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期望效应在初职生专业学习中的实现(普陀区甘霖初职校 王玲珺)

教师期望效应在初职生专业学习中的实现(普陀区甘霖初职校 王玲珺)

教师期望效应在初职生专业学习中的实现(普陀区甘霖初职校  王玲珺)
教师期望效应在初职生专业学习中的实现(普陀区甘霖初职校  王玲珺)

教师期望效应在初职生专业学习中的实现

上海市普陀区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王玲珺【摘要】初职校作为特殊学校的其中一员,“学困生”为其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生大多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初职校,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同时,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帮助这些孩子重拾自信、摆脱困惑、掌握技能,教师的“期望效应”是关键。

【关键字】初级职校学困生专业学习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所谓“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的效应。那么,在初职校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期望效应呢?

一、获得期望效应的关键——教师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

“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的信念,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持传统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自然也就不会为消除他们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而努力;持以科学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后进生都有变好的愿望和条件,自然应以积极的行为,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不断进步。

基于多年初职校专业课的教学经验,本人深感“信心”和“信任”对于这些“学困生”的重要性。因为不尽人意的成绩,他们长期地被忽视(甚至被轻视),别说没有人觉得他们能学得好,就连他们自己也“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学好。

所以,在餐饮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就要给他们信心。举些“学长”们的例子,特别是那些“丑小鸭变天鹅”的案例,以此告诉他们只要肯学,学好并不难。对于餐饮这门学科可以侧重学习重点及今后就业中实用性的介绍,至于技能的难点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例如:“托盘端托”的学习,刚开始学生总打破杯子、酒瓶,这时教师如果责备的话,十有八九学生是要打退堂鼓的。所以教师非但不能“吓唬”,反而还要给他们“壮胆”——打破杯子不是失败,只要掌握要点、勤加练习,人人都能把托盘托得“稳如泰山”。一旦有了进步,哪怕是原来砸两个杯子,现在砸一个,也可以讲“这次有了进步,一定继续加油!”之类激励的语言,这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以

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为教师的口头禅,可以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二、获得期望效应的前提——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

学生的自我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后进生的自我观念如何,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期望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师的期望只有为学生所接受、认同,才能激发起学生为之奋斗的积极性。

因为在教师的影响下,自以为是优等生的学生才会以优等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争先回答,对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对班级和学校管理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而自以为是后进生的学生会以后进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学习不主动,对考试得分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在餐饮专业课的操作,往往是分组进行的,教师要试着根据学生的表现、擅长的技能轮换组长的人选,发现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在全班宣布、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实践证明,从教师提出期望到期望的实现,首先需要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追求。如果缺少这样的中间环节,即使教师的期望多么真诚、热切,也不会变为现实。要使教师期望变为现实,有赖于学生实现教师期望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为前提的。

三、获得期望效应的动因——合理的期望目标

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趋势的预测标准,既有实现的必要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可望又可及的期望目标能摧人奋进,可望不可及的期望目标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放弃努力。合理的期望目标结构应与学生的需要层次结构相适应。

专业课教师,要针对初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学习的专业理论较深,学生学习困难就容易易失去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可以摘下桃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降低教学难度,不代表随意降低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求和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下而灵活把握教材,制定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逐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增强他们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餐饮专业课中“托盘端托”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操作者能平稳托物、动静自如。当然,如果一下子就提出这个要求,肯定又要使学生“望而却步”。为使

学生扎实掌握这项基本功,本人设计了具有梯度的练习,即空盘端托——托盆——托杯——托瓶;托空器——托实器;托盘站立——托盘行走。每一轮练习都比上一轮加大一点难度,练习结束学生也同时完成了原先觉得较难完成的学习任务,增加了信心和成就感。

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推动其行为。此外,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

四、获得期望效应的基本方法——鼓励性评价

鼓励性评价,是指捕捉和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对后进生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激发和勉励他们继续努力。

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向着某一目标行动之前,就憧憬着实现目标的喜悦,如果我们对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总给以“30分”、“不及格”、“倒数第一”等否定性评价,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待差生“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们打分。”既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又要评价他们的创造能力,可设“学习成绩进步奖”、“创造能力提高奖”等,促进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看待学生成绩的反复。

“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日之功,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指望短期内就彻底达到转化的目的。

2、正确处理与“学困生”的关系。

所有的学生在教师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要把“学困生”看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样会让“学困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也容易使没有得到教师特殊关照的另外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对“学困生”的关爱要藏在心里,工作中则要能形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对“学困生”的表扬要适度。

对学生的表扬一般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但表扬并不是一味“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很多教师可能会对“学困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予以肯定,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对“学困生”的表扬一定要适度,在表扬的同时要能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和老师对他的期望,若对“学困生”给予过多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表扬,会使他们对老师的表扬不再太再乎,也会使他们今后承受挫折的能力大打折扣。

教育不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教育是在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教师的期待效应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充分发展的平台,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给学生更多的欣赏与喝彩,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金丽. 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

[3]《卡耐基成功法则全集》中国物资出版社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

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

有效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的途径和方法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分为两批,把其中的一小批(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些老鼠是很聪明灵活的,你来训练他们吧”;他把另一批(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并且告诉他这是普通的一类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不久之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测验表明,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事实上,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而定的。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于是,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老鼠就成了不聪明的老鼠了。 后来,罗森塔尔后来又把这项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在每个班中随机选取2 0%的学生,向任课教师说明,他们对孩子们做了测验,结果表明一些学生有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有很大进步。随后,他们向老师汇报了。8个月过去了,两位心理学家又来到了来到这所学校,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在成绩上和品行上都有较大的进步。事实上,两位专家没有做任何测验,是随机抽样而定的。除了向任课教师汇报外,没有向其他任何人透漏。因此是教师的期待使学生获得了进步。两位专家解释说,当身为专家的他们告诉教师那些学生有很大发展潜力后,教师深信不疑。于是,这个预言变成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赋予期望,不断鼓励他们,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反过来,被期待的学生的行为又影响教师,强化教师的期待,两者相互影响,连锁反应,结果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又被教育界的人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教师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张保建1,2孙斌 1 (1.安徽师范大学 2.涡阳县城关中心学校)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可能是负向消极的。本文阐述了不合理的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分析了教师期望正确传递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的把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到。 关键词:教师期望负效应有效传递 一、前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F.Jackbson)在旧金山的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该实验是他们在每个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测验,然后将其中20%“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并告知校方对名单要保密。一年后,学校发现这些学生表现良好,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其他的学生。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真相,其实这些学生只是罗森塔尔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是因为由于教师相信了“测验的结果”,相信那些从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孩子的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热情,从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这些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情和期望,变得更加自信,也自觉不自觉的按照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去发展,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也称为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s effect). 二、问题的提出 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了区别对待,而这些差别行为被学生知觉后,教师期望的效应便开始发挥了作用。而且,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期望表达方式,因此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教师的期望也存在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以及其它不良的期望,这些期望就没有达到预先所设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教师期望的负效应 长期以来,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理念和经典理论,

教师期望效应论文

浅论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 胡珊 贵阳市第八中学 摘要:本文主要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建立教师积极的期望效应的理念下,根据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传递积极的期望。并提出了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个体差异;期望的传递 1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关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对小学各年级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上的这些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意抽取的。8个月后,教师就像预期的那样,发展了这些孩子的智力。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陈仙梅、杨心德在其著的《性格心理理论》中谈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了改变部分学生不求上进等不良风气,从300个学生中挑选60人组成了“荣誉班”。美国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就是这个班的学生。这些学生被告知,因为他们有发展前途才被入选。因此,大家都非常高兴,对前途充满信心,学习刻苦、自觉,成绩优秀。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数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著名科学家。几十年后钱教授遇到那位老师,提起此事时,老师告诉他,这60名学生当时是他随意抽签决定的(见陈仙梅杨心德著《性格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这两个事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了教师期望的意义与作用。可见教师期望问题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2期望效应概述 2.1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 教师期望效应是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由于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学观点和教学态度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冯慧珍 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一、案例分析: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 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在期望表达这方

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这个源于美丽传说的效应非常神奇,在教学实践中,你希望学生向哪个方向发展,并给他知道方法,不断地激励他,一直坚持,你会发现你的期望在他身上不断实现,这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好像是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新生婴儿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般,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多么伟大,他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你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源于你怎样去引导他,当然教师的期望也要注意一下几点: 1、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3、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4、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6、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我会不断地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践教师的期望效应,总结案例,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摘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 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即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当教师用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时,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这种效应又表现为两种效应,正效应与负效应。其正效应是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在教师真诚的关怀下顺利的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而负效应则正好相反。 自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来,教育界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有关教师期望的研究。研究者们根据教师期望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同,区分出两种教师期望效应类型,即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和维持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现象。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的实验就是这种基于诱导的期望实验,属于自我实现语言效应的研究。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且在学生的行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按照自己已有的期望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变化与发展潜力。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发生的频率较小些,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且其发生时作用更大。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实际发生的频率更为频繁,但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大方面: (一)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不同的教师在运用教师期望的,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_教师期望效应_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1]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小白鼠的试验中发现,试验组的老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1968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教授在学校里也进行了同类试验。他们从一所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其实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告诉老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提高。一年后进行第三次测验,实验组学生的IQ提高幅度更大。这个实验表明,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学习未来事件的预料和预想。期望效应是指因期望作用于某一事件或活动,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当教师将某种教育期望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一、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外,更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期待,会使他们受到鼓励,往往能使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顺利成长。教师们已普遍认识到积极期望的巨大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观上的偏差 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人才,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优等生和升学率有关,往往使教师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代价来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发展。受传统智力观点影响,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只对优等生起作用,对“差生”收效甚微,“学生爱学习”是教育的前提,“差生”不爱学习,所以没办法教。他们对“差生”的发展丧失信心,对自己教育的作用表示怀疑,于是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其实,“差生”往往是由于学习上的反复失败,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渴望成功的天性和学习潜能被压抑,而沦为差生。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曾有一位教师将智力测验的成绩告知家长,并对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说:“不是我不管你的孩子,实在是你的孩子太笨,教也没有用。”[1]教师对成绩优良的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常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给予低期望或零期望,表现出冷淡、偏心、歧视的态度,使这些学生心理不平衡,丧失自信心,用消极的态度来对抗教师和学校的教育。 2.在学生观上的偏差 “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李莹 摘要: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一种教育心理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观和学生观上的偏差等问题,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的方法,可使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新课标;物理教学;不足;措施 基金项目: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外招生的师生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YX0834)成果,笔者为项目主持人。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教学与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暨南大学为个案”(项目编号:JYQ0622)的资助,笔者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作者简介:李莹,女,暨南大学预科部讲师(广东广州510610) 教学经纬 118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的案例分析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影响》的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关键词:教师期望期望效应 案例: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 在这样下去的话,你就去当环卫工人吧 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在期望表达这方面,教师容易受学生过去成绩等因素影响,因此很难对成绩差的学生有积极期望。如果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用心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并建立及期望效果会更好。从表达期望的角度说,教师不仅需要给与学生非言语的积极关注,如期待的目光、接纳的笑容,而且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比如: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一些 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聪明,要是能够在学习上多用心,成绩在九十分以上

小学教师期望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小学教师期望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要对期望界定 然后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分析当前现状 2、现状的原因 3、方法策略 摘要: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教师对每个学生寄于高期望,对促进学生成绩、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低期望则会使学生信心丢失,成绩下降。容易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明确并建立行为期望,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依托,教师的积极参与,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积极的期望必将能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行为期望、积极参与、真情回报 前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并不具备可信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就是罗森塔尔的教育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1] 分析现状及原因:当前中国学生数量巨大,学校也很多,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却很少。教师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投资建立应有的项目和启动计划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教师也应当

以提高自身素质来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才能更好地给予学校好的教育、高地期望。老师对学生给予高的期望,积极地态度,学生才能积极地面对学习面对知识,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不能死板的去教学,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应当提升课堂气氛与教学灵活多样化。对待学生,教师应当明确并建立行为期望,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依托,为学生的理性发展做下铺垫。不管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或者是参与其中,这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懂得他们想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教师期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老师应当耐心细心的教导学生,辅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告诉并引导他们在这一时期应当建立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且积极的期望一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一、教师能够建立行为期望的根本保证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这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3]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也指出:“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4]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注重性格的平稳持重和认识视野的开阔贯通,要有较强业务技能和学术能力;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机智幽默的应变能力。教师应当抽取闲暇时间努力汲取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知识文化有利于丰富自身综合素养。参考别人的教学方案,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和巩固了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不动地位。教师不断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应当寻找外出学习的机会,到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教师期望效应_毙考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影响因素: 1、教师权威 2、学生幼稚化 3、教师同时在有(自觉)意识和无(潜)意识两个层面上传递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势、态度、活动方式、环境等变化去达到这个目的。 4、教师说话语调 5、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 6、学生的精神状态 功能:1、激励功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调整功能,即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 3、转化功能,即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向现代的教育观; 4、支援性功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建议要求:

1、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3、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甜。 4、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6、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效应。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针对作为教育观念的期望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表现,结合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因素,讨论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师期望职业教育自我归因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实验中,对1-6年级各三个班学生施以弗拉根普通能力测验,然后实验者随机从各班抽取20%的学生,在推荐给教师时指出,这些学生将大有发展前途。结果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验时,发现这些所谓的特殊儿童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无形和无穷的。研究者认为,教师接受了“权威的谎言”的暗示,认为这些学生有培养前途,对学生给予很高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一期望通过各种途径或明或暗的传递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从而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1],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人际关系的自我现实”,教育心理学上则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内涵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各自根据直接交往或者间接得到的有关对方的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对方的性格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行为,便是社会心理学中常讲的人际期望。这种期望表现在教学环境中就是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或预测。这种期望会使教师对个别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智力发展或社会行为形成了深信不疑的推断或者猜测,并采取了促使期望实现的行为,使学生的表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期望”,亦称期待、预期,即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反映的经验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因而它是一种认知变量,是信念价值动机[2]。一个人的期望可以产生相应的效应,当教师对学生建构起一种期待,学生会将教师期待内化,进而学生的行为方式会与教师预期或期待的方式趋于一致,逐渐地,学生的行为和成绩就向教师的预期转化,自我实现效应就此形成,此期望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期望就是课堂上教师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亦即教师期望,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教师的期望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产生的心理印象。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经历了一系列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并非是一种单向的连贯过程,而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反馈流程,这一流程包括如下七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观察投以希望和采取归类定型之后,对每个学生寄予各种不同的期望;第二步,教师以“输入”客观情况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或修改对特殊学生的期望,并拟定行为“定向”;第三步,教师按既定的“行为定向”对学生因材施教;第四步,学生根据自己独

教师要利用好期望效应

教师要利用好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期望可促使这一过程形成师生之间良性的心理互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把一些普通学生“鉴定”为“天才”时,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坚信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从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教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学生,言行中暗含着的信任与期待,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受到激励,学习时就更加倍地努力。可见,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呢? 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的信念,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例如:对一个第一次考试得50分,第二次考试得55分的学生,教师要看到该生有“5分的进步”,开掘他的潜能,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及格”。不要说“你为什么又没有及格,你真是个笨蛋”,这样会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讲“这次有了进步,一定继续加油!”之类激励的语言,这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以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为教师的口头禅,可以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学生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便会望而却步,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就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那么,教师对学生应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才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呢?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期望目标也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推动其行为。此外,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 总而言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效应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充分发展的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欣赏与喝彩,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

巧抓时机、润物无声 ——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期望 青云里小学冀月明 【期望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这种期望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权威、学生幼稚化、教师同时在有(自觉)意识和无(潜)意识两个层面上传递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势、态度、活动方式、环境等变化去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说话语调、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学生的精神状态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功能如:1、激励功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调整功能,即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 3、转化功能,即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向现代的教育观; 4、支援性功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教师期望效应_的理论和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 左金娣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结果,这是由许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应使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富有弹性,永远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期望学生并信任学生。教师期望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寄予高期望,使情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教师期望;期望效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05)04-0082 -03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定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 )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 )做过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教师对实验者的暗示,不仅是对普通学生的“未来花朵”抱有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提问、辅导等。学生获得期望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encouragement -effect ),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教师见到这种反应,也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移情”到学生身上,感到他们更加顺眼和可爱,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 ),即期望效应。期望效应(Expectationseffect )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强化效应),二是诱发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自证预言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相关研究 Robert Merton 于1948年最先提出自我预言的概念,随后把它解释为,对某个人的期望引起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又符合了原来别人对他的期望。1965年EnnethClark 等人对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做了研究,认为教师低期望是学生成绩差的一个原因。在1969年Meichenbaum 和他的同事根据Rosenthal 的实验做了教师表达期望的行为方式的实验,结果是:最初教师使用表扬是批评的1.5倍,但是得到“未来花朵”信息以后对他们的表扬是批评的4.5倍一9倍。1970年 Brophy 和Good 进行了自然条件中发生的教师期望对一年级学生最后行为和成就的理想的研究。结果表明,回答正确时教师对高期望学生的表扬是低期望学生的2倍,相反回答错误时,教师对低期望学生的批评是高期望学生的3倍。不管回答正确与错误,对低期望学生被忽略次数是高期望学生的4倍。回答错误时高期望学生再次回答机会是低期望学生的2—3倍。总之,教师对高期望学生的成功给与更多表扬,对低期望学生的失败给与更多批评。1975年Braun 分析了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提出学生的身体特征、性别、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使教师产生了对学生的主观映像,在认知和情感上有相应的反应,从而产生优差分组、与学生的接触量、赞扬与批评程度、激励与暗示的次数、安排作业的难度均表现出不同。1979年,Rutter 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巨大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好的中学(包括学生行为良好、考试成绩高等等),并不需要吸收好的学生,而是老师对他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其中对学生成功的高期望是重要因素之一。1989年,Blatchford 和同事研究教师对5—7岁儿童的期望的表达方式,教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表达方式,并且发现最初期望和最终成就水平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根据孩子最初的成就水平来解释的联系。教师在更小课程活动范围向低期望学生表达期望:如果教师认为他是一个差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限制他的教学,用一种鼓励他获得少成就的方式向他表达期望。从以上的这些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高期望和低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最终的学业成就,产生正负 — 82—第7卷 第4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Vol .7 No .4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ec .2005  收稿日期:2005-08-30 作者简介:左金娣(1974-),女,湖南娄底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

课堂上的情感传递:探索老师愉悦感(享受)和学生愉悦感(享受)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研究中,作者考察了老师愉悦感和学生愉悦感之间的关系。他们以情感研究中的社会--认知方法为基础,假设(a)教室中老师愉悦感和学生愉悦感呈正相关,其次假设(b)教师的热情可以调节这种关系。研究从两个时间点上(7年级和8年级)、71个教室中、1542名学生那里获得了学生对数学课愉悦感的自我报告。在第二个时间点上,获得了关于数学老师对教学过程中愉悦感的的报告,以及学生对老师热情的感受程度,研究所得结果于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即使调整学生先前在上课时数学愉悦感的水平,老师的愉悦感和学生的愉悦感也呈正相关,而且老师愉悦感对学生愉悦感的影响能够通过教师的热情来调整。讨论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情感互动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关键词:愉悦感,热情,老师,学生,ML—SEM 在正规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认知技巧,而且发展出一种与成绩或成就有关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情感。虽然教室里情感无处不在,但是对教学情境中的情感研究一直很少,尤其是愉快的情感,几乎被教育研究者忽视了。 Pekrum,Goetz,Tite和Perry(2002b)提出,像学生愉悦感,愉快的情感很值得深入研究,因为这些情感能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它通过增加弹性保护人的健康,创建与其他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为个体自我调节打基础,还可以指导群体行为。(Fredrickson也认为如此,2001)。实际上,实证研究证实了愉悦的情感与学习动机、自我调节以及认知资源的激活和表现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对学习和成就的愉悦情感为学生再次进入学术内容奠定了兴趣上和意愿上的基础。这表示了在今天这个需要毕生学习的知识社会,愉快的情感感情的重要性。因此,学生愉悦的、成就的情感在教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值得做的、理想的目标。 此外,老师的情感体验还值得研究者、行政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世界各国中老师都存在高消耗和早退休的状况。尽管有一些研究已经认识到,像生气、焦虑、疲惫这些不愉快情感是影响老师离职的关键因素。但关于老师愉悦的情感方面的实验证据还非常的稀少。已经有很多定性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满愉悦的情感,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些什么呢?例如,在30所被采访的中学中,有24 所学校的老师自己讲述了他们的愉悦感受,而且所有的老师都同意愉悦感和他们的日常工作有关。另外,老师们都认为在教室里表现出愉悦感可以使他们更高效。实际上,愉快的情感能够使老师努力追求在职培训机会,阅读与课题或教学有关的书籍,或者细心仔细的备课,做这些都可能加强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一种令人愉快的情感,即愉悦感(享受)。由于在教室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是持续存在的,我们实证检验了教师愉悦感和学生愉悦感正性相关的假设。为了检验这种假设,我们使用了增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对教学效果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用这种方法,我们探索了教师性格特点与学生成果之间的并发关系,控制了像先验知识这种类型的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本研究中,我们控制了在前一个学年的学生愉悦感,专门对老师和学生愉悦感之间的关系做出检验。 我们进一步假设调节老师愉悦感向学生传递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机制就是老师的教学热情热情。愉悦感是一种内在体验,相反,热情聚焦于老师的外在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姿势、表情、演讲时的动作以及对幽默和生动事例的使用。有了关于教学的这些早期工作及成果,我们赋予热情这样的概念:一种特别的——表面上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主张在教学中老师的个人情感体验会转变成不同程度的热情并在他的教学风格中表现出来,这种热情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愉悦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