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设问题,高效教学.doc

巧设问题,高效教学.doc

巧设问题,高效教学

作者:汤敏强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2年第02期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是引导思想活动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一连串的问题能够激起活跃的思想碰撞和热烈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有着相当积极的影响,也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来,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可挖掘教材设计问题、围绕重点设计问题、联系实际设计问题、针对问题巧妙设疑。

同时新课程中对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堂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让其思维习惯不断进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成功的教师会根据问题的需要,看准切入点,巧妙而精心地进行课堂问题设置。

我们不只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有的放矢,为得出某个重要的定理或者某个规律而设问,围绕这个中心逐步分层次地提出更多的问题。

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思维时间及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

例如在讲《超重与失重》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切入问题设计,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

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出在平常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

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地知道本课的重点是: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

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

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问,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

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

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

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

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

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等。

把这些问题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主动观察、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