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

——寻访邹韬奋故居有感

10月17上午9点,我和同学来到了位于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的韬奋纪念馆。因岁月的剥蚀而略显沧桑的红色木门半掩着,推开门进去就看见庄严的韬奋铜像,面带微笑,神采奕奕。

在中国现代史上,邹韬奋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一面鲜红的旗帜。“题破稿纸百万张,写秃毛锥十万管”。在中国抗日救亡的漫天烽火中,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邹韬奋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韬奋先生一生历经艰辛,却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一把硬骨头,震撼世人心!

一、一间书店满腔热血

沿着木楼梯走向二楼的展厅,脚下楼梯咯吱作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肃穆。

第一个展板是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相关事宜。我对生活书店的兴趣源于。1933年,正值日本侵略东三省,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生活书店,由邹韬奋先生和胡愈之先生共同发表倡议而建立。最令我感动的是生活书店的宗旨不为谋取私利,而是致力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向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用邹韬奋的话说就是“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便利”。

商业大潮席卷大地。处处都是弄潮儿。

一边是编辑精神的发扬光大,一边是拜金主义的渗透蔓延。

编辑向何处去?是坚持编辑精神的觉醒,勇立潮头,破浪前进,

还是甘当拜金主义的俘虏,四顾茫然,随波逐流?

韬奋先生给了我们榜样,作为中国新闻业的先驱,他以强硬的态度坚决反对蒋介石提出的“不抵抗”政策,以《生活》杂志等生活书店的出版物为阵地,提笔为枪,文字为弹,团结各界抗击外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媒体宣传抗战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生活》、《大众生活》,迎接光明挥大笔;

《抗战》、《全民抗战》,冲破黑暗砸顽石。

——宋庆龄挽邹韬奋韬奋先生的文化活动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尽显其中。

二、一身硬骨涤荡人心

接着便是韬奋先生在参加民盟时期发表的文章,陈列在玻璃柜里,细细读来,先生对于民盟诸先生的钦佩可见一二,当然更多的是对抗击外辱、救亡图存的呼吁。8月,韬奋离开上海,前往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考察,得出“中国无出路则已,如有出路,必将走上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的结论,可见其惊人的前瞻性。

1936年韬奋先生加入由我校建校老校长马相伯先生组织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担任委员。之后韬奋先生等人因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应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此举惹怒了当权国民党政府,联合会的七名委员被抓。可韬奋没有屈服,在长达243天的囚禁中,在法庭上,每次审讯时他都坚决果敢地据理争辩,变被告为原告;在牢房里,挥笔写成《经历》、《展望》、《萍踪忆语》、《读者偶择》四本书,共30余万字,令人叹服。

黑暗的旧中国,他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横眉冷对千夫指”,向国内的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他毕生办报、办刊、办书店,做记者,写文章,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所创办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成了当时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进步文化事业,成了人民大众的喉舌。国内外反动势力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剌,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断的拉拢威胁,乃至囚禁坐牢,都未能使他屈服。国民党主管文化出版的总头目刘百闵曾亲自找邹韬奋“谈判”,说什么不归顺则灭亡,邹韬奋的回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啊,宁愿光荣的死去,也不愿屈服于强权,颇有“强项令”的风范。

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扬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国民党的腐朽政治痛加揭露。蒋介石要收买他,不成;又派亲信胡宗南与他谈判,仍不成。他一如既往地严守着正义的舆论阵地。以后,他被迫在国外流亡,刊物被封,更坚定了他不战斗意志,一心只以人民利益为重,威协利诱都不为所动,显示了他的一副硬骨头精神!抗战中期,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各地迭遭封闭,蒋介石威迫他将生活书店与国民党的正中书局合并,他严词拒绝,各地生活书店虽已封闭殆尽,但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与之斗争,不得已他才再次流亡,去香港重新创立文化阵地以坚持抗战、坚持民主,在巨大的黑暗势力面前深持凛然不惧的的正气,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硬骨精神。

三、韬奋精神

看着这些韬奋先生的书籍、报刊、信件,我深深的被韬奋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个人魅力感动。然而韬奋先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该我们留下了韬奋精神。

那么什么是韬奋精神呢?

用毛主席的话概括: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

更确切的说,韬奋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服务大众,永远立足于大众的立场

韬奋先生说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重要工具,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的为读者服务。这些观点可以从展览出的韬奋先生与读者的通信中看出。

(二)独立自主客观中立的新闻思想

韬奋先生要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社会事实,事实是神圣的,不应有丝毫成见。再者还体现在韬奋的“报格”和独立自主的经营观上,报刊经济上的独立是保持独立自主和公平公正的前提。

四、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新闻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本位思想、受众本位思想开始回归。邹韬奋先生关于办报的先进方法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韬奋精神的精髓在于服务大众,这一点正是现在许多媒体所欠缺的。比如之前发生的某新闻网站敲诈事件,就完全失掉了服务于大众、公正真实的要求,成为新闻界的一大耻辱。

韬奋先生报纸的“商业性”和“事业性”兼顾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闻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注重事业性而全然不顾自身的经济状况,则很难运营维持下去。没有商业化的发展,则新闻业很难走出政治、经济的阴影。对于受到新媒体冲击的传统纸媒行业,这一点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商业性,而全然不顾“事业性”,对报道的新闻事实加以掩盖和修饰,使之变得吸引人,从中谋取经济利益,那么就远离了新闻真实主义,也背离了韬奋精神的初衷。

韬奋精神在今天没有被遗忘,也没有被放进博物馆,相反却得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推崇,究其原因,除了韬奋先生在中国新闻业的崇高地位外,我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韬奋先生很好的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的特殊性。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习惯和思想根深蒂固,如果忽略这些东西,直接照搬西方新闻样式,将很难开展下去。这就需要将西方新闻理念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相融合,实现本土化,新闻业在中国才有更长足的发展。

现在,以韬奋先生名字命名的“韬奋出版奖”是中国出界个人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先进的新闻工作者。韬奋先生一生创办报刊,出版读物众多,他一直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宗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值得今天的新闻界和出版界人士学习。

韬奋精神是邹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对今天的新闻产业仍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当以韬奋精神为准则进行自省,做到坚持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坚持对光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切实反应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积极

为社会发展提供建议,做好社会的“把关人”和“监督者”,为祖国的不断强盛、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发挥自己的光和热!(2919字)

参考文献:

【1】陈挥.《韬奋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2】韬奋纪念馆.《邹韬奋研究——第一辑》.学林出版社.2004(11)

【3】韬奋纪念馆.《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11)

【4】郝丹立.《韬奋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

【5】邹韬奋.《韬奋文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1)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虽早已结束,但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新世纪的青年们。 关键词: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

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 内容简介:八十九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文中首先论述了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五四爱国运动中全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热忱,然后论述了五四运动(包括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体现出的精神,九十年来,在这场伟大运动中折射出来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回顾,从而论述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内涵。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关键词:五四精神现代意义新民主主义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90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 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冰灾,奥运会,512大地震,中国青年在重大的事情面前总是表现得大爱无私,作到了一个中国青年应该要做的是。在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是一群热血青年,他们的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了别人的生存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地震中一位21岁的女幼师,为了保护孩子在危险来临时她原本可以自己逃离危险的,但是她先让孩子们先出去,自己却被掉下来锝一个预直板砸破了头。为了灾区的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有些青年不惜放弃了东部发展的好机会,毅然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并且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它。她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她们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实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五四精神是那么的光辉,是那么的伟大。他们身体里散发出来的五四光芒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在新时期的中国有这样的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中国的未来一定不可估量,中国一定会在世界上一展雄风,五四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当代青年,而且也正在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实施,正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为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一场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它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文化运动中,面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混乱状况,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对中国是否适合,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正当此时,俄国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

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1)

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一直都有这样的误解,学历史没什么用,历史也很好学。 那么学历史到底有没有用,又有什么用?我自己也曾经想过很多次。在看过不少书之后,我明白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学习也好做人也好,都要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中得到启示。看起来是大话,其实也不尽然。未来的路很长,谁也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国家的悲哀。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台独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当今世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展现已经不仅仅局限GDP,更多的是你这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什么?国民的素质,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等等。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的。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先人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学习历史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 有人说历史学是一门跟不上时代的学科,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 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科技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感,电饭煲哪怕是再高级的电饭煲煮饭都煮不出“妈妈的味道”。高科技和幸福指数不一定成正比。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告诉大家以后都要终身去研究它,而是说作为一个学生起码要了解和掌握必须的基本史实。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xxx 摘要: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 纪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留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是 五四精神。在本文中,我们从当代青年的视角对于五四 精神作了独立探讨。并从分析当代中国的现状出发,论 述了发扬五四精神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历 史的挑战下该如何选择人生,实现价值。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变的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内军阀混战、互相割据,民生并无实质性改善的境况,却又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早在1915年,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一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临了。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进步学者们,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的新思潮,试图通过青年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此时不断地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不平等

的“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一战后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卷土重来,也让刚刚得到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灭绝性的打击,底层人民,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爱国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并肩战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二、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何在? 从当时的政治层面来看,五四运动最为直接的胜利,就是发动了学界、工界、商界,迫使北洋政府做出了妥协,不仅没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还罢免了卖国官员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职责。 从更为广泛、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的伟大就在于它产生了伟大的五四精神,对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民族独立与社会革命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么,何谓五四精神呢?1919年5月26日,当时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每周评论》上刊文指出,这次学生运动的精神是“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而当代学者的普遍看法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民主、进步、民主、科学”。 (一)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 五四运动的发起之时,就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虽然,对

学习的重要性心得体会

学习的重要性心得体会(通用3篇) 当前全国各地开展新程改革,运用新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其中,合作学习是重要手段。。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堂效率的提高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塑造了学生自信、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使其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心理品质。进入实习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小组。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前全国各地开展新课程改革,运用新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其中,合作学习是重要手段。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塑造了学生自信、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使其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心理品质。进入实习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小组。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摘要: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乐观的研究成果,为培养大学生的乐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操作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strength)和美德(virtue)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 (pathology psychology)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 eric 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进入新世纪,Sei 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确立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2000年,E. P.Sel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2]”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贡献在于[3]: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成果,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成果,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3)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的成果,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国内外社会风云,那展用先辈们鲜血染红的“五四”运动大旗,现在急需我们高高举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现在需要我们青年用热血去继承!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民的呼唤!“五四”让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青年的血是一腔革命的热血! 关键字: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代表到达巴黎后,由于留欧中国学生的要求,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作“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种想法当然是十分天真的。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

学习的重要性

知乎上有个提问:年轻人应该多见世面,那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划算? 有个高赞回答:在没有充分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只是邮差而已。 一到开学季,总会收到很多留言。 “孩子不喜欢学习,成绩也一般,不如让他早早工作。” “读书有什么用呢?身边很多同学都打工赚钱了,上学就是浪费时间。” 年少时,你抱怨读书苦,若最终只是为了生存,那吃这些苦有什么意义。 当步入社会后,才发现,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过得是截然相反的人生。 01 世界正在狠狠惩罚不读书的人。 最近朋友圈被《小欢喜》刷屏,剧里有段对话印象深刻:方一凡想参加艺考,童文洁说:你不是想当明星,你就是不想努力念书,你就是想不劳而获。 可是就算当明星也得有文化,也得学习。现在更新换代多快啊,你没本事谁还记得你。 不得不承认,现实的确如此。 在这个人人都在拼的世界,读书是最容易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也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捷径。

前段时间看了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其中有一期令我深受感触。 这一期邀请的是香港富豪田北辰,节目组安排他需要体验为时3天的环卫工生活,而生活费用仅有25港币,这对生于豪门的他似乎是极大的挑战。 这3天时间里,他住过15平米的“豪华笼屋”,吃过最便宜的盒饭,十多元的交通费用在此刻都显得昂贵。每天工作17小时,却只能拿到最低的酬劳,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顿好的,别无他求。 录制即将结束,田北辰说出了这几天最大的感受:“这个社会正在极严厉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人生中确实有很多身不由己,有的人无奈缺少读书的条件,但更多的孩子却是因为不想吃苦、不喜欢上学而放弃了学习机会。 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成长环境,“生”不是谁能够做主的,人与人之间确实没有可比性。 但人生与人生是有可比性的,你若有读书的机会,只要抓住了,人生就不再是“单选题”,你就有多个选择的机会。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txt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即所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Nicholas Spanos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动机状态。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没有介绍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多人研究。 三结果和讨论 催眠术中两个关键因素使人们相信其是一种被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被催眠的被试认为起行为是不随意的 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四研究发现的意义: 人们不可能在违背自己愿望时被催眠——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五近期应用: 1支持者: 2反对者: 3另外一种观点:催眠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塑造。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经典条件反射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华生 基本目标:1证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2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行为来自于无意识——是错误的。 批评:1该研究的伦理道德 2怀疑华生关于这些恐惧会无限持续下去的假设。“消退” 应用:广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的多。 研究11 敲敲木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 理论假设:迷信行为: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方法: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结果:鸽子变的“迷信”了 讨论: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批评和后继研究: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 近期应用: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讨论: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模仿 一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后继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奖励/惩罚 六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3358340.html,/`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罗森塔尔聪明鼠/笨老鼠双盲实验学校教学 一理论假设:“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方法:橡树学校的学生 三结果 四讨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候,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字大学近代史论文完整版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字大学近代史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毫无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宣言和徽章,永久地烫在了我们民族向文明迈进的历史画卷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代代青年都会从这个温暖的记忆中,感受到一份激情、一份崇高和一份责任。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受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中,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 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