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_张国亭

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_张国亭

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_张国亭
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_张国亭

4.4.2扩大信息来源的范围,拓宽信息采集的渠道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如图书、期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等编辑的)内部资料、农业技术标准资料、农业技术档案资料、专利文献、互联网上的农业网站等,农业推广人员都应该广泛涉猎,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整理,形成对决策层和广大农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4.4.3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断档、滞后的现实和农村用户量大、分散的特点,把信息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最后一公里”上依托国家农业部所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利用“村村通电话”的优势,以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农信设备,如农技110、网上专家在线咨询等形式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

4.4.4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较高的信息产品,力求做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相结合如将农村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病虫害防治、地区内的知名企业及产品、经纪人、市场主流品种的分析以及介绍国家政策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打工服务指南等编订成册,免费下发供农民学习,以起到信息服务和提高素质双赢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怎样建设、农业怎样发展、农民如何致富正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为“三农”服务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农产品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市场本身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是市场体系建设与改造的步伐与农业市场化进程不同步。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薄弱,销地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为主,不具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位不明确,市场自身非市场化运作。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五花八门,多数市场属于村、镇、街道主办的集体企业,对市场功能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许多市场还处于管委会管理阶段,没有进行企业化改制。而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由所在地政府出资建设,通过招标的形式,委托市场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三是农产品市场管理秩序不规范。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是以场地、设施出租等物业管理为主,其管理规则不健全,当前的管理仍是人治大于法治,重收费、轻管理和服务。农产品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四是农产品市场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目前中国还缺少有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规,一些市场经营组织受短期利益驱动,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有的经营者缺乏规范的农产品营销行为,经常出现相互间压价和倾销等现象,市场竞争无序。

2市场信息不畅通

农产品市场信息问题是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因素。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到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而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下,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具有天然局限性,其市场经营能力普遍较低,市场谈判能力弱,使得农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做出决策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条件下,小农经营的广大农民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生产,导致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随之产生,随之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供求双方信息被阻隔,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行为和结果也得不到消费者认可;同时由于许多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和行为还不成

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张国亭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济南250021)

三农论坛

-

-9

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农业部北办公区中国农学会E-mall:chinaxiaok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3034452.html,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第7期

熟,加之物流不够顺畅,过度投机和时段性、局部性供求矛盾在信息闭塞时发生概率较高,个别品种、个别区域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极易造成市场供求关系的虚假放大和向更大范围传导,导致市场混乱。而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对能力,最终使农民利益、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3参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参与个体与组织众多,但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而且农产品流通市场以政府组织和农民个体为主,两者的对接缺乏中介组织的有效承载和沟通,而目前的中介组织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过多,市场主体结构呈“多阶段多元化”的畸形状态。以普通的水果蔬菜的流通过程为例:从集体组织(土地所有者),到生产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要经过五、六个环节。中间环节众多,每个环节的利润留成加上运输过程中过高的路桥费和乱收费乱罚款等,致使流通过程的无效成本增加,农产品中间环节在最终销售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过高,加剧了交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被人为反复抬高,严重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三是市场管理不规范,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行为时有发生。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

4农产品质量档次低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但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不健全和检验检测范围不广致使一些不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肉食品、水产品、有害农药残留超标的果菜等农产品不断涌入市场,严重危害和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另一方面,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5市场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近期国内粮价的回升,总体上看是价格恢复性上涨,主要得益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适时适度实施,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作用,也为今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积累了经验。但目前粮食市场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是粮食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近期在粮食连续4年增产、产销缺口缩小、库存较多的情况下出现粮价上涨,尽管某种程度上是调控政策积极作用的结果,但也充分暴露出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与需求脱节的问题。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各类粮食市场成为配置粮食资源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各地对粮食市场建设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地方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市场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配套设施滞后、功能不够完善、流通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交易平台和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最低收购价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受到农民、地方政府和受委托企业的普遍欢迎,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在政策执行和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托市收购“多渠道”变“单渠道”,受委托的收购企业一统天下,不利于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托市收购部分抵消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粮食没有完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流通,其托市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粮食供求关系,削弱了市场调节功能;中储粮总公司收购了大量托市粮后,库存大量积压顺价销售困难,中央财政存在新一轮亏损挂账风险;销售托市粮时,存在时间过于集中、交易周期长、跨省跨地区交易阻力大、商务纠纷多等问题,对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粮价稳定不利。三是种粮成本增加和流通环节费用过高导致粮价不合理上涨。一方面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粮价的上涨部分不足以抵消种植成本与生活用品的上涨,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基本抵消了农业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造成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的心理由以前的“卖跌不卖涨”演变为贵贱都不卖的惜售,使商品粮源阶段性、区域性供需缺口增加;另一方面,粮食涨价往往不是“源头性”涨价,而是中间和末端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运输、加工等费用的增加和销售末端服务价格的上涨等,加剧了粮食价格的上涨。而这些环节,往往是“涨势”凶猛,利润空间巨大,导致粮价非理性疯狂上涨。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中国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农论坛

-

-1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对策建议

6.3.1青海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对策建议 (1)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市场机会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充分进行市场调查,是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必要的并且首要的环节,市场调查的过程实际也是自己在市场上找感觉的过程,通过调查能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分析自己的特色及不足,以及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同时重点进行市场细分,找准消费人群,从而赢得市场机会,找到突破口。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最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在最佳地点进行开发,以求降低市场风险和产品成本。另外,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工程中,要将预定市场需求、企业投资能力和生产加工、经销能力、原料基地规模等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确定适度规模,顺利进入市场。 (2)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制约问题 青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多以散户为主,资金不足,规模较小,能力薄弱,这是青海特色农产品很难进入市场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确实帮助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尽早出台关于特色农产品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比如优惠的用地、税费政策,鼓励农民将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资金,并且要鼓励金融机构对特色农牧业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引导企业与信用社加强沟通合作,使信用社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从而解决农民或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政府要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政策和资金补贴的落实,更好地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产前、产中、产后和加工经营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加大力度,组织农民配合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企业、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开通特色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信息服务,是特色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市场。 (3)集中扶持小批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 针对青海省特色农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规模少,技术含量低,加工设备落后,进入市场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态环境,使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延

2014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

2014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轮番上涨,累计涨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产需缺口扩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农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引起的。 综合来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着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的基本态势都无法改变。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农产品供求是紧平衡,其实农产品供应在总量、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供不应求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农产品供求变化。从城乡人口数量看,我国农村人口1995年达到顶点之后持续减少,而城镇人口和总人口都持续增加。1995年我国有农村人口85947万人,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0.96%和 29.04%;2012年底有农村人口64222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7.43%和52.57%。这期间城镇人口增加了36008万人而农村人口减少了21725万人。一方面农村人口对城镇人口的供养比例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水平是农民的2-3倍,考虑到城镇人口较高的消费水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因此,受城乡人口比和城乡人均消费比持续上升共同影响,最近十几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这也是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蛋白质等摄入量会逐步增加。我国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并还将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以满足居民直接口粮消费向满足猪牛羊等动物饲料粮消费、间接满足居民消费转变。作为蛋白质等来源的肉禽蛋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而这将消耗大量粮食生产饲料,从需求面拉动粮食价格上升。2001-2011年间,我国的人均口粮

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摘要:在整个鲜活农产品的供销环节中,销售环节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现象:从菜地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往往加价25%;而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鲜活农产品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造成鲜活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市场的力量,也有非市场的力量。遏制其价格过快上涨,政府除了投资于一些菜市场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从生产、运输、销售环节让鲜活农产品价格“虚高”的部分降下来。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直营店 一、鲜活农产品的概念及物流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的概念 鲜活农产品是指生产地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具有生、鲜、活的特点,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储藏、运输等方面。2005年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界定了鲜活农产品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农产品。本文中的鲜活农产品的界定遵循上述的表述。(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特点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一系列环节的综合,包括储存、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不同的任务和需求。 1、储存需求。任何农产品都不是同时生产同时消费的。鲜活农产品是典型的“季产年销”的产品,在其生产出来以后,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消费。这段时间是由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与空间、集中与分散上发生的矛盾所形成的 2、加工需求。鲜活农产品加工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产品进

行再生产的活动,是鲜活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重要环节。 3、包装需求。包装是对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鲜活农产品采用一定的容器或材料加以保护和装饰。这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条件。 4、运输需求。由于各地生产有不同的产品,需要互通有无,不同地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有集中或分散,多余或缺乏,需要长短互补。 5、市场信息需求。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出现了农民“卖难”和消费者“买难”的信息不对称矛盾。 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批零价格差距大 通过对某市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及超市等地进行了调查,并对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进行了对比(详见下方市场价格表)。通过比较发现:批发市场中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和零售市场的价格是有很大差距的。以芹菜为例,二级市场中芹菜的价格为一级市场的价格的4倍;再以白萝卜为例,二级市场中白萝的价格是一级市场的2.6倍。 抽样鲜活农产品在不同市场的价表格 鲜活农产品名称价格(元)一级批 发市场 二级批 发市场 居民小区 摊点 市区菜市场大型超市 土豆0.55 1 2 1.5 1.1 白菜0.4 1.5 2 1 1.25 莲花白0.2 1 1.5 1.2 0.95 芹菜0.5 2 3 2 2.1 香葱 2 3 5 3 4.5 韭菜 1.5 2.5 3.5 2.5 3.3 西红柿 1.5 2.5 3 2.5 1.45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道 14215108葛梦婕 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1.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 马克思唯物史观界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哲学意义在于解释了任何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着眼点在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在其一般意义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其历史沿革。 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人们日益增唱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做是社会主要矛盾,过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在这里要区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这样表述:经济主要矛盾反映并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着经济主要矛盾。 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以及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诸多矛盾中,一个时期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经济也是一样。有经济主要矛盾。而西方经济学派的矛盾认知则是供求规律。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把它称为庸俗经济学,因为不懂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所以庸俗经济学总是从现象出发,分析解析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不能抓住社会或经济的本质层面。供求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析方法,上述所说的生产与消费只不过是这个规律的变种。现在的通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结构矛盾、失业率增加等都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矛盾。怎么解决这种矛盾,西方经济学就像西医一样,头疼医头,不去找他的根本原因。当矛盾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办法转移矛盾。 2.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因为,分清矛盾的层次有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更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清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而不是经济层面矛盾的表达。具体到经济层面,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什么还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恐怕不单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原因。所以这一矛盾必须从经济层面来说明。 其次,经济矛盾的分析在方法论上运用了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形势。 比如怎么看待通货膨胀?乃两极分化,叶檀的观点就是垄断。怎么看待?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学者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现在,我就以下的三方面来谈我国的经济。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总量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并不多,我们的经济实力即经济总量就基本等于我国的GDP。有些人说,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大都还是很贫穷。那是因为大部份流向了少数人。而他们的财富大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 再者,中国GDP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财富榨取。中国经济在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同时,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页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可谁知,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 二、中国的外贸实力 从很多数字来看,中国外贸额度很大,位于世界“三甲”之列。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位次也要后移。 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结构却相对落后。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有人或许会说,我们中国最多就的就是人。可是,现如今我国正在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的数据报告,我国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下降。且许多的学者认为,如果我国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国就会“未富先老”。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而不是一个贸易强国。中国的外贸质量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外汇储备 一定程度上外汇储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一个国家的外汇财富储量不仅包括官方的,还包括民

中国古塔分析

浅谈中古古塔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 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 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 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

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外观造型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浅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深化开放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其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由此提出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共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所辖哈尔滨为副省级市,齐齐哈尔为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黑龙江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 农产品: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简介 1.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粮食比重、面积、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作用。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广袤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为大面积的耕种提供了可能,肥沃的黑土地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具有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基础条件。在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上均有较大优势,大米、玉米和植物油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并且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或地区相临,交通便利,地缘优势突出,因而,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

浅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

浅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相对落后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应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做到营销渠道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农产品销售体制健全化,切实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模式类型与特点 我国目前现存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主要有“农户+批发商”模式;“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农户+供应商+超市”模式。各模式表现出不同的销售效率、渠道结构、稳定性等特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渠道权力严重向龙头企业倾斜,农户谈判能力弱,利益受不到保障;渠道结构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性,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销售环节纷杂,造成销售不畅,效率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农贸市场风光不再。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销售、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营销渠道的主体主要由小型小户构成。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主要还是分布在于零散的农户手中,小生产大市场形成了我国农产品销售的最大特色。表面上看,散户的经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也使消费者可以在零星农户中货比三家,选择最优。然而这样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控制和良性发展,同时消费者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选择购买,对于上班族的人来说无疑是不方便的。 三、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农产品销售政策不完善 第一,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层次较低,管理不够规范;第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规模、结构、制度都有待改善;第三,市场供应不稳定,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自主营销的市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使得相关经营主体缺乏利益诱惑从而丧失了农产品销售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了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作业 姓名:沈元文学号:714301388025 年级:高专(业余)学习中心:杭州农业学习中心————————————————————————————— 第一次 1.试述农产品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农产品营销就是指在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中,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即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借助有效的宣传,通过高效率的流通渠道把农产品在人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销售给消费者。 2.试述农产品营销环境的主要特点。客观性、动态性、复杂性、不可控性。 3.试述人口环境对农产品营销的影响。人口规模与增长对农产品营销影响,人口结构对农产品营销的影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区间流动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4.试述影响农产品营销的经济环境因素。消费者收入,消费支出模式,消费结构,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的变化。 5.试述农产品营销的微观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6.试述消费者需要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心理需要推动着消费者去进行必要的活动。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必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购买活动之中,影响其购

买行为。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其心理需要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 1习俗心理需要2同步心理需要3优越心理需要4趋美心理需要5便利心理需要6选价心理需要7惠顾心理需要8新奇心理需要9偏好心理需要10求名心理需要。 7.试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1求实动机2求新动机3求美动机4求廉动机5求名动机6好胜动机7显耀动机8求同动机9便利动机10偏爱动机。 8.试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 9.试述农产品营销的心理策略。1产品策略2价格策略3品牌化策略4渠道策略5促销策略6包装策略7绿色营销策略8网络营销策略。 10.试述农产品市场细分的依据和原则。依据:1地理因素2人口因素3心理因素4行为因素5受益细分。原则:1可衡量性2可进入性3有效性4对营销策略反应的差异性。 11.试述理想的目标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好的销路,好的市场信息,好的产品,好的销售员。 12.试述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及确定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应考虑的因素。为了有效地进入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一般有如下三种:1无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2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3集中性目标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年第三季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形式直接冲击。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是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从表层上说是由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度原因是主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球失衡在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史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色能源和

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3.3.1.1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

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中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汇总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17) ·北京城北回龙观大钟寺商品交易市场·北京岳各庄农产品市场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北京昌平水屯批发市场·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顺鑫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日上综合商品批发市场 ·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北京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城北回龙观大钟寺商品交易市场·北京市西沙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北京南三环玉泉营果菜批发中心 ·北京大兴大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怀柔南华农贸批发市场 ·北京市良乡城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中心 ? ? 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3) ·上海曹安批发市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上海华中果品交易中心

? ? 天津农产品批发市场(10) ·天津何庄子批发市场·天津金钟蔬菜批发市场 ·天津南开区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天津市当城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天津武清大沙河批发市场·天津金钟蔬菜粮油批发市场 ·天津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天津市当城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天津武清大沙河批发市场·天津市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 ? ? 重庆农产品批发市场(3) ·重庆江北区盘溪农贸市场·重庆菜园坝果品批发市场 ·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 河北农产品批发市场(28)

·河北省石家庄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河北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石家庄高邑蔬菜大市场·河北省永年县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 ·河北青县盘古蔬菜批发市场·河北魏县天仙果菜批发交易市场 ·河北省衡水市东明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河北怀来县京西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三河市建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河北秦皇岛昌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河北饶阳县瓜菜果品交易市场·河北唐山姚王庄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无极县蔬菜批发市场·河北秦皇岛海阳农副产品批发 ·河北馆陶金凤禽蛋批发市场·河北固安蔬菜批发市场 ·河北保定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河北永年县中原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河北邯郸意蓝德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京西果菜批发市场·河北省邢台市食品蔬菜集团公司顺兴蔬菜批发市场·张家口市宣化盛发蔬菜水产副食品综合交易市场 ·中国沧州红枣交易市场·唐山市荷花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邯郸市农业科技贸易城·河北保定三丰粮油批发市场 ·沧州崔尔庄枣业有限公司·河北冀南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

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在整个鲜活农产品的营销中,销售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因为市场的因素,从菜地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往往加价25%;而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鲜活农产品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现象:造成鲜活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市场的力量,也有非市场的力量。对此政府采取了遏制其价格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措施,投资于一些菜市场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试图从生产、运输、销售环节让鲜活农产品价格“虚高”的部分降下来。 农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营销方式通常是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直营店 一、鲜活农产品的及概念物流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的概念 鲜活农产品是指生产地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具有生、鲜、活的特点,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储藏、运输等方面。2005年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界定了鲜活农产品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农产品。本文中的鲜活农产品的界定采用上述的表述。(二)鲜活农产品的营销过程流通特点 鲜活农产品是流通销售是系列环节的综合,包括储存、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不同的任务和需求。 1、储存需求。任何农产品都有其生长的物理性特点,不是同时生产同时消费的。鲜活农产品是典型的“季产年销”的产品,在其生产出来以后,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消费。这段时间是由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与空间、集中与分散上发生的矛盾所形成的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

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

农贸市场现状

农贸市场现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图 2013年全国集贸市场按主营品种分类比重图另据农业部201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800多个,成交额达万亿元,全国经由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仍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