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世界中古史

2016世界中古史

2016大学一年级下《世界中古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罗马

一、填空题

1.从公元前477年到公元前396年,罗马与伊达拉里亚共进行了三次战争,又称为“维爱战争”,最后,伊达拉里亚人战败,罗马人确立在拉丁地区的霸主地位。

2.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以集体退出公民公社和军队作为反对贵族的手段,这被称为撤离运动。

3.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战争,最终打败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确立了其在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其中第二次战争中的坎尼战役对罗马的打击十分沉重。

4. 塞尔维乌斯改革严重地打击了氏族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是罗马国家建立的重要标志。

5. 共和国早期平民和贵族的斗争矛盾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

6. 对中部意大利的征服是通过维爱战争和萨莫奈战争完成的。

7. 哈提林阴谋反映了罗马共和制危机的加深。

8. 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颁布了《米兰敕令》,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

9.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

10.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这一个

历史阶段,历史上称之为“王政时代”,这是罗马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时期。

11.公元前296年,森提努一战,萨莫奈人及其联军惨遭失败,罗马取得了征服中部意大利的决定性胜利。

12.公元前326年,被历史学家李维称之为是罗马平民获得自由的开端,这是因为在这一年罗马颁布了《波提利乌斯法典》,这个法案规定债务人只能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他的人身为债权者负责。

13. 朱古达战争(战争名称)为马略成为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而苏拉则是在镇压本都国王意大利同盟战争中崛起。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B )。

A.改革加速了罗马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B.改革以血缘原则划分居民

C.改革基本上完成了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D.改革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加强了罗马军事实力

2.以下改革内容不属于塞尔维乌斯改革的是(A )

A.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完全由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B.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C.罗马公民按财产划分为五大等级,无财产者被视为等外之民

D.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百人队大会为公民大会

3.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的是(C )

A.苏拉

B.克拉苏

C.斯巴达

D.凯撒

4.罗马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是(B )

A.十二铜表法

B.《提奥多西法典》

C.《霍腾西阿法案》

D.李锡尼—绥克斯图法

5.以下关于元首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凯撒是元首制帝国的创立者

B.元首制帝国的建立是违背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

C.元首制的社会基础是狭隘的共和城邦的公民集团

D.元首制帝国的实质是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被压迫人民的专政

6.公元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把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湖”的帝国是(C )

A.拜占廷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三、名词解释

1.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代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的影响。

2.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的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3.基督教

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该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相传是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流传于罗马帝国,四世纪被定为国教。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他们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体上是独一的,但是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基督教对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社会产生过了深远思维影响。

四、简答题

1.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是什么?

内容:

(1)、提比略担任保民官时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2)、盖约担任保民官时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员再次任职,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恢复提比略的土地法案,又提出更为广泛深

刻的改革方案,主要有粮食法、兵役法、移民法、审判法、筑路法、亚细亚行省法和“公民权”法等。

结果:

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标志着作为罗马共和国存在基础的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制度的深刻危机,揭开了内战时代的序幕。2.凯撒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

(1)提高元老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

(2)注意给骑士阶层各种好处;

(3)对平民实行既镇压又笼络的两手政策;

(4)对奴隶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

(5)对军队进行整编并给予不同的待遇;

(6)对外实行继续扩张的政策;

(7)加强对行省的管理。

意义:适应了罗马国家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罗马奴隶主的需要。

3.君士坦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

(1)、废除“四帝共治”原则,划分帝国为四大行政,加强君主权力;

(2)、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3)、废除近卫军,改为宫廷禁卫军;

(4)、扩充官僚,引起机构臃肿;

(5)、颁布倒行逆施的奴隶;

(6)、颁布“米兰敕令”,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

4.公元3世纪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1)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大庄园的政治经济独立性的加强,使帝国的农业呈萎缩趋势

(2)农业的衰退引起工商业的衰弱

(3)政治混乱,中央政权瘫痪,地方割据兴起

(4)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

5. 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

(1).划为4个地域部落,以地域取代血缘,让平民进一步融入罗马社会。

(2).是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的社会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百人队(森都里亚)。

(3).三是设立新的公民大会即森都里亚大会,取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

意义:塞尔维乌斯改革严重打击了氏族制度,促进了地域关系的发展与公共权力的完善,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产生。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地域关系的发展与公共权力的完善。

6. 罗马帝国为何会灭亡?

主要有:铅中毒论、生活放荡奢侈论、日耳曼人入侵论、基督教作用论。

帝国内部的人民运动和帝国外部的日耳曼人入侵正好促成了帝国的崩溃和灭亡。

(1) 西罗马帝国灭亡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2)传染病导致人口的减少;罗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衰落,导致经济凋敝,税收减少。

(3)统治阶级腐败的道德和政治衰败,越来越追求享乐和个人主义,不再热心于作为共和国和早期帝国特点的政治献身和经济发展。帝国体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达到了

(4)强大的外来因素——蛮族入侵,终于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5)人民起义:罗马内部的奴隶、隶农和贫民也不断地爆发起义如高卢巴高达运动和北非阿哥尼斯特运动。

(6)以蛮制蛮政策直接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雇佣军的出现源自于戴克里先开始的以蛮制蛮的自杀性政策。军队的蛮族化使其在抵御蛮族入侵的过程中毫无建树,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第二章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

一、填空题

1.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是西欧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2. 编撰于克洛维时代的《萨利克法典》反映了法兰克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公元前49年,凯撒写的《高卢战记》是详细记载日耳曼人状况的第一部著作。

4. 在西欧,维系封建主从关系的方式是采邑制。

5.48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军大败罗马军队于苏瓦松,奠定了法兰克王国的基础。

6. 查理帝国是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奠基的先导。

7.877年秃头查理颁布了《克尔西敕令》,标志着世袭领地制在法兰西王国的确立。

8. 恩格斯说:“同瓦鲁斯的会战,是历史上最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之一,这次会战使德意志拜托罗马而取得了独立。”

9.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组织者是教皇英诺森三世。

10. 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消灭了安基卢王朝统治的拜占廷帝国,建立拉丁帝国。

11. 13-—14世纪,欧洲形成两大贸易区,一个是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一个是南部的地中海贸易区。

12.14世纪,汉萨同盟主要经营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的商业。

13. 汉萨同盟是以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城市商业同盟,其贸易范围东到俄国,西到英国,参加同盟的城市最多时有80 多个,14 世纪后半期实际控制了北海—波罗地海地区的贸易。

14. 1066年10月的哈斯丁斯战役为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奠定了基础。

15.诺曼底公国地处法国西北部滨海一角,是由诺曼人酋长于公元911 年建立的。

16.西欧封建君主中,英王约翰被称为“失地王”。

17.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侵入英国为王,开始了英国的诺曼底王朝。

18.1086年,威廉征服英国后,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这一调查结果保存至今,史称《末日审判书》。

18.大宪章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人权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这是英国立宪政治的基础。

19. 1265年1月,孟福尔在伦敦召开一会,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和形成的标志。

20.中世纪的法兰西王国是通过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和870年的《黑尔森条约》的有关规定形成的。

21.在德国建国之初,奥托是第一个完全控制五大公爵领地的、强有力的德国国王,但是他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完成德国的统一。

22.1337—1360年的英法百年战争阶段,克勒西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实际上结束了封建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23.962 年,奥托进军罗马帮助教皇平定内乱,教皇为奥托加冕,从此德国在中世纪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356 年德皇查理四世发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德皇由七大选侯选举,诸侯独立地位得

到肯定。

24.1122年,德国皇帝与教皇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和约》,规定德国主教一律依照教会法选举。

25.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为了稳定德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发布了《黄金诏书》,它标志着德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

26. 9-10 世纪,基督教的西欧从东、南、北三方面受到外族侵袭,从东面来的是马扎尔人,南面来的是阿拉伯人,北面来的是维金人。

27.中古德国和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分裂割据。

28.1077年发生的卡诺莎事件是教皇对意大利国王亨利的胜利。

29.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廷帝国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

30.中世纪的西欧,在英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时,教权达到了顶峰。

二、选择题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C)。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

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十字军东侵的根本原因是(A)。

A.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企图到先进的东方扩展领土和掠夺财富

B.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

C.农民想借此机会逃脱封建剥削好压迫

D.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3.下列内容不属于《大宪章》的内容是(B )。

A.未经领主代表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征派税款

B.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C.未经同级贵族的合法判决,国王不得逮捕和监禁任何人

D. 未经同级贵族的合法判决,不得剥夺土地和财产

4.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源是(D )。

A.王位继承问题

B.宗教的矛盾

C.英法政府之间的矛盾

D.争夺领土

5.下列内容不属于英国亨利二世改革内容的是(B )。

A.扩大王权削弱地方封建主的权力

B.组成中央常设法庭,指派5名专人法官,用王室传票,审理大量的司法案件,所收费用和罚金作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C.巡回法庭正常化与经常化

D.用誓证法代替“神裁法”

6.下列选项不属于封臣对封君义务的是(A)。

A.维持

B.效忠

C.帮助

D.劝告

7.西欧中世纪时期,经常会有人因思想上的创新而被作为“异端”,从而受到宗教审判,这种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C )。

A.罗马教会占有全西欧的1/3的土地

B.罗马教皇的权利凌驾一切

C.在中世纪的精神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D.西欧的等级制度森严

8.作为查理曼大帝的继位者“虔诚者”路易为了确保王位传递而提前将帝国分给三个儿子,导致三者纷争不已,最后三者达成谅解并订立了(A),正式三分帝国,奠定了以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基础。

A.《凡尔登条约》

B.《墨尔森条约》

C.斯特拉斯堡誓言

D.《麦尔森条约》

9.下列不属于中世纪行会的职能的是(B )。

A.经济职能

B.行政职能

C.社会职能

D.政治职能

10.在第三次十字军东侵过程中,下列西欧的哪个国王没有参与此次远征?(C )

A.腓特烈一世

B.狮心王理查

C.路易九世

D.菲利普二世

三、名词解释

1.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

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2.卡诺莎事件(卡诺莎觐见)

11世纪西欧为争夺主教叙任权而发生的皇权与教权斗争的事件。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因教皇利哥里七世争夺主教叙任权,被教皇革除教谱并废除帝位。1077年1月,亨利被迫来到教皇驻地卡诺莎,向教皇悔罪。据记载,亨利身着罪衣,立在城门口哀求三天,始得教皇接见。卡诺莎事件并没有解决主教叙任权的问题。

3.金玺诏书(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称“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帝候选举产生,皇位空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确认了选帝候在其领地内的政治,经济上的权力。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立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结剧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4.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世俗王权与教皇斗争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收捐税而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开除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克力门五世移居靠近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此城,共驻了70年,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阿维农之囚是对教皇权力的严重打击。

5.《末日审判书》

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为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与登记。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订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末日审判书》是英国中古时期珍贵的经济史料。

四、简答题

1.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

A无条件的土地封赐

B内部的松散性

C兵源的枯竭。

内容:

A.采邑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

B.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C.封君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

D.封臣负担兵役与土地的终身占有;

E.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影响:

A.为西欧骑士阶层的出现及其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

B.土地所有权的相对巩固和农民进一步农奴化。

C.加深了封主与封臣的从属关系,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和巩固,导致了法兰克封建制进一步纵向发展。

2.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特点: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西欧城市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西欧政治分裂,法律不统一,大小封建主割据独立,各封建主都是拥有行政司法职能的独立实体,城市援引此例,就象某一领地取得特恩权一样.这种状况不会在大一统的帝国结构中出现,所以,它既不会出现在东方,也不会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

②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取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封建主.

③农村公社的传统,市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

④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遗产:城市公民群体和公民权的观念,公民大会制度和市议会制度。

3.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

亚洲民族迁徙:1世纪末,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中亚和欧洲,先后经过乌孙、康居、粟特,后征服黑海北岸及西亚一带的阿兰人,阿兰人成为“同盟者”。在匈奴西迁带动下,亚洲其他民族也开始迁徙。3-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徙,后建立“五胡十六国”。中

亚嚈达人于公元4世纪末向南迁徙,先后占领粟特、消灭贵霜残部、大败波斯,后占领呼罗珊,建嚈达国。阿瓦尔人(柔然)西迁欧洲,6世纪后期曾以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

欧洲民族迁徙: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各大部落展开对罗马全线进攻。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向东南进攻;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向高卢进攻;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向多瑙河和莱茵河上游地区进攻;盎格鲁撒克逊人进攻不列颠。相关部族迁徙后,分别建立国家,如汪达尔王国、西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东哥特王国、伦巴德王国、不列颠七国等。

意义:

首先,民族大迁徙过程,造成民族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经过长期发展,迁徙民族与地区原居住民族之间开始民族融合;

其次,民族的迁徙,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如古典文明世界和日耳曼蛮族发生了直接的交往,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制因素与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西欧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三,民族迁徙客观上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是文明对话的一种方式。日耳曼征服者在语言、生活习俗、衣食、法律、宗教等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

4.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后果。

原因:

(1)、宗教方面:A.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B.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C.1054 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2)、世俗方面:A .生存空间的需要;

B.东方财富的向往;

C.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D.1089-1095 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3)、外在条件:A阿拉伯人的衰落;

B突厥人的分裂;

C.1071 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1095 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消极影响:使近东各国的经济和生命财产遭到极大的损失,文化艺术倍受摧残,大大阻碍了近东各国的历史进程;对西欧各国人民来说,也同样是一场浩劫,它使数十万人死于非命。侵略与屠杀,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积极影响:

①经济:客观上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商业的繁荣,东西方的商业交往更加频繁,结束了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的贸易垄断。大大丰富了西欧人的物质生活;

②教会:降低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

③阶级关系:农民赎回人身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治权,从而使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④政治:王权日益加强,为西欧各国消除割据、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

⑤文化上:西欧人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拓展了西方人的眼界,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有积极影响。

5. 简述中世纪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原因。

(1)中央王权软弱,地方封建诸侯势力强大;

(2)教权皇权不断斗争;

(3)德国封建主阶级长期奉行侵略扩展政策,多热衷于发动对意大利的战争,不甚关心国家的集权和统一;

(4)城市市民不关心国家政治;

(5)德国生产力发展较晚,12世纪才完成封建化过程。

6.如何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基本特征就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附属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中古时代的欧洲采取的是采邑制,国王向勋爵贵族有偿提供土地(庄园),而作为回报,贵族必须随时要向王国提供骑兵打仗,上行下效,贵族们再将土地有偿提供给自备武器战马盔甲的骑兵(骑士)。于是骑士和渴望发财的农民组成的军队成了中世纪欧洲军队的主力。但实际上骑士们对王国的忠诚度相当地低,他们只遵从和尊重他们的领主,中世纪一句著名的话叫——我领主的领主就不再是我的领主。

7.试比较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

从性质、形成、结构、职能作用大小、后果几方面来讲

相同点:

(1).中世纪英法的议会都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物,都是封建性质的议会,都代表社会上的各个等级

(2).都有市民的参与,市民参与是议会制度形成的标志。(3). 都是贵族特权下放或普及化的结果,是联结中世纪封建制度和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桥梁.

不同点:

(1).但两国议会在形成、结构和职能作用大小上却有很大不同(2)从形成上来讲:A法国的议会被称为三级会议.第一次三级会议1302 年在巴黎举行,是法王腓力四世为加强与教皇斗争的力量而召开的.第二次三级会议也是法王于1308 年自上而下召集的,与会者达500 多人.三级会议的召开,法王有完全的主动权。

B英国议会君主制,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由“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等不断加以巩固确立,最后进入14 世纪,到爱德华三世(1327 ~1377 年)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国会由临时性机构转变为永久性机构;

(3).法国的议会被称为三级会议.一般由法王自上而下召集,三级会议的召开,法王有完全的主动权.(开会时三个等级分别开,一个等级一票,)国王很容易操纵.(而且往往是需要征收新税时才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当然也是税收.三个等级分摊税额时,第三等级自然首当其冲.)与英国国会相比,三级会议的权力要小得多.(百年战争期间由于法国不断战败,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三级会议决定全力支持国王,1439 年确认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同意征收新税,此

举是导至法王以后基本上停开三级会议的一个原由.)

(4).英国的议会称为国会,(国会分为上下两院,教俗大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上下院单独召开会议.)在百年战争中,(军费大增,下院取得了批准征税权,并进而加强了与国王讨价还价的地位,)逐渐获得立法权.与法国三级会议相比,英国国会权力要大.(5).从结果上来讲,由于英国国会权力较大,英国后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立宪君主制,法国三级会议权力较小,不得不通过大革命的方式,形成了不稳定的、共和制与帝制交替的政治格局。

8. 比较中古时期西欧和中国封建制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封建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同是封建制,所以存在着各自的差异:

(1)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所有权上,中国封建主对自己的地产有较大的处分权,可以继承、买卖、转让,但一般说来在地产上却没有合法的司法、行政权力,而西欧封建主的地产往往由封授得来,对其地产的处分权要受利上级封君的一些限制,但在其地产上却具有某种司法、行政权力,世代相传,形成对其地产上居民的行政管辖权。在封建田产的经营上,中国流行的是租佃制,而西欧一度流行的是农奴劳役制庄园。

(2)政治制度:中国自秦汉起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国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合理官僚机构系统。而中世纪西欧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国家形态比较落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