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串荣格的全部理论。荣格本来是文字提取关闭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后来因为与自己的导师发生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是关于力比多的实质问题。弗洛伊德主要把力比多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它看作普通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的一部份。”l本文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在于对无意识的实质和结构的不同理解。正是基—于这一不同理解,荣格才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概念;集体无意识。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医疗实践的检验,当他以诱导的方式让病人说出那些压抑和潜藏在内心的被遗忘了·的经验时,病人的症状立刻大见减轻甚至完全好转。弗洛伊德因而认为:无意识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个人的和后天的特性。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这种看法。他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其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作者将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五;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昕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9[1),3—4)l荣格批评弗洛伊德虽然看到了无意识往往具有古老的普遍的形式和性质,却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性。

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如果仍然用海岛来作比喻的话,那末,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所有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这一想法贯串于荣格的全部思想,而成为其理论的最重要的核心,导致了他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同弗洛伊德的意见分歧。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设,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呢?它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还是一种纯粹的臆想呢?应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如果弗洛伊德有关个人无意识的假设(这一点已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其依据主要是医疗实践,那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设,依据的则主要是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荣格注意到:某些表现在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反复地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和野蛮部落中。例如,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或英雄,预卜未来的先知或智慧老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们带来罪孽和灾难的美女……这些神活意象往往具有结构学上的类似。此外,在宗教和原始艺术中,还常常有以花朵、十字、车轮等图形所象征的意象,荣格把它们叫做“曼茶罗式样”,认为它遍布世界各地。荣格举例说,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中,有一种抽象的图案一—圆圈中一个双字。这种图象叫做“太阳轮’\“它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找到它”。“既然它产生于车轮还不曾发明出来的年代,也就不可能起源于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毋宁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象征。”(15,96)荣格据此推断: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上壤。正象神话病患者的梦、幻觉和想象揭示了病人的无意识心理一样,这种‘集体的”梦、幻觉和想象,这种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而这,就是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这里不能不说到荣格的研究方法。荣格多次强调,他的研究结论都是建立在感性经验之上的,绝不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玄学思辨。但荣格所说的经验却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而毋宁是一种内心体验。荣格的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荣格的研究方法,是尊重精神现象,承认心理现象细想象、幻觉、梦等)在重要性和真实性上丝毫不亚于物理

现象。这些研究者(:例如约兰德·雅各比)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

确实,荣格特别重视对梦、幻觉和想象的研究分析。他并不把它们看成是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反倒把它们看成是人类心灵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就可以窥见人的心灵,荣格为此研究和涉猎了大量的神话、传统、原始艺术和文学作品,并以此作为研究人类共同心理结构和心理运动规律的主要途径。应该承认,荣格的这一研究方法是别开生面的,他因此而发现了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许多心理原型。

原型(archetype)这一概念,荣格有时把它同原始意象(prlmordialimage)相等同。例如他在解释原始意象时说过:“原始意象,有时也称之为原型……它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共同的。”(6,443)又如他说:“为了解释我们知觉的这种一致性和规律性,我们不得不借助于这样一个与决定着领悟模式的要素相关联的概念。正是这一要素,我称之为原型或者原始意象,”(8,136)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者亦认为,原型与原始意象这两个概念是等值的。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混乱和矛盾,从而使许多人相信,荣格的心理遗传理论是建立在表象(包括观念和意象)可以遗传这一设想之上的。而这种假设,又正是荣格本人反复表示过不能同意的。实际上,原始意象与原型的含义尽管比较含混和接近,荣格也经常交替使用它们,但在更多的场合,都区分了这两个不同概念。大体说来,原始意象与原型的区别,有些相当于康德的“构架”与“范畴”的区分。原始意象介;r原型与意象等感性材料之间,起一种规范意象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而原型则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原型是体。原始意象是用;二者的关系既是实体与功能的关系,又是潜在与外显的关系。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不能对原型加以说明,则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假设是空论和玄想。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9[1),4)“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池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8,133)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对这种先验形式,可以从心理学、哲学、美学、神话学、伦理学等不同方面去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荣格把原型理解为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荣格说:“原型是领悟(appreh-ension)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8,137—138)他认为心理活动的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precipirate)和浓缩(con·dense)。荣格说:“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按:实际即原型——引者)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者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6,443—444)这里,荣格所提出的显然正是今日人们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这一问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荣格个人的气质却是反对任何决定论和独断沦的,正因为如此,他又转向:另一方面,即从生物本能的演化,从生命的内在性质和固有规律去寻找答案。荣格洗:如果我们把无意识原型仅仅理解为外部经验的产物,理解为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耶我们就错了。因为感觉本身是杂乱无章,没有联系,没有条理的。感觉材料能够有条理有秩序的出现(例如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出现),这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心理具有自主性和某些先天综合能力。心理的这种自主性、统一性和先天综合能力,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不能被看作是周围环境的产物,而应该归因于生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内在规律。“我们被迫假定,大脑的一定结构,它的奇特性质,并不能仅仅归因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同样应该;归因子生物体的奇特的和自发的性质,归因于本身固有的法则;,”(6,444)这样,荣格对问题的解答,实际上已经越出了社会历史的范围而进入自

然和进化的领域。

从哲学的角度,荣格把原型理解为“纯粹形式’\既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又类似于康德的菹畴。荣格认为,那些在神活传说、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实际—L: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自画像”(selt—portrait)。这种自画像具旮‘象征”和“摹本”的性质,,象征和摹本虽然可以有种种变化,它们所象征和摹写的原型却是不变的。这颇有些类似柏拉图“理念”和“理念摹本”的说法。

的确,如果停留在简单的类比上,我们不妨说,集体无意识就是柏拉图的“灵魂气而原型也就是“理念”人。但实际上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荣格固然承认,“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但他却赋予了新的解释,使它不再是某种独立自在的实体而具有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的含义。荣格说:“原型不是由内容而是仅由形式决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只不过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一种被认为是先验的表达的可能性。”荣格反对对原型傦‘天赋观念”的理解,而主张它只是产生观念的“天赋可能性”。他反复强调:“决不能设想有所谓‘天赋观念’这类东西,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却有观念的天赋可能性,即一些产生幻想的先决条件。它们有些类似于康德的范畴。尽管这些天赋条件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内容,它们却给予那些业已获得的内容以确定的形式、”在别的地方他也说:“没有天赋的观念,但却有观念的天赋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甚至限制了最大胆的幻想,它把:我们的幻想活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这些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莱布尼兹哲学和康德哲学的影响。但荣格的原型毕竟不等于康德的范畴。范畴仅仅规范认识(知性),原型却要对思维、情感和直觉等一切心理活动发生影响,荣格反对仅仅从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原型,把原型理解为认识的先决条件。他一方面借鉴康德,同时又批评康德。他认为近代哲学仅仅从认识论出发,把原型还原为很少几个受逻辑限制的知性范畴,这种做法是有害的,因而主张恢复原型在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中的形而上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原型作为形而上的理念,作为样版和范型、被赋予很高的形而上的价值中世纪哲学从圣·奥古斯丁(从他那儿我借用了原型的观念)的时代一直到马勒伯朗士和培根,在这方面一直立足于柏拉图哲学的基础”,然而,“从笛卡尔和马勒伯朗上以来,‘理念’或原型的形而上的价值逐渐败坏了。它变成了‘思想’变成了认识的内在条件……最后?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他认为这是一种簿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在这种倾向下,原型变形为理性概念,本能也披上了理性动机的伪装。在这种伪装下面,原型几乎不再能被人认出,尽管它仍然在发挥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荣格的理论更具有现代哲学的色彩,它的出发点不是笛卡尔的“我思”而更接近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我在”,荣格提出self这一概念,就是要代替ego,对“自我”作更广泛的理解。self和ego虽然都可以译为“自我”,但ego只是意识的主体,self却是包括无意识在内的人的全部精神和人格的主体,显然,荣格更重视这个人格的主体,这个感性血肉之躯的主体。唯其如此,荣格才强调原型和原始意象绝不仅仅只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是同时涉及想象、情感、直觉等一切心理活动、荣格这样做,实际上是要为包括无意识在内的人的感性争得地位,把人的心理联结为一个整体并从而深入追寻其基础到人的自然本能和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原始心理结构。正因为如此,所以荣格的理论被认为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丰富和深化了对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解,被认为是“涉及到对人的存在的深邃态度”,表现了他“精神和心灵的伟大”而受到普遍的重视。荣格本人也因此而享有盛誉。

原始意象与艺术幻觉

如前所述,集体无意识是通过原始意象,作为反复出现的顷始意象赖以产生的心理背景和心理土壤而推导出来的。因此,对原始意象的理解,应该是理解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的一把钥匙,而由于原始意象直接涉及幻觉和艺术想象,涉及神话与艺术起源?涉及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所以它又是沟通荣格基本理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和文艺思想的一座桥梁。荣

格认为,原始意象来源于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它们本身不过是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心理结构的产物。他说:“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部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象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象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荣格在这里是要用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经验来解释人类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原始意象的起源。这当然是正确的,应该加以肯定的。

但正如前面昕曾提到的那样,荣格虽然并不否认原始意象来源于经验,但对经验,荣格却坚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荣格提出“内心经验”(inner“perience,或泽‘内心体验”)这一概念,以区别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experiencesoftheex·ternalworld),并在这样区分的基础上,突出和强调内心经验,赋予它以神活的和神秘的色彩。

按照荣格的看法,人的意识仿佛处在两面受敌的地位,它既受外部现实的影响,又受内部现实(inner.reality)的制约。荣格说:“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从后面和从内部影响我们的意识,正如外部世界从前面和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根据这一思想,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区分为心理学的和幻觉式的心理学式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型艺术则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因而是背对现实、面向自我的艺术家。

以毕加索的创作为例,荣格解释了意象如何来源于内心经验和幻觉。荣格说:毕加索的艺术是一种‘非客观艺术”,它不与外部世界相吻合而主要来自内心经验和幻觉。非客观艺术主要从内在世界中汲取其内容。这所谓内在世界并不与意识相吻合。因为意识中容纳的有关对象的意象,正如人们普遍看见的那样,在外观上必然符合于普遍的期待。然而毕加索的对象却完全不同于人们普遍期待的样子,而且是如此之不同,以致它们似乎根本:下涉及任何外部经验对象。”(15,136)因此,毕加索的艺术是不可理解的。

然而不可理解却不等于没有意义,“它们以一种粗糙的和近似的方式,表达着一种在今天不为人知的意义。”(15,136)正因为它表达的意义不为人知,所以它是一种象征艺术。它象征的是一个不同于白昼世界的地下世界。这个世界我们只能隐约地感觉到,却不可能准确地把握到。唯其如此,它才具有深邃的和无穷的魅力。

荣格反复强调,意象,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而产生的幻想。他说:“当我说到‘意象’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外部对象的心理反映,而是……一种幻想中的形象(即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只是间接地与对外部对象的知觉有关。实际上,意象更多地依赖于无意识的幻想活动,并作为这一活动的产物,或多或少是突然地显现于意识之中。”如此看来,审美意象也只是间接地与审美对象有关。美不仅不等于审美对象(客体),而且也不是对这对象(客体)的反映;它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自发的?是不由意识控制的。单凭这段话,意象仿佛是无意识自发活动的产物。

但荣格也并不那么绝对,他并不否认意识在产生意象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荣格的看法,内在意象虽然是由来自最为变动不居的源泉的最为变动不居的材料所组成的复杂结构,却并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混合物,而是一种自有其意义的单纯的产物。意象的形成并不仅仅依赖无意识,也要依赖意识,它是作为整体(同时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情况在一瞬间的凝炼的表现。“意象无凝表现了无意识心理内容,然而却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而仅仅是那些在一瞬间集合起来的内容。这种集合,一方面固然是无意识自发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处于某种瞬间状态的结果。意识的这种瞬间状态总是刺激减下的有关材料进入活动,而与此同时它也抑制和制止不相干的材料进入活动。”因此,意象是意识和无意识在瞬间情境中的联合产物。

那么,与审美活动有着重要关系的原始意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者说,是被什么样

的意识处境所唤起和激活的呢?荣格对此虽未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根据散见的表述,似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个人意识受到抑制。例如在梦中或者精神失常的时候就是这样,这时候意识或者完全丧失或者处于松弛状态,失去了对无意识心理内容的控制,那些潜伏最深、性质最为古老的原始意象遂及显乱。

二是根本不具有个人意识。例如在原始人那里就是如此。原始人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尚未形成主客体对立的观念。在他们看来,人与世界,个人与集体是浑然不分的。原始人没有个人生活,只有集体生活;而且,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交互感应,使他无法分清哪些是心理现象,哪些是物理现象。所以原始人的意象是一种集体意象并具有真幻莫测的性质。

三是超越.厂个人意识的局限。例如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如此,这时候艺术家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人类的灵魂对全体人类说话,欣赏者被这种声音所感动,也忘记了自己作为个人的存在,敞开心灵接纳着从内心深处唤起的完全是集体性质的审美意象。

我们看到,荣格在这里,主要是从具体科学的角度,对产生意象(包括审美意象)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其中不乏富于启迪的意见,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研究。例如,意识的瞬间状态,是否与某些信息的方式储存在无意识中的经验,记忆、印象、情绪、愿欲等有对应关系,它们与作为符号象征和信息载体的艺术作品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这些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机制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深入探讨。沿着这一方向,也许终有一天会对审美心理过程作出精确的描述。

但荣格却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描述和经验归纳的阶段。在荣格看来,现象并不能从现象中得到解释,经验也并不能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在现象和本体、经验与超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并没有·一座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架设起来的桥梁。这种瞬间的沟通只有借助于幻觉,直觉和想象。科学并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科学越是发达,人们的精神越是空虚;人们也就越需要幻想,越向往科学解释不了的神话。荣格认为:幻想,庄现代生活中,是取得心理平衡和心理补偿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它们有权利要求;得到满足。如果过份地压抑了幻想,则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调和精神崩溃。对幻想和想象的重视(以及对原始意象的分析),使荣格的研究走入神话学领域。

荣格认为:神话作为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原始人的灵魂。而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神话的消逝,人类也就失掉了灵魂,成为科学的奴仆并陷入痛苦的精神分裂。荣格说:神话“不仅代表而且确实是原始民族的心理生活。原始民族失去了它的神话遗产,就会象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那样立刻粉碎灭亡。一个民族的神话集是这个民族的活的宗教,失掉了神话,无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9[1],154)为此,荣格不惜呼唤神话以拯救人类,用某些神秘的说法来补偿西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心理失调。

荣格认为:以往的科学总是摆出一付启蒙的架式,不遗余力地要把神话和幻想驱逐干净。但科学这种自诩为绝对真理的做法,由于本身符合某种神话原型,所以最后也不过是一种神话。科学虽然:是一种神话,但由于它采取敌视别的神话的立场并且为现代人所普遍接受,因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灾难,现代人之所以“无家可归”,正因为他们远离了自己灵魂的故乡,而要帮助人们认识并返回自己的故乡,这一重任在今天,也许只有由心理学来担当。荣格说:“艺术幻觉……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对于它,人类由于自己本身的软弱可以轻而易举地缴械投降……这究竟是另一世界的幻觉,是黑暗灵魂的梦匮,还是人类精神发端的影象?所有这些我们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15,90—91)正如康德宣布物自体不可知一样,荣格也认为幻觉和内心体验的本原是

不可知的。“幻觉代表了一种人类情感更深沉堆忘的经验……·不管理性主义者们怎么说,幻想无疑是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它不是某种外来的、第二性的东西,它不是别的事物的朕兆,它是一种真正的象征,就是说,是某种真实的然而尚未知晓的东西的表达……幻觉的性质究竟是物理的,心理的,还是形而上的,我们用不着忙下结论。幻觉本身心理上的真实,并不亚于物理的真实。人的情感属于意识经验的范围,幻觉的对象却在此之外。我们通过感官经验到已知的事物,我们的直觉却指向那些未知的隐藏的事物,这些事物本质上是神秘的。”

不难看出,荣格关于原始意象和艺术幻觉的解释,也如同他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解释一样,“本质上是神秘的。”事实上,荣格反对对幻觉和原始意象作科学的解释,反对把它看成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和“替换品”因为那样一来,幻觉就成了某种“第二性的东西”,,荣格断定世界的本质是神秘的,人类仅仅因为对这种神秘的恐怖,才拼命用“科学的盾牌”、“理智的盔甲”来保护自己,使自己相信存在着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和宇宙。但这样一来,人们也就把幻觉看成是一种心理失常,看成是神经病症状。荣格坚决反对把幻觉和原始意象看作是任何意义上的精神失常,坚持认为,如果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就必须首先对作为艺术作品基础的幻觉和原始意象作一番严肃认真的研究。但荣格是否作了这种研究呢?没有。荣格不久即承认;对幻觉和原始意象,心理学除了提供用来进行比较的材料和提供用来进行讨论的术语以外,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荣格这样反来复去的申说,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很明显,就是为了强调科学的局限,突出幻觉和原始意象的意义,给未知的、神秘的东西保留地位。

与自由的背离_浅析大众文化中的_集体无意识_

2011年08月下 青春岁月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标准也相应扭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目的。为了满足合“大众文化”这一概念,那些在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目的性的自由,人们不断寻求“标新立异”。被文化大潮埋的喘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以商业性、流行性、娱不过气来的今日,为了彰显个性,唯有开辟创新大道,于是,乐性和普及性为其基本特征。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人“凤姐之流”与日俱增,“小月月之流”又超越其上,“艳照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门”、“诈捐门”层出不穷。虽然大众文化引发的是盲目跟风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在暂时气,但是,人们又为了追求个人的特殊性,不断地“不拘一克服人们现实中的茫然、孤独感以及生存危机感的同时,也在降格”,只是这种“不拘”又一次跌进普遍之中,仍然是一种低着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普遍的社会价值标准理论: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主义理论,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是什么呢? 工业”批判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都是对合目的性最终导致的是目的自由的丧失。人们追求世界的合大众文化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极大的否定与颠覆。他们或从大众文目的性是为了达到自由的目的,但是,人们在追求这种目的的手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面来批判,或从其对文化领域的侵害来否段上的自由将使人们丧失目的的自由。手段的自由指的是“破”定,抑或从大众文化原始特点的异化来剖析。 之后的“立”。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不断打破别总之,批判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这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它人的极限,树立自己的成绩(就与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样)。这演变历史及弊端。在这里,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种“破”的方式是自由的,是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的显现,产生了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导向,论述其与真正“自一定的主体性效应,但在大众文化中,这种价值实现经常伴随着由”的背离,最终我们会看到,大众文化导向的是“集体无意异化,因为主体在追求价值实现的时候,自由给予的标准是“怎识”。 么都行”,“怎么都行”也就是“怎么都不行”,于是标准便不存在了,继而这种“立”便成为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自由达到一、注重价值原则,追求合目的性 一定的极限,反而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自由,为了自由而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重自由便不是自由了。 心下移”的趋势,精英文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大众文化取而代之并趋于主导文化之列。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以三、对于真、善、美,大众文化越过真和善,强调“美”,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更是新时期下文化思想解放自由导向最终的“集体无意识” 精神的推动。所以,大众文化在现阶段或多或少表现出与社会主大众文化注重对价值原则而不是真理原则的把握,注重个人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一面。 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整体价值,这便是跳跃了“真”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什么呢? 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那就是“美”! 相对,指的是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人们往往用“孤独的大众”来形容大众文化的主体,“孤单求和服从真理。纵观现今大众文化,可以看到它的两个趋势:一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方面指都市生活的个是从原始的以追求认识社会为动力变为如今的盲目跟风,这并无聊空虚而促生庸俗大众文化的兴起,另一方面指主体的个性化不是自主产生大众文化的需要,而是一股小的文化之风的侵入,追求使得“世界地球村”变为“一人一村落”。个人的见解不一足以让大众都为之动容,人们在其中失去了自我型。第二个趋势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作茧自缚的导致了求不得知音的孤独感。 是从注重文化的娱乐性变为重其消费性,形成一个公式:精神消严格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追求的并不是真和善基础上的美,费品=物质商品。越来越多的大众认为精神的享受在于买书、看它实质上是追求了异化的“美”。豪赛尔把“无聊”定义为大众碟、上网之中,认为对纯粹的高雅文化的享受只是上层人之事,文化的最终原因,贝尔也说:“它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作为大众的精神寄托就在这里。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在思考》求。”随着大家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聊的躲避,大众文化也就成中说道:“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为享乐、消费的代名词。追求的世界,越来越像道家追求的精神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世界一样,渐渐地变得似乎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是现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 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幻的世界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综观这两大趋势,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各种文化之潮的不断来种异化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袭继而自己做出适合个人趣向的选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认识世(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界基础上而创立文化之风。 日本有位学者近日做个一篇报道,说日本的年轻一代趋向于偏重于目的性的追求,即对结果的过分看重。马克思、恩格“集体低智商”,因为对漫画、美少年的喜爱的年龄层次已经蔓斯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真延到了三十多岁,“大叔控”、“萝莉控”队伍壮大,引起社会正的自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大众对于价值原则的的担忧。对于我们国家的大众文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重视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追寻合目的性而不是合规律性。正如叔的存在,大众文化不是导致个性追逐者的消弭,就是导致随波逐本华对非理性的强调,他通过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扬弃,实现了从流者的沉沦,最终导致“集体无意识”。似乎“它的存在是它的康德传统形而上学到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变,即客体到主体的事,我什么也没有”。后现代主义因此悲哀的说:“大众文化作过渡,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过渡,从肯定的价值观到否定的品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特价值观的过渡。也许是叔本华的思想代表了现代人的“心声”,征。” 越来越多的人崇拜的是叔本华式的非理性,而不是如建国初期对所以说,大众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顶礼膜拜。这种注重个人感受的非理性便是一种合的主体。 目的性,这也是人们在文化参照系太多而无法做出一种选择的情况下的逃避心态,只能以对个人感兴趣的新事物的迷恋来达到个【参考文献】 [1] 肖 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人精神的寄予。 [2] 叶志良. 大众文化[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对各种大众文化的选择态度,便是接下来要说的价值标准问题。 【作者简介】 二、在价值标准上,强调以“人”为单位的“众”,是手段许静(1989—),女,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自由的获得与目的自由的丧失 学。 与自由的背离 ——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 许 静(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与真正的“自由”的背离,及其导向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大众文化;自由;价值观;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这种比较与设想或许都可以成立,荣格毕竟以他的智慧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推动了精神分析往社会心理学的转向,但是却不应以这种比较而忽略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先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祁路白祁路白2012-12-05 19:33:24 《荣格解梦书:梦的理论与解析》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个人想法。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观念非绝对。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Ego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同种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被压抑的情感思想或者经验(举例:花是香的,红色容易唤起激情情绪)。特点是普遍的,冲动的,本能的。贡献么,在艺术创造理论上的推动,还有美学方面的。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现在学术界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为了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以便更好的和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说”进行比较研究,先对其进行辨析是必要的。首先,从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和普遍心理倾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5372860.html,/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文|申荷永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载:冯川编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里面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一下这整座屋子。”我走到一道厚重的门前,用力打开了它。在门的那边,我发现了一道通向地下室的石砌梯级。于是我就走了下去,结果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拱顶的美丽的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显得极为古老。在仔细察看四周时,我发现在普通的大石块上砌有一层层的砖,而且在灰浆里也有砖头的碎块。我一看到这个,便知道这面墙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于是我的兴趣便高涨起来。我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地板,发现它是用石片铺成的,在这些石片内我发现有一个环。当我拉动这个环的时候,石片便抬了起来,我再次看到了一道窄窄的石级,通往地下更深处。我沿着这些石级走了下去,最后便走进了一个在岩石里凿成的低矮的洞穴。石洞的地面上盖有一层厚厚的灰土,灰土中散布着一些骨头和陶片,像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物似的。我看到两个人的头盖骨,显然也是很古老的,都有些要裂开了。这时,我便醒了。(关于荣格的这个梦,可参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英文版.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5.158~160) 在往返美国访问的途中,荣格与弗洛伊德曾有几次相互分析各自的梦。当荣格向弗洛伊德讲述这个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尤其关注那两个死人的头盖骨,以及透过这梦中的头盖骨,荣格是否具有某种希望某人永远死去的联想。但对于荣格来说,这个梦中的房子即是一种精神大厦的象征:比如,楼上的客厅,显然就是意识或意识层面,而阴暗的楼下,可以说是无意识的第一层。当荣格自己分析这个梦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在梦中)我越深入,景象便变得越生疏和越黑暗。在那个洞穴里,我发现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残存物,亦即我身上的原始人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意识所几乎无法接近和照亮的。人的原始性精神近乎动物灵魂的生命,恰如史前时代的洞穴在为人所占有之前通常是由野兽所占据的一样。”(关于荣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看来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原型有多种,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种: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Anima:阿妮玛(Anima),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魂”,男人的灵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荣格说:“在男人的无意识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说:“…阿尼玛?是一种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义是指这一事实:一个男人身上会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现也不会消失,但始终存在于男人身上,并起着女性化的作用。” 荣格后来给阿尼玛所下的定义便是“在男性无意识中起着一种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征的表现。”当一个男人积极地对待阿尼玛所传递的情感、心绪、憧憬和幻想时,他会将它们转化为某种固定的形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如果一个人长期孜孜不倦于这种转化,他的个体化过程就会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会逐渐成为一种实在,固定于这个人身上。这样,便会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华。?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荣格认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玛一样,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男性意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从遗传中获得了男性的集体形象;女性在与男人的不断接触中获得了自身对男性的体验。母亲是男性的阿尼玛化身;与此相应,父亲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倾向于呈现一种隐秘的“神圣”信念。当某个女人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有所坚持时,当她运用某种强硬的方式和手段时,她内心中潜在的阿尼姆斯便显现出来。 显然,阿尼姆斯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它给予妇女勇气以及某些时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并在女性无意识自我和创造性活动中建起一座桥梁。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对于女性是颇有好处的,能促进妇女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并将她领向自觉自愿的活动。它给予女人精神信仰,给她一种隐而不见的内心支撑力,以补偿她外在的柔弱。?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的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个体众多原型中,阴影原型是最强大、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荣格说,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没有他们所表现的那么善良正直。我们所有的人都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贪婪、更喜欢妒忌,并认为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阴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阴影中的兽性一面。然而,阴影却惊人地坚忍不拔,不会被彻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压抑的阴影总是暂时退隐到无意识之中,并且伺机进行反扑。阴影一旦进行反扑或突破,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 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荣格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自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①。关于“更深的一层”,荣格把它称做“集体无意识”,他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对立于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必须存在,并且在这些地方和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大体相似的。换句话说就是,由于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因此这种无意识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超个人的,也就是说它存在于所有个体身上。与此同时,荣格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原型”也被提出来了。根据他的观点,原型可以而且应该被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说的原型。”②借用心理学有关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原型。因为他说:“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打交道。”原型在人类的心灵生活中不断反复出现。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命运的积淀和浓缩。 二、集体无意识、原型与作品创作在荣格看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土壤和从中生长的植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通过了解植物的产地,我们可以知道并理解植物的特性,但这并不是说关于植物所有的重要的特征都可以通过了解植物生长的土壤来了解。因为植物虽然是土壤的产物,但它也是一个生命体,在植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自身包含自身”的过程。这个包含过程在本质上是独立于土壤的性质,与土壤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的。对于植物及其相应的特征来说,土壤所起的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它的一些特征的形成,而对于植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影响。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附带的意义和本质是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任何外来的因素对它都没有决定性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 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要比意识大。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结。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无意识丛,如恋父情结、批评情结、权力情结等。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原型编辑本段回目录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荣格亦将他们称呼为显性、无意识意象、虚构或原始印象,以及一些其它的名字。但原型似乎最被接受。所谓的原型,是藉由特定的方法去体验事情的天生倾向。原型本身没有自己的形式,但它表现就有如我们所见、所为的“组织原理”。它遵循Freud理论中的直觉法则行事:首先,当一个婴儿想要吃时,他不知道他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有着相当不明确的渴望,然而,某些特定的东西可以满足他。之后,根据经验,当一个小孩饥饿时,他渴望一些特定的东西——牛奶、饼干、烤龙虾、纽约式的披萨。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以电影《浪潮》为例

第20卷第2期2018年4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Edition) 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以电影《浪潮》为例 李晓君1,黄皓癑2 (1.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李晓君(1970-),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图书资料管理。 摘 要:通过对电影《浪潮》的解读,发掘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人类审美心理、社会活动心理起到 的作用,并对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剖析,从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特征中中进行反思,分析电影中悲剧产生的不可抗因素。运用集体无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用文献综述法、对比法、图表法等对该电影当中的群体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概念、特征构成及原因、反思与发展方面做出论述,提出“自我意识与约束力相伴而成”的健康型法治社会理念。关键词:集体无意识;群体心理特征;《浪潮》;健全健康社会型;人格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27(2018)02011504 DOI 号:10.13320/j.cnki.jauhe.2018.0053 “群体心理”通常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之下,分 散的人们汇聚成群,由于某些外在手段或是环境使得他们的个性逐渐消弭,情感或者思想均集中于某一方面。通过这一方式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并无相同目标,甚至无法被判定成为一个群体。但这些人们汇聚在一起,有时会因为某种影响而产生激烈的情感,而在这时,每一个个体也会由此具 备暂时相同的群体心理[ 1,2] 。这种现象在社会与生活中极为常见,从极端组织的煽动,到社会暴乱的引发,皆是由此种群体心理导致。 以电影为例论述群体心理特征,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加完备地了解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领悟该特征对社会的助长作用,从更高层次上反思同类型问题的自我抉择问题。电影《浪潮》主要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堂上提出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对此都嗤之以鼻。接下来,这位老师和本班学生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为“浪潮”。老师引导学生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短短几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产生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 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在同其 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 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3]。本文以电影《浪潮》为例,通过个例分析,剖析电影中群体心理特征,对集体无意识下的群体心理进行全面地认识,并对影片中独裁的步步经营以及与之相对的心理进行分析,以期对广大社会群体起到警示作用,为建立健全健康社会型人格助力。 一、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形成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的、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指出“情结”这一概念。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构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之 上,在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的三层冰山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无意识”部分分 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4] (见图1)。

“乌合之众”与集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与集体无意识 封笔之作:“乌合之众”与集体无意识 记得和一位从事财经报道的朋友聊天,我努力尝试使他相信我的一些发现,但是他固执的认为我不懂得经济。在争执之后,我只好沉默。我知道,很多时候是无法说服一些人以相信你的,这是因为人们通常相信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市场里总是充满傻瓜,当经纪人赶着一群群的傻瓜们入场时,圈套已经开始,只是结束的时候如何到来的问题。傻瓜们买满了基金和股票,一些聪明的钱则悄悄离场。 证券交易所是个光怪陆离的场所,它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是大众集体意识的一种表现,股票价格的上涨,是来自人们心理的预期。当人们预期它下跌时,那么它将开始下跌。 你无法想象在交易所里那些肮脏的交易,无数的钱在换手,有银行家的,有企业家的,有普通工人的,有妓女的,当各种钱汇聚在这里时,交易开始了。 信任,是一种很难得的东西。人们宁可信任小道消息,

信任所谓“专家”的忠告,却不肯思考,这种时候,市场到了一种危险的时候,因为它开始陷入歇斯底里的集体无意识,庞勒在书中指出:这种狂热是一些事情的催化剂,它将加速灭亡,但是也有新的力量会崛起。 我把生活中的钱,视为两种组合,一种是邪恶钱组合,一种是善良钱组合。两种组合的强度与力度,决定这个市场偏向哪一方面。在很多时候邪恶钱组合战胜善良钱组合,这是因为一些利益本身属性是邪恶的。 政治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混沌的环境。没有人能够知道,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当噪音响起时,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那些声音在这个市场里尤其关键,它决定市场的兴起和衰落。 普通的投资者如果要战胜市场,只有重复的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持之以恒的投资,无论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挑选好一个好的公司,长久而持续的买入,这样是成功的一种可能。在投资之前,要做一些最基本的了解,并且注意你的财务顾问是否真正懂得市场,据我所知,这些人大多以佣金为生,对自己所推荐的投资组合并不了解。“有消息”这样的诱惑是最可怕的,消息会害了你的钱。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发表时间:2019-08-15T15:17:14.87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1期作者:王艺闫照赟 [导读] “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思考 一、集体无意识理念的产生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荣格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及对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仅代表的是人格的表面现象,而无意识部分则涵盖着无限的神秘力量,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导因素。他借用了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将人的精神结构比作三层的冰山,浮在水面最上层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一个部分;下层的冰山占据大部分,是无意识;还有一层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而在荣格看来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的所有成员代代相传的无数类似经历的心理沉淀。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支撑着这种集体无意识。荣格非常重视原始意图,并开始从科学诊断转向宗教和文化史;从关心西方到关注东方;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部分,将个人性格的理想还原为个人经验,与非个人性格的理想对立,非个人性格的空想不还原为个人经验。这一理论诉说出了人类最初的原始面貌,在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起了一道心理学上的桥梁,也是艺术创作当中不断追溯的本源问题。 二、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正是由于原始意象产生的作用。原始意象既不是一种有意识也不是一种过分强调的无意识,而是根源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个体,象征着人类历史的一股神圣力量的存在。这正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本我的态度,展现最初的创作理念,不要过多地追求一些外在因素,诉说画面的原始力量。现阶段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文化精神越发被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正如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变强,像蒙德里安、包豪斯风格等被排斥,他们去到美国使得美国获得大量的人才,经济取得的话语权加上人才知识的保证让其国际地位稳居宝座;苏联与之争霸,在航空事业得到一定的成绩,迫使美国在追求市场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文化。历史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恰恰艺术又是时代的选择。把艺术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对象最合适不过,美国的艺术批评家莱昂耐尔?特里林说:“为什么作为精神分析解释的对象,作家被认为比别的人更为有效呢?一个原因是他们能够表达他们内心的活动。有时,即使他们没有真正诊断出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处理幻想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工作的本职。”他也许能以各种方式隐藏他的潜意识,但它永远无法被隐藏。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文化原型代代相传的无意识传递的结果。无意识所体现的个体文化特征是由作者童年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这种环境是由符号构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代代相传的童年生活保持着某种文化的连续性。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外化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既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又有主观意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同国内外当代艺术因思维的不断碰撞,呈现出纷繁的艺术市场,艺术的创作动机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导致它丢失了原本的艺术魅力。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和最底层,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很难被意识到。”从自身成长的环境追溯到祖先的生活状态是构成我们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可分割的如同血肉的联系。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对现实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进行艺术构思与想象,将艺术意象转化成艺术符号,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 三、理念所引发的艺术思考 在荣格看来,象征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符号是原型的表现或表达。集体潜意识强调外在经验的产物不是原型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然而,他对艺术影响的分析是片面的,思想的出现还需要实践的验证。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在不同的时代不仅有不同之处,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形式感和市场化使得艺术的创作掺入了太多的杂念,集体无意识对于原始意象有独到的看法,对我们创作中丢失最初动机时有一些启发,但外部的观念对于创作只是构成影响的一小部分,艺术还是要进行理性与感性、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结合,在创作中迷失自己方向的时候,借鉴其他人的理念无疑会使创作道路清晰一些,免于过于追求华丽的表面效果,在不丢失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或呈现状态。任何一种理念、一种态度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于艺术的表达至关重要,荣格具有古老和神话色彩的思想形式,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艺术无疑是审美观念的物质外化态度。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怎样展现我们独到的艺术见解,都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做好的基础建设。没有想法、没有计划,只是照搬照抄素材的创作没有任何意义,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加上绘画经验训练的积累才能使艺术以一种饱满的状态呈献给自己以及观者,引发精神上的共鸣。任何事情都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艺术市场的形式感与市场化能够予以创作者回报,但过分地追求市场价值,会使我们陷入泥潭,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其作品被以高价拍下,为了获得名誉,他盲目地机械化般生产,使得他感觉到疲惫无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四、小结 艺术从重视外部的形,到重视内部的态,在心态转变过程当中会有不适和抵抗,通过不断地进行分解与重塑堆砌成独立个体的自我。当代艺术的态势,是让我们从一切既定的规则中解放出来,取消艺术上的“正确”是让内心有自在感,并不是取消标准,是听从内心的想法将自己的见解、审美、创作力这类东西展现出来。正如开心和喜悦的区别,开心如小孩拿到喜欢吃的冰激凌,而喜悦是随着我们的长大,类似的外在物件已不能满足,需要一种引发内在的体会,如何通过艺术来展现所情所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不管是个人意识、集体意识或有意识、无意识,都是艺术道路途中不可缺少的美丽风景。艺术不仅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23-2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12. 3]吕鹏.中国当代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3:56-72. 4]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54-255.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串荣格的全部理论。荣格本来是文字提取关闭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后来因为与自己的导师发生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是关于力比多的实质问题。弗洛伊德主要把力比多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它看作普通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的一部份。”l本文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在于对无意识的实质和结构的不同理解。正是基—于这一不同理解,荣格才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概念;集体无意识。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医疗实践的检验,当他以诱导的方式让病人说出那些压抑和潜藏在内心的被遗忘了·的经验时,病人的症状立刻大见减轻甚至完全好转。弗洛伊德因而认为:无意识主要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个人的和后天的特性。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这种看法。他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其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作者将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五;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昕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9[1),3—4)l荣格批评弗洛伊德虽然看到了无意识往往具有古老的普遍的形式和性质,却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性。 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如果仍然用海岛来作比喻的话,那末,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所有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这一想法贯串于荣格的全部思想,而成为其理论的最重要的核心,导致了他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同弗洛伊德的意见分歧。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设,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呢?它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还是一种纯粹的臆想呢?应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如果弗洛伊德有关个人无意识的假设(这一点已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其依据主要是医疗实践,那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设,依据的则主要是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荣格注意到:某些表现在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反复地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和野蛮部落中。例如,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或英雄,预卜未来的先知或智慧老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们带来罪孽和灾难的美女……这些神活意象往往具有结构学上的类似。此外,在宗教和原始艺术中,还常常有以花朵、十字、车轮等图形所象征的意象,荣格把它们叫做“曼茶罗式样”,认为它遍布世界各地。荣格举例说,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中,有一种抽象的图案一—圆圈中一个双字。这种图象叫做“太阳轮’\“它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找到它”。“既然它产生于车轮还不曾发明出来的年代,也就不可能起源于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毋宁是某种内心体验的象征。”(15,96)荣格据此推断: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上壤。正象神话病患者的梦、幻觉和想象揭示了病人的无意识心理一样,这种‘集体的”梦、幻觉和想象,这种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而这,就是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这里不能不说到荣格的研究方法。荣格多次强调,他的研究结论都是建立在感性经验之上的,绝不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玄学思辨。但荣格所说的经验却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而毋宁是一种内心体验。荣格的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荣格的研究方法,是尊重精神现象,承认心理现象细想象、幻觉、梦等)在重要性和真实性上丝毫不亚于物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