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感悟

四川省资阳中学欧质坤2011.8

2010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四川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制,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经过暑假期间的几次培训之后,对于新课程的到来,虽然我们不再陌生,也不再害怕,但是,真正进入新课程实践,我们又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问题,才发觉对于高中历史课改的推进与实践,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掌握,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适应,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很难适应。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实际意义。

教材问题复杂。教师反映,教材问题之一是容量过大,学校难以按规定课时完成教学内容。不少学生反映有的教材难度过大;问题之二是有的教材内容不够系统,不能配套,给教师备课和教学增加了过多的负担;问题之三是选修内容难度大(特别是理科、地理、通用技术等),有不少大学的内容,甚至教师也没学过。问题之四是教材价位高,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编写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大大增加了师生把握教材、清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的难度。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有着一些不利的方面,比如:部分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一致;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等等。

从2010年9月份开始,高一历史进入必修内容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都普遍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教材的编写有着一些明显的缺陷,总体上我把它归纳为知识繁杂密度大,语言哆嗦废话多,逻辑混乱头绪多,知识跳跃系统差,老师学生把握难。

缺陷1.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了新的繁、难、杂。

如将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建立在初中教材通史体系的基础之上,而近几年使用的初中教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通史体系,造成初高中教材的不衔接;必修课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

缺陷2.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太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

例如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老师们深感课时紧张,每次上课都是在拼命赶,总是在赶时间。诚然,在课堂设计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内容适当放开讲,哪些应该点到为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摸索中解决的问题,但毕竟是加深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下自我阅读的兴趣。

缺陷3.教学评价名目繁多,师生操作力不从心。

新教科书的一大典型特色,是在每一专题学习主体内容结束后,设“专题学习档案”。其中包含“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等;另外,每册教科书设3课“学习与探究”,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总结”等;每个专题、每篇课文还有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具体要求。可是,每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却只有30-32节课时(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繁琐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明显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完成。如历史(I)学习与探究之三“古罗马模拟法庭”,按照评价建议,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准备工作,还需填写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表格,教师根本无法操作。

缺陷4.新教科书的有些专题和子目标题的使用,过于追求文学的形式美,语言文字不够精确,逻辑性不强,以偏概全,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一些障碍。如专题七第1课总标题中的“代议制”,子目标题中的“光荣革命”、“小密室的演变”等,其中这一课的总标题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而后面课文中提得最多的却是君主立宪制,丝毫没有提到代议制这个概念,第一子目“光荣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光荣革命”只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本着严谨的态度,切忌用小标题来代替大文章,如果把“光荣革命”换成“资产阶级革命”,把“小密室的演变”换成“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子目的中心内容就非常的明确而准确了。又如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个题目的使用就有些夸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将社会主义冠以“人类的阳光大道”似乎有些牵强。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题目的出现有一种加剧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的意味,将其改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既通俗又实用。再比如,专题九第3课走向多极化第一子目用了“别了,雅尔塔”的标题,可能受到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的影响,但给人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缺陷5.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中学历史课程毕竟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人类社会历史包罗万象,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涵盖面广,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历史的发展和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都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因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应该尽量全面反映历史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不但要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外交,还要涉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应该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

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然而,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教版、岳麓版等也是如此。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再者,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中,丝毫没有提到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国家代议制确立的深层次背景难以把握。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新的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体系必然要产生矛盾冲突吗?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由于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薄弱,高中直接进入专题学习,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困惑二: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课堂中怎样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生命活力的亮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由于新教材内容多、头绪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老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共用了五章11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时),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有的学校将历史课时增加到每周三节,但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压力也没有降低多少。再加上期末统考压力,还必须要留出一定的复习时间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能在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活动空间的老师几乎是没有,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无法开展或者流于形式,草草收场,试问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掌握多少内容,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呢?再者,由于课时局限,平时作业无从讲评,少于的答题的技能与技巧的点拨也就无从谈起。

困惑三: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要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但实际的情形是课标中对提及的多数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上都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特别是上课过程中知识难度降下来了,但作业本上的习题却跟过去差不多,只按教材讲,学生大量习题不会做,如果再拓展加深一点,课时就不够了。老师们要么习惯性地回到一维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的容量、课堂的秩序、训练的到位、最终的考分;要么是把后二维目标流于形式,质量不高。难怪有人这样评说:不仅把传统的优势丢失了,而且新的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困惑四: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比较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必要的基础知识不系统,缺乏基本的历史思维,尤其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一下子让学生面对这么难的问题,有点捉襟见肘。因此,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仍然不是太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理科作业所占据,对文科学习,特别是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这种现象,越是在薄弱学校,越是明显。

困惑五: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的设想先进、超前,但一些规划在现实中实施有颇多困难。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的要求,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中的某些内容和建议也缺乏可行性。由于课程资源的匾乏,教师对新课程就会“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教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搜集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实验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又太少,各种相关教学辅助资源也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老师们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再者,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三个成群,两个一伙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头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另外,优质课与平时课堂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平时课堂关注对象依然是个别学生,学生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像优质课一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公开课成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试验场,老师抄袭一些全新的概念、布臵一些表演活动以体现教学模式的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史学的厚重、深刻与哲理却被诸多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所蒙蔽;另一方面,常态课却成为历史知识的灌输场,“什么都行”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临时抱佛脚”必然成为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收益少”、“见效慢”、“不实用”、“忘得快”依然是历史学科的“特点”。

困惑六: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难调和。

陈旧的上课模式应该被否定,但对于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新的符合课改精神的理想上课模式,对多数老师来讲,却是一个很困惑的问题。许多专家的理念和书本上的理论或自己的设想都很美,但具体到课堂教学的落实还是另一回事。

比如有的历史老师认为新课程新教材就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叫新课程。新课程的教材中,也确实有很多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调查研究等要求,但是这些能够在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中都做

到吗?简单、节约是使用媒体的一个原则。如果不用媒体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或更好的效果,那就不采用多媒体。

还有些老师上课重视课堂的“活跃”,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热闹闹”,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有掌握。在我所观摩到的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执教老师在课堂上都竭尽全力,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言辞激烈的课堂辩论、演练纯熟的当堂表演、喧哗热闹的分组讨论、屏气静思的独立思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推陈出新;视频、音频齐上阵,使课堂教学点点精彩,使观摩的老师们叹为观止。但课后与几个课堂上表现“抢眼”的学生交谈,他们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们的灵感多来自教师课前的循循善诱,来自为执教老师争光,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同学提出把公开课讲过的内容再上一遍的要求。

困惑七: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实际中以“形式代替实质”的现象较常见。由原来的“满堂灌”发展为“满堂问”,“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提问了多少学生是互动的评价指标,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体现,课堂并没有达到新课程的预期。另一种现象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然是教材的忠实的执行者,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仍然是教师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式的训练,反复地强化(无论是“少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仍然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应付考试的“机器”。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很多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调查研究等要求,客观上来讲,这些课题的确是学生形成探究方法,体验过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就探究问题的设臵而言,普通中学的多数学生是无能为力的,这些较高层次的探究式的问题设计多流于形式,结果分析、引导、概括、归纳等重任仍然落到了教师的肩上。但对教师而言,这些活动过程把握难度大,结果可预测性差,投入的课时多,产出少(指的是考试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观条件、课时总量的限制,教师对这类课题也只是嘴上说说,舍不得花课时去落实。

探究性学习落实有一定困难。班级大人数多,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难以有效指导。探究性学习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之后教师还要进行知识的系统讲解和归纳,难以调控。

合作学习的有效调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及部分同学的内向性格,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有的同学混水摸鱼,有依赖性,喜欢独立思考的同学不喜欢参与,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等等。

困惑八:历史教学质量与评估的矛盾无法解决。

新课程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但在实践中发现,现实中的各种教学评价的滞后已经成为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了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颈。教学评价包括社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一节课的评价,新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们的多数领导还停留在追求分数上,一切向分数看,学生、家长、领导、老师都是如此。所以我认为目前的高中教

学已经异化为小学、初中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拿到高分,由此也培养了一批缺乏知识内涵、文化底蕴,缺乏思辩能力的懒汉。以及一些学校、教师等采取种种合适的、不合适的手段以提高分数,也是导致学生厌学浮躁心理的重要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师仍然抱着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中心,以分数论英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任班级的平均分、排名为标准,甚至出现末位淘汰制,还说成是科学管理。这都充分反映出对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必然有着许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教师投人很多,效果并不明显等现象。这种评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保守退缩,循规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师,本来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有着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但这种评价方法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迫使他们追随老教师的足迹,学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成绩,早日成为一个“熟练工”而已。

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家长在孩子升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就是这所学校名气,学校每年高考中一本上线多少,二本上线多少,上线率如何?是否有北大、清华。一旦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就像跟学校签了合同,学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理想的大学就是“违约”,其他都不是家长关注的。如果你对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家长会觉得太玄,脱离高考现实。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想了一些办法和对策,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感悟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

1.用教材教≠只教教材。教学应努力钻研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补充,切不可死教教材。

2.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越是新课程新高考形势越是要重视基础,越是能力立意越是落实基础,至今的高考考查能力依然是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要科学实用。课件不应替代传统的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存留”,是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4.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长期存在。它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的是变“满堂灌”为精讲。

5.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历史教师应该站在历史学习的高度,遵循历史学习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积累,学习历史应从了解史实开始,历史教学要兼顾史实、史论和史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学会从人类文明演进看历史。

感悟二:注重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概念不易讲清,课时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靠老经验、备一课上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解决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

实处。我们的做法是: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前,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备课组各成员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主讲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哪些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进行重组、整合;课后检测重点把握那些内容;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感悟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上课时该教的老师要大胆教,不要怕有传授知识的嫌疑,该放手时老师要大胆放手。不能误以为新课程未强调基础知识就不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能只注意课堂形式的活跃,而忽视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新课程在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但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

感悟四: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整合挖掘课程资源。

与统编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还是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这些变化,从而正确使用教材。

1.转变使用教材的理念,用好、用足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尽快地更新教学观念,其中就包括使用教材的理念,即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所谓“教教材”的观念是以教材为中心,视教科书为圣明,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成为控制教学行为的工具,而“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标,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如果只有部分符合,那就部分使用,其余部分可以参照其他教学材料。

2.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新编教材的局限性使得过去那种翻开教科书就开始备课,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地去讲的教学已无法继续进行,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在吃透课标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从这些专题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重组教材的史实,用一条清晰的红线将不同专题的知识串联起来,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内容的呈现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至于教材究竟应当如何组合?总体上来讲,既要注重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重模块内的专题之间的整合,还要注重专题内学习内容之间和学习内容本身的整合,既可以是古和今、中和外的组合,也可以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的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 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

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必修一(第一册)9个专题,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必修二(第二册)8个专题,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必修三(第三册)8个专题,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臵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一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九大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改动知识呈现方式、调整呈现顺序。

比如,如果我们要把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历史必修一(第一册)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九个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顺序来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调整,将中国的历史臵于世界之中,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臵,让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又能突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比如在讲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样处理就可以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再接下去学习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即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民主政治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然后就很自然地回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讲解……。

又比如,通过对专题1、3、4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专题1、6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通过对专题5、9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进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背景的整合。通过整合,就可以加强中外历史的对比学习,使中外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形成真正的世界意识;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能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3)专题内学习内容之间和学习内容本身的整合

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前两个学习内容整合为两条基本线索,再按历史基本要素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即

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侵略的原因: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列强侵略

2.列强侵略的表现:

(1)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2)政治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侵略权益,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大屈辱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掀起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3)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

(4)文化侵略:传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3.列强侵略的影响

(1)列强的侵略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激起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2.人民大众自发抗敌: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第三个学习内容也可以整合为两条基本线索,即

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原因、侵略史实、侵略罪行

二、中国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背景、史实)

2.全民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过程、影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表现、评价);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表现、评价)。

3.抗战胜利:背景、进程、意义

3.根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减取舍”。

新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总体看每一专题,每一课时的内容容量都比较大,以往要讲好几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难度都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遵循“紧扣课标,把握核心;注重基础,贴近时代”的原则,对教材的有些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可以做到合理的删减取舍,哪些要详讲、哪些要略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适当补充,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专题一的第一个学习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因此,本课第一目“夏商政治形式”可作为自由阅读内容,不必重点展开,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重点讲清夏商政治形式的特点即可,之后由老师以概括性的语言简单说明,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有直接影响,西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为阐述分封制和宗法制作好铺垫。着重讲解第二目“西周分封制”和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的图文信息,概括、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影响,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以此来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这样处理无疑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

再比如,专题三的第二个学习内容“辛亥革命”,从标题设臵来看,包括“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三个子目,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看,就少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这一块内容。因此在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之前,就可以为教材增加“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背景”一目,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武装起义”四个方面与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补充内容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原则,一切以点到为止,达到效果为佳。

感悟五: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们都已经感到厌烦,老师在上面拼命的将,学生在下面吃力听,老师累,学生更不轻松。但在为期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很难彻底摆脱一些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当然,我们也尽力地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我们在高一下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对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我们提前把该课标所涉及到的主干知识编成课文内容填空,呈现形式上要尽可能体现其内在联系。老师将学案提前前1—2天发给学生,课前督促根据学案,通读课文,完成填空,在书中勾画出提示的要点,并抽查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给后面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而且起到了学生自学代教师讲述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为今后学生终身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课堂上利用“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整理知识网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构建知识结构,课后复习时利用“学案”,矫正深化。

“学案导学”的模式还处在探索中,在编写学案时还存在很多的困惑,但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教学效果。利用“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克服了学习盲目性,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课堂结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从而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有的老师也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也就是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整合,针对主干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课前拿给学生预习思考,通过翻阅教材寻找答案,课堂上着重解决归纳概括性和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增加补充材料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思维答题能力的训练。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教学模式也好,教学方法也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不管你采用哪种模式哪种方法,只要符合老师与学生实际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老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教材使用上的困惑,有教学模式选取上的迷茫,有知识储备上的尴尬,也有知难而进不断思索而有顿悟的喜悦。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门反思中顿悟的艺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也许正是有了不断反思后的顿悟,才不至于让我们的课程实践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在课程实践中陷入误区,才能更早融人新课程,才能够稳步推进新课程,寻求新的发展。

20XX高一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20XX高一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继续教高一历史,担任高一班班主任,重点是搞好高一历史会考,争取全部通过.一学期匆匆过去,忙碌,充实,有成功,也有不足.故总结如下: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会考考点落实准确,不考的知识不教,否则,增加学生的负担.备学生,又要备教法。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我这学期采取分层教学,我制定了具体的计 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

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 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树立会考信心.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导航地图下载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为大家推荐2篇优秀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 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 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 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 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 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 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 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进入高三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也以高三迎考为核心了。对于整体的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进行市统一举行的适应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地检验并训练学生所学,也会 给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带来一些影响。除需要细致研究适应性考试试题,明确高考方向外, 还应对预先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但总的调整原则是既要完成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要在 调整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考的方向。比如在二模后,学校加大了对学生高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在选题中就要切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依据大纲要求及考试方向来进行。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 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 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 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校本课程---于都红色人物传

于都红色人物传(2) 一、教学要求 (一)基础知识 (1)了解、掌握革命烈士张文焕的主要革命事迹。(2)了解、掌握革命烈士李骏的主要革命事迹 (3)了解、掌握革命烈士马德明的主要革命事迹 (二)能力培养 (1)通过列举具体史料,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分析历史人物。 (2)通过对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深 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革命烈士先进事迹的学习,认识历史人物的先进行为能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 用。 (2)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的伟大情操。(3)通过对先进历史人物事迹的讲叙,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张文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利村乡水镜下村,1925年在县城零阳小学读书。是年冬,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并加人中国共产党。尔后在家乡组建青年干社、农民协会和党小组,任农民协会负责人,带领会员向地主摊款,开展禁烟赌、捉嫖娼、破除迷信等活动。1927年1月到赣州农工运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回乡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初参与组织于都农民暴动,与肖大鹏、高克勤等人率领2000多农民在里仁举行暴动,首战告捷;乘胜攻打于都县城,受挫后转人参与桥头暴动;又受挫,旋即转移到靖石领导任头暴动和盘古山茶梓暴动。地主豪绅恨之人骨,请来国民党军队清剿水镜下村,文换的房屋被烧毁,父亲被捕.叔父被破头挖心,头被悬挂在县城九层勘脑示众。文焕悲愤填膺,但革命意志毫未动摇。 1929初,文焕调任赣南红军第十六纵队党代表,曾多次冒险劝服兴国绿林好汉携枪弹投奔红军,袭击兴国江背洞活捉土匪李老七。不久十六纵队编为江西红军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备课组姜伟 本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由林亲刚、夏海平、杨浔、姜伟四位老师组成,备课组长姜伟。教材是人教版,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全册八大单元,每一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每一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因此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且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安排好进度,以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集体备课,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加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鼓励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注重教学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学以来,备课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期初备课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经济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二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 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公开课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 本科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每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虎门烧烟”,讲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目“战火再燃”,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等历史知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4)班学生是县双语班学生,虽然这些这些学生在初中学过这节课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鸦片战争方面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及从历史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引导法及思考问题法,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针对性的许多小问题,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经过、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3)通过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和地图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使学生理解吸毒及吸烟的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3)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虎门烧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提问法,阅读教材法,激发发、思考分析,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教案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回顾前课】 【导入新课】 以“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而把学生带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虎门烧烟 第一目,按以下7个小问题来解释。 (1)请你们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学生根据图片材料及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 以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状况。(合作学习) (2)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中英外贸以那些商品为主?中英外贸中,最初哪个国家处于出超地位?为什么?(4)为了逆转贸易逆 差,英国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恶例措施? (5)鸦片走私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6)提出禁烟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谁?道光皇帝对此持了什么样的态度? (7)林则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了烧烟?林则徐虎门烧烟的影响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虎门烧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二、鸦片战争 第二目,按以三个问题来解释。 (1)鸦片战争什么时候,怎样爆发的?结果是什么? 以展示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学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性质及其内容是什么?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分析此题) 三、战火再燃 第三目按以下六个小问题来解释。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那两个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什么时候签订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以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图,师生一起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4)《天津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5)《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根据天津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教材,讨论此题) 九、总结: 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以虎门烧烟为借口,1840年6月,发动了鸦片战争。因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差异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及妥协而清朝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了。1842年8月中英两国之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遭到拒绝。因此,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十、巩固练习 (略) 十一、作业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写一篇议论文。 十二、板书设计 第10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封建化虎门烧烟鸦片战争的原因 林则徐虎门烧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 战火再燃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加深了 十三、教学反思 1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因为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标题: 《物理学史》 主讲教师:傅志挺吴菊英 教学材料:汇编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 授课对象:高一年学生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以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五次大综合、大统一为主线,分章节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系统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物理学宏伟大厦是如何建造,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全面的认识。 2、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重复物理学发展中的著名实验,经历、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3、在物理学史教学中通过介绍知识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融入物理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4、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物理学 第二章、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

第三章、经典光学的形成 第四章、电磁理论的建成 第五章、热学发展史 第六章、十九世纪末的三大发现 第七章、量子理论的建立 第八章、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九章、多彩的物理新世界 第十章、奋起直追的我国物理学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是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实施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感悟,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1、组织形式:每班25~30人为宜,5、6人为一学习小组 2、实施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操作,课堂交流汇报等 3、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一学期开9周,一学年共计18周18课时 4、教室场地:带多媒体的教室(最好是在物理实验室) (四)、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 1、评价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材料的收集与归纳、总结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程度,动手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学生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模块,进行专题的整理总结,写出总结论文,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如实验演示、媒体展示等,可提高评价等级。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 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 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一、教学内容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总结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总结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6)整个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心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结合同志,心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严重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由于多年没有下到高一教学了,对高一学生学情的掌握,着实费了一番工夫。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留意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详尽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欢乐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填塞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盛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格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篇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篇 Summary of history teaching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篇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篇章2: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3、篇章3: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4、篇章4: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章1: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 (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

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 (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最新】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二

【最新】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二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 到高中探讨为什么? 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①高效稳妥地完成>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英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②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

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

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6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XX—XX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 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 因为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