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8课 咬文嚼字

第8课 咬文嚼字

第8课 咬文嚼字
第8课 咬文嚼字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又叫“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内容。主要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1.明确观点,看清主张

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首先应迅速浏览全文,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而是先继续读完全文,以便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进而明确作者的观点主张,并以此为辐射,进一步细读理解全文。

2.理清思路,巧析方法

阅读中,先理清总体思路,再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个部分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要这样关联,抓住文章精髓,从而使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统观全文。

3.找准亮点,解读思想

文艺评论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一部作品某个方面的理解和评价。我们在阅读时,要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作者的观点。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对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议论文特点和文学色彩两者结合起来,使文艺评论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具体到内容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精警的语言、睿智的表达,在欣赏此类文章时,注意这些,也同样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品味,扩展我们的审美广度。

4.“咬文嚼字”,勇于质疑

我们在阅读文艺评论时,既要欣赏并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审视作者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要对文章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一般一篇文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理解层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层面: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层面:①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究层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8课咬文嚼字

晨读自主任务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好诗不厌千回改,意

境多从推敲出。看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人从推敲中独

享一番情趣;看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从斟

酌中获得一种体验;读卢延让“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诗人从咬文中看到一种风景。总览这些诗句,它们无不诠释着

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

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作者想要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

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

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习,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

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其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了这篇文章。

1.文体知识:文艺随笔

2.文化常识

(1)古代重量单位

例如:“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

..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2)古代容量单位

例如:“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皆为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另,“斗”亦为古代盛酒器,如《鸿门宴》中“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亦为星宿名,如《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

(3)古代创作称谓

例如:“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

..’‘杀青

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烤干水分,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青”也另指史册),后来泛指著作完成。

(4)古代书信称谓

例如:尺牍

..宣言。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片,狭长型,长约一尺。故称尺牍,泛指书信。古代书信称谓还有“尺素”“鸿雁”“笺”“札”“函”“书”等。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捉摸·琢磨

(2)简洁·简捷

答案(1)捉摸琢磨(2)简捷简洁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导演帕纳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对这个设计的自鸣得意

....,他说想表现出一种曾经的伤害,一个被隐去的前史。()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小博物馆虽有文物较少等先天不足,但也要向大型博物馆学习,在搞

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时也要咬文嚼字

....、推敲词语。()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看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他早就觉得儿子

是一个才高八斗

....的学生。()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学富五车

....,是研究者的宝库。()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唯有我们心中有大局,时时想大局,事事思大局,孜孜不倦为大局,而

不是锱铢必较

....为个人,履职才会不偏离方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形容极力炫耀自己,洋洋自得的样子。多含贬义。此处运用正确。

(2)×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望文生义。

(3)×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专指文学方面的才华,此处不合语境。

(4)×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用于人,不用于物。此处应用“汗牛充栋”。

(5)×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此成语多用于计较财物,使用错误,由“大局”与“个人”的对比可知,应改为“斤斤计较”。

古代苦吟诗人逸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作诗苦吟的写照。事实上,以“推敲”

闻名的贾岛,还有很多苦吟的故事;而苦吟的诗人也绝不仅仅只有贾岛。

短命“诗鬼”李贺,每天早晨起来,就骑着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到野外去搜集素材。偶有所闻所感,即写一纸条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再加以组织提炼,“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如此呕心沥血的苦吟,使瘦弱的诗人体力严重透支;所记之多,致使他的母亲每次翻看都要感到疼惜和焦虑。清人叶衍兰《李长吉集跋》云:“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出者也。”

同样来自晚唐的桐庐人方干,貌陋缺唇,空抱英才,遂隐居鉴湖,与明月清风、水木动植为友,潜心于诗歌创作,精诣独具,卓尔名家。一个炎热的暑夜,微雨蒙蒙,方干正在洗澡,忽然听到了蝉声,因而得句。他赤膊跑到已经就寝的朋友家,朋友大惊,急问其故。方干说:“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残声过别枝’也。”后来这“一句三年得”的诗句被安排在《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中。

唐求是唐末蜀州味江镇人。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县令,后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为“唐山人”或“唐隐居”。唐求写诗,或片语,或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诗成,就将诗稿捻成纸丸,投入一大瓢中。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无限感慨道:“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唐才子传》称唐求的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

南唐的一位僧人喜欢写诗,中秋明月夜,他得诗曰“此夜一轮满”,下句却怎么也接不上了。偶然的机缘,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觅得了下句曰“清光

何处无”。他高兴得半夜起来撞寺钟,城中大惊。李后主派人抓获后,亲自审问。这位诗僧详细地道出了原委。后主李煜也是著名的词人,深有同感,便释放了他。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有一年,他和孙君孚、杜挺之同船前往汴州。孙君孚见他填词吟诗,日成一篇,很是惊异。仔细观察,才发现他“寝食游观,未尝不吟咏思索也。时时于座上,忽引去,奋笔书一小纸,内算袋中。同舟窃取而观,皆诗句也。或半联,或一字,他日作诗,有可用者入之”。

陈师道是与黄庭坚并称的江西诗派诗人。有了创作灵感后,陈师道“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而且“恶闻人声”。家里人了解他这个习惯,在他“榻吟”的时候,“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他自吟绝句“此生精力尽于诗”,应该不算夸张。黄山谷《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六)》第一句“闭门觅句陈无己”,就是写陈师道闭门苦吟的故事。

[鉴赏点评]本文以铺排的方式,为我们列举了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文时“咬文嚼字”的种种趣话,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先辈文人在遣词造句上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表达完美的精神,也警示和教育我们写作时要经受“语言的痛苦”,方能求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课堂深度学习

一、思维建构

答案 □01(正)贾岛吟诗 □02写作 □

03套板反应 二、内容把握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论□

01 ,作者通过对若干□02 的精当分析,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

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的□03 的治学态度;在创作和阅读中,

要养成随处留心探索的好习惯。

答案 □

01文学创作 □02语言实例 □03谨严

1.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我的答案:

答案 文章共分8段,观点性的语段是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在文中写道:“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随便”举几个实例吗?试说明理由。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举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3)举“推敲”的典故,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4)举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第三、四句的例子,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5)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

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

给五个实例归一下类,(1)(2)(3)属于文字修改方面的;(4)(5)属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而是作者根据表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使用的。

3.本文是如何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章先从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

(2)然后从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结论。

(3)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

(4)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才会产生很奇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流弊,导致到处是陈腔滥调,使人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运用文字应本着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4.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2)“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

读罢《咬文嚼字》,有人认为随着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潮流的发展,咬文嚼字有些太较真,已经不适于现代社会;也有人认为,咬文嚼字是一种认真的求学精神,不可丢弃。针对这一说法,你如何看待?

[辩论题目]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咬文嚼字”?

甲方观点:当今社会需要“咬文嚼字”。

甲方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观点:当今社会不需要“咬文嚼字”。

乙方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甲方辩词)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咬文嚼字”是一种可贵的学习精神。我们不但要从书本上寻找道理,更要在实际中去证悟道理,如此方是读书之道。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是为了增长智慧,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咬文嚼字”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

(乙方辩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效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重要,人们在各方面都有了非常细的分工,智能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学习发展的效率,过于“咬文嚼字”会给人以迂腐之感,不利于信息的高速传播。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举例论证

[写法领悟]

文章开篇以郭沫若“炼字”的例子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然后提出理由:“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接着用王若虚“李广射虎”的例子正面阐述、说明这一理由。接下来用贾岛“推敲”的例子反面论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一正一反,角度有别。

[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诸多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运用举例论证呢?

(1)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

突然地举例,造成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下文:

(观点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过渡句)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就会闹出笑话。(例子)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观点句)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其实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句则是一个过渡句,有了这一句就使观点和事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会使人觉得举例很突然,全段就形成了整体。

(2)叙例有方法

如果是单个材料的叙述,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窜改材料。

如果是多个材料的叙述,可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也可运用事例对比法进行论证,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议显事理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针对练笔』

以“勤奋—成才”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1)观点与事例间要有过渡;(2)不少于两个事例论据;(3)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

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在奋斗的路途上没有辛勤的汗水是浇不出成功之花的,所以勤奋成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直击高考』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

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素材迁移』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

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其中的道理。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朱先生却提出相反的看法。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运用方向]“思考”“质疑”“发现”“态度”等。

[运用示例]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质疑中才能有所建树,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袁隆平质疑“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一个世界性“金科玉律”,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成就了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朱光潜质疑韩愈几成定论的“推敲”意见,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探疑。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质疑这把钥匙,去开启五彩缤纷的未来之门吧!

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35分钟满分:33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在写诗作词时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便成为所谓“诗眼”“词眼”。古代诗人词家()

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曾经换过“到”“过”“入”“满”,都不合意,最后才选定“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清风草香,。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写了三物四景,“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宋祁在“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以拟人手法妙用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大好春光描绘得。

借用妙词来表达绝佳的意境,是写作的至高要求。即便是的才子,也非常重视对词语的锤炼;但倘若一味,忽略字词和意境的巧妙融合,也会使文章呆板僵化,索然无味。让我们在写作中,弘扬和学习前人这种锤炼语言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如何进行锤词炼字的呢?

B.进行锤词炼字有什么意义呢?

C.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

D.不仅在写作时字斟句酌,而且阅读时更是字字推敲。

答案 C

解析注意和后面的内容关联照应。后文主要列举了写作时的炼字的事例,强调了在写作方面炼字的重要意义。故其前应是一个观点句,排除A、B两项。D项“阅读”放在后面,与下文不照应,排除。故选C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肠荡气生机盎然汗牛充栋吹毛求疵

B.沁人肺腑生机盎然学富五车咬文嚼字

C.沁人肺腑活灵活现汗牛充栋吹毛求疵

D.回肠荡气活灵活现学富五车咬文嚼字

答案 B

解析①沁人肺腑:吸了清香、新鲜空气或喝了可口的饮料,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也用来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极为动人。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对象是“草香”,故此处应选“沁人心脾”。②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语境是强调春意盎然,故选“生机盎然”。③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此处对象是“才子”,故选“学富五车”。

④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挑剔毛病,寻找差错”不合语境,故此处应选“咬文嚼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我们在写作中,弘扬和学习前人这种锤炼语言的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B.让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弘扬前人这种锤炼语言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C.让我们在写作中,弘扬和学习前人这种锤炼语言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D.让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弘扬前人这种锤炼语言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 D

解析原句语病:“弘扬和学习”顺序颠倒,应是先“学习”后“弘扬”,故排除A、C两项;“弘扬……方法”搭配不当,“完善……表达能力”搭配不当,故排除B项,选D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D.②③④⑤①

答案 C

解析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第⑤句,得出结论,收结全文。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在回复电视台的活动邀请时说:“公益活动是我非常乐意参与的,我一定会安排好工作,拨冗出席。”

B.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校刊编辑说:“感谢大家抛砖引玉,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本刊会越办越好!”

C.张小明在个人单曲发布会上说:“承蒙各位朋友的厚爱,这张唱片得以发行付梓,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D.业余书法爱好者老刘捧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郑重地对朋友老李说:“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聊供补壁。”

答案 D

解析A项,拨冗:敬辞,用于请对方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不能用于自己。B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他人。C项,付梓:指把稿件交付刊印。不能用于“唱片”。

二、阅读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赏析

美丽的思想,亲切的交流——欣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① 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这是事先须明确的。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②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这是其一。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这是一种难得的大家风范! 其次,作者以自然的文风与交谈的姿态,建立与读者之间的亲切而平等关系。这种自然在他,就是真诚地流露自己,平等就是本色的无欺。他说:“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与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③我们读朱先生的文章,感觉不到他的壁立森严,相反,

(最新)第8课《咬文嚼字》及答案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积累整合 1.下列划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晕车(yùn)红晕(yùn)轮外圆晕(yùn)晕头转向(yūn)B.咀嚼(jué)嚼舌(jiáo)细嚼慢咽(jiáo)咬文嚼字(jiao)C.没镞(zú)斟酌(zhuó)蕴藉丰富(yùn)清沁肺腑(qīng)D.岑寂(cén)付梓(zǐ)锱铢必较(zīizhū)尺牍宣言(dú)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援引:引用成例。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B.在“5.12”地震抢险救灾中,可敬的军人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C.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八课咬文嚼字练习人教版5

咬文嚼字 【单元说明】 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惟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套板反映”,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课文指出,“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说:“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性文章。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主要用理性思维。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读方法。可以借鉴这些课文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第8课《咬文嚼字》 配餐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怀仁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配餐作业 2020年10月12日制作人杨盛林编号015 班级姓名 课题《咬文嚼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________,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________的古装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透过如此趋之若鹜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亦然,( )。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主创团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________。然而,让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的作品少之又少,甚至空空如也。电视剧应成为________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材标志可圈可点潜移默化 B.体裁标识乏善可陈润物无声 C.题材标识可圈可点润物无声 D.体裁标志乏善可陈潜移默化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切不可因此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立意不明朗、不积极,必定称不上好作品

第八课 咬文嚼字+第2课时+针对性训练+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课时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109(C) A.援.例:引用。锱铢 ..必较: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B.岑寂 ..:寂静。一川.烟草:一片平川。 C.付梓.:印刷。不求甚.解:很,极。 D.尺牍.:书信。咬文嚼字 ....:比喻过分地斟酌字句。 【解析】“梓”是在木板上刻字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441(B) ①美国众议院收到了一份备忘录,里面所揭示的震撼人心 ....的持枪抢劫案案情在华盛顿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有可能导致司法部的高级官员被撤职。 ②69年的风雨征程,历史见证了人民海军凤凰涅槃 ....的成长过程,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③她37年如一日照顾多位孤寡老人,为老人端屎倒尿,喂饭擦药,无怨无悔,谱写了 一曲楚楚动人 ....的孝老爱亲的赞歌,从而荣登“中国好人榜”。 ④来自海内外的鸿儒学将 ....齐聚孔子故里,共襄儒学盛宴,交流儒学新观点,探讨儒学研究的时代意义,推进儒学研究的创新化、国际化发展。 ⑤前日,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带领所属干部职工前往省第一监狱看望27名即将刑满释放 人员,鼓励他们改头换面 ....,重入社会,引导他们重塑人生。 ⑥市消费者协会强化“12315”消费投诉平台的建设,推动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使各 部门负责人对投诉案件不能再置之不理 ....,而要依法打击。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解析】①震撼人心: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而感到激动振奋,多指令人高兴的好事。应用“骇人听闻”。②凤凰涅槃: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用来比喻事物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了苦痛后变得美丽、辉煌、永生。符合语境。③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对象不当,不能用来形容歌曲。应用“感人至深”。④鸿儒硕学: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符合语境。⑤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这里望文生义,应用“洗心革面”。⑥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442(C) A. 《故宫日历》的火爆不仅因为在传递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悠久的传统文化,符合当下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更因为其精美的印刷制作工艺。 B.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淡定从容、坦然豁达,正是他《定风波》

8《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小说和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3.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明白“咬文嚼字”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明白写作思路和咬文嚼字的方法,同时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 3.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难点) 4.在阅读中养成自觉思考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于文化内蕴很深厚的文艺评论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咬文嚼字 课后强化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 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 【答案】D(“梓”读zǐ。)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答案】D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答案】B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答案】A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8课咬文嚼字Word含答案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文意,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例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并吸收借鉴。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二、作者连线 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 城人。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 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后来 赴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 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三、背景探寻 提倡咬文嚼字,提高语言修养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四、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8 咬文嚼字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倒涎. (xián) 憎.恶(zēng) 岑.寂(cén) 锱铢.. 必较(zī zhū) 没镞.(zú) 烟榻.(tà) 付梓. (zǐ) 尺牍.(dú) 清沁.肺腑(qì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嚼?????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倒嚼. (jiào) 落?????落.枕(lào)落.汤鸡(luò)大大落.落(luō) 漂?????漂. 亮(piào)漂.洗(piǎo)漂. 泊(piāo) 乘?????落入下乘.(chéng)千乘. 之国(shèng) 2.语境辨析法 (1)他说话恶.( )声恶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 )他。 (2)《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 )了一个载. ( )歌载舞的姑娘。 【答案】 (1)è ě wù (2)zǎi zài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ch án (婵)娟dān(殚)精竭虑dān(箪)食壶浆 ?????d ǐ(抵)抗zhǐ(扺)掌而谈神zhǐ(祉) ?????流bì(弊)bì(敝)帚自珍蒙bì(蔽) ?????lu ō(啰)唆luó(罗)网巡luó(逻)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清沁肺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陈翻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即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3)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 第二课专题如琢如磨第一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3 课题]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PPT课件演示:P.4 ]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6]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 1.读准字音 ①婵.娟( ) ②锱铢 ..( ) ③箭镞.( ) ④岑.寂( ) ⑤垂涎.( ) ⑥尺牍.( ) ⑦付梓.( ) ⑧剥啄.( ) ⑨援.例( ) 答案①chán②zī zhū③zú④cén⑤xián⑥dú ⑦zǐ⑧zhuó⑨yuán 2.词语辨析 (1)简洁·简捷 《遗迹守望者》操作上的并不代表内容上的浅薄,为了使玩家更容易上手,体验到游戏的畅快,游戏用的画面将内容一一展现出来。 (2)捉摸·琢磨 《米兰体育报》认为,性格乖戾的穆里尼奥行事总是让人难以,一会儿说在国米执教,一会儿又说希望回到英超;但国米的球迷们认为他其实一直在着接弗格森的班。 答案(1)简捷简洁(2)捉摸琢磨 解析(1)“简洁”侧重指说话或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侧重指快捷,有两个意思:①简便快捷;②直截了当。第一空是说“操作”,应用“简捷”;第二空说“画面”,应用“简洁”。(2)“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句。“琢磨”有三个意思:①思索、考虑;②雕刻和打磨(玉石);③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根据句意,第一空选“捉摸”,第二空选“琢磨”。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日正式公布。正式文本对征 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 ) 解释: (2)所谓“B计划”,不是让欧盟顺利度过英国“脱欧”可能引致的危机,而是令“脱欧” 后的英国深恶痛绝 ....,以阻止其他国家,不要跟风“脱欧”。( ) 解释: (3)《中国传统农器古今谱》是一部用摄影图文系统记录的当代中国传统农器图谱,亦是 对学富五车 ....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一次巡礼。( ) 解释: (4)导演帕纳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对这个设计的自鸣得意 ....,他说想表现出一种曾经的伤 害,一个被隐去的前史。( ) 解释: 答案(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显然不符合所给语境。 (2)×深恶痛绝:深恶,非常厌恶。痛绝,极其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与后面的语境不符。 (3)×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学富五车”可用于人,不能用于事物,本句用错了对象。 (4)√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使用正确。

(新课标)2020春高中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针对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八课咬文嚼字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109( C ) A.援.例:引用。锱铢 ..必较: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B.岑寂 ..:寂静。一川.烟草:一片平川。 C.付梓.:印刷。不求甚.解:很,极。 D.尺牍.:书信。咬文嚼字 ....:比喻过分地斟酌字句。 【解析】“梓”是在木板上刻字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441( B ) ①美国众议院收到了一份备忘录,里面所揭示的震撼人心 ....的持枪抢劫案案情在华盛顿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有可能导致司法部的高级官员被撤职。 ②69年的风雨征程,历史见证了人民海军凤凰涅槃 ....的成长过程,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③她37年如一日照顾多位孤寡老人,为老人端屎倒尿,喂饭擦药,无怨无悔,谱写了 一曲楚楚动人 ....的孝老爱亲的赞歌,从而荣登“中国好人榜”。 ④来自海内外的鸿儒学将 ....齐聚孔子故里,共襄儒学盛宴,交流儒学新观点,探讨儒学研究的时代意义,推进儒学研究的创新化、国际化发展。 ⑤前日,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带领所属干部职工前往省第一监狱看望27名即将刑满释放 人员,鼓励他们改头换面 ....,重入社会,引导他们重塑人生。 ⑥市消费者协会强化“12315”消费投诉平台的建设,推动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使 各部门负责人对投诉案件不能再置之不理 ....,而要依法打击。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解析】①震撼人心: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而感到激动振奋,多指令人高兴的好事。应用“骇人听闻”。②凤凰涅槃: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用来比喻事物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了苦痛后变得美丽、辉煌、永生。符合语境。③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对象不当,不能用来形容歌曲。应用“感人至深”。④鸿儒硕学: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符合语境。⑤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这里望文生义,应用“洗心革面”。⑥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442( C ) A. 《故宫日历》的火爆不仅因为在传递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悠久的传统文化,符合当下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更因为其精美的印刷制作工艺。 B.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淡定从容、坦然豁达,正是他《定风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