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

核心提示:前言《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风险评估第2部分:组织措施第3部分:物理措施第4部分:管理体系本规范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前言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认证技术规范》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风险评估

——第2部分:组织措施

——第3部分:物理措施

——第4部分:管理体系

本规范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第1部分: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1 范围和目的

本规范适用于组织证明其产品的非转基因身份,CCIC-CAS依据此规范对申请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证书的组织进行审核。

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申请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的组织建立、执行并保持IP体系,排除并且控制供应链中的转基因成分,以保证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法规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IP认证规范的本部分规定了对非转基因食品及其原料、非转基因饲料和非转基因种子及其他产品的生产的风险性进行评估以及评价是否符合非转基因产品身份保持认证的条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9011:2003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REGULATION (EC) No 1829/200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September 2003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eed REGULATION (EC) No 1830/200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September 2003 concerning the traceability and label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the traceability of food and feed products produced from genetical 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amending Directive 2001/18/EC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规范。

3.1

转基因GM (Genetically Modified)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中,并使其有效表达。

3.2

转基因生物GMO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某种基因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3.3

非转基因生物Non-GMO

未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常规的、天然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本定义是根据欧盟最新的转基因法规EC1829/2003和EC1830/2003的要求进行定义的。3.4

身份保持Identity Preservation (IP)

IP是通过观察、检验、取样和检测等有效的内部隔离控制体系来保证产品拥有某种特定品质的严格的生产和运输方法。

3.5

身份保持体系Identity Preservation (IP) System

身份保持体系是在产品供应链范围内通过隔离、检验、记录、可追溯等控制措施保持产品某种特定身份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

3.6

组织Organization

申请方及其受控供方(不含外部供方)。

3.7

受控供应链Controlled Supply Chain

身份保持体系所覆盖的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的整个供应链环节,或该供应链中某些阶段的组合。

3.8

受控程序Controlled Program

受身份保持体系控制的产品生产管理体系。

3.9

污染Pollution

指转基因成分的混入。

3.10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级,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关键点。

3.11

不利事件Adverse Event

不明身份的原料意外混入受控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出现问题或故障等,以及其他可能造成局部或整个身份保持体系失效的情况。

3.12

最坏事件Worst Case

受控供应链遭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整个身份保持体系崩溃的情况。

3.13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在身份保持体系中围绕受控供应链所建立的可随时确认原料、成品(必要时包括工艺)的来

源、去向,以及品质和数量等内容的控制方式。

3.14

限值Threshold

受控供应链生产的受控产品转基因成分的最高含量,以满足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的要求。

3.15

停留与放行点Hold & Release Point

供应链范围内受转基因污染风险性较高的阶段。受控材料进入该点以后,在未确定其非转基因身份之前,该受控材料不得进入下游供应链。只有在受控材料的非转基因特性获得证实以后,受控材料方可从该点进入下游供应链。

3.16

DNA

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

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双螺旋长链聚合物。DNA构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3.17

PCR

聚合酶链反应,一种通过扩增生物体内特殊DNA序列检测出转基因成分的酶反应。

3.18

ELISA

蛋白酶链免疫吸附反应的简称。

一种可以灵敏地检测出样品中特异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依靠酶催化使颜色产生变化来测定样品中特异蛋白质的数量。

3.19

试纸条检测Strip Test

以专用的试纸条进行快速免疫测定的检测方法。

3.20

相关方Party

生产者或申请者及供应链范围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外部供应商除外)。

3.21

供方Supplier

提供诸如产品或服务(例如:贮藏、处理、输送、运输或检验等)的提供者等与受控供应链有关的各方。

3.22

外部供方External Supplier

不受IP认证合同约束而又直接供应材料给供应链的单位可以定义为外部供方。受控供应链不能涉及到外部供方。

3.23

产品Product

任何进入到受控供应链中的成分,它将受到控制,因为它可能通过转基因生物合成。

3.24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体系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IP)体系是为防止在作物种子、农产品、食品、和饲料等产品生产中潜在的转基因成分的污染,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及其田间种植到产品收获、运输(出口)、加工及进入市场的整个生产供应链中进行严格的控制、转基因检测、可追溯信息建立等措施,确保非转基因产品的纯粹性,并能提高产品价值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

*对可能影响受控供应链的转基因污染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控制目标的不同建立体系,确定隔离措施和可追溯的范围,并选择控制风险所需的程序及要求的严格程度。

4 风险评估与再评估

4.1 风险评估

组织应建立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确认原料及生产过程的转基因污染风险,并确定需进行重点控制的关键点。

组织应确定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应以风险分析结果为基础。风险分析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法规规定的转基因标识阈值;

b) 种子的转基因状态;

c) 官方正式批准或未获批准种植或商业化使用的转基因品种;

d) 原料供应商所提供原料的转基因状态;

e) 生产过程的控制措施;

f) 运输、贮存、销售环节的控制措施;

g) 原料、产品的转基因检测结果。

4.2 风险的再评估

为持续保持体系的完整性,组织应建立程序,确保当体系发生变化或存在发生偏离控制的可能性时,应确认风险再评估的必要性并实施评估。在以下情况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发生时可考虑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a) 转基因政策发生变化;

b) 原料、种子、生产工艺等变化;

c) 发生严重不符合事件;

d) 每年应重新进行一次风险评估。

组织实施风险评估与再评估的记录应予以保存。

4.3 风险评估与IP控制措施程序的关系

组织依据可能产生转基因成分污染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在确保对识别出的风险能够提供足够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选择建立并实施相应控制措施程序来对风险进行控制。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第2部分:组织措施Organizational Measure

1 目标和范围

1.1 目标

组织应制定文件化的控制目标,应与风险评估和再评估的结果相适宜,并确保该目标

a) 在组织内得到广泛沟通;

b)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顾客的要求;

c) 定期评审和更新。

1.2 范围

组织应制定文件化的受控产品范围及其规格(如转基因含量最高限值、置信度等)。

2 资源管理

2.1 组织应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IP认证。组织应确定所有与受控程序相关的人员清单,并形成文件,保持及时更新。

2.2 人力资源

组织应:

a) 对与风险控制有关的人员职责与权限予以界定并形成文件;

b) 确定一名适合的管理人员全面负责、管理整个IP程序的运行,并与认证机构保持联系,此人员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

c) 确定从事IP体系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必要时通过培训确保所有体系涉及的工作人员拥有必须的技能和能力;

d)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2.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包括:

a) 组织种植及加工所需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控制所需的过程设备和监视设备;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

3 沟通

3.1 内部沟通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有效的措施,以便所有与受控程序相关的人员能够就可能会对IP 认证产生影响的事项进行有效的沟通。

为保持IP认证的有效性,组织应确保相关人员及时获得变更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 产品或新产品;

b) 原料、辅料和服务;

c) 生产系统和设备;

d) 生产场所,设备位置,周围环境;

e) 清洁和卫生计划;

f) 包装、贮藏和销售体系;

g) 人员资格水平和(或)职责和权限分配;

h) 法律法规要求;

i) 与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有关的知识;

j) 组织遵守的顾客、行业和其他要求;

k) 来自外部相关方的有关问询;

l) 其他条件。

3.2 外部沟通

组织为确保相关方能够获得充分的IP认证方面的信息,应制定、实施并保持有效的措施,以便与以下各方进行沟通:

a) 供方和分包商;

b) 顾客;

c) 主管部门;

d) 对IP认证的有效性或更新产生影响,或将受其影响的其他组织。

组织应记录来自顾客和主管部门的所有与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有关的要求。

组织应指定固定人员进行相关信息的外部沟通。通过外部沟通获得的信息应作为体系更新的输入。

4 外部供方

4.1 组织应制定用于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合格供方的标准并对供方加以影响。控制的类型与程度应与风险评估的结果相适应。

4.2 组织在接收供方产品进入受控供应链之前,应对产品追溯其非转基因状态。

4.3 组织应保持供方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供方的记录,包括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4.4 IP体系外部供方资质的审查

根据评估的结果和相应IP控制程序的要求,其外部供方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

a) 供方能够提供产品的身份保持认证证书,证明其生产符合程序的范围、目标以及控制措施(隔离、可追溯系统、代表性取样和检测)的要求,应在文件中确定对身份保持认证证书的审查程序。

b) 非合同供方给受控供应链提供的产品无法追溯至种子,为保证稳定和可持续的非转基因产品供应的连续性,组织可以从非合同供方最多采购原料总量的30%,并能提供证明。

5 不利事件管理

5.1 不符合情况的控制

组织应制定程序确保不符合情况发生后,对产品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不符合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a) 转基因成分意外混入受控供应链

b) 管理的不当或未按程序进行管理时

c) 检测结果显示超出体系文件规定的转基因限值。

组织应通过以下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符合要求的产品:

a) 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发现的不符合情况;

b) 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组织应保持产生的不符合情况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

组织应对纠正后的产品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纠正措施有效,程序符合规范要求。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当产品检测结果接近转基因限值时,组织应对此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并予以记录。

当产品检测结果经常接近或高于所确定的限值,则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5.2 产品召回

组织应对不合格产品建立召回制度,包含召回的时机、方式、范围以及召回流程等相关规定。召回包括内部召回和外部召回2个部分。组织应对产品召回和纠正措施进行记录。

5.3 最坏事件处理方案

当受控的供应链的供应/生产遭到影响时(如灾难、重大污染等),应对有影响的产品进行

替代,替代产品的原料供应需要进行评审。

6 可追溯性

6.1 组织应建立可追溯系统,并形成文件,在受控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随时确定受控材料的来源、去向、数量和质量,并予以记录。

6.2 每个产品都应能够按6.1要求的追溯阶段建立追溯体系。组织应建立产品批次与转基因检测结果之间的联系。当产品不含可检测的DNA或蛋白质时,应建立原料与检测结果之间的联系。

7 内部审核

组织应制定程序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保证非转基因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内部审核应由组织经确认满足规范要求的内部审核员承担。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发现的不符合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第3部分:物理措施Physical Measure

1 隔离

1.1 组织应采取措施防止受控供应链中未受控材料混入受控材料。

1.2 组织应根据HACCP体系的原则确定易发生转基因污染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作为停放点(非转基因IP监察体系除外)。在受控供应链中应至少确定一个停放点。该危害分析文件

应作为采取隔离措施的基础,并保持更新。

1.3 对于受控供应链中的关键控制点,组织应以文件形式确定有关预防和控制关键控制点以及不利事件的管理程序。

1.4 受控材料进入停放点后,在未确定其非转基因身份之前,该受控材料不得进入下游供应链。只有在受控材料的非转基因特性获得证实以后,受控材料方可进入下游供应链。

1.5 受控供应链中的生产设施应尽量为受控材料所专用。若受控供应链中的生产设施无法为受控材料所专用,则应制定并实施文件化的严格的隔离与清洗程序,以避免非受控材料混入受控材料中。

2 取样

2.1 组织应建立文件化的取样计划,明确取样要求和方法,以实施检测、分析、验证所处理产品的转基因状态。

2.2 组织应在考虑风险评估以及停放点的基础上制定取样计划。

2.3 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组织应根据国际认可的相关标准(如GAFTA、ISTA、FOSFA及I SO等)进行代表性取样。应根据相关取样标准、产品、产品转基因限值、置信度、受控供应链情况以及受污染的风险性大小确定取样频率。当有充足证据证明制定的取样频率与实际不相适宜(过高或过低),可对抽样频率进行适当调整。

2.4 实验室分析样品量应该足够,以防止检测结果的假阴性或造成统计偏差。统计学置信度应根据受控程序的目标进行评价和优化。

2.5 代表性样品应保留备份,并在现场密封、干燥处保存至少6个月,以备必要时作进一步检验。

2.6 实验室分析样品与备份样品应清楚标识,记录其来源、批次号、取样日期和地点、公司名称以及样品数量。

3 检测

3.1 应形成文件化的检测程序,确定检测方案,用于对受控供应链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检测应能够鉴别相应国家未经批准进口/消费的转基因品种。

3.2 样品应该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转基因成分的存在。检测方法可以包括蛋白酶链免疫吸附反应(ELISA)与DNA(PCR)测试方法,必要时可以增加试纸条测试,以加强对受控材料的控制。

3.3 检测应由获得CCIC认可的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实施。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第4部分: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

1 文件要求

1.1 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的体系文件应包括:

a) 产品生产的完整流程图

b) IP控制体系文件

c) IP控制体系的目标及范围

d) 体系文件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及计划

e) 关键过程的记录

1.2 应通过有效的文件管理,以实现: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可以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获得所使用文件的最新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应进行适当的标识;

h) 记录文件更改的原因与证据。

1.3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以及非转基因身份保持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2 确认、验证、更新

2.1 确认

组织应对建立的非转基因身份保持控制体系进行确认。确认应确保:

a) 转基因污染风险得到确定;

b) 控制措施从技术和科学的角度是可靠的。

组织应实施但不限于以下的确认活动:

a) 初使确认

b) 每十二个月的例行确认

c) 特殊事件引发的再次确认

2.2 验证

验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活动的有效性;

b) 评价已实施的管理设施的有效性;

c) 评价物理措施的有效性;

d) 评价组织要求的其他程序得以实施的有效性。

对验证的结果应进行分析并予以记录,并应与相关责任人进行沟通。

2.3 组织应确保非转基因身份保持控制体系的持续适宜并不断更新,应记录相应的更新活动。

3 CCIC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

3.1 CCIC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仅用于按照《CCIC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规范》生产或

加工并经CCIC质量认证公司认证的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

3.2 CCIC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的图形与颜色要求如图1所示。

3.3 印制的CCIC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应当清楚、明显。

3.4 印制在获证产品标签、说明书以及广告宣传材料上的CCIC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可以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

3.5 获证组织不得在获证产品标签、说明书以及广告宣传材料上使用如“本产品100%不含

转基因成分”之类的完全肯定语句,可以使用如“本产品由非转基因原料生产”或者“本产品不含转基因成分”之类的不完全肯定语句。

统一身份认证-CAS配置实现

一、背景描述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机构等不断增加基于Internet/Intranet 的业务系统,如各类网上申报系统,网上审批系统,OA 系统等。系统的业务性质,一般都要求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等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而新系统的涌现,在与已有系统的集成或融合上,特别是针对相同的用户群,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1、每个系统都开发各自的身份认证系统,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消耗开 发成本,并延缓开发进度; 2、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会增加系统的管理工作成本; 3、用户需要记忆多个帐户和口令,使用极为不便,同时由于用户口令遗 忘而导致的支持费用不断上涨; 4、无法实现统一认证和授权,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使安全策略必须逐个在 不同的系统内进行设置,因而造成修改策略的进度可能跟不上策略的变化; 5、无法统一分析用户的应用行为 因此,对于拥有多个业务系统应用需求的政府、企业或机构等,需要配置一套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以实现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并减少信息化系统的成本。单点登录系统的目的就是为这样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一点登录、多点漫游、即插即用、应用无关”的目标,方便用户使用。 二、CAS简介 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是耶鲁大学开发的单点登录系统(SSO,single sign-on),应用广泛,具有独立于平台的,易于理解,支持代理功能。CAS系统在各个大学如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剑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得到应用。Spring Framework的Acegi安全系统支持CAS,并提供了易于使用的方案。Acegi安全系统,是一个用于Spring Framework的安全框架,能够和目前流行的Web容器无缝集成。它使用了Spring的方式提供了安全和认证安全服务,包括使用Bean Context,拦截器和面向接口的编程方式。因此,Acegi 安全系统能够轻松地适用于复杂的安全需求。Acegi安全系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

身份认证技术

新技术讲座——身份认证技术 学号:姓名: 身份认证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计算机网络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身份认证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防护网络资产的第一道关口,身份认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密码学 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以保守通信秘密的,称为编码学;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通信情报的,称为破译学。总称密码学。 密码学是研究如何隐密地传递信息的学科。在现代特别指对信息以及其传输的数学性研究,常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和信息论也密切相关。著名的密码学者Ron 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讯”,自工程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密码学与纯数学的异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等相关议题,如认证、访问控制的核心。密码学的首要目的是隐藏信息的涵义,并不是隐藏信息的存在。密码学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于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的技术,如访问控制与信息的机密性。密码学已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芯片卡、电脑使用者存取密码、电子商务等等。 身份认证方法 在真实世界,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基本方法可以分为这三种: (1) 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你的身份; (2) 根据你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你的身份; (3) 直接根据独一无二的身体特征来证明你的身份,如指纹面貌等。 在网络世界中手段与真实世界中一致,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某些场景会将上面3种挑选2中混合使用,即所谓的双因素认证。 静态密码 用户的密码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在网络登录时输入正确的密码,计算机就认为操作者就是合法用户。实际上,由于许多用户为了防止忘记密码,经常采用诸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字符串作为密码,或者把密码抄在纸上放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造成密码泄漏。如果密码是静态的数据,在验证过程中需要在计算机内存中和传输过程可能会被木马程序或网络中截获。因此,静态密码机制无论是使用还是部署都非常简单,但从安全性上讲,用户名/密码方式一种是不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 智能卡(IC卡) 一种内臵集成电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智能卡由专门的厂商通过专门的设备生产,是不可复制的硬件。智能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登录时必须将智能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模式的出现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网络越来越普及,出现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怎样保证网民个人信息安全和保证网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等,是我们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让网络安全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安全系统中重点技术就是使用身份认证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身份认证的技术和方式,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了解网络安全系统中的身份认证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如今全球信息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的信息产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特别是现在信息网络化正是发达的时期,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安全,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身份认证技术就成为了在网络安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确定使用者的身份,重点是为了解决网络双方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使通讯双方在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在信息安全里,身份认证技术在整个安全系统中是重点,也是信息安全系统首要“看门人”。因此,基本的安全服务就是身份认证,另外的安全服务也都需要建立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使身份认证系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最容易受到攻击。

一、身份认证的含义 身份认证技术简单意义上来讲就是对通讯双方进行真实身份鉴别,也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安全进行保护的第一个防火墙,目的就是验证辨识网络信息使用用户的身份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给予授权才能访问系统资源,不能通过识别用户就会阻止其访问。由此可知,身份认证在安全管理中是个重点,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安全服务。 (一)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 信息安全中身份认证是最重要的一门技术,也是在网络安全里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很好的识别出访问的用户是否具有访问的权限,允许通过识别的用户进行访问操作,并进行一定的监督,防止出现不正当的操作情况,同时也是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和黑客入侵的一个重要方法。使用者在进入网络安全系统的时候,先需要让身份认证系统识别出自己的身份,通过了身份认证系统识别以后,再依据使用者的权限、身份级别来决定可以访问哪些系统资源和可以进行哪些系统操作权限。与此同时,进入安全系统时,检测系统需要进行登记,包括记录、报警等,对用户的行为和请求进行记录,并识别出是否入侵了安全系统。 (二)基于网络的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系统在安全系统中非常重要,虽然它是最基础的安全服务,但是另外的安全服务都需要它才能完成,只要身份认证系统受到攻击入侵,就会导致系统里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产生作用,而黑客入侵的首要目标一般都是先攻破身份认证系统。但是因为网络连接具有复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讲解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设计方案 1)系统总体设计 为了加强对业务系统和办公室系统的安全控管,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设计了基于PKI/CA技术为基础架构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 1.1.设计思想 为实现构建针对人员帐户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全面完善的安全管控需要,我们将按照如下设计思想为设计并实施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内部建设基于PKI/CA技术为基础架构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通过集中证书管理、集中账户管理、集中授权管理、集中认证管理和集中审计管理等应用模块实现所提出的员工帐户统一、系统资源整合、应用数据共享和全面集中管控的核心目标。 提供现有统一门户系统,通过集成单点登录模块和调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服务,实现针对不同的用户登录,可以展示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关注点不同来为用户提供定制桌面的功能。 建立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通过使用唯一身份标识的数字证书即可登录所有应用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集成性。 提供基于LDAP目录服务的统一账户管理平台,通过LDAP中主、从账户的映射关系,进行应用系统级的访问控制和用户生命周期维护

管理功能。 用户证书保存在USB KEY中,保证证书和私钥的安全,并满足移动办公的安全需求。 1.2.平台介绍 以PKI/CA技术为核心,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产品架构设计,实现集中的用户管理、证书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管理和审计等功能,为多业务系统提供用户身份、系统资源、权限策略、审计日志等统一、安全、有效的配置和服务。 如图所示,统一信任管理平台各组件之间是松耦合关系,相互支撑又相互独立,具体功能如下: a)集中用户管理系统:完成各系统的用户信息整合,实现用户生 命周期的集中统一管理,并建立与各应用系统的同步机制,简 化用户及其账号的管理复杂度,降低系统管理的安全风险。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百科名片 动态口令牌身份认证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计算机网络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身份认证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防护网络资产的第一道关口,身份认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身份认证方法 在真实世界,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基本方法可以分为这三种:(1) 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你的身份(what you know ,你知道什么) ;(2) 根据你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你的身份(what you have ,你有什么) ;(3) 直接根据独一无二的身体特征来证明你的身份(who you are ,你是谁) ,比如指纹、面貌等。在网络世界中手段与真实世界中一致,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某些场景会将上面3种挑选2中混合使用,即所谓的双因素认证。 以下罗列几种常见的认证形式: 静态密码 用户的密码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在网络登录时输入正确的密码,计算机就认为操作者就是合法用户。实际上,由于许多用户为了防止忘记密码,经常采用诸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字符串作为密码,或者把密码抄在纸上放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造成密码泄漏。如果密码是静态的数据,在验证过程中需要在计算机内存中和传输过程可能会被木马程序或网络中截获。因此,静态密码机制如论是使用还是部署都非常简单,但从安全性上讲,用户名/密码方式一种是不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它利用what you know方法。 智能卡(IC卡) 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智能卡由专门的厂商通过专门的设备生产,是不可复制的硬件。智能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登录时必须将智能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智能卡认证是通过智能卡硬件不可复制来保证用户身份不会被仿冒。然而由于每次从智能卡中读取的数据是静态的,通过内存扫描或网络监听等技术还是很容易截取到用户的身份验证信息,因此还是存在安全隐患。它利用what you have方法。 短信密码 短信密码以手机短信形式请求包含6位随机数的动态密码,身份认证系统以短信形式发送随机的6位密码到客户的手机上。客户在登录或者交易认证时候输入此动态密码,从而确保系统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它利用what you have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安全性由于手机与客户绑定比较紧密,短信密码生成与使用场景是物理隔绝的,因此密码在通路上被截取几率降至最低。(2)普及性只要会接收短信即可使用,大大降低短信密码技术的使用门槛,学习成本几乎为0,所以在市场接受度上面不会存在阻力。(3)易收费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天然养成了付费的习惯,这和PC时代互联网截然不同的理念,而且收费通道非常的发达,如果是网银、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可将短信密码作为一项增值业务,每月通过SP收费不会有阻力,因此也可增加收益。(4)易维护由于短信网关技术非常成熟,大大降低短信密码系统上马的复杂度和风险,短信密码业务后期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讲解-共38页知识分享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讲解-共38页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设计方案 1)系统总体设计 为了加强对业务系统和办公室系统的安全控管,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设计了基于PKI/CA技术为基础架构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 1.1.设计思想 为实现构建针对人员帐户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全面完善的安全管控需要,我们将按照如下设计思想为设计并实施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内部建设基于PKI/CA技术为基础架构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通过集中证书管理、集中账户管理、集中授权管理、集中认证管理和集中审计管理等应用模块实现所提出的员工帐户统一、系统资源整合、应用数据共享和全面集中管控的核心目标。 提供现有统一门户系统,通过集成单点登录模块和调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服务,实现针对不同的用户登录,可以展示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关注点不同来为用户提供定制桌面的功能。 建立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通过使用唯一身份标识的数字证书即可登录所有应用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集成性。

提供基于LDAP目录服务的统一账户管理平台,通过LDAP中主、从账户的映射关系,进行应用系统级的访问控制和用户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功能。 用户证书保存在USB KEY中,保证证书和私钥的安全,并满足移动办公的安全需求。 1.2.平台介绍 以PKI/CA技术为核心,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产品架构设计,实现集中的用户管理、证书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管理和审计等功能,为多业务系统提供用户身份、系统资源、权限策略、审计日志等统一、安全、有效的配置和服务。 如图所示,统一信任管理平台各组件之间是松耦合关系,相互支撑又相互独立,具体功能如下:

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Internet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共享与安全这对矛盾共同体,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成为网络存在的根本之道。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信息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扮演着网络系统“看门人”的角色。 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目前存在多种主机安全技术和相关安全产品,如防病毒技术、个人防火墙、安全应用程序(如文件加密程序)、安全操作系统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系统访问,即开机时的保护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基于口令的弱身份认证技术,很容易被攻破而造成泄密; (2)运行时保护,即在合法用户进入系统后因某种原因暂时离开计算机,此时任何人员均可在此系统之上进行操作,从而造成泄密。

将密码写在记事本上挂在电脑旁边,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公司的员工都曾经为之。出于安全的要求,现在公司的安全策略普遍要求员工的登陆密码要定期更换,而且不能重复,这使得想出一个自己能记住的长串密码成为一件让员工头疼的事情。为了便于记忆,员工往往会选择常用词或者号码作为密码,如果攻击者使用“字典攻击法”或者穷举尝试法来破译,很容易被穷举出来。传统的账号加密码的形式,账号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密码容易被猜中,容易忘记,也容易被盗。据统计,一个人平均下来要记15到20个密码。静态密码的隐患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证券、银行等行业,轰动一时的“银广夏盗卖案”早就为业界敲响了警钟。 为了解决静态密码的安全问题,一种方式是同一个人员使用不同的密码进入不同的应用系统,避免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面的问题,然而需要记忆多个密码;第二种方式,采用软件VPN方式,登陆前先要使用VPN连接,这样可以面向一部分机器开放,但是第一次使用时下载VPN软件,每次访问

信息安全-身份认证技术与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身份认证技术与应用 当今,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存储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只能够被有权操作 的人访问,所有未被授权的人无法访问到这些数据。这里说的是对“人”的权限的控制,即对操作者物理身份的权限控制。不论安全性要求多高的数据,它存在就必然要有相对应的授权人可以访问它,否则,保存一个任何人都无权访问的数据有什么意义?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身份认证手段,这个有权访问者的身份就很容易被伪造,那么,不论投入再大的资金,建立再坚固安全防范体系都形同虚设。就好像我们建造了一座非常结实的保险库,安装了非常坚固的大门,却没有安装门锁一样。所以身份认证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关隘。 1.身份认证技术简介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一个经典的漫画,一条狗在计算机面前一边打字,一边对另一条狗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个漫画说明了在互联网上很难识别身份。 身份认证是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在这个数字世界中,一切

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物理身份。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身份认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用户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呢?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一个人的身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判定,一是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你的身份(你知道什么),假设某些信息只有某个人知道,比如暗号等,通过询问这个信息就可以确认这个人的身份;二是根据你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你的身份(你有什么) ,假设某一个东西只有某个人有,比如印章等,通过出示这个东西也可以确认这个人的身份;三是直接根据你独一无二的身体特征来证明你的身份(你是谁),比如指纹、面貌等。 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你所知道的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或者还有其他人知道,杨子荣就是掌握了“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接头暗号成功的伪造了自己的身份。而仅凭借一个人拥有的物品判断也是不可靠的,这个物品有可能丢失,也有可能被人盗取,从而伪造这个人的身份。只有人的身体特征才是独一无二,不可伪造的,然而这需要我们对这个特征具有可靠的识别能力。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技术方案

智慧海事一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技术方案

目录 目录...................................................................................................................................................... I 1.总体设计 (2) 1.1设计原则 (2) 1.2设计目标 (3) 1.3设计实现 (3) 1.4系统部署 (4) 2.方案产品介绍 (6) 2.1统一认证管理系统 (6) 2.1.1系统详细架构设计 (6) 2.1.2身份认证服务设计 (7) 2.1.3授权管理服务设计 (10) 2.1.4单点登录服务设计 (13) 2.1.5身份信息共享与同步设计 (15) 2.1.6后台管理设计 (19) 2.1.7安全审计设计 (21) 2.1.8业务系统接入设计 (23) 2.2数字证书认证系统 (23) 2.2.1产品介绍 (23) 2.2.2系统框架 (24) 2.2.3软件功能清单 (25) 2.2.4技术标准 (26) 3.数字证书运行服务方案 (28) 3.1运行服务体系 (28) 3.2证书服务方案 (29) 3.2.1证书服务方案概述 (29) 3.2.2服务交付方案 (30) 3.2.3服务支持方案 (36) 3.3CA基础设施运维方案 (38) 3.3.1运维方案概述 (38) 3.3.2CA系统运行管理 (38) 3.3.3CA系统访问管理 (39) 3.3.4业务可持续性管理 (39) 3.3.5CA审计 (39)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 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在这个数字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如用户名Alice、电子邮件Alice@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444011.html,或者IP地址172.16.0.10等。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身份认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及应用: 1.静态密码,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每个用户的密码是由这个用户自己设定的,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只要能够正确输入密码,计算机就认为他就是这个用户。由于密码是静态的数据,并且在验证过程中需要在计算机内存中和网络中传输,而每次验证过程使用的验证信息都是相同的,很容易被驻留在计算机内存中的木马程序或网络中的监听设备截获。因此,静态密码是一种极不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 2.动态口令技术是一种让用户的密码按照时间或使用次数不断动态变化,每个密码只使用一次的技术,根据当前时间或使用次数生成当前密码并显示。认证服务器采用相同的算法计算当前的有效密码。由于户每次使用的密码都不相同,即使黑客截获了一次密码,也无法利用这个密码来仿冒合法用户的身份。

3.短信密码以手机短信形式请求包含6位随机数的动态密码,身份认证系统以短信形式发送随机的6位密码到客户的手机上。客户在登录或者交易认证时候输入此动态密码,从而确保系统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4.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采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用户身份的技术。常见的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从理论上说,生物特征认证是最可靠的身份认证方式,因为它直接使用人的物理特征来表示每一个人的数字身份,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生物特征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几乎不可能被仿冒。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的社会,通过对身份认证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随着网络资源的普及与发展,身份认证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它,防止我们的信息丢失或被窃取,以免造成重大的损失。

浅析身份认证技术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析身份认证技术 学生姓名戚佳佳指导教师张琼妮 分院信息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1计算机(2)班学号 1120410211 2014 年 4 月 6 日

浅析身份认证技术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倍受关注。为了保证信息的保密性以及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认证技术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引申了出来。数字签名技术在身份识别和认证、数据完整性、抗抵赖等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出现了许多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关键词:身份认证;信息技术;物理身份认证;生物认证技术 1.身份认证技术的定义 身份认证是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在这个数字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物理身份。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身份认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身份认证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你所知道的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或者还有其他人知道,杨子荣就是掌握了“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接头暗号成功的伪造了自己的身份。而仅凭借一个人拥有的物品判断也是不可靠的,这个物品有可能丢失,也有可能被人盗取,从而伪造这个人的身份。只有人的身体特征才是独一无二,不可伪造的,然而这需要我们对这个特征具有可靠的识别能力。 认证是指核实身份的过程,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认证不能自动地提

统一身份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建设方案

福建省公安公众服务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系统建设方案 福建公安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是我省公安机关“三大战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平台目前已经涵盖了公安厅公安门户网 站及网站群、涵盖了5+N服务大厅、政民互动等子系统;按照规划,平台还必须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大厅增加服务项目,电子监察、微博监管等系统功能,实现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监督评议 功能为一体的全省公安机关新型公众服务平台。平台涵盖的子系统众多,如每个子系统都用自己的身份认证模块,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使平台更加方便易用,解决各子系统彼此孤立的问题,平台 必须增加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及单点登录功能。 一、建设目标 通过系统的建设解决平台用户在访问各子系统时账户、密码不统一的问题,为用户提供平台的统一入口及功能菜单;使平台更加简便易用,实现“一处登录、全网漫游”。同时,加强平台的用户资料、授权控制、安全审计方面的管理,确保用户实名注册使用,避免给群 众带来安全风险;实现平台各子系统之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 互通、上下联动;达到全省公安机关在线服务集成化、专业化的目标。 二、规划建议 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系统是福建公安公众服务平台的核心 基础系统;它将统一平台的以下服务功能: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 认证、统一授权、统一注册、统一登录、统一安全审计等功能。系统 将通过标准接口(WebService接口或客户端jar包或dll动态链接库)向各子系统提供上述各类服务;各业务子系统只要参照说明文档,做适当集成改造,即可与系统对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 实现用户资源的共享,简化用户的操作。

统一身份认证设计方案(最终版)

统一身份认证设计方案 日期:2016年2月

目录 1.1 系统总体设计 (5) 1.1.1 总体设计思想5 1.1.2 平台总体介绍6 1.1.3 平台总体逻辑结构7 1.1.4 平台总体部署8 1.2 平台功能说明 (8) 1.3 集中用户管理 (9) 1.3.1 管理服务对象10 1.3.2 用户身份信息设计11 1.3. 2.1 用户类型11 1.3. 2.2 身份信息模型11 1.3. 2.3 身份信息的存储12 1.3.3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12 1.3.4 用户身份信息的维护13 1.4 集中证书管理 (14) 1.4.1 集中证书管理功能特点14 1.5 集中授权管理 (16) 1.5.1 集中授权应用背景16 1.5.2 集中授权管理对象17 1.5.3 集中授权的工作原理18 1.5.4 集中授权模式19 1.5.5 细粒度授权19 1.5.6 角色的继承20 1.6 集中认证管理 (21) 1.6.1 集中认证管理特点22 1.6.2 身份认证方式22 1.6. 2.1 用户名/口令认证23 1.6. 2.2 数字证书认证23 1.6. 2.3 Windows域认证24 1.6. 2.4 通行码认证24 1.6. 2.5 认证方式与安全等级24 1.6.3 身份认证相关协议25 1.6.3.1 SSL协议25 1.6.3.2 Windows 域25 1.6.3.3 SAML协议26 1.6.4 集中认证系统主要功能28 1.6.5 单点登录29

1.6.5.1 单点登录技术29 1.6.5.2 单点登录实现流程31 1.7 集中审计管理 (35)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1.1.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对应用系统的使用者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统一登陆,避免每个人需要记住不同应用系统的登陆信息,包含数字证书、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系统。 通过综合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公文交换的在线电子签章、签名。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SSL VPN、WEB SSL VPN进行身份认证集成。 2. 技术要求 ?基于J2EE实现,支持JAAS规范的认证方式扩展 ?认证过程支持HTTPS,以保障认证过程本身的安全性 ?支持跨域的应用单点登陆 ?支持J2EE和.NET平台的应用单点登陆 ?提供统一的登陆页面确保用户体验一致 ?性能要求:50并发认证不超过3秒 ?支持联合发文:支持在Office中加盖多个电子印章,同时保证先前加 盖的印章保持有效,从而满足多个单位联合发文的要求。 ?支持联合审批:支持在Office或者网页(表单)中对选定的可识别区 域内容进行电子签名,这样可以分别对不同人员的审批意见进行单独的电 子签名。 ? Office中批量盖章:支持两种批量签章方式: ?用户端批量盖章; ?服务器端批量盖章。 ?网页表单批量签章:WEB签章提供批量表单签章功能,不需要打开单个 表单签章,一次性直接完成指定批量表单签章操作,打开某一表单时,能 正常显示签章,并验证表单完整性。 ?提供相应二次开发数据接口:与应用系统集成使用,可以控制用户只能 在应用系统中签章,不能单独在WORD/EXCEL中签章,确保只有具有权限的人才可以签章,方便二次开发。 ?满足多种应用需求:电子签章客户端软件支持MS Office、WPS、永中 Office、Adobe PDF、AutoCAD等常用应用软件环境下签章,网页签章控件 或电子签章中间件则为几乎所有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电子签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一、主要功能 1.统一身份识别; 2.要求开放性接口,提供源代码,扩展性强,便于后期与其他系统对接; 3.支持移动终端应用(兼容IOS系统、安卓系统;手机端、PAD端;) 4.教师基础信息库平台(按照教育信息化标准-JYT1001_教育管理基础代码实现) 5.学生基础信息库平台(按照教育信息化标准-JYT1001_教育管理基础代码实现) 二、系统说明 2.1单点登录: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单点登录系统(SSO)访问后台的多个应 用系统,无需重新登录后台的各个应用系统。后台应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各不相同,并且实现单点登录时,后台应用系统无需任何修改。 2.2即插即用:通过简单的配置,无须用户修改任何现有B/S、即可使用。解决了当前 其他SSO解决方案实施困难的难题。 2.3多样的身份认证机制:同时支持基于PKI/CA数字证书和用户名/口令身份认证方式, 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2.4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URL实现访问控制功能。基于Web界面管 理:系统所有管理功能都通过Web方式实现。网络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在任何地方进行远程访问管理。此外,可以使用HTTPS安全地进行管理。 三、系统设计要求 3.1业务功能架构 通过实施单点登录功能,使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则去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用户在异构系统(不同平台上建立不同应用服务器的业务系统),高速协同办公和企业知识管理功能。 单点登录系统能够与统一权限管理系统实现无缝结合,签发合法用户的权限票据,从而能够使合法用户进入其权限范围内的各应用系统,并完成符合其权限的操作。 单点登录系统同时可以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对用户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身份认证,并作为各应用系统的统一登录入口。单点登录系统在增加系统安全性、降低管理成本方面有突出作用,不仅规避密码安全风险,还简化用户认证的相关应用操作。 说明:CA安全基础设施可以采用自建方式,也可以选择第三方CA。 3.2具体包含以下主要功能模块: ①身份认证中心 ②存储用户目录:完成对用户身份、角色等信息的统一管理; ③授权和访问管理系统:用户的授权、角色分配;访问策略的定制和管理;用户授权信息 的自动同步;用户访问的实时监控、安全审计; ④身份认证服务:身份认证前置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认证服务接口,中转认证和访问请求; 身份认证服务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角色的转换; ⑤访问控制服务:应用系统插件从应用系统获取单点登录所需的用户信息;用户单点登 录过程中,生成访问业务系统的请求,对敏感信息加密签名; ⑥CA中心及数字证书网上受理系统:用户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过程中所需证书的签发; 四、技术要求 4.1技术原理 基于数字证书的单点登录技术,使各信息资源和本防护系统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在各信息资源端安装访问控制代理中间件,和防护系统的认证服务器通信,利用系统提供的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务,共享安全优势。 其原理如下: 1)每个信息资源配置一个访问代理,并为不同的代理分配不同的数字证书,用来保

你的安全管理专家——可信身份认证

你的安全管理专家——可信身份认证 可信身份认证是以人的身份管理为基础,以身份可信、权限可控、行为受约为目标,以可信身份认证技术为支撑,识别和验证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的身份的真实性和合 法性,解决现有身份常常被盗用和冒用的问题,做到反违章、反欺诈、反恐等安全保障,以此解决人的安全性管理问题。产品可应用于电力行业调度运行、基建、营销、运检、后勤及安监等业务领域,为电网运行、生产作业、基建施工、产业安全和信息通信提供“实名实人实证”的真实身份认证服务,提升国网公司整体信息安全水平和安全管控能力。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可信身份认证产品亮相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特点优势可信身份认证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是企业业务安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网络安全三要素:人、行为、设备的有效管控,也是唯一在政策和技术可以同步筑起屏障的抓手。其特点优势在于:(一)身份认证权威具法律效力。与公安部居民身份认证平台对接,提供身份权威认证,实现“实人、实名、实证”。(二)无感知生物特征识别。实现人员生物特征非接触认证方式,方便便捷,用户体验佳。(三)支持移动式身份认证。采用多种形态身份认证手段,支持移动终端方式,通过普通手机即可完成身

份校验,高效、便捷。(四)模块化部署实施。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无缝嵌入各个应用系统中,灵活部署,施工周期短。典型应用看点01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金砖五国峰会保电可信身份认证系统电网每年承担大量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包括:政治保电、非政治保电、日常管理,政治保电管理尤其严格,我们在核心变电站、核心机房、指挥中心、移动巡检等重点区域,部署可信身份终端和移动终端,实现人证合一,确保人员身份真实可信,指挥中心可以监控到各战区的人员到岗情况。破解现有保电身份认证模式中易出现“盗用”、“冒用”的情况,实现“实名即实人”,安全可追溯,为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保电提供人员身份可信安全保障。看点02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后勤可信可视保障系统采用分级、分类、对口业务管理的身份认证的方式,对出入办公楼人员管理与实际各部门业务进行对应,采用员工通道、会议登记、提前预约等各样手段,实现与门禁、重点定区域监控联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后勤保障服务智能化水平高,为访客留下深刻印象。

XX身份认证系统技术方案

身份认证系统技术方案

目录

1. 概述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把业务活动放到网络上,因此网络的安全问题就更加关键和重要。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十亿美元,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利用数字证书、PKI、对称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加密技术,可以建立起安全程度极高的身份认证系统,确保网上信息有效、安全地进行,从而使信息除发送方和接收方外,不被其他方知悉(保密性);保证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完整性和一致性);发送方确信接收方不是假冒的(身份的真实性和不可伪装性);发送方不能否认自己的发送行为(不可抵赖性)。 本方案根据*****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案,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CA认证体系,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并可作为公务网CA的配套系统。 身份认证系统用户认证需求描述 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综合开发一套身份认证系统对目前的用户身份进行管理,为社会、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机构提供服务。 在此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解决如何对应用系统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下面将针对在此系统的开发应用中对用户身份认证所做的需求加以说明。 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 如图1示,整个系统涉及了应用服务器、证书服务器以及相应的客户端。

系统运作流程简述如下: 客户端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向认证服务器发出认证请求; 认证服务器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并将与该用户相对应的认证信息 返回相应的应用服务器; 用户在通过认证之后获得在应用服务器获得相应的授权,从而可以 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访问。 所提交的认证系统在满足上述流程之外需要提供应用开发接口,满足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这是将认证系统集成到整个身份认证系统的基础条件,使得后续的开发工作能够利用认证信息做进一步的数据处理。考虑到平台的兼容性,应用系统开发方可以开发一个统一的接口程序与认证系统进行交互。另外还有如下几点要求需注意: 认证服务器的用户信息需要依据数据库服务器中的用户信息为基 础; 对于客户端的身份认证最好采用硬件方式; 客户端通过广域网连接到认证服务器,要求认证服务器是能够面向 广域网用户的; 客户端数量可以按250用户计算; 提供认证系统的安全模式说明,详细介绍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 系统对认证系统的操作系统平台无特殊要求。 身份认证系统认证解决之道 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安全需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数据的保密性。包括数据静态存储的保密性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 密性; 有效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系统中的各个授权人员具有其特定级 别的权限,可以进行该权限的操作,无法越权操作;操作者事后无 法否认其进行的操作;未授权人员无法进入系统。 我们建议利用业界行之有效的高强度的加解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保证身

身份认证技术与实现

身份认证技术与实现 为了确保通信机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身份认证是首先要要完成的一项工作。身份认证机制可以的识别网络中各实体的真实身份,防止出现身份欺诈,保证参与通信的实体之间身份的真实性。下面就从身份认证的概念、意义及目前实现各种身份认证的技术这么三个大的方向来谈谈我对身份认证的认识。 一.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就是系统审查用户身份的过程,从而来确定该用户是否有对某项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身份认证通过标识和鉴别用户的身份,提供一种判别确和认用户身份的机制。它是需要依赖于其他的技术,确认系统访问者的身份和权限,使计算机和网络的访问能够可靠、有效地执行,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获得资源的访问权限,从而保证了系统与数据的安全,以及授权访问者的合法利益。 计算机网络中的身份认证是通过将一个证据与实体身份绑定来实现的。实体包括用户、主机也可以是进程。证据与身份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双方通信过程中,一方实体想另一方实体提供这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通过相关机制来验证证据,确保实体与证据是否一致。 在验证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有三种方式: (1)所知道的。根据用户所知道的某项信息来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2)所拥有的。根据用户所拥有的东西来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本身的特征。根据用户本身独一无二的特征来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其中本身的特征是最具有安全保证的一种验证方式。其他的两种都是可以被伪造的,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和危险性。 二.实现身份认证的技术 就目前而言的身份认证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身份认证技术和非生物身份技术。这两大类的认证技术相比较原来传统的认证技术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它采用的我上述的第三种认证方式,它唯一而转悠的个人特点使得认证过程更具有安全保证和可靠性。下面我先来谈谈生物认证技术。 ①生物认证技术 生物认证技术的概念: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固有的胜利特征或行为特征来鉴别个人身份。利用了生物特征认证来替代密码认证。常用到的技术:指纹身份认证技术、视网膜身份认证技术、语音身份认证技术。 指纹身份认证技术:利用了人的指纹和掌纹作为合同签名的一种形式。现在广泛普及的指纹鉴定机构和指纹数据库更是扩大了指纹比对鉴定的运用。 指纹识别过程的实现:指纹注册过程和指纹比对过程。 这个图像是简易的描述了指纹身份认证的一般过程,上面两个大的方向走向,分别是事先采集指纹存档。后者是采集指纹与数据库信息比对,进行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功能描述

数字校园系列软件产品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功能白皮书

目录 1 产品概述............................................................. - 1 - 1.1 产品简介....................................................... - 1 - 1.2 应用范围....................................................... - 2 - 2 产品功能结构......................................................... - 2 - 3 产品功能............................................................. - 3 - 3.1 认证服务....................................................... - 3 - 3.1.1 用户集中管理............................................. - 3 - 3.1.2 认证服务................................................. - 3 - 3.2 授权服务....................................................... - 4 - 3.2.1 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 - 4 - 3.2.2 授权服务................................................. - 4 - 3.3 授权、认证接口................................................. - 4 - 3.4 审计服务....................................................... - 5 - 3.5 信息发布服务................................................... - 5 - 3.6 集成服务....................................................... - 6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