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

古诗中的对仗经典2012-03-12 15:21阅读:25,151 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对仗工整,比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无名氏《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王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言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张宜泉《题芹溪居士》...........................

毛泽东诗词最讲究对仗。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

——《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景立华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他们所说的感动人心的宣传效果,不正是报纸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所孜孜以求的吗?而把古典诗歌的意境融入标题更可达到语言简洁,画龙点睛,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看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读罢此题,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民日报编辑为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新闻,制作了一个多么出色的标题!她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威风凛凛胜利归来的情景烘托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染力强,让人读后击节赞叹!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这就是将仿拟这种修辞方法巧妙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意境之美。 比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很明显,这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滚滚长江”,意境壮美;浊浪阵阵,心忧万千!再一个“东逝”,不免感慨古今变化之大,对比何其强烈,由此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引用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对偶句解答对偶句大全先说说对联的起源及特点对联也称楹联、楹贴、联语、门对等俗称对子是诗园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尽管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一些人写对联但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也是由中国人或汉学研究者写的。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而且好的对联都带有诗歌的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一句话对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对联虽然短小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我国的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书写成方块形一字一个音节才可能出现整齐的句式才可能出现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才可能出现对联。对联是对偶句的一种形式。由两个对偶句组成。对偶句在对联中叫对仗。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 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 (4)宾语前置例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关于春节对联精选

关于春节对联精选 导语:对联;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为一字一音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面为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对联。欢迎阅读! 同德同心开拓新局面;群策群力改变旧规模。 英雄儿女常存英雄志;锦绣河山再展锦绣图。 迎新春处处春风拂面;祝喜酒家家喜气盈庭。 有国才有家国家至上;兴家先兴国家国攸关。 雨顺风调千山生锦绣;人和政肃四海舞虹霓。 雨顺风调中华铺锦绣;人勤春早大地沐祥光。 言行并重兴中华伟业;法德兼施树社会新风。 泽雨润神州年丰国富;东风荣大地世盛民康。 雪铺富裕路银光闪闪;鹊叩幸福门喜报声声。 战鼓催春声声震霄汉;东风化雨点点润人心。 竹林枝叶滴翠春增色;梅岭花蕊凝香雪添姿。 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七十老夫圆富足美梦;千年古国得安居太平。 继往开来开创新局面;与时俱进俱兴大发展。 喜迎美好未来天地宽;乐创幸福生活日月新。 云霞蔚彩新年添福寿;山水韶光秀色满乾坤。

喜气盈门政惠千家福;华光满目民欢万代春。百鸟鸣春春风盈大地;群龙献瑞瑞气满神州。万象更新成城集众志;千帆竞发破浪乘东风。万紫千红呈九州春色;五讲四美照十亿心灵。五彩纷呈艺苑春光好;百花齐放文坛景色新。五讲四美新风遍华夏;万紫千红美景展神州。阳光照河山河山添色;春雨洒大地大地生辉。喜九州春色百花娇艳;绘四化蓝图万马奔腾。与时俱进开世纪伟业;和党同行展小康宏图。喜上新楼看羊春前景;乐开彩电听马岁回音。下磨杵功夫终酬壮志;学取经本领大显神威。香海飘香人民千载乐;港人治港祖国万年春。祥云捧日江山盈淑景;瑞气凝春社稷溢华光。心连两岸盼芳春永驻;情系三通期皓月长圆。雄师奋战创千秋业绩;俊彦挥毫谱一代风流。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百花开大地春满人间。物阜民丰祖国年年好;日新月异家乡处处新。鸣炮迎春春光盈大地;书联贺喜喜气满神州。鼠去牛来一元欣复始;春明日丽万象喜更新。喜鹊登梅百族迎佳节;金牛献瑞万中笑春风。刚过龙年走上康庄道;新逢蛇岁迎来改革潮。佳节舞龙蛇千家致富;东风荣草木万户迎春。

简论英汉诗句翻译

简论英汉诗句翻译 【摘要】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中分别探讨英汉翻译遇到的错译、误译等问题的形成原因的以及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直译;意译;语言运用 DISCUSS ENGLISH---CHINESE poet TRANSLATION S ummar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is often encountered, and so on mistranslation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fic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explore, as well as on the specific impact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terality; free translation;language exertion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运用对中英双语的运用,还是在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英汉翻译都是我们对外汉语学习中需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掌握了英汉翻译方法,才能在英语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但是,我觉得英汉互译这门学问是易学难精的,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门技巧,不仅会辞不达意,令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会贻笑大方。那么,英汉翻译中究竟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呢?请大家一同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一齐与笔者探讨。 1.一、语音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原文及其英文翻译。 静夜思 [ 唐 ]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 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新春对联集锦大全

新春对联集锦大全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春对联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新春对联集锦 上联:三春开盛纪 下联:万马闯雄关 上联:三春播喜气 下联:万马荡雄风 上联:人饮春节酒 下联:马渡风月关 上联:群星瞻北斗 下联:万马啸东风 上联:马跃阳关道 下联:春回杨柳枝 上联:马跃康庄道 下联:人迎幸福春 上联:马啸关山月 下联:莺歌杨柳春 上联:马腾改革路 下联:国展富强图 上联:马腾风雪舞 下联:春到杏花红 上联:马踏春锦绣 下联:莺歌世风流 上联:柳营晨试马 下联:虎帐夜谈兵 上联:柳绿春江月 下联:旗红骏马图

下联:迎春万木荣上联:立马昆仑小下联:腾龙世纪新上联:腊鼓催青骏下联:春风策紫骝上联:鲲鹏飞玉宇下联:骐骥跃神州上联:凯歌送旧岁下联:骏马迎新春上联:骏马生双翼下联:鸿图壮九州上联:金蟒穿云去下联:紫骝踏雪来上联:花绽春光谱下联:马驰中国风上联:花香招鸟语下联:马跃起龙图上联:花开天下福下联:马跃人间春上联:海阔凭鱼跃下联:路遥任马驰上联:共莺传捷报下联:赤兔踏春光上联:风度竹流韵下联:马驰春作声上联:丰年飞瑞雪下联:骏马跃长征上联:春新门载福下联:志远马扬蹄

下联:马蹄香万家 上联:春来山水秀 下联:马跃路途宽 上联:春拂芬芳地 下联:马奔锦绣程 上联:乘风腾骏马 下联:兴国舞神龙 上联:草枯鹰眼疾 下联:霜尽马蹄轻 上联:百花开锦绣 下联:万马起云烟 上联:白鹅游暖岸 下联:金马啸长风 上联:岁月峥嵘须搏拼 下联:年华潇洒莫蹉跎 上联:点点梅花乐淑气 下联:声声欢唱祝平安 上联:风月焕新,海角天涯皆溢彩 下联:山河铺锦,疆南地北总宜春 上联:舞志士,激雄心,歌来红日千门晓下联:除邪氛,张正气,攀上碧桃四海春上联:举国江山俱似画 下联:满天春色最宜人 上联:白粉围墙客疑问 下联:红墙瓦屋燕迷归 上联: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下联: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梅吐蕊,柳抽芽,老少边穷春正好下联:地生金,人益寿,东西南北景常新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导读: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对联楹联大全集锦

对联楹联大全集锦 寄语: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今天为大家收录的是对联楹联大全集锦,送给读者,仅供参考。 1. 上联: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下联: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2. 上联:其人其德其才,与历史长存不朽,斯为世仰,下联: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学渊源有自,故尔风高 3. 上联:壮士奋挥锥,报韩已落秦皇胆,下联:大王烦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 4. 上联:三春播喜气,下联:万马荡雄风 5. 上联:辞汉万户,下联:送秦一锥 6. 上联:牵牛子耕遍生地熟地,下联:白头翁采尽金花银花 7. 上联: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 8.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 9. 上联:柳营晨试马,下联:虎帐夜谈兵 10. 上联:三春开盛纪,下联:万马闯雄关 11. 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12. 上联:群星瞻北斗,下联:万马啸东风 13. 上联:壮士喜骏马,下联:红花爱英雄 14. 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15. 上联:竹梅品格,下联:龙马精神 16.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17.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18. 上联:举国安定,下联:全民团结 19. 上联:花香招鸟语,下联:马跃起龙图 20. 上联:大行绝俗忘荣辱,下联:至道无情空是非

从许渊冲诗词翻译技巧来看英诗韵译

【摘要】在中国诗词英译问题上究竟是采取散体译法还是韵体译法争论不休,许先生一直秉承韵体翻译信念,用行动证明其英译韵文的魅力。本文通过对许先生古诗词英译韵文相关技巧的分析,旨在提高读者读唐诗宋词等英译本时欣赏能力,理解英译韵文在传播中国诗词过程中所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诗词英译技 一、许渊冲简要生平及所受评价 (一)生平 许出生于1921江西南昌,自幼喜好文学,1938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1年在美国空军任英文翻译。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1951年归国后开始教书翻译生涯,50年代(1951-1960)在北京、西苑、香山等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60年代(1960-1970)在张家口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70年代(1970-1983)在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纵观期一生,许先生恰好是四十、五十岁默默无闻,六十岁开始崭露头角,七十岁攀上译坛高峰,八十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智中,2006)。 (二)评价 许渊冲一生译著颇丰,不少学者和专家发表了中肯评价。 作为翻译家,许翻译的语种涉及汉语、英语、法语,翻译的方向则有英译汉、汉译英、法译汉、汉译法,翻译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无所不包(张智中,2006)。钟书先生谈到许译诗词达到“意美、音美、形美”境界时,说那“恰似带着镣铐跳舞很不容易”(马红军,2006)。 二、许氏诗词英译技巧特点分析 (一)词汇层面 许在词汇层面译诗技法,主要包括添词救韵、使用呼语、词语反复、巧译专词等。 添词救韵:指的是当译文押韵出现困难时,可以添加一个单词或是短语来达到押韵目的且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try to ascend the mountain’s c rest! 译文中添加了under your feet之后,所有山峰都被踩在了脚下,“众山”自然就显得更加渺小了强化了诗意押上了韵。 使用呼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呼语包括呼人和呼物。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 词语反复:是两个或两个相同单词,出现在同一或相邻诗行里。这种手法在英诗和中诗都存在。且看“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译文: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巧译专词: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含有典故色彩人名和地名,正是这些词让诗歌承载厚重文化。王昌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if my friend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二)句法层面 在句子层面,许采用的技巧包括:一句双译、平行结构、跨行运用等。 一句双译:指的是把一个诗行或一个句子的内涵,扩充为两个句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押韵。看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平行结构:在古典诗词当中,对偶式其中的一个鲜明特色。看白居易《琵琶行》诗文: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一、对比 例1: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 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三、渲染 例5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例6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来马往,满城仕女珠翠簇动,笑语盈盈衬托出了?灯火阑珊处?那个耐得冷落,自甘寂寞的美人。寄托了作者不屑于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高洁品格。 ?过春风十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跏,如今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7 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唐诗英译1

高玉昆:唐诗英译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等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最新古代婚庆对联精选

古代婚庆对联精选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婚庆对联精选,欢迎阅读! 上联:蓬门且喜来珠履 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上联:欣然开笑口 下联:相聚叙衷情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 上联:喜溢重门迎凤侣 下联:光增陋室迓宾车 上联:于归好咏宜家句 下联:往送高歌必戒章 上联:玉镜能谐温峤志 下联:荆钗甘为伯鸾容 上联:瑟鼓房中凫翔静好 下联:箫吹楼上凤律归昌 上联:养女已传针线术 下联:适人再授桑麻经 上联:应要睦邻和妯娌

下联:更须敬老奉翁姑 上联:娘家既已芳声着 下联:婆屋定然美德彰 上联:祥光拥大道 下联:喜气满闺门 上联:一对璧人留小影 下联:无双国士缔良缘 上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下联:且喜今朝结良缘 上联: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下联: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上联:方借花容添月色 下联:欣逢秋夜作春宵 上联:东边烟花西边会 下联:我爱烟花犹爱会 上联:九曲湖畔水盈盈 下联:秋风吹尽满山情 上联:皓月描来双影雁 下联:寒霜映出并头梅 上联:桃面喜陪嫁 下联:梅香和衬妆 上联:翔凤乘龙两姓偶

下联:好花圆月百年春 上联:女儿出阁红颜少柳风吹度十里亭 下联:孝悌忠义莫轻忘老少惹人多怜爱 上联:梅蕊冲寒幸沐春光迎贵客 下联:松针吐翠喜送淑女赴新婚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灯花笑对含羞人 上联:联戚攀亲何必门当户对 下联:交结情侣只求道合志同 上联:一岭桃花红锦绣 下联:万盏银灯引玉人 扩展阅读:有趣的对联故事 越低越好 传说有一个土财主,不识一字。赶上岳父作寿,他也想附庸风雅送一副寿联,便请来村里一位老学究代笔。老学究问他想写什么内容,财主回答说:“你把我岳父捧得高高的,越高越好;你把我说得低低的,越低越好。”老学究思索过后,挥笔写成上联: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上作寿 写完念给财主听,问:“高不高?”财主连说:“高,没有比这再高的了。”老学究又写出下联: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标签:中国古诗美学标准英译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 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 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 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②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陆游《晚晴闻角有感》)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维《山居秋暝》) 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 ①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杜审言《送崔融》) ②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柳宗元《岭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 ①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②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