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基层反映

今天,好范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加强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亟待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各地把精神病人管理和救助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暴力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受到相关法律、政策、经费等瓶颈因素的制约,由精神病患所引发的刑事、民事案件也逐年增加,因精神疾病致贫现象日益严重,对其进行管理和救助难度大。

一、存在的问题

1、监护缺乏,内部管控不力。有的暴力精神病人监护人年老体弱,无力监护;有的暴力精神病人监护人自己也受到过侵害,不敢监护;有的暴力精神病人没有亲人在身边监护,所在的乡镇、村组也因人员、经费紧张,无发完全承担监护责任。

2、经费匮乏,患者缺乏治疗。目前,对精神病的治疗还无特效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副作用小的药,特别是进口药,效果较好,但往往价格昂贵,不堪负担。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一部分药品,但是对于贫困或者受遗传影响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相关的乡镇、村组又负担不了,最后导致收治管理工作难以展开。

3、缺乏专职专业监管。虽然我国的《精神卫生法》2012年已经颁布实施,但相关部门运行机制尚未完善,各部门职能不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精神病患者平时无人管,出事后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就我们市、区来说,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体很薄弱,乡镇几乎为零。

二、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源上解决精神病人因无钱医治,病情加重危害社会的问题。精神疾病不仅属慢性消耗型疾病,而且是社会不可低估的杀手,各级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大对精神病治疗方面的投入,对有危害社会倾向的贫困精神病人应该实施免费收治,从根源上解决精神病人因无钱医治而病情加重危害社会的问题。

二是建立部门联合救助机制。要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救助精神病人机制。残联、劳动、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给予精神病人在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使他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创造一个有利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增强精神病人家属对精神病人监护的信心,减轻精神病人病情的复发和加重,充分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文关怀。

三是建立预防精神病人危害社会的监护网络。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以县乡政府牵头,协调公安、民政、卫生、财政、村组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监护网络。要真正做到发生情况有人管,控得住,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同时教育广大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因为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目前中国进入新时代,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乡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农村治理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尽管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同样面临诸多障碍,

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2、村民参与度低,自治后劲不足。 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 3、维权不畅,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随着村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监管不力,村官腐败时有发生。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 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在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节与控制时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和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特指由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市辖区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主导、由社会多方参与的,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包揽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方式。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涉及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较低,加之近年由于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重点工程等引发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使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二、xx街道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背景 (一)街道概况 xx街道地处鹿城区中西部,距YY市区约9公里,东濒YY,南连YY,西靠YY镇,总面积YY平方公里。2011年4

月经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撤乡设街道,正式更名为xx街道,同年10月成立xx都市休闲功能区。街道下辖渔渡、澄沙桥等12个行政村,1个仰新居民社区,有户籍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6.2万余人。街道现有行政事业、街道聘用、建工委聘用、科室聘用等各类工作人员,共计299人(含社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20人。下设18个职能科室,中层干部44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宜商宜居宜休闲、活力美丽新xx”这一发展目标,综合统筹各方资源,严格倒排时间节点,街道经济大致平稳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时间处于农村阶段,辖区居民多为农业户口,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特点突出,农村问题较为明显,且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等因素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治安形势: 1、流动人口管理失序,社会维稳形势严峻 在辖区目前8万多总人口中,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三倍多,而且大多数还处在流动状况中。为更好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街道推动成立了新居民服务中心,并出台新居民居住意外险、旅馆式出租房管理等制度,但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造成大量人口游离于体制之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安全隐患,突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镇按照十七大“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是抓好镇党委自身建设,提升管党水平。坚持民主生活会常态制,建立班子成员早会制度,促进党务公开,保证党内民主。建立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对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以及相关具体政策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实际,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激化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党委书记要担负起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基层。 二是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保证队伍素质。大力抓好项目书记产业党员培养,结合村“两委”换届,将“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等“三强”型农村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证了村支部书记队伍的指导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规范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切实做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注重党员党性培养。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承诺制,抓好农村党员志愿者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广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组织联系困难群众帮发展、党员联系群众访

民情活动,扩大党组织服务群众范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测评标准,不断改善服务群众质量,保证农村党的队伍素质。 三是抓好农村社区党组织规划建设,确保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双先双覆盖”工程,按照党建先行、规划先行的要求,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镇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等示范社区。先行成立了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社区建设,规范征地拆迁等相关行为,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科学规范化进行。 四是抓好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机关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提升管理层次。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经费,促进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务工作志愿者,广泛开展“七星级”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大力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活动,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机关效能提升。加强站所建设,切实提高各站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镇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实施“三级联创”工程,促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镇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各部门在各村设立服务代理站,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零距离、无缝隙、主动式和全方位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不与民争利”,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集体经济·中国集体经济·2011· 36(12月)财政管理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从逻辑上看,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从当前社会现实看,公共物品的需求是农村对社会管理体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逻辑角度还是农村现实的角度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以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中心。 关键词:公共物品;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 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的奇迹。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 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内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律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异乎寻常地强烈。这要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是社会共识,但是我们优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功能如何定位等问题,在理论和认识上仍不是太清楚。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可能偏离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甚至是南辕北辙。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全新领域,科学务实的改革理念是保证改革少走弯路的关键,而改革价值取向又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因此,确立公共物品供给为取向的改革理念至关重要。其理由如下: 二、从社会管理的含义理解,提供公共产品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 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其基本内涵也日趋丰富。在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那里,对该概念的理解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实际上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管理是同等范畴的概念。狭义上的社会管理,一般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狭义社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立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从概念表述看,理论界对社会管理从管理主体和对象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但是,对社会管理功能的定位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从特点和模式上看,现代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中,除了完全体现国家暴力特征的那部分职能,已经很难区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准确边界。 三、从农村发展的历史阶段看,公共物品是农村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乡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从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来看,不同时期社会管理的主体、治理客体以及治理模式是不同的,但提供公共物品是所有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因此,可以说,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是实现农村公共物品合理有效供给的前提,而有效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又成为实现乡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历史上,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主要的形态有封建社会时期的以乡绅治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考察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今天的农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产生这种强烈需求的根本原因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本身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处于一种低技术壁垒和低生产协作化形态,农业生产主要以个体农户家庭为单位,农业产出品也主要作为家庭内部的消费品。这些自然经济的特点导致乡村民众之间社会经济联系微弱,公共利益空间窄小;同时,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血缘关系纽带部分满足或替代了民众对乡村公共物品的诉求。因而,传统农业社会对乡村公共物品的需求水平和数量处于较低层次,其需求内容包括养老保障、教育、治安、与农业有关的较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低层次的生态保护和单个家庭成员难以承担的公共生活事务。传统社会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是以乡绅为主体的乡绅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供给公共物品能力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 许彦彬 5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5471838.html,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艳秋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原因;对策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治理过程包括治理手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目标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 一、锦州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1、民主不足,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有相当一些村镇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大都形同虚设,很少召开或基本不召开,村民无法有效参与村镇治理,重大事项村民无法参与决策,村委会经常代替村民主体地位,村两委干部管治意识大于服务意识,“一言堂”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内部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而村民自己也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得消极冷漠。 2、农村基层组织成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恢复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但基层组织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农村两委成员中,50多岁的居大多数,40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岁左右的只占极小比例,30多岁的村两委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加强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必须面对的长期性问题。 3、经济腐化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农村治理中,村内纠纷大多以村内事务为主,主要是承包地分包、邻里纠纷等,涉及人员、范围、金额均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向农村渗透,农村逐步被卷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量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项目分包、劳务用工、资源出租出卖等纠纷,逐渐在农村治理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 4、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构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要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准确把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乡风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居民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精神文化,乡风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亦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看,乡风的形成是特定乡村社区价值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风就是一个乡村社区的灵魂。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乡风文明”。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可以说,乡村社区居民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才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才会将个人目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也可以说,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是乡村社区居民观念与行为文明的最高统领,是“乡风文明”的最强引导力量。(2)乡村社区居民必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标准。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行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动力,但个体的行动绝不能是无规范的行动,而必须是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基础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理论提升。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区创新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财经、中国报道等多家媒体对该区创新经验作了报导。该平台运行至今,共采集各类社会治理信息186726条,办结176377条,办结率达94.5%。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动因 近年来,该区信访稳定信息传递、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等渠道相对单一。信访稳定信息的发现、上报仅靠基层政法综治等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往往导致信息不畅、信息滞后等情况的发生,影响了信访稳定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上,尽管有“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71580”区长热线等,但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被动接受群众利益诉求,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甚明显。为此,该区受省“综治E 通”在村(社区)划分综治网格、在网格中建立综治信息员,由信息员主动发现、上报综治信息的启发,对信访稳定信息发现、上报如何变单一被动为双向互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因此,该区提出了在农村(社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的设想,即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以便进一步提升该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上下对接、部门互通、分级授权、信息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社会治理信息收集上报、分类处理、交办报办、督办反馈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区综治办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具体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信息督办反馈系统等四个系统。 (一)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设在村(社区),以村(社区)社工为主体,社工志愿者为补充对信访类、稳定类、民生类、城镇管理类等信息、事项进行收集并向服务管理平台上报。 (二)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设在镇综治办和党政办,主要负责对社工或社工志愿者收集上报的信息、事项根据职责权限进行分类处理。 (三)信息办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由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各党政领导组成,主要根据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交办、报办的信息、事项,及时处理、办结,并将处理结果、办结事项反馈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 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 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 (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 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 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2014-10-27 14:37来源:《国家治理》周刊作者:于建嵘 字号: 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撤社建乡”以来,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间通过分权改革、税费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在现实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其一,乡镇政权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政权的管理权有限,经济能力也有限,却承担着无限的政治责任,“一票否决”事项过多,不必要地增加了乡镇政权的工作压力和困难;其二,乡镇政权与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关系有待理顺;其三,乡镇政权的民主基础不牢,乡镇人大制度没有全面落实,不能适应农民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和诉求,乡镇政府往往得不到农民的高度信任。由于这些体制问题,不少乡镇政府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放在应付上级下派的行政事务上,缺乏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难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必要通过改善行政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落实人大制度来加强乡镇政权建设。 通过地方政府立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变革 强化基层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基层民主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和完善我国当前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关键。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乡镇政权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包括乡镇人大、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关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遵循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定程序,使其规范运行。创新农村基层民主运行的体制机制,有效回应农村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政府权力和行为必需受到的制衡与监督,政府的公共服务和行政应体现民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声。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加强乡镇政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重点履行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乡镇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有效回应广大农民对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改革目前的考核体制,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不再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为考核乡镇官员的主要指标,而是将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通过地方政府立法增强农村基层政府的权能和财政的完整性,并相应地建立起必要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责任监督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平台和机制,实现地方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作为当代公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个案,分析了新形势下宜城街道在创新社区治理领域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并提出以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 标签: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管控;服务 1 理论溯源:从“管控”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而社区治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再一次被强调,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而这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在理念上从传统的“管控”与“统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合作、协商,立足“服务”本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2 地方经验: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宜兴市是隶属无锡市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当前宜兴市城市化率水平已经超过60%,位列江苏省前茅。宜城街道作为宜兴的城市中心,2006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通过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形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目前宜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下辖30个社区居委和4个行政村。经过短短6年时间,宜城街道社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在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中,宜城街道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社区治理的本源,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围绕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党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自治服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社区和谐稳定,良性发展。 (1)更新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转型。 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以“服务”为核心创新社区治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服务意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2)培育主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区自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队伍。

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确保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核心。乡村社会的发展、多元治理主体的发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无论乡村社会如何变化,个体权利诉求如何增多,一旦出现大的矛盾或冲突,民众首先还是会诉诸于党和政府,而不是社会主体内部协商或司法解决,这也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特色。所以,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领导驾驭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克服一些基层党组织权威丧失问题,不能被动应对乡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对党组织权威的挑战,而应该主动引领和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乡村自治的发展轨迹不偏离党所预定的轨道,实现党的领导与乡村自治的有机统一。 构筑党领导下的乡村社会组织网络体系。第一步,率先加强和完善党自身的组织网络体系,依靠党强大的组织体系优势,实现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覆盖和凝聚,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心骨;第二步,通过党的外围组织如工青妇和其他民间组织把乡村社会组织起来,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和保证群众当家做主的能力;第三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发挥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通过发挥市场在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保障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角色职能责任定位清晰、同向发力,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独特优势。 通过功能的完善和强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单纯的组织覆盖不代表功能的全覆盖,更不代表影响的全覆盖。为此,近年来中央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着力点,实现了党的组织性与功能性的统一,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覆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地方又出现了忽视政治功能、搞保姆式“过度服务”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顺应民意与引领民意、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之间进行有效平衡,要把党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导群众需求,才能有效地将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协调好各方资源。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即使再强调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家的努力仍然是不够的,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统筹协调党、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村民等各方资源,形成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多元共治格局。要有效领导、协调面向基层农村的多种服务,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还要“从幕后走向前台”,无论是在群团组织的服务中,还是在政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_彭澎

101 2015年1期湖湘论坛No.1.2015(总第160期) huxiang forum GeneralNo.160 ?政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彭澎,男,湖南湘阴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权力运行与乡村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 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 彭 澎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8) 摘要:农村正处于由市场化改革而带来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农村基层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活力,拓宽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空间,促使农村基层原有的治理体系逐步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使得探索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背景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农村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却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带来客观机遇,也使得探索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发展目标成为必然。 关键词:基层治理;价值理念;建构目标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60(2015)01-0101-06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战略部署。当前,对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治理发展的价值特征和发展路径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在转型期构建合适的农村治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优化基层治理的功能以实现对农村有效的治理、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成为转型期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治理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农村和农业也开始了市场化的发展转换,伴随市场化进程,农民的政治思维、自主意识和权利观念发展成熟,对基层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带来了机遇。市场化发展强化了农民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了 农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基层治理机制转型和农民管理观念变革带来契机、凝聚力量,提供合理性的社会基础。而且在法治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治理体制和制度模式面临法治转型的重任,农民的治理理念和观念面临法治转型的契机。完善和优化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抓住农村治理的体制需求实现农村治理制度和村民治理观念的转型,这是农村转型期推进基层治理发展而带来的“人们对制度创新的认同”。[1]P234 一、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 1.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 DOI:10.16479/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5471838.html,43-1160/d.2015.01.020

浅谈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基层工作

---------------------------------------------------------------范文最新推荐------------------------------------------------------ 浅谈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基层工作 浅谈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基层工作 农村,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农村基层的重要性,我认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由于农村基层的极端工作重要性,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在农村开展基层建设活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我认为首先必须解决好自身定位的问题。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出口乏力、内需不振、通涨不下的国内局面;处身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以及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复杂局面,农村基层干部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如此局面,或者说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承接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搞不清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工作定位,不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有共产党员的历史担当。那么, 1 / 5

重新审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身方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有什么样的自身定位呢?这个定位就是: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干部,我们这帮人组成基层政权代表共产党在基层为共产党、为人民执掌政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执政。请注意我们是在“执政”,而不是在“革命”。我们是“执政党”,不再是过去曾经的“革命党”。 基层干部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掌握发扬民主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行党务、政务等公开工作,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情民意信息征集体系,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掌握宣传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文化大院、城市文化广场等平台,切实发挥群体活动在宣传政策、联系感情、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中的独特作用。 三是掌握依法行政的工作方法。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事先要考虑一下职责是否越位、程序是否健全、内容是否合法。审慎地依法行政,考虑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心理、是否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四是掌握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概括地说要增强“三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

有所变化。“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 (弘利教育) 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

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作者:杨宗英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进行剖析,分析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议,为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化解社会矛盾,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矛盾调处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日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自治组织努力积极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进行社会管理中,社会基层组织对于调处社会矛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关键在于完善和实现社会基层管理,从源头杜绝和防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标。 二、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我国的社会基层组织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农村中的村民委员会,政党、国家、社会团体的基层组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1]。社会基层组织既是公民个人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的最主要渠道和载体,又是组织和调动公民积极性,进行社会矛盾调处的重要主体。因此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矛盾调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对社会矛盾调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社会管理最基础的成分:毛泽东主席指出:“不能把人民的权力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等权利。人民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是管理国家、管理各项社会事业的权利”[2]。受国际化的影响,我国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但这几十年体制的延续同时形成了我国社会基层组织成为了公民个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社会基层组织既可以保护和代表公民个体利益,又在必要时充当成员间或者是成员和组织外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调处员,从而达到了社会管理有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二)农村基层组织是国家民主法治建设最基层的单元:我国的民主法治是一项工程,在社会管理中是否进行法制化的管理,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是否得以真正的实现。第一、社会基层组织是公民参与和体验国家社会管理的直接单位。第二、社会基层组织大多数是公民自愿组成的,这是对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实践与宣传。第三、公共权力配置机制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权力运作的变动,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更高,需要政府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等。实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_在变迁中重建_程又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有序治理,国家在农村地区先后建立起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两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无可置疑的是,这两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在内外力量的作用下,农村的形态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也在发生系列性的调整,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即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对新时期的农村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确,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迁已经对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冲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已经处于再次转型的边缘。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演进逻辑及趋势如何,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又应该如何重建,是学界亟须回答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演进轨迹 社区管理体制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关于社区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学者指出,“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的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规划,根据一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意志和管理原则实施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它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区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社区管理实施的组织结构、权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①大体上,社区管理体制被学界界定为组织结构、权限配置、管理方式等诸多内容的总和。笔者认为,社区管理体制是阐释社区管理理念、落实社区管理内容、实现社区管理目标的基本架构,其组织架构性特征更为明显,它是管理主体为实现对社区的有序管理所形成的健全组织架构及由组织架构所反映出的权力特征及管理性质。因此,笔者在此所探讨的社区管理体制强调的是社区管理的组织架构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性质。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产生与运行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我国历史上,民国前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是相当有限的,较长时间是“王权止于县政”。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才真正建立起由行政权力延伸所形成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它以外在强制力量建构起了控制基层社会的体制基础。1958年8月,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形成国家工业化发展有利的经济基础,国家出台了《关于在农村建立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乡基层治理研究”(09JZD002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农村综合改革研究”(09JJD840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 程又中李增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公社制、村民自治两次大的历史变迁。当前内外力量变化推动农村社区形态及性质变迁,使社区管理体制再次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多元主体参与是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演进方向,当前实践中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为社区管理体制的重建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借鉴。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从基本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模式四个方面入手重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也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注入活力。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变迁;重建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5-0014-07 政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