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师范类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师范类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师范类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师范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就是心理现象,包括人的心理,动物的心理,个体心理,团体心理,正常心理,变

态心理等等,而我们一般以正常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个体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个体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认识的事物持一定的态度,这种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需要用意志加以克服,意志是人的主管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到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冬季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这就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按照“三分法”心理活动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由于个体的遗传素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所接受的教育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人与人之间心理活动上存在差别,即所谓的个性心理差异。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倾向和追求。其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其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两大源头:哲学,生物学与生理学。我国古代的先贤们早已经对人的心理现象

进行里深刻的反映和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现代心理学的门类: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注意心理学(创始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机能注意心理学(创始人:詹姆士;

代表: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学主要分支学科:一、基础领域的研究: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二、应用领域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军事心理学。

3.生活中的心理学(理解):一、定势思维: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

响,我们要克服他的消极影响利用好积极作用。二、逆反心理:也成为逆向、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尊严,而对对方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原因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在态度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如家庭教育孩子的自尊心,罗密欧与茱丽叶。超限逆反: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如受到重复批评。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激发人们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三、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四、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告诉我们看人评价人时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

第二单元——

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理解):个体对适应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就是感觉能力,这就是感受性。感受性可以用感受

阈限来测量。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的时间的刺激量,它是个体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到刺激物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就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绝对感觉阈限是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对感受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绝对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低,两者存在反比的关系。感受性是变化的,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阈限可能不同,它受到刺激物性质、人的活动性质、刺激物强度与持续时间、机体状况、人的态度、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

2.视觉现象(掌握):一、彩色视觉:彩色的感觉是由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光线波长决定的。其中主要有红橙黄绿青

蓝紫其中彩色感觉。二、色觉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四色说。三色说:当三个感受器兴奋程度相同时,则产生白色的感觉。四色说:又称拮抗说,假设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感光视素,它们是黑—白视素、红—黑视素和蓝—白视素。三、视敏度,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和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四、后像和闪光融合。后像是一种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刻消失,它能保存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可分为正后像和反后像。前者指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后者是指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一种持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得到的融合感觉的现象。五、视觉适应。适应是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系统对明度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亮处转入暗处或照明停止时,视觉系统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从暗处转入亮处或照明开始

时,视觉系统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六、视觉对比。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知觉特性(理解):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运

动知觉等。根据被反映事物的特性,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言语的作用,活动任务的明确性,对知觉对象的态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方向,明度,颜色)。

4.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理解):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的时间过程及信息的编码方式,可以将记忆分为三个

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之前暂时性登记。它保持非常短暂,而且保存时间短,和视觉刺激强度有关。短时记忆是对信息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得到复述则可以继续保存。它的特点是容量有限性、保存时间有限性。长时记忆是对信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存储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大多来自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即将当前信息与自己知识经验联系,并对信息组织。

5.记忆的基本过程(掌握):一、识记,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1.识记的种类:○1无意识记和有

意识记,根据人在识记时自觉目的性随意性划分。无意识:又称不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是用任何策略的方法识记。如潜移默化。它具有选择性,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的刺激能够引起注意或者重大意义,还有那些符合人需要、兴趣能够产生较为深刻情绪体验内容。有意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是指事先有明确的记忆目的,为了达到目的,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必须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对识记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来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这是一种反复领会,深入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识记。它的全面性、精确性、牢固性、有效性依赖于主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特点,采取简单重复的机械方式进行的识记。意识识记和机械识记各有所长,相互依存,相互补充。2.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识记的材料和意义、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的情绪状态。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再认和重现),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信息在人脑中得到巩固与储存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环节,以识记为前提。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内容会发生量变的变化。2.遗忘是对识记材料不能回忆和

再认,或是错误的回忆和再认。○1遗忘的种类:根据遗忘内容的多少可分为部分遗忘和全部遗忘。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遗忘的原因:记忆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

逐渐减弱、消退导致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说最直接的证据是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回忆的干扰作用)和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受到压抑导致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则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遗忘是由于一时间失去线索或者线索错误,导致难以即时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是暂时性信息检索失败的现象。3.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4.复习:及时复习,复习多样化,合理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充

分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再认:○1再认的概念,再认是指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次出现时,仍能够认识的心理过程。包含诸如知觉、回忆、比较、推理等认知活动,有时出现也会错误。○2再认的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再认时间间隔,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个体经验、定势和期待。○3再认的

种类,根据再认时是否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可将再认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无意再认是指当再认的事物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所保持的内容相一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意识地、自动地确认。有意再认是指当再认的事物不明确、不清晰、不完整或与经验中所保持的内容不相符时,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进行的确认。

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可将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部分再认。完全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全面认识的心理过程。部分再认是指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只能部分认识的心理过程。部分再认达不到完全再认的程度和范围。四、回忆:1.回忆的概念:又称重现,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现出现的过程。2.回忆的策略:接近率,在时间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产生联想。相似律,是指特征相似和性质相

似的事物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对比律,是指事物之间的相反关系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因果率,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容易让人产生联想。3.回忆的影响因素:回忆材料的数量,回忆时的情绪状态,思维定势,对识记材料的组织。4.回忆的种类: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人物可将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和人物自然发生的回忆。有意回忆是指事先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人物自觉、主动地进行回溯活动的心理过程。根据回忆时是否借助有必要的线索和中介,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指不借助任何中介物或线索提示就能直接唤起已有经验的回忆。间接回忆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物或线索提示,并通过联想和追溯才能逐渐回忆所需要的内容。

第三单元——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理解)思维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媒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主

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判断、决策等心理活动中。特征:1、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2、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简洁的反映。思维的间接性。3、人的思维受社会实践活动水平制约。

4、思维是脑的机能。

5、思维与记忆、语言、意志、情绪、气质等其他心理现象联系密切。

2、思维的种类:(实记)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和思维形态,可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是指个体面临的思

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直接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划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人们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思考,从而获得大量的,独特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根据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可分为直觉思维(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时,不经过有条理的逻辑思考,而是依靠灵感或顿悟就能够迅速的理解和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直接性、突发性、敏捷性、跳跃性等特点)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指人们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成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依靠日常经验还是理论进行,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分析问题(使问题

变得明确具体)、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验证假设(指通过一定方式考察假设中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二、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策略(指把所有可能的途径都找出来,逐一加以尝试,直到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2、启发式策略(指根据某些原理凭借经验解决问题,不必进行大量的尝试或系统的探求)

○1手段—目的分析法○2选择性搜素3、逆向推理法(指在解决问题时,从目的逆向推理,直到最初状态为

止)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掌握):1、知识经验(记忆作用)2、问题情境(指人们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情境或

刺激模式,如时间的先后顺序、距离等。也就是问题中材料的组织方式。3、定势(指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影响。)4、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指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事物所具有的其他方面功能呢个的现象)5、情绪和动机状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5、想象的总类(理解):一、想象指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

在表象上形成的。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是最简单最初级形态的想象)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可分为○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个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2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在人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三、想象的形成方式:1、黏合(是把各种办公事务原本不相关联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夸张(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突出某些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3、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4、典型化(指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章——

注意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概念:注意是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即在某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二是集中性,即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且深入,保持一定的强度或紧张度,以使事物等到清晰的反映,同时抑制无关动作,对无关事物或活动反映模糊甚至不能反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总类(掌握):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特点:○1包括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能引起注意。○2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3刺激的变化,运动的刺激比静止更易引起无意注意。○4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刺激比熟知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注意。2.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情绪、生理心理状态、过去的知识经验都会影响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努的条件主要包括○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三、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成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即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理解):一、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一瞬间人的意识所能指向并集中的客体的数量。人的注意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主客体特点的不同而变化,影响个体的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规律,注意广度就越大2.个体的经验,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善于把所感知的对象组织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而其注意广度也就较大。3.活动任务特点,活动任务越多且复杂,其注意广度就越小。4.个体的情绪状态,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人服从某个目的把注意指向并集中某种活动或对象的特性。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维持在同意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一定活动中,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有计划的组织自己的活动对于保持稳定的注意也是很重要的。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两种活动,把必有的一种活动是自动化了的或者部分自动化。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取决于:1.活动的熟练程度 2.是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四、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对象转移指向另一种活动对象上的特性。速度难以依赖,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主意的对象特点。

第五章——

智力水平的表示(了解):一、智龄:也称为心理年龄,即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相对实际年龄而言,说明个体的智力实际达到了哪个年龄的水平。并不能确切比较不同个体的智力水平。二、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用IQ表示,是通过测验所得到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数又叫比例智商,它代表了个体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三、离差智商,

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弊病,用来确定受测者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智力的差异及其影响的因素(掌握):智力的差异:一、智力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即智力的发展有高有低。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智力成熟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原因有:1.良好的遗传素质2.早起的环境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3、个体的主观努力。三、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上存在差异,但不是简单固定直线的差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努力的综合作用都造成了能力的性别差异。两者在智力上各有优势,总体水平上没有太大差别。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或叫天赋,即个体生来具有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大脑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前提。二、环境和教育因素,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智力发展的具体程度。遗传潜势较好的人,智力发展的可塑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也大;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智力发展,环境作用也较小。围绕个体成长包括:1.营养状况2.早起经验和早期教育3.教育条件。三、实践活动,环境和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个体实践得以实现,离开了实践,一个人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四、主观努力,是智力发展内因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六章——

1、动机概念: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是直接推动人去进行活动的内部

动力或动因。

2、动机的功能: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期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

3、需要的结构:需要的概念: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2、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3、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是有机性内部的某种缺乏,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需要的结构:关于需要的结构,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等级构成:1、自我实现需求2、尊重需求3、社会需求4、安全需求

5、生理需求(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推动人行为的最强动力)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内容性质,可区分高尚的和卑劣的动机。根据动机引发的原因,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次要→)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分为长远,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5、动机的认知理论: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1、期待价值理论。2、归因论3、自我决定论4、自我功效论5、成就动机论

6、动机与人的行为,动机与工作效率: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客观因素: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文化的2、精神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即生活中的气氛舆论、规章、制度、多数人对生活的感受承受程度,人价值取向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上。动机水平越强工作效率越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工作效率。

7、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是个体以需要和愿望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诗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情绪状态都会受其感染而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体验)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一般由对个体意义重大的生活事件所引发)3、应激(指人们面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而引发的适应性反应)二、高级的社会情感: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外界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2、理智感(是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

9、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基本特点:1、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2、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3、意志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

第七章——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综合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品质。

人格的结构(理解):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几种重要的人格结构: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性格,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固额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态度特征:性格结构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如谦虚或自负、利人或利己。意志特征: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性格。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理解):人格发展是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埃里克对人生八个发展阶段做了描述:第一阶段: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1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1岁)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25岁)。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悲观的绝望(65岁以后)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一、生物遗传因素:身体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发展必要条件。二、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等都有着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2.学校环境,教师对学生人格

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和管理风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3.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人格形成。三、社会文化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不同文化类型造就了不同人的人格差异。

第八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了解):一、青春期发育的心理反应。二、早熟与晚熟的影响。1.早熟的男孩通常积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女孩往往感到尴尬,自我意识更强。2.晚熟的男孩会受到自卑的困扰,女孩在社会交往上处于不利地位,但不会遭到父母和其他成年的尖锐批评。三、生理变化的心理活动冲击。四、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型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青少年的身体映像(理解):指个体形成的对自己身体的心理图画,包括身体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态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身体特征态度和反映被认为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如身体映像的性别差异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身体映像的因素有: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父母及榜样角色的影响。三、大众媒体的影响。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理解):认知也称认识过程,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上,青少年思维发展基本模式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度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个体在初中认知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优势,但很大程度需要经验支持,到了高中,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第九章——

学习的概述(理解)广义:包括人类学习也包括动物学习,广义学习是指个体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变化过程,并且相对有着不同的变化。狭义:仅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人类的学习,它是在特定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学习。

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分类:一、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二、按迁移内容,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认知迁移是指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发生的迁移

。态度迁移是指一种态度对另一种态度的影响。技能迁移可分为认知技能的迁移和动作技能的迁移。三、按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学习对后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学习对先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四、从迁移发生的方式看,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个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非特殊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可能是原理原则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学习的策略和含义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认知策略(理解)是优化信息加工效果、提高加工效率的一种认知技能。分为:一、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知识和认知策略,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准确、牢固的记住信息。2.精加工策略,使用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勾画圈点法、摘录提要、笔记概述认知。3.组织策略,梳理所学信息建构其内在的联系,以增进记忆效果。二、过度知识的认知策略:1.模式再认知识。2.动作系列知识达到联想认知。

元认知策略(了解)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知识的控制。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监控和三种策略。

第十章——

1、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措施,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1、先行组织者策略

2、结构化策略

3、使用符号标志的策略

4、附加问题的策略二、增加学习机会的策略

2、教学评价的分类:评价是对某个对象或事件的价值高低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根据评价进行的时间和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参照的标准不同,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个体内参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根据评价的对象不同,可分为教学本身的评价和课堂评定。

第十二章——

1、群体心理效应: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促使自己放弃原先持有的态度

和行为,而与群体多数成员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1、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规模○2群体凝聚力○3个体的差异2、从众的类型○1真从性○2外显从众○3内隐从众二、服从1、服从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服从是个人按照群体规范、道德准则或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2、影响服从的因素:○1人际支持○2行为后果的反馈○3个体内部因素三、社

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指与人合作或意识到有人观察时个体活动效率提高,行为表现得更加积极的现象2、社会惰化指个体在群体合作的情况下降低个人努力程度的现象。

第十一章——

品德的概念(了解)亦称德行和品行,是道德品质的简称,主要指的是道德的个体化,即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行为时体现比较稳定、具体结构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指的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构成的方式。品德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或是哪些构成要素组成,对心理结构研究不仅是德育研究,还有研究发现观点看法:一、品德的因素构成说,该观点为品德结构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包括知情行三个方面。二、品德多维结构说,侧重于品德结构的维度特征来对品德进行描述和分析,注重同时从各个维度来考察品德心理结构。三、品德层次结构说,倾向于发展和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品德的系统分析说,从系统分析角度出发,对品德的心理结构进行解析,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由各个子系统构成。

道德认知的发展(掌握)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知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道德发展表露出阶段性。儿童具有自我中心规则概念的前道德阶段是无律期。1.无律阶段,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的规则来考虑问题,片面的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意见和要求。2.他律阶段,5-8岁儿童,道德认知服从外部规则。3.自律阶段,。9-11岁儿童,不再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在处理道德问题思维方式上判断水平有着差异。1.前习俗水平,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自身是否快乐来判断。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逐渐认识团体的行为规范,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来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3.后习俗水平,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行为原则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义务感、责任感。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347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应用心理学专硕347 真题回忆版及真题简析 题型:名词解释(5分/个)、简答题(15分/个)、论述题(30分/个) 框架:普心、人格、发展、临床、变态、社会、管理七个学科,其中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放在一起考,真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50分,总分300分。 普通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反应时】;2.声音的心理维度;3.选择性注意4.;推论统计 二.简答题:1.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简析: 14年普心部分真题有大部分调整,从11年至13年,每年普心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而14年真题有大变化,名词解释从一个变为四个,没有论述题,增加一个简答题。其中11年简答是“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有哪些”、12年简答是“简述视觉中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异同”今年14年简答“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多次强调视觉相关知识作为真题热点。 人格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根源特质;2.主题统觉测验;3.个人中心;4【.负强化】 二.简答题: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2.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重复考) 简析: 今年的“场独立-场依存”在11年出了名词解释,今年出简答题,笔记上就有标准的真题答案。回顾历年人格心理学部分的真题,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年年考。 发展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守恒 二.简述题:【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简析: 14年的发展心理学部分真题较前三年来说除了名词解释比较偏外简答、论述算非常容易了,算是整个卷面里的送分题。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答题关键点需要答到位,30分的论述必须让卷面十分饱满,答题全面,所以这也要求大家在备考15年中一定要整理出一份全面的专业课笔记来。 临床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积极关注】;2.发展咨询;3.物质依赖;4.人格障碍 二.简答题:1.【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2.如何看待【心理异常】(名词解释压中) 简析: 很多考生对今年临床心理学的内容抱怨很大,因为前三年湖师大的真题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案例分析题,而今年该部分同普心一样反压题,调整了出题模式,这也反映了自命题高校的出题的不规律性。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211工程” 首批重点建设大学,1996年被批准为自行组织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单位,2000年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学校一直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为目标,积极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 研究生院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团队,设有6个处(室)。以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学习研究氛围为目标,加强了内部管理,增强了服务意识,积极推进了制度规范化、决策民主化、办事程序化、管理现代化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先进集体”等。 力比多学院老师推荐2017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的考研学子选用下列参考书: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戴海琦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教育心理学》路海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8、《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心理学参考书是必备资料,知道了院校参考书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院校大纲和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的院校考察重点来进行复习了。每本书应该花多长时间学习?复习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制定复习计划吗?不让这些问题成为你复习的阻碍,力比多学院老师将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2019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19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教育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106389078400014 曹昌源331 71.6 68.9 教育学院045118 学前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116 曾月341 68 68.1 教育学院040101 教育学原理全日制106389040100027 陈碧珍377 72.67 74.04 教育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106389078400010 陈丹335 76.2 71.6 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 教育学院0401Z2 心理健康教育全日制106359305039875 陈丽琼377 72.4 73.9 教育学院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全日制106389040100057 陈亮354 76.93 73.87 教育学院045116 心理健康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452 陈师师333 82.92 74.76 教育学院045118 学前教育全日制106359305065574 陈晓玲386 78 77.6 教育学院045115 小学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319 邓园383 77 76.8 教育学院040101 教育学原理全日制106389040100051 丁艺363 74.2 73.4 教育学院045114 现代教育技术全日制105119134416452 冯是乐339 85 76.4 教育学院047101 教育经济与管理全日制106389047100002 冯小桔336 74.5 70.85 教育学院045118 学前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139 高雪360 78.68 75.34 教育学院045116 心理健康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454 龚杰349 78.8 74.3 教育学院040105 学前教育学全日制106389040100143 韩莹344 74.77 71.79 教育学院045119 特殊教育全日制106389045101442 何沁352 77.63 74.02 教育学院040106 高等教育学全日制106389040100193 江萍340 76.37 72.19 教育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106389078400011 蒋学强359 76.8 74.3 教育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106389078400017 雷倩308 77.9 69.75 教育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106389078400021 黎祥琼385 70.6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试论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_黄菁

2016年4月第32卷第4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 Apr.,2016Vol , 32No.4试论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 黄 菁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 要]中学校园暴力一般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多方面 的原因,学校可实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 “成长中的烦恼”。[关键词]中学; 校园暴力; 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96(2016)04-0088-03 世界健康组织对暴力作了如下定义 :“暴力是故意使用武力对自己,对他人或者对一个团体、社区进行威胁,或者采取实际行动,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 抢夺的行为。 ”[1]对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有争议。综合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所作的界定,可以概括出两种代表性界定模式: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姚建龙在《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校园暴力的概念问题,在此引用他得出的结论,即校园暴力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2] 一、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校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暴力现 象:第一种是打架斗殴。打架斗殴是发生在中学生之间最多最常见的校园暴力。中学生特别注重“兄弟义气”,只要“我兄弟”被别人欺负了或者“看别人不爽”,就会发生群殴事件。中学生处于成长期,没有足够的理性,容易表现出冲动行事。第二种是恃强凌弱,学校中有各个年级层次的学生群体,有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有的学生活泼外 向,有的学生内向害羞,恃强凌弱现象往往发生于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害羞的同学被学校中的“大哥”欺负。第三种是性骚扰,近来网络中报道男教师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事件。中学生对性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被性骚扰后也不懂得维权。第四种是凶杀。凶杀这一校园暴力已经升级为刑事犯罪事件。“投毒”“枪杀”事件的发生都是最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这一问题发生较少,但是一旦发生,对施暴者和受暴者以及双方的家庭都会带来很严重的伤害。第五种是敲诈勒索。敲诈勒索和恃强凌弱相似,一般都是发生在“强者”和“弱者”之间。 中学校园暴力一般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中学生多处青春期,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活泼易冲动。在青春期这个躁动的年纪,一旦没有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当有问题发生时,学生们难以理智地解决问题,容易误入歧途。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个人的力量比较弱,加之中学校园盛行“兄弟义气”,因此,他们习惯于请求身边的同学好友的帮助。所以一般打架都是群体活动。很多时候,他们会在放学后,在学校对面的巷子里群殴或者施行其他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发生后,受害学生很少会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及,他们大多觉得向老师“告密”是一种可耻的 — 88—[收稿日期]2016-02-25[作者简介]黄 菁,女,江苏淮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00-16年真题

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一、判断题1分*40 二、选择题(单)2分*70 三、论述20分*3 1.儿童异常行为的治疗后极少改变,18个月后明显改善,原因。 2.列举几种信度和效度,并说关系。(估计312不会考的这么暴风骤雨吧) 3.三种主要的决策偏差,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四、研究设计30分*2 1.假设自我效能量表对群体工作绩效有影响,做研究设计验证此假设。 2.设计实验检验领导权变理论和领导魅力理论那个更有效。 以下是选择和判断题里设计的部分知识点: 社会群体盲见 社会渗透理论 Herbent Simon决策模型 管理团队需要避免的归因偏差 通过金钱来源、保存方法和使用方法区分金钱反映了什么效应。 霍夫斯塔德文化四维度 康拉德劳伦子揭示了。。。若干选项 情绪面部表情编码方法的提出者 人格五模型证据来自 临床心理学的延迟效应 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 脚在门槛技巧 囚犯两难中双方合作最好结果的基础 认知失调经典研究 上级对下级绩效考核应避免什么效应 管理一个团队应避免什么偏差 社会比较后会出现。。若干选项 认知偏差效应

自闭症最有效的疗法 思维障碍核心症状 边缘、自恋、偏执、强迫哪个实验检验能力最好 麦独孤用什么解释人类行为 抑郁症治疗方法 单独确诊精神分裂的核心症状。 认知失调经典实验研究20美元和1美元问题 超言语线索。 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人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4、知觉:是客观事实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5、从众:(有点同化的感觉)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6、心理咨询: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助人自助) 7、恐怖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情境时产生的强烈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性功能障碍。患者所害怕之物无真正危险,但患者仍极力回避,知道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但仍不能阻止恐怖发作。 8、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优点是持续时间短,各因素易于掌控;缺点是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也很复杂。 9、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严重不协调,表现为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异常,环境适应性不良、社会功能严重受影响,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自己也感到痛苦。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考试重点(改)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教育内容是“七艺”(逻辑学、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乐理) 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专著 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班级授课制) 卢梭与《爱弥尔》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17 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康德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教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现在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及生活(杜威——儿童中心论) 实验教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论:朱熹 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唯物主义的思想下产生的 生活起源论:孙培青、胡德海 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性、宗教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目标狭窄、阶级性,封闭性、机械性、科学性、彻底性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完美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品德得以养成,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 广义的教育是一种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目的的隐秘性,导致广义教育判断的复杂性。)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 1 永恒性 2 生产性 3 历史性 4 继承性 5 相对独立性 6 长期性 7 民族性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广义: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它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基本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导、评价、 教育的分类: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分类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根据社会需要……(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 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即生活说”(杜威、斯宾塞) 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万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名素质提高 我国教育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 内容:五方面德智体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测试答案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 2、语言生成: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或写出来。 3、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4、错觉: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的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是由洛克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是:(1)汇理解或词汇识别(2)句子的理解(3)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其中主要观点就是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 心理学家们认为,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人生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个体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中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由于问题解决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加以分析,因此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阶段性认为它有明显的四个阶段:①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填空: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和()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包括()、()、和()。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等。 4、()年()心理学家()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开始。 5、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和()。 6、采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第一个是()、第二个是(),第三个()。其中,对()要严格控制。 7、实验法可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 8、调查法主要有()、()和()等几种具体方式。 二、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心理倾向 3、心理特征。 三、简答: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4、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5、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6、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7、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8、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论述: 思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 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四章注意 一、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既要注意自己讲的内容,又要注意时间,还要注意学生的听课反应,这说明注意的()。 (1)范围广(2)稳定性高 (3)分配能力强(4)转移深度快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一种()。 (1)经典性条件反射(2)工具性条件反射 (3)定向反射(4)泛化反射 3、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分钟以上。 (1)20 (2)30 (3)40 (4)50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1)同时对比(2)后像 (3)适应(4)继时对比 二、填空题: 1、注意的功能主要有()、()、和()。 2、鉴别一个人注意品质的主要依据是()、()、()和()。

德育原理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德育理论的形态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4、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题:德育与德育原理的发展;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德育观点 1.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3.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显性德育,但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或者说在他的德育艺术中显性德育更多的隐性化了。 4.他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重视“奉献”活动。 5.他还对人的全面发展、集体教育理论等许多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 6、科尔伯格主要观点 1.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等。 2.他认为和一般认知发展一样,道德思维也具有结构的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活动形式,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 3.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决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水平、阶段。②.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③.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三水平六阶段见12) 7、价值澄清理论 代表人物:拉思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 主要观点:①价值澄清理论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讲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②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有效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是: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③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当特别留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 8、关怀理论 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 基本观点:1、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2、关怀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这种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是平等互惠的,因此主张建立维持和增强关怀关系3、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们的道德行为大多是出于同情和关怀 是一种直觉的反应。因此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培养道德感情。4、批判当前的教育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2014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入学考试复试试题答案

2014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复试试题 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考试科目名称:语文学科教学论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题,总分60分) 1、有人认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和完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 2、结合你的观察和体会谈谈目前中小学语文科阅读教学存在哪些 问题?如何改革? 二、教学设计题(每小题40分,共1题,总分40分) 设计3个高中话题作文题目,并就其中一个题目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只写教学过程,200字以上),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审题。 一、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题,总分60分) 1、有人认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 答:我赞同此观点。 第一,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分倚重知识的现象亟需纠正。重视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但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家把知识当作了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语文教学就万事大吉,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他们生吞活剥地接受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终生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了课改的一大目标。

大学生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是什么、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任务、主要流派 一、判断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答案:错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答案:对 观察法是在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下,通过被试的外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答案: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答案:对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答案:错 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答案:对 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答案:错 被人脑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答案:错 从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答案:对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答案:对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并特别强调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错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答案:对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答案:错 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答案:对 二、填空题 心理学是研究___及其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心理现象、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过程和()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

四川跨校“专升本”“对口”接收学校一览表

附件1: 四川2009年度跨校“专升本”“对口”接收学校一览表 选送学校报考“对口”学校明细表举办“专升本”教育学校“对口”选送学校明细表选送学校接收学校接收学校选送学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师院、西昌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学院、四川省管理职业职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广安职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川北医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华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航天职院、广安职院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昌学院、宜宾学院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昌学院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理工学院 西昌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理工学院、西华大学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天一学院、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位:河南周口川东区许湾中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先行组织者 答: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 3、场独立性是 答:场独立性是较多地依存于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的一个人格维度,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部参照。 4、习得性无力感 答: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 5、教师的威信 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一)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下一代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二)班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正式的领导者,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担负着领导者的责任。(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性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四)心理保健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五)教育科研人员。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依靠现有理论和教师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次考试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本科(或专科毕业两年),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 3.平时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和综合素质好。 4.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5.综合考试成绩将在录取前公示7天,录取过程中,如果有排名在录取名额内的考生自愿放弃,在名额外的学生按顺序递补。 (二)报考事项: 历年真题QQ在线咨询: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各相关学院成立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中的相关原则政策和办法研究重大事项;负责本学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宣传事项和实施工作;完成报考成绩的统计及综合排名汇总材料并上报填表。 1.各学院要先完成报考专业的成绩进行排名,根据名单确定考生的具体范围。 2.符合上述条件的参加综合考试,根据报考专业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审核。 3.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名单后,将公示7天,期满后不再提示。 4.各相关专业按照考试科目的顺序依次进行。

5.考试成绩以书面通知形式发到学生本人。 (三)考试流程: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填写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自身研究潜能的材料,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等。 2.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对考生料进行审阅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统计填表。 3.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以进一步安排加强进行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应用能力等。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安排。 (四)复习方略: 1.注重课本很多考生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关键要能保证你进行的系统性。因此整个阶段应该以教材为主,以精读的方式对教材重点章节相关要点,对课本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对课后题必须要掌握,很多知识点题都出自课后。加强相关科目关联性进行统筹考核安排。较为系统的了解都要以记忆为基础一定要做到对书的大体框架有全面的把握,把整个原理的前后概念贯穿起来。 2、在复习充分的情况下做完后对照答案进行对比,充分了解自己的差距。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你要了解往年的真题都会出什么题型,总结其考察重点是什么是哪一章节。整体掌握知识范围,一定要必须的题目都整理出来行理解背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通常前几年出现的题目会出现,根据相关专业考核对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存量,正确的安排答题技巧针对有限的知识来最好地回答。专业课的难度绝不亚于英语,往往在侧重点上、宣传上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