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合肥区位分析(经济地理学)

安徽省合肥区位分析(经济地理学)

安徽省合肥市区位分析

摘要:合肥市最近几年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会,但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同时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区位、人口、GDP、产业结构

安徽区位优势简介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安徽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安徽省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便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经长江从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经陇海线到达连云港,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6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安徽省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5亿人口,GDP占全国的近40%。其优势如下:

一是资源优势。名山优势,把这些名山组合在一起,形成跨区域的山岳之旅,推动旅游经济。

二是胜水优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共同拥有长江,可以以长江三峡为核心,推出万里长江之旅。河南拥有黄河,中部五省还可以开展中国母亲河——黄河长江之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湖北洪湖和梁子湖。

三是红色资源优势。安徽金寨、霍山、泾县、旌德、绩溪,江西井冈山、永新、瑞金、

兴国、于都等一批红色旅游名城,以及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为中部地区开展红色旅游的合作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强。目前我省汽车产能居全国第六位,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四大家电总产量占全国15%,仅次于广东,是国内三大家电产业集群之一。

除此之外,创新型产业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光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涌现出奇瑞汽车、丰原生化、科大讯飞等一批著名的自主创新品牌。

近年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合肥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全市17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16亿元,实现增加值767.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合肥区位综合分析

一、合肥面临的现状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

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 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合肥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 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

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合肥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合肥-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 期间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同时合肥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

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合肥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合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合肥段的修建,使得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合肥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内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合肥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合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

由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投资建设,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

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合肥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合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合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合肥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安徽城市化的背景,合肥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

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合肥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原因就在于合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合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合肥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合肥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合肥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合肥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

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和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区对安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器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城市专业化的水平较高。而合肥则是以机电、轻纺等轻工业作为工业主体,而且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交通上,沿江城市的港口则弥补了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也可以为沿江城市群的陆上交通中转提供便利。

4、建设“大合肥”

要跳出市区做合肥,形成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域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垂直扩散为主,加强产业联系,通过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提升和增强各县的经济实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缩小核心外围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合肥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包括市区和周边县域在内的“大合肥”,为合肥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四、产业发展战略

1、目标与方向

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合肥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

合肥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合肥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2、主导产业选择

由于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该采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发展战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并从中选取一些产业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光机电一体化也应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3、产业布局优化

合肥产业布局需要调整和优化,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优化的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发展,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来实现,要重点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此外,在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合肥现代物流园区是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很好措施,应该加快建设进度,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努力把物流产业建成合肥经济重要的新兴增长点。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合肥经济总量,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措施。在发展思路上,要从大合肥的观念出发,尽早进一步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实施发展两翼、提升总量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促进肥东、肥西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丰南部和市区一体化发展。在发展措施上,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肥城市的区划调整,大力推进肥东、肥西、长丰等地的城市化进程,;二是要大力调整郊县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郊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郊县工业园区,促进郊县工业快速发展;三是要调整郊县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效益;四是,在城市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合肥东西两翼肥东、肥西新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向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开发和建设。

4、产业发展重点

(1)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合肥要抓住发达国家、地区或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合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之城”的远景目标合肥发展制造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进技术制造业,一是传统制造业,前者如光机电一体化,后者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前者是合肥发展制造业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

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5)旅游业――急待闪亮的城市名片

(6)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省会与交通枢纽之发扬光大

5、产业发展政策

(1)规模与效益合肥产业发展要走以效益带动规模壮大的路子,把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的位置。

(2)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引资与引智并重

(4)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企业集团的张扬

(5)养科技集群与新技术孵化基地

(6)工业园区的调整布局合肥新的开发区建设,应该实施郊县发展的战略:注重郊县与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积极发展郊县工业园区,迅速提高其经济实力,促进合肥产业在市区和郊县产业之间合理布局,真正“做大做强城市”。要重点促进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高新区要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化工及橡胶、家电及配件工业重点发展合肥支柱产业。

五、城市总体发展

1、时间与规模

合肥作为632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城市人口将随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大幅度增加。虽然合肥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限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幅度增长势在必然。

作为基本的判断与假设,本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城市人口总量以翻番考虑,可能超越300-400万人。

2、空间发展策略

(1)双星闪耀的区域空间格局。合肥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放眼全省。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应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避免腹地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过多瓜分。由于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芜湖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合肥与芜湖的联动发展应看作是惠顾全省的合理战略举措。

合肥和芜湖所在的皖中、皖东(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除了与芜湖联动发展外,合肥还必须加强同其他沿江城市的协调合作,密切联系,取长补短,真正发挥“合肥-芜湖”双核心的组合优势,增大辐射,带动全省。

(2)高科技与制造业并举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形如我国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合肥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还是经济结构中的“中流砥柱”,发展速度体现着整体发展的水平。合肥这一时期一方面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中心功能。

合肥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3)做强郊县,促进“大合肥”发展。合肥产业布局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

进郊县经济的发展。其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

郊县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大合肥”发展。从大合肥发展的观念出发,我们认识到现有市区行政区划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通过打破市、县行政界限,促进大合肥的发展。

(4)头脑清醒,目光高远的产业发展选择。合肥应坚决避免大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兴建,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之外,积极支持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为主的新型服务业、旅游业、区域物流中心等的发展。

3、城市基本定位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

合肥应当抓住长江三角洲西扩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争取参加与上海的直接分工协作体系,在与副增长极-南京的竞争中与保持分工合作,将长三角西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与芜湖相互呼应,带动整个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并进一步成为安徽省的经济核心地区,通过和区内城市的相互协作发挥组合优势,带动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与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耦合与联结,最终将合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扮演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扩散交流的“桥头堡”。

4、城市形象

合肥环城公园,宛如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中心。因为环城公园,合肥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显得独行特立;因为环城公园,“绿色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市民中深刻树立。规划继承和发扬合肥城市空间的传统格局,以“绿色城市”为合肥发展的形象追求。在城市整体形态发展建构、新旧区发展协调、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总体布局等方面,均以“绿色城市”为总的发展坐标。

六、城市用地拓展

城市用地拓展一旦错误,将置城市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困难境地,长期被动。国内包括北京、广州等一批城市,目前普遍面临交通的困境,不得不筹划动用大批金钱,改造再改造,北京仅三环路十五年内就已经改造大修三次。追本朔源,错误的起点很大程度正在于用地选择的失误。

通过区域协调、交通先导、环境先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研究得出下述结论:

(1)从区域协调、区域合作、区域发展等方面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的主要方向不在西部而在东部。东部的发展应该视为“皖中、皖东联动发展,合肥走向长江”战略的具体措施;(2)合肥未来发展的目标规模可能远多于传统规划能够看到的规模。避免向心发展的本意是避免“大饼”式蔓延发展,而交通先导的拓展模式有助于建立开放的发展结构,满足城市不同规模的发展需要。因此城市形态将避免“饼状”,选择“指状”或“带状”;

(3)环境先导的用地拓展模式,强调继承和发扬合肥“绿色城市”的特色,突出城市对水环境、植被环境、大气环境、空地等的追求,因此城市应该重视向巢湖的发展,应该重视南淝河的保护、改造、利用;

(4)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拓展策略,引导合肥尊重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要求发展城市,因此城市拓展应该有助于靠近合肥的肥东、肥西两个县城的发展,应该保证市区北部水源涵养地的禁建、少建、无污染,保证南淝河、巢湖两大环境和景观单元的长效利用、后续利用、永续利用。

七、城市结构

1、区域及“大合肥”发展的空间形态

区域发展空间形态――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合肥走向长江,加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必须有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联合发展为保证,这十分符合安徽全省的利益。对于安徽而言,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徽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两大区域的联合,将呈现出城市网络的形态,在未来发展中表现出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巨大的活力。为了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联动,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是必然选择。如此,“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就因为具备全省战略意义而凸显其重:合肥城市结构有了需要遵守的新“规章”――城市向东部的轴向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合肥、芜湖在“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上各占一端,形成发展带的“双核”,整个经济、城市发展带呈现出“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

“大合肥”发展空间形态

大发展之初,合肥的城市结构不能够局限于现有市区。合肥之所以近年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域经济的薄弱。因此合肥一方面要寻求与皖江城镇群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城市结构上建构“大合肥”的设想,正是为了强调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

“大合肥”规划设想主要包括市区扩大和城市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两个方面。市区扩大主要考虑城市用地需要和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需要,市区沿四个方向扩大至店埠镇、上派镇、义城镇、双墩镇,市区总面积由596 平方公里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

2、城市总体形态:发散结构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越来越清晰地展露出来。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到随后跟进的中部地区,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大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超出常规的发展思路。合肥过往50年走过的是典型的依托旧城,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开始显示出明显的弊端。由于合肥进一步发展的总量完全可能规模翻番,因此继续采取原有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极可能引领合肥走向错误结构的不归之途。

合肥未来发展应采取“发散结构”―向巢湖义城镇发散、向肥东店埠镇发散、向肥西上派镇发散,三个方向的发散功能各不相同。

3、延伸两翼,发展中间:城市发展“新三叶”

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以旧城为中心,分别在市区东、北、西南、新城区建设市级副中心,强调“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形态。由于“老城区为商贸、金融中心”,依然成为当仁不让的城市中心,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集中向心发展的既有思路(酝酿中的合肥轨道交通方案,深刻表达出现有向心发展的思路),完全看不到突破“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发展的出头之日!“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往往以现有旧城为中心,带来经济容量和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沿环路土地交通条件相似,迅速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形成新区开发的相对分散,不利于新城中心的迅速形成,反过来引发旧城的种种问题(没有一块新区能够快速吸收足够的人居聚集度和经济聚集度,难以支撑高等级、集约化运作的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旧城问题令政府兼顾不暇。快速发展带来问题快速叠加,最终往往导致旧城问题的爆发性凸现,成为整个城市长期的拖累。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从母体中分离出更具有活力的崭新个体,这是城市保持旺盛生命力,实现结构发散(有机疏散)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城市生长来说,“环型放射,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逆城市生长的要求而为,形如城市“母体”(旧城)身上的圈圈“紧箍“,加强城市的痛苦。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

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这种结构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意味着母城再难以承担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疏散了。1990年代以来,“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模式受到国内众多城市的“追捧”式采纳。近十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成功的。

城市发展“新三叶”总体构思

中心区布局――城市南部“新叶” 克服和避免失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发展城市南部“新叶”,将城市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等三大功能从合肥5.2平方公里的旧城迁出,旧城只发展旅游、文化、传统商业等功能,最大限度防止旧城密度和城市功能的继续增加,维持合肥以环城河公园为突出代表和特征的“绿色城市”形象。城市南部“新叶”,将发展成为合肥现代化程度最高、功能设施最先进的新城区。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现代教育等。

两大开发区的完善建设――城市西部“新叶” 正视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促成二者连片发展,形成城市西部“新叶”

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城市东部“新叶” 作为城市衰败地区,合肥东部传统工业区位处进出城市的门户地带,快速成功的改造将树立城市新面貌。城市东部“新叶”主要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

环境建设区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包括巢湖湖面、南淝河、十五里河、江淮运河、店埠合及其湖岸、河岸地区,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

合肥向三个方向“发散结构”的结果,形成城市发展“新三叶”,凸现出保护旧城、发展东西两端、促进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迅速形成的用意。

4、次序与弹性:实施性与多方案可能

合肥未来发展新“三叶”建立在“发散”结构之下,具有便于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富于弹性的多方案可能。

(1)"西叶片":以原为政务区的新市区发展为主,逐步充实完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突出加强新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远期和远景,根据发展需要,决定西南方向朝巢湖的发展规模。

(2)"中叶片":以城市商业、贸易、行政等为近中期主要发展内容。远景,以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研发等为主。向义城镇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视发展的需要和城市经济水平而定。处于中片的合肥骆岗机场,对城市影响大,但不形成对“中叶片”的限制性影响,远期视经济条件和城市发展需要向城市东北部合宁或合芜方向搬迁。

(3)“东叶片”:发展大运量、大占地的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向店埠镇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完全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实效。

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发展要求下,合肥城市发展的新“三叶”结构均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叶片的大小,追随经济发展之需,保证城市各个时期的完整,新“三叶”结构有比较好发展时序与发展弹性,能够应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下合肥城市建设要求。

5、远景应变: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变化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对于城市发展历史而言,特定时期的规划期十分短暂。虽然我们的视力有限,但是我们要争取目光高远――50年前,北京只有100多万人,短视导致城市无法很好应对今天1300万人口“梦想成真”时,城市的种种问题(过去50年里,北京几乎每10年就增加100万人,目前增长的趋势依然明显)。

合肥未来如果规模超过300万人,向350万人以上规模发展,城市依然应该坚持“发散”结构的总体形态――以沿合-芜公路的轴向发展,构成合肥“发散”结构的骨架,布置城市各

种产业区。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基本形成,成为安徽最耀眼的发展区域。总长120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合肥与芜湖。合肥凭借教育、文化、科研、商贸、高科技产业成为省域、跨省域中心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区运作,带动全省发展。芜湖凭借以长江大港为首的区域交通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完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皖江地区最亮丽的明星城市。

城市沿南淝河、沿巢湖、沿十五里河、沿上派河、沿店埠河的滨水地区,发展由网络轨道交通串联的滨水生活居住区。凭借环境的彻底治理,水岸绿色葱茏,水上碧水蓝天,合肥滨水生活居住区呈现一派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政策

合肥未来要采取更加主动的环境战略,工作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把可持续发展牢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有关方面。在环境总体政策方面,注重如下措施的具体实行:一是在体制方面要加强综合决策和跨部门的协调,将可持续发展充分纳入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中。二是要继续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与效率提高。三是加大环保投入,特别注意对巢湖的环境保护投入,同时增加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加大监测自然环境的状况和政府决策对环境状况的影响评价等领域的投入。要加大对环境改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2、建立“大合肥”生态体系

“大合肥”发展需要“大”的思维方式。城市生态环境的竞争可能是今后城市竞争的关键。合肥在大发展的初期,应该吸取当年环城公园的建设经验,把环境建设放到相当高的高度,长远谋就大环境的建设,充分研究城市拓展建设的用地趋势,确立控制、培育、发展三种不同用地区域的环境建设目标,为合肥的现在和为来建立可行的生态环境体系。

具体而言,“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由“虚体”和“实体”两个部分组成。其“虚体”应该包括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例、管理组织系统等等。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的“实体”建设是规划的重点。城市北部山体和农田作为合肥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地,不宜作为城市建设。少量开发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在双墩镇区附件,方便监控。规划利用基本呈南北走向的一系列河流、水系主要包括南淝河、十五里河、上派河、店埠河等),建立与合肥夏季主导风走向相同的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开敞空间由林地、草地、水面共同组成,沟通市区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和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分隔城市建设区,加强环境空间的开敞性,增加城市环境容量。

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建立完整的用地和拓展规划,用土地区划方式限定包括旧城在内的全市空间发展政策,具体区划共分为如下六类别:

发展完善区――科技园至工业开发区之间用地,鼓励建设,发展完善;

改造振兴区――市区东部传统工业旧区,以改造振兴为主;

控制疏散区――以环城公园为主的二环内旧城区,突出密度控制和调整疏散的控制政策;引导开拓区――市区至店埠镇、市区至上派镇、市区至义城镇加速建设,引导开发;

生态建设区――南淝河、十五里河加强生态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最佳生态环境地;

生态敏感区――市区北部控制发展,作为生态敏感区控制和禁止建设。

在“大合肥”生态体系总体构思下,合肥具体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措施,建设城市环境“实体”―城市绿化体系。

宏观上,在城市郊区建立森林体系。森林体系与城区和郊区水系统一联系成为合肥绿化

体系的骨架。郊区森林以城市南部、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山体、水库、水系、重要道路等为依托,形成“片”“线”相连的森林系统,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争取“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总体效果。

微观上,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广泛施行园林城市建设工程。依托由森林构建的绿化体系,组织绿带入城,将遍布新、旧城区的成片绿化联系成为覆盖全市的完整系统。

九、空间发展战略

1、行政区划的调整

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要,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2、沿湖建城与“引湖入城”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城市都处在江河或水陆交汇处。水运和水景条件不仅维持城市的生长,而且还引发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城市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合肥城市历史也是水的历史――城市名称来源于“淝水”,京杭大运河开通前,合肥曾经是江淮间农产品转运地,早在西汉前就因水运形成了集镇。

综合分析合肥水景利用的已有讨论,合肥水景利用的可能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平稳发展――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一般性开发利用。工程以防洪、景观建设、农业生产等目的为主。该方案对环境条件的利用程度偏小,缺乏对巢湖的远景考虑,不宜采纳。

方案二:沿湖建城――城市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建设,靠近巢湖大规模利用巢湖开敞空间,营建绿色成片、水景壮观的滨水(滨巢湖)城市。该方案对能够取得最大的环境容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滨水用地,但是城市向南发展跨度过大,城市建设门槛太高。同时靠近巢湖发展的措施过于简单,况且巢湖污染治理有待时日,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难以平衡协调,不成其为最佳方案。

方案三:引湖入城――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改造性开发利用。工程在防洪前提下,以城市建设需要为主,通过植树造林、改造堤岸、扩大水面等措施,依托现有城市建设区,视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逐步南延发展。方案采取引湖入城的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过程,分期逐步扩大南淝河水面,改河岸硬质铺装、人工砌岸为自然斜坡、绿化林荫岸。扩大水面的挖出土方作为沿岸城市建设用地的填方,就地平衡,为城市提供广阔的滨水发展空间。该方案对水景的利用巧妙而富于创意,不是勉为其难向巢湖直接取景,而是采取“引湖入城”的手法将合肥南部地区视为一个环境整体单元,通过植被、水系、建设区三者的统一组合考虑,改善大环境,大大增加城市滨水区用地,建设长远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为城市环境改善和建设创造长效、丰富的机会。城市可以顺势南拓,与现有城市保持较好的发展关系,其规模能够分期控制,便于分期实施。远景,针对引湖入城方案,视需要和可能,再考虑对巢湖的直接利用问题。研究沿巢湖和跨南淝河发展的建设方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延长和增加巢湖、南淝河水景的利用。该方案对我们建议采用“引湖入城”的方案。

3、旧城中心的改造

合肥旧城凭借环城公园的绿荫,在我国绝无仅有。建议突出合肥旧城在人居环境和国内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方面的贡献,以历史、城建、环境三者组合为理由,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环城公园内5.2平方公里作为合肥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作为完整的“面”给予良好保护:保持密度不再提高,进一步改善环城公园水色和植被,增加绿地,沟通更多的水面,重点突出和强调以教弩台、逍遥津等为首的一大批三国文化景点,恢复一批其他各时代历史景

点,充实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通过保护和改善,使旧城由目前密度日益增加的综合城市中心,逐步转变为主要有旅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宜人的居住社区和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的密度合适的传统城区。

4、城市新中心的建设

建议在合肥发展新三叶的南部叶片中建设城市新中心区。新中心区容纳由旧城迁出的现代商业、金融服务业、商业办公、行政办公等功能,争取实现引水入区,使合肥城市建设在引水入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水进入城市中心区,创造富于极大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有效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水平。

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议

1、机场骆岗机场于1970年代初建,于1997年扩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侧净空45米限高区东侧为本战略规划选择发展之城市中心区南缘,西北10公里范围内是合肥现状文教区和城市建设区。对城市的噪音干扰明显,对城市新中心区部分地段建筑高度有限制,从远期考虑,机场搬迁有利于城市发展。但是从近期5—10年合肥综合发展分析,机场的存在还不是合肥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考虑到搬迁机场投资巨大,近期骆岗机场不宜搬迁。

远期,随着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产业带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经济、产业、文教、科研中心,骆岗机场的吞吐量可能大大超出设计吞吐量150万人次(2001年换算旅客吞吐量已达84万人次),届时,城市经济实力必将大大增强,现状因为机场的存在而不能够使用的土地价值也必将大大增加,机场搬迁于是成为可能。远期骆岗机场搬迁的位置选择,应该重点考虑合-巢-芜经济和产业带发展的需要,放在城市东部,一方面满足省域经济中心发展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为发展前景无限的芜湖提供机场选用的灵活性(芜湖距离南京机场60公里)。

2、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避免促进旧城“大饼”式蔓延发展,避免对合肥环城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最先期的轨道交通进入旧城,必然加剧旧城疏解的困难。从疏解旧城,发展新区的立意出发,轨道交通应该与旧城核心地段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旧城问题出现新的叠加。如果认可目前合肥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疏解旧城,发展新区,那么轨道交通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合肥新区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采取“照顾两翼,支持中间”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明确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促进新区发展。规划建立南北、东西交叉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交叉点位于旧城外南二环而非旧城内部。规划南北轨道交通线串联合肥新站、城市新中心区、教育及高科技研发区三个重要地区。规划东西轨道交通线联系城市发展南部三叶,包括肥西上派镇、南部新区、肥西店埠镇三个新拓展区。

3、建立支撑未来总体发展的道路骨架合肥现有道路都以古城为原点放射发展,规划城市结构新三叶处于现状市区西南端、南端、和东南端,为跳出古城发展、构筑新的道路骨架创造了基本条件。未来合肥总体交通骨架由“放射+环路”改变为“复合”交通结构模式,即以古城为核心的旧城维持环路结构,城市发展主体“新三叶”以带状交通走廊联系。国道312横穿城市南部,规划沿312国道南侧新建城市南部快速路,由城市现状南二环路、国道312高速公路和新建快速路沟通联系城市新三叶。

4、污水厂随着合肥城市扩大,现有污水厂由于位处城市夏季上风向,西南侧具备城市发展的可能,已经显得不尽合理,建议新污水厂向远离城市的地区择地另建。远期,根据发展需要,考虑现有污水厂改建搬迁。

十一、结论:

针对合肥的发展,各种分析和研究透视出如下综合结论:产业方面,合肥依托高新区

和开发区,争取教育产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追求和启动,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城市方面,合肥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以环城公园为代表的合肥古城,发扬前辈规划建设者的勇气和气魄,继续大合肥“绿色城市”的营建,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

安徽省合肥市 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该照片显示的星球是() A. 月球 B. 土星 C. 地球 D. 金星 2.这颗“蓝色弹珠”形似圆球,但实际上是一个() A. 圆柱体 B. 不规则的球体 C. 圆锥体 D. 葫芦体 3.小贝到北京旅游,看见宾馆大厅的四个时钟(如图),同一时刻四个城市时间不同 的原因是() A. 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转 B. 四个城市纬度不同 C. 地球绕太阳不同公转 D. 宾馆时钟坏了 4.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火 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火箭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中的() A. bc之间 B. cd之间 C. da之间 D. ab之间 5.在我们的印象中,圣诞老人穿着皮袄,坐着雪橇,而澳大利亚的广告画面中,出现 的是身穿背心短裤、畅饮橘子汁的圣诞老人。这是为什么() A. 澳大利亚人追求新潮 B. 澳大利亚政府不愿意效仿欧美国家 C. 过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是夏季 D. 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6月25日 6.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冬季的时段是() A. 12,1,2月 B. 3,4,5月 C. 6,7,8月 D. 9,10,11月 7.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 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 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480米 D. 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8.“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桑树 9.假如你在家里(家里)遇到地震时,下列正确的做法是() A. 跳楼逃生 B. 躲在窗下 C. 乘电梯下楼 D. 躲在桌下等坚固的墙角、小开间 10.读图,玲玲在手机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周二天气() A. 小雨、最高气温36℃ B. 晴朗、最低气温26℃ C. 多云、气温日较差10℃ D. 阴天、气温年较差10℃ 1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指的是东南风,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东南风六级 的是() A. B. C. D. 12.下列天气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A. --出海捕鱼 B. --春游踏青 C. --室外锻炼 D. --树下站立 13.漫画“你是谁”反映大气污染严重,下面对空气质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燃烧秸秆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 B. 空气质量指数大,空气质量就差 C. 空气质量级别为六级时,空气质量状况为优 D. 天气状况好的地方大气污染严重 14. 根据上述材料推算,该地日平均气温是() A. 8℃ B. 9℃ C. 10℃ D. 12℃ 15.福建省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如果在山脚下 158米处测得气温为20°C,那么山顶气温约为()

易初莲花-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易初莲花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说到易初莲花大型连锁超市,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正大集团在中国零售领域的投资项目。提起正大集团,大多数人更是耳熟能详。正大集团是由泰国籍华人创立的世界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之一。它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目前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饲料业、水产养殖、国际贸易、石油业、通讯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十多个行业,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是其属下最大的零售企业。易初莲花在中国第一家门店于1997年6月23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对外营业,开业当日其销售额就达到创记录的600多万元。公司本着“天天低价”和“为顾客提供最大利益”的经营理念,以零售方式销售三万余种商品,并为顾客提供开架式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自1997年开业以来,公司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10月,先后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山东、天津、北京、西安等地成立了33家连锁超市。2003年底,易初莲花的年营业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2003年7月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洽谈会现场,易初莲花对外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开设100家店。 现在,这个泰国商业集团已经在20个国家建立了250个公司,聘用了超过100,000名员工,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的企业之一,且以亚洲领先的跨国企业形象活跃在世界的前沿。 依靠最先进的现代购物理念,易初莲花已经被看作是可以信赖的商店,它提供了新的购物体验、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天天低价的高质量商品。继续其稳定的发

展形势,易初莲花保持每年约20%到30%的销售增长和超过50,000,000的顾客数量,在中国开了75多家购物中心。 二、易初莲花选址要求 (1)对商圈的要求 1、在项目公里范围内人口达到10万以上为佳,2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可达到12-15万人; 2、须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双向四车道,且无绿化带,立交桥,河流,山川等明显阻隔为佳; 3、商圈内人口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4、项目周边人口畅旺,道路与项目衔接性比较顺畅,车辆可以顺畅的进出停车场; 5、核心商圈内(距项目公里)无经营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同类业态为佳。 (2)大卖场选址设计 1、易初莲花的主要理念:低价、一次购足、免费停车、高周转、新鲜程度、品质; 2、卫生、舒适、店内通道进出方便、国际标准; 3、位置要求描述:交通方便(私家车、公交车、地铁、轻轨);人口密度相对集中;两条马路交叉口,其一为主干道;具备相当面积的停车场,比如在北京至少要求600个以上的停车位。 (3)其他要求 1、建筑面积:平方米,最好一层,最高两层;建筑净高5米以上,进深最少60米;柱距米左右; 2、地面荷载:1500公斤/平方米,面层为耐磨硬化剂地面; 3、用电荷载:2×800KVA,双回路用电; 4、照明:照度不小于600lux; 5、用水:主要以生活用水和生鲜冷冻用水为主,日用水量40吨; 6、通讯:一条DDN数据专线积20门电话(应有一条中继线); 7、收货区:应有8个左右火车停车位,可满足40尺集装箱卸货及转弯半径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crifice of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ggreg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duce and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Guigang Guangxi (model) Research Park,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nalysis of its role as China's first eco-park for the local economic impa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hope that other high-pollution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take it as reference .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llocation EIPs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 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 (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 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 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 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合肥,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人口所从事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肥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等政策的推出, 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城市化进程,实现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应对合肥市目前城市化中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具体对策。 合肥市下辖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4 个区,肥东、肥西、长丰 3 个县, 辖区总面积7029.48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838.52 平方公里。近几年,合肥市市域户籍人口478.90 万人。其中, 非农人口203.73 万人, 占总人口的42.6%。加上暂住人口, 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51.5%, 处于城市化加速期为30%- 70%。近年来合肥市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2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 美元, 据综合128 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比较研究: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00 美元、800 美元、1000 美元、1000 美元以上时, 城市化水平相应为52.2%、60.1%、63.4%、65.8%。与此标准相比,合肥市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合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及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偏低, 与其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受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 合肥直接辐射的范围主要限于六安、巢湖等紧邻城市, 稍远的淮南、芜湖、安庆等城市与合肥经济联系则较弱。 合肥市域城镇分布现状是: 中心城区人口在200 万人以上, 3 个县城人口在5- 15 万人, 除此之外, 人口在2- 5 万人的乡镇 3 个, 1- 2 万人的乡镇8 个, 1 万人以下的乡镇17 个。城镇体系表现为:中心城市不够大, 缺少有实力的小城镇, 城镇体系断层明显, 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与三个县城。城镇职能单一, 中心服务型城镇多, 产业型城镇少, 特色不明显, 各城镇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互之间缺少分工与协作, 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 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 尽管近两年合肥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完成新建、续建道路125 条、桥梁24座。但由于资金有限, 迄今为止, 作为城市动脉的道路, 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 建设标准也不够高, 还有不少断头路待完善。目前合肥市区的污水管网基本建成, 但是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双凤开发区、上派、店埠污水管网尚不完善, 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对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合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6 页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4分) 1.(4分)?37的倒数是( ) A .?37 B .?73 C .37 D .73 2.(4分)下列各式中,与x 2y 3能合并的单项式是( ) A .12x 3y 2 B .﹣x 2y 3 C .3x 3 D .x 2y 2 3.(4分)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3=6 B .﹣8a ﹣8a =0 C .﹣42=﹣16 D .﹣5xy +2xy =﹣3 4.(4分)已知等式3a =2b +5,则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3a ﹣5=2b B .3a +1=2b +6 C .a =23b +53 D .3ac =2bc +5 5.(4分)解方程2x +x?13=2?3x?12 ,去分母,得( ) A .12x +2(x ﹣1)=12+3(3x ﹣1) B .12x +2(x ﹣1)=12﹣3(3x ﹣1) C .6x +(x ﹣1)=4﹣(3x ﹣1) D .12x ﹣2(x ﹣1)=12﹣3(3x ﹣1) 6.(4分)若﹣3xy 2m 与5x 2n ﹣ 3y 8是同类项,则m 、n 的值分别是( ) A .m =4,n =2 B .m =4,n =1 C .m =2,n =2 D .m =2,n =4 7.(4分)(a ﹣b +c )﹣(x ﹣y )去括号的结果是( ) A .﹣a +b ﹣c +x ﹣y B .a ﹣b +c ﹣x +y C .a ﹣b +c ﹣x ﹣y D .a +b ﹣c ﹣x +y 8.(4分)下列各组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A .32和23 B .﹣23和(﹣2)3 C .﹣32和(﹣3)2 D .(3×2)2和﹣3×22 9.(4分)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 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连同原来的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问有多少个鸽笼?设有x 个鸽笼,则依题意可得方程( ) A .6(x +3)=8(x ﹣5) B .6(x ﹣3)=8(x +5) C .6x ﹣3=8x +5 D .6x +3=8x ﹣5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七上·宁波期中) 有四包真空小包装火腿,每包以标准克数(300克)为基准,超过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克数记作负数,以下数据是记录结果,其中表示实际克数最接近标准克数的是() A . +3 B . C . +2 D . +4 2.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 B . 有六条侧棱的棱柱的底面可以是三角形 C . 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是棱柱 D . 柱体的上、下两底面可以大小不一样 3. (2分)(2019·广西模拟) 如图,几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面积最大的是() A . 主视图 B . 左视图 C . 俯视图 D . 主视图和左视图 4. (2分) (2018七上·卫辉期末) 小明在元旦为好友小李制作了一个(如图)正方体礼品盒,六面上各有一字,连起来就是“祝你新年快乐”,其中“祝”的对面是“新”,“快”的对面是“乐”,则它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A . B . C . D . 5. (2分)根据央视报道,去年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大约为47 000 000吨.将47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 0.47×108 B . 4.7×107 C . 47×107 D . 4.7×106 6.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购买1张彩票就中奖”是不可能事件 B . “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6”是随机事件 C . 了解我国青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应作全面调查 D . 甲、乙两组数据,若S甲2>S乙2 ,则乙组数据波动大 7. (2分) (2020七上·邹平期末) 已知点在点的北偏东方向,点在的西北方向,若 平分,则射线的方向是() A . 北偏东 B . 北偏西 C . 西南方向 D . 南偏东 8. (2分)点E在线段CD上,下面的等式:①CE=DE;②DE=CD;③CD=2CE;④CD=DE.其中能表示E是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 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免费下载】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 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第一章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 一、经济圈基本概况 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经济圈北有淮河, 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 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 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 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 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本区土地资源丰 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 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 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 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 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 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 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 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 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 安全、便捷、迅速的存款、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4、基础设施:本区基础设施较完善,道路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2016七上·昌平期中) 若x>0,y<0,且|x|<|y|,则x+y一定是() A . 负数 B . 正数 C . 0 D . 无法确定符号 2. (2分)在代数式① ;② ;③-2x3y4;④-2x3+y4;⑤ ;⑥x4-1中多项式的个数有()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3. (2分)一个整式减去a-b后所得的结果是-a-b,则这个整式是() A . -2a B . -2b C . 2a D . 2b 4. (2分)将如图直角△ABC绕直角边B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从它的左面看得到平面图形是() A . B . C .

D . 5. (2分)如图是正方体的一个平面展开图,原正方体上两个“我”字所在面的位置关系是() A . 相对 B . 相邻 C . 相隔 D . 重合 6. (2分)下列四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 A . B . C . D . 7. (2分) (2020七上·天桥期末)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则下列等式不成立的是() A . AD+BD=AB B . BD﹣CD=CB C . AB=2AC D . AD= AC 8. (2分) (2019七上·朝阳期末) 如图,直尺的一条边经过一个含45角的直角顶点直尺的一组对边分别与

直角三角尺的两边相交,若∠1=30°,则∠2的度数是() A . 30° B . 45° C . 60° D . 75° 9. (2分) 13 、如果∠A和∠B是两平行直线中的同旁内角,且∠A比∠B的2倍少30o,则∠B的度数是() A . 30o B . 70o C . 110o D . 30o或70o 10. (2分) (2017七下·南充期中) ∠2+∠3 = 180 o,∠2 =68 o,∠4 = 74 o,则∠1的度数是() A . 106 o B . 112 o C . 100 o D .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1. (1分) (2018七上·宝丰期末) 如图,从甲村到乙村共有三条路,小明选择最近的第②条路,请用数学知识解释:________. 12. (1分) (2015七上·深圳期末)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重叠在一起,当OB不平分∠COD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