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LuGre模型的电液伺服系统摩擦力矩动态补偿

基于LuGre模型的电液伺服系统摩擦力矩动态补偿

基于LuGre模型的电液伺服系统摩擦力矩动态补偿
基于LuGre模型的电液伺服系统摩擦力矩动态补偿

风电水电互补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风电——水电互补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含风力发电的风电一水电互补电力系统如何处理风力发电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的方法,并结合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风电一水电互补电力系统计算实例验证其方法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引言 近年来,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人类正在致力于寻找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是洁净的绿色能源,而水能与风能是绿色能源中最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品种。同时水能与风能又都容易转化为能源的更高级形式一电能,其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风力资源的随机性和季节性使风力发电的出力不平稳,风力发电不具备有功调节和无功调节的能力。风电的缺点也就是无风就无电,影响到风电的连续及稳定性。为了解决风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就需要有一个互补系统。 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内陆风区,风资源的季节分布特色大多为冬春季风大、夏秋季风小,与水能资源夏秋季丰水、冬春季枯水的季节分布正好形成互补特性,这是构建风能一水能互补系统的基础条件。如果在上述地区内,以带有蓄水调节水库的水电站为依托,在风资源丰富的地点建设适当容量的风电场,两者以电网连接实现季节性能量互补,以水库做为能源调剂手段,就能够实现风能与水能这两种最佳绿色能源的联姻,充分发挥绿色能源的优势,以风一水联手供电取代传统的水一火联合供电,这将是人类能源利用形式的历史性突破。由于阿勒泰地区的风资源和水资源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更由于阿勒泰地区具有较大的水电装机容量,而且其中有三个电站带有库容可观的调节水库,因此在该地区突破传统限制,在风电装机大大超出电网容量10%的条件下建设水电一风电互补系统,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在我国类似阿勒泰那样资源条件的地区还有很多,都可以构建水电一风电互补系统解决供电问题,这将是对现有禁区的重要突破,有可能为阿勒泰及有类似条件地区的电源建设找到一条最为多快好省的途径。 1问题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发电方式为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一般均为同步电机。目前,风力发电这一新成员加入电网,一般都采用电容励磁感应异步发电机。使其分析计算复杂化。风电的加入使电网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对风力发电机如何给定运行条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确定参数,是进行含风力发电的风电一水电互补电力系统静态和暂态及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含风力发电的风电一水电互补电力系统如何处理风力发电参数,进行稳定计算的方法。 2风力发电机的处理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网络及电力负荷三大部分组成的能量生产、传输和使用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同步发电机(水轮发电机或汽轮发电机)、输电网络及负荷的稳定计算已经成熟。只有风力发电技术在国内外都属于研究阶段,建立适合潮流计算、暂稳、动稳和静稳

滚动轴承摩擦力矩测量技术

滚动轴承摩擦力矩测量技术 (轴承研讨会资料)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开发部 2003年3月21日

目 录 一、轴承摩擦力矩测量的目的意义 二、轴承摩擦力矩的特性 三、轴承摩擦力矩的种类及其定义 四、轴承摩擦力矩的组成部分 五、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因素 六、轴承摩擦力矩的计算方法 七、轴承摩擦力矩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八、国内外轴承摩擦力矩测量仪简介 九、轴承摩擦力矩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轴承摩擦力矩测量的目的意义: 滚动轴承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其外圈、内圈、保持架、钢球、密封圈五大件之间互相接触,故存在着摩擦阻力。 轴承摩擦阻力的性能一般按两种方法进行评定,一种是灵活性检查:采用徒手检查的方法,检查轴承在旋转时的阻滞现象,以定性的粗略判断其轴承摩擦阻力大小。另一种是以摩擦力矩来衡量,这也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测量方法。 轴承摩擦阻力影响轴承寿命,影响主机制导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高科技使用的轴承,如:陀螺仪轴承、卫星消旋天线轴承、运载大箭轴承、飞行平台轴承等等,均需要更加严格的摩擦力矩测量。 总之目前世界各国对于精密轴承质量的重点要求,已经由尺寸精度、几何精度、成品的旋转精度等方面转向了轴承的动态性能方面-----摩擦力矩和振动的测量,这也是使用单位最关心的两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因此,轴承摩擦力矩测量技术的研究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合理评定,准确测量轴承的摩擦性能,为改进轴承设计参数、改进加工工艺和分析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因素,提供一个可靠的手段。从而提高轴承质量,提高主机精度,满足使用单位对轴承摩擦性能的技术要求,这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轴承摩擦力矩的特性: 为了阐明摩擦力矩测量技术首先对轴承摩擦力矩的特性(图1)进行分析。 图1 轴承摩擦力矩特性曲线 M max---最大摩擦力矩 M mcp---平均摩擦力矩 1.摩擦力矩是轴承内外圈角变位的函数M = f (H),从式中可以看出轴承在旋转过程中每个位置都具有一个摩擦力矩值,即被测量轴承摩擦力矩是个随机变量。可以在测量过程中提取最大力矩,平均力矩和力矩差值等性能指标,用于分析轴承摩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用MATLAB 创建各种控制系统模型。 2、掌握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以及连续系统模型与离散系统模型之间的转化,模型的简化。 二 相关理论 1传递函数描述 (1)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 ? 对线性定常系统,式中s 的系数均为常数,且a1不等于零,这时系统在MATLAB 中 可以方便地由分子和分母系数构成的两个向量唯一地确定出来,这两个向量分别用num 和den 表示。 num=[b1,b2,…,bm,bm+1] den=[a1,a2,…,an,an+1] 注意:它们都是按s 的降幂进行排列的。 tf ()函数可以表示传递函数模型:G=tf(num, den) 举例: num=[12,24,0,20];den=[2 4 6 2 2]; G=tf(num, den) (2)零极点增益模型 ? 零极点模型实际上是传递函数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原理是分别对原系统传递 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分解因式处理,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K 为系统增益,zi 为零点,pj 为极点 在MATLAB 中零极点增益模型用[z,p,K]矢量组表示。即: z=[z1,z2,…,zm] p=[p1,p2,...,pn] K=[k] zpk ()函数可以表示零极点增益模型:G=zpk(z,p,k) (3)部分分式展开 ? 控制系统常用到并联系统,这时就要对系统函数进行分解,使其表现为一些基本控 制单元的和的形式。 ? 函数[r,p,k]=residue(b,a)对两个多项式的比进行部分展开,以及把传函分解为微 分单元的形式。 ? 向量b 和a 是按s 的降幂排列的多项式系数。部分分式展开后,余数返回到向量r , 极点返回到列向量p ,常数项返回到k 。 ? [b,a]=residue(r,p,k)可以将部分分式转化为多项式比p(s)/q(s)。 11 211121......)()()(+-+-++++++++==n n n n m n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R s C s G ))...()(())...()(()(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G ------=22642202412)(23423++++++=s s s s s s s G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

第一章双PWM型变流电路简介 本文讨论克驱式风电系统的一种电力变换装拓扑结构,选取背靠 背双PWM型变流电路为研究对彖. 直驱式风电系统结构原理如图1-1所示。 风轮电机 图1-1永磁同步电机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结构图双脉宽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变流器是由2个电压源型变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背靠背连接构成,2 VSC直流侧通过直流母线并联,两极直流母线Z间并联滤波电容器以提高直流电压的电能品质。由于该电路结构是完全镜面对称的,文献中称这种结构为背靠背连接。背靠背双PWM变流器以其控制功能灵活、交流侧功率因数可调和直流电压可控等诸多优点,在轻型直流输电、统潮流控制器和柔性功率调节器等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领域 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该电路拓扑结构如图1-2所示,整流和逆变部分都采用PWM三相桥实现,这种结构的优点:输入电流为正弦波,减少了发电机的铜耗和铁耗;发电机功率因数可调节为1,且能够与大阻抗的同步发电机相联接。凤轮

图1-2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第二章双PWM变流器动态数学模型 三相桥式拓扑结构构中交流侧采用三相对称的无中线连接方式, 图中L代表交流侧滤波电感参数,R为电感中的寄生电阻,图中直流电压源1}血代表并网变流器直流母线电压,同时也是与发电机转了绕组相连的变流器直流母线电压。为建立三相电压源型并网变流器的数学模型,根据其其拓扑结构,首先作以下假设: 1.电网电动势为平稳的纯正弦波电动势(e a,e b,e c)o 2?主电路开关元器件为理想开关,无损耗。 3?三相参数是对称的。 4?网侧滤波电感L是线性的,且不考虑饱和。 以A相为例,当VI导通V2关断时,直流电源Ude正极直接加到节点a处,由图可知,U M1 =U dc/2;当V2导通VI关断时,直流电源Ude负极接于节点a处,同理可知,=-U dc/2,同理易知节点b和c也是根据上下MOS管V5、V6 )导通情况决定其电位的,由此可见,三相中任一相输出的相电压都有正负两个电平,因此这种结构的逆变器称为三相两电平逆变器。 图中1}如是逆变器输入的直流电压,Ug,b,c)、i(a,b,c)分别为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电流,e(a,b,cj是电网的正弦波电压。通过对VI至V6六个MOS管进行合适的PWM控制,就可以实现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相位相同这一目标。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根据三相有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三相电压源型PWM并网变流器的开关工作原理,利用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建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 (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 (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 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 。 k 教学方法:讲授 本章学时:10学时 主要内容: 2.0 引言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电机输出扭矩计算公式

电动机输出转矩 转矩(英文为torque ) 使机械元件转动的力矩称为转动力矩,简称转矩。机械元件在转矩作用下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扭转变形,故转矩有时又称为扭矩。转矩是各种工作机械传动轴的基本载荷形式,与动力机械的工作能力、能源消耗、效率、运转寿命及安全性能等因素紧密联系,转矩的测量对传动轴载荷的确定与控制、传动系统工作零件的强度设计以及原动机容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转矩与功率的关系T=9549P/n 电机的额定转矩表示额定条件下电机轴端输出转矩。转矩等于力与力臂或力偶臂的乘积,在国际单位制(SI)中,转矩的计量单位为牛顿?米(N?m),工程技术中也曾用过公斤力?米等作为转矩的计量单位。电机轴端输出转矩等于转子输出的机械功率除以转子的机械角速度。直流电动机堵转转矩计算公式TK=9.55KeIK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公式为: S R2 M=C U12 公式[2 ] R22+(S X20)2 C:为常数同电机本身的特性有关;U1 :输入电压; R2 :转子电阻;X20 :转子漏感抗;S:转差率 可以知道M∝U12 转矩与电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设正常输入电压时负载转矩为M2 ,电压下降使电磁转矩M下降很多;由于M2不变,所以M小于M2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电动机转速的下降,转差率S上升;它又引起转子电压平衡方程式的变化,使转子电流I2上升。也就是定子电流I1随之增加(由变压器关系可以知道);同时I2增加也是电动机轴上送出的转矩M又回升,直到与M2相等为止。这时电动机转速又趋于新的稳定值。 转矩的类型 转矩可分为静态转矩和动态转矩。 静态转矩是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小、很缓慢的转矩,包括静止转矩、恒定转矩、缓变转矩和微脉动转矩。 静止转矩的值为常数,传动轴不旋转; 恒定转矩的值为常数,但传动轴以匀速旋转,如电机稳定工作时的转矩; 缓变转矩的值随时间缓慢变化,但在短时间内可认为转矩值是不变的; 微脉动转矩的瞬时值有幅度不大的脉动变化。 动态转矩是值随时间变化很大的转矩,包括振动转矩、过渡转矩和随机转矩三种。振动转矩的值是周期性波动的;过渡转矩是机械从一种工况转换到另一种工况时的转矩变化过程;随机转矩是一种不确定的、变化无规律的转矩。 根据转矩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转矩测量方法。 转矩=9550*功率/转速 同样 功率=转速*转矩/9550 平衡方程式中:功率的单位(kW);转速的单位(r/min);转矩的单位(N.m);9550是计算系数。

什么是扭矩 扭矩计算公式和单位

什么是扭矩扭矩计算公式和单位 2008年01月07日 10:07 转载作者:本站用户评论(0) 关键字: 什么是扭矩 扭矩:扭矩是使物体发生转动的力。发动机的扭矩就是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在功率固定的条件下它与发动机转速成反比关系,转速越快扭矩越小,反之越大,它反映了汽车在一定范围内的负载能力。 扭矩和功率一样,是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指数之一,它反映在汽车性能上,包括加速度、爬坡能力以及悬挂等。它的准确定义是:活塞在汽缸里的往复运动,往复一次做有一定的功,它的单位是牛顿。在每个单位距离所做的功就是扭矩了。是这样的,扭矩是衡量一个汽车发动机好坏的重要标准,一辆车扭矩的大小与发动机的功率成正比。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像人的身体在运动时一样,功率就像是身体的耐久度,而扭矩是身体的爆发力。对于家用轿车而言,扭矩越大加速性越好;对于越野车,扭矩越大其爬坡度越大;对于货车而言,扭矩越

大车拉的重量越大。在排量相同的情况下,扭矩越大说明发动机越好。在开车的时候就会感觉车子随心所欲,想加速就可加速,“贴背感”很好。现在评价一款车有一个重要数据,就是该车在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而这个加速时间就取决于汽车发动机的扭矩。一般来讲,扭矩的最高指数在汽车2000-4000/分的转速下能够达到,就说明这款车的发动机工艺较好,力量也好。有些汽车在5000/分的转速左右才达到该车扭矩的最高指数,这说明“力量”就不是此车所长。 扭矩在物理学中就是力矩的大小,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国际单位是牛米Nm,此外我们还可以看见kgm、lb-ft这样的扭矩单位,由于G=mg,当g=9.8的时候,1kg=9.8N,所以1kgm =9.8Nm,而磅尺lb-ft则是英制的扭矩单位,1lb=0.4536kg;1ft=0.3048m,可以算出1lb-ft =0.13826kgm。在人们日常表达里,扭矩常常被称为扭力(在物理学中这是2个不同的概念)。现在我们举个例子:8代Civic 1.8的扭矩为173.5Nm@4300rpm,表示引擎在4300转/分时的输出扭矩为173.5Nm,那173.5N的力量怎么能使1吨多的汽车跑起来呢?其实引擎发出的扭矩要经过放大(代价就是同时将转速降低)这就要靠变速箱、终传和轮胎了。引擎释放出的扭力先经过变速箱作“可调”的扭矩放大(或在超比挡时缩小)再传到终传(尾牙)里作进一步的放大(同时转速进一步降低),最后通过轮胎将驱动力释放出来。如某车的1 挡齿比(齿轮的齿数比,本质就是齿轮的半径比)是3,尾牙为4,轮胎半径为0.3米,原扭矩是200Nm的话,最后在轮轴的扭力就变成200×3×4=2400Nm(设传动效率为100%)在除以轮胎半径0.3米后,轮胎与地面摩擦的部分就有2400Nm/0.3m=8000N的驱动力,这就足以驱动汽车了。 若论及机械效率,每经过一个齿轮传输,都会产生一次动力损耗,手动变速箱的机械效率约在95%左右,自排变速箱较惨,约剩88%左右,而传动轴的万向节效率约为98%。整体而言,汽车的驱动力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扭矩×变速箱齿比×最终齿轮比×机械效率 驱动力= ———————————————————— 轮胎半径(单位:米) 小结:1kgm=9.8Nm 1lb-ft=0.13826kgm 1lb-ft=1.355Nm 一般来说,在排量一定的情况下,缸径小,行程长的汽缸较注重扭矩的发挥,转速都不会太高,适用于需要大载荷的车辆。而缸径大,行程短的汽缸较注重功率的输出,转速通常较高,适用于快跑的车辆。简单来说:功率正比于扭矩×转速 补充一点:为什么引擎的功率能由扭矩计算出来呢? 我们知道,功率P=功W÷时间t 功W=力F×距离s 所以,P=F×s/t=F×速度v

扭矩和功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及记忆方法(全)

扭矩和功率及转速的关系式,是电机学中常用的关系式,近期在百度知道上常有看到关于扭矩和功率及转速的相关计算式的问答,一般回答者都是直接给出计算公式,公式中的常数采用近似值,常数往往不容易记住,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方便的记住这些公式,并在工程应用中熟练的使用。 一记住扭矩和功率的公式形式 扭矩和功率及转速的关系式一般用于描述电机的转轴的做功问题,扭矩越大,轴功率越大;转速越高,轴功率越大,扭矩和转速都是产生轴功率的必要条件,扭矩为零或转速为零,输出轴功率为零。因此,电机空转或堵转就是轴功率等于零的两个特例。 功率和扭矩及转速成正比,扭矩和功率的关系式具有如下形式: P=aTN 上式中,a为常数,对应的有: T=(1/a)(1/N)P 即扭矩和功率成正比,和转速成反比。 记忆方法: 记住扭矩T和功率P成正比,扭矩T和转速N成反比,而系数a不必记忆。 二记住力做功的基本公式 提问者通常都知道上述关系式,问题的焦点在于常数a的具体数值。 如果不是经常使用该公式,的确很难记住这个常数,本人亦是如此。 不过,只要记住扭矩和转速公式的推导方式,可以很快推导出结果,得到系数a的准确值。 我们知道力学中力做功的功率计算公式为: P=FV(2) 上述公式为力做功的基本公式。然而,基本公式中没有出现扭矩T和转速N。 如果我们注意到:扭矩实际上就是力学上的力矩。就很容易联想到扭矩T和力F的关系。 由于力矩等于力F和力臂的乘积,而力臂是轴的半径r,因此有: T=Fr或 F=T/r(3)

图2 扭矩和力臂的关系 记忆方法: N是力的单位,m是长度的单位,因此,力等于扭矩除以长度,而长度就是半径r。扭矩的单位是N.m, 三掌握角速度和速度的转换方法 第二节告诉我们,扭矩与轴的半径有关,可是,扭矩和功率的关系式(1)中,并无轴半径的参数r,也无力做功基本公式(2)中的速度V。 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将速度V变换为转速N后,转速N与扭矩T相乘,应该可以抵消掉轴半径r。实际正是如此: 电动机轴面上任意一点的速度与旋转的角速度及轴半径成正比,即: V=ωr(4) 记忆方法: 圆弧的长度等于角度乘以半径,圆周运动的速度等于角速度乘以半径。 四扭矩和功率的基本公式 将式(3)和(4)代入式(2),得到: P=Tω(5) 式(5)为扭矩和功率的基本公式,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按照上述方式推导,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记住。 记忆方法: 角速度ω和转速N都可以反映转速,采用角速度时,扭矩和功率成正比,扭矩和转速成反比,且正反比的系数均为1,因此,这是扭矩和功率的基本公式。 五单位转换

风电模型

一、风力发电模型 1风速数学模型 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风速都是比较平稳的,风速在0~25m/s 之间发生的概率较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风速都可以采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来表示 ])exp[()(1k k c v c v c k v -=)(? 其中v 是平均风速,c 是尺度系数,它反映的是该地区平均风速的大小;另一个形状系数k,它能够反映风速分布的特点,对应威布尔分布密度函数的形状,取值范围一般在1.8到2.3之间。 在有些研究中为了考察暂态过程中风速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风速分解,采用四分量模型,即:基本风、阵风、渐变风和随机风。 2单个风电场模型 风力发电场输出功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风速和风向的波动、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停运等,而坐落在同一风力发电场的不同风机具有几乎相同的风速、风向,因此可以假设同一风力发电场内所有风机的风速和风向相同,然后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特性曲线求出单个风机的输出功率,所有风机功率之和乘以一个表示尾流效应的系数即为该风力发电厂的输出功率。

其中,t SW 为风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co r ci ,V V V ,以及r P 为别为风机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切除风速以及风机额定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风机停运模型来模拟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停运:风力发电机组具有一定的故障率。当风机处于检修状态时,输出为零;当风机处于运行状态时,输出功率由风力发电场风速决定 二、光伏发电模型 1,光伏发电系统是由光伏电池板、控制器、电能存储和变换等环节构成的发电与电能变换系统。 2,光伏发点输出功率模型 其中,P 为输出功率,mod η为该小时环境温度下的模块效率,A 为光照总面积,wr η为配线效率系数,pc η为功率调节系统的效率,tilt I 为倾斜面的光照,l horisconta I 为水平面的光照,R 为l horisconta I 到tilt I 的折算系数,sd η为模块的标准效率,m f 为匹配系数,β为效率改变的温度系数,cell T 为环境温度。

扭矩计算公式和单位

扭矩计算公式和单位 扭矩:扭矩是使物体发生转动的力。发动机的扭矩就是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在功率固定的条件下它与发动机转速成反比关系,转速越快扭矩越小,反之越大,它反映了汽车在一定范围内的负载能力。 扭矩和功率一样,是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指数之一,它反映在汽车性能上,包括加速度、爬坡能力以及悬挂等。 它的准确定义是:活塞在汽缸里的往复运动,往复一次做有一定的功,它的单位是牛顿。在每个单位距离所做的功就是扭矩了。是这样的,扭矩是衡量一个汽车发动机好坏的重要标准,一辆车扭矩的大小与发动机的功率成正比。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像人的身体在运动时一样,功率就像是身体的耐久度,而扭矩是身体的爆发力。对于家用轿车而言,扭矩越大加速性越好;对于越野车,扭矩越大其爬坡度越大;对于货车而言,扭矩越大车拉的重量越大。在排量相同的情况下,扭矩越大说明发动机越好。在开车的时候就会感觉车子随心所欲,想加速就可加速,“贴背感”很好。现在评价一款车有一个重要数据,就是该车在0-100公里/小 时的加速时间。而这个加速时间就取决于汽车发动机的扭矩。 一般来讲,扭矩的最高指数在汽车2000-4000/分的转速下能够达到,就说明这款车的发动机工艺较好,力量也好。有些汽车在5000/分的转速左右才达 到该车扭矩的最高指数,这说明“力量”就不是此车所长。 扭矩在物理学中就是力矩的大小,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国际单位是牛米Nm,此外我们还可以看见kgm、lb-ft这样的扭矩单位,由于G=mg,当g=9.8的时候,1kg=9.8N,所以1kgm=9.8Nm,而磅尺lb-ft则是英制的扭矩单位, 1lb=0.4536kg;1ft=0.3048m,可以算出1lb-ft=0.13826kgm。在人们日常表达里,扭矩常常被称为扭力(在物理学中这是2个不同的概念)。现在我们举个例子:8 代Civic 1.8的扭矩为173.5Nm@4300rpm,表示引擎在4300转/分时的输出扭矩为173.5Nm,那173.5N的力量怎么能使1吨多的汽车跑起来呢?其实引擎发出的扭矩要经过放大(代价就是同时将转速降低)这就要靠变速箱、终传和轮胎了。引擎释放出的扭力先经过变速箱作“可调”的扭矩放大(或在超比挡时缩小)再传到终传(尾牙)里作进一步的放大(同时转速进一步降低),最后通过轮胎将驱动力释放出来。如某车的1挡齿比(齿轮的齿数比,本质就是齿轮的半径比)是3,尾牙为4,轮胎半径为0.3米,原扭矩是200Nm的话,最后在轮轴的扭力就变成200×3×4=2400Nm(设传动效率为100%)在除以轮胎半径0.3米后,轮胎与地面摩擦的部 分就有2400Nm/0.3m=8000N的驱动力,这就足以驱动汽车了。 若论及机械效率,每经过一个齿轮传输,都会产生一次动力损耗,手动变速箱的机械效率约在95%左右,自排变速箱较惨,约剩88%左右,而传动轴的万向 节效率约为98%。整体而言,汽车的驱动力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扭矩×变速箱齿比×最终齿轮比×机械效率 驱动力= ———————————————————— 轮胎半径(单位:米) 小结:1kgm=9.8Nm 1lb-ft=0.13826kgm 1lb-ft=1.355Nm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专题报告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2013年6月

目录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 1.1 风资源概述 (1) 1.2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2) 1.3 风力发电特点 (3) 2 风能及风力机系统模型的建立 (3) 2.1风频模型 (3) 2.2 风速模型 (4) 2.3 风力机建模与分析 (5) 3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模型 (10) 3.1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10) 3.2 变桨距控制系统 (11) 4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模拟仿真分析 (13) 4.1 无穷大系统模型的建立 (13) 4.2 风力发电机系统并网模拟仿真分析 (13)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础,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然后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最后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 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能源消耗逐渐增加,全球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从而造成气候异常、灾害增多、恶性疾病的多发,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由能源问题引发的危机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对风力发电的研究和进行这方面的毕业设计对我们从事风力发电事业的同学是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风力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技术成熟于80年代,自90年代以来风力发电进入了大发展阶段。随着风力发电容量的不断增大,控制方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全桨叶变距控制和变速控制发展。前人在风轮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能量转换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控制要求和控制策略,并对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控制是在起动时对风轮转速的控制和并网后对输入功率的控制。通过变距控制可以根据风速来调整桨叶节距角,以满足发电机起动与系统输出功率稳定的双重要求。但由于对运行工况的认识不足,对变桨距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能满足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要求,更达不到优化功率曲线和稳定功率输出的要求。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电变流器网侧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框图

文:裴景斌周维来孙敬华来源:九洲电气 摘要:本文介绍了风电变流器网侧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框图,给出了控制电路的硬件构成和软件流程,并给出实验波形。 关键词:风电变流器,PWM,控制器 0 引言 PWM变换器的控制技术是风力发电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设计的PWM变换器是基于PI调节器的双闭环控制系统,并对提高网侧PWM变换器抗扰动性能的前馈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前馈控制策略,对于负载扰动和电网电压三相平衡跌落,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1 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框图 1.1 PWM变换器d-q轴下的数学模型 图1 PWM整流器主电路 将三相静止对称轴系中PWM整流器的一般数学模型经坐标变换后,即得到VSR的dq 模型,可解决对时变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便于对参量解耦及获得控制策略。坐标系及矢量分解如图2所示,其中(d, q)轴系以电网基波角频率ω同步逆时针旋转。 图2 坐标系及矢量分解 根据幅值不变原理,进行矢量分解。经推导,可得同步旋转(d, q)轴系下的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式中e d, e q——电网电压E的d, q轴分量; u d, u q——VSR交流侧电压矢量U的d, q轴分量; i d, i q——VSR交流侧电流矢量I的d, q轴分量。 1.2 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三相VSR控制系统设计采用双闭环控制,电压外环主要控制三相VSR直流侧电压稳定在指定值,电流内环按照电压外环输出的电流指令对有功无功电流进行控制,在同步旋转(d, q)轴系下电流控制器跟踪参考电流产生合适的参考电压。然后,参考电压矢量被转换到三相静止轴系中,产生PWM脉冲,驱动开关。 (1) 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 选取d轴与电网电压矢量E重合,则d轴表示有功分量参考轴,而q轴表示无功分量参考轴。此时,电网电压的q轴分量e q为零。为了实现单位功率因数,无功电流分量i q 的参考值i q*设为零。 VSR双闭环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VSR双闭环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由式(1-1)可以看出,变换器交流侧电流的d, q轴分量存在着相互耦合,无法对电流的d, q轴分量进行单独控制,给控制器设计造成一定困难。为此,可采用前馈解耦控制策略,对u sd, u sq进行前馈补偿。当电流调节器采用PI调节器,则指令电压可以计算为 (1-2)

SKF摩擦力矩计算公式

S K F摩擦力矩计算公式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3364317.html,/产品/互动工程型录/滚动轴承/轴承的选择和应用原则/摩擦/ 摩擦 新的SKF摩擦力矩计算模型-油浴润滑中的阻力损失 由于阻力损失是产生摩擦最重要的额外原因,因此额外的影响因素减少到只考虑阻力损失部分M阻力。 在油浴润滑中,轴承是部分地,或在特殊的情况下,完全地被淹没。在这些条件下,油槽的大小、几何形状和油层的选用会对轴承摩擦力矩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对于一个非常大的油浴,不考虑油槽大小间的任何相互作用以及靠近轴承运行的其它机械部件带来的任何影响(如:外部润滑油搅动、齿轮或凸轮),作为油槽油层 的一个函数,轴承阻力损失可以从图2中标定的变量V M求得近似值,作为油层H和轴承平均直径d m=0.5(d+D)的一个函数,见 图2所示。在轴承速度不超过参考速度时,则图解2的情况适用。当速度更快、油层高时,其它的因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图解2中的变量V M在与球轴承中阻力损失的摩擦力矩相关时,表示为: M阻力=V M K球d m5n2

在与滚子轴承相关时,表示为: M阻力=10V M K钢板卷Bd m4n2。 = 阻力损失的摩擦力矩,Nmm M阻 力 V M= 根据图解2,作为油层的一个函数变量 K球= 与球轴承相关的常数,参看以下 K滚动 = 与滚子轴承相关的常数,参看以下 d m= 轴承的平均直径,mm B = 轴承内圈宽度,mm n = 转速,r/min 与球轴承相关的常数定义为 K球=(i rw K Z(D+d))/(D-d)10-12 与滚子轴承相关的常数定义为 K滚动=(K L K Z(D+d))/(D-d)10-12 K球= 与球轴承相关的常数 K滚动 = 与滚子轴承相关的常数 i rw= 球列的数量 K Z= 与轴承型号相关的几何形状常数 K L= 与滚子轴承型号相关的几何形状常数 d = 轴承孔径,mm D = 轴承外径,mm 阻力损失部分M阻力用摩擦计算程序计算。 注意: 计算喷油润滑的阻力损失时,可以用油浴润滑模型,油层为滚动体直径的一半,并把所得的M阻力数值乘以2。 计算立式转轴配置的阻力损失时,可以用完全浸没轴承的模型求出其近似值,再将求出的M阻力值乘上一个系数,这个系数等于浸没部分的宽度(高度)与总轴承宽度(高度)的比。 新的SKF摩擦力矩计算模型-低速度低粘度的混合润滑 在工作条件数值κ≤2的时候,轴承应用处于混合润滑状态;金属之间偶尔可能接触,使摩擦增大。有关转动速度及粘度函数的一个典型轴承摩擦力矩的概况,请参见

拧紧力矩的计算方法

拧紧力矩的计算方法 1. 螺栓和螺母组成的螺纹副在紧固时,紧固力是通过旋转螺母或螺栓(通常是螺母)而获得的,紧固力与旋转螺母所用的扭矩(拧紧扭矩)成正比,为了保证达到设计所需的紧固力,就要在工艺文件中规定拧紧扭矩,并在实际施工中贯彻实施。 2. 机械设计中拧紧扭矩计算方法 M = KPD 式中: M — 拧紧扭矩,Nm K — 扭矩系数 P — 设计期望达到的紧固力,KN D — 螺栓公称螺纹直径,mm 3. 紧固力P 一般在设计上选取螺栓屈服强度σs 的60~80%,安全系数约为1.2以上。 4. 扭矩系数K 是由内外螺纹之间的摩擦系数和螺栓或螺母支撑面与被紧固零件与紧固件接触的承压面的摩擦系数综合而成。它与紧固件的表面处理、强度、形位公差、螺纹精度、被紧固零件承压面粗糙度、刚度的许多因素有关,其中表面处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不同的表面处理,其扭矩系数相差很大,有时相差近一倍。例如:同螺纹规格,同强度的螺纹副,表面处理为磷化时,扭矩系数约为0.13~0.18,而表面处理为发黑时,扭矩系数可达0.26~0.3。 5. 对于M10~M68的粗牙钢螺栓,当螺纹无润滑时,拧紧力矩粗略计算公式: 0.2M PD = 6.VDI 2230中的拧紧力矩计算方法 22(0.160.58)2 : :::::Km A M G K M G Km K D M F P d F P d D μμμμ=?+??+式中: 装配预紧力螺距 外螺纹基本中径 螺栓螺纹摩擦系数螺栓头部下面的摩擦直径 螺栓头支承面摩擦系数 ()()0s 2s 23310 :/4 :=+/2 /6 :=0.50.7 :s s s s s s P A A A d d d d d d d H H σπσσσ=?=?=-?也可以由下表查出 螺纹部分危险剖面的计算直径螺纹牙的公称工作高度 ~螺栓材料的屈服极限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什么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定量地表达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称工矿企业数学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 数学模型进行大致的分类,例如:用来描述各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动态模型,用来描述各变量间稳态关系有数学模型为静态模型;数学模型中各变量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称为集中参数模型,反之与几 何位置有关的称为分布参数模型;变量间关系表现为线性的称为线性模型,反之非线性模型;模型参数与时间有关的称为时变模型,与时间无关的称为时不变或定常模型;以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这种外部特征来描述系统特性的数学模型称为输入输出模型,而以系统内部状态变量描述的数学模型称为状态空 间模型;等等。 2-2 系统数学模型的获取有哪几种方法? 答获取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机理分析法和实验测试法。 机理分析法是通过对系统内部机理的分析,根据一些基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规律而导出支配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称为机理模型。 实验测试法是通过对实际系统的实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数据,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而获得系统的数学 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可称为实测模型或经验模型。 如果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通过机理分析的方法预先得到数学模型的结构或函数形式,然后对其 中的某些参数用实验辨识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得到的数学模型可称为混合模型。这是介于 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 2-3 通过机理分析法建立对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主要步骤有: ⑴根据系统的控制方案和对象的特性,确定对象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一般来说,对象的输出变量为系统的被控变量,输入变量为作用于对象的操纵变量或干扰变量。 ⑵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 因素。⑶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从基本的物理、化学等定律出了,列写描述 对象运动规律的原始微分 方程式(或方程式组)。 ⑷消去中间变量,推导出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⑸根据要求,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增量化、线性化和无因次化的处理,最后得 出无因次的、能够 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增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微分方程式(对于严重非线性的对象,可进行分段 线性化处理或直接导出非线性微分方程式)。 2-4 试述传递函数的定义。如何由描述对象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式得到相应的传递函数?并写出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答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对象或环节的传递函数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当初始条 件为零时,系统、对象或环节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如果已知系统、对象或环节的动态数学模型用下述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式来描述: 式中y为输出变量,x为输入变量,表示y(t) 的n阶导数,表示x(t)

风电实验报告

实验一 :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与仿真 姓名:樊姗 学号:03124052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2掌握在MATLAB/Simulink 环境下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仿真与分析; 二、实验内容: 对风速模型、风力机模型、传动模型与发电机模型建模,并研究各自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如对风力发电基本系统,包括风速、风轮、传动系统、各种发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全面分析,探索风力发电系统各个部风最通用的模型、包括了可供电网分析的各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对各个数学模型,应用 MATLAB 软件进行了仿真。 三、实验原理: 3、1风速模型的建立 自然风就是风力发电系统能量的来源,其在流动过程中,速度与方向就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与突变性。本课题不考虑风向问题,仅从其变化特点出发,着重描述其随机性与间歇性,认为其时空模型由以下四种成分构成:基本风速b V 、阵风风速g V 、渐变风速 r V 与噪声风速n V 。即模拟风速的模型为: n r g b V V V V V +++= (1-1) (1)基本风速在风力机正常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基本反映了风电场平均风速的变化。一般认为,基本风速可由风电场测风所得的韦尔分布参数近似确定,且其不随时间变化,因而取为常数 (2)阵风用来描述风速突然变化的特点,其在该段时间内具有余弦特性,其具体数学公式为: ?????=0 0cos v g V g g g g g g T t t T t t t t t +>+<<<1111 (1-2) 式中:

????????--= )(2cos 121max cos g g g T t T t G v π (1-3) t 为时间,单位 s;T 为阵风的周期,单位 s;cos v ,g V 为阵风风速,单位m /s;g t 1为阵风开始时间,单位 s ;max G 为阵风的最大值,单位 m/s 。 (3)渐变风用来描述风速缓慢变化的特点,其具体数学公式如下: ?????=0 0v ramp r V r r r r t t t t t t t 2211><<< (1-4) 式中: ??? ? ?? ---=r r r ramp t t t t R v 212max 1 (1-5) r t 1为渐变风开始时间,单位 s;r t 2为渐变风终止时间,单位 s ;r V ,ramp v 为不同时刻渐变风风速,单位 m/s;max R 为渐变风的最大值,单位 m/s 。 (4)随机噪声风用来描述相对高度上风速变化的特点,此处不再描述。 3、2风力机模型的建立 风力机从自然风中所索取的能量就是有限的,其功率损失部分可以解释为留在尾流中的旋转动能。能量的转化将导致功率的下降,它随所采用的风力机与发电机的型式而异,因此,风力机的实际风能利用系数 p C <0、593。风力机实际得到的有用功率为: ()λβρπ,5.032P w s C v R P = (2-6) 而风轮获得的气动扭矩为: ()λβρπ,5.023T w r C v R T = (2-7) 其中:

自动控制1用matlab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黄淮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系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验证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用MATLAB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实验时间 2012 年10月11日 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 同组人员 专业班级 1、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2、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MATLAB 软件 3、实验内容和原理:(1)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控制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四种:传递函数模型(tf 对象)、零极点增益模型(zpk 对象)、结构框图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ss 对象)。经典控制理论中数学模型一般使用前三种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属于现代控制理论范畴。 1)传递函数模型(也称为多项式模型)。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101101() ()() m m m n n n b s b s b num s G s n m a s a s a den s --++ += =≥++ +, 在MATLAB 中用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按s 的降幂次序构成两个向量: 0101[] []m n num b b b den a a a ==,,,,,,,。 用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其命令调用格式为 ()int ()sys tf num den pr sys num den =,,, Tips :对于已知的多项式模型传递函数,其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两个向量可分别用 .{1}sys num 与.{1}sys den 命令求出。这在MATLAB 程序设计中非常有用。 2)零极点增益模型。零极点模型是传递函数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原理是分别对原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1212()()() ()()()() m n K s z s z s z G s s p s p s p ---= ---,式中,K 为系统增益;12m z z z , ,为系统零点;12m p p p ,,为系统极点。在MATLAB 中,用向量z p k ,,构成矢量组[]z p k ,,表示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