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CT图像的特点及常用扫描方式

浅析CT图像的特点及常用扫描方式

浅析CT图像的特点及常用扫描方式
浅析CT图像的特点及常用扫描方式

浅析CT图像的特点及常用扫描方式摘要:随着工艺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的多排螺旋ct投入实用的机型已经发展到了320排,同时各个厂家也在研究更先进的平板ct。现在ct与pet相结合的产物pet/ct在临床上得到普遍运用,特别是在肿瘤的诊断上更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以ct在肿瘤的诊断应用为例,探讨了ct 图像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扫描方式。

关键词:ct;图像;扫描;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22-01

前言

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

ct扫描部分主要由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组成,用以收集信息。x 射线束对所选层面进行多个方面扫描,收集到许多透过所扫层面的x线强度,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输入计算机内进行储存和运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射线吸收值(ct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内,也可用快速印刷装置印出。数字矩阵经数/模转换器转为图像,即为该层面的横断

CT常见部位扫描

常见部位CT扫描技术 一.头部扫描技术: 体位:一般选横断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一般有三种 1、瑞氏基线,即眶下缘于外耳孔上缘连线。 2、听眉线是眉弓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眶线夹角约为30度角,目前多数学者用此线向上1cm左右作扫描基线。 3、听眦线简称OM线是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范围:下方应显示颅底各结构,包括额叶及颞叶底部、蝶鞍、脑干、四脑室及小脑下部;上方应达侧脑室体部上方约3cm处,开始以10mm 厚度一次向上扫描8---10层。 附注:头颅扫描还需要了解扫描前准备,和特殊病人体位摆法。 二.眼部CT扫描技术: 体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造成眼球和眼外肌显示误差。 扫描基线:采用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扫描范围从眶底到眶顶.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躯干中线与床面中线一致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下颌稍扬起,使听鼻线与台面垂直。层厚为2---5cm。 冠状位扫描:参考副鼻窦冠状位扫描。 三.耳、颞骨的CT扫描技术:去掉饰品头部保持不动。 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轴位扫描:固定头部使两侧岩锥的内部结构能对称的显示在一个平面上。常规采用听眶线垂直台面,一般自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完整个颞骨岩锥。层厚约1---2mm,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头尽力后仰或顶颏位,并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固定头部。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呈70°或105°角,层厚2mm,自外耳道后缘向前扫描至颈内动脉管水平段。 四.鼻和副鼻窦CT扫描技术: 扫描基线: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央,头置于扫描架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保持一致,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范围由口咽神经向上扫描完所有鼻窦. 冠状扫描:病人仰卧或俯卧在检查床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头呈顶颏位或顶颏位,听眶线与台面平行,并且用棉垫或沙袋固定。扫描层面与听眶线垂直,层厚3---5mm,范围额窦至蝶窦。 五.咽喉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检查过程中不能做吞咽动作,不咳嗽平静呼吸使声带处于外展状态。 扫描基线:重点观察鼻咽时,扫描平面从颅底至软腭水平;观察口咽时扫描平面从软腭至舌骨、会厌软骨平面;观察喉部时扫描平面从舌骨水平至气管平面。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检查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两肩下垂,颈部轻度后仰,固定头和下颌部,听鼻线和台面垂直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心一致,层厚5mm。 六.颈部扫描: 体位:病人仰卧两肩尽量下垂,头部稍仰、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正中线一致,扫描中强调不能做吞咽动作。 轴位扫描:甲状腺扫描从主动脉弓上缘平行向上,扫至舌骨下缘;颈部软组织肿块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而定扫描范围,层厚多采用5mm。 七.胸部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去掉金属物,训练呼吸,吸气后屏气,不能屏气或者

CT增强扫描部分参数

CT增强扫描部分参数 头颅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逐层连续扫描)两种方法。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鞍区CT增强扫描参数 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眼眶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颌面部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50-6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层间距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 咽喉部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50-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 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选择层厚3-5mm层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血管造影 1、扫描体位: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2、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3、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扫描参数: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隔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一.常规头部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外耳孔上1cm。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选择1.1 Rotine Head 当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Next series→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 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观察即时的图像。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如果合适按Exam键退出,如果颅顶不够选择One More,自动向上加扫两层,如果颅底不够选择Next series可向颅底补四层。 4照相:选择图像处理(Image Work)找到刚完成扫描的患者并单击V iewer,再选择格式(Format)中的12分格,分别调整好图像的窗宽、窗位、大小、位置,单击打开照相机(Film composer),单击F2键,等图像依次照到相机上后(Print)选打印,最后选Brower退出。 注意:1)如果选Next series→Confirm后,扫描键不闪动,可能是龙门架角度不正确,在扫描条件中使入正确的角度,或把龙门架角度回零。 2)遇到躁动、意识模糊不能配合的患者,可用螺旋头部扫描,扫描全程只用9S,方法是:在录入患者信息后,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头部,从中选择Helical Head 其他同常规扫描。 二.鼻窦冠状位 1换鼻窦冠状位头托,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放于冠状托内并尽量后仰,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2 Sinus Prone Tilted Axial 。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垂体窝后缘――额窦。定好位置后进入扫描间,同时按下龙门架上的两个角度键,将角度走到30度。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按Exam键退出。 三.鼻窦轴位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1Sinus Supine Helical (螺旋扫描) 4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额窦上缘――上颚。

GE16排螺旋CT腹部增强及常用CTA扫描方法

所有增强患者使用18G或者20G的留置针头,留置针部位首选右侧肘正中静脉。一、腹部增强扫描(智能追踪法)扫描之前先设定好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流程,注射速率大约3.0-4.0ml/s,造影剂总量按照体重计算(大约0.8ml-1.2ml/kg)。点击新患者(输入患者信息)→选择增强扫描协议→确认扫描→点击smart prep按钮(设定阈值为120Hu,监测延迟时间为8秒,在右屏将监测层面置于膈肌水平)→设定完毕,点击左屏smart对话框的确认键,然后在右屏设定正式扫描范围→确认扫描→扫描出一层监测层面图像→点击右屏左侧圆形ROI按钮→放置ROI (最多放置三个,最少一个,ROI放置于主动脉中心区域,不能重叠)→点击左屏的监测状态(左屏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告知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在同一层面进行的曝光扫描,点击继续)→等待键盘曝光按钮闪烁的时候,两手同时按下曝光按钮和高压注射器按钮→眼睛观察右屏的实时监测图像及时间密度曲线(分别在屏幕的右上角和左下角)→等待监测图像血管稍亮的时候,或者时间密度曲线上升达阈值时,使用鼠标左键手动点击左屏的扫描状态进行正式扫描→扫描完毕,点击左屏的结束检查。二、CTA 扫描(1)头颈部CTA:操作步骤基本同腹部增强,

不同之处:监测层面一般选择在主动脉弓水平,从下往上扫。(2)主动脉CTA及下肢CTA基本步骤同头颈部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层面在降主动脉,阈值为150-180Hu;②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3)肺动脉CTA:注意:肺动脉CTA的操作步骤同上述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延迟时间为4秒;②监测层面为气管分叉水平,ROI放置于肺动脉干,阈值为40-50Hu;③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也有从下向上扫的方法,主要是下肺动脉显示较好,可以参考文献报道尝试)。

最全的CT扫描技术学习资料

最全的C 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 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

CT常见部位扫描

C T常见部位扫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常见部位CT扫描技术 一.头部扫描技术: 体位:一般选横断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一般有三种 1、瑞氏基线,即眶下缘于外耳孔上缘连线。 2、听眉线是眉弓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眶线夹角约为30度角,目前多数学者用此线向上1cm左右作扫描基线。 3、听眦线简称OM线是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范围:下方应显示颅底各结构,包括额叶及颞叶底部、蝶鞍、脑干、四脑室及小脑下部;上方应达侧脑室体部上方约3cm处,开始以10mm厚度一次向上扫描8---10层。 附注:头颅扫描还需要了解扫描前准备,和特殊病人体位摆法。 二.眼部CT扫描技术: 体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造成眼球和眼外肌显示误差。 扫描基线:采用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扫描范围从眶底到眶顶.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躯干中线与床面中线一致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下颌稍扬起,使听鼻线与台面垂直。层厚为2---5cm。 冠状位扫描:参考副鼻窦冠状位扫描。 三.耳、颞骨的CT扫描技术:去掉饰品头部保持不动。 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轴位扫描:固定头部使两侧岩锥的内部结构能对称的显示在一个平面上。常规采用听眶线垂直台面,一般自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完整个颞骨岩锥。层厚约1---2mm,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头尽力后仰或顶颏位,并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固定头部。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呈70°或105°角,层厚2mm,自外耳道后缘向前扫描至颈内动脉管水平段。 四.鼻和副鼻窦CT扫描技术: 扫描基线: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轴位扫描: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央,头置于扫描架上,头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保持一致,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范围由口咽神经向上扫描完所有鼻窦.

CT 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 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一.常规头部 1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侧先进,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外耳孔上1cm。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选择1.1 Rotine Head 当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Next seriesà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观察即时的图像。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如果合适按Exam键退出,如果颅顶不够选择One More,自动向上加扫两层,如果颅底不够选择Next series可向颅底补四层。 4照相:选择图像处理(Image Work)找到刚完成扫描的患者并单击Viewer,再选择格式(Format)中的12分格,分别调整好图像的窗宽、窗位、大小、位置,单击打开照相机(Film composer),单击F2键,等图像依次照到相机上后(Print)选打印,最后选Brower退出。 注意:1)如果选Next seriesàConfirm后,扫描键不闪动,可能是龙门架角度不正确,在扫描条件中使入正确的角度,

或把龙门架角度回零。2)遇到躁动、意识模糊不能配合的患者,可用螺旋头部扫描,扫描全程只用9S,方法是:在录入患者信息后,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头部,从中选择Helical Head 其他同常规扫描。 二.鼻窦冠状位 1换鼻窦冠状位头托,患者平躺于扫描床正中,头放于冠状托内并尽量后仰,内定位线与水平线交叉点在患者下颌角。关定位灯,并用内定位回零键回零。 2同时打开New patient 和Patient Schedute (在左侧显示器的左下角),在Patient Schedute中找到将要检查的患者,单击Select Patient 。 3点击左侧屏幕人体模型的鼻窦部,选择2.2 Sinus Prone Tilted Axial 。扫描计划出现后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此时扫描为定位像。同时在右侧屏幕选择Exam Rx 观察即时的图像。 4 选择左侧屏幕的Next series并在右侧屏幕用计划线定位,扫描范围:垂体窝后缘――额窦。定好位置后进入扫描间,同时按下龙门架上的两个角度键,将角度走到30度。选择Confirm 当键盘上Move to scan和Start scan闪亮时分别按下,扫描开始,等扫描图像全部出完,按Exam键退出。三.鼻窦轴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