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

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教学重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二、指导练习

1.第 1 题,先圈一圈,再在算式填空、计算。

2.第 2 题,填表格,体会被除数与商的变化。

3.第 3 题,竖式计算,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4.第 4 题,鼓励直接写出得数,再连线。

5.第 5、6 题解决实际问题。

先提问: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第 7 题,启发学生寻找规律, 5 颗珠子为一组。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一个数除以 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和()。

计算有余数除法,()一定比()小。

37里面最多有()个6,还余()

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次

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条船。

2、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18÷□=□ ,, □18÷□ =□,, □

18÷□=□ ,, □18÷□ =□,, □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1

20÷634÷430÷727÷3

五、作业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二、新授

1)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2)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2

操场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 4 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

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练一练

完成 p16 的练一练 1~5 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

一说。

五、作业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对本节课的时间控制的不好,关

于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没有讲解。课堂评价在本节课体现的还不够充分,课堂评价可促进学生的

发展,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在教学本节课中“猜方向”游戏可每组喊

一个,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再对各组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即时的评价,这样则更能激励学生学

习的热情。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P17-18“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

是谁?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

(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 4 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 4 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 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 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

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 4 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

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 4 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

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 8 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 7 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4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 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1)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2)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1、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

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

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2、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3、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

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4、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5、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1、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

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

一说。

教学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

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

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

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

精辟的描述: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2、进一步认识“ >”、“ <”和“ =”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叙万以内数的大小。

5

3、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

数学感知。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并能识别各数位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 6 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 P19-21 数一数(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

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 “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法学法:迁移类推,演示交流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

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

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组 1:我们组数有 600 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 个,再竖着数有 10 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 6 个面,所以是 600 个。

组 2:我们组数有 1000 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 个,再竖着数有 10 个,10×10=100,100×10=1000。

组 3:我们组数有 1000 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 10 个层,就是 1000 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 600 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 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 6 个面,我们数的是 10 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6

师:结果是 600 个的同学只数了 6 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

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 1000 个的同学是怎样数

的。

⑵教具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 九百,数到一千。师:

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生:

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 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 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 10 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 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 个一百是多少?

3 个一百呢? 5 个一百? 9 个一百?数到 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 个一百是一千。(板书: 10 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 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 10 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 10 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 100 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 20 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 5 个小木块,一共是 125 个小木块。

生2:先看 1 个一百,再看 2 个十,最后有 5 个一,一共是 125 个小木块。

师:我只看到 3 个十?

生:最后的 12 个小木块里有 1 个十,就是 4 个十,所以是 142 个小木块。

7

师:一百在哪了?

生: 10 个十就是 100,所以是 105 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

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 963 个豆子。有 9 个百, 6 个十, 3 个一。

组2:我们组有 972 个豆子。有 9 个百, 7 个十, 2 个一。

组3:我们组有 954 个豆子。有 9 个百, 5 个十, 4 个一。

组4:我们组有 990 个豆子。有 9 个百, 9 个十。

组5:我们组有 1012 个豆子。有 10 个百, 1 个十, 2 个一。

组6:我们组有 988 个豆子。有 9 个百, 6 个十, 8 个一。

组7:我们组有 995 个豆子。有 9 个百, 9 个十, 6 个一。

组8:我们组有 933 个豆子。有 9 个百, 3 个十, 3 个一。

组9:我们组有 910 个豆子。有 9 个百, 1 个十。

组10:我们组有 989 个豆子。有 9 个百, 8 个十, 9 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 963 个,还差 37 个,我们拿了 3 个十, 7 个一。

组2:我们组有 972 个,还差 28 个,我们拿了 2 个十, 8 个一。

组3:我们组有 954 个,还差 46 个,我们拿了 4 个十, 6 个一。

组4:我们组有 990 个,还差 10 个,我们拿了 1 个十。

8

组5:我们组有 1012 个,多了 12 个,拿走 1 个十, 2 个一。

组6:我们组有 988 个,还差 12 个,我们拿了 1 个十, 2 个一。

组7:我们组有 995 个,还差 5 个,我们拿了 5 个一。

组8:我们组有 933 个,还差 67 个,我们拿了 6 个十, 7 个一。

组9:我们组有 910 个,还差 90 个,我们拿了 9 个十。

组10:我们组有 989 个,还差 11 个,我们拿了 1 个十, 1 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④

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 10 个组,如果把 10 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师: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 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

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时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 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

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 “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拨” 、“数一数”等具体活动,对大数有具

体的感受。

教学准备:

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

教学过程:

9

(一)情境引入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 100 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

数字和 100 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 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 1 个是一万。

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总结: 10 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 p23 练一练 1~4 题。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

第三课时拨一拨

教学内容: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10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观察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互补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挂图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 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 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 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 880 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 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 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 4 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 5 个。

1、第一类:不带0 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 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 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

么?

(2)小结:读中间带0 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 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 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 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 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1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 、写出横线上的数。3、填一填

教学反思:这节课存在的差异,第一,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第二,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谁最矮 ?

1、出示图片。

黄山海拔约 1865 米香山海拔约1865 米

泰山海拔约1865 米华山海拔约 1865 米

2、比大小

出示表格

万千百十个

1865黄山

575香山

1533泰山

2155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12

3、谁最高

万千百十个

1865黄山

1533泰山

2155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

万千百十个

1865黄山

1533泰山

学生填一填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1)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练一练

在里填上“ <”或“ >”

1074 846 389 982 51025184

(1)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 , 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独立思考

(2)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 p28~29 练一练 1~6 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13

第五课时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084 982 37564184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知识新授

1.让学生自读课本 p30 的文章。

2.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 10 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方

法二:右栏大约 50 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4.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 p31 “练一练” 1~4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教学反思: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

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

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14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看图写数:20032040

(2)读数:二千零三二千零四十

(3)你拨我写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出示题目

(1)388, 389,,, 392,393

(2)3260,6370,, 3290,,3310

(3)5725,5825,,, 6125

1.找规律

2. 独立填写

3. 交流,评议

活动三 : 说一说

1、在小组内先读数307 754 3717594

2、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汇报,交流

4、猜一猜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15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 50 或 100 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第四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

教学内容: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的:

1 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 1 分米长度单位,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 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 ,如发现不从尺子0 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

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 10 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 1 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 1 分米”也可以写作“ 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 1 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 1 分米 =10 厘米, 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 米是多少厘米? 1 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 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 1 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 1 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 1 分米等。] 16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 6.3 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 6 厘米多一些”“6 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 1 厘米中的 1 小格长是 1 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 1 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 1 毫米”写作“ 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 1 厘米中有几个小格?( 10 个小格), 1 厘米等于几毫米?( 10 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等。 ]

教学反思: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1 千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1 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 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 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 使学生知道 1 千米 =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 1 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

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 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 米、 100 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 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17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 1 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 100 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 100 米的长度正好是 1 千米。

(2)估一估走 1000 米大约有多少步?

(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 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 2 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 5 圈,也就是走 1 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 1 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 1 千米。

(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 1 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 1 千米 =1000 米

4.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 1) 1 千米 =1000 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 =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 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 1 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 1 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 42 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限速标志

iv.指路标志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 1 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

1 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 1 千米,我们大约走 2000 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 2000 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43 页的第 1 题、第 2 题。

教学反思: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学生学完后还不能够理解千米

的实际意义导致生活中运用错误、单位呼唤错误,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

义。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张开的手大约长 1 米这种学生容易直观的现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整理与复习(一)

18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1.你学到了什么?

2.( 1)出示图 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 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 3。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3.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4.(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5.评一评。

a. 自我评价。

b. 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6.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7.写一写。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19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五加与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3~44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

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 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

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

20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说课讲解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了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然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本节课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8盒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4盒赠一盒,也就是5盒7.20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们看到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一样,很容易会提出:“去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这里以情境图出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11.2÷8;乙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7.2÷5。这两道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教学反思(全)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看一看(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 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P48~4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

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习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 9×5+9×1.6 4.6×19+ 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 6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 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 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1、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2、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游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认识,明确定义之后,对周长的实际计算方法的探索.本课结合具体情景游园体 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性.从身边的数学 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六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独立去解 决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拓展练习中,特别引出中间有对角线的 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理 解周长的概念.整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满意的,但是就是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过多,而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 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注意的. 花边有多长

教学反思: 整体把握得不错,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晰.整课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学过 程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 空间与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地砖的周长 教学反思: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 自主化、情感化. 2. 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 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 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测量,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任务,耽误了一些时间.也由于时间的 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有 盲从的现象.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 《 大 纲 》 要 求 教 材 分 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 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 情 分 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 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 容(课 题) 教科书第2—4页《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 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 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 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 备 教学时 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 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 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 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 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 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 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

知识共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程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知识共享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页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图片、胶带、钟表,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趣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

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可是没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下午就睡了一阵,一觉醒来,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起床到镜子前梳妆,巧的很,它家的钟表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刚好是5点,正好,路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多了呢?为什么晚了?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照镜子及你亲自照镜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得出规律 1.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镜子内外,形状相同、互相对称,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2.即时练习:(课件7-10)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 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到10×,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 (d/2)2h。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围绕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展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实现由实物到图形、由图形到数字的抽象思维,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想到数的符号,看到数的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 2. 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缓解教学难度。如果直接询问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学生比较难回答。但是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一组中最喜欢的排第几?那么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知道第几就是指一组中的某一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区分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易于学生掌握。 1. 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的同时渗透分类知识,使学生明白1、2、3、4、5在图中表示什么,这些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用图形来表示,再根据图形抽象出数字,使学生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 写数之前给予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的指导,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抓住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1. 教材中安排了“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即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动力。

2. 在理解0的含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0”,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0”除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基准等。有了生活实例的证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6~10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知道数是对直观物体数量的描述,图画是一种半抽象活动,书写是完全的抽象。之所以把这三个要求放在同一道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倒着数数这一过程,既扩大了学生对数的功能的认识,又让他们知道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数数的思维过程就是开放的、多样的。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1. 放动画课件,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明白数字大小的比较是以“一一对应”为基础的,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逐步发展。 2.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大于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号口袋内有39根小棍. 2.计数器. 3.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教师谈话:在我们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些小棍,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棍有多少根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看看哪组同学数数的方法最多? 1.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口袋. 要求: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怎么数,再数一数,其他同学看他数的对不对,比一比那组数的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根据学生数数的方法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一个一个的数 二个二个的数 五个五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方法来数一数铅笔. 板书课题:数铅笔 3.这是老师买的一些铅笔,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4.请同学们数二号口袋内的小棍. 教师:同学们在数铅笔的时候,你认为哪种方

法最好?为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觉得十个十个的数又快又对,现在,老师这里有10捆小棍,每捆都有十根,请同学们十个十个的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