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小说叙事结构

浅析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小说叙事结构

浅析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小说叙事结构
浅析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小说叙事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4054303.html,

浅析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小说叙事结构

作者:宋雨蔚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

摘要: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显著特征,运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分析文本,

可以找出制约文本的潜在结构。它的不确定性叙事结构是作者思想矛盾冲突的展现,也是用以表现作品探寻怎样的思想的方法。本文试图从梦境与现实、病态与常态、室内与室外和自我的双重分裂四个点,来浅要分析残雪《苍老的浮云》中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残雪;叙事结构;二元对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1-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的进入为不少作家创作新的作品视角和叙述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到90年代文学形势的改变,使得这样的一批先锋小说家从先锋的阵线上回归到一种“故事型”的叙述模式。而以“执着于纯粹的艺术探索和自己的独异风格”“遗世独立”的残雪,虽对其创作有一定的调整,但依然坚持探索心灵梦境和精神世界的艺术道路,在作品中暗自承载时代和人性的心理需求。在她前期作品《苍老的浮云》中,就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故事型”的叙述姿态,她以一种细致的精神分析策略,将二元对立视角中的关于“梦魇化”世界下人们的生活体验、性格构成以及语言环境等要素在她广阔拥有自觉意识的文字环境中,进行自我在文学、哲学甚至是心理学层面上的探究。

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显著特征,它能够使大众在纷繁的世界中识别差异。“二元对立不仅是符号系统的固有属性,更是人类思维产生意义的基本逻辑。”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中充满了二元对立,他提出的二元对立的价值系统使得文学评论家们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思考、分析文本,从而找出制约文本的潜在结构。当代文学文本的解析也注重对内在结构的分析,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内在冲突、矛盾和挖掘深层含义。

在《苍老的浮云》中,残雪无意设立几组对立的二元模式,但其笔下的人物的精神病人的视角让这种二元对立的存在有了可能。

一、梦境与现实

“阴沟水”、“打臭屁”“红色的浆果”“肚子长芦秆”等构成了残雪在《苍老的浮云》中抽象式的荒诞派艺术内容,这些共同呈现出一种诡异梦境或者说是如同身处梦境般的世俗生活场景。这是残雪的一种叙事策略,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创作设计,这样将现实轨迹编织在梦境语言文字中颠覆于日常生活感知的创作,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控诉和探寻双重作用下的心理状态。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 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 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 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

二元对立批评论

“二元对立”原理的运用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广泛运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形式与内容这对“二元对立”的关系上,“结构主义者倾向于把一切内容都看成形式,或者至少认为内容是使最后完成形式(作品本身)得已存在的一种技术手段。”[1]电视批评中,我们把电视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使之对立起来,未必是科学的方法。但是为了认识上分析上的方便,在缺乏用更好的提法之前,还得运用这个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仅是在任何条件下总是谁决定谁的一面倒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二元的两端作为结构的组合元素是静止的,其中需要一个中介环节,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具有运动变化的特征。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分为社会的语言与个人语言。按其意思,没有对立面,任何因素的意义和功能都难以表现或说明。 电视批评中,“二元对立”原理主要用于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探索到电视作品的内结构基本模式。结构主义的批评家强调:人的感觉是从差异中发展,“上”是由其对立面“下”而感受到的。[2]因此,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有声语言、融合语言)表达感觉的结构基本是二元对立的。比如一些叙事性电视作品中叙述的内容、形式不管多么复杂,总是有基本的对立关系,或者是积极与消极、或者是爱情与背叛、或者是胜利与失败等等。电视片《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村变革的镜子,它记述了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的伟大事件。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岗村之所以冒风险,之所以“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是因为,有人反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它们干不是公开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中,有个段落的处理,可以看出结构中的两个对立情绪,画面内是爱情萌发,青春似火的裴晓云坐在炕头遐想,还坐着一个同住的女知青郑亚茹,也想着心事,忽然画外传来踏雪而来吱吱嘎嘎的脚步声,声音由远而近,脚步是朝画内走来的。敏感的裴晓云闻见熟悉的脚步声便思忖是曹轶强来了,郑亚茹也心领神会。两个少女关心窗外,从悉心谛听———少女间相互窥视到探测———大失所望。曹轶强走到门前,掂量郑亚茹也肯定在屋里,多了郑亚茹,多尴尬,倒不如改天再来,于是脚步声又折回去了,怅然离去了。画面上声画分立是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加上种种心理矛盾,使这一情节包含了更为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运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作品叙述的组合功能及其形态,是一种深层次分析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当代电视批评家中运用较为广泛。 实践证明,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原理是具有科学性价值的。它可以深入到电视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去,较为客观和细致地分析和把握电视作品内在元素的对立和运动发展。对电视作品的复杂内部把握和分析具有相当效果。下面我们用“二元对立”理论对电视连续剧《神禾塬》的成功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在电视批评中的科学价值。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以关中老农民宋思温的家庭为中心场景,它的两个女婿尤大魁和冯炳南的“二元对立”为主线,美莲和冷翠两个女性的爱情经历的变化为配景而设计叙述的。一方面它又没有把人物设计为单纯的戏剧性的叙事因素,而是写出了当代关中农民形形色色的个性,写出了他们个性中所包含的中国农民文化的传统和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的挑战,写出了他们在中国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所作出的不同局则和遭遇的不同命运。剧中宋思温蕴籍、务实、正直、讲究尊严,以家庭和土地为本位,因而当他的后代们开始放弃祖辈们传下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安徽阜阳李卫全 很高兴,在写作过程中,在先前毫无写作理论基础下,我发现了'叙述视角'这一重要叙事因素(另外也发现了场景及场景变换),并且一直它. 以下把别人关于叙述视角的文章摘录下来,作为学习之用.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版本一: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

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总第442期· 理论界2010第8期 □于开颜全文娟 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 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 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 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 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 家庭教育。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 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 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 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 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 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17年伍尔夫买 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 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 的Clark讲座邀请。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 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 的乌斯河,终年59岁。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 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 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 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 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正是这种父权社会中男女二级对立的传统观念,以及维系这种观念的工具———修养疗法,才把伍尔夫以及其他反抗传统性别观念的人逼上了绝路。 在伍尔夫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塑造了塞普蒂默 斯这个女性化的男性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观点,作为男性他有着女性的感性、情感脆弱等特征,这种表现在他失去战友埃文斯后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并被医生建议接受修养治疗,最后以自杀的方式来进

_恋爱中的女人_中的二元对立_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第30卷第3期2011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32011.6 收稿日期:2011-03-21作者简介:何菁,安徽当涂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二元对立 ———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何 菁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 要:《恋爱中的女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劳伦斯另一部著作《虹》的续篇。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伯金和厄休拉、杰拉德和戈珍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示出工业文明压迫下异化的人类灵魂已经无法正常去爱的社会现况。小说中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一直贯穿始终,并帮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这两组对立深入地探讨这部小说。 关键词: 《恋爱中的女人》;结构主义批评;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3-0029-02 一、引言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初最有创造性和争议最大 的英国作家之一。在他四十四年短暂的生命中,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劳伦斯坚信未来的社会革命 是一场“男女个人之间的革命,而不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 的革命”[1] ,他一直在其作品中执著地探究两性关系以及怎样通过两性关系拯救机器文明压迫下人类堕落的灵魂。 由此他被长期斥责为淫秽作家。在他生前,多部小说也由于书中对性赤裸裸的描写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劳伦斯逝世后, 人们才逐渐开始探究被利维斯誉为“天才之作”的《恋爱中的女人》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根据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中 存在着两组相互对立的元素组:男人与女人、 工业文明与人性。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由此表达 出作品的内涵。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可以充分体现在男主人公伯金和他的情人赫麦妮之间的冲突;机械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则较明显地反映在另一位男主人公杰拉德的身上。 二、男人与女人的对立 伯金与她的前女友赫麦妮产生过激烈的意识碰撞。伯金在骨子里仍尊崇于传统的男女地位思想。赫麦妮这个人物是个矛盾的角色:她一方面有着新女性的思想,认为女人是独立的并且和男人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她仍希望自己可以臣服于一个男人。所以赫麦妮与伯金的相遇注定会是一场针锋对麦芒势均力敌的男女之战。 劳伦斯乐于将他熟知的人作为小说人物的原型 ,《恋爱中的女人》 也不例外。赫麦妮的原型是劳伦斯的好朋友奥托琳·莫雷尔夫人。这位夫人是一个男爵的女儿,赫麦妮 的背景设置与其一致。莫雷尔夫人曾经给予过劳伦斯无私 的帮助,然而劳伦斯却在书中将她描写成一位长着马脸、占 有欲极强让人生厌的女人。究其原因, 莫雷尔正是劳伦斯所讨厌的“大母亲”女人的类型。劳伦斯认为这种女人掌控欲强, 不仅想做小家庭的主人,还想插手管理社会上的事务。他认为如果女人同时是家庭和社会上的主人的话,男 人就可怜了。这也是劳伦斯一直反对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他的想法过分夸大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基于这种想法,劳伦斯的代言人伯金与具有大母亲形象的赫麦妮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赫麦妮在书中出场时的描写就给了读者不好的印象,“这人高高的个子,行动缓慢,长着一头金发,长长的脸,脸 色苍白,一看就知道是个难以驾驭的人。”她甚至“有点可 怕, 让人生厌”。劳伦斯一开始就对她进行贬损,将她定位为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赫麦妮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 入,她致力于改革,很有思想,在人群中算是个异类。尽管 如此, 劳伦斯还是安排这个有着“可怕空洞的灵魂”的女人心系伯金,因为她“得受男性世界的左右”。赫麦妮对事情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然而她的观点总是遭到伯金的驳斥。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赫麦妮和伯金就因为诸如民族问题这类的政治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论战。在后来一次关于知识的争论中,伯金指责她是个只有知识、只注重精神不在乎肉体享受的女人。赫麦妮早已反感伯金的思想,对他的说辞予以了反击,并嘲弄伯金,认为他什么都不懂。这种在别人面前让伯金颜面尽失的做法也发生了不只一次,这让伯金感到很不愉快,想要离开她。当厄休拉和戈珍来访赫麦妮的家时,她 “非要在甬道上进行这番欢迎仪式不可,仆人们都在等着” 。此时劳伦斯已经安排赫麦妮不仅让诸如伯金这类的男性感到不可忍受,还遭受着同类的排斥。厄休拉觉得 “赫麦妮在屋里耽搁太久了,给人压力太大。她站得离你太近,让你感到很窘迫,如负重 载。她似乎妨碍你干点什么事” 。赫麦妮的强势让大男子· 92·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4054303.html,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作者:黎萍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8期 【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 【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料,运用“二元对立”原则,选取了作品中的几对元素,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从对立点探究作品内涵的手段,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突破了单一地研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乏味,探究作品中涉及的各个层面,极大丰富了作品分析的理论。运用该原则分析文学作品始在国内于19世纪 80 年代,但是鲜有人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叙事诗。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对立元素,从而揭示其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象征的深层意义。 二、“二元对立”原则理论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基本的结构观念,贯穿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著作中。在任一完整的结构中,可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元素,元素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并列、对立甚至是转化关系。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被划分为表层和深层。他们探讨的主要是事物的深层结构,而这些深层结构往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来研究。后来这种“二元对立”思想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本章主要分析“二元对立”这一方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 1.“二元对立”原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句段和联想。这些二元对立概念不仅是该学派重点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一个语言符号由两部分连接而成,一是音响形象,一是概念。能指就是音响形象,而所指就是概念。依据“二元对立”原则,索绪尔指出“语言”是指整个语言系统,

变换叙述视角,走进小说人物——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

变换叙述视角,走进小说人物——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 例 摘要:同一故事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趣和不同的艺术效果, 比较不同叙述视角带来的内容的差异,可以走进人物内心,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和小说主旨,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鉴赏能力。本文以教学《范进中举》为例,阐述 如何引导学生变换叙述视角,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变换叙述视角走进小说人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说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说有其独有的文体个性,它不仅有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这四个内容要素,还有叙述者、叙述视角、叙 述时间、叙述语言这四个方面的形式要素。 王有亮在《浅谈叙事学与小说阅读教学》中提出:“对小说艺术的欣赏,既关 涉到内容,更关涉到形式。因此,对小说文本的叙事学分析,就显得必要且重要了。”从这一点来看,小说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就不但在其“内容要素”,而更在其“形式要素”,具体表现在其叙事方式上。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走进人物内心,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 象和小说主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拟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阐述这一基本的小说教学策略。 《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以全视角展现人物活动,并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不断 变换场所,呈现连贯式布局,将众多人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运用夸张 的手法生动地描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陋灵魂, 并通过其命运变化折射出世态的炎凉。 故事较长,因而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 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我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策略:这是一篇小说,我们的 小说学习一般都是围绕小说的内容要素展开的。但是,老师今天要教给你们一种 新的读法:变换叙述视角,走进人物内心。 在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叙述视角后,我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说《范进中举》这个故事。 视角一:以“胡屠户”的口吻说这个故事。 视角二:以“邻居”的口吻说这个故事。 视角三:以“张乡绅”的口吻说这个故事。 视角四:以“范进”的口吻说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后,从不同角度叙述的故事如下: 视角一:以“胡屠户”的口吻说这个故事。 听说最近那烂忠厚没用的范进中了个相公,哼,这还不是我积了德,给他带 来的好运气,不然那个现世宝怎么中得了相公,我那可怜的女儿跟着这个穷鬼也 没过几天好日子。正好卖剩下还有一副大肠,家里还有一瓶酒,我便提着去他家 里走一遭,顺便教导教导他,就算中了相公也不能在我面前装大,更不能同那些 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丢我的脸。 可是,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个现世宝居然找我借钱去乡试!我呸,他可真是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自己高低,那天上的文曲星也是他能肖想的?他那相公 都还是宗师舍与他的,还想让我将杀猪好不容易赚的钱借给他,丢在水里打水漂。我大怒,将这尖嘴猴腮的骂了个狗血喷头。可那小子事后居然背着我去乡试,等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文学类文本复习(拓展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课时2) 教学目标: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3.阅读同一个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

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2)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 拓展:鉴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2)“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3、获奖微型小说,体会第二人称和视角: 拷问(作者:冷清秋) 这照片是被你随手抓拍到的。 先前你都没有意识到会是这样。那只是多年来身为记者的一种本能。收集能触动人心的美好,就“咔嗒”一下快门声,如呼吸一般自如无觉。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3. 4.黛玉的视角看宝玉

《金罐》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Vol.33No.6 Jun.2012 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霍夫曼是德国19世纪初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金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副标题为“一则现代童话”。的确,这篇童话与传统的民间童话有很大差别,它由作家独立创作,功能不是供儿童阅读,而是反映浪漫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层思考。《金罐》在叙事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它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存共生,相互交织,鲜明对立,并且相互否定,相互消解,带来了诡谲荒诞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体验与思考。 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在浪漫主义反讽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方式指导下建构的。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认识和语言具有有限性,而世界和真理是无限的,因此人的感觉并不稳定,自我意识具有二重性。揭示人的内在矛盾是艺术的使命,浪漫主义反讽在本质上正是对内心矛盾的揭露。只有通过在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之中,在肯定和否定之间不断转换,保持叙事的独立性,才能用有限的语言曲折迂回地表现无限。二元对立的不确定性叙事结构正是作者思想矛盾冲突的展现,也是用以表现无限真理的方法。在19世纪的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导致整体世界的破碎、人的异化和意义的失落,带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德国浪漫主义因此具有深沉、内向和忧郁的气质,将庸俗丑恶的现实世界和玄远飘渺的诗性世界绝对对立。浪漫主义者希望追求幻想和诗意的世界,但同时又意识到理想的虚幻不定。霍夫曼深受浪漫派理论的影响,他经常描写神奇怪异的故事,建构神秘荒诞的幻想世界,但其目的却在于通过反讽把握真实的主客观世界,《金罐》就是如此,通过反讽建构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揭示了幻想与现实、无限与有限、精神与物质等多重矛盾,表现了浪漫主义者反对平庸生活但难以摆脱,追求精神自由又无法真正实现的深层心理,触及到了被前人所忽略的现代人真实心理状态。 从宏观结构来看,《金罐》将现实与幻境对立并置,在二者之间自由穿梭,使之反复相互否定、相互消解,形成了强 烈的冲突。借助浪漫主义反讽的手法,霍夫曼打破了传统的童话模式,使两个世界灵活转换,界限模糊。《金罐》中的一切客体都不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随着个人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视角下,作品展现了对于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观感受与阐释,并且作者只是客观地呈现出这种主观思考,不做直接评判,而是尽量使每种认识都带给人以合情合理之感。随着这种描写,读者也就进入了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客观的,而是现实在心灵中的反映,是主观感受的外化,这就造成了叙述的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英国浪漫主义反讽》中写道: 艺术家把整个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混杂状态,是不可预知的,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他对无限的认识免不了带有片面性,因而造成人的意识的有限性甚至是错误性,冲突、矛盾、摇摆和漂移是精神生命的内在本质,是精神生活活生生的现实,同时,人的意识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们构成了人的二重性。①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金罐》才采取了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充分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表现出来。 《金罐》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很久以前、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是有明确而实在的时间地点。故事发生在“耶稣升天节那一天的下午三点”到茀洛尼卡命名日二月四日中午这一区间,并且作品经常出现对时间明确的强调,例如安泽穆斯每天中午十二点到林德霍斯特馆长家,一直工作到下午六点。甚至于女巫与茀洛尼卡进行神秘巫术活动的时间都是现实的———“秋分那天晚上十一点钟”。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德国的德累斯顿,安泽穆斯活动的地方有德累斯顿黑门、林基浴场、易北河边、十字架教堂等等,许多环境描写都能与霍夫曼写作时期德累斯顿的实际环境相对应。时间地点的现实性带来了两个世界平行并置的可能。 从总体来看,《金罐》的主体部分总共发生了五次现实与幻想间明显的穿梭转换。童话以普通的现实环境开篇,安泽穆斯笨手笨脚,举动不合时宜,撞翻了老太婆的苹果篮, 浅析《金罐》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韦良玉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金罐》采用浪漫主义反讽的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在宏观叙事上将现实与幻境对立并置,在微观叙事上对同一事件采用相互消解叙述方式,通过创造幻象与毁灭幻象的不断交替表现内心冲突和无限真理。 关键词:《金罐》;二元对立;叙事;浪漫主义;反讽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142-02 142--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 ——兼论作文教学的命题策略 江苏孙勤东 对于高考作文题,社会舆论向来十分关注,语文高考一结束,最先见诸报端的必是作文题,且往往评论如潮。然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实非易事,其中包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何谓“二元对立”?亦即高考作文题目既要具备满足考测的信度和效度的规定性,又应具备满足所有考生已有水平发挥的涵盖性和开放性,于是,作文题在检测的效应上就有了“限制”和“张扬”、“规定性”和“开放性”这样相互对立的“二元”特性。而要把这两类对立着的特性统一于一道作文题内,在两者之间搞平衡,就像企图把一个鸡蛋竖着放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样困难,最后的结果,不是偏斜于“规定性”,就是倾侧于“开放性”。 纵观与反思高考作文命题史,由最初的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最后到话题作文的演化,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题目的检测效应特性在“规定”和“开放”的“二元”之间摇摆的态势,如标题作文,标题中限制词多了,则统得过死;限制词少了,则又放得过开,容易让人猜题押宝,总感觉左也不是,右也不妥。于是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提供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并规定写作文体,让你事先猜不透摸不着,其效应特性在文章立意与文体等诸方面又表现得约束过紧,不利考生写作特长的发挥,且考生对材料的审读准确与否,关涉到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可谓命悬一线。后又以一大一小两篇互补的方式增强开放性,却仍未体现出作为考生主体表达的充分自主而未能延续。最后高考作文发展到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

一大突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的作文要求大大扩张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在试题所提供的原野上纵横驰逐。然而,过度的开放性必然使规定性受到削弱,留下投机的缝隙,最显著的就是宿构和套作的增加,即使明文规定“不得抄袭”,伪作也难以禁绝,且情况还相当严重。即使是话题作文,其命题效应特性也在“开放”与“约束”之间不断摇摆:2000年的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话题的自由度较大,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但也给考生提供了抄袭与简单套用的机会。20XX年以“诚信”为话题,却明显向考生作了道德暗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无形中被压缩,大路朝天,仅此一条,非写“诚信”莫属。 20XX年的高考以一则寓言并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试题限制的要素比往年增加,而考生仍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人们从这里似乎看到了“二元对立”走向同构统一的曙光。 确实,如何消解“规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使两者能够得到和谐统一,成了作文命题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在考试命题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作文训练命题的策略方面,有着更现实的意义。针对作文命题过程中诸要素,下面提出一些意见,以求得“规定性”和“开放性”两者间对立的消解,从而趋向同构统一。 话题材料的客观性与虚拟性的统一。话题的材料到底采用客观的还是虚拟的?客观性的材料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感,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古代经典,经历了社会和时间的拷问,其真实性与权威性无庸置疑。20XX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材料来源于《韩非子·说难》中的寓言故事,译文简洁朴实,有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利于考生审读理解,避免因话题材料不典型不科学而引发的批评责难,维护了命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反观20XX年高考作文题,引出话题的故事是虚拟的,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备受责难,其中还透露出与现代意识不相符的因果报应思想。 应该说,客观性的话题材料本身包含着某种文化的积淀和遗存,它在触

浅谈对叙述视角的分类与运用的理解

浅谈对叙述视角的分类与运用的理解 文学理论作业11级汉语言文学 文学上的叙述,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而叙述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间与抒情性作品相互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在原始文化中,常见口头讲述以流传的作品,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后羿等的传说,又比如西方关于英雄或祖先事迹的吟唱,即早期的史诗。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文学不断发展,在每一阶段都显示了不同的特点。而多种写作方法的诞生也创造出各异的叙事作品。但是,任何一类,甚至一篇叙事作品,都脱离不了对叙述视角的运用。 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一个作者看待世界的特殊之处。叙述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决定了作者对情节的组织、对人物的塑造,对意蕴的传达以及对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是作者文体风格、审美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 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用“聚焦”来代替视角,并将其分为三类:零聚焦或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在传统上,视角分类往往被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在本质上这二者是相通的。非聚焦视角即全知视角,指叙事者超然地独立于故事之外并控制情节进展,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可以洞察并有权说出任何一个人物的命运和秘密。他在情节、时间、人物与读者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内聚焦型即限知视角,叙述者知道的与人物知道的程度是相同的,叙述者可以使几个人轮流充当,叙述作者既可以用第一人称表述,也可以以第二人称去客观地观察叙述。而外聚焦即纯客观视角,叙述者只描写人物与事件,不做主观干预与评论,也不涉及人物心理,叙述作者比人物知道的更少,这是情感为零度的纯客观叙事。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人称的决定的,叙述形式也可以被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但人称形式并不是区分叙述视角的基准,更不与视角分类冲突。譬如,第三人称叙述是从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即无焦点叙述。而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是故事中的角色,那么叙述焦点就被带入作品,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处于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间,即是旁观者的地位,又将接受者成为故事中一个角色,从而是读者与接受者距离加大,形成特殊效果。在作品中,三种叙述形式可以进行相互变换,拉远或拉近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效果。 下面,我就以几部作品为例,浅谈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及其变换所带来的阅读效果。 首先是单一视角所产生的阅读效果。比如美国小说《嘉莉妹妹》中,就采用了非聚焦型视角来叙述,作者通过叙述嘉莉妹妹离家闯荡世界最后堕落的故事,刻画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下金钱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在作品中,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会跟踪人物去描述某个宏大的社会图景,一会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内心,层层勾勒嘉莉妹妹涉世未深,怯懦又爱慕虚荣的心理,一会又跳出叙事,以旁观的角度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述与感怀。这样的叙述视角极其容易展开宏大的故事情节,包含很大的信息量与人物关系,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等,人物庞杂,事件繁多,只有凭借独立于事件之外的叙述视角才能把所有的情节连接在一起,灵活地变换不同场面。 然而,虽然很多作品都采取了单一的视角表现,但是单一的视角例如上面所说的零聚焦视角的单一使用,会因为叙述者的单方面无保留的传递——读者只能

“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摘要:本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的四位巨擘阿诺德、利维斯、霍加特、汤普森各自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无政府》《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体现了“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为理解英国前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启示。 关键词:二元对立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凸现和消解 “二元对立”是西方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突出世界在差异中呈现。追根溯源,“二元列立’’思维模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经过筒卡儿的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向成熟,并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人文主义和利学主义的相互列_立中发展到极点,而后开始衰落。20世纪以来,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而临着巨大的挑战。 “前期英国文化研究”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凸显到消解的渐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本论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四部重要著作,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1869)、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1930)、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1963),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既非简单的继承也非断然的对立,而是体现在“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一“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衍化的结果。 一、阿诺德:确立“文化”与“文明”的对立 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思想渊源上讲,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阿诺德开创的英国“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他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文化与无政府》中,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审视社会文化现象,关注文化与政治意义,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强烈批判“大众文化”。其中,“文化”与“文明”的对立和冲突是本书的核心,主要表现为: 首先,“我们”与“它们”的对立。阿诺德曾把“英同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即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它们”指的是那些精力旺盛却墨守成规的野蛮贵族,沉醉于物质文明又唯利是图的市侩中产阶级和粗野愚昧而自甘堕落工人阶级群氓。阿诺德最为不屑的是工人阶级群氓,“它们”来自穷乡僻壤,“走出了自己的城身之地,……想去哪就去哪,想在哪见值僦在哪,想喊就喊,想做就做,不受管教、没有约束,成为“无政府”的代名词。这些人统统“非我族类”,不足为伍,它们享受着“它们的啤酒、它们的杜松子酒,它们的乐趣”。 诚然,在上述每一个阶级内部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异族”,这些人主要不受阶级精神的支配,而是,顷从普遍的“人类”精神,渴求世间“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辞”,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群体”,成为“我们”的代言人。“我们”与“它们”的剥立不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主体,而且也体现了“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的根本陛对立。 其次,“文化”和“文明”的二元对立。在阿诺德看来,“文明”主要是捕述社会及社会发展状态的概念,其贡献归结每一个人。“文明”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的结果,属于“它们”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当时流行的通俗剧、音乐厅、流行小说、大众报纸杂志以及海边假日等“大众文化”形式。 而“文化”则是伟大艺术品的价值和标准以及欣赏和理解它们的能力,它是一个知识习得、人格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三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是举世公认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 “视角”或“叙述视角”(Focalization,Point of View,Viewpoint,Angle of Vision,Seeing Eye,Filter,Focus Of Narration,Narrative Perspective)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批评与分析领域的一个术语,常被用来描述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方式。i换言之,指作家讲故事的方法以及角度,并通过此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编织背景等等。该术语源于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名作《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按照斯坦泽尔叙述情景的理论,叙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代表作有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第二类是叙述者就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代表作有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三类是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以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为代表。 二、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 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作为情节、

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ii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