及中学老师展示如何注意语言素质的提高,而且要认识从语言问题入手,准确地理解、解释有关概念,并由此进入对文本本身的探究和认识。直接说,这三个“词”是本文的三个关键概念。对他们的探究将是我“撬”开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文章破绽、缺口的线索,由此将为后面质疑这篇文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下面我来解释这三个词。 ①觉解:“觉”,上面是“学”字,让孩子们明白事理,也就是使 之“明悟”。下边是“见”字,“见”由“目”与“儿”(其实是“人”)组成,表示人用眼睛看到了,所以引申为“发现”、“见解”。这样上下合起来就是有所“悟见”,有所“认识”。 “解”这个字更清楚,“角”、“牛”、“刀”,这就是宰牛剔骨,“分解”之意。由此自然引申出“分析”、“理解”。所以,“觉解”就是“觉悟理解”。同学们的解释是对的。 ②道德:“道”,“导引”的“导”。“德”,又作“悳”,由“直”与“心”组成。“直”,视正行直。“心”有良心,有人性。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