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风中劲草考研政治分析题20题

2010风中劲草考研政治分析题20题

2010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政治分析题“风中劲草”预测20题 敬告:本文档由沪江论坛风中劲草编制,您可以浏览、打印。劲草分析题预测20题肯定押不中考题,如有雷同、擦边、相似,纯属巧合,本预测仅供整理思路之用。请您不能上传到任何一个网站和论坛,违者必追究相关论坛和个人的责任。

每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谴责那种把劲草的非公开预测资料上传发布到网站论坛的不道德行为!

一、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组材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重要意义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区别和联系。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②历史任务不同;③目标不同。两者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依据是什么?

答: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关于改革与开放30周年纪念一组材料

1、改革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答: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辉煌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2、说明30年的改革进程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进行了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相融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我们进行改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我们进行改革的主要依据: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同时由于认识上、工作上的多种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邓小平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现在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我们必须大胆利用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4、如何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答: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矛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条条框框,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5、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实行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既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会等领域,是一场全面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这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焕发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7、用相关唯物历史观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改革,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负面问题?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要解决我国旧体制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

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8、用改革取得的成就说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答: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①理论创新: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提升,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②实践创新:是人们变革客观世界活动的创造性发展,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③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并推动实践创新。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理论创新,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形成发展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9、结合改革开放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从这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践是二者一致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三、有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毛泽东所提的工业化道路内容是什么?

答: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道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鉴于苏联工业化片面地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具体国情出发,提出要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今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追求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这个新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对外是和平发展,不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对内是和谐发展,不靠拼资源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主要特征: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③实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如何走工业化道路。

答:走工业化道路,政策和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①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传统的工业化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②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③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答: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具体措施有: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⑧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的意义。

答:坚持好字优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4、如何理解又好又快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答:“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及转变思路。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五、关于失业与就业的问题

1、说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不断地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失业人口增多,工作没有保证,生活极不安定,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境地。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为什么说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相对减少,有时甚至绝对减少,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同时,资本积累却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第一,机器生产使一些操作变得简单,大量的女工、童工可以参加生产;第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第三,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中的一些人也被迫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有绝对增加的趋势。结果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人口过剩。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

(3)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相对性,相对过剩人口成为产业资本后备军。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在业工人形成竞争压力,资本家可以胁迫在业工人,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答:从现象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存在失业问题,但在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是无产阶级遭受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

(2)而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大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4、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与解决途径。

答: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剩;②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③经济结构调整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人员。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⑤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5、为什么高度重视失业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答:(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①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②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③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①第一,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②第二,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③第三,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的问题上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此外,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六、关于金融危机的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危机的爆发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性方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短暂平衡,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得到发展。

2、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局势,世界各国应如何去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答:为了有效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应该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

①为遏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各国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稳定全球金融市场;

②国际社会应该认真总结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把握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创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③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国际金融机构切实履行职责能力;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④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好各自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充分关注这场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向相关国家提供必要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发展势头。

3、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做的努力

答: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增加融资能力,大力支持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②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维护世界经济安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③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

④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4、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重要启示

答: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②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③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金融监管要始终与金融创新的步伐相适应;

④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立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⑤金融对外开放要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安全相适应;

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地区间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

⑦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

5、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答: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说明了世界需要一个积极的中国,中国也承担起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责任。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积极姿态,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6、如何建立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答: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协力保持世界经济增长。

②建设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增强国际金融体系的有效性。③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各国应该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实现发展回合的目标。各国应该支持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的努力。④建设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履行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能力建设。

7、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答: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中国在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中能保持平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抵御风浪的能力。只有科学发展才是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道。

七、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经济改革

1、说明加强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答:(1)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当前形势决定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更加自觉地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的推进农村改革。

(2)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所决定的。表现在:①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②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③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农村改革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2、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答:(1)始终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2)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扩大多予力度,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加快增加农民收入。

(4)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心转移到农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5)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农村发展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原则)

答:(1)确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4)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依靠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

(5)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确保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4、怎样理解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总方针。

答:农村改革发展总方针是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1)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就是指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加快农业收入增长,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2)另一方面是指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尤其是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探索,要加强进一步对三农的投入,持续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答: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一五纲要》指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措施有:

①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

②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自然承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能力相适应。

④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制度。

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①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②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③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④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⑤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八、给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的材料。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有什么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根本。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一体系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彻现代化建设个方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4、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措施是: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5、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答:(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6、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④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九、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①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更不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2、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②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③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十、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组材料。

1.说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答:(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也是为什么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答案)

①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是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②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战胜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2)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这种极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中国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受奴役的人们团结起来,组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分析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答: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两个联盟的关系是: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必须注意巩固和发展第二个联盟。

①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②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③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不再是两个联盟,而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者为主体,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

3、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联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答:(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这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起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大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的新投降主义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战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3)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做到:首先,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其次,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三,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当权的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其四,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4、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同盟军,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策略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中国共产党要想要取得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中国社会的其他进步的阶级、政党、团体、阶层以及各种可能争取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实践证明,没有这样的一个政治联盟,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十一、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实质)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这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3)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事实上,作为中国革命支柱的人民军队主要是由穿上军装的农民组成的。中国革命战争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答:(1)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可能性分析)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②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前提和根本保证。

(2)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必要性分析)

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到封建制度压迫。中国人民要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然会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镇压,所以必须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答:(1)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①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②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同年12月,毛泽东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强调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③1948年4月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新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5)合作化开展以后:对富农的政策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4、根据材料说明土改中要注意的基本原则、各时期对富农的政策以及政策共同点。

答:(1)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条原则: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2)革命不同时期对富农的政策有所区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限制富农,解放战争时期是中立富农,新中国建立后则保护富农;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十二、关于资产阶级的问题

1、“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1)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2)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他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的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3)总之,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不允许私人资本主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主张消灭资本主义,是“左”的错误倾向;不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必要的节制政策,任其自由发展甚至让其取代国营经济地位,则是右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方针主要是针对“左”的错误倾向,这有利于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发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使经受长期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这是一项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的决策。

2、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

答: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主要原因如下:

①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

②由民族资本的特点决定的。保护和发展它们,对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均有意义。

③由民族资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民族资产具有两面性,是团结与争取的对象。

④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必须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不可能操纵国计民生,中国更不可能由此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答: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1)旧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2)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不区别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官僚资本主义是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权力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就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5、如何理解“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答:(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到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都证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这是因为,首先是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不容许;其次是工农大众不容许;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结果只能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前途是社会主义。(3)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28年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十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分析为什么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

答:①“天然领导权”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无产阶级领导权,但在大革命时期国共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国民党右派拼命争夺、把握领导权,采取各种手段排挤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按照国民党右派的意志指导国民革命的情况下,主张“天然领导权”,放弃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在实践上同样放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国民革命的领导。

②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的。资产阶级虽然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又决定它一定要和无产阶级争夺对革命的领导权,“争得这领袖权,也造成他和帝国主义及地主阶级妥协之资格。”

因此,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是天然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

2、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答:坚持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①中共以马列宁主义为指导,能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结局,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要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上去,是中国共产党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任务,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两项革命任务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③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3、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答:①中国无产阶级阶级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②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殊优点。中国无产阶级具备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等。除此之外,它还有特殊的优点: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彻底性,中国没有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与农民的这种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比较集中,便于组织。

第四,中国无产阶级从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4、无产阶级是如何同资产阶级夺取领导权的?

答:①无产阶级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必须敢于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为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善于团结和率领广大同盟者向共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要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同时照顾同盟者利益并给以政治教育;在和资产阶级的合作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同资产阶级分裂的情况下,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又要反对“左”倾关门主义,争取和团结一切同盟者。

②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还必须反对“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党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右的错误倾向是放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把整个队伍送出去”。陈独秀在领导权问题上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左”的错误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成了“无兵司令”。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同样会给中国革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左”和右的错误都会葬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革命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

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是新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这两

个革命又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十四、给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材料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改造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答:中国共产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把列宁关于合作化理论同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理论。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的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实现两大改造的相互推动和促进;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③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④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

⑤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重要意义

答:(1)主要特点和经验是:

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③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2)重要意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注意再细化的考查)

答:(1)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和平赎买。

①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干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民族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方面,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

终接受了和平赎买。

③创造了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在利润分配上采取分别实行“四马分肥”、定息的政策。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主要特点和经验是:

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最终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②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教育、改造资本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十五、给出有关抗震救灾的一组材料

1、用人的价值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答: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衡量人的价值应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尤其要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看他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在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来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充分展现。抗震救灾中,坚持把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把挽救生命作为救援工作的第一目标。而进行救灾工作的人们,通过为灾区人民做贡献,也实现着他们的社会价值。

2、用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分析应如何正确认识地震预报。

答: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地震预报是至今人类还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目前人们对地震预报实践认识还比较肤浅,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地震的研究,通过对地震的研究与预报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以期尽快实现对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本质的揭示。

3、说明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4、运用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答: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时期,精神支柱的力量是尤其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十六、关于诚信问题的一组材料

1、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化,同时又是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迸行了新的扩展和完善。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

答: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4、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就越高。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5、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大学生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答: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有:第一,人学生自身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第二,现实生活中监管机制乏力,失信成本偏低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第三,评价机制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6、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表现为信用交易,信用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建设初期,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信用秩序相当混乱。失信现象不仅普遍,而且相当严重。信用秩序混乱已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正常发挥,造成了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等社会问题。

在加入WTO之后,信用秩序混乱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信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进程。因此,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通过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和传播,以信用服务机构市场化经营和政府有效监管为手段,实现对守信行为的褒扬、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惩戒,改善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维护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

十七、关于信念理想问题的一组材料

1、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答: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有:①理想信念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②理想信念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③理想信念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和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答: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在当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化理想为现实

答: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就要做到: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②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这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十八、关于中俄关系

1、说明二战后中国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和新时期下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不同点: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中俄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

2、如何理解中俄成熟、稳定、健康和全新水平的国家关系?

答:首先,中俄双方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看法是一致的。其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8年实现了平稳过渡,梅德韦杰夫任总统以后出访的第一个非独联体国家就是中国,这次访问大大推动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中俄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两国始终保持各个层次、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特别是两国元首、议长、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再次,中俄最终完全解决了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扫清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破纪录的568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0倍,双方的能源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后,最重要的是,在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3、中俄关系持久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中俄关系会持久稳定健康发展,这是因为:第一,中俄关系是结伴但不结盟的新型关系,是冷战结束后国家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典范。第二,中俄合作基础牢固。这就是战略互信,在涉及和平发展安全主权等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相同和相似的看法,有共同利益与广泛的合作。第三,中俄合作是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有良好合作。第四,中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双赢的。

4、中俄关系60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答:中俄关系60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重要而深刻的启示:第一,只有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才能不断深化两国政治关系;第二,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在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第三,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互为支撑,才能有效维护各自根本利益;第四,只有求同存异、友好协商,才能保证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十九、给出一组关于文明和和谐世界的材料。

1、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的各种力量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又能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以推动世界的发展。

2、说明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答:和谐世界应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应当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与和平;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说明应怎样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第一,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二,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第三,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第四,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4、中国在当前为什么要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提出的背景:第一,从国际看,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二,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5、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系

答:①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从发展历程上看,和谐世界建设的过程会更长;

②和谐社会是与整个人类的和谐世界相关联而存在的,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是靠我们国内,外因是次要的,但也会产生反作用。如果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总体趋向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顺利得多。相反,如果外部世界很乱,甚至爆发大的战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干扰;

③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有助于我们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内部行为和对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

6、中国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实践

答:①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与周边地区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

③中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安全;

④中国尽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⑤中国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包容。

7、为什么中国必须和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侵略。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现在面临的现代化任务决定的。第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十、给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材料

1、如何加强“金砖四国”的合作,充分发挥“金砖四国”的作用?

答:“金砖四国”的出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上升。“金砖四国”应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推进人文交流,提倡经验互鉴。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致力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致力于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深化合作,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答: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有时也称“独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内容是: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3、南北矛盾有什么表现?

答:南北矛盾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①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②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③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④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4、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答:(1)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2)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强制第三世界国家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

起社会动乱与冲突,非洲几乎半数的国家因此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在经济上,肆无忌惮地转嫁经济危机,实行损人利己的经济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倒流,经济陷入更大困难。世界因此也变得更不安宁。

5、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

答:①解决南北关系的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③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以缓和南北矛盾。南北对话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北方国家的发展也很有利。

6、南南合作有什么特点?

答: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①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②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③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7、南南合作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①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③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8、中国对于南南合作的政策立场

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长期以来,我们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形成经济上合作共赢的局面。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从战略上重视南南合作;加强政策协商,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开拓思路,加强能力建设;调动多种资源,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中国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加强合作,携手努力,推动南南合作朝着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9、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答:南北问题即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南北之间在经济上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不彻底摆脱贫穷,南北问题不解决,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南北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世界保持安宁与稳定的基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本着平等、公正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34. 【参考答案】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 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 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35【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主要是在近30年的改革开 放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中国式难题” 主要是指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 括生态平衡被破坏,雾霾污染严重等等。 2.按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 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按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6【参考答案】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下去”。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 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 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 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 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 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 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两个不能否定”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当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作出的又一个准确务实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述。

2019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2019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新东方在线徐涛 今年热点依然非常突出。我以毛中特为例,我在新东方在线主要 讲这门课。今年的特点是课程当中,解题技巧班、押题班都说到供给 侧改革。还有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三农问题,像这么几个问题我们都 说到,并且反复强调,不只课程当中说到,微博当中担心大家搞不清 楚这种东西画过各种逻辑图,三农问题的各种逻辑图、存有的矛盾是 什么、解决这些矛盾靠什么,今年改革有哪些亮点。整理过很多这样 的文字。 其中有些考了大题,比如全面小康。没有考到大题的至少也是小题,很多学生走出考场在微博上调侃,我有一些说得自信满满的话,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不考大题就考小题。党和国家工作当中的 亮点,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三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改革的的 亮点。如果回避这个点就脱离了考研政治的原则。 有很多刚刚走出考场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同学。我一直推崇的 是考研政治分析题靠押题,选择题能押中吗?也能。但是想押全不可能。还有一部分靠大家扎扎实实练习。 首先第一道是马原题目,阮老师解析过一遍了。真理和价值辩证 关系,是理解论当中经典的考点。理解论当中惯例真理两个考法,真 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第二问是用好人工智能关键在人自身。 一个是唯物史观达到人本身创造历史,人是历史主体。唯物论当 中答主观能动性。 第35题第一问如何理解农村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 突出的短板。一个是脱贫、一个是小康。最重要关健词是小康。第二

问当中展开谈脱贫,第一问当中也能够说脱贫,主要论述应该在小康 当中,把小康的要求,全面的三方面要求,城乡要小康,全体人民要 小康,五位一体都要小康。把这个意思说到了,我国当前主要是农村 是小康的短板。 第二层主要谈脱贫了,小康大话题下谈脱贫怎么办。我在最后的 押题书上给大家整理好关于脱贫,今年说的几个措施,包括不能丢下 一个困难群众,不能丢下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包括产业扶贫,要授人 以渔不如授人以鱼。 36题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今年只有两个考法,第一考史纲部分,主要考长征意义,未来征程当中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第二是思修法基上,长征精神讲话当中有一个亮点,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今年 主要考在的史纲上,考察长征意义以及未来道路上任重道远,我们的 长征路没有结束,以后还要继续走下去。 再看第37题,要说有点偏,但是我们角度不是太偏,我们的押题书、押题课都提到过工匠精神。传统考研工匠精神家庭美德不怎么考,今年考研趋势有变化,比较突出这样的考点,有些老师没有把握这个 趋势,有些同学说这个点没有学到。对考研最新命题趋势没有把握好。我们关于工匠精神拿得比较牢,而且突出实行讲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第38题核心词是G20,但是G20有两问,第一问纯谈G20,世界 应该怎么办,能够为世界做什么。第二问不要纯粹谈G20,如果第二问纯粹也谈G20也有分,但是这么谈分数拿不满。还有一个关健词是中 国外交。第一问已经谈了G20了,第二问稍微提一点G20,重要的是谈中国外交。第二问是在G20背景下,论述应该是中国外交理念。这样 的话分数更全一些。

考研政治:毛中特答题技巧与万用模板

毛中特答题技巧与万用模板 很多考研宝宝在政治考试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由于考研政治知识点特别多,有的时候作答思维比较混乱……能想出来,却写不出来!导致会的题也拿不到高分。捉急到头秃啊有没有~帮帮今天给大家传授一下毛中特答题小技巧! 毛中特出题规律 我们在复习考研政治毛中特主观题时,不仅应该适量做题,而且也要善于总结出题规律。所以,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毛中特主观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1、与现实联系最密切 一是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中的热点问题。二是阐述中央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的依据、重大意义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或对策。与现实联系最密切,从复习的角度讲,内容就比较多;从考试的角度讲,答案就比较活,难度增大。 2、考查知识点比较集中 分析题主要集中在第七章的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由于分析题知识点范围较集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难点比较突出,使得考生便于有的放矢地复习,做到点面结合。 3、试题设问比较有规律 从十五年的历年真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题问题比较有规律,一般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材料如何(或怎样)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二是材料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如何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或解决此

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途径是什么)。 如果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上有现成答案的,比如某项具体制度,或者某项改革可以采取的措施,那么评分弹性是不大的,换句话说评分点和标准答案没有太大差别,答出了现成答案就给分,答不出来就没分。 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具体制度和某项改革的具体措施的,如果你没有背诵这些考点,是推理不出来的,必定丢分。 如果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从“民主”和“民生”两个角度自己切入组织答案的,或者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来归纳、提炼的,评分尺度就会比较宽松,学生只要答的大方向是对的,一般都能得分。 了解了毛中特主观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之后,再做做任老师的2019《考研政治强化特训1200题》加深对主观题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的掌握。 毛中特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1 (一)针对“根据材料如何(或怎样)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材料表明……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 回答“如何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或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途径是什么)”时也有固定的模式, 如:“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或“解决好……问题的措施主要有:……”。 答题技巧2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 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通用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为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做:调动三个积极性4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2019考研政治真题马原主观题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马原主观题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在热热闹闹的考试中,2019考研政治终于落下了帷幕,同学们对于今年2019考研政治真题的难度和特征特别关注。文都考研的政治老师第一时间给同学们送上马原主观题的解析。 【真题再现】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 【答案解析】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没有止境在不断变化,理论创新也会随之变化。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实践水平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理论创新要随着实践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2020年考研政治主观分析题答题三大技巧

2020年考研政治主观分析题答题三大技巧 一、摒弃绝对的“对错”之分 其一,要和同学们澄清一个误区,很多同学误以为客观题是有对 错的,主观题是没有对错的,因为在主观题的评价标准里常有这样一 句话“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于是同学们就会解读为只要说得沾边就 会得分,这样的解读会直接导致大家采取的复习方式是背尽可能多的 内容,然后拿到题想到沾点边的就尽力往上写。如此一来,不管是主 观题的复习还是主观题的实战都成了纯粹的“体力活”。这是我们主 观题复习中的极大误区,如果陷入这个误区之中很可能花的力气越大 离目标越远。 二、抓取得分关键点 其二,既然主观题复习不是纯粹的“体力活”,那么它的诀窍在 哪里呢?其实主观题和客观题一样,答对、做好的关键在审题,这也是 为什么主观题的答案是有对错之分的。众所周知,主观题是踩点给分的,你如果没有踩在这个点上,那么再多的文字也不会换来分数。我 们以2020年34题第1问为例:“从打碎花瓶这个现象中所概括的 ‘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协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如果有同学审题粗心不到位,认为它问的是理论为什么能指导实践, 这是无法得分的。因为它真实的设问意图是从一个“现象”中总结出 的“规律”为什么能作用于另一个“现象”,与此对应的答案是矛盾 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个原理。 三、从参考答案中学技巧 其三,同学们除了要明确主观题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审题上之外,也不妨多花点心思研究一下参考答案。一般说来,参考答案的文字是 很精炼的,但是在这些精炼的文字背后却有着几个层次,要弄清楚答 案的设计者是怎样体现这几个层次的。例如每年真题中的34题考核的 都是哲学原理,在参考答案的设计中总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基本原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2019考研初试上午第一场政治已经结束,大家都考的如何呀?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快来跟文都考研小编一起来看热气腾腾的真题吧。 分析题第36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答: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各个阶级的探索证明不具有先进性的阶级领导的各种救国方案都行不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十月革命启示中国人民: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革命中广泛发动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赢得胜利的故事,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了什么? 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沦为东亚病夫。各个阶级的探索均已失败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主义的带领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亚病夫从此站了起来。但刚刚建国时,中国共产人发现: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加艰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1978年,邓小平召开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华民族找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下富起来任务的这一棒,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次飞跃说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考研政治史纲多选题真题解析及对优选考研的启示

2018考研政治史纲多选题真题解析及对19考研的启示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 2018考研政治科目刚刚结束,大家翻开试卷肯定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可能有同学对自己的答案还有疑问,针对这种问题,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刁贺老师对史纲部分的多选题做出了详细的解析,广大考生可以作为参考。 27.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光荣传统。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这次会议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 【选项】 A.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B.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C.加强政治工作 D.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BCD 【解析】古田会议,是红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因在福建省

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为“古田会议”。古田会议内容包括BCD三个选项。A项属于洛川会议的内容。 【考点】古田会议的内容。 28.【题干】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近平的坚强阵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其要举措有()。 【选项】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B.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领导人通过人民选举产生 C.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D.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答案】BD 【解析】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B项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因此D项正确。A项是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选项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制度。因此不选。本题正确答案BD。

2020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步骤及技巧

2020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步骤及技巧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步骤及技巧 一、分析题各个题号对应的科目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看到对应的题号就要相应的转换思维方式,从对应学科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分析题阅卷规则 1.政治试卷在哪阅 政治试卷是在你报考院校所在的省份来阅的,也就是说报考哪儿就在该校所在省份阅(不管你在哪儿考试)。比如全国考生只要是报 考北京地区的任何一所大学,卷子都会调到北京由同一个阅卷单位 的人员统一批阅。 2.政治试卷如何阅 政治分为选择题和分析题,均在答题卡作答,选择题由机器统一判卷,而分析题则是先扫描到电脑上然后人工阅卷。每个老师只批 阅一道题目,只熟悉一个答案(也就是每人只能打开一个题号对应的 窗口,不能翻阅全卷)。所以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一下,一定要切记:答题卡上5个题目分别对应5个位置,一定要在对应题号的位置作答,答错位置得0分。也不要标注答案见其它题号,因为一个阅卷

老师只能看到对应的题号。一定要在答题区域答题,如果在非答题 区答题,扫描不进电脑中,意味着答案缺失,影响得分。 三、分析题答题步骤和技巧 1.先看问题再看材料 先看一下问题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看材料,看材料的过程中把与问题相关的论述勾画出来,这样回看材料就会更有针对性。 2.确定考查科目的章节范围 比如马原是让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回答还是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回答,毛中特考查的是第八章的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纲要考查 的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者综合考查,思修法基 是考查价值观、道德观,还是考查二者与法治观的结合等,确定了 章节范围就能进一步锁定考点。 3.答原理填材料 四、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由于阅卷任务重时间短(尤其是北上广这些报考人数较多的省市),因此阅卷人员在阅卷时主要是抓主题句、关键词,踩点给分。所以 分析题要想得高分或者少失分,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点要明确、全面 答题要点一定要摆在最前面,尤其是主题句和关键词,因为它们就是得分点,要让得分点首先映入阅卷老师的眼帘。而且要点要全面,哪怕每个点回答的内容少一些,也尽量不要漏点。点写到了分 就到手了。 2.层次要清晰、分明 如果涉及的点比较多,就需要分段落呈现,用序号进行标记,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条理。比如第一,第二、第三;(1)、(2)、(3);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不要觉得这样像小学生答题,咱们的目的 是清晰分明的把答案展现给阅卷老师,然后把分拿到手。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单选题 1、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自力更生、依靠群众 B.继往开来、发展创新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答案:-1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

果。 单选题 3、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A.务实、创新、诚信、奉献 B.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C.开放、奉献、包容、和谐 D.勤劳、勇敢、自强、诚信 答案:B [解析]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本题选择B。 单选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______。 A.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四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行为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1、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考研政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对特定原理的解释和说明,尽管抽象程度不同,但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记忆首先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繁杂的政治知识点都记住,必须先理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梳理知识脉络就变得很重要。考研政治的知识点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在整理过程中须要以清晰为上,彼此有联系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起对比着记忆。知识脉络梳理清楚了,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但一定能对各部分知识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再背诵记忆,更容易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背和理解相结合 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三个w 例如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记住"WWW"就可以 了具体来说就是who, what, why。Who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What ,是无产阶级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及普遍规律的学科,可以从 3 个角度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hy,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贴近书面用语,比起自己的分析,更加富有合理性,也是大题采分点的依据。我们在记忆这类题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记忆关键字的方法。例如维新运动的意义:首先是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最后思想启蒙。当然我们现在复习时应该把它拓展开来,但是只要记住这三条,答大题得时候不会扣太多

的分,因为你的要点都答上了。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3、抓住逻辑体系答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应该答什么。有一些同学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可是却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作一团,等需要的时候,就使用不出来; 有些同学政治复习了挺长时间,也做了挺多的题,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为什么答题达不到点子上,这固然有复习不到位的原因,可更多的在于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撑,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当中乱作一团,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这还是好的,有些学生一着急知识点全忘了。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先把政治各科目录在看书过程中记下来,再用自己的理解串起来,最终做到能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记起大框架、大目录,小目录,小目录下的知识点,通过背诵记起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至少重点章节要做到这个程度,重点内容(原理)要逐字逐句背诵。形成一个思维导图以后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4、重点知识重点记 考研政治中,很多理论由于太枯燥,每次都只是看一眼、背一遍就丢到了一边,没有兴趣再去回顾,自然不能及时巩固记忆。尤其是很多大段的文字,如一些理论、内容、意义、作用、教训等等,往往都是考试爱考的,尤其容易出大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点记忆、重点背诵。 因此,建议大家对于现阶段还掌握不熟的知识,拿出专门的精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_0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201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认识和实践,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能动性原理,矛盾,发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阅读下列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对作战用兵之道极富理性认识,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但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当时蔺相如对他的评价是:”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请回答: (1)为什么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4分) (2)如何来实现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6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

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材料2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也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事实与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5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何理解?(5分)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先是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统帅。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统帅,却一

拯救篇-考研政治主观题(30分钟拿下,对于根本没看过书的大神们非常有效)

当代: 1、(关键词)国际新秩序6句 美国3句: 美国打着建立新秩序旗号,实际是维护旧秩序;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压迫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谓美国的领导,就是维护这种不平等。 中国3句: 中国的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正确主张; 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2句 北方发达国家1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国家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其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3.中国1句话: 全球化是必然的、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进展。 其他的关键词,霸权主义新表现、一超多级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世界多极化,这3个字眼一定要塞进去,不管题目有没提到! 模仿万能作文总结的万能段落,只要能对上号的都往上丢,保证能多加5分以上 以下各条只是一些点,相应展开一下就可以了—— 万能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掌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7)最重要的一条: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 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2)……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5)最重要一条: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万能结尾: 总之,(抄一下题目)。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考研政治主观题知识点

考研政治主观题知识点 【篇一:考研政治主观题知识点】 考研政治大题模板(自己听课总结的,2014年考研政治50分主观 题我得了40分) (一)政治第34题是马原题,有2问或3问。最后一问一般只回答 方法论意义,不用结合材料。除非是5分的题,则要用几个半句话 结合材料。前1~2问都要回答原理及内容,并单独用一句话结合材料。 34题第一问: ①如果材料告诉了原理,先把原理里面关键的名词的定义解释一下。例如2013年第34题第一问要先回答认识的定义,回答了就得2分。 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认识论)认为:原理a内容(如果是按老 师的模板写得就不要再细分,全写于这点就ok。 ③用一句话,结合材料说明材料是怎么做到原理a的。 ④此外,这也反映了原理b、原理c(b和c只写原理名字,建议c 可以写万能原理,食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中间这问:步骤同上。 最后一问: 上一问考的是辩证法的原理就回答全部的辩证法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是普遍联系的,(......是不可避免的。5分的题则要结合半句 材料,其他不用结合材料),我们要正视矛盾,要正确分析和解决 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具体地分析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 决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5分的 题需要结合半句材料。) ③解决矛盾时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⑤要坚持与时俱进,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坚持通过现象 看本质。 上一问考的是方法论的原理就回答全部的方法论方法论意义。 ①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活动。 ②要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对待........(抄题干关键词)。 ③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019考研政治大题答题模板汇总(12)

2019考研政治大题答题模板汇总(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客观 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有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 不同结果,能够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事物的发展 存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 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 起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 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 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 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有。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 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所以,把握这个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 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与本质也是既对立又加速或延缓作用。 两者相联结而存有,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才持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 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有的基础,形式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