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捕蛇者说ppt课件课件

捕蛇者说ppt课件课件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 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 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 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 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 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 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

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 w.xk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6599803.html,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 散文 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

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柳宗元﹒唐﹒文学家 湖北省郧县张自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 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 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 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在的预习课上已经了解了

《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大意;那么,今天我 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内容。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找出 课文的中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播放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中心句: ⅰ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投影明确。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讨论围绕这个中心句,可以将课文划分成几部分?简 要地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ⅰ、讨论后,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投影明确。 ★一、(1)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可以将课文分成三部分二、(2~4)叙述蒋氏三代冒死 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5)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

捕蛇者说教学文档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 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 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 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 托之处。ww w.xk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6599803.html,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 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语文:第23课《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 w.xk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6599803.html,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教学文档

启东市鹤城中学“152010”课时教案个人自备稿第章(课)第节《捕蛇者说》第 1 课时鹤城初中张春蓉学习目标: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说明:预习作业、训练作业、当堂检测及巩固作业附后。

一、预习作业 1、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2. 生字正音记形。 啮(niè)人腊(xī)之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为之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顿踣(bó)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 ī)突恂(xún)恂而起其缶(fǒu)谨食(sì)之熙(xī)熙而乐以俟(sì)夫(f ú) 3、重点词语和文句 二、检测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3分) 啮人()殚其地之出()日蹙() 号呼而转徙()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岁赋其二 吾祖死于是 乡邻之生日蹙 则久已病矣 时而献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8分) 可以已大风古义:今义: 汪然出涕古义:今义: 向吾不为斯役古义:今义: 三、巩固作业 为 ①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动词——写。“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 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教案7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第1—3段。 2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衬托、对比写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4 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第三部分(第 5 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教学设想: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捕蛇者说》 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资料了解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领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资料了解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领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走进《捕蛇者说》。 ◆知识窗: 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种。它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在形式上叙议结合。 3.背景透视:本文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零陵)时。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全国人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4.“捕蛇者说”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语文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3 .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对文本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并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

十九、捕蛇者说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总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型: 十九、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辅手段 板书注释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讲授法朗读法课时 2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 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 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 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 正音 3、 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 齐读。 四、 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 实词虚词小结 (一)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 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痿、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 毒有甚是蛇者乎! ”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 ”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生活。 “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i,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 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 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 生之乎?”④但是,去卩。“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 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 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哗然而骇者恂恂而起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教学文档

《捕蛇者说》备课参考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

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3、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公开课《捕蛇者说》教案

相关资料 《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培养理解并翻译课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蒋氏一家的悲惨遭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4、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有些近似,属于议论文。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简洁、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3、背景资料: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是被贬的罪人,心情自然十分郁闷,但他仍关心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章方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时间。在此时间内,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之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4、学习生字: 啮(niè)腊(xī)挛(luàn)踠(wǎn)瘘(lòu)疠(lì)嗣(sì)几(ji)死者数(shuò)矣莅(lì)蹙(cù)殚(d ān)踣(bó) 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在结

捕蛇者说(柳宗元)原文

捕蛇者说(柳宗元)原文 捕蛇者说(柳宗元)原文及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 )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挛踠(lu n wǎn)、瘘(l u )、疠(l ),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 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 )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 )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 )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 ),触风,犯寒暑,呼嘘毒疠(l ),往往而死者相藉(ji )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

宁焉。吾恂恂(x n x 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 )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 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 )夫(f )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1.之:的。 2.野:郊外。 3.产:生产。 4.异:奇特的。 5.黑质而白章:黑底子,白纹。质:原指质地,在这里指蛇的身体,花纹的衬托面。章,花纹。 6.触:碰。 7.尽:全。 8.以:假设连词,如果。 9.啮:用牙咬。 10.御:抵挡。 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得而腊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ppt1) 新乡市第七中学李振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 言文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ppt2)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问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ppt3—5)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严庄坤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 二、领会本文主旨 三、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本背景】 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教学过程】 一、“我言我语” 指名学生演讲(与柳宗元有关)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并与文本内容自然衔接,为授课预设情境) 师:柳宗元的文章能流传至今,为人们口口相传,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文学魅力,更在于柳宗元博大的济世情怀。 二、“温故知新” 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知是领悟新知的前提,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词语解释 ①吾嗣.为之十二年②貌若甚戚.者③君将哀而生.之乎④则久已病.矣 ⑤向.吾不为斯役 ⑥乡邻之生日蹙.⑦以尽吾齿.

2、翻译句子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世称“”,唐代家、家;“”之一。被贬永州司马期间,写作八篇山水游记,合称 《》,我们学过其中的第四篇《》。 三、“新说捕蛇者” 师: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猎人,是专门捕杀野兽的,现代已不存在。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兄台就是一位“猎人”,不过他既不捕猎老虎、熊一类凶猛的动物,也不捕猎野兔一类可以裹腹的小型猎物,而是捕猎一种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动物——蛇。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特殊的猎人 (一)身份证 籍贯:永州姓氏:蒋氏职业:捕蛇世家:捕蛇 师:由此可见,蒋氏是一位资深从业者,那么,将是所捕之蛇是何种类?从事这一职业多少年了? 毒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未有能御之者 师:这么毒的蛇蒋氏捕它是为“谋生”还是“致富”?何以见得? “谋生”当其租入 师:既然有这等好处,当地只有蒋氏干这一行吗? 永之人争.奔走焉 师:这么毒的蛇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捕,却不愿缴纳租税,说明赋之毒甚于蛇之毒,这种手法是衬托手法。 (二)可羡否? 蒋氏所捕之蛇之毒,所行之事之险,“几死者数矣”,是幸或不幸? 指名回答 归纳总结: 幸:“专其利”“当其租”“独存”“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 不幸:祖死于是父死于是吾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优秀教案设计

《捕蛇者说》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

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a)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a)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 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