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目录

主报告: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 (1)

分报告一:基于几种自有住房处理方法的我国城镇CPI重新估计 (46)

分报告二:通货膨胀冲击的财产再分配效应

——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 (71)

分报告三:哪种通货膨胀最适于作为中国货币当局中间目标?

——基于通货膨胀预测的视角 (92)

分报告四:我国货币与通货膨胀的传导关系:一个内生货币观点 (107)

分报告五: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 (130)

分报告六:从流通体制透视农产品涨价现象 (146)

分报告七:国际农产品价格如何影响了中国农产品价格? (159)

分报告八:内外冲击下的中国通货膨胀 (181)

分报告九: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国际比较和长期发展视角的分析 (200)

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

摘要:在经历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我国价格总水平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呈现逐季上涨态势,2010年CPI涨幅达到3.3%。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管制的干预等因素,当前的通胀形势可能比CPI所显示的更为严峻。

如果从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增长。过去30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是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我国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在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我国通胀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较为严重,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而目前脆弱的社会结构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1)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经常发生的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的通胀会对居民实际生活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相对更高,因而所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2)我国家庭财产结构中存在较大比重的存款,而长期较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储蓄存款很可能在通胀中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从而造成家庭财产的实际受损,特别是我国的穷人和中间阶层往往持有更高比例的存款,因而会在通胀中遭受更大的损失;3)我国的工资形成机制缺乏集体谈判等成熟、有效的市场化措施,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通胀,导致通胀时期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对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损害;4)相比穷人和中间阶层而言,富人抵御通胀的能力更强,能够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投资房产等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资产来减少通胀对自身财产所造成的侵蚀。

在资本深化、房地产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刘易斯拐点逐渐到来等大背景下,我国当前通胀形成机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1)我国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超计划的货币投放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等因素导致的充裕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而外资的涌入和高通胀预期下的高货币流通速度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2)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带动了低端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造成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上涨;3)国际粮价和国际原材料价格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来推高CPI,输入型通胀逐渐显现。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常面临通胀压力,特别是2003年以来,通胀逐渐出现常态化的趋势。我国之所以经常面临通胀压力,其根源在于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希冀以单纯的经济更高速增长来解决或掩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依赖症”和“投资饥渴症”。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高增长和高投资容易导致经济体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外,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更加剧了通胀压力。因此,不改变我国当前这种增长主义发展模式,不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常出现通胀的局面。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1)流动性存量较大、信贷惯性较大和外汇占款比重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价上涨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2)受春季干旱、输入型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和大量闲散资金流入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可能会进一步上涨并推高整体物价;3)2011年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这势必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4)但是,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而2011年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基础。

主要政策建议包括:

1)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于宽裕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着力防止M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实施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5%至21.5%的区间,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以内;全年加息到3.5%至4%的区间;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至5个百分点。

2)积极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3)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保障粮食安全。

4)加强能源储备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保障能源安全。

5)积极推进工资形成机制市场化变革,建立工资的通胀指数化机制。

6)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房价泡沫。

7)积极推进中长期改革,推动治理通货膨胀水平的有效提升:积极推进市2

场化改革,降低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的频率;积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货币政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能力。

3

第一部分当前严峻的通胀形势会加剧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1

在经历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我国价格总水平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呈现逐季上涨态势,2010年CPI涨幅达到3.3%。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管制的干预等因素,当前的通胀形势可能比CPI所显示的更为严峻。

然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我国,通货膨胀并不是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才值得特别关注;其核心逻辑是,我国通胀往往都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通胀,在工业品生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物价的全面上升。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果从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增长。过去30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是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我国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在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以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却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由此所凸显出来的各类社会问题可能难以为当前脆弱的社会结构所承受。

图1:CPI季度同比与满意度

一、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管制的干预等因素,那么当前通货膨胀的形势已经比较严峻

1、如果充分考虑当前高企的房价在CPI中的权重,那么当前的通胀水平会更高,已经接近甚至高于2007年和2008年的通胀水平。我国CPI的编制在居

1除特殊说明外,本文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IMF、世界银行、CEIC、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应的测算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4

住价格的处理方面存在缺陷;高房价对CPI的影响过小,主要考虑房租,从而低估了生活在房价普遍高企的城市中的居民所承担的生活成本。分报告的分析显示,如果在CPI核算中充分考虑住房价格,则根据多种方法所计算的2010年11月的CPI都超过了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结果,这意味着我国当前通胀的实际水平显著高于国家统计局数据所显示的情形。比较修正后2010年11月份的通胀水平与2008年修正后的通胀水平可以看出,目前的价格上涨幅度已经达到6%,接近修正后2008年的价格上涨幅度;在一些方法中,修正后2010年11月的CPI甚至高于修正后2008年的CPI,这更显示出,当前以房价上涨为主要特点的资产泡沫可能已经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成本。

表1:根据修正的房屋权重和不同的房屋价格重新计算的CPI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11月竣工价值104.83 106.1 102.52 105.23

商品房售价105.58 106.3 103.54 105.69

使用成本1 106.29 106.52 105.36 106.9

使用成本2 105.84 106.35 104.34 106.34

使用成本3 106.04 106.49 104.66 106.28

使用成本4 105.58 106.35 104.38 106.38

消费成本1 106.06 106.45 104.27 105.99

消费成本2 105.1 106.25 103.62 105.91

消费成本3 105.71 106.39 104.58 106.48

消费成本4 105.15 106.22 103.71 106.0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104.5 105.6 101.8 104.9

2、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尤其是蔬菜和粮食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轮通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突出表现在食品消费价格在所有月份里的涨幅都大大高于其他7类商品价格,2010年全年总涨幅达到了7.2%。食品价格上涨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更明显,10月和11月的涨幅都超过了10%,12月的同比涨幅虽然略低于10%,但也高达9.6%,并且该值在2011年1月份进一步回升至10.3%。在各类食品价格中,尤以鲜菜和粮食价格涨幅最为突出2,鲜菜价格在前11个月涨幅几乎都在15%以上,10月涨幅达到最大值31%;粮食价格每月涨幅基本都在10%以上,12月涨幅达到最大值15.6%。

表2:CPI分类指数月度同比涨幅(%)

月份食品烟酒及

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

用品及服

医疗保健

和个人用

交通和通

娱乐

教育

文化

居住

2鲜果价格涨幅也非常明显,但一方面该类商品不属于对生活影响极大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其月度涨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波动性,7月涨幅为4.5%,12月涨幅则达到了34.4%。

5

2010-01 3.7 1.5 -0.4 -1.1 2.3 -0.5 -1.2 2.5 2010-02 6.2 1.6 -1.3 -0.8 2.4 0.1 0.8 3.0 2010-03 5.2 1.7 -1.1 -0.7 2.5 0.0 0.3 3.3 2010-04 5.9 1.7 -1.3 -0.5 2.8 0.0 0.4 4.5 2010-05 6.1 1.7 -1.2 -0.3 3.2 0.1 0.6 5.0 2010-06 5.7 1.7 -1.0 0.0 3.2 -0.3 0.9 5.0 2010-07 6.8 1.6 -0.8 0.2 3.3 -0.7 1.1 4.8 2010-08 7.5 1.5 -1.2 0.4 3.3 -0.6 1.2 4.4 2010-09 8.0 1.4 -1.5 0.4 3.4 -0.7 1.2 4.3 2010-10 10.1 1.5 -1.3 0.5 3.7 -0.5 0.9 4.9 2010-11 11.7 1.6 -0.7 0.7 4.0 -0.7 0.6 5.8 2010-12 9.6 1.8 0.1 1.2 4.0 -0.7 0.7 6.0 2011-01 10.3 1.8 -0.2 1.4 3.2 -0.1 1.0 6.8

表3:食品价格分类指数月度同比涨幅(%)

月份粮食鲜菜鲜果蛋类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外用膳品2010-01 9.8 17.1 9.8 6.2 -3.5 3.9 1.2 2010-02 9.6 25.5 19.0 8.7 -1.6 8.8 2.2 2010-03 9.2 18.5 18.8 5.7 -2.2 6.3 2.3 2010-04 10.7 24.9 16.4 1.8 -1.8 5.5 2.5 2010-05 11.5 21.3 11.8 0.2 0.8 5.6 2.9 2010-06 11.7 14.6 9.2 2.2 1.8 6.5 3.3 2010-07 11.8 22.3 4.5 7.5 4.1 7.6 3.5 2010-08 12 19.2 8.1 9.6 5.4 8.5 3.7 2010-09 12.1 18.0 13.2 9.9 5.4 10.9 4.1 2010-10 12.3 31.0 17.7 10.5 6.8 11.1 4.5 2010-11 14.7 21.3 28.1 17.6 9.9 11.9 5.9 2010-12 15.6 -5.7 34.4 19.0 10.2 10.9 6.8 2011-01 15.1 2.0 34.8 19.0 10.9 11.1 6.9

3、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2007年和2008年物价上涨至高位之后的继续上涨;因此,当前价格总水平相比于2006年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虽然我国在2009

年出现过物价下跌,但2007年至2010年这段时期依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物价上

涨最快的时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3.84%,

远高于2001年至2006年六年间的8.53%。从分类指数来看,除了娱乐教育文化

价格指数和居住价格指数两大类价格指数之外,其他六大类在2007年至2010

年间的涨幅都高于2001年至2006年间的涨幅。另外,虽然2010年的物价涨幅

仍相对温和,但是考虑到这是在2008年物价高位后的继续上涨,目前的物价水

平已经远远高于2006年的水平,尤其是食品价格在2006年的基础上已经上涨了38.56%。

6

表4:CPI分类指数累计涨幅(%)

年份消费食品烟酒及

用品

衣着

家庭设

备用品

及服务

医疗保

健和个

人用品

交通和

通信

娱乐

教育

文化

居住

2001-2006 8.53 18.90 1.60 -9.88-7.51 0.38 -7.47 11.90 19.38 2007-2010 13.84 38.56 7.92 -5.01 4.96 9.72 -4.53 -1.80 11.06

4、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管制等非经济手段对价格上涨的干预,那么当前物价水平可能会更高。2010年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治理通胀,其中不乏一些行政干预物价的措施。例如,国家发改委要求四大粮油企业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产品4个月内不要涨价;福州市对本地超市推出4种蔬菜销售指导价等。其中,旨在遏制房价上涨势头的“新国八条”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力度空前严厉,“限购令”等措施得到全面升级。行政干预物价对于防止部分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具有显著效果,但同时也强制改变了经济本身的运行情况。如果排除行政干预措施的强制限制,那么当前物价水平很可能会根据经济自身的运行情况出现报复性反弹,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上升。

二、我国通胀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较为严重,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而目前脆弱的社会结构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1、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经常发生的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的通胀会对居民实际生活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相对更高,因而所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我国经常发生的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较大。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40%。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则基本在6-15%之间;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依然有待改善,食品支出依然是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与此同时,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加剧等现象,我国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不但具有更高的波动性,而且更容易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引起结构性通货膨胀。在1994-1995年、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等几轮明显的通胀过程中,食品消费价格指数都出现了高于CPI涨幅的大幅上涨,而且自2003年以来每年的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都超过了CPI的涨幅;其中2004年和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分别达到了9.9%和14.3%,皆远远高于同期3.9%和5.9%的CPI涨幅。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特

7

点和通胀的食品价格领涨特征使得通胀对我国整体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很大。

图2:食品消费价格与CPI

结构性通胀对恩格尔系数相对更高的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负面影响会更大。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36.5%,而农村则为41%,较之城镇居民高出4.5个百分点;在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最高收入10%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28%,中间收入20%家庭的则是39%,而最低收入10%家庭的则高达46.8%。因此,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农村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会大于城镇居民;同样,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也会比高收入家庭提高得更快。我们根据城镇和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各自的恩格尔系数计算出各自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过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比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这种结构性通胀对食品支出占比相对较高的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发现,在正常年份中,城乡居民之间,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之间的生活成本上升幅度相差不大;而在通胀时期,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则明显上升更快。在2004年7月和2008年2月的两次高通胀时期,农村居民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分别为7.3%和11.1%,比城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分别高出1.30和1.26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7.7%和12%,较之最高收入家庭分别高出2.8和4.1个百分点;农村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5%和12.6%,比最高收入家庭分别高出2.3和3.0个百分点。

表5:中国城乡各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

城镇农村

整体最低收入中等收入最高收入整体最低收入中等收入最高收入1994 49.9 61.2 51.1 40.0

1995 50.1 59.5 51.4 40.5

1996 48.6 58.3 49.9 39.8

1997 46.4 57.1 48.0 37.3

1998 44.7 54.3 46.2 35.1

8

1999 42.1 52.1 43.3 33.4

2000 39.4 49.5 40.9 30.8

2001 38.2 48.3 39.6 29.7

2002 37.7 37.7 39.3 36.5 46.355.9 49.2 38.7 2003 37.1 47.7 39.2 29.8 45.654.1 48.5 38.1 2004 37.7 49.7 39.7 29.2 47.255.6 50.5 39.1 2005 36.7 47.4 38.8 28.0 45.551.4 48.2 39.4 2006 35.8 46.3 38.2 27.3 43.049.6 45.0 37.3 2007 36.3 47.2 38.9 27.6 43.150.4 45.1 36.8 2008 37.9 48.1 40.4 29.2 43.750.7 46.5 36.8 2009 36.5 46.8 39.0 28.0 41.047.0 43.7 34.8

图3: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

2、我国家庭财产中存款所占比重较大,而长期较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储蓄存

款很可能在通胀中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从而造成家庭财产受损,特别是我国的穷人和中间阶层往往持有更高比例的存款,因而会在通胀中遭受更大的损失。

储蓄存款是容易受到通胀影响而出现实际价值缩水的金融资产之一,其实际收益率会因为通胀率的上升而下降。我国由于尚未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存款的实际利率可能在通胀时甚至为负,因而造成家庭财产的

9

实际损失。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98年以来一直低于5%,近十年的平均

水平仅为2.45%;五年期定期利率从1998年以来也基本维持在4-5%的水平。较

低水平的存款利率相比较高的通胀水平,使得我国的实际利率长期很低。一年期

定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从1990年以来平均只有0.38%,近十年平均实际利率也仅

为0.44%。而一旦出现较高的通胀率,存款的实际收益率甚至可能为负。我国从1990年以来共出现过四次负利率3,其中1992-1995年和2006-2008年的两次负

利率时期分别持续长达38个月和23个月之久。负利率事实上直接对广大持有存

款的家庭的财产造成了明显的侵蚀。

图4: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利率

在存款实际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的情况下,存款在我国家庭财产中却占了很

大比重,特别是穷人和中间阶层的存款占其资产的比重更高,使得他们在通胀中

会遭受更严重的财产损失,从而进一步恶化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通过整理2007

年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的家庭资产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我国城镇居民持有

的资产中,存款占比为28.12%,其中财产持有最富裕10%的家庭存款比重最低,为18.89%;而对于财产持有位于中、低阶层的家庭来说,其存款比重则较高,

分别达到了38.30%和56.87%。

表6: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占总资产比重(%)

财产最低10%组财产中间20%组财产最高10%组全部家庭

28.12

56.87 38.30 18.89

数据来源: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调查结果

3、我国的工资形成机制缺乏集体谈判等成熟、有效的市场化措施,工资调

整往往滞后于通胀,导致通胀时期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对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

源的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损害。

3 1990年以来我国四次负利率时期分别是1992年10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2006

年12月至2008年10月,2010年2月至今。

10

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工资收入为主,而高收入家庭则主要以对企业、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的投资所获取的收益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各个领域的投资回报一直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投资收益虽然也会因为通胀时期的市场波动而受到一定影响,然而投资者往往能够通过资产组合多元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的冲击。因此,作为主要以投资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高收入家庭,通胀对其收入的冲击相对较小。相反,我国职工工资收入则远远不能与投资回报相比,其增速也远低于投资回报的增速。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速滞后于通货膨胀率,造成其在通胀时期实际工资的下降。于是对于那些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家庭,其收入会在通胀时期受到较严重的影响,这会进一步造成贫富差距的恶化,并使大量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

4、相比穷人和中间阶层而言,富人抵御通胀的能力更强,能够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投资房产等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资产来减少通胀对自身财产所造成的侵蚀。

富人往往持有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他们能够通过资产组合的多元化来有效抵御通胀对财产的冲击;相反,我国穷人和中间阶层的资产结构较之富人而言更为单一,主要以存款为主,还持有一部分股票和基金,因而其财产会在通胀中遭受较大的损失。由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2007年的数据可知,富人除了将资金投入股票(5.68%)和基金(6.60%)市场以外,还持有期货(0.42%)和其他金融理财产品(0.36%)等各类金融资产。相反,中间阶层和穷人则基本上不持有这些金融资产。富人之所以在通胀中的损失相对较小,除了因为其持有更加多样的金融资产外,更重要的是其资产中有较大比重的实际资产,实际资产主要包括房产、收藏品、外汇等。与存款、债券等名义资产不同,实际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缩水,因而是抵御通货膨胀的良好手段。财产持有最高10%的家庭资产中,房产、收藏品和外汇分别占到了45.98%、1.40%和0.88%。相反,中间阶层持有的外汇和收藏品就相对较少;财产持有最低10%的家庭更是基本不持有实际资产。中间阶层和穷人的资产构成中以名义资产为主,主要是因为房产、收藏品等实际资产的持有往往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需要家庭的高收入作为支撑。不同财产水平家庭间资产组合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通胀对穷人和中间阶层财产的侵蚀更大,从而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

11

表7:不同财产水平家庭的资产结构(占总资产比重,%)

资产财产最低10%组财产中间20%组财产最高10%组全部家庭

5.68

3.98

3.63

股票 3.11

6.60

1.95

1.83

基金 1.18

0.19

0.42

期货 0

0.04

0.20

其他金融理财产品 0 0.20 0.36

0.48

0.88

外汇 0.05

0.33

0.71

收藏品市场价值 0.10 0.16 1.40

自有房屋的估计市场价值 0.56 37.40 45.98 44.58 数据来源: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

注: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了部分资产类型占比。

不仅如此,由于富人为规避通胀风险而大量购买房产,房价随之大幅上涨,这也进一步增大了贫富差距。房屋具有投资品和消费品等双重属性,在我国地少

人多、城市化高速进行和传统文化等背景下具有较强的保值增值能力。1998年

我国房改之后,历年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涨幅都高于CPI涨幅,且在2001年之后

差距大幅提高。而投资房产所需要的资金远高于其他投资品种,是一种只适宜富

裕人群的防通胀投资工具。购买住房可以使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即使是通

过银行贷款途径筹集资金,高额的首付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因

此房价上涨所带来的财产保值增值收益严重偏向于富人。通胀的发生促使富人选

择购买更多的房产以作资产保值升值之用,大量投资资金进入房市将会进一步推

高房价,从而使得不同阶层的财产差距不断扩大,带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图5: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与CPI涨幅之差

第二部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宏观背景与历次通胀存在显著不同:实体经济没有过热,产出缺口不大、经济增长平稳、煤电油运等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但通胀压

力却很大。2010年产出缺口在2009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虽然仍

12

为负数(-0.56%),但已处于常态区间;另外,目前的产出缺口与经济过热时的较大正向产出缺口(如1984年的5.09%、1992年的4%和2007年的3.47%)相比仍有很大距离。2010年实际GDP增速较为平稳,达到10.3%,与2000年至2009年这一轮经济周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当,远低于2007年经济过热时14.2%的增速。煤电油运等在2010年都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以发电量为例,2010年下半年发电量增速持续下滑,增长率甚至低于正常时期。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不无关系。在资本深化、房地产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刘易斯拐点逐渐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深入研究通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对于有的放矢地治理当前通胀具有重要意义。

图6:产出缺口与GDP增速图

图7:发电量增速_三月移动平均值(%)

一、我国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超计划的货币投放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等因素导致的充裕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而外资的涌入

13

和高通胀预期下的高货币流通速度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1、流动性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9年,M2占GDP比重、M2增速、M2增速与GDP增速之差以及全年贷款总额均处于历史高位,流动性泛滥现象十分明显。M2占名义GDP比重在2009达到了178%,是1990年以来最高的一年,比2002-2008年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远高于2000年之前任何一年。2009年的四个季度中,M2增速都在25%以上,M2增速与GDP增速(名义和实际)之差基本都在20%以上,都出现了明显超过历史最高增速的超常增长,这显示出2009年的货币发行量增速不但远高于往年,而且与产出增速的缺口远远超过以往,因而也超出了实际经济运行的需要。信贷投放方面,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增速远高于历史常规水平(10-20%),第二、三、四季度的贷款增速罕见地超过了30%;全年新增贷款总额达到9.59万亿,比2008年的4.9万亿增长了近一倍。

2010年,M2占GDP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点,M2增速、贷款增速虽然较2009年略有回落,但仍然在2009年的高基数水平之上保持了历史较高水平的增长,流动性泛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M2占名义GDP比重在2010年达到了182%的历史最高水平,甚至高于2009年。M2增速和信贷增速虽然均回落至20%左右,但只是仅仅低于2003年和2009年的水平,事实上仍处于相对高位。M2增速与名义GDP或者实际GDP增速之差都高于2004年至2008年高增长时期的水平。全年新增贷款7.95万亿,虽然较之2009年要少,但仍远高于2008年的水平。

图8:M2占名义GDP比重(%)

14

图9:M2增速及其与产出增速的对比情况(%)

图10:信贷规模扩张情况(%)

2、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超计划的货币投放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

第一,2009年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流动性。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下滑影响,我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遇到了严重困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下滑,并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中出现了近十余年来最差的经济表现,这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6.8%和6.2%,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分别只有6.4%和5.1%。面对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用大量的货币刺激、信贷刺激和财政刺激为经济运行注入活力,其间所释放的巨额流动性在成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走出危机后的经济留下了流动性过剩的隐忧。

15

图11: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GDP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第二,2010年货币政策虽然逐步调整为适度宽松,但是货币仍出现了超计划投放,流动性在2010年仍保持宽松状态。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虽然小幅回落到19.7%,但依然超过了17%的目标值。二是2010年的信贷总额高达7.95万亿,超过去年初政府制定的7.5万亿的信贷目标。三是在2010年下半年通胀苗头较为明显时,货币政策的紧缩性力度不足。由于2010年上半年经济复苏势头尚不稳固,为防止经济二次探底,国家三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但力度相当之弱,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仅恢复到2008年年初的水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甚至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在2010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央行没有出台任何新的紧缩性政策,而事实上CPI 涨幅从7月起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3%。

图1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图

第三,2009年及2010年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流入的进一步增加推高了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大量被动发行。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外汇占款增量分别达到26966亿元和32683亿元,分别处于历史第五和第二高位,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

16

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我国货币的大量被动发行。事实上,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外汇占款占M2的比重高达30%以上;除去2007年和2008年,该比重处于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在我国目前发行的基础货币中,已经有约1/3是由国际因素所决定的。

图13:外汇占款增额与外汇占款占M2比重

当前外汇占款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外贸形势出现改善,外贸顺差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2009年和2010年,虽然外贸顺差分别只有1957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低于2007年和2008年,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另外,从2010年的月度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在3月出现了自2004年5月以来的首次逆差,但之后外贸顺差迅速恢复,并保持在相对高位,5月至12月的月均顺差达到210亿美元,已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图14:进出口差额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给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入。为应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实行

17

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其中尤以美国在2010年11月推出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影响力为巨。由于次贷危机的本质是旧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已经平息,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尚未涌起,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将流动性有效注入到实体经济。过剩的流动性因而涌入到虚拟经济部门或国际市场寻求获利机会。

作为金融危机后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成为了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最青睐的对象之一。一方面,充裕的国际资本希望分享新兴经济体迅速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并保持高速增长所得到的红利,中国强劲的增长态势和潜力自然成为国际资本的重点关注对象,并吸引了大量FDI进入。与2008年相比,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在2009年和2010年没有太多回落,2010年前11月实际利用外资额仍达到了917.07亿美元,仅稍低于2008年全年的水平。

图1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另一方面,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之我国将进入加息通道的预期,两种预期因素导致大量热钱进入中国。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正式公布之前,外界通过对美国国内经济数据和政策动向的分析就已经对2010年11月份政策的出台形成了强烈的预期,因此早在11月份之前热钱就已经具有涌入中国的强大动机。另外,央行于2010年10月20日、12月26日以及2011年2月9日的三次加息所产生的更高的利率和我国将进入加息通道的预期进一步强化了热钱流入的动机。2010年9月和10月,我国来自非贸易非FDI 的外汇增加量4分别达到创纪录的752亿美元和777.8亿美元,说明热钱的涌入趋势在加剧。外汇储备数据也显示出热钱流入加剧的特点:2010年9月和10月的

4目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准确的“热钱”定义,通常的做法可以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贸易顺差来计算,但这种算法得到的数据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并不一致。

18

单月外汇储备增加量是21世纪以来最高的两个月,远多于其他时期,而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量再次升高到仅次于9、10月份的历史高位,这可能与实际发生的两次加息以及对未来仍会加息的预期有关。

图16:来自非贸易非FDI的外汇增加量

图17:外汇储备月增加量

3、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

第一,过剩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得到一定释放,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实体经济吸纳资金的能力较弱,而作为我国传统两大投资渠道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对资金的吸引力也显疲软。全年上证综合指数大跌14.3%,跌幅全球第三;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和“有价无市”氛围也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而大大加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量的投资和投机资金开始向其他市场转移,而农产品因其市场及产品特点成为流动性转移和释放的对象。农产品市场处于“紧平衡”

19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性、技术性高的方法,还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既要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对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 年1 —2 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 2 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 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 2012年,政府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为8.1%,创3年来新低。可以看出,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过去高耗能上市公司存在不好预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虽然4万亿元的计划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但造成的通货膨胀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涨,不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自2011年末开始至今,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央行仍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流动性,不过下调幅度有限。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08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然导致市场货币供应过剩,并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可推断近期不会再度出台类似政策。因此,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百分比高达一半以上,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地区就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外出口国家的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需求也会大幅下降,因而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经济不景气,尤其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由此,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扬 综上,未来几年,我们国家股市不具备整体上扬的条件。然而,我们应注意到,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是不会让证券价格进行大幅度的涨跌。同时,随着“十八大”这一里程碑的日益临近,最终将导致我国证券价格涨不了又不能跌,即在狭小空间振荡(2200点—2400点)。 意见建议:由于以上的若干陈述分析,笔者建议股市“中长线投资者”应该稍作休息,而“短线投资者”要活跃起来,因为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是“短线投资者”的“黄金时间”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10.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综合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本人对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抑制通胀。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结构调整抑制通胀 【问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目标率或将被务实地上调到4%。有专家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在2010年初,有专家指出,既有的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国民经济活动快速回到正常水平,经济温度相对发达经济体明显扩大,并认为美联储在中期内加息的概率微小,建议国内政策不能坐等美国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周期要求中国刺激性的政策应提前加快退出。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出现明显过热迹象,鉴于中美政策的脱钩明显滞后于经济基本面的脱钩,有专家认为,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不会在年中出现市场所预期的放缓,政策退出临着赶不上通胀形势发展的风险。 2010年4月份,政策当局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也有所收紧,经济过热迹象几近消失,有专家从5月份开始判断经济进入微型滞涨格局,并强调经济增长的下滑只是边际意义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相比之下,物价上涨是更值得关注的经济风险。 在美联储退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前后,有专家认为,中国政策面非但不应该跟进国外同行的放松政策,反而面临更加有力收紧的必要,并强调指出,过去经济周期显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来自通胀加速,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那么,2011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国内的政策会如何调整?潜在的政策风险点是什么?有专家在这里尝试给出个人的预判。 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有望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在增长方面,增长率可能由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一位数,到9%左右。这仍是相当理想的水平。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相应的目标增长率也应有所下调。中国的消费将迎来一个长时期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会相应有所回落,而2011年的净出口增速预计也趋缓。总体来看,消费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的下降幅度,经济增速因此将有所下降,但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会更加平衡地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2011年的通胀率可能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走高。由于2010年物价前低后高,2011年上半年的CPI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将比较大。有专家预计,2011年通胀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恶化。今年下半年,综合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位,金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增加。另外,美国的通胀率将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抬升,预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得以解除,实体经济也会更有起色,这也会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2011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在4-5%之间。在中国的通胀史中,这是一个温和的通胀期。 在政策面,当前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格局还将在2011年得以保持。已经物价在今年7月份后出现加速上涨后,近来政策面快速形成合力,出台了产业、货币金融、财政、行政等一揽子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政策会继续执行,以保持对物价的高压态势。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政策也将会在明年继续。近几十年来的危机史一再证明,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爆发的主要策源地。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