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推荐-----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复习重点+名解+简答+试卷集合

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

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2、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

(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心理的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1)使患病率上升的因素:1.病程延长 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3.发病率的增高

4.病例的迁入

5.健康者的迁出

6.易感者的迁入

7.诊断水平的提高 8.报告率的提高

(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的缩短 2.病死率高

3.发病率下降

4.健康者迁入

5.病例的迁出

6.治愈率的提高

4.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5. 散发的原因:对传染病来说①该病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或免疫水平;

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③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狂犬病;

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6 . 疾病的职业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

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都高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减轻或治愈

⑤除人以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同样的疾病

8.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

(4)对不合发生改变的暴露,可以提示因果关系

9. 现况调查的优点:(1)常用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结果具有可比性

(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局限性:(1)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后因果的时相关系

(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3)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

群体的患病水平

10.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方法: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

选择偏性的控制方法(1)严格按照抽样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坚持

随机化原则。(2)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和依从性。

(3)正确的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调查员要系统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

做好资料复查和复核的工作

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注意混杂因素的影响11. 队列研究基本特点:(1)属于观察法

(2)设立对照组

(3)从因果关系看,由“因”及“果”

(4)能确认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12.研究人群的选择暴露人群的选择:高危人群:(1)职业人群(2)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有组织的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13. 人时的计算: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适用于样本不大时

以人群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近似法):适用于队列进出时间不详、样本太大、精确性要求不高的情况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适用样本大并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的情况

14. 队列研究的优点:(1)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率,RR和AR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3)因果发生的时间顺序合理,偏倚较少,可计算率,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可证实病因联系

(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5)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2)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

(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4)由于消耗太大,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5.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严格随机化原则抽样,严格规定标准选择对象)

失访偏倚(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失访,提高依从性,对已经造成的失访采取补救措施,

如查询失访者的结局和基线资料,对失访者和未失访者进行差异分析)

信息偏倚(精确测量方法严格操作,提高诊断技术,做好调查员的培训)

混杂偏倚(严格限制研究对象,对照选择采用匹配的方法,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资料

分析草原合理的分析方法,尽可能的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

16.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1)分析性研究,属观察法

(2)回顾性研究

(3)时间顺序:从“果”→“因”

(4)通常不能够确证因果关联(与队列研究最大的区别)

9、病例选择的原则:(1)具体而明确的诊断标准(2)最好是新发病例(3)尽量大限度收集某地区医院

或社区的所有病例

10、对照选择的原则:(1)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

(2)对照一定是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如有可能,应尽可能排除亚临床或处于潜伏期的疾病。

(3)对照可为不健康者,但所患疾病病因不应与所研究疾病的病因相同。

(4)注意研究因素以外其它因素的均衡性。

(5)无应答者事先要有统一合理的更换办法,慎重处理。

11、影响样本量的因素:(1)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或研究因素在对照组总的暴露率)比例↑→样本

量↓

(2)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可通过既往研究或查阅文献获得 RR↑→样本量↓

(3)要求的显着性水平,即第一类错误αα↓→样本量↑

(4)要求的把握度,即1-β 1-β↑→样本量↑

18、病例对照的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2)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同时调查多个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4)不仅用于病因探讨,而且可广泛用于其它方面。

局限性:(1)不适于研究人群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性偏倚。

(3)暴露和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4)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信息偏倚。

(5)不能计算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

(6)通常不能够确证因果关联。

19、三种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比较

2、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前瞻:直接随访研究对象,由“因”及“果”

干预:实验法而非观察法;主动施加

随机:随机分组

对照:平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

3、设计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的原则、重复的原则

4、影响样本含量的主要因素:①事件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

②试验组和对照组数值差异的大小

③检验的显着性水平(α)和检验效率(1-β)

④单侧还是双侧检验

⑤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3、筛检的目的:(1)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属疾病二级预防的内容

(2)检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或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5、筛检评价指标

一、真实性(validity)(有效性):指所获得的数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在筛检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

是指待评价筛检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①灵敏度(sensitivity):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阳性(患病)的能力,即

真阳性率。

灵敏度(%)= a/(a+c)?100%

②特异度(specificity):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上未患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阴性(未患病)的能力,即真阴性率。

特异度(%)= d/(b+d)?100%

③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误诊率,第一类错误):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标准被确定有病的百分率。

假阳性率 = b/(b+d)×100% = 1-特异度

④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 )(漏诊率,第二类错误?):实际有病,但根据筛检标准被确定无病的百分率

假阴性率= c/(a+c)×100% = 1-灵敏度

⑤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即病人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

率之比。是反映真实性的一种指标,可以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

(1)阳性似然比:筛检试验中,真阳性在‘有病’患者中的比例与假阳性在‘无病’例数中比例的比值。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说明筛检试验正确判断阳性的可能性是错误判断阳性可能性的倍数。

+LR=[a/(a+c)/b/(b+d)]=灵敏度/(1-特异度)

(2)阴性似然比:筛检试验中,假阴性在‘有病’例数中的比例与真阴性在‘无病’例数中比例的比值。

假阴性率/真阴性率

-LR=[c/(a+c)/d/(b+d)]=(1-灵敏度)/特异度

指标的选择:(1)选择高灵敏度筛检试验,目的是尽可能发现可疑病人。

(2)选择高特异度筛检试验,避免误诊。

(3)选择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筛检试验

二、可靠性(reliability):又称可重复性、信度,用同一种筛检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对相同的人群进行

一次以上的检查,获得试验结果的稳定程度。

①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②符合率 (Agreement rate)=(a+d)/(a+b+c+d) ×100%

③试验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 Kappa值在-1到+1之间。

Kappa值= -1,为两医生的判断完全不一致; Kappa值< 0,证明观察一致率比机遇造成的一致率还小;

Kappa值=0,表示观察一致率完全由机遇所致;

Kappa值> 0,表示观察的一致程度大于因机遇一致的程度; Kappa值=1,表明两医生的判断完全一致。

0.4~0.75表示有中、高度一致,?0.75有极好一致性

三、预测值(PV):

试验阳性者中患病的概率:阳性预测值=a/(a+b)×100%

指试验阴性者中无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d/(c+d)×100%

患病率相同时:

灵敏度愈高,假阴性↓,-PV高

特异度愈高,假阳性↓,+PV高

在筛检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变的情况下:

试验的阳性预测值随着筛检人群患病率的升高而升高

阴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升高而降低

6、在H和X两点间,当诊断点向右移时,特异度升高,灵敏度降低;诊断点向左移时,灵敏度增大,特异度

降低。

7

第十章病因与因果推断

Mill准则:

(1)、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或称“异中求同法”。

对不同的场合或事物,找它们的共同点—正像找发病人群的共同点或找发病地方的共性。

(2)、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又称“同中求异法”;

指在相似的事件(或事物)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

指注意发现疾病的患病率(或发病率)波动时有哪些因素也在变动,即出现和消长动态一致。

(4)、排除法(method of exclusion):

食物中毒→与食物的关系,上海甲肝大流行

(5)、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

8、因果推断标准(什么时候用)

(1)关联的时间顺序;(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课重复性;(4)关联的合理性;(5)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9、样本量增加,随机误差下降,但系统误差不变。

4、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两方面: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健康保护免疫接种、劳动保护

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旨在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的平均水平,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

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

为慢性

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早期发现的措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科门诊、自我检查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

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

5、疾病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

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第十二章伤害流行病学

1、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

消灭传染病的对策和措施。

2、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机体中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

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两个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源:指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

感染动物(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4、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至机体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的繁殖时间有关。

意义:①潜伏期长短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短→来势凶猛(流感)长→持续较久

②根据潜伏期长短决定预防措施。

隔离、留验、观察、检疫期限:潜伏期 + 1、2天

③根据潜伏期可判断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⑤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预防接种时间: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施行被动免疫效果好

5、临床症状期: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意义: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作为传染源意

义最大。

6、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7、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到另一个易感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是传

播机制的具体表现。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6)

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8、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是否容易感染的程度。

9、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10、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被移走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

(2)传染源播散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传播途径不复存在; (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11、感染谱:机体感染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对病原体反应轻重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1)以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为主 (冰山现象) (2)以显性感染为主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12、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一)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

(1)策略着眼于全局,是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 (2)措施立足于局部,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3)预防为主 (4)加强疾病监测 (5)加强国际合作

(二)传染病的预防

(1)改善卫生条件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防护措施 (5)国境卫生检疫

(三)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疫情报告 防疫措施

针对传染源 针对传播途径 针对易感人群

13、预防接种: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14、冷链 cold strain: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

式储存、运输设备

15、免疫效果评价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1、伤害(injury ):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

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统称为伤害

2、伤害的预防策略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全人群策略

%100%?-=对照组发病率

接种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疫苗保护率(接种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疫苗效果指数=

高危人群策略

健康促进策略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3、伤害的干预措施

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Haddon模型

4、我国主要伤害类型的干预措施:(1)机车伤害(2)跌倒(3)溺水(4)自杀

5、伤害的原因主要是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三个方面

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1)突发性(2)群体性(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5)事件发生往往与违法行为、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系。

(6)时间地区分布各异

3、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4、开展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突发事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状况,评价我国突发事件的流行形势,深入认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2)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突发事件在我国的流行特征,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3)有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策略、援救措施和应对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5、暴发调查:疾病暴发通常起初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欲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获得及时、真实和足够的

资料。全面、深入的暴发调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6、暴发调查的步骤(书P292)

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

1、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

物群体特征及其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生物标志(M/MB):是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即可检测)的物质特征。

3、分子生物标志物:直接反映外来理化因素与细胞靶分子, 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

其后果, 是生物标志的主要部分。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集锦

1.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

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

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8.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着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1.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2.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着变化。13.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4.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15.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16.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17.选择偏倚: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研究条件受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最终导致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18.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19.队列研究: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欲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

2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

22.外对照: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组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而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

23.相对危险度: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

24.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5.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非处理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26.混杂偏倚:当研究暴露于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27.比值比: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28.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29.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可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30.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及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可减少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双方的主观影响。

31.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32.真实性: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

33.灵敏度: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数的比例。

34.特异度:由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数的比例。

35.约登指数: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与非病人的总的能力。

36.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取诊断试验的多个不同界值(5个以上)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计算得到多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各个界值对应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37.Kappa值:表示不同操作者对同一试验结果,或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判断同一批结果的一致性强度的指标。

38.平行试验:同时做几个试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诊断为阳性。

39.系列试验:依次相继做几个试验,当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

40.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几率就下降。

41.初级卫生保障: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42.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对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4.疾病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5.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流行病学简答题集锦

1.简述流行病学定义的基本内涵

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对象: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内容:不仅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研究方法的重点: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

①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②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③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④解释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⑤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⑥疾病预防

⑦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简述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①群体观点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②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③概率论的观点:流行病学多使用频率指标,是对相应问题的概率参数的估计值,而不是决定值。

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即发病率降低)

病例迁入病例迁出

健康者迁出健康者迁入

诊断水平提高治愈率提高

报告率提高

①自然地方性: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统计地方性:因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造成,与自然环境无关。

③自然疫源性: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完成绵延繁殖,一定条件下传染人。

7.简述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②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该病的发病率均低

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⑤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符合上述标准的数越多,说明该病与该地区的有关致病因素越密切

8.简述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

①横断面分析: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常用于描述传染病等急性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死亡率变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死亡率变化。

②出生队列分析: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

9.简述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析的基本原则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0.简述现况调查的特点及目的

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态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监测⑥评价健康水平

11.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优点:①样本代表总体②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③误差可以事先估计并控制④调查的精确度高

缺点:①非全面调查,只能提供统计资料②设计复杂,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③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

12.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亚组,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和结局的关系.

特点: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13.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优点:①无回忆偏倚②可计算发病率、特异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③一次可观察多种结果④先因后果,所得联系比较可靠⑤暴露因素分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⑥样本量大,结果稳定⑦如有完整资料记录,可作回顾性队列研究

局限性:①费时、费人力、财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②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③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繁重④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⑤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易产生失访偏倚

原理:选择目标人群中患有所要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未患该病的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手机两组对象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暴露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率或暴露比例。

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②设立对照③从果到因追溯调查④论证强度:不能确立因果关系

16.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①选择偏倚: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总体而产生,主要是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征候偏倚

控制:制定严格的研究对象选择条件,合理选择病例和对照。

②信息偏倚:在收集资料阶段由于收集信息的方法有缺陷产生的偏倚,主要是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控制:选用新病例;设计适当的问题帮助准确回忆;以医疗记录信息代替访问信息。

③混杂偏倚:是由混杂因素造成的偏性。

控制:匹配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17.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①所需样本量小,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出结果快②可同时进行一病多因的研究③特别适于病因复杂、潜伏期长的疾病及罕见病的病因研究④也适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等

缺点:①不适用研究低暴露因素②易造成各种偏倚③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无法得出因果结论④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不能直接计算RR

18.简述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①具有实验性研究的特性②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③考虑医学伦理学问题④科学评价临床疗效

19.简述随机对照试验的概念和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十堰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特点:①必须采取随机原则②必须设立对照③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④用盲法观察结果

20.简述随机对照试验常用的对照类型及其特点

①标准对照(阳性对照):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为对照,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现行的药物或疗法

②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外观剂型与试验药相同;需注意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用以评价试验药物的治疗作用

③交叉对照:应用于研究药物应用先后顺序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以及研究药物最佳配伍

④互相对照:同时研究几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各组之间互为对照,从中选出疗效最好的药物或疗法

⑤自身对照:同一对象受试前后比较

21.简述随机对照试验常用的盲法及其特点

①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②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及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减少双方主观偏倚

③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减少三方偏倚

22.简述随机对照试验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①选择性偏倚——严格掌握入选标准;使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法

②测量偏倚——仪器和试剂标准化以及操作规范化

③干扰和沾染——使用盲法并严格遵照治疗方案

④依从性——缩短研究时间、做好宣教工作、密切联系、督促提醒等

23.简述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诊断试验的检测指标为连续性变量时,区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将会影响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随着诊断试验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并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呈互为消长的关系,若要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必然以降低特异度为代价,反之亦然。

若疾病的早期或及时诊断将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漏诊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将实验的诊断标准定在高灵敏度的水平;对于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应将诊断试验的诊断标准定在高特异度水平;若误诊和漏诊同等重要,可把诊断标准定在“灵敏度=特异度”的分界处。

24.简述阳性预测值与灵敏度、特异度和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相同时,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好,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好。

灵敏度、特异度一定时,阳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上升而上升,阴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上升而下降,且阳性预测值的上升速度快于阴性预测值的下降速度,说明患病率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更明显。

25.简述ROC曲线的定义和应用

ROC曲线:取诊断试验的多个不同界值(5个以上)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计算得到多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各个界值对应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应用:用于最佳的诊断试验分界值的选择;通过计算各个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试验的价值

26.简述Mill准则的具体内容

求同法: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其共同点。

求异法:在相似的事件之间寻求不同点。

共变法:某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变化。

类推法: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排除法: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

27.简述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时间顺序③关联的特异性④关联的可重复性⑤剂量-反应关系⑥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⑦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⑧实验证据⑨相似性

28.简述医院感染的分类

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内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带入感染:指病人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引起其他病人或医院职工医院感染的传播。

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和探视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途径而引起的感染。

29.简述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三环节

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染源,环境污染物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的非生物媒介。

传播途径:①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即医护人员的手)

②空气传播:取决于病人的行为和病原的抵抗力。

③经水和食物传播

④医源性传播包括医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液制品、药品及药液

易感人群:①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②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③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④手术时间或住院时间长的患者

30.简述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显潜伏期的疾病,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1天起,超过该病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④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⑥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以下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如理化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水痘等。

④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流行病学》2010级考题

【名解】

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描述性研究,医院感染,随机对照试验。

【简答题】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2、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措施

3、临床疗效研究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

【论述题】

什么是现况调查?现况调查的特点是什么?

《流行病学》2009级考题

【名解】

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描述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

【简答题】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2、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措施

3、临床疗效研究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

【论述题】

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如何选择的?(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分别加以说明)

温州医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2001年级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A试卷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 10分。)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人类的健康或疾病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必要病因是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子。有了必要病因,必然会出现特定的疾病。()

4.患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5.在流行病学上常用的RR 和OR 是表示两个事物发生频率的联系强度。()

6.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7.现况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8.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9.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10.主动监测在疾病监测中,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

二.选择题 (本大题共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

1.队列研究观察对象分组方法是()

A 按是否发病分组

B 随机分组

C 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D 按均衡原则分实验和对照

2.在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中,配比设计适用于()

A 队列研究

B 现况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个案调查

3.前瞻性调查的缺点,哪项不对()

A 观察期长

B 只能调查一个或一组因素

C 耗费人力和物力

D 对发病率高的病不太适用

4.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确诊的新发病例,其优点是()

A 一般说来,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小

C 回忆偏倚小

D 上述讲法都不对

5.研究肺癌的病因,将肺癌的病例与非肺癌对照按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社会等级配比,然后对两组观察对象吸烟情况进行比较。试问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

A 前瞻性定群研究

B 病例对照研究

C 现场实验

D 历史性定群研究

6.传染病防制管理规定的传染病有()

A 三类33种

B 三类35种

C 二类25种

D 二类22种

7.下列哪一种测量常用来计算某病发病率的分母 ( )

A.观察到的病例数

B.观察到的新病例数

C.无症状的病例

D.同期暴露人口数

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 ( )

A:年龄性别不同

B:目标人群不同

C:干预措施不同

D:观察指标不同

9.有人认为,用脱落细胞巴氏染色法检查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查出的阳性者中,85%是正确的,即该法查出的阳性者有85%真正患有上述两种肿瘤,用流行病学术语表达为()

A 灵敏度为85%

B 特异度为85%

C 阳性预测值为85%

D 假阴性率为85%

10.某课题组在追踪调查接触苯与白血病的发病情况时,发现所调查的工人中有80%的是调查员随访到的,而20%是由于宣传的影响主动与调查员联系的,结果调查员随访的研究对象中有4例白血病患者,主动报

告的研究对象中也有4例白血病患者。影响该研究结果最大的偏倚是()A健康工人效应

B 失访偏倚

C 志愿者偏倚

D 无应答偏倚

三.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 20分。)

1.病因

2.筛检

3.爆发

4.药物不良反应

5.疾病监测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4题,每题 5分,共 20分。)

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3.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据按性质所分的四个等级是什么?

4.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它与观察性研究有和不同?

2.简述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六.分析计算题 (本大题共 2题,每题 5分,共 10分。)

1.为了探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 章医生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他选择了病例153人,对照178人,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

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结果

请计算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比值比(OR ), 并解释该比值比(OR )含义。

2.两项关于冠心病的队列研究,一个是在美国麻省的Framingham ,另一个是在Puerto Rico 进行的。两地采用方法相同,诊断标准相同,研究期间人口变动很小且几乎相等,而冠心病没有能完全治愈的方法。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表 1960-1970年两地60-64岁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

根据该资料,对于该年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可以做出如下那种推论?为什么? A. Framingham 比Puerto Rico 高 B. Framingham 比Puerto Rico 低 C. Framingham 与Puerto Rico 同样高

参考答案

【判断题】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对;8错;9对;10对。 【选择题】; ;; ; ; ; ; ; ; 【名词解释】

1.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将可疑患者或有缺陷者鉴别出来。

3.爆发: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4.药物不良反应: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5.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地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简答题】

1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2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 3答:A 级 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 级 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 级 病例报告或有缺陷的临床试验,D 级 个人的临床经验

4 答:

(1) 提高药物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质量;

(2) 主要用于上市后研究

①补充上市前研究中未获得的信息,如对老人,孕妇和儿童的作用等

②获得上市前研究不可能得到的新信息如药物在人群中的利用情况及经济学评价等

【论述题】

1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对照的原则, 随机的原则和盲法原则.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将研究对象随机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人为地给予某种干预措施,以观察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性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去观察和收集人群中疾病或某因素的资料.研究对象不能随机分组.实验性研究可以证实病因假说.

2 答: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目的是创造健康环境,减少病因暴露,(切断各种健康危害因素和病因对人体作用的途径),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第三级预防就是临床期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对终末期患者执行临终关怀。

【分析计算题】

1答:OR=ad/bc=39×154/24×114=

含义:假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避孕药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是未口服避孕药的倍。

2答:1970年Framingham比 Puerto Rico患病率高,大约是2倍。1970年之前10年间平均发病率Framingham 是Puerto Rico的5倍。因此如果两个地区死亡率是相同的,可以预料Framingham的患病率是Puerto Rico 的5倍,而表中的数据仅为倍,所以Framingham的死亡率一定高于Puerto Rico死亡率。因此A推论是正确的。问题中给的条件已经说明,移民和治疗对这一差异无影响。

温州医学院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2001/2002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试卷A

【A 型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A.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

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

C.提供诊断依据

D.不涉及药物治疗

E.不研究疾病的预后

3.美国、芬兰等国提出:早期发现并治疗高血压,提倡不吸烟或戒烟,推广健康饮食以控制高血脂等来预防冠心病。这是因为:

A.冠心病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

B.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找出了该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对该病的预防途径

C.冠心病是由多病因造成的

D.通过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可以去除或减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E.这些危险因素已为广大人民所承认

4.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场试验

C.队列研究

D.历史性队列研究

E.匹配性病例对照研究

5.如某一新的疗法可防止某疾病死亡,但不能促使其康复时,那么将会发生该病的

A.发病率增加

B.患病减少

C.患病率增加

D.发病率降低

E.发病和患病均减少

6.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短期波动、季节性和周期性

E.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

7.满足患病率=发病率x 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A.发病率相当稳定

B.病程相当稳定

C.患病率相当稳定

D.当地人口相当稳定

E.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8.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A.每10 万人中的死亡数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E.该病患者中死于该病的百分比

9.死亡率用以衡量人群因伤病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若某市某区的死亡率为全市各区的最低,可以认为

A.该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较高

B.该区的死亡漏报率较高

C.该区的青壮年较多

D.该区的医疗条件较好

E.各区的人口组成可能不同,不能下结论

10.某社区开展高血压普查,可以算出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的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病死率

E.死亡率

11.表示流行强度的一组术语是

A.散发、流行和大流行、爆发

B.周期性、季节性和长期变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